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中的人物心理學

電影中的人物心理學

發布時間:2022-10-21 11:04:40

Ⅰ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心理學看點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心理學看點

在日常生活娛樂中,大家都看過電影吧,電影根據不同的劃分形式有不同類型。如以題材劃分,有親情電影、愛情電影、友情電影等等。但你們能讀懂電影裡面的含義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心理學看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心理學看點

心理引言:《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有關人性、心靈、希望和人生的電影。影片主要通過一個被害入獄的銀行家的心路歷程變化,傳達了一種積極向上、渴望自由生活、救贖內心而不墮落的一種思想。電影雖說是上個年代的,但是卻受到無數觀眾的喜愛,有很多人將其當做勵志影片,看了一遍又一遍。讓筆者最為震撼和感到的是男主角從排污管道中爬出來後仰天大笑,很多人渴望自由,卻不敢逃離監獄,是因為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於外面,而在於內心!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

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

主要演員: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鮑勃·岡頓

影片簡介: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年代較老的電影,但它的經典和意味深長卻不因年代久遠而頹廢。《肖申克的救贖》是根據美國暢銷書作家斯蒂芬 金的《麗塔海華絲及蕭山克監獄的救贖》改編成電影的,其思想性、人物特性和劇情故事讓觀眾一看再看。影片主要講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妻子出軌被殺而自己被陷害入獄,在肖申克監獄里讓他重新感悟人生,獲得了心靈的救贖,最後抱著對自己嚮往的生活信念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從排污管道成功越獄,開啟了他新的人生。

影評與心理分析: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心靈越獄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救贖;一個真正的人的誕生;一個自由的人的新生。這部電影告訴我們,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安迪的自我救贖之路,不僅影響了瑞德,也影響了整個肖申克監獄:安迪鍥而不舍地要求、籌錢、志願工作,建起了監獄圖書館,給監獄里那些永無身體的自由的可能性的人們一個機會去獲得心靈的自由。光明透過書頁照亮了監獄里艱深的黑暗,自由之風偶爾掠過監獄狹小陰暗的天空,讓身在獄牆中的人們可以短暫地感受下心靈的自由。

安迪在監獄里苦苦挖掘,在由高高的獄牆所圍建的真實的監獄里,在防範森嚴、獄警殘忍、資訊匱乏的監獄里因為希望而堅持活著、因為希望而在漫長的黑夜裡一寸寸地掘進著。我們雖然生活在世界中,看似自由,其實也是在另一種「監獄」里:人格的監獄、模式化反應的監獄、思維的監獄、社會規范的監獄。只要我們的心沒有「變得自由、不執著、不擔憂,也不特別關注任何事物」,我們就不是自由的、解脫的。只要我們做不到「不將焦點集中於任何議題或經驗,眼前存在什麼便是什麼,『逍遙自在』」。我們就是處在各種各樣的監獄之中。

安迪在肖申克監獄里,當他憑自己的專業和智慧幫自己和「同事們」贏得片刻閑暇,看著「同事們」喝著啤酒,潛入播音室播放音樂時的情態,則一點兒也不像是在監獄里:他的心靈是自由的。讓我突然想起了美國心理衛生運動領袖比爾斯,曾經寫過一本《自由之心》,讓無數頹廢沉淪的人再次燃起了對生活和人生的希望!安迪的心靈越獄就是獲得自由之心的過程。

安迪的自我救贖起因是什麼呢?片中有句台詞說:「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活,要麼趕著去死。」安迪是銀行的副總裁,年紀輕輕爬到副總裁之位,說明他入獄之前就生活在另一個監獄里:工作。他埋頭工作之中、努力奮斗向上爬,卻忘記了生活、忘記了妻子、忘記了愛。他不是「忙於生活」,就是「趕著去死」。若安迪一直生活在工作的監獄里,身心的救贖,還會發生嗎?!

親密關系中的沖突,強烈的負面情緒,在盛怒之下買醉,掙扎於「to be or not to be」?!這些無形的要素構成了安迪在現實生活中的獄牆。安迪在工作的「監獄」中,自然與妻子是疏離的,妻子的出軌,也就不再是一個人的錯了。而之所以叫《肖申克的救贖》,是安迪在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對妻子的死,是需要負一大部分責任的——向內看,看到自己對生命的責任,就是救贖。

若安迪不經過肖申克煉獄一般的淬煉,他的一生,可能會耗竭在工作的「監獄」中。

從這個角度來說,救贖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電影讓安迪的一生戲劇性更強、沖突更強。我們的生活中,何嘗沒有戲劇性和沖突呢!善加利用,就是救贖。從這個角度來說,苦難是一份包裝醜陋的禮物!包裝雖然簡單醜陋,卻實實在在是生命送的一份大禮!

若不從痛苦中覺醒,我們的心就會處於各種各樣的牢籠,而不自知。

無論我們身在何種監獄之中,不要忘記了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堅強的人只能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才能拯救他人。

希望在於,我們每個人至少都可以成為堅強的人。

生活中何嘗不是一段又一段的例行公事呢。很多人的生活是一天重復一天,一年重復一年,每次遇到同一件事,都會怒火萬丈,從7歲一直到70歲。

若我們內在沒有力量去享受自由,自由也會殺死人。

擁有的人往往看不到所擁有的事物的美好,更不知道去珍惜:50年之後,老布終於自由了,可是他卻不知道如何過自由的日子,在牆上留下「Brooks was here」,自殺了。瑞德在從「體制化」中被釋放的時候,抬起頭,就看到老布的留言。若不是安迪給他的希望,瑞德也會步老布的後塵:用死亡給自己營造一個永遠的體制化的監獄。

我們需要內在的力量去享受自由——這句話值得深思。各位父母,若包辦代替孩子的生活,就是把孩子禁錮在某種「體制」中,當我們不得不撒手的時候,這種漫無邊際的自由,也許會殺了孩子。

「Brooks was here」,老布曾經在這里。「I am here」,「我在這里」。監獄是一種限制,對那些沒有力量的人來說,監獄也是一種「保護」。老布留戀監獄,希望呆在監獄里老死,而不是來到摸不著邊際的社會之中。所以,他希望一直待在肖申克監獄,無法做自己,做自由的自己。

父母們若整天想著如何保護孩子,有時候一不小心,保護就變成「監獄」。智慧的父母明知孩子會跌跤,還要讓他找尋自己的道路。因為他們知道,一不小心,父母的愛就會變成孩子的牢籠。

安迪和老布相比,他走過了自我救贖的漫漫長路——20年。完成了老布根本無力去邁上的一個艱難的.旅程。因為在安迪的心裡,「有些東西是關不住的」。

安迪給瑞德留下的錢和信,讓瑞德發現了指月之指和手指後面的月亮,面對即將到來的新生,他「發現自己是如此的激動,以至於不能靜靜地坐下來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獲自由即將踏上新征程的人們才能感受到這種即將揭開未來神秘面紗的激動心情。我希望跨越千山萬水握住朋友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夢中的一樣藍;我希望……」此時,希望對於瑞德再不是什麼可怕的東西了,而是前方一汪像夢一樣碧藍的海水,是一方吹拂著溫暖海風的自由的天空。

「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那個義大利娘們在唱些什麼,其實,我也不想知道。有些東西還是留著不說為妙。我像她們該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動人的故事,美妙得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美妙的讓你心痛。告訴你吧,這些聲音直插雲霄,飛得比任何一個人敢想的夢還要遙遠。就像一些美麗的鳥兒撲扇著翅膀來到我們褐色牢籠,讓那些牆壁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在那一剎那,肖申克監獄的每一個人都感到了自由。」

自由,不在外面,在心裡。

內心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你的心一旦變得自由、不執著、不擔憂,也不特別關注任何事物,那一刻你就是解脫的。這種狀態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定點:你不集中焦點於任何議題或經驗,眼前存在什麼便是什麼,覺得『逍遙自在』,便是處於解脫狀態。」感覺到自由與美是生命的真義所在。自由與美,是心靈的營養,是意識的營養。沒有什麼可以捆綁一個人自由的意志和心靈,當心靈飛得夠高,再遙遠的時空也能到達。

《肖申克的救贖》寫作背景

《肖申克的救贖》起初其實是一部中篇小說,它的作者叫斯蒂芬·埃德溫·金,生於1947年,算算現在也有七十大幾了。小說出版於1982年,那一年作者剛好三十五歲,到了完全有能力與智慧思索人生的年紀了!有意思的是,這個人專事恐怖小說的創作,是一個暢銷驚悚小說名家。而《肖申克的救贖》是作者展現自己另一面精神世界的無意之作,卻無心插柳柳成蔭,成了作者最永恆的代表作。要不然作為一個過氣作家,誰會在意他的存在。不過因為這部電影,人們又打開了作者塵封的生平。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的導演叫弗蘭克·德拉邦特。他是法國人。當年拍攝《肖申克的救贖》時,他已經小有名氣,當他找到斯蒂芬·埃德溫·金,說自己要將《肖申克的救贖》拍成電影時,金是有些猶豫的。因為這部小說是一部人類靈魂的救贖小說,裡面多是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並沒有多麼豐富的情節與多麼激烈的沖突,他是很懷疑德拉邦特能否將這部電影拍成功。但德拉邦特還是執意要拍成電影。

九十年代的美國,監獄題材電影並不流行,但德拉邦特「吾意已決」,他花了八個星期的時間,將小說改編成劇本。當有名導向他表示有意拍這部電影時,並且可拉來贊助。德拉邦特果斷拒絕了,他要親自執導這部影片。德拉邦特對原著小說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原來小說中有好幾位典獄長,但德拉邦特只讓一位典獄長出現,使諾頓成了劇中的大反派。小說中的布魯克斯,就是那個老圖書館理員,是在養老院去世的,但德拉邦特使他在旅館里上吊了,增加了原著的沖突性。就這樣,這部電影在94年與觀眾見面了。

一個身陷囹圄,但神態自信的人。是的,這個銀行家,安迪,開槍弄死了他的老婆和情人。其實他就是想嚇唬一下他們,結果給弄假成真了,因為有人恰巧殺了他們,結果他背了鍋!瑞德說,看見安迪在監獄裡面散步,就好像看見一個自由人在公園裡面散步。話說回來了,我們誰能走出那種步伐,我們誰心中沒有一座監獄?

陽光下的碑酒,那個令人震撼的女高音,那是《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一個唱段,莫扎特非常著名的一部歌劇。當你長期處於精神生活匱乏的生活中的時候,你就知道偶爾來這么一段天籟之音,你有多幸福了。還有那風騷的大波浪美女,電影中的,如果一群男人被長期禁錮在一個地方,見不到女人,那美人就是他們朝思暮想的東西,就是他們的毒品。男人就是男人,男人愛女人!

;

Ⅱ 催眠大師的電影里所用到的心理學常識和原理

用弗洛伊德心理解剖學說解讀電影《催眠大師》

電影
《催眠大師》
是由陳正道導演,
徐崢監制的一部華語懸疑片,
所謂催眠治療,
是心理治療師以催眠的方式進入人的潛意識,
幫助病
人找到問題的根源,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以達到治療的目的。而影
片特殊之處是,
「催眠大師」徐瑞寧(徐崢)本身就是一個心理有創
傷的患者,劇中他的「患者」任小妍(莫文蔚)確是一位優秀的心理
治療師。
醫生給患者看病實際上也是相互給對方治療,
兩人棋逢對手,
大開殺戒,展開了心理上的角逐,進行著治療與反治療,催眠與反催
眠,簡直刀光劍影、火花四濺,兩人在心理催眠上的較量是電影的一
大看點。本文將從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學說出發,探究《催眠大師》
深藏在潛意識里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解剖學說把人的心理意識分為三層:
意識、
前意
識、潛意識。其中潛意識與本能密切相關,其中蘊藏著被壓抑的本能
及與性相關的情感。前意識是指人們能夠從意識中回憶起來的經驗,
它處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擔負著「稽查者」的任務,嚴密把關,不
許潛意識的本能慾望隨便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稽查者」喪失警
惕時,
被壓抑的本能與慾望也會通過偽裝而迂迴的滲透意識之中,

劇中,
徐瑞寧的妻子和任小妍的男朋友,
在徐瑞寧的酒駕出車禍而喪
生,這一悲劇對徐瑞寧和任小妍都帶來了傷害,尤其是徐瑞寧,徐瑞
寧的心結就是在最後關頭,他放棄了尚有一線生機的女友獨自逃生,
女友那似乎伸向他求救的纖手成為心底無法抹去的愧疚,
也是他自殘
的心理誘因。他的愧疚,在於女友和好朋友死後,永遠不可能聽到他

為自私逃生的行為說抱歉,
一個無法被「原諒」的人,
當然糾結於無
法解脫的心理魔咒,倖存下來的他面對自己親手造成的悲劇幾近崩
潰,甚至自殘。但一方面,他又非常正常,正常生活,正常工作,這
是他的本能為他做出的選擇,就著「快樂」原則,趨樂避苦,甚至遺
忘,只是在前意識脆弱的時候,壓抑的情感決堤,內疚、悲痛襲來,
他恨自己,
也期待任小妍和好友及妻子的原諒,
甚至不惜自殘來緩解
這種情感的痛。
這件事對任小妍的打擊也是非常大,
一直缺乏安全感
的她在得到好不容易的愛情之後不久又突然失去,
這也讓她無法面對
徐瑞寧,在她被治療時,她不想面對男友的死亡,但她的無意識的動
作(撫摸左手無名指)出賣了她,徐瑞寧就是通過這一微小的動作出
發,
挖掘出任小妍對她的欺瞞,
其實任小妍在對徐瑞寧進行催眠治療
的同時,她自身也是在老師對她的催眠中,這是一種雙重的催眠,兩
個都被催眠、都有心理創傷的人相互治療。總的來說,人的潛意識是
行為的內驅力,它被壓抑在意識之下,但是在暗中波濤洶涌,從深層
支配著人的心理和行為,成為人一切行為和動機的源泉。

影片在景物的處理上也別具特色,營造了懸疑、壓抑的氛圍,在
徐瑞寧的工作室中,螺旋向上的階梯,菱形疊散的窗花,幾何對稱的
地版,
以及黑白相間的圖畫,
符號性的暗示給人一種迷離又眩暈的感
覺。
這在切合電影主題之餘也暗示了徐瑞寧的心理問題。
倆人在不斷
地切磋中,
徐瑞寧對任小岩催眠,
引發了任小妍潛意識的本能自動選
擇遺忘的事情發生,如在找她的身世時,夢里漫天飛舞的木棉花,旋
轉的摩天輪,兒童福利院,
不同場景出現在一個夢里,這其實是任小
妍意識里對身世的記憶,
只是這種記憶被潛意識珍藏了,
她不想回憶
自己被懷孕的有父母再次丟棄,所以選擇遺忘,這和弗洛伊德的「意
識內藏有被壓制的觀念和情感,
來自過去生活中已遺忘的事例」
說法
契合。弗洛伊德在揭示夢時,說夢時願望的達成。弗洛伊德在《夢的
解析》中講到,
「夢並不是無意義的,並不是荒謬的,並不是以我們
觀念儲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開始覺醒為先決條件的。
它是一種
具有充分價值的精神現象,
而且確實是一種願望的滿足,
它在清醒時
我們可以理解的精神動作的長鏈中佔有它的位置,
它是通過一種高度
錯綜復雜的理智活動而被建造起的。

任小妍在面對男友逝世事實時,
在夢里只回憶她和男友相遇,
相愛的過程,
這也是潛意識選擇性顯性
記憶的體現。
在被催眠的夢里,
她夢見空洞的房子,
空無一人的大街,
迷茫的小女孩,這些都是她內心恐懼、孤獨的縮影,電影是根據她的
身世安排布局的,
這用心理解剖學業完全可以理解,
因為現實的傷害,
幼小的她自動選擇遺忘,
但潛意識幫她收藏了起來,
只有在放鬆的夢
里,
在潛意識休息的時候跑出來折磨她。
所有的夢境都不是空穴來風,
在現實中或多或少都會找到依據,
夢里的場景是揭露現實,
也是以往
經驗的預示。

電影恐怖氛圍營造極其到位,配樂恰到好處,短鏡頭運用巧妙。
既突顯了徐崢角色的自身特點,
為下文做了鋪墊,
又將莫文蔚身上的
疑點放大,揪住觀眾的心理。幽閉的空間、低沉而壓抑的音效、詭秘
的人設,配上東洋常玩的故弄玄虛、出其不意式手法,完全達到了震
懾觀眾的效果。電影《催眠大師》作為國產懸疑片能有如此成就可謂
是國產片的一大進步,通過這個電影一方面可以向世人普及科普知
識,一方面科學與藝術相結合,不止提高了電影的可看價值,也能創
造商業價值,是一種雙贏的收獲。

Ⅲ 電影《心靈捕手》的心理學分析 復制黏貼時請注意從心理學的方面來評述~

主角第一次和心理學家(第6個)見面時,卻是後者的心靈率先被觸動了。一個經常打架的天才,意味著其不按常理出牌。整部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他們都有博學的特點,粗製濫造的觀點無法打動他們,就像哈佛酒吧里那場一邊倒的交鋒一樣,註定一般電影中的常識背景與本影片不在一個層次和范圍。
心理學家的強大就在於當自身的情緒傷痕被觸動時,能回以同樣強大的反擊……河邊的對話,心理學家一針見血地指明主角的弱點——缺乏情感體驗的深度。對於沒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財富去征服他們;對於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名望去誘惑他們;但對於恃才傲物的傢伙們,不會捲入常人小小的虛榮所依附的邏輯。一旦情感產生認同,人就像撲火的蛾子,心理學家則繼續鎮靜地控制著主動。他首先把對話控制在一個較為嚴肅的背景中(針對主角所評論的那幅畫),指明主角只是個傷心、狂妄的小屁孩,然後繼續講那些笑裡藏刀的小故事。主角的生活邏輯有問題,重要的不是天賦(威爾和他的朋友大部分時間所談論的都是一些滑稽的小玩意),而是「大部分的他」並未被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所發現,當其他人按照常識在跟威爾談條件時,心理學家就只是讓威爾「看到他」(告訴他他所看到的只是膚淺的文字面)而已。
第4次會面之前,威爾的現實已經發生了呃許多變故,他繼續貶低他人的情感(還有與其自尊不配的待遇,因為他本身有低自尊的問題),只是因為他本來擁有的內在是如此之少,他已經輸不起了(接受意味著付出和責任)。心理學家指出威爾的問題在於不敢一搏人生,他不是選擇低賤而是因為恐懼的驅使而不斷做出自我破壞的行為。
第5次會面之前,威爾的好友一番真話震撼了威爾。教授和心理學家正在為往日積習爭吵,自大、嫉妒和失意,都是人之常情。這次會面,心理學家終於抓住威爾的脆弱,引導他原諒了自己的懦弱。一開始他們談到兩人都有的受虐經歷,最後威爾說到分手的事,心理學家立即洞察到威爾沉默之中的傷感,知道這就是其一直等待的時機。一句句「這不是你的錯」不斷地撞擊威爾最後的心理防線,寒冰終於從內部融化。
影片的最有意思的是,威爾的固步自封正是他周圍人的苦惱,但當他走向自由之路,也讓他人感到了幸福。我們的生活不只是我們自己的,也關繫到周圍人的夢想。

Ⅳ 電影 愛德華大夫 中涉及到哪些心理學理論

這個電影里主要還是精神分析比較多,女醫生在電影開頭對那位正處於精神分析退化解頓的女性做的是標準的精神分析。在電影快結束的時候女醫生帶那個男的去找她老師幫忙治療的時候,她老師用的也是精神分析。

《愛德華大夫》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鏈接:https://pan..com/s/1z4MZyqdsEOccafAf119T5A

?pwd=3tf1提取碼:3tf1

Ⅳ 電影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根據心理學原理研究電影影像特性、電影創作原理和受眾觀影經驗的理論。1916年,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發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提出「電影不存在於膠片上,甚至不存在於銀幕上,而只存在於把它實現的思想中」的立論,強調電影是「一種心理學游戲」,做了電影心理學研究的初次嘗試。1932年,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從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出發,系統研究了電影影像的物理特徵、視覺表現手段的發生學元素和電影作品的藝術特性,強調「心理結構能力說」和關於「審美主體的能動性」的觀點,提出了「局部幻象論」和「形象偏離說」,為無聲電影的藝術合理性辯護。(參見「局部幻象論」)1940年,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的《電影心理學概論》論述了電影的本性、蒙太奇表現手段和明星制的心理學依據。40年代末期,法國電影理論家讓·馬扎萊的《電影與心理》和莫里斯·梅洛—龐蒂的《電影與新型心理學》對一般主觀鏡頭的分析,是電影心理學的重要論述。1963年,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的《電影美學與心理學》(第一卷)問世,這部網路全書式的巨著對影像、全景鏡頭、主觀鏡頭、景深鏡頭、移動鏡頭、結構、彩色和音樂諸元素作出了心理學的解釋,尤其以心理學為依據論述了蒙太奇的合理性,提出了電影作品的「形象—符號—藝術」三個層次。蘇聯電影理論家謝·金茲堡的《電影理論概述》從視知覺角度探討了運動和深度的心理學原理。以感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為依據,研究觀眾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的觀眾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包括:1�電影觀眾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如視覺暫留、認同、完形、幻象、催眠、白日夢、參與、鏡像;2�影片影響個體心理的功能,如宣洩、撫慰、殿堂效應和快樂原則等;3�影片的群體效應,觀眾通過感受影片的內容和形式,形成心理上被聯系起來的獨特社會群體,達到群體審美的溝通,造成社會行為情境,從而使觀眾個體加入到群體中,體驗集體情緒,發生復雜的內心活動,調節個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獲得凈化和升華。(參見「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滲入電影理論領域。精神分析學的重要范疇,如無意識、潛意識、鏡像階段、初始場景、濃聚、移換、窺視癖等概念被用於解釋電影的機制、觀看主體的心理活動、電影作品的創作和感受過程,從而形成現代西方電影心理學的新階段。法國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將精神分析學理論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相結合,完成了重要著述《想像的能指》,創立了電影的第二符號學——電影精神分析學。

Ⅵ 20部不得不看的經典心理學電影

20部不得不看的經典心理學電影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點評:名叫Justin的男孩,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記憶碎片》memento

心理看點: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

點評:就不重復細節了,不是因為太經典而在這里設懸念,而是完全無法重復。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點評:看完這部電影後:基本上男人都覺得一陣寒意飄過,女人則覺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點:校園暴力,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點評:這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為什麼名叫“大象”?——原來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險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點:Abnormal的心理學,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點評:經典中的經典,強烈推薦!就算再多看上幾遍,依然回味無窮啊。

6、《心理游戲》the game

心理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

點評:一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值得一提的是,情節的接宕起伏會讓你愛不釋“眼”。

7、《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經典

點評:希區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電影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8、《夢旅人》picnic

心理看點: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點評: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岩井俊二的巔峰作之一。

9、《約書亞》Joshua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亂倫

點評:九歲男孩Joshua,因為妹妹出生而失寵;在此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不幸的事。

10、《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點:精神分裂症

點評:一部讓人深深迷戀的片子,喜歡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時血液沸騰的感覺。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點:孤獨症(通俗點叫自閉症) 高功能孤獨症

點評:驚覺於它如此細膩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點:戀愛心理,失戀治癒

點評:繼《暖暖內含光》之後又一治癒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夢大片,後者是醒夢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點:精神救贖、社會心理學

點評: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黑白膠片,看完會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點:潔癖、強迫性人格

點評:火柴人——美國俚語,說的是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內容挺有意思的,結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

點評:影史上只有四部驚悚片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爾》Shallow Hal

心理看點:教育心理學

點評:庸人哈爾和一個胖妞談戀愛的故事,一部有明顯教育傾向,能深切滿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們願望的片子。

17、《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

點評:把一部哲學名著改編成電影,還讓那麼多人喜歡,不容易啊。

18、《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點: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點評:看完後我的感受是:我想找個像Sean一樣懂愛的人。

19、《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點:雙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點評: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沒有比他更有魅力的變態殺人狂了。

20、《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

心理看點:服從心理,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點評:這是一部通過設定極端環境表現人性陰暗面的電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沖擊性。

;

Ⅶ 電影中的心理學有關的問題

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以個體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情緒包含情緒體驗、情緒行為、情緒喚醒和對刺激物的認知等復雜成分。 所謂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情緒狀態的發生每個人都能夠體驗,但是對其所引起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卻較難加以控制。人們處於某種情緒狀態時,個人是可以感覺得到的,而且這種情緒狀態是主觀的。因為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緒體驗,只有當事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別人固然可以通過察言觀色去揣摩當事人的情緒,但並不能直接地了解和感受。情緒經驗的產生,雖然與個人的認知有關,但是在情緒狀態下所伴隨的生理變化與行為反應,卻是當事人無法控制的。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心理學上把情緒分為四大類:喜,怒,哀,樂。再把它們細分還有很多,基本包括我們身上所發生的所有。 因為情緒是相對情感而言短暫性的表現,所以,一般通過當時的一些改變是可以變換情緒的。而如果一個人總體來看的情感態度屬於消極性和負面性的,那麼還是要從根本上,長期性來改變。這就如同治標治本的概念一樣,僅僅懂得改變情緒也許是不會改變人生的,如果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情感態度,那麼,情緒也就會得到很大的影響和改善。對於現代中國社會的浮躁性而言,很多人都不注重了。

Ⅷ 電影《心靈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學)的問題

通過性格心理學來分析《心靈捕手》這部電影,在一個具有保護殼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禦機制(保護殼)

在一部擁有著積極變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有著明顯的「創傷」的主人公(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在電影的一開頭,主人公們認為他們的生活並不存在著任何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被生活困住的他們必須克服他們原本相信的謊言。

通過改變和正視自己的缺點,才能邁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創傷」通常源於過去的一些經歷,在《心靈捕手》中男主角威爾的創傷來源於童年時虐待自己的父親。這一過去的傷口引發了威爾的自我防禦,他認為對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會導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傷害。

作為一名電影的編劇,有時用這種方式思考電影中的人物會讓人覺得抽象,但將軟弱轉化為行為的一種方法是使用防禦機制。那麼什麼是電影人物的防禦機制呢?其實,自我防衛機制是角色們戴著的面具,用來隱藏他們的內在自我。



而他們所迴避的,所害怕面對的這些東西,往往都阻止著他們變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旁觀者清,我們在為電影主人公們加油打氣的同時,也是給我們自己鼓勁,因為在電影中,我們或許也看到了自己不願意在生活中面對的真相。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和主人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因為我們和他們一樣,都需要改變,都需要宣洩。

(8)電影中的人物心理學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數學難題難不倒他,但卻對於心理輔導,威爾卻特別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業不太成功的心理輔導專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從而使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

Ⅸ 電影如何表現人物心理

1·首先,最直接且自然的,就是台詞。比如CBD的精英跟老家的村民隨口寒暄一句「我家在66樓,晚上能很清楚的看到黃浦江的夜景,可漂亮了。」表面一句簡單的贊美,話里話外的信息量卻極高。 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慾望,都在一來一回的對話間暴露無遺···
2·與之對應的,是表演的肢體語言。 一笑一顰一回眸,表達的情緒觀眾盡收眼底,這是最顯而易見的。
3·此外次,還有人物內心的獨白。 「寫信、寫日記、講故事」都能讓人物內心瞬間有了話語權,把那些不可描摹的情緒跟觀眾娓娓道來。
後面的,就屬於導演的發揮空間了
3·象徵體系。《隱秘的森林》里一整套的隱喻系統,都能對應人物的心境。比如父親「審問」朱朝陽時旁邊煩人的蒼蠅。
4·鏡頭語言。鏡頭要穩還是要晃?剪輯要慢還是要快?都能傳達出人物或沉穩或緊張的狀態。
5·聲音設計。心臟蹦蹦跳、腦子嗡嗡叫····優秀的聲音設計能最傳達出最細微的變化,以此呈現人物的心理變化。

Ⅹ 電影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其實電影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他的代表作有《視覺思維》、《走向藝術心理學》、《藝術與視知覺》

「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創立及其歷史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於20世紀初的德國,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當今德籍美國著名美學家、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他在30年代從事電影理論的研究,著書立說,由於不滿希特勒的統治,於1939年移居美國,從此轉向對審美中的知覺進行研究。他著有《視覺思維》、《走向藝術心理學》、《藝術與視知覺》等,成為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格式塔心理學是內容較為復雜,立論較為嚴整,在當今有著廣泛影響的心理學的美學流派。

2、「格式塔」的含義與特徵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譯,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審美心理學中具有特殊的含義。「形」是指在人的知覺經驗中形成的一種意象組織和結構。「完形」是指心理活動中「形」的整體性,這「形」的整體性不是客觀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覺活動組成的經驗中的整體,是知覺進行積極組織或構建的結果。

完形具有三個特點:
(1)整體性。完形的整體性是現代科學系統論意義上的「整體性」。其意義是:完形的整體性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比如對一首五言絕句的整體感受和理解,絕不是20個字的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完整的意義,整個意義遠遠大於部分意義之和。

(2)獨立性。即每一個完形一經形成,就具有了不為外界因素變更的相對獨立性。如人們欣賞過一首樂曲之後,無論再換用什麼樂器演奏這首樂曲,都不會破壞、改變樂曲給人的整體心理感受。

(3)主客體的統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體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覺經驗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說,完形是在人感知客體的基礎上的大腦中形成的,是在知覺中呈現的。所以,對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對知覺的研究。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中的人物心理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頭戴豬頭面鉅是什麼電影 瀏覽:185
渣男獲取美女信任電影 瀏覽:890
迅雷國語電影下載 瀏覽:380
如何下載第九影院的電影 瀏覽:116
中國的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25
美國女孩打籃球的一部電影 瀏覽:471
新豪門夜宴電影 瀏覽:323
有關青春期的台灣電影 瀏覽:959
紫日電影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345
香港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42
看電影怎麼拿停車票 瀏覽:367
周星馳的電影永遠經典語錄 瀏覽:577
都挺好電視劇免費播放新電影天堂 瀏覽:7
微電影正青春 瀏覽:652
有關動物的英文電影搞笑 瀏覽:151
超級青春電影 瀏覽:469
新一眉道人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95
他被那部悲傷的電影弄哭了英語 瀏覽:42
老電影女人生孩子 瀏覽:74
小女孩後背紋身的電影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