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用電影人物拍照

用電影人物拍照

發布時間:2022-10-29 15:25:53

⑴ 常見的人像攝影角度有哪些

平視角度


平視角度指的就是讓相機和模特的視角平齊,在多數人像攝影作品中,抓住了模特的眼神就抓住了照片想要表達的情緒,而平視角度能讓眼睛的表達力達到最強,因此,在人像攝影中,是攝影師最經常使用的拍攝角度。


低角度


低角度就是攝影師的機位要放低,這樣可以形成明顯的透視畸變,很多的“大長腿”照片就是使用低角度進行拍攝的。低角度雖好,但角度不可過低,很容易造成人身比例在畫面中不協調。


低角度拍攝的優點有兩點,一點是前面所說的拍攝大長腿;另一個就是可以抬高背景,從而避開絕大多數干擾物。


高角度


有低角度拍攝人像,那必然會有高角度,高角度多用於自拍,利用“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讓臉顯得更小。使用高角度拍攝會使人看起來更矮,但同時可以讓人看起來“嬌小可愛”,或者是可以營造憂郁氛圍。


傾斜視角


這是在電影中常用到的拍攝人物的角度,這類角度可以給觀眾帶來一種動感、戲劇感和不安感。當你把傾斜視角應用到人像攝影中時,也可以為照片增添動感和戲劇性。


但使用這類視角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盡量避免畫面背景中有水平線條出現,不然傾斜的水平線容易讓觀眾產生嚴重的失重感。


遠攝視角


在拍攝人像時,可以嘗試使用遠攝視角,將大量的環境信息囊括在畫面之中,遠攝視角可以更好地揭示和場景的關系,壞處就是場景中可能存在較多的干擾景物。解決方法就是挑選干凈又美觀的場景,盡量排除掉可能幹擾畫面的景物。


關於常見的人像攝影角度有哪些,環球青藤小編暫時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⑵ 尼康D750相機,如何在電影院里拍攝人像用什麼鏡頭不開閃光燈參數怎麼設置

拍人像可以用50mm定焦頭,或者85mm定焦頭,光圈最好不高於f2.8,用f1.4左右的比較好,可以將背景很好的虛化,不過這類大光圈鏡頭在拍攝時的對焦點一定要選好,尤其拍人物大特寫的時候。

⑶ 如何用相機拍出電影膠片的效果

從電影中汲取了靈感。分析了人物的角色,故事,視覺方面,例如光線,構圖和顏色,並將其用於圖片中。拍攝時,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的英雄是誰,他的角色是什麼,他在哪裡以及在那兒做什麼。

如果要用電影照片拍攝照片,則需要轉向電影。但是攝影和電影不是一回事,因此,還應該分析喜歡的攝影師的作品。尋找世界上最好的導演,至少看幾部電影。

⑷ 人物大片拍攝技巧與手法

如何拍好人物大片?人像攝影與一般的人物攝影不同:人像攝影以刻畫與表現被攝者的具體相貌和神態為自身的首要創作任務,雖然有些人像攝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節,但它仍以表現被照者的相貌為主,而且,相當一部分人像攝影作品只交待被攝者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的情節。而人物攝影是以表現有被攝者參與的事件與活動為主,它以表現具體的情節為主要任務,而不在於以鮮明的形象去表現被攝者的相貌和神態。當然,從廣義上來說,人像攝影拍的是人,它也屬於人物攝影。人像攝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備」。下面,我就與大家分享人物大片的拍攝技巧與手法。

目前我擁有器材:尼康D700 + 24—70 + 70—200 + 105VR + 50 1。8 + 永諾568EX(2隻) + 永諾N622C(無線引閃)。室內常用:24—70 + 50 1。8。室外常用:70—200。

一、認識、理解手中的器材

大家都擁有可以用來記錄畫面的器材,如何掌握並了解這些器材的使用,是先前條件。熟悉現有的器材,並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手中的器材,真的滿足不了你的創作嗎?不要盲目的升級器材。

二、拍攝手法、表現形式和拍攝的技巧

要多思考,多覺、多悟。

我認為,拍攝前的思考時間,應該不亞於拍片時間。只有越清晰的思路,才會有更准確的表達。關於覺悟,引用百家講壇上的一句話:覺悟被描述為兩個階段:覺是第一個階段,比如說你聽到了某種知識,有一個人跟你說了一句話,突然之間眼界通透,所謂醍醐灌頂,這叫有所覺。但你遇到任何一個事情,去思考,去明白,日積月累,這個長長的、參化的過程叫做悟。

當遇到問題時,多往自己熟悉的東西靠攏,很多事,就會迎刃而解。拋磚引玉,舉兩個例子,來闡述我的觀點:

什麼是光圈和快門?二者有啥關系?

以前不理解啥是光圈和快門。於是,我想,光圈就是瞳孔,快門就是眨眼睛。試想一下,如果晚上,就需要你睜大眼睛,瞳孔放大,才能看清物體。同理,如果白天,光線很強,就得眯著眼。而且得快速的眨眼。想像一下,如果,在強光下你睜大眼睛,不眨的看著太陽,會是個啥景。不理解為何拍風景要用小光圈。後來想,如果肉眼想看清楚遠方的物體,怎麼看?肯定是眯起眼看,是吧。這就好比小光圈。眼睛睜的越大,應該是越看不清的,不信你試試。

三、拍攝前

很多主題,我們沒有拍攝過,沒有經驗積累,也沒有借鑒。那麼,可以在拍攝前,從網上,多看看相關類似的作品,從別人作品中借鑒優點,避免缺點。並把拍攝意圖、想表達的思想、需要的感覺與模特交流,爭取做到思想統一。

在准備上,服裝、道具、化妝、拍攝環境需要和主題相連,要做到搭配、得體。

我認為,拍攝前的思考時間,應該不低於拍片時間。只有越清晰的思路,才會有更准確的表達。

四、拍攝中

1、現場環境和光線的選擇,是拍出好作品的首要條件。

2、主題明確讓讀者第一感觀,盡短的時間內知道你要表現什麼,你想通過圖片表達什麼。

努力讓讀者記憶深刻,過目不忘。如果讀者看上2秒,接著回過頭去回憶看到的內容,如果能回憶起很多內容(樹木、小亭、小路、手裡的鮮花、地上的綠草,頭上 的帽子,對了,還有兩個廣告牌和一個垃圾桶……如果圖片信息量太大,相信我,用不了多久,就會想不起畫面里都有啥),那就太悲催了。

3、交流溝通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最重要的,在拍攝中,要不停的交流。

我是極度不贊成指導對方動作的,每次拍片,我告訴對方想要的`感覺,然後任其自由發揮,大多以抓拍為主,只有這樣,才能拍出自己獨有的氣質,才能拍的自然。

4、畫面中,有前景有後景最佳,會顯得畫面立體。有影友拍攝時缺少了前景(可以營造),看上去,人物象在背景布前面拍的。

五、人像攝影後期

關於後期,爭論的太多。我的理解是:人像寫真,後期,很有必要的,畢竟不是紀實。建議大家在拍攝好原片的同時,也多看看後期教程,多看看別人的後期手法。不錯的後期,會為你的片子增色很多喲。

我把後期調整理解為渲染圖片氣氛,突出感覺。不同的後期,可以帶來不同的視覺感觀。

舉個例子:你來了。這話就很平淡。①你來了?②你來了!③你真的來了啊!④你這么快就來了。你看,不同的語氣、標點符號、形容詞都會帶來不同的感覺。但,如果點綴不當,就適得其反了。當然了,如果你的原句(原片):「俺、俺、俺來、來了」,是這樣的。那後期修飾也就非常非常困難了。

可以根據想表達的內容進行裁切,並不一定拍成什麼樣就什麼樣。

總結!一定要總結!從前期策劃,至後期完成,每次拍攝,都要總結這次拍攝過程哪裡出現了問題,哪裡有不足,哪裡需要改進。在下一次的拍攝中,要盡量避免出現相同的問題。

有網友說:PS其實不是PS,當掌握一定PS技巧後,PS不是技術而是審美能力的直接反映了,而審美力直接決定了一個攝影師能走多遠。

六、要有豁達的心態和開朗的性格

人像攝影(不含紀實)的創作是離不開溝通,少不了交流的。良好的心態和交流是創作的前提,思想有差異,想法有不同,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每個人出於自身角度對作品加以評論是正常的,意見不統一也是合理的,能否聽進並吸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是很重要的。

可能有四種情況:

1、聽到別人不同的見解 —> 不贊同 —> 嘗試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 還是不贊同 —> 我行我素,不反駁、不解釋 —> 心態進步;

2、聽到別人不同的見解 —> 贊同 —> 嘗試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 再次創作改進 —> 作品進步;

3、聽到別人不同的見解 —> 嘗試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 認真總結思考,判斷取捨 —> 避免以前的失誤,嘗試不同的手法 —> 心態 + 作品進步;

4、聽到別人不同的見解 —> 不贊同 —> 與對方辯論一番 —> 誰也改變不了誰,不歡而散 —> 傷神傷氣。

就個人而言,由於出於不同的目的與追求,自然,心態也各有差異。當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時,不光是自己有成就感和興奮感,尤其在受到別人認可的時候,也會有強烈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同樣,遇到意見不一時,就會感到失落、沮喪,甚至憤怒,很多時候,一笑了之,挺好的。

如果能在別人失敗中(拍攝作品或創作過程)有所悟,吸取經驗,取之精華,那真的是通往進步的一條捷徑。

七、個人總結

1、遇到問題要多問、多思考,問自己,問別人,問網路。掌握提問、學習技巧。

2、技術的提高,都需要一個過程,如何合理的縮短這個過程,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短期迅速的擁有自己滿意、大眾認可的作品是不現實的。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通過實踐練習分階段逐步提高。

3、真正的技巧來自於實踐。輕易得來的竅門只能解一時之需,解決不了你所遇到的問題。

4、先模仿,後創作。

5、人像攝影,不是單方面的事情,需要拍攝方與被拍攝方共同的努力。

6、堅持自己喜歡的風格,哪怕你會遇到各種困難。

7、平時多注重積累經驗與實踐練習相結合。經驗並不一定非要實踐的,多看一些相關網站,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審美力,另方面領悟其中的技術和技巧。

8、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可以通過看論壇,看網站,看電影等方式。

9、攝影,有時是需要想像力的(尤其是用到人造光時),並不完全依靠看見什麼,就記錄什麼。

10、對自己要有客觀的評價與分析。

⑸ 電影攝影中雙人鏡頭語言表達技巧

電影拍攝中如何運用雙人鏡頭語言技巧呈現?下面我i為大家整理了電影拍攝中雙人鏡頭語言技巧,供大家參考!

雙人鏡頭語言簡介

雙人鏡頭語言,是指兩個主體各自占據畫面的一角,描述二人位置與及相對關系。這種電影鏡頭的特色是浪漫喜劇或好哥們、姊妹淘類型電影的主流,電影常讓戲中談戀愛的男女主角框取在同一畫面里,讓觀眾有這兩人是天生一對的錯覺。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觀察一些較冷調或孤癖類型的主角,為了表達出不擅與人交際,使用雙人鏡頭的機率甚少,若有的話,時間也會很短暫,甚至連主角的眼神也有所迴避。

各位可以發現,電影畫面的空間其實就是表達人物的關系,人是社會型的動物,無法離群索居,每個人的身邊都圍繞著五種人:親人、友人、愛人、路人、或敵人。 在這世上,不熟識你的叫路人,不害你的叫好人,不放過你的叫敵人,不時關心你的叫友人,不離不棄的叫親人,想要互相廝守一生的叫愛人。 但誰料得准哪一天,背後暗捅你一刀的,是你永遠最意想不到的人。

雙人鏡頭在30年代的美國片開始相當常見,初進入有聲片時期的攝影機相當笨重,在對話場面上使用雙人鏡頭大大減少移動攝影機的需要,但現今已變為構圖上的一種需要。

雙人鏡其實主要區分為“平衡”與“不平衡”二種。所謂平衡的雙人鏡頭,大家可以想像成像跳交際舞一樣,舞步有來有往,雙方彼此充滿默契,才能夠和諧共舞,它的畫面是穩定,平和或溫暖的。 不平衡的雙人鏡頭則像場激烈的拳擊賽,雙方劍拔弩張,非戰到有一方倒下,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它的畫面是令人緊張,不安的,不平衡的雙人鏡頭會形成冷酷尖銳的對比,但正也是這種對比,才能展現人物之間立場的差異性。

但如果一部影片,全是平衡鏡頭,一定會讓觀眾感覺單調貧乏到審美疲勞,雖然溫馨,但似乎缺少了些張力,所以切記要安排些沖突或轉戾點;但整部片若全是不平衡鏡頭,觀眾可能又會氣得半死,感覺正義無法伸張,所以也需要緩和調劑一下。雖然邊看邊罵,但至少還有些動力支撐到結局,如何拿捏分寸,往往要靠經驗和實作的累積。

拍攝時要特別注意另一個重點,就是人與人因個性與對象以及文化與性別差異,在拍攝畫面上距離有不同的分寸要拿捏。 隱私感、私人空間、個人領域,每個人在下意識會因對象的改變,而出現一定的距離或領域,這被稱為「距離學」(Proxemics)。例如,坐公車時,若空位很多,決大多數人寧可坐在旁邊無人的位置,除非有熟人在,排隊時也不可能緊貼在別人身上,搭電梯時就算被迫擠在一起,眾人的眼神視線也不會做交流。如果有陌生人死盯著你看,你一會覺渾身不自在,也許你並不覺得拍攝須要去認識這些,但電影自六七零年代,精神分析理論滲入電影領域後,才讓電影又走入另一個新階段,攝影可以遠比想像中來得更加寬闊和細膩。

雙人 全景鏡頭

全景鏡頭,它是電影發展最初期類型的鏡頭,就像觀眾在戲院看舞台劇一樣,可以看到人物整體和周圍環境的全貌,但看舞台劇時觀眾的視線是固定的,或下意識只注意自己想聚焦的重點或演員,甚至有時忍不住拿出望遠鏡去觀賞,而電影最大的不同,為了讓觀眾快速掌握畫面的重點,會去拍攝不同遠近的場面。

所以才慢慢有了全景,近景,到特寫畫面的產生,它就像個引領者,觀眾明明全程都坐在椅子上,卻像親自走過去碰觸、凝視它,進而為它流淚,如果創作者的主題思想不夠明確,只懂得先拍再說,事後再去剪接,往往畫面的品質與效果會大打折扣。全景的距離較遠,正好是公眾距離,如同學生老師在課堂上保持 2~3公尺以外的距離,或一般人在公共場合上行走,人與人會互相保持距離行走,有足夠的空間感,若在公眾場合突然多人都貼的很近,會讓人感到緊張。 它常用來當人物和環境的確認鏡頭,當故事發展愈長我們對這人物愈熟悉時,鏡頭愈加拉近到中近景,但當到下個場景和人物時,又會從另一個全景開始。有時觀眾看不到任何錶情,反而更增添不安感,另外全景構圖不一定要兩人並排,那樣的構圖稍嫌單調些,多嘗試不同角度。

全景它除了讓觀眾看到人物的體型、衣著打扮、用於身份交代外,還有肢體動作也是重點,尤其在舞蹈片或武俠片中所使用雙人全景鏡頭,可看到人物對峙與雙方的位置,像是尬舞或武打,觀眾可以看到人物將身體四肢,發揮到達極致。 另外在環境上因拍攝距離較遠,畫面較廣闊,適合利用環境來營造出另一層氣氛,舉例來說平沖的雙人鏡頭,也許看到二位主角在陽光沙灘下悠閑散步;若是不平沖的雙人鏡頭,也許暴風雨突然來襲,二位主角開始逃命,畫面拉得愈遠,愈能感到被大自然所吞噬,以及主角的渺小與無力,通過特定環境與場景,對人物有著說明以及烘托之用。

例如,葉問2中比武的那場戲,出場人物眾多,但一字排開幾乎都被當背景給虛化掉,真正的主體只有前面過招的二位,乃當二人鏡頭來處??理,片中不乏全景的武打動作;但在葉問1中全景鏡頭反而相當少,因為詠春拳是南派短打的功夫,以近戰技法為主,為了清晰展現這類拳派的武術特點,反而中近景運用較多,所以了解各種動作的特色,才能拍攝到適合的鏡頭

雙人 中景鏡頭

這種畫面的'鏡頭正好是社交距離,差不多是人與人1.5至3公尺, 初次認識或點頭之交,方便友好互動交談,但空間可較讓人自在有安全感。 中景在電影中當對話或敘事用鏡頭,是很重要的骨幹,取景范圍通常是腰部或膝蓋上方開始。 中景最富戲劇型的就是雙人鏡頭,因為它利用下列各種方式讓人物來取得畫面上的主導權,例如燈光、位置、角度、演技及面積都會影響誰在畫面上的優勢。 例如,偶像團體MV,領隊成員的位置不是在中間,就是在最前面。

平沖的雙人鏡頭,一人講完,另一位在傾聽完後表達他的感想,不平沖的雙人鏡頭,像場拔河比賽一樣,就二人同時都講話,誰也不讓誰,或是其中一位拚命講,另一位就冷冷吐槽了他一句,那句話狠狠打中對方,勝利的人當下拿到畫面上的優勢,也引起觀眾的笑聲,並製造出強烈的反差。人第一眼會先注意最靠近自己的東西,另外也會先觀注先對上視線的人物。

雙人 近景鏡頭

這距離可稱為個人距離,約0.5公尺~1.5公尺之內,好友、家人或夫妻,一般人通常要相當熟識或感到有興趣的人才能如此貼近。 它讓人感到親切與自在,但若是突然出現的陌生人,就令人感到害怕或不舒服,下意識會拉開距離或迴避。 舉例來說恐怖片,鬼怪都是時常出現在某些角色旁邊,或瞬間像要沖出畫面一般,所利用的就是這一類的心理原理,這種畫面通常取景范圍是胸口以上。

另外,在雙人近景的鏡頭中,也有一種被稱「過肩鏡頭」或「拉背」,它的拍攝方式是前景隔著一個人物的肩膀拍攝,讓身體成為虛擬的畫框。 優點是可以壓縮場景,但卻有前、後的縱深感。 雖然在畫面同時出現二個人,但卻讓觀眾可以只專心在其中一人身上,之後再交叉拍攝讓人有真實對話的臨場感。但若故意沒有使用正反拍的方式,只能看到單一人物的背部,會因為無法看到表情,添增些許的不安感。電影是橫式框架,它沒有圓型,正方型,因為電影是模擬人類視覺的產物,橫式是最接近肉眼所看的。因此才產生多種拍攝方式,讓人們在短時間只專心在某個焦點上,過肩鏡頭就是個其中的方法。

雙人 特寫鏡頭

特寫的拍攝范圍在人物胸部以上部分或物體的局部,但若用在雙人鏡頭上,這取景范圍正好可以被稱為親密距離,約50公分內,是最為私人的距離。 這種近距離不論是身體或是心靈,只允許最親密的愛人與至親,擁抱、親吻等私密行為。 因風俗民情不同,有些國家的影片現今仍不被允許,甚至極難有接吻畫面出現,所以頂多用二人極為靠近的特寫來暗示關系非比尋常。二人近距離的特寫鏡頭,有時也表達了一種心裡距離,戀愛中的世界,彷彿沒有其它人存在一樣,眼中只有彼此。

⑹ 怎麼拍照片有電影感覺

導語:很多時候電影鏡頭下的人物或者景色是非常唯美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用相機拍出電影質感的相片呢,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學習一下。

怎麼拍照片有電影感覺?

方法/步驟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很好相機:

你想像一下,如果用一部幾百像素的老手機來拍照,你是怎麼都不可能拍出有任何感覺的照片的,當然如果你需要滑稽感的話,那麼它將會很適合。所以要拍出有電影感的照片擁有一部很好的相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其次我們需要尋找一種氣氛:

也就是賦有電影感的氣氛,這種氣氛不同於平常我們吃喝玩樂的那種氣氛,它是需要在整體的色調上下功夫的,一般情況我們看電影很有趕腳的時候都是比較“偏暗色調的”,“白平衡”也不是很准確,然而飽和度也需要設置比“較低”,這樣的整體上看起來就比較有電影的感覺了。

然後我們再營造一些故事情節的感覺:

在上一步中我們的色調之中時,添加一定的故事性質在其中,包括每一個人的表情,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勢。都要賦有故事性,而不是死板的站著一個剪刀手,一個微笑就能完成的。

接下來我們給照片添加上一些文字:

大家都知道每一部電影,除了拍攝有精彩的.畫面,帥氣美麗男女主角之外,還需要有動聽的聲音和一排一排的“字幕”。那麼我們在拍攝的好的照片上添加一些賦有故事情節的文字來充當字幕,是不是更有電影的感覺呢?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最為重要的“畫面感”:

相信大家在小時候讀書,語文老師總會在你寫作文的時候,告訴你。:寫作時一定要注意營造畫面感,這樣作文才會得高分“,但其實不僅僅是寫作文需要畫面感,在拍照的時候我們同樣的需要營造出一個完整的動態畫面。這樣拍出照片結合以上的一些特點是不是會很有感覺呢?

最後當然還少不了製作:

當你完成了以上的所有的條件的布置之後,那麼你所拍出的照片已經屬於很有藝術感的照片了,那麼我們再來給照片加上一些後期的製作,在之前的基礎上再進行一些修改剪切之類的操作之後,一張完美的賦有電影感的照片就除了。


⑺ 運用光線拍出電影感人像旅拍

導語:如何正確的用好光線拍出電影感覺的旅拍呢,下面我給出了一些小技巧,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小夥伴們趕緊學習起來吧!

運用光線拍出電影感人像旅拍

很多人都說我的旅拍作品有一種電影的畫面感。簡單分析,我認為主要源於以下三點:

一、真實而具有感染力的光線,學會尋找有魅力的光線,充分運用現場光,調整角度和位置使人物在環境光下得到最真實、自然地呈現,即便補光,也要學會“隱藏”和“融入”;

二、豐富且重點突出的構圖,盡量運用標准視角或長焦鏡頭,避免鏡頭畸變和刻意營造視覺沖擊力,充分利用畫面元素和鏡頭景深特點,在環境中去展現人物,營造氛圍;

三、自然並由心而發的情緒,使畫面傳遞出心靈的共鳴,攝影師的引導和情境設定很重要,這種技巧更多是來自經驗。

接下來我將分三期詳細介紹,本期先從光線講起。

▲瑞士盧塞恩夏季的傍晚,順光環境,人物正常曝光,前後景會被壓暗。忘情的親吻,傾斜的構圖,使畫面更具動感。低色溫的夕陽和金黃色的座椅將新人映得暖洋洋的,後期降低了飽和度,增加了黃色調成分,使畫面更具復古味,呈現出膠片質感的電影風。

一、不同光照條件的特點

首先,我們來看以下三張照片,全部是夏季在義大利的托斯卡納拍攝的。體會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畫面呈現出的不同氛圍。

圖一,傍晚五點,順光角度,夕陽溫暖而強烈,將大地塗滿一片金黃,光比較大,景物色彩飽和且濃烈,人物皮膚明亮、溫暖;

光圈:f/2.8,快門:1/3200s,焦距:45mm,ISO:50

在強烈的順光下拍攝,以人物為主調整好曝光即可。拍攝時注意婚紗與教堂不能過曝,這時天空被壓得很暗,呈現一種懷舊的復古味道,較低的色溫讓人物膚色自然呈現一種金黃的暖色。如使用大光圈拍攝,需要注意相機的感光度與快門的極限。

圖二,傍晚七點,落日快接近地平線,逆光角度,此時光線已經變得很柔美,將麥穗映得閃閃發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環境氛圍感很強;

光圈:f/11,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夕陽從人物身後穿過頭頂,此時無需任何補光,人物面部也能獲得較為正常的曝光。後期壓暗了天空,呈現夢幻意境。順光拍攝時畫質高,色彩還原好,後期無需過多處理,逆光拍攝時,需要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

圖三,日落後,藉助天光拍攝,散射光下人物膚色自然、柔和,畫面反差小,細節豐富,整體感覺平靜溫潤。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150mm,ISO:50

日落後天光未全暗,此時明暗反差已經很不明顯,整體呈現出散射光狀態,細節豐富,人物膚質還原好,膚色自然。此時的背景與人物的反差小,為了突出人物,後期對背景環境做了壓暗處理。

順光

順光的優點是色彩還原好、飽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畫面質感強,更接近其原型;環境細節豐富,特別是雲層的細節,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勻,曝光比較容易把握。順光的缺點是缺乏空間表現力,畫面相對較平,且光質較硬,人的皮膚若有瑕疵則一覽無遺,後期修飾上需要更多技巧。我在選擇順光拍攝時會利用鏡頭的景深特點,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光圈:f/3,快門:1/25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夏季的傍晚,這時太陽與地平線大約呈45度角,是最適合拍攝順光人像的時間。陽光從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陽時段的低色溫可以讓皮膚呈現一種金黃色的質感。遠處的雲在順光下充滿層次,環境被壓得較暗,配合後期調整,展現出一種溫暖的懷舊感。

逆光、側逆光

逆光、側逆光的優點是空間立體感更強,影調和層次更加豐富,整體環境的通透度高,人物會出現輪廓光,很容易營造唯美氛圍。當逆光散落時,搭配大光圈可以營造朦朧柔美的畫面感,小光圈下可以形成夢幻的星芒光束,還可以嘗試拍攝剪影肖像,逆光能帶來更大的創造空間。缺點是曝光和細節較難控制,曝光點的選擇很重要,有時還需要人為補光來控制畫面反差。

光圈:f/2.8,快門:1/800s,焦距:45mm,ISO:50

義大利皮恩扎夏季的落日,這時陽光還很強烈,相機水平位或者低角度拍攝就會帶到天空,很難控制反差,容易畫面過曝。於是我選擇高角度俯拍,避開天空,以逆光下通透的草地作為背景。此時的夕陽為人物勾勒出了一圈輪廓光,漏進畫面里的逆光更增加了朦朧夢幻的氛圍。

散射光

散射光,是太陽光線被雲層或霧氣所擋而形成的柔和、均勻的`照射狀態。薄雲遮日、陰天、雨天、雪天以及日出前、日落後等天氣,都會出現散射光,此時景物影調容易顯得平淡,色彩比較灰暗。散射光條件下,不宜拍攝全景深的大場面,並且色彩的處理十分重要,拍攝距離的遠近與色彩的飽和度成正比,所以盡量選擇鮮艷的元素作前景,以提高畫面的反差,避免景物影調平淡。

光圈:f/2.8,快門:1/1000s,焦距:45mm,ISO:64

夏季的義大利皮恩扎,太陽在較厚的雲層間穿梭,畫面對比度不高,草地、天空、人物在前期都可以保留更多的細節。相對晴天的順光、逆光拍攝而言,這種散射光下較為柔和的明亮,更適合表達清新的意境。

二、拍攝時段的選擇

午後至夕陽時段

晴天的午後至日落前,是外景人像拍攝的黃金時間,無論是順光、逆光或者散射光,都可以充分表現出特定的氛圍,冬季為15-18點,夏季為16-20點。想要拍出更具電影感的畫面,對於環境光的利用是關鍵,我習慣也喜歡用自然光拍攝。日落時段的光線色溫低,令照片溫暖而“有情緒”,更易表現故事性或人物的情感;光線照射角度平,拍攝的范圍更大,畫面的細節層次更豐富;順光時色彩還原好,可以壓暗環境,充滿膠片感,逆光時通透度高,可以創造唯美、夢幻的高調氛圍。

光圈:f/2,快門:1/250s,焦距:45mm,ISO:50

哥本哈根的日落時段,夕陽穿過冰淇淋餐車的窗戶照射進鏡頭,利用餐車阻擋部分直射陽光,減弱逆光帶來的強對比,營造出夢幻的童話氛圍。人物的情緒、動作很貼切,後期適當提亮人物即可帶來電影畫面感。

光圈:f/2,快門:1/2500s,焦距:50mm,ISO:50

日本沖繩的海灘,日落的太陽剛好從較厚的雲層里露出來,於是形成了“耶穌光”。因為太陽光入射角很低,此時只要調整人物的位置和拍攝的角度,控制好畫面中的反差,即可利用自然光完成拍攝,形成獨特的漏光氛圍,特別注意曝光要准確。

多雲的晴天

多雲且雲層變化大的晴天也是絕佳的拍攝時機,很適合創作大場景的全景畫面。雲就像是太陽的魔術師,能給你帶來更豐富的光影變化,在這樣的天氣拍出的畫面,既不會像陰天那樣平淡乏味,又不會像大晴天那樣難以控制景物的曝光。需要注意的是,要善於觀察和應變,控制好人和背景環境的反差。

光圈:f/2.8,快門:1/2000s,焦距:45mm,ISO:100

義大利托斯卡納的原野,下午15點的順光,畫面通透明亮。天空的雲層較厚,雲遮住部分陽光的照射,使原野上有著夢幻的光影變化,充滿意境美。需要調整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等待最完美的光線。

日落的余暉

無數美妙的電影橋段都是在落日余暉中展開的。此時太陽已降到地平線下,雖然天空的晚霞依然溫暖、明亮,但已不足以照亮地面上景物的細節,拍攝出的畫面對比強烈,會呈現出較大的反差。此時,意境美遠大於對細節的展現,需要注意的是,想要更好得呈現晚霞雲彩,人物往往會欠曝,補光時應考慮環境光源的方向及色溫,做到渾然天成。

光圈:f/1.6,快門:1/8000s,焦距:50mm,ISO:100

佛羅倫薩老橋,該場景的構圖決定了光線為側逆光,太陽已接近地平線,為了保留天空晚霞的色彩,在畫面左前方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模擬夕陽效果,自然是實現電影風畫面的基礎之一。

傍晚“帶密度”

華燈初上,晚霞剛隱,天空的顏色還未全黑,這個夜幕將至未至的時間段就是“帶密度”時間。簡單地說,就是日落後、燈亮起的一小時內,此時天光與地面燈光的光比基本為1:1,呈現在畫面里天空和建築都是有細節和顏色的,整體效果華麗、夢幻。時間再晚一些的話,天空就是一片死黑了,所以要抓住這轉瞬即逝的最佳時段。

光圈:f/1.4,快門:1/60s,焦距:50mm,ISO:500

義大利五漁村,日落後背景中的建築都亮起了燈,已經沒有其他可藉助的自然補光光源,於是採用低色溫的手電筒打亮人物,以更好得保留環境氛圍,最主要的是營造了一種冷調環境中的溫暖感。

三、補光或不補光

決定補光或不補光的關鍵在於,想要獲得的氛圍以及希望整體畫面呈現出何種效果。想要實現電影的畫面感,就要更多地留存環境光效,即便補光也盡量選擇符合環境光邏輯的照明風格,強度、角度、光質、色溫,這些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有條件還可選擇恆定光源來補光。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哪種情況,都應盡量保留畫面的細節,並營造對比,包括冷暖對比和明暗對比,使整體畫面呈現出自然的氛圍,弱化人造光的“存在感”,做到渾然天成。當然,有時也不需要運用人造光源,只需調整人物站位、姿態,面部的朝向,就可實現理想的光照效果。接下來我們來看幾種常見的情況。

陰天光很平,需不需要補光?

- 補光,利用色溫差異營造夕陽效果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日本沖繩,陰天雲層較厚,整體畫面偏清冷,手動設置相機白平衡4000k,人物面部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照亮,模擬夕陽效果,突出人物表情,形成柔和的冷暖對比,後期減少青色的飽和度。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閃光燈的輸出指數不宜過大,否則會破壞畫面的自然度,影響氛圍的表達。

- 不補光,柔和而明亮的散射光更適合表達細膩情感和柔潤色彩

光圈:f/1.4,快門:1/1250s,焦距:50mm,ISO:200

托斯卡納夏季的上午,雲層非常厚,但是太陽透過雲層照射出的散射光很舒服,就像一個明亮的大柔光箱,此時人物、大地、天空等細節都可以保留。一般來說,上午的散射光質感更好,明亮、柔和、溫暖,會使整個環境通透、潤澤。下午的散射光中,景物的色彩還原就會差一些。雲層里漏出了些許陽光,灑在背景的原野上,更增添了夢幻感。後期可適當提亮人物,壓暗天空,增加飽和度,會令色彩更鮮嫩。

大場景元素繁雜,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調整人物站位,利用太陽實現戲劇光效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此時為午後16點,順光角度拍攝,雲層讓陽光變得時隱時現,背景環境中明暗層次豐富。畫面的整體曝光基準為新娘的面部,為了突顯人物,我等待陽光穿過樹叢剛好照射到新娘臉上的瞬間,形成一種戲劇化的光線效果,同時利用大光圈長焦鏡頭壓縮景深,斑駁的背景如油畫一樣。

- 補光,平衡光線反差,強化環境氛圍,還原柔美膚色

光圈:f/1.4,快門:1/1600s,焦距:50mm,ISO:200

當時已是傍晚,整體環境陰冷。雖然雪地如同一面巨大的反光板,使人物均勻受光,但由於雪自身的反光率很高,依然會和周圍環境有比較大的反差。為了保留雪地的細節,我利用閃光燈加暖色片為人物補光,控制好閃光燈輸出功率,只填充人物面部,還原膚色,保留真實氛圍。

夕陽逆光反差大,需不需要補光?

- 不補光,剪影效果突顯形體輪廓,展現意境美

光圈:f/1.4,快門:1/2000s,焦距:50mm,ISO:200

長灘島的日落,新娘拖動裙擺在海邊跑動,此時如對逆光下的人物強行補光,就會失去場景本身的氛圍感,雖然可以照亮人物,但反而不如剪影表達得真實、有意義。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姿態是關鍵。即便拍攝剪影也要調整好曝光,控制好太陽在畫面中的位置,同時大逆光下自動對焦很容易失靈,建議手動對焦。

- 補光,實現環境氛圍和人物情緒的細膩表達

光圈:f/2.2,快門:1/800s,焦距:50mm,ISO:200

夏季的聖托里尼,傍晚19點,這時太陽已落入地平線下,天空泛起金色的光暈。我想要保留天空的色彩層次,於是以天空為曝光點調整好相機參數。還希望在不破壞環境氛圍的同時展現出人物的情緒,於是用低色溫的手電筒進行補光。手電筒的光照強度低,恆定光源也更易控制,能夠更好保留現場的唯美氛圍,接近人眼的真實視覺感受。

⑻ 電影中人物照鏡子的場景是怎麼拍攝的

關燈拆電影 導演居然讓我演隱形人

一隻冰冰

雙胞胎大法

在攝影機還是個吃膠片的龐然大物的年代,導演們是如何拍攝鏡面戲的呢?

1933年的《鴨羹》應該是世界上第一部跟鏡子過不去的電影,導演萊奧·麥卡雷另闢蹊徑,雖說是拍照鏡子的戲,卻把牆給拆了,根本不設鏡面,用兩個打扮長相相似的演員同時進行鏡面表演來模擬鏡面效果,我們暫且把這種方法稱為雙胞胎大法。

《鴨羹》中雖然演員漏洞百出,倒也很符合影片需要的喜劇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拍鏡子戲的思路,一直到今天這種看似笨,實則妙的方法還在被不斷使用著。

《終結者2》當中就有這么一場戲,攝影機大搖大擺地從鏡子前搖過,鏡中卻沒有攝影師的影子,原因正和《鴨羹》一樣,鏡子根本就不存在。

施瓦辛格本尊其實坐在鏡子界面之後,裡面看到的景也是早就搭建好的攝影棚的另一側,我們看到的終結者後腦勺其實是個替身演員,或許應該叫他腦替?

而前景後景中都有正面出現的莎拉·康納,其實是卡梅隆請了自己老婆琳達·漢密爾頓和她的雙胞胎妹妹萊斯利同時出演的。

這種拍攝法保證了攝影機在所謂的鏡子前能夠自由運動,使畫面不斷變換,擺脫呆板的印象,卻也有著諸多難以實現的條件。

首先不是人人都有雙胞胎這么好的資源的……

其次,搭兩個一模一樣的布景也比較耗時耗資。

當然,演員表演的同步率也是拍攝成功與否的關鍵,運用雙胞胎大法拍攝的NG次數往往會高於其他手法,效率也是在片場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萬能綠幕

鏡面拍攝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場戲出現在1997年的《超時空接觸》。

年幼的艾麗發現父親發病倒地,她一路狂奔到洗手台前取葯,整個鏡頭一氣呵成,令人驚嘆的是結尾畫面處竟然從鏡子中拉出,變成了小女孩的視點。

一面固定在牆上的鏡子究竟是怎麼做到九曲十八彎跟隨著小艾麗一路上樓的呢?

後來該片的攝影指導Ken Ralston和Stephen Rosenbaum揭秘說,艾麗上樓的戲其實是事先拍攝好的,而這面鏡子根本就不存在,是一塊用於後期製作的綠幕。第二次拍攝只需跟拍艾麗的手打開玻璃門即可。

影片《黑天鵝》當中也大量使用了綠幕偽裝鏡面的效果,主要為了契合精神分裂的主題,在鏡子中展示出妮娜的邪惡人格。唯有通過綠幕技術才可能做到鏡里鏡外畫面不同。

當然有時候拍戲不一定要表現鏡面,卻也會遇到櫥窗玻璃反射等棘手的問題,除了以上說的運用移軸鏡頭、後期處理等方法,更為直接的還有在實體空間內巧妙安排遮擋物這樣的方法。

如《快樂結局》中坐輪椅壓馬路的那場戲,滿大街玻璃櫥窗等著要捕捉攝影師的漏洞,導演哈內克都巧妙地安排了遮蔽物要麼擋住玻璃,要麼是來往的車輛擋住鏡頭。

好的導演就是拍這樣一場一鏡到底,沒有台詞的戲,也會反復操演,確保完全沒有漏洞。

別看鏡子是電影中的常客

要拍好它卻需要攝影師和導演深厚的功力

創意、才情,和認真的態度

請持續關注「關燈拆電影」微信公眾號

與我們一同深度拆解電影台前幕後。

我們,只讀經典。

⑼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一般的拍攝手法如下:

1、推鏡頭指攝影機向被攝物體推近或是用變焦距鏡頭逐漸拉長焦距,使觀眾有一個移近被攝物的感覺。

2、拉鏡頭則和推鏡頭正相反,造成畫面上的被攝物逐漸遠離觀眾視點的感覺。並逐漸擴展視野范圍。

3、搖鏡頭是指攝影機在原位置不變,通過機身的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畫面呈現動態構圖,產生巡視、環視周圍環境事物、揭示動態中的人物內心世界、烘托情緒的藝術效果。

4、移動鏡頭又稱「移動攝影」,將攝影機放在可移動的車輛或升降機上,對被攝物體作各方向移動所拍攝的畫面。

幾種特殊的攝影方法:

1、變速攝影:在拍攝時使膠片的速度高於或低於正常每秒24格的速率。產生「慢動作」和「快動作」的畫面效果,在現在的電影中是一種常用的攝影方法。

2、逐格攝影:也稱為分格攝影。使用「逐格電動機」驅動攝影機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逐格拍攝。如要表現花開、細胞分裂、日出等。

3、顯微攝影:將光學顯微鏡放大的影像用電影攝影機拍攝到膠片上。廣泛用於微觀世界的分析和研究。

4、航空攝影:用航空飛行器對景物進行電影、電視等的攝影方法。

5、水下攝影:將攝影機和人潛入水下進行拍攝的一種攝影法。

6、紅外線攝影:用紅外線為光源和用紅外線膠片的攝影方法。

(9)用電影人物拍照擴展閱讀

電影攝影,電影是連續的畫幅,一個隨著一個在銀幕上出現而成的,觀眾們則由這些畫面再加上對白(或旁白)和聲音效果的幫助,把握了整個連續畫幅的「視覺暫留」的錯覺,按照發光速度與發聲速度的比例,這些連續畫幅進行的速度是每秒二十四畫幅。

電影攝影,通常是根據劇情的需要進行,首先要看它的主題表達方式和觀眾對象來決定題材而拍攝。

文藝片,對於光和影的格調要柔和高雅,攝影機運動率按主體方位變化應宜緩慢,帶有詩情畫意的深度感和節奏美。

武俠片,動作快速強烈,多用特寫短鏡頭,光與影的比差盡量顯著,色調對比宜強硬,處處描寫富有力與美的表現。

傳記片,畫面構圖要平穩;光、影、色與音效要有氣氛效果,以刻畫出劇中人物的形象、事物和發生的問題。

神怪片(包括鬼怪片),每一鏡頭按情理需要配以燈光色紙或濾光鏡改正,再加上特殊化妝及布景道具,以構成科幻神奇效果而增加恐怖氣氛。

歌舞片,鏡頭運轉宜輕松活潑;對於俯、仰、搖、跟、推、拉等運動取景,都是旨在表達主體韻律美,處處表現運鏡的開朗。

電影在進行攝影之前,攝影師應與導演、燈光師、布景師和特技師。(包括化妝師)先行協調,分工合作,任何人均應詳研劇本內容與中心意識,而後共同探討建議改進再來攝制。原引國際君友會王愛君文集《電影攝影》。

⑽ 電影人物布光拍攝分析

電影人物布光拍攝分析

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光的運用必不可少。影視造型的表達不是用色彩和線條,而是光線。造型中必須充分考慮光照中蘊含的審美因素,情緒表現。下面是由我為大家分享電影人物布光拍攝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人像攝影照片光調分高調、低調和中間調三種

高調的特點是用大面積的白或淺灰影調來襯托小面積的深色塊,使畫面簡潔、素雅、清新,讓人看了心情舒暢。要注意拍攝對象的特徵,穿深色服飾和膚色過深的人都不宜拍高調人像。拍高調人像時,在曝光上寧過勿少,可比正常曝光略大半級到一級曝光量。

低調照片的光比大,畫面大部分很暗,只有少量的高光,它是以深沉、莊重、肅穆的氣氛感染觀眾。低調人像用光一般是逆光或側逆光,以穿深色衣服的人物為宜。曝光略不足,忌曝光過度。

中間調是介於高調和低調之間的一種常用常見的影調。特點是整幅照片明暗影調分布均勻正常,畫面明暗過渡緩慢,影調柔和,反差不強烈,呈現出極為豐富的中間層次,人像的質感細膩,給人的感覺是賞心悅目、素潔恬靜,適合拍攝任何人物。布光以順光和前側光為主,背景選用灰色調為好,曝光只要按正常的曝光量即可。

二、光型

光型是指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方向主燈光的照射下形成的造型效果。常用的有以下三種。

(一)正光型(順光)

正光型布光的臉部基本上都很明亮,僅在鼻下有一小鼻影。用正光拍攝的人物形象,面部光潔清秀,線條正直,形象逼真,層次豐富,是人像攝影中最流行,也是最常用的光型。

( 二)側光型

側光即是來自被攝者的左側或右側的光線。其中又分正側光、前側光和後側光。

正側光型的光源與被攝者形成90°角,投影留在被攝對象的一側,使人的臉上產生比例相等的明暗面,俗稱陰陽臉。使用這種光型拍攝,光線雖然較硬,但人物質感較好,立體感很強。

前側光也稱斜側光,它是從被攝者側前方照射而來的光,與被攝者成45°角使人的面部大部分受光,比較符合人的視覺習慣,特點是受光面大陰暗面小,有利於表現人像造型和皮膚質感。

後側光型又叫側逆光,它的光源來自被攝者的側後方,也可劃入逆光型的范圍。後側光的光線特點是層次清楚,線條明確,能使人與背景不重疊,表現出縱深感。

(三)逆光型

逆光,是從被攝人物後背上方射來的光線,光線被人的身體遮住,使人物大部分處於陰影中,被照射的人體輪廓會產生明暗生動的光影和線條,所以又稱為輪廓光。如果光源左移或右移,從人物的後側方射來,就是側逆光型,它能在其左側或右側勾勒人物的輪廓線,而且能拉大人像的光比,反差極強。

用逆光拍攝的人像,不論是正逆光還是側逆光,都有輪廓鮮明、立體感強、影紋色調美麗等特點。

要拍好逆光型人像,應掌握其基本要領,如:一般以深色背景為好,它能達到突出逆光的特點。適當增加曝光量或加輔助光。

燈光還可以用來表達一個人的情緒,下文將為大家介紹三種簡單的布光小技巧:1 顯瘦光(short lighting),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這三種不同的燈光賦予了主角三種不同的情緒和感情。這種技巧能讓你在主角剛坐下的時候就知道要打什麼樣的'燈光,賦予主角什麼樣的情緒。然後才是你該怎樣塑造主角周圍的背景燈光。

1 顯瘦光(short lighting)

如果一個人的臉型比較胖,有一個包子臉,那麼你可以試試顯瘦光,或者是緊致光(narrow lighting)。打這種光,首先要把你需要把你的主光源放置在離主角臉比較近的地方,在主角,燈光和攝像機之間創造一個45度角。主角臉上最胖的地方應該是離攝像機鏡頭最遠的地方。在這個比較胖的部位打更多的光能夠讓這個部位顯得更加瘦。

2 分割光(split lighting)

想要在鏡頭中加一些喜劇的元素?那就用一些分割光吧。這種照明風格也被叫做“連環畫小人”的風格,因為一些漫畫家喜歡把他們筆下的惡棍刻畫成這樣。打這種光,首先需要把主光源放在攝像機和主角之間呈90度的地方。主光源只把一半的臉給打亮,讓另一半的臉隱藏在陰影中,這種做法能得到非常搞笑的效果。

3 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

蝴蝶光,又稱派拉蒙光(paramount lighting),這種光可以為你的主角增加一種潮流感。對於那些臉偏瘦或者有高顴骨的人來說非常的有效因為在這種光線下臉上很少會有陰影,這也是為什麼這種光經常應用於女性身上。但是,對於那些臉比較胖的人來說不是非常的適合。打這種光需要把光源放在攝像機後面並且把光線直接照射到主角的臉上。因為光線是向下達到主角臉上的所以你能看到主角臉頰上有一塊類似於蝴蝶的陰影。

;
閱讀全文

與用電影人物拍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劇荀派老電影 瀏覽:91
vip電影劇情介紹 瀏覽:809
韓國警匪倫理電影 瀏覽:300
拿槍指著護士外國電影 瀏覽:940
韓國小男孩子被媽媽打的電影 瀏覽:642
511手機倫理電影網 瀏覽:865
吳孟達電影粵語破壞之王 瀏覽:578
亞當電影完整版高清 瀏覽:550
泰國電影推薦美女 瀏覽:429
人物關系錯亂的電影 瀏覽:727
聽電影人講電影故事 瀏覽:139
電影43高清 瀏覽:597
各國高手踢館電影名字 瀏覽:580
電影忙碌服裝英文 瀏覽:548
五指豬恐怖故事電影解說 瀏覽:669
功夫電影經典語錄 瀏覽:231
伊拉克娘子軍國語電影 瀏覽:918
遵義大地影院今日電影 瀏覽:989
橋國語電影下載 瀏覽:24
買電影票旁邊座位不要留空什麼意思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