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有時會有似曾相識場景出現
這是因為我們從出生開始,通過我們的眼睛看到外界世界,包括我們每天看到的人和事,以及電影中出現的畫面,甚至夢中出現的景象等等,就好比攝像機一樣存儲在我們的大腦中,有的甚至會因為我們的思維習慣還會對這些畫像做些合理的邏輯處理甚至多次強化,就好比漂流就會翻一樣。
這些畫面有意識無意識地存儲在大腦中,而對於無意識存儲的畫面只有當我們在將來遇到類似的場景時,大腦才會調出這種類似的畫面並造成共鳴,這就使得我們有種似曾經過或見過的感覺。另外,由於裡面參加了合理的邏輯推理,有時也會讓人感覺自己可以預測將來!
❷ 求一部電影名
不知道我講的對不對,不過這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
《禁閉島》
故事發生在1954年,聯邦執法官泰德·丹尼爾(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和上級新派來的搭檔查克(馬克·魯弗洛飾)奉命上島調查此事,主管醫生考利接待了他們並負責協助調查。而泰德此行前來還有一個隱秘的目的:尋找讓妻子葬身火海的兇手萊迪斯。調查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了泰德的推斷:在這66名有檔案的精神病罪犯外,還有一名編號67的人存在,但無論獄警還是醫生或者其他病人,對此都矢口否認。
泰德深信這個67號就是殺害他妻子的兇手萊迪斯,而且這里一定有一個天大的陰謀。但他的同伴查克提醒他這可能是政府的秘密試驗所,而政府派泰德來,是因為泰德在遭受妻子慘死後遺留精神創傷,是他們最好的實驗對象,泰德予以否認,說來這里調查此案是他自己申請的,他懷疑導致自己妻子慘死的兇手就被人藏匿在這個島上,事情變得撲朔迷離。泰德在調查中偏頭疼的症狀越來越嚴重,經常出現幻覺和噩夢,參軍時納粹集中營的慘象不斷閃現在他眼前,他發誓不再讓納粹的行徑出現在這里。
在山崖一處隱秘的山洞,泰德發現了失蹤的女犯人雷切爾,雷切爾告訴他,她本來是這里的精神病醫生,政府在這里進行慘無人道的活體實驗,她無法接受事實,被其他人設計陷害,被當作「精神病人」看押起來,她才設計逃跑的。雷切爾告訴泰德,想解開這個秘密,就要去燈塔上,因為那裡是這一切的根源。泰德強忍著頭疼和幻覺,潛到燈塔上,卻發現只有一個看守,他打暈看守搶過槍沖上頂樓,卻發現島上的主管醫生考利一直在等著他的到來,而燈塔上也沒有任何進行人體試驗的痕跡和證據,只有一間簡陋的辦公室。考利向泰德說出了所有事情的原因,而他的搭檔查克則解釋說自己其實是泰德兩年來的首席治療師希恩,令泰德有如晴天霹靂般震驚。
原來這一切都是泰德的夢,那個神秘的67號病人,泰德一直懷疑的萊迪斯,就是他自己。醫生告訴泰德,他的真名叫安德魯·萊迪斯,他妻子患有精神病在淹死了自己三個孩子後自殺,而他也受到極大的精神創傷,在自我保護的潛意識中,把自己三個孩子忘的一干二凈,並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萊迪斯和那場記憶深刻的火災,這個被創造出來的「萊迪斯」被他設計成面帶刀疤、波斯貓眼、十惡不赦的兇手;他自己則是一個退伍後從警,和妻子恩愛有加的模範丈夫「泰德」,只有在他做夢和出現幻覺的時候,都是他原本的記憶。
而這一切行為,都是考利醫生為了醫治泰德的病症和配合他的意識而製造的一場戲劇,希望他能自己從中解脫出來,考利醫生深信這種方法可以治癒大部分精神病人,泰德(萊迪斯)想反擊考利醫生的「陷害」,卻發現自己越來越無力,越來越迷茫。考利醫生告訴他,如果他還不能清醒過來,依舊認定自己是好人「泰德」,那將不得不對他進行「道德性措施」,切除前腦葉白質。因為他自從來到這個島上,幾乎傷害了所有的護衛、醫生和病人,他自己卻一無所知[4] 。
❸ 誰能具體講一講「似曾相識」現象
即視現象又稱即視感,就是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彷彿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
心理學解釋
調研
現代科學里解釋這一現象成因的理論遠未讓人滿意。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經歷。而且越有想像力的人越可能經歷奇特的感受;經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長時間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經歷「似曾相識」;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經歷這種感覺(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在托爾斯泰或哪位文學巨匠的著作中經歷過獨特的感受)。
調查還顯示,「似曾相識」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特別是當人們真正開始重復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反倒降低了。一個世紀以前,當弗洛伊德理論還是領導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時,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識」解釋成潛意識矛盾沖突的體現。但是現代心理學家提出,「似曾相識」不一定發生在深層次潛意識矛盾沖突基礎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腦都會產生這種感覺。而且,人們在疲憊和壓力狀態下時很容易出現這種感覺。
此外,它還可能會與「jamaisvu」相伴出現,即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時卻一時間什麼都回憶不起來的感覺。心理學家還指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熟悉感會來源於各種渠道,有些真實,有些卻是虛幻的。當你遇到已經忘記的小說描寫的情形時,可能會把它當作自己前世的記憶。或者,當身處了曾經看過電影的真實場景時,雖然表面上已經完全忘記了這部電影,但腦子里還是會勾起驚心動魄的回憶。心理學家還指出,人們有時根本不需要真實的記憶,大腦內部就有可能自己製造一種熟悉的感覺。
分析
「似曾相識」是人們大腦中知覺系統和記憶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要想了解為何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科學家得從知覺和記憶中的分類進行。分類的過程是知覺的一個基本特徵,也是記憶的一個基本特徵。知覺包括對面孔的知覺,對物體的知覺對位置的知覺等等。以這3類為例,由於它們的對象不同,因此,當我們到一個地方以後,方位和空間關系,周圍的物體,人物,可能同時出現。然而,我們對它們的知覺卻是由大腦中3個不同的空能迴路,即位置知覺的迴路,物體知覺的迴路和面孔知覺的迴路分別去完成。與知覺類似,記憶也分很多類型。
知識和感念的記憶被稱為語義記憶:針對情節、經歷、事情經過的記憶,即情景性記憶,這是無意識記憶。其中每一類記憶,又可以分為很多個子類。正因為知覺和記憶都是「分類」進行的,我們曾經經歷的一些場景的眾多特徵存放在不同的記憶系統中,而我們無法意識到,當我們走到一個新的場景,場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會刺激我們的一些記憶,調動大腦中並不同的記憶系統和與之相匹配。一旦場景中的某一特徵和過去的經歷匹配上,就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生活經歷每個人都會有,因為積習的東西很多,偶爾出現「似曾相識」這種主觀體驗是很正常的現象。對「似曾相識」這一主觀體驗的最初認識可從醫學上的癲癇病開始,可以追尋到半個世紀以前,正常人也會出現這種主觀體驗,隨著腦科學知識的積累逐漸達到了今天的認識水平。
具體現象
「似曾相識」容易發生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和對場景的體驗上。盡管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並不意味著「似曾相識」在所有人身上發生的頻率都是一樣的。
一般來說,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情容易記得比較牢。因此如果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那麼「似曾相識」發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時,人體內分泌會發生劇烈變化,從而使人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記憶也會變得很活躍。這時候比較容易發生「似曾相識」的現象。「似曾相識」主要發生在對場景的體驗上。是因為每一個知覺都是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下出現的。這種場景往往是一個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別的注意就會跑到腦子里形成無意識的記憶。這種無意識的記憶有時候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就會蹦出來,與知覺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識」的現象中,被調動的大多是無意識的記憶。從童年開始,所有的經歷不管是想記的還是不想記的都在腦子里有這些記憶的痕跡,在一些極特殊的情況下就蹦出來。透射到意識中,就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於是現實中便會出現以下三種具體現象:
1、某種場景好像在何時經歷過。
這種現象不僅僅只發生在陌生的環境,
其實在熟悉的環境也會發生。比如此時此刻出現的人和發生的事,也許這些人或者事情是的的確確已經發生過的,甚至是很久之前發生,也許有可能只是自己在電視或是電影中看到的某一場景,或者又因為是自己很久之前憑空想像的場景……但在我們身臨其境之時便會突然覺得,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怎麼會如此之熟悉。
2、某種感覺好像在何時有過。
這種現象一般會出現在出現極端情緒,尤其是在接近失控的時候。多體現為內心的感受,因為某件事、某個人或是某句話帶來的情緒上的一系列波動,會突然讓自己感到內心湧出的感覺是那麼真實。一般情緒波動到已經難以控制的地步是不會察覺的,當且只有當情緒波動至極致卻自己又在努力控制,接近爆發的臨界點時,才會出來的感受。
3、某個地方好像在何時去過。這種一般會發生在陌生的地方,即當事人來到自己從未到過的地方。
人的大腦時刻在虛構各種情景,主要是潛意識活動,當你遇到現實中近似的情景時,就會與你記憶中以前大腦虛構的情景相呼應,加上心理強化的作用,你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人在睡眠中,大腦仍在對現實中的一些參數運算,得到許多種結果。似曾相識的情景是大腦運算的結果之一。
印象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某個印象早已潛藏在做夢者的潛意識里,然後偶然再在夢里顯現出來,也有些研究指出這種現象和另一種超越時空的潛意識有關。另一方面,有些大腦活動研究專家指出這種現象也有可能是我們的大腦某半邊處理訊息的速度稍為快過另半邊所做成的。
時空隧道
這是時空隧道的碰撞或對夢的記憶。在夢里已經看到了將要發生的場景,只是記不清夢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發生的時候會覺得好像那裡經歷過。其實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記憶,對夢的記憶。
大腦皮層放電
這個在醫學上還有一種解釋是大腦皮層瞬時放電現象,或者叫做錯視現象,也可稱為視覺記憶,經常會發生在你身處於非常熟悉的環境時。我們的大腦有一個記憶緩存區,當你看見一見東西或者遇見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先把記憶存儲再緩存區。之所以會發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經經歷過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在記憶存儲的時候發生了錯誤,把它存在歷史記憶中去了,在看著眼前的事情的時候你又從歷史記憶中把它找出來,你就覺得好像以前已經發生過了。在大腦疲勞的時候會比較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
意識流動
生死意識流動的差異。生死是人的意識流動圖。人從出生就有了意識,到死之前這個意識一直是平坦的流動。到死了之後,人的意識會按照曲折的路線回到出生時,從而一直往復。因為死後的路線曲折,致使生時的記憶被分段的記錄,只有處在接點的記憶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識,就會出現既視現象。至於為什麼年輕人和老人會有這一現象,也很好解釋。年輕人的正常的意識形態還再形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腦的記憶回述功能較強。而中年人由於生活壓力過大,而經常忽視這種感覺,而不是不存在。
時光倒流
物理學上稱這種現象是時光倒流,也就是在速度大於光速後時空交錯,四維空間偶爾發生混亂的特殊人體感覺。當發生某個場景的時候,人的控制神經(中樞神經一部分)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傳送於記憶神經,這時大腦的反應還沒有傳達到記憶神經,所以當大腦的反應傳到記憶神經的時候,就會讓人感到以前發生過一樣。有科學家猜測,這時控制神經和記憶神經的傳輸速度會大於光速。這是對相對論的一個巨大挑戰,當然現在這個理論並沒有得到證明,只是猜想階段。
靈魂
雖然正統派的科學者們拒絕談論靈魂的有無,或是毫無餘地地否定這一觀點,但是高能物理學及一些其他的邊緣物理學對這個問題的牽涉是不可否認的。
有一些異端物理學者提出靈魂的本質是一種高能粒子(物理學上有很多推測得來的證據,因為雖然人類可以依賴物理法則和規律預言它的存在,但人類的科技力量不足無法驗證,包括很多種高能粒子等),本身攜帶巨大的能量,可以突破時間及空間的障礙,就是說可以在時間及空間中進行移動。這種推論完全符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的特異性質在於它可以作為信息的載體進行無序性時空移動。
我們頭腦中所有的記憶所有的思考都可以稱之為信息,雖然現在還無法搞清信息的本質是什麼,但卻可以肯定腦電波對它有一定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思考或是腦內意識活動。而這種粒子平時就大量散播在我們周圍的空間,當然也存在於我們的腦內。正因為它的特性,我們才可以接收到外來信息進行思考、記憶、回憶,還有遺忘。
所謂遺忘就是一部分帶有信息的粒子游離開我們腦部的意識空間。遺憾的是至今都沒有搞清楚是什麼原因誘發這種粒子間的吸力和斥力的,或許與我們的腦電波及其他腦內化學物質有關。但是,當我們的腦死亡後就會有大量的粒子游離開我們腦中的記憶區。由於尚不清楚這種粒子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也就無法解釋和推算它們的游離比率。在機率很低的情況下,這種粒子在游離之後仍然保持著它在原來在人腦中的排列性狀,換言之也就是保持著這個人(已經死亡)的基本人格和記憶。當它們在遇到新的結合目標(另一個人的腦)並結合之後,在這個人是新生兒(沒有已經形成的記憶的情況下)就會發生人格的轉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輪回或奪舍。
但也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比如在結合後保持著潛伏狀態到一定時間才突然覺醒,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格突變現象(也存在於記憶已經形成的人身上結合後覺醒,使其喪失原有人格的情況)。事實上,我們是無時無刻都會與這種粒子結合,比如我們突然冒出個怪想法,腦子里突然出現一些詞句……甚至是做夢和預言等現象也都可以用這種理論解釋。既視感也可以這樣解釋。
時空錯亂
時空錯亂。舉個例子:你需要一個工具,但滿屋子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但過了一會兒或一段時間,這個工具明明擺在平時放它的地方。用愛因斯坦的觀點解釋,就是這個世界有很多時空,每個時空都按照一般的規律運行著,他們是平行的,一般不會有交叉,只是有時間的先後,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出現時空交叉,即時空錯亂,這時就會發生工具消失的情況,例如一把鉗子沒了,轉眼它又出現在原處了。也就是說,鉗子暫時到其他的時空轉了一圈,這個時候正讓你碰上,當然,這樣的巧合還是很少的。人也一樣,如果碰巧你現在存在的時空和未來的時空交叉,也就是說,你有很短暫的時間進入了未來時空,很快又回來了,假如你在未來時空用鉗子修了一輛自行車,你回到現在的時空後,還要進行同樣的動作(修自行車),但你的記憶里已經存儲了這件事情,所以你就感覺這件事,這個景象好像在哪裡經歷過。這和年齡與其他經歷沒什麼關系。
時間靜止
既視現象,很有可能涉及關於整個宇宙的奧秘中的一種可能:即時間是靜止的。但由於整個證明過程極度復雜,所以只能是種猜測。
大部分人認為時間是單一線性的,勻速前進,古往今來,從始至終。而有些學者及其觀點支持者則認為時間是多線性的,或是首尾相接的線性環狀。如果將多線性的時間觀和環狀時間觀疊加一起,再加上時間線會任意穿插組合,那麼時間就將會是一團「毛球」,而我們所處於的物質世界,只是所處於的大時空中的一個點,所以感官上是單一線性的。
如果把整個內部不停運動的大時空看做一個點,那麼相對外部來說,內部的時間就是靜止的。
❹ 經常感覺當前的場景是曾相識是怎麼回事
心理學解秘「似曾相識」的感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突然感覺眼前的場景無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個細節,甚至是接下來的所要發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經經歷過。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據最近相關調查顯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的經歷。據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分析,「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不過,如果這種感覺過於頻繁,過於強烈就是一種病態。
知覺與記憶相互作用
「似曾相識」是人們大腦中知覺系統和記憶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要想了解為何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科學家得從知覺和記憶中的分類進行。分類的過程是知覺的一個基本特徵,也是記憶的一個基本特徵。知覺包括對面孔的知覺,對物體的知覺對位置的知覺等等。以這3類為例,由於它們的對象不同,因此,當我們到一個地方以後,方位和空間關系,周圍的物體,人物,可能同時出現。然而,我們對它們的知覺卻是由大腦中3個不同的空能迴路,即位置知覺的迴路,物體知覺的迴路和面孔知覺的迴路分別去完成。與知覺類似,記憶也分很多類型。
知識和感念的記憶被稱為語義記憶:針對情節、經歷、事情經過的記憶,即情景性記憶,這是無意識記憶。其中每一類記憶,又可以分為很多個子類。正因為知覺和記憶都是「分類」進行的,我們曾經經歷的一些場景的眾多特徵存放在不同的記憶系統中,而我們無法意識到,當我們走到一個新的場景,場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會刺激我們的一些記憶,調動大腦中並不同的記憶系統和與之相匹配。一旦場景中的某一特徵和過去的經歷匹配上,就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生活經歷每個人都會有,因為積習的東西很多,偶爾出現「似曾相識」這種主觀體驗是很正常的現象。對「似曾相識」這一主觀體驗的最初認識可從醫學上的癲癇病開始,可以追尋到半個世紀以前,正常人也會出現這種主觀體驗,隨著腦科學知識的積累逐漸達到了今天的認識水平。
多發生在情緒不穩定時
體會到「似曾相識」並非易事。「似曾相識」容易發生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和對場景的體驗上。盡管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並不意味著「似曾相識」在所有人身上發生的頻率都是一樣的。一般來說,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情容易記得比較牢。因此如果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那麼「似曾相識」發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時,人體內分泌會發生劇烈變化,從而使人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記憶也會變得很活躍。這時候比較容易發生「似曾相識」的現象。「似曾相識」主要發生在對場景的體驗上。是因為每一個知覺都是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下出現的。這種場景往往是一個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別的注意就會跑到腦子里形成無意識的記憶。這種無意識的記憶有時候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就會蹦出來,與知覺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識」的現象中,被調動的大多是無意識的記憶。從童年開始,所有的經歷不管是想記的還是不想記的都在腦子里有這些記憶的痕跡,在一些極特殊的情況下就蹦出來。透射到意識中,就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
其實這是典型的Deja-vu現象
Deja-vu現象,原文為法語dé jà vu,中文翻譯為「即視感」,簡單而言就是「似曾相識」,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彷彿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
可是現代科學里解釋這一現象成因的理論卻遠未讓人滿意。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經歷。而且越有想像力的人越可能經歷奇特的感受;經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長時間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經歷「似曾相識」;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經歷這種感覺(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在托爾斯泰或哪位文學巨匠的著作中經歷過獨特的感受)。調查還顯示,「似曾相識」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特別是當人們真正開始重復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反倒降低了。一個世紀以前,當弗洛伊德理論還是領導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時,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識」解釋成潛意識矛盾沖突的體現。但是現在心理學家提出,「似曾相識」不一定發生在深層次潛意識矛盾沖突基礎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腦都會產生這種感覺。而且,人們在疲憊和壓力狀態下時很容易出現這種感覺。此外,它還可能會與「jamaisvu」相伴出現,即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時卻一時間什麼都回憶不起來的感覺。心理學家還指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熟悉感會來源於各種渠道,有些真實,有些卻是虛幻的。當你遇到已經忘記的小說描寫的情形時,可能會把它當作自己前世的記憶。或者,當身處了曾經看過電影的真實場景時,雖然表面上已經完全忘記了這部電影,但腦子里還是會勾起驚心動魄的回憶。心理學家還指出,人們有時根本不需要真實的記憶,大腦內部就有可能自己製造一種熟悉的感覺。
剔除先入為主的所謂科學觀,還有以下諸種解釋:
1、人的大腦時刻在虛構各種情景,主要是潛意識活動,當你遇到現實中近似的情景時,就會與你記憶中以前大腦虛構的情景相呼應,加上心理強化的作用,你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人在睡眠中,大腦仍在對現實中的一些參數運算,得到許多種結果。似曾相識的情景是大腦運算的結果之一。
2、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某個印象早已潛藏在做夢者的潛意識里,然後偶然再在夢里顯現出來,也有些研究指出這種現象和另一種超越時空的潛意識有關。另一方面,有些大腦活動研究專家指出這種現象也有可能是我們的大腦某半邊處理訊息的速度稍為快過另半邊所做成的。
3、這是時空隧道的碰撞或對夢的記憶。在夢里已經看到了將要發生的場景,只是記不清夢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發生的時候會覺得好象那裡經歷過。其實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記憶,對夢的記憶。
4、這個在醫學上還有一種解釋是大腦皮層瞬時放電現象,或者叫做錯視現象,也可稱為視覺記憶,經常會發生在你身處於非常熟悉的環境時。我們的大腦有一個記憶緩存區,當你看見一見東西或者遇見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先把記憶存儲再緩存區。之所以會發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經經歷過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在記憶存儲的時候發生了錯誤,把它存在歷史記憶中去了,在看著眼前的事情的時候你又從歷史記憶中把它找出來,你就覺得好像以前已經發生過了。在大腦疲勞的時候會比較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
5、生死意識流動的差異。死/^^^^\生\____/死。這是人的意識流動圖。人出生有了意識,到死之前這個意識一直是平坦的流動。到死了之後,人的意識會按照曲折的路線回到出生時,從而一直往復。因為死後的路線曲折,致使生時的記憶被分段的記錄,只有處在接點的記憶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識絞纏,就會出現deja-vu現象。至於為什麼年輕人和老人會有這一現象,也很好解釋。年輕人的正常的意識形態還再形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腦的記憶回述功能較強。而中年人由於生活壓力過大,而經常忽視這種感覺,而不是不存在。
6、物理學上稱這樣的現象是時光倒流,也就是在速度大於光速後時空交錯,四維空間偶爾發生混亂的特殊人體感覺。當發生某個場景的時候,人的控制神經(中樞神經一部分)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傳送於記憶神經,這時大腦的反應還沒有傳達到記憶神經,所以當大腦的反應傳到記憶神經的時候,就會讓人感到以前發生過一樣。有科學家猜測,這時控制神經和記憶神經的傳輸速度會大於光速。這是對相對論的一個巨大挑戰,當然現在這個理論並沒有得到證明,只是猜想階段。
7、雖然正統派的科學者們拒絕談論靈魂的有無,或是毫無餘地地否定這一觀點,但是高能物理學及一些其他的邊緣物理學對這個問題的牽涉是不可否認的。首先,是探討靈魂的構成物質。有一些異端物理學者提出靈魂的本質是一種高能粒子(物理學上有很多推測得來的證據,因為雖然人類可以依賴物理法則和規律預言它的存在,但人類的科技力量不足無法驗證,包括很多種高能粒子等),本身攜帶巨大的能量,可以突破時間及空間的障礙,就是說可以在時間及空間中進行移動。這種推論完全符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的特異性質在於它可以作為信息的載體進行無序性時空移動。我們頭腦中所有的記憶所有的思考都可以稱之為信息,雖然現在還無法搞清信息的本質是什麼,但卻可以肯定腦電波對它有一定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思考或是腦內意識活動。而這種粒子平時就大量散播在我們周圍的空間,當然也存在於我們的腦內。正因為它的特性,我們才可以接收到外來信息進行思考、記憶、回憶,還有遺忘。所謂遺忘就是一部分帶有信息的粒子游離開我們腦部的意識空間。遺憾的是至今都沒有搞清楚是什麼原因誘發這種粒子間的吸力和斥力的,或許與我們的腦電波及其他腦內化學物質有關。但是,當我們的腦死亡後就會有大量的粒子游離開我們腦中的記憶區。由於尚不清楚這種粒子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也就無法解釋和推算它們的游離比率。在機率很低的情況下,這種粒子在游離之後仍然保持著它在原來在人腦中的排列性狀,換言之也就是保持著這個人(已經死亡)的基本人格和記憶。當它們在遇到新的結合目標(另一個人的腦)並結合之後,在這個人是新生兒(沒有已經形成的記憶的情況下)就會發生人格的轉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輪回或奪舍。但也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比如在結合後保持著潛伏狀態到一定時間才突然覺醒,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格突變現象.(也存在於記憶已經形成的人身上結合後覺醒,使其喪失原有人格的情況) 。事實上,我們是無時無刻都會與這種粒子結合,比如我們突然冒出個怪想法,腦子里突然出現一些詞句……甚至是做夢和預言等現象也都可以用這種理論解釋。即視感也可以這樣解釋。
8、時空錯亂。舉個例子:你需要一個工具,但滿屋子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但過了一會兒或一段時間,這個工具明明擺在平時放它的地方。用愛因斯坦的觀點解釋,就是這個世界有很多時空,每個時空都按照一般的規律運行著,他們是平行的,一般不會有交叉,只是有時間的先後,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出現時空交叉,即時空錯亂,這是就會發生工具消失的情況,例如一把鉗子沒了,轉眼它又在哪兒了,也就是誰說,鉗子暫時到其他的時空轉了一圈,這個時候正讓你碰上,當然,這樣的巧合還是很少的。人也一樣,如果碰巧你存在的時空和未來的時空交叉,也就是說,你有很短暫的時間進入了未來時空,很快又回來了,假如你在未來時空用鉗子修了一輛自行車,你回到現在的時空後,還要進行同樣的動作(修自行車),但你的記憶里已經存儲了這件事情,所以你就感覺這件事,這個景象好像在哪裡經歷過。這和年齡與其他經歷沒什麼關系。
❺ 看《新世界》,為何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可能是因為金海這個角色,孫紅雷在大家心目中一直都是硬漢和大哥的形象,在這部劇中孫紅雷依然飾演了大哥,出場就給人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孫紅雷參演了很多戰爭片的電視劇,而且每一次他一出場都感覺這個人物霸氣側漏。
這兩部電視劇中的人物名字也非常相像,徐天、鐵林、金爺、田丹、柳如絲,這兩個電視劇的名字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就會讓很多網友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孫紅雷在新世界中的角色,也會讓人聯想起他當年演潛伏中的余則成,征服中的黑道大哥的形象,所以孫紅雷在塑造這一人物的時候也是信手拈來。也會給大家一種很熟悉的感覺。
❻ 寶黛初會時雙方都有似曾相識之感,簡述該情節
寶黛初會在《紅樓夢》中是在第三回:賈雨村夤緣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
主要情節是:林黛玉母親因病去世,賈母派人來接黛玉。黛玉進賈府,不肯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怕被人恥笑。見到外孫女,賈母不免傷感。
晚飯後,寶黛初見,均有似曾相識的心靈感應。兩人一見如故,心靈相通。寶玉覺得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問黛玉讀書、姓名、表字、是否佩玉等情況,聽到黛玉說沒有玉,寶玉痛罵那塊玉是「勞什子」,並哭鬧著當眾摔玉。經眾人勸解才作罷。
有傳說寶玉前身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絳珠草。神瑛侍者曾澆灌絳珠草,使之久延歲月,脫去草木之胎修成女體。後神瑛侍者偕一塊無材補天的頑石投胎人間,即為賈寶玉。絳珠仙草為報灌溉之恩隨之而去,投胎為林黛玉,用一生的眼淚相報答,故有木石前盟之說。
(6)大人物電影情節似曾相識擴展閱讀:
《紅樓夢》的成就突出地表現在作者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個性化人物形象。
賈寶玉,榮國府銜玉而誕的公子,前世真身為赤霞宮神瑛侍者,現世賈政與王夫人之次子。他作為榮國府的嫡派子孫,出身不凡,聰明靈秀,闔府捧為掌上明珠,對他寄予厚望,他卻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學,給那些讀書做官的人起名「國賊祿蠹」。
他不喜歡「正經書」,卻偏愛《牡丹亭》《西廂記》之類的「雜書」。他終日與家裡的女孩們廝混,愛她們美麗純潔,傷悼她們的薄命悲劇。賈寶玉是意象化的小說人物,是作家的心靈的映像。
林黛玉,金陵十二釵之冠。林如海與賈敏之女,寶玉的姑表妹,寄居榮國府。她生性孤傲,不善處世,不屑種種流行的為人處世之道,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與寶玉真心相愛,是寶玉反抗封建禮教的同盟,是自由戀愛的堅定追求者。
她是書中一位富有詩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劇形象。她美得讓人由衷地心疼和愛憐,更具藝術魅力的是她無與倫比的豐富而優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還閃耀著追求個性解放、爭取婚姻自由的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的光輝。
❼ 有一部電影 裡面有好多科幻人物 比如化身博士 吸血鬼 尼莫船長 等等 誰能告訴我叫什麼名字
是 肖恩 康納利主演的《特別紳士聯盟》吧?也叫《紳士聯盟》,《非常紳士聯盟》,《天降奇兵》。
本片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100年前,那是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古老帝國,當時,整個歐洲一片混亂,多國紛爭,軍隊叛亂,生靈塗炭。
更讓人恐懼的是,災難中的歐洲大陸出現了一股邪惡勢力,它像"幽靈"一樣襲擊各個國家,成群的建築被摧毀、成批的人們被殺死……而且,這個神秘的"幽靈"還故意將自己犯下的罪行嫁禍於罹難的敵對國,以致戰火綿延不熄,整個世界都行將毀滅。
面對這個擁有魔力的神秘"幽靈",勇敢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做出了一個英明的決定,她派出福爾摩斯的弟弟作為特使,召集了七個天賦異秉的人類精英分子,組成"特別紳士聯盟"對抗"幽靈"。
妄想控制世界的狂人"幽靈",其肆意踐踏的步伐越來越快,力量也越來越強。所謂時不我待,"特別紳士聯盟"必須盡快阻止這個狂人的陰謀。雖然他們每個都身懷絕技,但"幽靈"卻遠遠要比他們想像中強大,總能搶先一步逃之夭夭。而"特別紳士聯盟"的七個人之間又常常鬧出矛盾,每個人都高傲自負,直到最後,他們終於齊心協力同"幽靈"決戰……
btchina裡面可以下載
"特別紳士聯盟"里的七個奇能異士,都是從虛構故事中走出來的傳奇人物,大部分都來自著名的小說。他們每一個都擁有超越常人、非同一般的特殊能力,而且個性迥異,在《天降奇兵》中可謂各領風騷,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分別是:
探險家阿倫·誇特曼(肖恩·康納利 飾),身穿褐色皮衣,頭戴深綠色帽子的翩翩紳士,擁有對妖魔法力的獨特預知能力,武功一流,槍法尤其精湛,是整個七人聯盟的首領。這個角色取材於著名的探險小說《所羅門王寶藏》,這部小說曾經被搬上大銀幕,而且其中一部還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金像獎。
妖艷的女吸血鬼米娜·哈克(芘達·威爾遜 飾),身著一襲黑色長衣的她端莊華貴,讓你萬萬想不到她竟是尖牙厲齒的吸血鬼。她一旦出手,就會把獵物抓到胸前,一吸氣猛口咬下,紮起的頭發也會批散開來,臉上煥發出妖艷之態,迷人而恐怖。這個角色來自《吸血鬼》,在片中米娜的造型做了改動,她平時像個端莊的貴婦,只有在殺人時才會露出吸血鬼的猙獰面貌。
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他是"特別紳士聯盟"里一個非常酷的角色,身手凌厲迅猛,往往在對手還沒有察覺之時已經要了別人的命。這個身穿金屬色風衣的隱形人,和他們的領袖誇特曼一樣也戴著一頂帽子,最酷的是,當他殺完人之後迎風離開,我們看到的只有一件風衣和一頂帽子在"走動"。這個角色來自H.G.威爾斯的科幻名著《隱形人》,但在造型上進行了很大的改動,可以說是七人當中最成功的一個。
剩下的其它四人是《變身博士》里的傑克博士、《海底兩萬里》中的尼墨船長、已經成長為大偵探的美國人湯姆·索亞和王爾德小說《道林格雷的肖像》中的惡毒美少年格雷(斯圖爾特·湯森 飾)。他們四個在影片中也都有精彩的表現,但有些造型和場景都"似曾相識",比如力大無窮的木匠掙拖鐵鏈的情節和《X戰警2》太像了,多少令人有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