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相關歷史人物是怎樣評價西安事變的
胡適曾指出:中國形成一個領袖不容易,如果蔣介石出現不幸,中國將倒退20年,並明確定性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是「名為抗敵,實則自壞長城」,是「國家民族之罪人」
徐永昌:其為幼稚的大學生主張。
中國共龘產黨方面的評價
周恩來對張學良、楊虎城的評價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張學良自我評價
1990年6月1日,張學良90歲生日的晚宴里,說:「我真是虛度了90,對國家社會人民毫無建樹,正如聖經上所講,保羅所說的『我是罪人中的罪魁』,我張學良自己感覺是萬分的慚愧,我張學良何德,能夠蒙諸位親友的賀壽,我有什麼壽阿......」[
其他方面的評價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雖然至死仍然沒有揭秘西安事變,但他對西安事變有著非常詳細的評述,概括如下:
第一、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是自己對國恥家仇的義憤,而並沒有太多考慮到私人利益。
第二、西安事變對於中龘共必然有利,但是對於中國國龘民黨,以及蔣介石本人,亦並非受害者。即使沒有西安事變,蔣介石把剿共堅持到底,這種戰爭的結果是很難預測的。中龘共之崛起,是當時中國大的歷史背景所造成的,有人民的支持。西安事變的圓滿解決,為建立抗龘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以當年日本侵華的狂熱氣焰來推測,無論當時南京政府的選擇是「忍辱」還是「決戰」,其結果都是一樣的。
而台灣學者李敖則表示,當時的西安事變,就是蔣介石用他眼裡的西北軍跟東北軍隊去進攻共龘產黨,要讓他們互相制衡互相消滅,張學良後來心裡就很清楚,也引起東北軍人的叛變,認為蔣介石私心太重。
⑵ 對於「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給予張學良的評價是怎麼樣的
對於「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給予張學良極高的評價。早在1937年1月1日,也就是張學良在南京被國民黨軍事法庭「審判」的第2天,劉少奇發表文章指出:「張學良在南京的行動,是有助於團結全國抗日,停止一切內戰的方針之實行的。這不是表示張學良的無恥與投降,反而表示張學良為著團結全國抗日,停止內戰而不惜犧牲個人的忠誠。張學良是請罪了,西安事變的一切責任他擔負了,剩下來的還有什麼呢?那就是只有南京政府要執行真正足以滿足全國人民願望的抗日救國政策。」
⑶ 怎麼評價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評價如下:
1、中國國民黨方面
西安事變使得國民政府停止剿共、聯共抗日,導致政府的抗日准備被迫中斷,全面抗日提前爆發;另一方面使中共起死回生,獲得喘息機會,釀成抗戰勝利後的全面叛亂。
2、中國共產黨方面
由於西安事變的發生及其和平解決,最終結束了十年內戰,實現了國內和平,促成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發動了全民的抗日戰爭,並堅持八年直至勝利。
3、個人方面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
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3)西安事變電影某個人物評價擴展閱讀:
西安事變簡介
西安事變發生的時間是1936年12月12日,這場事變發生的目的是為了勸說蔣介石改變他的既定國策,停止與共產黨的內戰,使得革命黨和共產黨一起聯合起來抗日。
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諫」,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
後來在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蔣介石終於願意停止內戰,與共產黨一起抗日,由此國共兩黨開始了第二次的合作。
正是有了這樣的合作,中國才有了與日本對抗的底氣,所以西安事變是國共兩黨由內戰走向一起抗日的轉折點。
⑷ 西安事變主要人物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即蔣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主要人物便是以上的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周恩來,毛澤東 ,宋美齡,趙一荻
⑸ 楊虎城的人物評價
人物評價:
毛澤東: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張學良:自台北傳真親書賀詞「敬念楊虎城先生百歲誕辰」,說楊虎城不過陪襯,後悔搭了楊虎城,西北軍沒用,令其傷心極。但張學良亦表示楊虎城是一個好人,也很願意做一個大家認為愛國的人。
陝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教授袁蔭盛:縱觀楊虎城將軍一生,他是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 工」三大政策的積極擁護者和堅決捍衛者,他通過親身實踐走上了「聯共救國」的道路,他是國民黨左派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因為抗日的問題和蔣先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發動了「西安事變」。
史家對這些問題不盡然,不過從過去的歷史看來,至少後來國共攜手抗日,不能不說和「西安事變」有某種程度的關聯。至少「西安事變」也有助於後來中華民族團結起來抵抗日本這樣的歷史事實。
中國共產黨:楊虎城為「著名的愛國民主將領」,「為促進國共合作、推動抗日而獻身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台灣學者郭冠英:國民黨應撫平歷史傷痕,正確看待「西安事變」。遭囚禁12年後,卻被殺害,楊虎城受到了很大的冤屈。「西安事變」是一個愛國行為,國民黨應積極撫平歷史傷痕。
(5)西安事變電影某個人物評價擴展閱讀:
楊虎城的革命歷程
公元1908年,一名叫楊懷福的農民因參加反清組織「哥老會」,被清政府在西安絞殺,他不滿15歲的兒子獨自用手推車一步一步地推了兩天,將他的遺體才推回了100多公里外的蒲城老家。因為貧窮,在鄉親們的幫助下,老人的遺體才得以下葬。
也許就是這次不尋常的人生變故,使得這位不滿15歲的少年從此走上了反抗清王朝、匡扶社稷、拯救民族的革命道路。
這位少年,就是後來名滿天下,譽滿天下的楊虎城將軍。
楊虎城名忠祥,字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於蒲城縣城東20公里的甘北村,父母以農業為生,家境貧寒。所以楊虎城僅讀過兩年私塾,之後便為人傭工。
父親被殺以後,楊虎城更加仇視清廷,革命的火焰在胸中燃燒。1910年,他聯絡貧苦農民,在家鄉組織了以打富濟貧為宗旨的中秋會,打富濟貧,抗禦暴政。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他率會眾參加陝西民軍與清軍作戰,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
1915年袁世凱稱帝,楊虎城的民團加入陝西護國軍,在華縣、華陰等地截擊袁軍。兩年後孫中山在廣州成立了護法軍政府,楊虎城的部隊加入了陝西革命黨人建立的靖國軍,響應護法。至此,楊虎城從一名關中「刀客」成長為革命軍中的一員年輕戰將。
1915年到1917年,楊虎城參加陝西民主革命早期僅有的一支武裝力量——靖國軍,後又參加國民軍。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楊虎城擁護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連孫中山也知道陝西有個楊虎城,所以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孫中山親自為並未到會的楊虎城辦理了入黨手續。楊虎城從此成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忠實追隨者和捍衛者。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京逝世,楊虎城聞知後十分悲痛,派人到京致哀的同時,他還在駐地耀縣舉行大會,隆重悼念孫中山,「成為當時陝西政治活動的一件大事」。
1926年,楊虎城與國民軍第2軍李虎臣等部聯合堅守西安孤城達8個月之久,從戰略上策應了北伐戰爭。1927年先後任國民軍聯軍第10路軍司令、第二集團軍第10軍軍長,率部東出潼關會攻河南,參加北伐戰爭。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楊虎城拒絕在所部「清黨」。1929年蔣介石與馮玉祥關系瀕於破裂,楊虎城率部附蔣,由暫編第21師師長任新編第14師師長,駐防河南,先後參加蔣馮戰爭和蔣唐(生智)之戰。
1930年在蔣馮閻戰爭中,楊虎城相繼擔任第7軍軍長、第17路軍總指揮,同年10月兼任陝西省政府主席。
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楊虎城始終心存不滿。「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的第五天,他發表了《楊虎城泣告全國書》,這是國民黨第一位發出抗日要求的高級將領,此後,楊虎城多次表達抗日決心,保護學生愛國運動。
1933年3月,日軍攻佔熱河,進逼長城各關口,蔣介石到石家莊坐鎮,楊虎城也趕往石家莊見蔣,除報告陝中政情外,還向蔣表露了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抗日。結果遭蔣冷遇,要他管好自己的事。
此後,楊虎城多次向蔣介石進言,要求停止「剿共」,團結御敵。蔣不但不聽,反而疑忌倍生。
在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楊虎城與其他許多人一樣,人生的道路曲折而艱難、復雜而迷茫,但在楊虎城的身上,的確有著不少超過前輩和同時代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