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馬斯洛理論去分析電影人物

馬斯洛理論去分析電影人物

發布時間:2022-11-07 05:55:25

㈠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中的各個需求層次在電影《金氏漂流記》男女主人公的身上是怎樣體現出來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婚後男女出軌的幾率越來越大,甚至成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深刻分析,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最近筆者突然覺得這和管理學中的需求理論有些相似。
1.現代社會是一個現實的社會,相信愛情的多,然而真正守住愛情的卻少之又少,究其原因無非各種各樣,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不相信愛情了,或者很多人認為麵包比愛情重要,所以大多數人選擇了麵包,這就是第一層次,人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2.人的生理需要滿足了,結婚了,然而酒足飯飽後卻有那麼多的男男女女開始感覺無聊,畢竟,結婚的人是首先考慮物質的,缺乏感情的,所以進入第二層次,情感和歸屬的需要,人的生活好了,很多東西都不缺了,就開始追求曾經的夢想,曾經的愛情,所以男男女女開始了出軌的浪潮。
3.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仔細觀察,有一些人出軌並非是因為感情,而是一種實現自我的需要,證實自己,也想讓社會承認自己的能耐,所以,又出現了這一種出軌想法

㈡ 根據馬斯洛理論解釋電影飛越老人院里老葛為什麼會哭

滿足了需求 高興得哭啊

㈢ 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西遊記中的師徒五人,,2000字以後

需求層次就是這么個概念:沒飯吃的時候需求就是生存,能吃飽就好,有飯吃的時候就開始追求精神生活了。
基本上可以認為,八戒是比較低級的需求,就是吃飽睡足,如果有美色更好。唐僧是最高級的需求,哪怕被妖怪吃了也要上西天取經,因為背負了唐王的旨意和自己的信仰追求。
悟空是吃風喝煙的人,餓了500年也死不了,他已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服閻王管了,所以生存不是他的需求,但他也沒唐僧那樣堅定執著的信念,他保唐僧是為了報恩,不然就壞了他的名聲」顯得我知恩不報「,中途因師徒不和多次三心二意,後來佛祖許他金身正果他才死心塌地去取經,所以他的追求是一個金身正果,不是什麼為大唐人民,或者為百姓造福這種。
沙僧嘛,我更看不出他有什麼精神追求了。沙僧和白馬都是為了脫離刑罰的苦難皈依佛門的,最後也只是為了一個金身正果。所以悟空、沙僧、白馬是介於八戒和唐僧之間的需求。

你自己分析吧,呵呵,就這么個意思。

㈣ 根據馬斯洛需要理論,結合西遊記,對師徒五人的個性特點和個人目標進行需要分析

唐三藏
因為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儒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傳說的白面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困難發生的時侯,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顯現作者對當政者昏庸無能的暗諷。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聖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孫悟空
所以西遊記的靈魂人物應該是孫悟空。孫悟空本來是仙山上一塊靈石,變化而成的猴子。因為膽識過人,受到群猴的推舉為王。但是有一天他忽然感悟到生命有限,美猴王雖然在水簾洞中過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快樂生活,但是不能夠天長地久。於是他拋下了一切,離家拜師學習仙道,從此就叫做「孫悟空」。
孫悟空他天資聰敏,思想跟行動都敏捷如風,學得一身高強的法術,吹一口氣,就能夠七十二變,並且有法寶金箍棒,縮小如針,放大如銅棒,筋斗雲一駕,就能夠上天下地。悟空仍有猴性,他精明頑皮,愛作弄。他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作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八戒。可見他心思細密和不減頑皮的本性。
孫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敢一鬧海龍王,二鬧地獄府,三鬧天宮,並且還和佛祖打賭。由此可見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充沛的生命力、大無畏的精神、篤實的性格和樂觀的個性,使得他不怕吃苦,勇於面對挑戰。他這一種冒險犯難的精神,充份顯現了英雄的特質。但是爭強好勝,心高氣傲以及性急如火卻是他的弱點。
豬八戒
而另外代表逸樂角色-豬八戒,雖然也有法力,但是只能夠三十六變,和悟空相比較就顯得憨蠢笨重,所以他常常被悟空來取笑。因此他常在唐僧的耳邊挑撥悟空的不是,使得悟空受苦。
八戒的特色就是貪吃懶惰,又重視物質享受,遇到困難他就喊散夥,無法堅持到底.在旅途中受到美女和金銀的誘惑,幾乎拋下其他人而中斷修行之路。沒想到那卻是菩薩化身來考驗他的。這些出乖露醜的行為,在吳承恩筆下寫來不批判,只是幽默的嘲諷。而豬八戒也就在一次次的出醜笑料當中,給予讀者對人性貪欲的省思。
沙悟凈
而另外一位徒弟沙悟凈,他則著墨較少,但是呈現的是剛毅木訥,沈默踏實的性格。
個人認為沙僧比較憨厚,忠心耿耿,從電視劇里他喊"大師兄"那種厚重的聲音和真誠的眼神可以看出來。他不象孫悟空那麼叛逆,也不象八戒那樣花痴不改,自他放棄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從不左顧右盼,謹守佛門戒律。雖然個性不鮮明的他戲份不多,但我覺得《西遊記》里不能缺少這個人物。因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沒有他的取經之路,互不服氣的孫、豬二人的爭吵會把那個死板的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沒等妖怪來襲,唐帥就先被兩個徒弟氣吐血了!盡管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投向神通廣大的悟空和笨拙搞笑的八戒,但相信一提起沙僧,人們的心裡會產生一種平和(類似女孩子在平淡如水的愛情里找到的安全感)、發出一聲贊嘆:憨厚的人是最可愛的!

㈤ 求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著名的理論有哪些請詳細點

亞伯林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

馬斯洛(1908-1970),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
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為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歸屬與愛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 needs)、自尊需要(respect & esteem needs)和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具體地說,按照重要性和層次性排序,七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主要指:
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
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於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產生安全感的慾望、自由的慾望、防禦的實力的慾望。
社交需求: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歷、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產生推動力。

認知需要:對周圍事物變化理解的需要。
審美需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賞。
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於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獲得成就感。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於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覺。
但是,一般說來,平時講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時,往往只說到五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結論
兩類需要:馬斯洛認為,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在高層次的需要充分出現之前,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得到適當的滿足。
高峰體驗: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這時的人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銷魂的感覺。
人格特徵
(1)全面和准確地知覺現實. 自我實現者對世界的知覺是客觀的、全面的和准確的,因為他們在感知世界時,不會摻雜自己的主觀願望和成見,或帶有自我防禦,而是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去反映。與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則是以自己的主觀方式去知覺世界的,他們試圖使世界與自己的主觀願望、焦慮和擔心相吻合。
(2)接納自然、自己與他人。自我實現者能夠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與缺陷,而不會為這些缺陷而憂心忡忡。當然,對於可以改造或可以調整的不足與缺陷,他們會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不足與缺陷,他們能順其自然,不會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過不去。
(3)對人自發、坦率和真實。在人際交往中,自我實現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實感情的傾向,他們不會裝假或做作,他們的行為坦誠、自然。一般而言,他們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這就使得他們足以真實地表現自己。
(4)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實現者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獻身於某種事業或使命,並能全力以赴。與常人相比,他們工作起來更刻苦、更專注。對他們來說,工作並非真正的勞苦,因為快樂恰恰寓於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於世和獨處的需要。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他們一般都喜歡安靜獨處.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害怕別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現實,而是為了在減少干擾的條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較,以便去尋求更為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案。他們平靜安詳,保持冷靜,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環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自我實現者行為的動力主要來自於自身內部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即B一驅動),而不是來自於因缺少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東西需要外部的補充(D一驅動),因而他們更多依賴自己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夠抵制外部環境和文化的壓力,獨立自主地發揮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自我實現者能夠對周圍現實保持奇特而經久不衰的欣賞力,充分地體驗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東西。他們不會因事物的重復出現而習以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們對每一個新生兒、每一次日出或黃昏,都像第一次見到時那樣新鮮,那麼美妙。
(8)具有難以形容的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人感受到的一種強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緒體驗。當它到來時,人會感覺到無限的美好,具有極大的力量、自信和決斷意向,甚至連平凡的日常活動,也可以被提升為壓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動。馬斯洛認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體驗的潛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實現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這種體驗。
(9)對人充滿愛心。自我實現者所關心的不僅局限於他們的朋友、親屬,而是擴及全人類。他們把幫助窮困受苦的人視為自己的天職,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難的強烈意識,千方百計為他人著想。在自我實現者看來,他人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他們已經把自己從滿足自身狹隘需求的牢籠中解放了出來。
(10)具有深厚的友情。自我實現者注重與朋友間的友誼,他們交友的數目雖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實。就對愛的理解來說,他們認為愛應當是全然無私的,至少應當是給予愛和得到愛同等重要。他們能夠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所愛者的成長與發展。
(11)具備民主的精神。自我實現者謙虛待人,尊重別人的權利和個性,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對他們來說,社會階層、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種族或膚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掌握真理。自我實現者極少偏見,願意向一切值得學習的人學習。
(12)區分手段與目的。自我實現者的行為幾乎總是表現出手段與目的界限。一般說來,他們強調目的,而手段必須從屬於目的。自我實現者常常將普通人看成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動經歷當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體驗到活動本身的樂趣。
(l3)富於創造性。這是馬斯洛研究的所有對象共同的特徵之一,他們每個人都在某個方面顯示出獨到之處和創造性。雖然、他們中某些人並不一定是作家、藝術家或發明家,但他們具有同兒童天真想像相類似的能力,具有獨創、發明和追求創新的特點。
(14)處事幽默、風趣。自我實現者善於觀察人世間的荒誕和不協調現象,並能夠以一種詼諧、風趣的方式將其恰當地表現出來。但他們絕不把這種本領用之於有缺陷的人。他們對不幸者總是寄予同情。
(15)反對盲目遵從。自我實現者對隨意應和他人的觀點和行為十分反感,他們認為人必須具有自己的主見,認定的事情就應堅持去做,而不應顧及傳統的力量或輿論的壓力。他們這種反對盲目遵從的傾向,顯然不是對文化傳統或輿論的有意輕視,而是他們自立、自強的人格的反映。
作為人本主義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最為系統的研究。馬斯洛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興趣起始於大學時代對其兩位導師即本尼迪克特和魏特海默的愛戴。他發現這兩位導師的身體外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有許多心理特徵是相同的。他們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學術上都很有成就,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按馬斯洛的話來說就是達到了自我實現。馬斯洛覺得從這兩位導師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心理行為模式或許可以作為一般人學習和追尋的樣板。
為此,馬斯洛採用了自由聯想、心理測驗和人物傳記等多種方法去探討"自我實現者"的心理行為模式。他從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和身邊的學生和熟人中選擇出了48人作進一步研究,這些人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他稱之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設想的"自我實現者"要求的人,這些人包括林肯(A.Lincoln)、傑弗遜(T.Jefferson)、羅斯福(T.ROOsevelt) 、斯賓諾沙(B.SPinoza)、詹姆斯和赫胥黎(T.H.HUxley)等12人:第二類有10人,他稱之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實現者,與所設想的標准有一定的距離;第三類有26人,他稱之為"潛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現實生活中朝著自我實現方向發展的年輕人;也包括歷史上一些有一定貢獻的人物。
在研究中,馬斯洛發現真正達到自我實現的人,一般都處於中年或老年,年輕的人通常很難達到自我實現。這是因為年輕人還有許多較低層次的需要,如安全、愛、自尊等等還沒有得到適當程度的滿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價值觀、智慧、意志力及穩定的愛情關系,也未明確選擇自己要為之終身奮斗的事業。不過,年輕人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他們通過積極努力,是可以逐漸接近這一水平或目標的。
超越特徵
在《Z理論》中,馬斯洛區分了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與超越型的自我實現。僅僅健康型的自我實現是指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它是這樣一種過程:不斷地實現潛能,完成天職、命運或稟性,承認個人的內在天性,在個人內部不斷趨向統一、整合。這種人是更實際、更現實、更入世、更能乾和更凡俗的人,他們更多地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超越型自我實現則是指超個人意義上的自我實現。這種人更多地意識到存在的王國,生活在存在水平即目的水平或內在價值水平,更明顯地受超越性動機支配,經常有統一的意識或高原體驗(plateau experiences),也曾經有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s),並伴隨著啟示或對宇宙人生的領悟。
因此,在馬斯洛看來,有兩種不同水平的自我實現者,一種是個人水平上的,另一種是超個人水平上的,前者主要是人本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後者主要是超個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馬斯洛對超越水平上的自我實現者(以下簡稱超越者)的人格特徵的描述,是他為超個人心理學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馬斯洛發現,超越者不僅存在於宗教界人士、詩人、知識界人士、音樂家之中,而且也存在於企業家、事業家、經理、教育家、政界人物中。他詳細訪談和觀察過三、四十人,對另外一、二百人也進行了一般的交談和研究。他承認,他對超越者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接觸而不是審慎的、最後的研究,不一定合乎正規印證的科學的要求。其樣本也只集中於他所認為的最好的樣本上,不一定有很高的代表性。故而其研究結果只能算作前科學的。但他強調,他的每一個論點都是可以加以驗證的。
兩種水平的自我實現者均具有前述自我實現者的全部描述特徵。不同的是,高峰體驗、高原體驗與存在認知在超越者身上存在著或較多地存在著,而在個人水平的自我實現者身上則不存在或只有較少的存在。除此以外,超越者還較多地具有下列特徵:(1)對於超越者,高峰體驗和高原體驗成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制高點,是生命的見證和生活的最寶貴的方面。(2)超越者生活在存在水平,能自如、自然地說出存在語言。能較好地理解寓言、修辭手段、悖論、音樂、藝術、非語言交流和溝通等。(3)超越者能在實際的、日常的缺失水平上觀察事物的同時,也看到一切事物中神聖的一面,能隨意地使每一件事物神聖化,即從永恆的方面觀察事物。(4)超越者更自覺地和有意識地受超越性動機的支配。存在價值,如真理、完善、美、善良、統一、二歧超越等是他們的主要或動機。等等。馬斯洛共列舉了23種特徵。⑤在馬斯洛看來,人具有一種積極的、以生物學為基礎的、在精神上自我實現的本性。精神具有自然主義的意義,無需任何宗教的或形而上學的假設。
馬斯洛的工作和生命歷程本身就是人本心理學如何向超個人心理學自然發展的見證。馬斯洛以研究成為一個充分發展的人(fully human)意味著什麼開始,以探索超個人問題結束。關注人的充分發展是人本心理學的靈魂,而超個人正是人性充分發展的結果。

㈥ 用馬斯洛的理論分析王先生的需求是什麼用什麼樣的激勵方法來留住他

用馬斯洛的理論分析:王先生已經滿足從生理、安全、社交到受尊重的需求,必然會產生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在這里,他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可能是成為公司級的領導或者憑自己的能力擁有一家自己的制葯公司。
如果要留住王先生就要採用一些其他的激勵措施:

① 立即提拔王先生為公司級領導,或者給與王先生可成為公司級領導的成長空間;

② 採用股權激勵法,股權激勵是一種通過經營者獲得公司股權形式給予企業經營者一定的經濟權利,使他們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服務。

㈦ 請簡述馬斯洛的人格理論

馬斯洛的人格理論(Maslow'sPersondityTheory)又稱「人格自我實現理論」。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將整體論、動力論和對文化因素的強調三者結合起來,通過他對一些傑出人物(被他稱之為「自我實現」的人)的研究,而形成的一種比較全面的人格理論。馬斯洛通過對這些人以及他們的習慣、特點、個性和能力的研究,得出了精神健康的定義,並提出了人的動機的理論。動機理論是馬斯洛自我實現理論的重心和精髓,他的人格理論是建立在他的需要和動機學說基礎之上的,並說為需要是人格的核心。故他的人格理論又又被稱之為「人格需要層次說」或「人格需要層次理論」。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滿足。潛能要求實現是馬斯洛人格的理論的基本點,這種學說強調個人的潛能、創造力、理想和信念的實現。
馬斯洛對人性持樂觀主義態度,他認為:每個人具有的本性「不是丑惡性,而是中性的或者是良好的」。而這種本性、潛能必然現實化。這個假設是他自我實現說的基礎。馬斯洛強調,由於人的本性是好的或中性,所以最好促進它的發展;而人性的健康發展,只有在比較好的社會環境中才有可能。
馬斯各指出人類價值體系中有兩類需要:一是沿生物第譜上升的逐漸變弱的本能需求,稱低級需要或生物需要。一是隨生物的進貨逐漸顯示出來的潛能,稱高級需要或心理需要。馬斯洛曾先報到兩次提出需要層次的理論,歸納起來可分為七個層次,按低級到高級排列,呈一個金字塔的階梯的結構形式:(1)生理需要:對食物、飲料、氧氣、睡眠和性的需要。這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最強烈的、最明顯的一種,是對自下而上的需求;(2)安全需要:對安全感、穩定性和擺脫恐懼、焦慮的需要;(3)歸屬和愛的需要:對恨屬感、愛情、友誼和擺脫孤獨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自尊的來自他人尊重的需要;(5)認知需要:認識和理解的需要,其中認識需要是基本的;(6)審美需要:對真、善、美追求的需要;(7)自我實現的需要:對實現自己的潛能、創造力、理想和偏偏的需要。馬斯洛把前四種歸為基本需要(因缺乏而產生的需要,)把後三種歸為發展需要(存在的價值或後需要)。
馬斯洛認為,只有最低一級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必須首先得到滿足,第二級需要才能出現;一二級需要滿足後,第三級需要才會出現和發展。馬斯洛認為這種需要發展模式是天然的,但同時也承認這個層次排列可能有例外,例如:創造性的人的創造驅力比任何其他需要都更為強烈,也有人的價值觀和理想是如此強烈,以致他們寧願死也不放棄它們。
馬斯洛通過對少數自我實現者的研究,提出自我實現者的動機是超越性或成長性動機。他認為超越性動機在質和量兩方面都有別於其他普通人的缺乏性動機。缺乏性動機是補足機體內某種欠缺的動機,是謀劃獲得所缺乏的某種東西,,是要養活由於這種缺乏所引起的緊張。由前四種缺乏性需要引起的動機就是如此。而自我實現者的動機則是一種超越性動機,它不是力求彌補欠缺,而是要發展潛能和認識世界;不是要養活緊張,而是要通過新的挑戰性活動增加緊張。
馬斯洛認為,只有高級需要的滿足,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主觀效果,亦即使人產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和內部生活的豐富感。如果人的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都得到了滿足,人們往往會民現和認為,高級需要的滿足具有更大的價值。在一定意義上講,需要的層次越高,其社會價值也越大,越少自私。自由創造和自我實現是需要層次結構中的最高需要。所謂「自我實現」是人的天賦、能力、潛力的充分開拓和利用,是使合的完成,是個人自身中的統一、完整和協同的一種不間斷的傾向。旨在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和人格臻於完美,最後達到自我實現,這就是個性形成的動力。這個由低級到到高級的運動發展過程,便函構成了所謂的「生長」而達到完美人性的實現,只有充分實現個人的全部潛能,即實現人性的全部價值的人,才能成為自由的、健康的、具有頂峰狀態的人會比平時更有決斷力,更專心致志,更能經受得住別人的反對,對自己更有把握。對觀察者來說,這個人看上去比平時更可靠,更可倚仗,更可信賴。進入頂峰狀態的人不但覺得自己變得更好、更堅強、更統一了,而且在他眼裡,整個世界年上支也更美好、更統一、更真實了。馬斯洛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勝任工作,有發明,有創造,成為社會中充分發揮作用的人。馬斯洛相信,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和傾向。然而,盡管事實上好像所有的人都有這種潛能,卻只有少數人能達到自我實現。部分原因是:人們對自己的潛力全然不知,他們既不知道什麼是有可能做到的,也不理解自我實現會給人帶來什麼好處。
馬斯洛為論證自我實現的理論,又詳細分析了自我實現者的人格特徵。這些特徵是:(1)有良好的自我實現知覺;(2)對己、對人、對大自然表現也最大的認可;(3)自發性、單純性、自然性較強;(4)對工作、對事業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5)有獨處和自立的需要;(6)有較強的自主性和不受環境和文化的支配;(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8)周期性的神秘的或「高峰的」體驗;(9)關心社會、喜歡和所有人打成一片;(10)僅和為數不多的人發生深厚的個人友誼;(11)具有深厚的民主性格;(12)具有強烈的審美感;(13)有富有哲理的、非敵意的幽默感;(14)有創造性;(15)不受社會現存文化規范的束縛,進行獨立思考和行動。
馬斯洛指出人類行為受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人與社會並無本質沖突,應研究人的積極方面,研究政黨的健康人的歡樂、愛情、幸福、創造等等,重視人的尊嚴和發展。人不僅是自己心靈的主宰,而且必然要創造出新的文化。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指出個體的需要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需要,特別是高級需要的實現與人格的形成有關聯等,這是馬斯洛的人格理論合理性的一面。但是,正如實驗社會心理學家所批評的,馬斯洛研究的對象是經過挑選的特殊的人,這就使其結論缺乏全面性科學性。另外,馬斯洛過分強調人的價值上一種先天的潛能,對社會生活條件重視不夠;還有,他的需要層次並沒有囊括人的全部需要,特別是他強調需要的生物學性質,沒有指出需要的反映實質和社會性。此外,馬斯洛把自我實現者的一系列特徵過分美化了,是一種理想的人性論的表現。

㈧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影視創作的影響

【一】
影片開始是在天外隕石可能撞擊地球的背景下,一身債務的馬進與表弟小興買完彩票後去參加公司的團建活動,途中,馬進得知彩票中獎的消息,就在他狂喜自己翻身的日子即將來臨,一場突如其來的滔天巨浪打破了一切……
黑暗過後眾人陸續從睡夢中醒來,卻驚訝地發現大家來到一個荒島,與外界失去了一切聯系,就在每個人瀕臨絕望之際,以前當過兵有野外生存技能,還在動物園養過猴子的司機小王指揮大家出去勞作。此時懂得野外生存的小王,成了第一層次(生理需求)的「王」。
在瀕臨生死線的時刻,人類的生存本能戰勝了道德的底線,打破了原先的社會關系,野蠻的獸性其實一直都在人類的DNA里,其中小王曾在動物園養過猴子與現時指揮的這群人形成了原始社會的強烈映照。
【二】
在人們逐漸掌握了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後,人類的需求層次開始提升。被眾人拋棄的張總找到了更好的生存環境和工具,一部分人逐漸走向了倒立的船。
當人類在解決了自己的生理需求和掌握了基本生存能力時,就想著擁有安全的生存環境和高效率的生存工具,減少外界因素對自己的束縛。
諳得此道的張總儼然就成了第二層次的「資本家」,並發明一般等價物(撲克),而第一層次的群體正在分崩離析,至此,荒島上開始有了資本文明社會的萌芽。
【三】
當人類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不再是問題的時候,第三、四層次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成為了人們的主要需求。
鏡頭推移到以張總為首的群體和以司機小王的群體互相爭奪資源,雙方大打出手,就在場面一度失控之際,馬進發表了主題為「希望」的演講,此間張總試圖阻止,但很快被底層的無產階級推翻,而後,大家歡歌載舞,互相幫助,甚至開始討論上繁衍的規劃,精神生活的極大滿足,使馬進成為第三、四層次的領袖。
雖然人們對等級制度的認知開始模糊,但依舊存在,就如一般等價物(撲克)一直都在,甚至出現了「通貨膨脹」現象。
【四】
日子悄然流逝著,直到一個偶然的夜晚,馬進、小興和小王發現一艘行駛的遊艇。小王准備回去告訴眾人,但由於小興提前告訴眾人,小王瘋了,加上馬進領袖的曖昧態度,讓眾人不僅遠離小王,而且恐懼夜晚的洪鈴聲。
在娛樂至死的社會氛圍中,統治階級掌控輿論權,把控平民的思想,猶如一些微博大V和流量明星。可笑的是,理性思考和無私奉獻的人倒成了眾人口中的奇葩……

㈨ 舉例說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

(9)馬斯洛理論去分析電影人物擴展閱讀: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於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層需要獲得滿足後,另一層需要才出現;二是在多種需要未獲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要;該需要滿足後,後面的需要才顯示出其激勵作用。

五種需要可以分為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

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㈩ 舉例說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書中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1]

經典回顧:《西遊記》中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Email 2015/01/30 15:47

首先,我們來溫習一下什麼是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理論: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於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於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如圖所示)。

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飢、渴、衣、住、行的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夥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系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致,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干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這樣再來看西遊記里,白龍馬和師徒四人的需求就很簡單了:

1、唐三藏

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袈裟、九環錫杖、金箍咒)。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一難,始終痴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最後被封為旃檀功德佛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不忘他的歷史功績。

這些文史資料對於唐僧個人的記載說明這個人確實是能人,有魄力和毅力,最終把西天的佛經傳到東土,造福人類。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分析來看,他應該屬於金字塔第二個層次:尊重的需要,因為底層的需求他已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前去西天取經可以讓他進一步的升華,而且就跟現在叫獸發表論壇評職稱是一個道理,他也需要在寺廟中尋求自己的地位,他渴望得到的是社會對他的肯定和尊重。

2、孫悟空

它本是從天下之間的靈石中蹦出的石猴,後從師菩提老祖修煉的本事,占花果山為王自稱齊天大聖,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勝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長生不老金丹,打敗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又自不量力地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後來經觀世音菩薩點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

其實悟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雖然他本身的能耐很大,所以與之俱來他的精神世界就會相應的提高層次,如果從馬斯洛需求理論里邊找尋的話,悟空應該屬於最高級別的,即:實現自身價值需求。因為所有的需求他都已經達到,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挑戰性了,這樣一來保唐僧西天取經,一路降妖除魔,最後修成正果,換的個「斗戰勝佛」的金身,豈不正好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存在。

3、豬八戒

他原來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逐出天界,到人間投胎,卻又錯投豬胎,嘴臉與豬相似。他會變身術,能騰雲駕霧,使用的兵器是九齒釘鈀。唐僧西去取經路過雲棧洞,豬八戒被孫悟空收服,八戒從此成為孫悟空的好幫手,一同保護唐僧西天取經。

話說八戒這個人吧,性格溫和,憨厚單純,力氣大,但又好吃懶做,愛佔小便宜,貪圖女色,經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難分敵我。他對師兄的話言聽計從,對師父忠心耿耿,為唐僧西天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最後被封為「凈壇使者」。是個被人們喜愛同情的喜劇人物。所以想必於唐僧和孫悟空來說,這廝也就只滿足於他自身的生理需求了吧!你瞧一看見美女就這么個表情,撞天婚找媳婦兒還差點兒看上丈母娘,這獃子不曉得說他啥好了!

4、沙悟凈

沙和尚原是天宮玉帝的卷簾大將,因觸犯天條,被貶出天界,在人間流沙河興風作浪。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鏟,武藝高強,不畏強敵。經南海觀世音菩薩點化,拜唐僧為師,與孫悟空、豬八戒一起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他身上有兩件寶,一件是菩薩葫蘆,一件是九個骷髏組成的項圈。後來,他用九個骷髏作為九宮,把菩薩葫蘆安放在其中,成為法船,穩似輕舟,順利地幫助師徒四人渡河西去。

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取經後被封為「金身羅漢」。他的經典台詞「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啦!」、「大師兄,二師兄被妖怪抓走啦!」「大師兄,師傅和二師兄都被妖怪抓走啦!」哈哈,說出來大家一起開心一下,所以對他來說安全最重要。

5、白龍馬

小白龍原來是西海龍王敖閏殿下的三太子。龍王三太子縱火燒了殿上玉帝賜的明珠,觸犯天條,犯下死罪,幸虧大慈大悲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出面,才倖免於難,被貶到蛇盤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經。無奈他不識唐僧和悟空,誤食唐僧坐騎白馬,後來被觀世音菩薩點化,鋸角退鱗,變化成白龍馬,皈依佛門。

在去西天的取經路上小白龍供唐僧坐騎,任勞任怨,歷盡艱辛,終於修成正果,取經歸來,被如來佛祖升為八部天龍馬。因為小白龍只有經歷苦難修成正果會獲得鐵飯碗,如果按照之前他犯的錯誤,誅滅九族的罪過都有了,小白龍所尋求的是一種歸屬、一種認可感。

總結起來為以下五點:

1.八戒是生理需求,激勵八戒向前的因素主要有:食物、性……

2.沙僧是安全需求,激勵沙僧向前的因素主要有:安全、秩序、自由;

3.白龍是社會需求,激勵白龍向前的因素主要有:友情、歸屬;

4.唐僧是榮譽需求,激勵唐僧向前的因素主要有:成就、尊重、欣賞(當然還有自我欣賞)

5.悟空是自我實現需求,激勵悟空向前的因素主要有:實現自我價值,包括學習、發展、創造力和自覺性。

閱讀全文

與馬斯洛理論去分析電影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子楓新電影歌曲 瀏覽:343
傷害不大侮辱極強的搞笑電影 瀏覽:704
古裝肉漫電影 瀏覽:138
魔鏡英文電影 瀏覽:798
成都可以看電影的酒店 瀏覽:384
什麼app看電影最全 瀏覽:63
既恐怖又喜劇的電影 瀏覽:337
狄仁傑電影中有個斷腿的女人 瀏覽:588
九十年代搞笑電影 瀏覽:324
電影字幕誰翻譯的 瀏覽:622
上映的新電影軟體 瀏覽:982
新神榜之哪吒重生電影 瀏覽:361
都市韓國倫理電影排行榜 瀏覽:485
販賣愛結局電影 瀏覽:585
新電影和畫有關 瀏覽:677
播放一部兒童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419
科幻電影經典剪輯視頻 瀏覽:984
世界上最恐怖電影院 瀏覽:881
洪金寶當大廚是什麼電影 瀏覽:3
韓國搞笑校園電影名字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