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阿q正傳小說電影人物

阿q正傳小說電影人物

發布時間:2022-10-23 18:17:43

❶ 《阿q正傳》人物形象分析是什麼

自尊自大:阿Q本身是個非常卑微而且貧賤的人物,但是他卻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甚至是家鄉有錢有勢的趙太爺,他也認為,「我的兒子將來比較闊的多」。而且因為去過城裡,甚至連城裡人也看不起,拿別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後引起為榮。

自輕自賤:阿Q能夠自己貶低自己,而且在自輕自賤了之後,還能夠認為這種輕賤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辮子往牆上撞頭的時候,阿Q就自己說自己是「蟲豸」,將自己貶低為「蟲豸」希望別人放了自己。

並且在輕賤自己為「蟲豸」之後,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認為自己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所謂的「第一個」就是無上的榮耀,於是阿Q又在精神上勝利了。

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於安慰自己的表現,以讓自己能夠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比如被別人打,他可以想像成自己被「兒子」打了,認為整個世界不像樣,沒了倫理,於是又按照自己的意願轉敗為勝,心滿意足。

欺軟怕硬: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賤的小人物,身體瘦弱、口才也木訥,不論打架還是罵人都不是別人的對手。

於是阿Q在於是發生沖突的時候,就是先估量對手的力量,專門撿軟柿子捏,木訥的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過也罵不了的,就說「君子動口不動手」。這種典型的欺軟怕硬的行為,也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具體表現。

小說通過阿Q的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覺悟的重要性這一重大問題,這是阿Q形象典型意義的又一個方面。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❷ 阿q人物形象分析

阿q人物形象分析 篇1

縱覽全文, 阿Q形象可以作三個層面、兩個階段的分析。

1、所謂三個層面, 是指阿 Q 形象內涵的主要方面。

( 1) 阿Q是一個。他上無片瓦, 寄居土谷寺, 下無寸地, 只能靠打短工度日; 他雖然也頗能幹,「真能做」, 割麥便割麥, 舂米便舂米, 但常常不能維持個人的生計;「戀愛」以後, 只剩下一條萬不能脫下的褲子; 他甚至連姓趙的權利也沒有。他深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 但是他卻對自己的這種社會地位沒有明確的意識。為了擺脫困境, 他不得不常常在想像中把自己抬到高於別人的地位上。這時, 他的想像便脫離了他的實際處境而表現為驕傲自大。當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時候, 他感到了自己卑屈,於是便自稱是趙太爺的本家, 輩分比趙秀才還高, 以此使自己精神上感到一些空洞的喜悅。然而, 他的實際的卑微低下根本無法保證這種空洞的想像長遠的存在, 別人的嘲笑和威壓很快便破壞了它。在這種情況下, 他便不能不陷於自輕自賤之中, 並且又將自輕自賤當作一種資本而把想像高人一頭。

( 2) 阿Q是一個。由於封建思想的毒害和無業流民的身份和經歷, 他思想性格有很多復雜的因素。包括傳統農民特有的小生產者的狹隘、保守和封建的「綱常」、「聖賢」等思想的遺毒。尤其是對他的兩性觀, 魯迅先生作了重點的描寫。他年近30尚未婚娶, 窮困潦倒到一文莫名的程度, 無父無母, 無親無故, 原本是不應產生「嚴男女之人防」「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這樣一些傳統封建觀念的。沒有兩性之間的直接接觸和自由戀愛, 他是註定無法找到異性之愛的; 但他卻盲目地維護著兩性觀念, 而處在另一端的則是他的本能慾望。這時, 兩者的沖突和矛盾使他顯現出極為荒謬可笑的特徵。當阿Q本能的慾望發展起來時, 連他自己也覺得這是不道德的, 因而他便偷偷的做; 被人發現後, 自覺理屈, 不得不屈從於別人的懲罰。而在平時, 他又以正人君子的面目出現, 見一男一女在一起說話, 他便投塊石頭警示一下。這時這兩個極端又在無形中相互加強: 他越是壓抑自己的本能慾望, 便越是增加了對別人的敏感, 越是變本加厲的束縛別人, 把自己變成一個傳統倫理道德的維護者; 而這又使他更難以承認自己的本能慾望要求的合理性, 自己也便越不敢公開接近女性。他與吳媽的「戀愛悲劇」便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發生的。在這里, 一個「正經」的阿Q和一個「不正經」的阿Q統一在了一起。他還認為革命就是造反, 是大逆不道。他有著無業遊民的狡黠、潑賴, 他敢於入伙偷竊, 能對「文童」的爹爹獨不表崇奉, 他常以城鄉兩便的「眼界」而瞧不起所有人。

( 3) 阿Q。

精神勝利

法絕對不是阿Q精神世界中的獨有現象,也絕不是十分奇特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表現, 凡系;不承認社會的不平等是正常的人, 都不能不以精神勝利的方式來承擔在強權者面前所受到的實際歧視和凌-辱。封建等極觀念在封建中國影響的普遍性, 也正說明精神勝利精神勝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視自己的處境, 安於屈辱的奴役生活和命運。

法對當時國民性弱點的`概括普遍性。在《阿Q正傳》中, 魯迅清晰地向我們表現了阿Q精神勝利法不斷升級的過程, 從而說明了一個在下意識里承認人的不平等地位的合理性, 沒有任何切實的平等要求的人是怎樣不能不沿著精神勝利法的螺旋性階梯一步步向上爬的, 是怎樣在精神勝利法的虛幻意識中不斷加深自己的奴隸性並使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從維護自己

空洞的「面子」出發的。一個沒有自我意識的人, 其自我價值永遠是以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來衡量的, 他無法對自己做出明確的價值判斷, 無法從自我的發展中正視自己存在的價值, 因而便特別注重維護自己的「面子」。自己變得愈加孱弱無力的。這種對面子的重視本身便帶有精神勝利法的性質, 因為他不是從自己的實際自強出發而獲得自我價值的真正充實, 而只是用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的好壞獲得精神上的要求。

意義不在於他肉體的消亡, 而在於他人性異阿Q的悲劇沉痛地控訴了封建愚昧對人的精神上的戕害, 表又是一個」。精神勝利法竟然伴隨到他生命的結束。現了作者對安於現狀, 忍於屈辱、自尋精神逃避的被害者憐憫之情。

《阿Q正傳》 在藝術上的成功首先在於注重現實主義文學典型的塑造,《阿Q正傳》把文學典型塑造的方法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魯迅先生開掘了阿Q這個人物的內部世界, 同時也就開掘了中國整個社會及其思想的狀況。阿Q的世界中包括了整個封建社會中各色人的精神因素。阿Q是一個人, 同時又是封建時代所有的人。他有上等人的蠻橫, 也有下等人的卑怯;他有道學家的正經相, 也有流氓無賴的流氓相; 他是一個極端的保守派, 反對革命, 同時又是一個激進分子, 擁護造反; 他主張中庸和平, 講「君子動口不動手」, 同時又是一個惹是生非, 搶先向王胡、小D使用武力的武力主義者封建文化所可能產生的各種精神特徵, 在阿Q的精神世界中都表現了出來, 因而其中也就有各種不同的人的影子。魯迅成功地塑造了一個人物, 同時也就展示了整個現實世界, 表現了一種文化弊害和在這種文化窒息中形成的國民性的弱點。《阿Q正傳》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 與魯迅的這種典型化的方法是息息相關的。其次,《阿Q正傳》在藝術上另一顯著特點是: 把喜劇和悲劇有機地結合起來。作者用喜劇筆調寫悲劇, 塑造的是一個富有喜劇性的悲劇性格人物。「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阿Q有勤勞質朴的一面, 他終生勞動不得溫飽, 本來嚮往革命卻作了無辜的犧牲品, 阿Q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喜劇將那些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阿Q身上的阿Q主義是無價值的東西, 作者將他逐層剝露, 引起人們的警覺和反省。阿Q性格交織著悲喜劇因素, 兩者相互交織、融合。阿Q的悲劇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包裹在喜劇形式之中的。他的每一個悲劇性遭遇, 都包含在可笑的觀念與大量可笑的言行中。他處處受人欺凌, 常常被人抓住辮子朝著牆上碰,就其遭遇本身而言, 是悲劇性的。可是當他用虛幻的精神勝利法輕而易舉地將嚴肅的重大的現實悲劇性沖突化為烏有時, 當讀者以正常思維方式期待人物做出應有的嚴肅反映落空時, 悲劇性就出現了。矛盾呈現出畸形的、怪誕的狀態, 這種矛盾反差越大, 喜劇性就越強烈。阿Q的一系列悲劇性遭遇與他對待這些事件的觀念言行的表現, 處處呈現出一種不一致、不合常態的矛盾反差, 這就產生了奇特的喜劇意味。而種種喜劇性言行、觀念無不是精神被奴役的悲劇性結果, 愈是可笑就愈是可悲。像阿Q最後在生死狀上畫押, 他為沒畫圓而留了一個瓜子狀而深感遺憾懊悔,這就叫人慾笑無聲、欲哭無淚了。

阿q人物形象分析 篇2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真切的描寫農民生活全貌,探究農民願望和命運的作家是魯迅先生。他全面而深刻的通過小說再現了農民的悲苦生活和內心世界,其洞察力是極其深邃的。《阿Q正傳》就是魯迅先生這類小說中的代表。

阿Q是怎樣一個人呢?作者在小說的開頭就告訴我們,阿Q是未庄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社會某些本質方面的縮影)里無田無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滿了屈辱和痛苦的一個小人物。他姓甚名誰,從哪裡來的,出生於什麼人家,不獨別人從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他一個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作短工,,專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下層農民,換了話說,也就是農村的無產者。

阿Q與正統文化所要塑造的那種麻木,善良型的農民完全不同,他並不是一個很軟弱的,安分認命,逆來順受的願意像潤土那樣渾渾噩噩地度過自己一生的人,也不是一個很膚淺的,沒有思想,無所追求的農民,而是一個富於生命的活力,不安分的,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的,進取的農民,他的人生追求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既然生而為人,就應該像人那樣活著,享有人生的歡樂與權利。(這種追求,在他那個時代和具體生活的條件下,像他那樣身份和地位的農民,可以說是最低的人生追求,但同時也是可能有的最高的人生追求)阿Q的悲劇在於,他想成為一個人,過一種正常人的生活而不可得,那個污濁的罪惡的社會蹂躪他,摧殘他,擠壓他,同時又浸染他,腐蝕他,鑄造他,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以阿Q本來有的資質(主要是他的勤勞和聰明),如果有一個正常健康的環境,他是有可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或者甚至成為一個有一定事業的人,但他終於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流氓,問題就在於,單憑阿Q的聰明和勤勞的個性,他是無力抗拒也無法逃脫歷史加給他的悲劇的命運的,〈〈阿Q正傳〉〉的作者魯迅先生說,描寫阿Q只是為了「暴露國民的弱點」,他的可惡是惡社會造成的,他為了生活,苦苦掙扎,失敗,屈辱,以至最後被槍斃,更重要的還表現在,是罪惡的社會扭曲了他的靈魂,鑄造了他的精神,應該說,他身上表現了封建社會長期壓抑下農民的革命要求,但這種要求沒有被發現。

總之,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落後農民的典型,他麻木,愚昧,自尊自大,自輕自賤。他精神上的勝利,是中國國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現,是作者寄予諷刺的形象。他人格有著極大的缺陷,實際上是個徹底的失敗者。他所謂的「革命」,又象徵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只能走向沉沒,走向失敗。阿Q的悲劇指出了那個社會只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是覺醒過來,為建立新的生活而奮斗,二是繼續進行自我欺騙直到最後的滅亡。魯迅先生正是通過阿Q的形象構造,喚醒苦難的中國民眾重建健康的現代中國人格,為建立新生活而奮斗。中國農民的美好生活,只有覺醒起來進行真正的革命,才能得以實現。

❸ 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於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間創作的中篇小說,最初在北京《晨報副刊》上發表,後來收入於小說集《吶喊》。魯迅先生通過《阿Q正傳》,披露了國民性的劣根,暴露了人性的弱點,審視人們的現實生活。小說中的阿Q這個人物形象,善用精神勝利法,麻痹自己的思想,忽視自己在現實中的身份低微,他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受到嚴重的壓迫。阿Q是一個貧苦農民,一方面,他處於被剝削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封建保守而不覺悟的農民。阿Q的性格可以說象徵了我們的國民性,魯迅先生希望通過這篇小說,揭露國人的精神上的劣根性,引起我們的注意。雖然阿Q不是與我們同一個時代的,但具有他這種性格的人卻一直在我們身邊。

      阿Q對生活偶有不滿,卻無反抗意識。阿Q在現實生活中的非常落魄,被人瞧不起。為了獲得心理滿足感,他用幻想去欺騙自己。他窮困潦倒,卻說自己祖上闊綽,還瞧不起別人。他地位地下,幾乎人人都可以欺負他。他被人打了了後,卻說是兒子打父親。而當別人讓他說是人打畜生時,他也滿口答應。面對別人的欺辱,他從不反抗,只是在心裡用著那套「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欺騙。他認為被人打也是值得驕傲的,因為他是「第一個」自輕自賤的人,這「第一個」讓他滿足,他把自己和考第一的狀元同等化,又有了輕視別人的理由。阿Q雖然在生活中是個失敗者的形象,但他毫不在意,因為在精神上,他是這個世界的老大。阿Q在賭場被人搶劫了,他十分痛苦,但他像往常一樣,什麼也不做,只有他的「精神勝利法」陪伴著他,自己打自己,當做是自己親手打了那個盜賊。

      阿Q是一個落後、不覺悟的農民形象。阿Q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性格保守,尤其是對他的兩性觀。他年近30還沒有戀愛,身份低微,靠打散工過日子,按理說不會在意男女授受不親之類的觀點。但他卻對男女之事尤為介意,時刻維護著封建的兩性觀念。作為一個人,阿Q是有生理慾望的,而他的觀念卻又與他的生理慾望產生沖突。這時,他的封建觀念竟然壓住了他的生理慾望,因為他覺得這是違反道德的,只能偷偷的想,被人發現了,他也不反駁。而當他看到一對男女在一起說話的時候,他卻以正人君子的身份來譴責別人。封建觀念和生理慾望使阿Q人格扭曲,他要維護封建傳統,只能犧牲自己的情慾,把女性幻想成禍水,只有這樣才符合自己的兩性觀念。他從未想過,自己的情慾也是需要正視的,女人也不是全壞的。對封建思想的不覺悟,使他的戀愛成為悲劇。

      阿Q欺軟怕硬,對弱者缺乏同情心。王胡和阿Q,同樣是靠打短工為生,都處於社會底層,但阿Q卻因為王胡有絡腮鬍子,竟然瞧不上王胡。阿Q與王胡互相對罵,後來還打了起來。阿Q覺得自己比王胡厲害,就動手打了王胡。然而,當他被王胡大的鼻青血流的時候,他卻只有求饒的份。雖然他不是這么想的,他覺得自己被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欺負了,這是他的恥辱。他甚至認為是世道變了,地位低的人竟敢打地位高的人,這是不符合他的常理的。而小尼姑,一個女子出家,想必是因為之前受過許多挫折,也是一個弱者的形象。阿q也覺得她是弱者,是一個女人,卻沒有因此而同情小尼姑,反而是去欺辱她。把他今天的不快通通撒在小尼姑身上,「我不知道我今天為什麼這樣晦氣,原來就因為見了你!」。這種說法實在是荒謬至極。最過分的是,他居然還對小尼姑動手動腳,向別人炫耀自己的勝利。阿q在別人眼中應該就是一隻猴子,大家都想看他出醜。而他卻覺得,你們比我弱小,那我就可以盡情的去欺辱你們;要是比我強大,那我便願意被你欺負。阿q的這種欺軟怕硬的性格,不僅損害了別人的利益,也敗壞了他自己的道德形象。

      阿Q麻木健忘的性格。阿Q不但不自知自己的落後,也不具有對弱者的同情心,麻木健忘使他忽視生活帶給他的苦痛。鬧革命時,未庄的人害怕的躲了起來,而阿Q想「革命」這個東西厲害得讓所有人都害怕,那我去鬧革命,不就次所有人都厲害了嗎?為了得到別人的正視,即使他不知道什麼是「革命」,他也去要去做。他沒有團結自己的革命群眾,也沒有與自己的革命敵人作斗爭,只是麻木的隨意的亂鬧。臨死前,他還想著發出「革命者」的最後一聲,稀里糊塗地死去。在未庄這個舊中國農村裡,趙太爺屬於地主階級,是這里的老大,趙司晨是中農,而阿Q、小D和王胡是貧苦農民,地位最低。趙太爺錢財充裕,在未莊裡有極大的權力,他可以剝削這里的農民。阿Q的戀愛悲劇可以說也有趙太爺也有原因,趙太爺運用他的權力對阿Q進行壓榨。阿Q對吳媽表白,趙太爺卻因為吳媽是他家的傭人,有失他趙家的顏面,便讓地保半夜去土谷祠,去教訓阿Q。趙太爺還給阿Q開出了苛刻的條件,讓阿Q賠了工錢和衣物,再也不能去趙家打工。面對趙太爺的欺辱,阿Q卻從不反抗,麻木地接受他把這種欺辱當成理所當然的事。他被別人打了之後,用精神勝利法得到了滿足,就忘了這件事。他的麻木健忘的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阿Q受到封建思想的摧殘。阿Q調戲了小尼姑之後,開始對情慾想入非非了,他想要有一個女人替他打理生活,這本是正常人的正常思想。但是他望而不得,這讓他想起了封建的男女的觀念,他要維護這種封建思想,他把女人當做禍水,甚至正氣凜然的鄙視別人的愛情。從阿Q求愛的女主——吳媽也能看出封建思想對人的摧殘。吳媽被阿Q表白之後,做出了一系列表示痛苦的動作,她痛哭,想自殺。在現在看來,被人表白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你可以選擇接受或者拒絕。而吳媽這個封建婦女,她認為自己被阿Q褻瀆了,自己不純潔了,封建思想要求婦女要守婦道,而阿Q讓自己失節了。舊中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作者通過底層農民去表現封建思想對人們心靈的毒害,反映吃人的禮教和封建意識對中華民族的危害。

        從社會歷史來看,在封建時期,中國的農民一直處於社會底層,他們地位地下,生活貧苦,生存得不到保障。但是他們也要生活,也要於這充滿痛苦的人生中尋求一絲生存的希望。現實不斷的地蹂躪他們,每天要做干不完的活,而趙太爺等人卻養尊處優,他們無計可施,也改變不可這種階級分化。他們只能向心理世界尋求慰藉,他們把對現實的不滿發泄在虛擬的世界中,把現實的痛苦轉化為美好的幻想。這也可以解釋阿Q常用「精神勝利法」尋求心理滿足的原因。阿Q無名無姓,無親無故,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都很低。阿Q想誇耀自己,說自己與趙太爺同姓,卻挨了趙太爺的耳光。他身份低下,沒有能與趙太爺對抗的武器,便沒有辦法去反抗趙太爺的權威,只能在心裡發泄:我被兒子打了。農民的這種生活令人深深同情。

      阿Q形象對當今社會有很大的歷史價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但封建思想仍有殘余,男女之間的不平等仍然存在。階級矛盾也依然存在,國人的奴性意識也未消滅。我們要不斷努力,克服種種障礙,追求自由平等的先進的現代思想。不公平的對待侵害到自己的合法權益時,要勇於發聲,積極反抗,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中外文學史的著作。《阿Q正傳》的主人公是農村流氓阿Q,他的奴性與帝王性的矛盾,使他滿足於精神勝利法,造成了他的性格悲劇。他狂妄自大,卻又自輕自賤,令人同情卻又令人憎恨,他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眾多國人的代表。魯迅塑造的阿Q這一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國人精神層面上存在的劣根性,小說極其具有廣泛社會意義與深刻歷史意義,值得我們反思。本文從阿Q的性格開始分析,探索國人人性的弱點,反思歷史,找出我們民族的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並將其掃除干凈。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能夠砥礪前行,將魯迅先生未完成的事業繼續完成,構建一個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❹ 論《阿Q正傳》中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後而不覺悟的農民典型。他愚昧,貧窮。精神勝利法是他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這也是阿Q落後不覺悟的重要原因。阿Q不滿別人的壓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勝利掩蓋實質上的失敗。當辛亥革命的消息傳來時雖一時反對,但低下的社會地位使他本能地傾向革命。他對革命的理解是錯誤而可笑的,行動是遲鈍而軟弱的,最後在假洋鬼子的棒喝下革命美夢徹底破滅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整個國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阿Q也是一個無法替代的「典型形象」。 阿Q頭上的「光」,照出了中國人心靈上的黑洞。

魯迅在《我怎樣做起小說來》中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中間,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就是通過阿Q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統治者所造成的國民的愚昧,深刻揭露了封建勢力兇殘狡猾的反動本質,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文學作品就是這樣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來反映社會現實,閱讀文學作品就應該鑒賞其人物形象,探討其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

《阿Q正傳》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9WqkTOyysoGY4geleWizcg

?pwd=sem7 提取碼:sem7

❺ 《阿q正傳》人物形象分析是

阿Q的性格是豐富的。除精神勝利法外,他主觀、狹隘、保守,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好閑之徒的狡猾。他還受到封建思想的種種影響,如深惡造反,以為造反是與他為難,嚴於「男女之防」及排斥異端等等。

阿Q質朴愚味但又圓滑無賴。阿Q靠出賣勞力聊以度日,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幾乎是憑著本能勞動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現出圓滑無賴。你看,「口訥的他便罵,力氣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蘿卜,被尼姑發現了,死皮賴臉不承認,還說:「你能叫得它答應嗎?」頗有善於應變的「圓機活法」。

趙老太爺:趙太爺,在小說的描述當中,應該算是在阿Q所生活的地方,一個最具有權勢的人,是所有未庄的居民都崇拜和憧憬的對象。因為有錢、有權利、有大房子、有文化,所以可以有身份、有尊嚴、有剝削他人的可能。趙太爺是小說當最能夠反襯出阿Q形象卑微的一個人物。因為阿Q從生到死,擁有的也一直都只有貧窮,甚至連姓「趙」的權利都被趙太爺剝奪。

吳媽:吳媽是在《阿Q正傳》當中出現兩位女性形象之一,除了更加弱小的小尼姑之外,吳媽基本上與阿Q一樣,同是窮苦下層平民,在趙太爺家作女僕,而且是個阿Q嘴裡的「小孤孀」,是阿Q敢於鼓起勇氣去調戲的對象。

《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徵。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

阿Q時代屬於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並未絕跡,所以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❻ 《阿q正傳》人物形象分析是什麼

《阿q正傳》人物形象分析是:

《阿q正傳》中阿Q性格的特徵是保守性。凡是不符合未庄習慣的他就嘲笑,比如三尺長、三寸寬的木凳,未庄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但城裡人卻叫「條凳」。

他認為這是錯的,是可笑的。油煎大頭魚,未庄加上一寸長的蔥葉,城裡人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也認為城裡人有病,不懂如何吃大頭魚。這顯然是小私有制農民狹隘的表現。

阿Q的人物經歷:

阿Q沒有固定的職業,只能給別人做短工。用著的時候別人會想起他,用不著的時候,幾乎不會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敢於鬥嘴的也只是和自己處於同一階層的沒有地位的小人物。他對吳媽的表白招來了一頓打罵和驅趕,甚至也遭到了身邊那些不自省的小人物的譏笑。

同時生計問題也得不到滿足。盡管勤快能幹,吃食問題也得根據是否有地方做工,農閑等時候其則沒有生存下去的物質支持。

在「革命」一節中,阿Q雖然感覺到有些威風,感到一絲存在感,可是第二天早上起來後,發現一切未變,「他也仍然肚餓」,於是去尼姑庵偷吃的。最後糊里糊塗的阿Q被送上刑場。

❼ 對比《阿Q正傳》的小說與電影

電影對小說的豐富和升華 ——以魯迅的《阿Q正傳》為例

米蘭·昆德拉曾說:「小說是速度的敵人,閱讀應該是緩慢進行的,讀者應該在每一頁、每一段落,甚至每個句子的魅力前停留。」小說的意境存在於字里行間,它能給人提供想像的空間,達到豐富個體的感官世界,感受作品傳達的人性深度和審美意蘊。而影視能給人提供映像沖擊,建立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的聲畫結合。

一般來說,影視作品雖然強烈地吸引著我們的眼球,但也同時抑制了我們的思考。我們只能被動地接受編劇的思考,而失去了小說作品帶給人的寧靜的審美感受。小說作為一種靜止的物質實體,卻能給人紛繁復雜的理想世界;影視作為一種鮮活的物質實體,非常具體生動地給人一個實在世界。

電影劇本的創作分兩類:一類是編劇獨立創作。一類是編劇改編小說。在當今編劇創作能力不盡人意的影壇上,真可謂「一本難求」呀。而改編或翻拍的影片那真是為數不少呀。改編影片的質量優劣,對於影壇的繁榮有著較大的影響,特別是改編已為人們所熟知的作品,往往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人們觀看電影往往得不到閱讀原作那樣的享受和感動。

不過,筆者認為電影也可能對小說內容進行豐富,而不會限制小說的格局。小說作者的關注點可能不夠全面,或者為了突出本身主題,而有意無意地忽略某些細節。而電影重點在於講述故事,細節往往更能吸引觀眾,也有利於故事推移。在這里,筆者將以魯迅的《阿Q正傳》為例,進行簡單分析。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它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是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而據了解,1981年,在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把魯迅名著《阿Q正傳》搬上銀幕,該劇由著名老作家陳白塵改編,由嚴順開擔任主演。同時攝制組還來到紹興拍攝外景。

小說《阿Q正傳》(以下簡稱小說版)共九章,分別是,序、優勝記略、續優勝記略、戀愛的悲劇、生計問題、從中興到末路、革命、不準革命、大團圓。而電影《阿Q正傳》(以下簡稱電影版)基本按照原著來展開,只是會對某些內容進行調整順序,以促進影片的發展,符合電影的藝術節奏。總的來說,改編版的電影還是忠實於原著的。

在筆者看來,小說版的特色在於作者所做的事是虛構一個真實的故事。以傳記的形式會讓人覺得真實,而阿Q這個人物身上所具備的國民性是集中的,濃重的。作為小說的序,魯迅在講自己為什麼要給阿Q立傳,以及立傳的難度。這段文字偏口語化,不乏調侃意味,就像說一個熟悉的鄰居如此順暢、而在電影版中,編劇將這個序設置為片頭。畫面是這樣的:鏡頭由遠及近,從窗外進入屋內,屋內有一個人在思考,要怎樣為阿Q正傳。將序中作者的考慮改為電影作家的思路。在電影中,有一種敘事層次理論。即有全能全知的視角,又有主角個人視角。兩種視角相互交錯疊加,前者為大視角,來引出小視角,有利於使故事更真實可信。電影版就有初步運用這個方法。片頭以大視角將一個作家在創作,接下來就是作家的思路延伸。舉例說明一下,小說版說到作者「不知道阿Q姓什麼」,然後作者將想起有關阿Q的軼事,最終得出「我終於不知道阿Q究竟什麼姓」。而電影版則在作者的思考中進入對阿Q故事的展開,當然只是一個片段。然後作者得出結論,就又回到作者自身。

小說中故事所發生的未庄,這個中心環境,作者並沒有多下筆墨。筆者猜想這是為了淡化背景,使環境含混難辨。畢竟小說重點在於人物——阿Q。但電影版則不能這樣淡化。電影要讓觀眾有真實感,就必須豐富環境。當然,所謂豐富,也只是按照小說的敘事氛圍進行布置、採光、設計,如小酒店,如土谷祠,如靜修庵。

小說版出於創作角度的考慮,落腳點在於阿Q這個人物,筆墨都在他身上,其他人物事件都一筆帶過。而電影版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往往由於節奏緊湊,而觀眾根本來不及思考,也不能如實照搬小說,而要為觀眾進行補充。有時為了加快電影進度,而刪掉過度的作者議論方面的內容

關於刪掉部分,多數是作者對阿Q的議論,也有的是對於寫作的考慮。對於故事的進展作用不大,刪掉也無妨。舉例說明一下,在序中,作者對於給阿Q立傳難度的考慮有四個方面,一是名正言順問題,二是姓氏不清問題,三是名字不知問題,四是籍貫不明問題。前三者在電影版皆有提到,而後者則沒有。筆者認為前三者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特別是姓氏問題,還與故事發展相連——姓氏問題引出阿Q與趙太爺的矛盾,而且這個矛盾一直都在,可以說是主要矛盾。而至於議論方面,電影版將其處理為旁白。不過,按小說來講的話,旁白就會過多,在電影中會顯得累贅。講述者只是在引路,大概梳理情緒與思路,藉此道出人物的心理。

說到增補部分,是筆者更欣賞電影版的緣由。

情節的增補。在小說版第四章戀愛的悲劇中,說到阿Q給趙太爺做短工,晚上吳媽與他閑聊,最後他還要與吳媽困覺的事。小說在這里的處理含混,阿Q怎麼就給趙太爺做短工了,他怎麼就會對吳媽有非分之想(雖然前文有提到他對女人的幻想,但筆者認為不夠充分),吳媽怎麼就會聊到趙太爺娶小的了。在小說里,含混是一種可以被理解的文學性手法。但電影不可以。阿Q給趙太爺舂米,是吳媽去請的。而當時他剛好對女人產生幻想。為加深表現阿Q對女人的需求,電影版多了一個鏡頭,就是阿Q輾轉反側時,看到土谷祠里的神像,就想「土地爺爺土地奶奶,連石像都有女人了。」對吳媽的沖動應該在於一個場景——吳媽在燈下納鞋底,阿Q在燈下抽旱煙,那場景很是唯美,有種居家過日子的感覺。至於吳媽為什麼會提到趙太爺的家事,那是趙家太奶搞絕食,媳婦和鄒七嫂來勸她,而吳媽剛好要取燈油,在門口聽到。補充的內容使得故事發展得更流暢,也有了生活氣息。

人物的增補。小說有一個無名人物,並不起眼,但我卻覺得他很重要,他就是和阿Q一起住在土谷祠的老頭。小說版提到他實在是少的可憐,如「只是有一回,有一個老頭子頌揚說:『阿Q真能做!』」而在電影版中,這個對話是放在敘述故事的開頭。電影中也多有老頭子的鏡頭。如阿Q去賭博前遇到他,他勸他不要賭,早點回家。如阿Q錢被搶了,回到土谷祠,他對阿Q噓寒問暖。如因阿Q調戲吳媽,地保來向他索要三百酒錢,他沒錢,要拿氈帽作抵押,還是老頭子幫他給的。老頭子是阿Q不幸生活的見證者,也時時流露對他的惻隱之心,更顯出人間溫暖。可以說與當時社會背景的人情冷淡相對比。

小說版的人物可能只讓人記住了一個阿Q,因為他的精神勝利法。而電影版的人物卻也十分鮮明,讓人印象深刻。在酒館中,酒客間的嬉笑怒罵,表情豐富。在路上,王胡與阿Q打架,阿D與阿Q打架,都是十分詼諧可笑。小人物的習性都在這些表情、語言和動作中展現。相對於小說,更加吸引人。

對阿Q夢境的改編也是一種升華。在小說版中,「阿Q做夢」只不過三百來字的描述,但在體現阿Q對革命的膚淺認識是至關重要的一筆。而電影版中為了更好呈現這個夢,重點花在了環境的創設。房屋、牆壁、樹木等等環境,都是銀白色的,營造虛幻之境。拍攝角度的設置,使得整個環境有一種迷離之感。而人物服裝也很重要。原小說提到的白盔白甲是「穿著祟禎皇帝的素裝』的,但影片並沒有讓白盔白甲者們穿明代正統服裝,而穿的是紹興戲的戲裝;因為,阿Q關於明代服裝的知識來自紹興戲,這樣便更符合人物的性格。

創作源於生活,改編也必須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特別是對被改編作品所展現的社會生活,必須要非常熟悉,才能獲得成功。在改編時,要在以原著的基礎上,加入對社會生活的考慮,進而豐富小說的內容,給觀眾呈現完整的故事與審美感受。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第四十天

❽ 求阿q正傳人物介紹

《阿Q正傳》。小說主人公阿Q是一個農民,社會地位卑微,好賭卻財運壞,好挑釁他人卻性格懦弱;他經常挨打受戲弄,但喜歡欺負更弱小者。有一次,阿Q進城謀生,很快回鄉炫耀,但他很被發現是偷盜集團成員,名譽徹底掃地。走投無路的阿Q想參加革命,雖不過是幻想而已,但也遭到「不準革命」的厲聲喝斥。不久,趙舉人家遭強劫,阿Q被官府捉去,作為搶劫犯的替罪羊而被處決。

❾ 《阿q正傳》人物形象分析是什麼

1、虛榮心極強,整日活在幻想中

在《阿Q正傳》中,我們不難發現阿Q的生活現狀是非常落魄的,他根本不敢面對現實。但是他又渴望得到幸福,因此編造出了一系列「美夢」來麻痹自己,希望來安慰自己,得到內心的快樂。

阿Q與人吵架的時候,嘴上經常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這種自我安慰顯而易見是一種自欺欺人。阿Q瞧不起未庄的村民,他心裡想著:「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

然而,縱覽《阿Q正傳》整篇文章,對於阿Q的過去,我們並無從知曉,他之前是做什麼的,是什麼身份,大家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阿Q是在用這些口頭禪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作品中,阿Q沒有結過婚,更不可能會有兒子。他這樣說時,其實就是活在一種幻想中。

2、不敢正視自己,缺乏改變自己的動力

對阿Q來說,他的根本悲劇不是一味濫用精神勝利法,而是缺乏改變自己的勇氣,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他無法面對現實,沒有改變自己的實際行動,所以他只能活在白日夢中,活在自己創造的幻想中。

比如阿Q的頭上長著癩子,所以他十分忌諱別人說他是癩頭。他痛恨別人說出他的缺點,甚至到了一種相當可笑的地步。一聽到別人說自己頭上長著癩子,阿Q就不屑地說別人頭上還不配有癩子。和阿Q接觸的人多了,很多人都知道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

阿Q幾乎成了精神勝利法的代名詞。別人打阿Q時故意說成:「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這種看起來表面上勝利的方法卻讓阿Q笑得美滋滋。正是阿Q這種行為,所以被人當成了笑柄。

3、天生麻木不仁,缺乏應有的同情心

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中將未庄塑造成了舊中國農村的縮影。趙太爺象徵著封建地主,他在未庄以「土皇帝」自居。他對貧苦農民進行瘋狂的剝削。趙白眼和趙司晨處於中農階層,而小D、王胡和阿Q同處於貧農階層。

從阿Q的戀愛悲劇中能夠窺探到趙太爺的專制與殘酷,還能看出封建王國中的人際關系。阿Q向吳媽表白,就因為吳媽是趙家的女僕。趙太爺差人去土谷祠對阿Q進行訓話,直接挑明阿Q是在「造反」。

他們不僅賴掉了阿Q的工錢,還扒掉了阿Q的破爛布衫和氈帽,命令阿Q不得再踏入趙家大門。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阿Q卻從來沒有想過反抗,他接受了趙太爺提出的所有條件,甚至沒有感覺自己被趙太爺壓迫了。阿Q的麻木令人震撼,就連他的健忘,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他被別人狠狠揍過一頓後只要喝一碗酒就可以睡著,彷彿完成了一件心事,覺得內心愉悅。我們不難發現,封建思想對阿Q的荼毒之深。封建時代利用愚民政策對以阿Q為代表的貧民進行身心兩方面的摧殘,使他們心甘情願地成為「順民」,久而久之就對地主剝削習以為常了。

歷史原因

阿Q之所以形成那種欺軟怕硬、喜歡白日做夢的性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在文中,阿Q調戲了小尼姑後,小尼姑詛咒阿Q會斷子絕孫。

阿Q的反應不是惱羞成怒,反而想到的是:「不錯,應該有一個女人,斷子絕孫便沒有人供一碗飯,……應該有一個女人,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若敖之鬼餒而,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

從這里能看出,盡管阿Q只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但是卻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男女授受不親」等封建倫理綱常。

可見失了初衷的孔孟之道的封建思想已經荼毒了整個社會階層,使人民變成了愚民,面對剝削也不會反抗。阿Q是個農民,卻被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成了一個被「正統」思想異化了的「傀儡」。

❿ 阿Q人物形象分析及典型意義

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

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小尼姑便覺晦氣全消。

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

回來時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卻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

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表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10)阿q正傳小說電影人物擴展閱讀:

《阿Q正傳》中阿Q這個藝術形象,有兩個原始模型:一個叫謝阿桂,他住在紹必新台東面的戴家台門里;還有一個是謝阿桂的弟弟叫阿有。

據有關的回憶資料記載,在魯迅住過的舊台門里,確有阿桂其人,雖說他以打短工為生,實在還是游手好閑,有時靠做掮客或小偷弄點錢。

辛亥革命時,阿桂確曾在街上走著嚷著:我們的時候來了,到了明天,我們錢也有了,老婆也有了……但阿桂並不舂米,專門給人舂米的是他的胞兄阿有,魯迅曾說阿Q的模特正在給人家搗米,可能就指他。

但是,阿Q的很多事情又是從其他人身上取來的,如戀愛事件是從衍太太的侄兒桐少爺那裡來的;欺侮小尼姑,則是從一個秀才那裡取來改造而成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Q

閱讀全文

與阿q正傳小說電影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渣男獲取美女信任電影 瀏覽:890
迅雷國語電影下載 瀏覽:380
如何下載第九影院的電影 瀏覽:116
中國的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25
美國女孩打籃球的一部電影 瀏覽:471
新豪門夜宴電影 瀏覽:323
有關青春期的台灣電影 瀏覽:959
紫日電影背景音樂叫什麼名字 瀏覽:345
香港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42
看電影怎麼拿停車票 瀏覽:367
周星馳的電影永遠經典語錄 瀏覽:577
都挺好電視劇免費播放新電影天堂 瀏覽:7
微電影正青春 瀏覽:652
有關動物的英文電影搞笑 瀏覽:151
超級青春電影 瀏覽:469
新一眉道人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95
他被那部悲傷的電影弄哭了英語 瀏覽:42
老電影女人生孩子 瀏覽:74
小女孩後背紋身的電影 瀏覽:384
小q電影里為什麼說英語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