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東北抗日聯軍楊繼靖宇電影名字

東北抗日聯軍楊繼靖宇電影名字

發布時間:2022-11-13 04:21:05

⑴ 有誰知道抗日時期的英雄事跡,越多越好,急需!!!

1.在電影〈血戰太兒庄〉中曾有個細節,打退敵人數次進攻以後,一名老兵拌下半節斷了的柳根吹響了那段讓人盪氣回腸的陝西小調,斷牆上那「生在陝西死在山東」的醒目標語令我不止一次的熱淚盈眶。陣守台兒庄的是以陝西人為骨乾的西北軍炸掉浮橋以血肉之軀抗擊日軍的裝甲部隊。為主力部隊反攻贏地寶貴時間,終於迎來抗戰以來首場大勝利!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動了「蘆溝橋事變」後,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軍牛島、川岸師團兵臨山西風陵渡。接楊虎城掌管西北軍的孫蔚如向國民政府和陝西民眾盟誓:余將以血肉之軀報效國家,捨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與日寇血戰到底!但聞黃河水長嘯,不求馬革裹屍還……

1938年7月,一支由三萬多名「陝西冷娃」組成的隊伍夜渡黃河,開進了黃河北岸的中條山。中條山,曾被侵華日軍稱為「盲腸」。在抗戰初期,日軍傾十餘萬兵力,苦戰三年,竟未能越過中條山一步。這在抗戰初期確屬罕見。而堅守中條山的,竟是武器裝備低劣、受蔣介石排擠的雜牌軍西北軍。

一群清一色的號稱「冷娃」的陝西子弟兵,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先後粉碎了日軍的11次大掃盪,把不可一世妄言三個月佔領中國的日本鬼子拒阻於潼關以外,使其進入關中掠佔西北的夢想死於胎中。抗戰八年,日軍占據了東、南、北大片領土,卻一直無力西進,這一切都得之於中條山戰役的偉大勝利。日本鬼子不僅未能踏進潼關一步,而且付出了慘重代價,僅「6·6」會戰一役,日軍排長以上軍官的骨灰盒層層疊疊壘堆了1700多具。這是八年抗戰中取得重大戰果的戰區之一。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陝西子弟兵也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

由徐劍銘等三位陝西本土作家創作的長篇紀實作品《立馬中條》中,孫蔚如將軍率領關中子弟與日本侵略軍「6·6」 血戰里有一個八百壯士投身黃河的細節:

177師新兵團有一千多名士兵被兩倍於己的鬼子包圍,經過拼殺後死亡200,餘下的800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懸崖上,三面都是絕壁。這800士兵在短暫的一瞬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稱作母親的黃河。黃河以母親的慈愛襟懷包裹了這800個殊死搏鬥後誓不投降的關中「冷娃」。他們都是16-18歲的孩子

他們沒有一個人活下來。他們800人集體投河的那一幕,被山裡的村民看見了。活著的這個村民,尤其清晰地記得最後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懸崖上只留下最後一個關中籍中國士兵。這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著他的部隊的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被硝煙熏染,他仍然雙手高擎著。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幾句秦腔。那位活著的當地村民還記得其中兩句戲詞,是《金沙灘》楊繼業的兩句——— 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

好男兒———為國家———何俱———死———生啊……

孫蔚如將軍率官兵在800壯士跳河的河灘上舉行公祭。黑紗纏臂。紙錢飄飄。香蠟被河風吹得明明滅滅。有人突然發現黃河水浪里有一桿軍旗,詫異其為何不被河水沖走。士兵下河打撈這桿軍旗時,拖出兩具屍首來。旗桿從一個人的後背戳進去,穿透前胸,這是一個被稱作鬼子的日本兵的屍體。壓在鬼子屍體上邊還緊緊攥著旗桿的人,是中國士兵,就是那個吼著秦腔最後跳入黃河的旗手。

當時,西安的新聞媒體則代表關中百姓發出真誠的感嘆:「西北整個得以安定,皆賴我第四集團軍英勇將士在黃河北岸艱苦支撐所賜……」。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親臨平陸慰問第四集團軍官兵、熱情盛贊陝軍為「中條山的鐵柱子。」

陳忠實曾評論道:

「這些關中將士無論性格性情具備什麼樣兒的地域性特質,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血戰中體現出來的凜然不可侵侮的大義,正是中華民族輝煌千古存立不滅的主體精神。」

在關中一部縣志中,滿滿十餘頁的抗戰烈士名錄,他們全部死於中條山戰役。那個時候,該縣人口不滿一萬,而在此戰役中捐軀者竟有一千多人。 在電影〈血戰太兒庄〉中曾有個細節,打退敵人數次進攻以後,一名老兵拌下半節斷了的柳根吹響了那段讓人盪氣回腸的陝西小調,斷牆上那「生在陝西死在山東」的醒目標語令我不止一次的熱淚盈眶。陣守台兒庄的是以陝西人為骨乾的西北軍炸掉浮橋以血肉之軀抗擊日軍的裝甲部隊。為主力部隊反攻贏地寶貴時間,終於迎來抗戰以來首場大勝利!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發動了「蘆溝橋事變」後,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軍牛島、川岸師團兵臨山西風陵渡。接楊虎城掌管西北軍的孫蔚如向國民政府和陝西民眾盟誓:余將以血肉之軀報效國家,捨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與日寇血戰到底!但聞黃河水長嘯,不求馬革裹屍還……

1938年7月,一支由三萬多名「陝西冷娃」組成的隊伍夜渡黃河,開進了黃河北岸的中條山。中條山,曾被侵華日軍稱為「盲腸」。在抗戰初期,日軍傾十餘萬兵力,苦戰三年,竟未能越過中條山一步。這在抗戰初期確屬罕見。而堅守中條山的,竟是武器裝備低劣、受蔣介石排擠的雜牌軍西北軍。

一群清一色的號稱「冷娃」的陝西子弟兵,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先後粉碎了日軍的11次大掃盪,把不可一世妄言三個月佔領中國的日本鬼子拒阻於潼關以外,使其進入關中掠佔西北的夢想死於胎中。抗戰八年,日軍占據了東、南、北大片領土,卻一直無力西進,這一切都得之於中條山戰役的偉大勝利。日本鬼子不僅未能踏進潼關一步,而且付出了慘重代價,僅「6·6」會戰一役,日軍排長以上軍官的骨灰盒層層疊疊壘堆了1700多具。這是八年抗戰中取得重大戰果的戰區之一。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陝西子弟兵也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

由徐劍銘等三位陝西本土作家創作的長篇紀實作品《立馬中條》中,孫蔚如將軍率領關中子弟與日本侵略軍「6·6」 血戰里有一個八百壯士投身黃河的細節:

177師新兵團有一千多名士兵被兩倍於己的鬼子包圍,經過拼殺後死亡200,餘下的800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懸崖上,三面都是絕壁。這800士兵在短暫的一瞬里從懸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稱作母親的黃河。黃河以母親的慈愛襟懷包裹了這800個殊死搏鬥後誓不投降的關中「冷娃」。他們都是16-18歲的孩子。

他們沒有一個人活下來。他們800人集體投河的那一幕,被山裡的村民看見了。活著的這個村民,尤其清晰地記得最後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懸崖上只留下最後一個關中籍中國士兵。這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著他的部隊的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被硝煙熏染,他仍然雙手高擎著。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幾句秦腔。那位活著的當地村民還記得其中兩句戲詞,是《金沙灘》楊繼業的兩句——— 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

好男兒———為國家———何俱———死———生啊……

孫蔚如將軍率官兵在800壯士跳河的河灘上舉行公祭。黑紗纏臂。紙錢飄飄。香蠟被河風吹得明明滅滅。有人突然發現黃河水浪里有一桿軍旗,詫異其為何不被河水沖走。士兵下河打撈這桿軍旗時,拖出兩具屍首來。旗桿從一個人的後背戳進去,穿透前胸,這是一個被稱作鬼子的日本兵的屍體。壓在鬼子屍體上邊還緊緊攥著旗桿的人,是中國士兵,就是那個吼著秦腔最後跳入黃河的旗手。

當時,西安的新聞媒體則代表關中百姓發出真誠的感嘆:「西北整個得以安定,皆賴我第四集團軍英勇將士在黃河北岸艱苦支撐所賜……」。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親臨平陸慰問第四集團軍官兵、熱情盛贊陝軍為「中條山的鐵柱子。」

陳忠實曾評論道:

「這些關中將士無論性格性情具備什麼樣兒的地域性特質,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血戰中體現出來的凜然不可侵侮的大義,正是中華民族輝煌千古存立不滅的主體精神。」

在關中一部縣志中,滿滿十餘頁的抗戰烈士名錄,他們全部死於中條山戰役。那個時候,該縣人口不滿一萬,而在此戰役中捐軀者竟有一千多人。 1,謝晉元 率領八百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
謝晉元團長帶領八百名英勇孤軍死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掩護五十萬名中國軍隊撤退,上海保衛戰一役,徹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迷夢。
繼一九三七年蘆溝橋戰起,八月十三日即展開了中日首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當時的上海是最大港埠,又是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華洋雜處,因此,中國最高統帥蔣介石委員長決定在上海向國際顯示中國抗戰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主戰場方圓不過幾十公里,日軍先後增援三十萬兵力,雙方三個月的血戰,死傷超過五十萬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慘烈程度,被國際****形容為「血肉磨坊」。由於中國部隊戰志高昂,見死不退,著實出乎日軍意料之外。僅此一役,就已經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迷夢。
戰爭相持至十月底,日軍登陸杭州灣,大上海全部陷於敵火包圍之中,中國統帥部以拖延時間之戰略目的已達,為從長遠計,決作戰略上之轉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萬國軍退出上海戰場。謝晉元團長奉命守閘北繼續作戰,負起掩護大軍撤退的艱巨任務。
2.謝晉元,廣東蕉嶺縣人,黃埔軍校四期學生,他臨危受命,率兵轉守蘇州河北岸,並選定四行倉庫為據點,單線作戰,帶領八百名官兵誓死奮守,孤軍為了表明決心,大家都預立遺囑,交人帶出,以明心志。四行倉庫實際是金城、鹽業、中南、大陸等四個銀行的聯合棧庫,位於蘇州河北岸,倉庫樓高六層,建築堅固,為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軍發覺我軍全線撤退,立即跟蹤追擊。日軍在閘北正向前搜索之際,不料忽被四行倉庫屋頂之彈雨掃射,日軍一時人仰馬翻,亂成一片,此時日軍尚不知彈雨從何而來。之後發現四行倉庫內留有國軍,於是對倉庫實行三面夾攻,雙方沖鋒肉搏,戰況激烈。謝晉元團長親率下屬於四行倉庫外布陣迎戰,痛殲日軍,殺敵無數。
一時全閘北各地之敵軍,分路向四行倉庫集中圍攻,其中有敵軍二十餘人,在蘇州河畔夾攻,這時有一位在六樓守望的壯士看見,立即全身縛滿******,突由六樓平台對准敵人躍下,一個大****自天而降轟然****,煙硝飛揚中,二十餘敵兵化為泥灰肉醬,而我壯士亦血肉橫飛,忠勇殉國。隔岸民眾看到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稱快,但也為這個英勇壯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軍楊惠敏在蘇州河畔眼見對岸日旗遍布,獨四行倉庫屋頂未豎國旗,便決心要將青天白日旗送進四行倉庫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曉,謝晉元團長率領所屬肅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於一片煙塵火海中,爭睹巨幅青天白日國旗,迎風招展,無不喜極而泣,感奮萬狀。當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報,都報道四行孤軍奮斗和女童子軍楊惠敏代表全體市民,冒險潛入倉庫向孤軍獻旗種種細節。
自四行倉庫屋頂懸掛國旗後,全國人心振奮,並且轟動世界。日軍當局見全球輿論贊揚國軍,痛憤之極,所以向公共租界當局提出嚴重威哧,要求迫令孤軍投降,或撤入租界繳械。一方面向孤軍發動猛攻,自早到晚,連續四次進攻,但均遭孤軍擊退,敵人傷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敵軍又大舉進攻,用小鋼炮及機關槍向四行倉庫密集射擊。並有敵機數架在上空助戰。孤軍沉著應戰,逐一殲滅。上海公共租界英軍司令少將,因見我軍英勇作戰,深受感動,除了購贈糧食送給八百壯士充飢外,他更親自進入四行倉庫拜會謝晉元,建議孤軍自租界撤出,英國駐上海領事願給予最大協助,但謝團長答道:「我們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們蔣委員長的命令,否則我們寧願戰死。」
後來,各國使節團透過外交關系,正式提出照會,要求下令撤離孤軍,以免日軍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國僑民。中國最高當局再三考慮,以八百壯士已完成掩護國軍主力撤退的任務,決定電令倉庫守軍撤出並轉進租界,四行倉庫守軍只得服從命令,揮淚撤離。
三十一日凌晨,謝晉元率部冒死突圍,日軍水陸射擊,八百壯士且戰且走,英軍司令在橋頭接應,數萬市民隔岸情緒沸騰,幸而謝團長沈著應變,於密集炮火中迅速搶越橋頭,雖有傷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軍們成功奮守四行倉庫,完成了掩護五十萬國軍撤退的任務。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謝晉元在上海租界軍營內,突遭四名漢奸持刀刺殺,當場倒地殉國。一代民族英雄與世長辭,但他與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光榮戰績,震驚中外,名垂不朽。

2,高志航大隊長首戰擊落日本轟炸機六架,創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蘆溝橋後,日本立即以海陸空三軍,展開對上海大規模攻擊作戰,日軍在開戰之初,就企圖以優勢的航空兵力,殲滅剛剛培訓成立的中國空軍。事實上,日本空軍當時根本不認為「年幼的」中國空軍有任何的戰鬥力。
因為就兩國兵力比較,日本擁有自行生產的先進戰機三千二百架,而中國只有購買拼裝二手各國雜牌戰機三百架,訓練與後勤均落後於日本許多。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清晨,中國空軍主動對黃埔江上的日本海軍艦艇發動攻擊,日軍盛怒下立刻調動從台灣飛來的木更津聯隊與鹿屋聯隊戰斗機,企圖一舉消滅南京、上海地區之所有中國空軍基地。不料當天入侵的日本機動群,遭到中國空軍第四大隊長高志航率領的戰機反擊,結果,中國空軍以六比零擊落日機,首開中日空戰全勝紀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
全國百姓從廣播里知道這一消息後,欣喜若狂,一泄屈辱之氣。國民政府宣布八月十四日為「中國空軍節」,高志航大隊長被譽為「空中戰神」。
高志航,一九0八年出生於東北一個農戶家庭,十七歲獲東北陸軍軍官學校選派赴法國航校學習飛行,雖然是異國學員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但他精力充沛,好學不倦,基本飛行技術掌握很快,繼而專修驅逐機專科。學成歸國後,任張學良部東北航空處飛鷹隊少校隊員,再擔任東北航空教育班少校教官。 高志航不願在東北當順民,登上了滿載流亡難民的列車,入關南下,定下了復仇的決心。一九三三年,高志航進入杭州筧橋航空學校高級班學習,畢業後以上尉階任航空學校教官;一九三六年底,高志航調任第四大隊隊長,他一貫嚴於律己律人,號召平時如戰時,吃飯限時五分鍾,加油自己動手,不假手於他人,生活上亦與部屬同甘共苦。在他的訓導下,第四大隊訓練精進,成績特優,成了一支赫赫有名的隊伍,他本人也於次年五月晉級中校。
一九三七年上海保衛戰當日,第四大隊由河南周家口奉命立即遷到南京,擔任戰場制空任務。八月十四日,高志航在杭州筧橋機場接到警報,駐在台灣的日本海軍木更津航空隊十八架轟炸機越海來襲,他立即命令第二十一中隊「飛機不要停飛,一半起飛警戒,一半加油待機出擊」,並以信號指示正好趕來的二十二、二十三中隊留在空中,他自己架機霍克三式戰機升空,率隊迎戰來犯敵機。當他在空中發現敵機時,便作了一個動作,提醒跟在身後的機群,自己架機直撲過去,瞄準一架敵機,一陣炮火,首創紀錄,僚屬見狀士氣大振,紛紛加入戰斗,四處開花。短短的空戰,高志航擊落日機兩架,全大隊擊落日機六架,我方毫無損失。
當晚,日本廣播稱「十八架飛機中,有十三架失去聯絡」。
四筧橋空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重創強敵於空中的紀錄,是中國空軍史上最光榮的一頁。日本則為討回軍威,在第二天即對中國空軍作全面報復性攻擊,結果,在連續三天的中日密集空戰中,日機再被擊落四十六架之多,木更津與鹿屋聯隊可以說出乎意料地被中國空軍打得潰不成軍。
高志航不久便升任空軍驅逐司令,同年十一月,他奉命至蘭州接收蘇聯E-15驅逐機,率機十三架飛抵河北張家口機場,二十一日清晨,遭長城方向飛來日本飛機九架襲擊機場,他一面命令飛行員迅速起飛參戰,自己不顧日機機槍炸射,飛奔強行登上座機,命機械師開動引擎失敗,此刻,一顆落在他機艙前頭,高志航與座機一同被炸得粉碎,機場同胞見狀紛紛落淚,烈士時年二十九歲。
高志航殉國後,國民黨政府明令褒揚,並追贈他為空軍少將。

⑵ 精忠報國一般用來形容哪些人物名字至少2個人名字

精忠報國可以用來形容的人物有:

1、楊繼業:

楊繼業是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 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

宋太宗滅亡北漢後,歸順宋朝,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2、岳飛:

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斗數百次。金軍攻打江南時,獨樹一幟,力主抗金,收復建康。紹興四年,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紹興十年,完顏宗弼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夾擊金軍。岳家軍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

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

3、方誌敏:

方誌敏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暴動,創建贛東北蘇區。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

他把馬克思主義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根據地。1935年1月29日被捕,8月6日犧牲,時年36歲。

4、楊靖宇:

1932年,楊靖宇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5、霍去病: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十七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

十九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辟。

⑶ 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400字

他率領著抗日聯軍的勇士們英勇打擊日寇,把自己的名字捐刻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
許亨植又名李熙山,1909年生於朝鮮慶尚北道善山郡,因其父參加朝鮮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義兵運動失敗,於1913年被迫舉家流亡中國東北,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9.18事變後,許亨植到濱縣、湯原、慶城等地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游擊隊,1936年1月起,先後在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路軍任團長、師政治部主任、十二支隊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政治部主任、軍長兼第十二支隊政治委員等職,率領部隊在哈爾濱東部地區與敵周旋,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許亨植還大力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救國會組織,為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積蓄了力量。在這個時期,他在慶城縣(慶安縣)指揮了十六道崗、八里川等多次戰斗.1936年9月,許亨植帶領部隊奉命西征,來到慶城縣十六道崗宿營。午夜,突然有兩名老鄉跑來報告,說有300多鬼子,有的騎馬,有的乘汽車,從鐵力方向圍過來了。隊伍剛集合起來,雙方就交了火。因抗聯部隊處於平地,背靠歐根河,地形不利,許亨植派二團趟過河去,搶佔了對岸山頭,用密集的火力,打亂了敵人的馬隊,封鎖了敵軍步兵火力,打得敵人抬不起頭來。)戰斗從後半夜打到天明,又持續到傍晚,晚7點時,在山頭火力的掩護下,抗日聯軍向敵人展開了沖鋒,到夜裡10時擊退來犯之敵。戰斗中抗聯部隊傷亡十幾人,但殲滅日軍四十餘人,並繳獲了一部分槍支彈葯。這次戰斗的勝利,擴大了抗日聯軍的影響,當地一些群眾積極報名參加抗日聯軍。
1940年4月,許亨植率第三路軍十二支隊在慶城東南50里處的八里川,伏擊日本開拓團,殲滅日本警衛兵20多人,繳獲戰馬39匹和一些軍用物資。
1942年8月1日傍晚,許亨植帶領兩名戰士,返回慶城密營途中在青峰嶺南坡少凌河轉彎處露營,生火做飯,由

⑷ 古今為國捐軀的忠勇之士

  1. 張巡(708年—757年11月24日),字巡, 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新唐書》本傳載為鄧州南陽)。唐代中期名臣。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安史之亂時,起兵守雍丘,抵抗叛軍。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十三萬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等數千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前後交戰四百餘次,使叛軍損失慘重,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後獲贈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2. 楊業(?—986年),原名重貴,戲說中又名楊繼業,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獵獲總比他人多。讀書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後漢被後周所滅,後漢河東節度使劉崇建立北漢。楊業弱冠即跟隨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宋太宗北征,素聞楊業之名。北漢投降之後,派使者召見楊業,即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班師回朝後,又授鄭州刺史。宋太宗以楊業「老於邊事」,拜其為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並且沒有得到支援,最後被包圍於陳家谷(今山西寧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兵回身力戰,全身受到數十處創傷,士卒死傷殆盡。楊業面無懼色,手刃數十百人。馬匹重傷不能前進,力竭為契丹軍所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3.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4. 陸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實,一字宴翁,別號東江,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崖山海戰兵敗,背著衛王趙昺赴海而死。時年四十四歲。

  5. 李庭芝(公元1219年-公元1276年),字祥甫,隨地(今湖北隨州)人,宋末抗元名將著名將軍。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進士,寶祐中知真州,累遷兩淮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揚州。後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職務召回李庭芝,李庭芝與姜才一起轉戰到泰州,突圍失敗,被執殉難。

  6. 張世傑(?—公元1279年),涿州范陽(今屬河北范陽)人。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與陸秀夫、文天祥並稱「宋末三傑」。先後擁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終兵敗崖山海戰,因颶風毀船,溺死於平章山下。

  7. 盧象升(1600~1639) ,字建斗,號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漢族,明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天啟年間進士,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崇禎十二年(1639年),象升率部在巨鹿賈庄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 。授戶部主事,擢員外郎,死後追贈兵部尚書,南明福王時追謚「忠烈」。

  8. 閻應元(?-1645)字麗亨,漢族,直隸(河北)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將。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六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卻始終沒有彎下膝蓋,終英勇就義。可謂是明末民間第一英雄也!

  9.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中國明朝末年詩人,松江華亭人。為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父殉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七。以殉國前消遣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

  10. 張同敞 (?—1650年),字別山,湖北江陵人,明末抗清名臣,民族英雄,名相張居正曾孫,以蔭補中書舍人。 南明永曆年間,任兵部侍郎、總督廣西各路兵馬兼督抗清軍任務,又因其「詩文千言,援筆立就」永曆帝授予翰林院侍讀學士。曾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瞿式耜為師,與瞿式耜、王夫之、金堡一同在湖廣地區舉行抗清活動,後同守桂林,並任桂林總督。1650年(順治七年、永曆四年)與瞿式耜在桂林被孔有德俘獲,後二人堅貞不屈,被殺。

  11. 張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1645年(清順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斗爭近二十年。1664年(康熙三年),隨著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謚號忠烈。

  12. 關天培(1781—1841年),字仲因,號滋圃 ,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淮安區)人,清朝著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歷任把總、千總、守備、參將、副將、提督等要職。在任廣東大清水師提督其間,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消煙。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軍對虎門要塞發動總攻,關天培親自指揮,盡管守軍低於對方數倍,面對英軍猛攻,仍死守陣地,頑強抵抗。最終因援軍未至,被槍彈擊中,壯烈殉國。朝廷追謚為忠節,加封振威將軍。

  13.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原籍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廣州市海珠區),清末海軍傑出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

  14. 左寶貴(1837—1894年),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字冠廷,回族,山東費縣地方鎮(今屬平邑縣)人。幼年家貧。父母早喪,孤無所依。後被迫攜兩弟投效江南軍營,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他參與鎮壓過太平軍、捻軍和東北伐木工人、挖金工人、東荒教民起義。清政府先後獎給其六品軍功,頒賞獎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賜予鏗色巴圖魯勇號,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封建威將軍。其後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左寶貴率軍援朝,戰死於朝鮮平壤之玄武門,光緒帝給予他「太子少保。謚忠壯,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等封號,將其事跡交付國史館立傳。後在其家鄉建有衣冠冢。

  15. 左權(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黃埔軍校一期生,是八路軍的高級將領,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工農紅軍。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赴蘇聯學習;1934年參加長征,參與指揮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等戰斗。長徵到達陝北後,左權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紅軍東征。1936年,他擔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率部西征並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協助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粉碎日偽軍「掃盪」,發展壯大人民武裝力量,取得了百團大戰等許多戰役、戰斗的勝利。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盪」,左權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不幸犧牲,年僅37歲。犧牲後,延安和太行山根據地為其舉行追悼會,並改遼縣為左權縣。

  16.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他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緊急情況下,最後孤身一人與大量日寇周旋戰斗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楊靖宇將軍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17. 趙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漢族,熱河朝陽(現遼寧省朝陽市)人,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趙尚志在東北地區組織和從事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活動。「九一八事變」後趙尚志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之後,趙尚志領導創建中共巴彥抗日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36軍獨立師)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後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東北抗聯第二路軍副總指揮。趙尚志與李兆麟等創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2月12日,趙尚志在戰斗中身負重傷後犧牲。

  18.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向城戰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19. 佟麟閣(1892-1937),滿族 ,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先後隸屬北京政府、國民軍、國民政府,是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殉國的第一位高級將領。1937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二級上將。

  20. 趙登禹(1898 --1937),字舜城,山東菏澤縣杜庄鄉趙樓村人,抗日烈士,中國國民黨黨員。1914年趙登禹加入馮玉祥的部隊,任馮的隨身護兵,跟隨參加北伐戰爭,後國民黨軍改編,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長。 跟隨馮玉祥參加「中原大戰」,戰敗後馮的部隊被整編,趙登禹被任命為第29軍37師109旅旅長。 1937年7月28日,對日作戰時壯烈殉國,時年39歲,是抗日殉國的第一位師長。

⑸ 中國近現代六位巾幗英雄分別是

1、劉守玟

劉守玟(1920—1938),女,1920年出生於湖南漢壽縣新興鄉,軍劉村人,抗日女英雄。1938年5月於台兒庄戰役中,因搶救傷員而犧牲,時年18歲。

劉守玟1935年考取長沙周南女中,1937年參加隨譚道源22軍丁玲所帶領的女學生衛生隊赴上海淞滬戰役。因傷亡慘重,所部回湖南整編到50師衛生隊。

⑹ 姓趙的名人的故事

趙一曼
1926年,有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日子。在那個春寒正濃的清晨,在那個名叫伯陽咀的崎嶇山路上,走出了一位衣衫單薄、神色堅毅的女子,那就是趙一曼。對於身後的故鄉,趙一曼沒有絲毫的留戀。趙一曼的內心,早已被到宜賓求學的渴望所充盈。此時此刻,中國的千百萬婦女仍然在忍辱負重,仍然在隨遇而安。趙一曼卻走出來了。而且是從一個偏遠的鄉村、從一個封建色彩濃郁的家庭里走出來了。僅此一點,足以令許多五尺須眉汗顏。之後,在宜賓女中,趙一曼掀起了驚心動魄的運動浪潮:帶頭剪發、抵制仇油、宣傳演講……正是在歷經鍛煉的過程中,趙一曼逐步走向成熟,於21歲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趙一曼先後到川南中山學校、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在掌握革命理論的同時,提高了革命本領。

1928年回到上海後,趙一曼輾轉白區,從事地下工作。血雨腥風的日子裡,無論條件多麼惡劣、時勢多麼艱險,趙一曼始終保持著共產黨員的本色。她曾經在寒風凜冽的夜晚,飢腸轆轆徘徊街頭;她曾經在臨產的前夜,還蜷縮在亂草堆中;她曾經靠變賣首飾艱難度日,並以丈夫贈與的懷表換取到新地方工作的船票……然而,生活的艱難,敵人的猖獗,絲毫沒有動搖趙一曼對革命的信心。她指導工人運動、組織地下活動,攪得敵人惶恐不安,而工人、群眾的反滿抗日情緒卻日益高漲,出色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

1934年,趙一曼請求到游擊區工作,先後任珠河縣(今尚志縣)縣委常委、特派員、婦女會負責人、抗聯第三軍第二團政委。此時的趙一曼已不僅是有著愛國思想的農村少女,也不僅是激情澎湃的學生領袖,而是一位英姿颯颯、智勇雙全的指戰員。趙一曼面對的,是兇狠殘暴的日軍和張牙舞爪的偽軍。運武器、摸哨所、打伏擊,趙一曼每次都沖鋒在前,身先士卒。趙一曼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沉重打擊了敵人,贏來了群眾贊譽。在日軍重兵圍困的最後時刻,她把突圍的任務交給其他同志,自己則堅持到彈盡糧絕、重傷被俘。落入鬼子之手的趙一曼大義凜然,以備受酷刑的代價,保護了其他被俘的同志,保守了黨的機密。值得一提的是,趙一曼還成功策反了偽軍看守。雖然最終未能脫離虎口,卻再次深深震撼和打擊了敵人……

趙一曼英勇就義至今69年了。長期以來,人們懷念趙一曼、敬佩趙一曼、歌頌趙一曼。從某種意義上講,趙一曼已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種愛國精神,一種前進動力。

趙尚志
志 東北抗聯名將趙尚志抱憾終生最恨死在漢奸槍下 百戰不殆的天縱之才趙尚志,最大的敵人不是日軍,而是身邊層出不窮的漢奸;他一生最遺憾的事情,一是被別有用心的人以黨的名義孤立拋棄,一是死在了叛徒的黑槍下。 1942年2月12日,凌晨1時,黑龍江省蘿北縣,寒風低吼。東北抗日聯軍名將趙尚志帶領他的士兵向梧桐河方向移動。部下劉德山說:「咱到菜園子屋裡暖和一下。」又說,「你們先去,我去解手。」說罷,他轉身行至趙尚志身後,舉起步槍。 子彈從腹部穿過,趙尚志立仆在地。畢竟是趙尚志,他操起手槍,朝劉德山打去,劉的頭、腹部各中一彈,當即斃命。 劉德山,原名劉海峰,黑龍江珠河縣(今尚志市)人,老獵手,槍法奇好。被日本人收買來刺殺趙尚志。 趙尚志被扶進附近一個孤獨的農家小屋,屋內新婚不久的女主人嚇懵了。但聽說是趙司令,便用結婚縫制的被褥包住趙,並用溫暖的手捂著趙尚志被凍得冰涼的手——直到今天,這個當年的年輕媳婦已經老了,但還保存著包裹過趙身體的被褥。 在蕭索的寒夜裡,一隊日軍和偽警察,在另一個剛從趙尚志身邊溜走的漢奸張錫蔚帶領下,潛行過來。短時激戰後,趙昏迷過去。醒來後,發現自己躺在爬犁上,他說,「只想死在千軍萬馬中,沒成想死在劉炮(劉德山)手裡。」 此時,趙才知道,此行自己身邊的5個人中,就有兩個是漢奸。 此前短短的幾年間,趙尚志部隊從最初的7人發展到6000人,在數百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很少有失敗的時候,其天才般的謀略,讓日軍聞風喪膽,發出「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的感嘆。在東北抗日戰場上,一直有「南楊(靖宇)北趙(尚志)」的說法。而前 者也於1940年2月23日,被一個漢奸帶來的日軍殺害。 抗日14年間,東北戰場上出現了難以計數的漢奸。以趙尚志為總司令的東北北滿抗日聯軍中,也出現過一些漢奸,他們從軍長到師長到普通士兵,什麼級別的人都有,以至於趙對漢奸,一直有著近乎神經質的敏感和戒備,卻不料最終還是宿命般死在了漢奸槍口下。 斗爭環境極為復雜,最早要刺殺趙尚志的漢奸叫周光亞。在日軍懸賞1萬元要趙人頭的時候,周混入趙部,因為有點文化,被任命為司令部秘書。這期間,有人到游擊隊辦事,見到周光亞。周怕暴露身份,於是當另一名漢奸以醫生名義混入隊內後,他尋機將支隊經濟部長李啟東殺害,奪款逃跑。 此事對趙尚志刺激極大,李啟東比他大12歲,趙一直視其為大哥,是跟著趙創立游擊隊的七人之一。李被刺後,司令部對奸細問題警覺起來,經過對「醫生」的審問,才知道他准備投毒害死趙尚志等人。 從此,趙尚志無時不刻地警惕著漢奸。這對他一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因為對漢奸過於敏感,他在被誣陷和開除黨籍後,曾下意識地把一些黨內領導和姦細聯系起來,從而又遭到更為殘酷的對待。 彼時,在東北,9·18事變後,張學良率部撤走,共產黨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尚弱,加之東北在日本人統治下成立了偽滿政府,無依無靠的民眾,面前擺著五條路:一是當偽滿政府的幫凶,二是做偽滿洲國的順民,三是上山當土匪,四是自發地組織抗日義勇軍,五是跟著 共產黨打游擊。 事實上,當順民的人最多,到偽滿政府「工作」的人次之,其餘的人選擇了後三條路。在當時的日軍看來,後三種人都是土匪,其中,趙尚志是在日偽政府辦的《盛京時報》上出現頻率最多的「匪頭領」,普通民眾剛開始也都把趙尚志的部隊當土匪。 在中國,其他地方抗日8年,而被國民黨放棄掉的東北則實際上與日本人斗爭了14年(按年份算15年),在最初的幾年內,抗日隊伍群龍無首,大多數是江湖出身,擾民傷民時有出現,使得東北民眾根本看不到民族的希望,其中一些人的奴性在此刻赤裸裸地暴露出來了。曾是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原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李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小的時候,日本人在東北大量種植鴉片,讓中國人吸食。當時,吸鴉片和種鴉片的人都很多,以至於鴉片成了硬通貨,買東西時,拿出相當大小的鴉片就能成交。 「當年走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烏煙瘴氣。」李敏說,許多人在染上吸大煙的癮後,被日軍用鴉片「釣」住當了漢奸。參加到抗日隊伍中的一些人原本也有吸大煙的習慣,在山上堅持不住了,就背叛部隊下山投敵。 「抗日聯軍」成分多樣 東北抗日環境的復雜性表現在,除了小股共產黨的基本隊伍外,其餘的抗日隊伍多具有三面性,他們一會兒意氣風發跟著共產黨打日軍,一會兒自立山頭去做土匪(許多土匪與日軍有通聯行為),一會兒乾脆下山給日軍做幫手。即使他們當漢奸時也有兩面性,有時竟也 會嘩變一下,把對方的偽軍帶上山倒戈抗日。 在抗日初期,趙尚志本能地鄙視和討厭土匪,不願意與他們為伍。 那時候,僅在趙尚志游擊隊活動的珠河一帶,就有許多義勇軍、山林隊,如「九江」、「容易」、「跨海」、「雙盛」、「白龍」「闖江南」「壓東洋」、「北來」等大小三四十股。 在此期間,趙尚志曾與這些隊伍麻煩糾紛不斷。後來在黨內又被一些人蓋了頂帽子叫「關門主義」,意思是,他關起門不願意和大家團結抗日。 很快,趙尚志認識到,共產黨的游擊隊尚弱,要抗日必須聯合這些雜牌軍,於是,委曲求全,放下成見,收編了許多「山頭」,成立了東北反日聯合軍司令部,趙尚志被推選為總司令。 然而,這支隊伍中出現一些漢奸幾乎是註定了的。比如,趙尚志為了收編一個叫於九江的土匪,和他結拜為「兄弟」,任命其為第七師師長。但於九江匪性不改,進行內奸分裂活動,被趙尚志兵不血刃用計拿下。諸如此類被背叛的事情,時有發生。 但趙尚志相信每個人終歸都有民族良心,所以,許多次打仗,只要對方是中國人,他就手裡拿著一根小木棍,騎在馬上喊話。有士兵說,「別喊話了,槍子兒可不聽你的呀!」趙尚志說,槍子兒能打著幾個敵人,我一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就很可能跑過來一大群 。 在一個隨時都可能潛伏土匪的部隊里,趙尚志的警戒心理可想而知。尤其在經歷一次次背叛後,再接收他所不信任的山林隊人馬時,他甚至要設置圈套加以考驗。1934年春節前夕,他召集隊員問,誰願意請假回家過年,當時有幾個士兵請了假,過完年回來後,趙尚志就不要他們了。他說,用這些辦法看看哪些人有動搖的思想。 當然,他的這一做法又受到了黨內一些人的批判。 蹊蹺的軍中謊言 雖然是雜牌軍組成的抗日聯軍,但憑借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趙尚志打了不少勝仗。為了聚攏人心,他經常把繳來的槍彈物資分發給各種抗日隊伍,同時幫助一些有發展前途的隊伍打仗以壯大他們的力量。 到1936年,趙尚志一手創建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已發展到10個師,共計6000餘人。粉碎了日軍及偽軍的數次大討伐,趙尚志親自率領軍隊遠征黑嫩平原,半年多的遠征中打了大小百餘戰,殺死殺傷敵人8000多人。 就在此時,改變趙一生的重大事件發生了。 當時,中共中央和東北共產黨失去了聯系,恰好共產國際所在地蘇聯和黑龍江只隔一條江,所以,東北共產黨實際上受駐在共產國際的王明及康生指揮。這兩位領導都沒去過東北前線,但指點起來卻成竹在胸。趙尚志前後兩次公然反對他們的路線,這在當時被一些人說 成是「反對王明,就是反對黨中央。」 對王明路線極不理解的趙尚志,派部下朱新陽帶信去蘇聯面見王明匯報。結果,王明把朱新陽扣下,開除黨籍。 此間,無論是黨內還是敵方,都盛傳一種說法:北滿或吉東共產黨領導層里有奸細。日偽當局稱為「吉東和北滿兩省委間之傾軋斗爭」。 正在這時,抗聯第六軍一師代理師長陳紹濱從蘇聯回來帶口信說,蘇聯遠東軍區司令海洛將軍要抗聯的一位重要領導過江商量抗日大事。 經抗聯內部的會議商量後,決定要趙去蘇聯。趙到了蘇聯後,對方卻不承認邀請過他,當即將趙關起來。 不久,北滿臨時省委被改組,趙本人被「永遠」開除出黨。趙尚志的部隊被改編為第三路軍,趙手下的第三軍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出任總指揮。 在蘇聯的禁閉室里,趙尚志聯繫到現實種種,懷疑北滿省委主要領導中有奸細。當然,後來他為自己的猜疑做了檢討。 而自己與陳紹濱素無恩怨,因而到死的時候,趙也不敢斷言,究竟是誰指示這個人把他騙到了蘇聯。 虎落迷局 在蘇聯,趙尚志被困一年半,後來,蘇方以「誤會」為由放了他,並任命他為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組建了100餘人的騎兵,讓他帶走。回到東北後,他才知道,自己6000多人的部隊,在僅僅一年多後,已經死的死散的散,所剩無幾了。以前收編來的部隊大部分叛逃, 第八軍軍長謝文東,三軍二師師長蘭志淵已向日偽當局投降。 得知趙尚志回來後,曾經捎口信把他騙到蘇聯的陳紹濱威逼部下先繳了趙尚志的幾個士兵的械,又威逼部下去抓趙。後來此人又到處散布消息說,趙要捕殺所有北滿省委的主要領導。於是,沒有人敢去見趙尚志,趙被孤立起來。 在繳不了趙尚志槍械的情況下,陳紹濱秘密命令部下,向附近的日軍報告,讓他們來捉趙尚志。其漢奸嘴臉終於暴露出來。 陳紹濱於1940年後消失了。長期來,抗日聯軍中的將領魚龍混雜,由於條件不允許,收編而來的雜牌軍很難得到正規的政治軍事訓練,所以,問題百出。 爾後,失去自己部隊的趙尚志只好返回蘇聯,漸漸被排擠出了東北抗日的局外。一年後,不甘心成為閑人的他,借機向蘇軍領了一個班長級別的小任務,帶了5個人回到東北。 一踏在東北的土地上,他就下定決心不再去蘇聯。由於急於擴充實力,在吸收隊員時,他「飢不擇食」地來不及認真考察,被日偽特務混入,引來殺身之禍。 1942年2月12日上午,在受傷8小時後,趙尚志犧牲。日軍叫來了已投降日寇的原東北抗聯第九軍軍長李華堂辨認屍體。 在審訊室里,李華堂一眼就認出了自己曾經非常崇拜的趙尚志司令。盡管有很多日本人跟著,他還是哭了,大聲喊:司令,你也這么著了嗎?你也這么著了嗎?他嚎啕大哭,被日本人強拉了出去。 (感謝原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李敏,原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趙俊清,趙尚志外甥、齊齊哈爾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龍,國家一級作家王忠瑜等對此文的貢獻)

⑺ 又沒有十個英雄人物的簡介+事跡

1、韓信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2、項羽
項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傑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漢族。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秦末隨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項羽的勇武古今無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華數千年歷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秦末著名軍事家、[1]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斬郡守後崛起,舉兵反秦。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西楚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話。

3、李廣
李廣(?—前119),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西漢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中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驍騎將軍,領萬余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卧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4、衛青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
衛青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華夏傑出志士,霍去病的舅舅,二者並稱「帝國雙璧」。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歷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漢武帝決定改變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和兵力,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衛青從公元前129年被封車騎將軍開始,共有七次領兵打擊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

5、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漢族,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28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並殺死匈奴單於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於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

6、馬援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族,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後,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甚得後人的崇敬。孫中山先生在給蔡鍔的輓聯中寫道:「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
馬援「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十二歲父母雙亡,馬援隨長兄馬況至河南,學《齊詩》於穎川滿昌;守章句,辭別長兄,欲到邊郡從事田牧。馬況鼓勵他說:「汝大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從所好。」適值長兄病故,馬援守喪,不離墓地。後為郡督郵,送囚徒至司命府,放跑了重罪的囚徒,自己亡命於北地郡。遇赦,留在當地放牧,歸附者眾,「遂役屬數百家」。轉游隴漢間,常對賓客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因處田牧,至有牲畜數千頭,谷數萬斜。既而嘆道:「凡殖貨則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王莽末年,馬援曾為新城大尹(漢中太守),後避難於涼州。受隗囂器重,任綏德將軍,參與決策定計。 馬援被派往蜀觀察公孫述情況。他與公孫述是同鄉、好朋友,自以為到蜀當握手歡如平生,而公孫述卻大擺派頭和闊氣,欲授馬援以封侯大將軍位。隨從都樂意留蜀陞官,馬援啟發他們說:公孫述不是禮致賢士,而是裝腔作勢,這種人是不能久留天下士的。毅然而歸。他對隗囂說:公孫述乃「井底蛙」,「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 建武四年(公元28年),馬援攜帶隗囂的書信到洛陽,見光武帝於宣德殿。返回隴右後,隗囂問以東方流言及京師得失。馬援稱贊光武帝為人:「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隗囂非常信任馬援,遂決定遣長子隗恂到洛陽作人質。馬援攜家屬隨隗恂到洛陽,後來上書請求屯田上林苑中,得到許可。 隗囂聽信王元之言,猶豫搖擺。馬援一再致書隗囂,規勸他切莫動搖。隗囂怨恨馬援背叛於己,得書增怒,遂發兵拒漢。
隗囂既發兵拒漢,馬援乃上疏光武帝,陳述消滅隗囂之策。光武帝採納馬援之謀,令他率突騎五千,游說隗囂的將領高俊、任禹等人以及羌豪,陳述利害禍福,分化瓦解隗囂集團。 馬援又致書於隗囂之將楊廣,讓他勸告隗囂,當知利害,而回心轉意。楊廣竟然不答。馬援又勸楊廣,假如隗囂執迷不悟,可自行離去,脫離險境。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春,來歙率兵攻佔略陽,殺隗囂守將金梁。隗囂率數萬眾圍攻略陽,「斬山築堤,激水灌城」。歙與將士固死堅守,「矢盡,乃發屋斷木以為兵」。閏四月,劉秀率兵征伐隗囂,行至漆具,將領們以不宜遠入險境,勸劉秀扎營。劉秀猶豫不決,正巧馬援應召來到,劉秀「大喜」,以諸將之議問馬援。馬援分析:隗囂將帥有土崩之勢,兵進有必破之狀。又以米堆成山川地形圖,指畫形勢,說明進軍路線,分析曲折,一目瞭然。劉秀高興他說:「虜在吾目中矣。」次日早晨,竇融率五郡太守及羌、小月氏騎數萬,輜重五千輛前來助戰。漢大軍壓境,隗囂「眾大潰」,「城邑皆降」。隗囂逃往西城,從此一蹶不振。 建武九年(公元33年),馬援為太中大夫,與來歙率諸將平定涼州。自王莽末年以來,西羌多事,活動於金城郡屬縣,涼州不寧。來歙推薦馬援治理涼州。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馬援為隴西太守。夏,先零羌攻臨洮,馬援發步騎三千擊破之,降者八千餘人。馬援把他們「徙置天水、隴西、扶風三郡」。繼而馬援與馬成進攻浩亹羌,浩亹羌逃奔允吾谷。馬援潛行,襲擊其營寨,浩亹羌大驚恐,徙居唐翼谷中。馬援繼續追擊,浩亹羌引精兵占據北山,馬援陳兵山下。夜令數百騎偷襲其後,放火燒山,一時鑼鼓齊鳴,浩亹羌大驚,率眾潰逃。馬援以兵少,不便窮追,收糧畜而歸。這次戰斗中,馬援受傷,光武帝以璽書慰勞之。
馬援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任吏以職,但總大體而已。傍縣有人發生矛盾,吏民驚言羌反,逃入城中。狄道縣長來報告,要求發兵。馬授估計不是羌反,命狄道縣長歸守官府,如果恐懼,「可床下伏」。果然稍定,郡人服之。視事六年,征入朝為虎賁中郎將。馬援一再建議重鑄五銖錢,光武帝同意,「天下賴其便」。他「尤善述前世行事」,講得頭頭是道,使人「屬耳忘倦」。又善兵策,常謀劃,為光武帝所用。

7、楊繼業
楊繼業(約932~986年)又名楊業。原籍麟川新秦(今陝西神木),因他長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稱他為太原人,北宋名將。他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曾對同伴說:「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鷹犬逐雉兔爾」。
楊繼業,山西太原人。原名重貴,又名業。系人稱「四知先生」、「關西夫子」楊震的第二十九代孫。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塘為了篡奪後唐帝位,割燕雲十六州於契丹,於是我市三關沿線便成了抵抗外來入侵的邊防前線。契丹據燕雲後,不時向南進犯,燒殺掠奪。於是「收復燕雲」就成為當時人民的一致呼聲。抗敵保鄉的義旗,插遍了三關沿線。楊繼業的父親楊信在河曲火山起義,組織地方武裝,號「火山王」。後發展到麟州(今陝西神木)。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遼國駙馬蕭多羅率軍十萬進犯雁門,楊業派遣少數士兵固守關城,自己率軍幾百繞道遼軍背後發起進攻。他刀斬蕭多羅,生擒遼將領李重海,使遼軍望之喪膽,「望見業旌旗即引去」。太平興國七年,契丹三萬騎兵分三路攻宋。 中路襲擊雁門,被楊業打得大敗,殺死遼軍三千人,俘虜一萬多,牛馬五萬多,攻破堡壘三十六個,戰果輝煌。由於楊業屢立戰功,人們稱他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二次征遼,在遼大軍壓境地的情況下,楊業奉命掩護新收復的四州百姓遷入關內。在與遼軍激戰中,由於孤立無援,被困在陳家谷口。楊業身負重傷後仍奮力殺敵數百人,後因戰馬受重傷,無法前行被擒。受俘後,誓死不降,絕食而亡。其英勇事跡被傳為佳話,隨即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北宋蘇頌《和仲巽過古北口楊無敵廟》詩雲:「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來,至今遺祠。」 楊家將可為國之柱石,換言之,沒有楊家將就沒有安定的大宋江山。

8、狄青
狄青,字漢臣,北宋汾州西河人,人稱「面涅將軍」。狄青生前,被視為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謚武襄」。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漢族,北宋汾州西河(即今山西文水西糟頭鄉狄家社
人。面有刺字,善騎射。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沖鋒陷陣,立下了累累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佑四年(1052年)正月十五夜襲昆侖關最著名。 狄青卒於嘉祐二年(1057年),嘉祐四年(1059年)歸葬於北宋西河縣(今山西省汾陽市)劉村。嘉祐七年,追贈為狄武襄公。狄青墓現位於山西省汾陽市城北十里的峪道河鎮劉村村東,墓地坐北朝南,原佔地79920平方米,建有祭祠性建築顯慶寺(宋代)、狄公祠等,均毀於晚清至抗戰期間。建國後,陵園已不存,「文革」中,墓丘被攤平,翁仲、石獸被就地埋掉。御賜神道碑清宣統年間移至汾陽市,後移置汾陽市杏花村鎮的太符觀中保存。 今墓地尚立清宣統元年「宋狄武襄公之墓」碑一通,由宋仁宗親書篆額,碑身高達4.6米,是山西省第二高碑,碑文約3000字,簡敘狄青生平。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 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年),經尹洙的推薦,狄青得到了陝西經略使韓琦、范仲淹的賞識。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並對他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狄青遂發憤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由於狄青勇猛善戰,屢建奇功,所以升遷很快,幾年之間,歷官泰州刺史、惠州團練使、馬軍副部指揮使等,皇祐四年(1052年)六月,推樞密副使。
狄青16歲代兄受過而充軍,開始行伍生涯。仁宗在位時,李元昊西北稱帝,建立西夏。狄青被派去援邊,成為一個下層軍官,狄青的輝煌便從這里開始。打仗時狄青向來都是身先士卒,驍勇強悍,由於狄青相貌俊秀文弱,所以他仿效蘭陵王,每次上戰場他都是披頭散發,戴著一副青面獠牙的面具,一馬當先的沖入敵陣所向披靡,西夏人都以為是天兵下凡,想想這樣的場景,確實夠令人神往。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仍舊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後來狄青受到范仲淹賞識,逐漸高升。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並對他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 狄青發奮讀書,成長為一個智勇雙全的高級將領,後來仁宗勸他洗去充軍時臉上刺的字,但是狄青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因此被稱為「面涅將軍」。 廣西儂智高反宋,連敗宋朝多次征討,當時已經是樞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奮勇,仁宗金鑾殿親自為他餞行。狄青到了廣西整治軍紀,鼓舞軍心大勝儂智高,班師後官至樞密使,相當於全國總司令。 宋朝是文人治國,包括高級軍事將領都是書生。從普通士卒到樞密使狄青是第一人,完全靠的是狄青的勇武。狄青不僅戰功累累,長於用兵,並且為人謹慎,人品也是非常好的,武將里很難得。最終還是受滿朝猜忌最後被貶郁悶而終,可惜!這里說下歐陽修,簡直是莫名其妙,找不到狄青的罪名,居然把發大水歸到狄青武夫做官。

9、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 字伯仁,漢族,號燕衡。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常遇春(1330~1369年8月9日) ,漢族,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跟隨在一位名叫劉聚的強盜頭目左右,後見劉等人實在沒有出息,乃在和陽投降了朱元璋。在回軍途中病死於河北柳河川,其後裔和部署遂留在北京駐守.
常遇春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後人冰鐵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後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他也是公認的一位「天下奇男子」。
歷史當中的他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戰功僅在次於徐達。1355年,參加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破集慶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 在1356年2月,採石磯大戰中,元兵守將蠻子海牙借地利擊退義軍的數次沖擊,這時常遇春乘一艘小船,左手持盾,右手揮戈冒著亂箭直沖而上,沖到跟前時一躍而上,刺死守磯頭目老星卜喇,左沖又突如入無人之境,這時義軍一涌而上擊潰蠻子海牙部。這一戰常遇春名聲大振,此謂常將軍力拔採石磯,採石磯現在有一個「大腳印」的景點,據說是常遇春登岸時用力過猛留下的。 1357年,攻寧國,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婺州等城。隨朱元璋軍救援安豐的劉福通,到達時呂珍已殺死劉福通,率兵據守,朱元璋左右軍都戰敗,常遇春橫擊其陣,三戰三勝,俘獲兵士馬匹無數。 1363年秋,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60萬大軍進行了一場持續36天的大決戰,此戰之慘烈,雙方投入力量之大在中國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一戰,朱元璋麾下諸多勇將都名載史冊了,常遇春與眾將奮勇作戰,呼聲震天動地,無不以一當百。陳軍占據上游,軍船大而堅固,裝備精銳,朱軍的船小而靈活,雙方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乘的船擱淺,陳友諒手下勇將張定邊直沖到朱元璋船邊,形式十分危急,這時常遇春一箭射傷張定邊,然後又用自己的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但是自己船卻擱淺了,他乘敗退下來的船隻再戰,轉戰三天,朱軍以火攻陳軍船隻,湖水被映成紅色,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陳友諒死於亂箭之中。這一戰扭轉了局勢,朱元璋一躍成為群雄之首。 1367年徐達為主將,常遇春為副將率二十五大軍北伐,要徹底推翻元朝,大軍從安徽一路打到元大都(現在的北京),北伐期間,在洛陽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沖入敵陣,一箭射死起前鋒大將,麾下士氣大振,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後在奪取大都後西進與元猛將擴廓帖木兒(就是趙敏的哥哥王保保)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平定山西,陝西。元軍反撲大都,常遇春又回救大都,向北追擊敵軍千餘里,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元上都開平(內蒙古多倫縣西北),順帝逃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從上都凱旋歸來的途中暴斃於軍中,年僅40歲,按《倚天屠龍記》的說法是張無忌給治的折了一半陽壽。 常遇春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一生從未敗北,被譽為「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朱元璋評價常遇春「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10、徐達
徐達 (1332~1385), 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初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將,往歸之。從南略定遠,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後為大將,統兵征戰。吳元年,為左相國,拜大將軍。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
徐達出身農家,少有大志,喜讀兵書,知《六韜》《三略》。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西進。次年,留守應天(今南京),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今安徽貴池),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余。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二十一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師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今合肥),旋從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陽湖之戰中,沖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國。復引兵克廬州,繼揮師克江陵(今屬湖北荊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陳友諒余部。二十五年,率師東向,遵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方略,進攻張士誠,克泰州。次年克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悉平淮東。同年八月,以大將軍率舟師20萬,由太湖進圍湖州(今屬浙江),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二十七年九月,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 十月,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只降,佔領山東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繼在塔兒灣(在今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北京通縣),迫元順帝北走。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 (今河南沁陽)等地。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批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旋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1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佔山西。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俘元王公、將領以下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次年,鎮守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北元軍伏擊,喪師萬余(這是他一生中幾乎唯一的失利),次年,復率諸將出征,敗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戍守邊防。 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死後被追封為「中山王」。

⑻ 歷史上有那些姓楊的歷史名人

楊堅、楊萬里、楊利偉等。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在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進士,授贛州司戶參軍,調零陵丞。乾道,知奉新縣,擢國子博士,遷太常博士,權吏部右侍郎官,將作少監。淳熙間,歷知常州,提舉廣東常平茶鹽,遷廣東提點刑獄。十一年(1184),召為吏部員外郎。歷任樞密院檢詳官,尚書右、左司郎中,秘書少監。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楊萬里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稱為「誠齋體」。
楊利偉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漢族,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 大學文化程度,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歷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現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

⑼ 歷史上楊氏的名人

楊子:即楊朱,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 楊雄:西漢著名文學家。 楊敞:西漢丞相。 楊震:東漢著名文學家。 楊彪:(142~225)字文先,弘農華陰人,東漢光祿大夫,臨晉侯。 楊修:(175~219)字德祖,弘農華陰人,東漢丞相主簿,是楊彪之子。 楊儀:(?~235)字威公,荊州襄陽人,官至蜀漢中軍師。 楊洪:(?~228)字季休,益州犍為武陽人,官至蜀郡太守、越騎校尉、關內侯。 楊大眼:北魏名將。 楊纂:北周名將。 楊堅(541-604年):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開皇之治」。 楊廣(569~618年):隋朝皇帝(隋明帝),戰功顯赫,開鑿大運河,創立科舉制。 楊素:隋朝名臣,詩人,傑出的軍事統帥。 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楊巨源:唐代詩人。 楊國忠(?-756年),:唐朝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楊玉環:唐玄宗的貴妃,古代四大美人之一.體態豐盈,容貌美艷。 楊行密: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楊業(?-986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楊延昭(958—1014年):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楊文廣(?-1074):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 楊幺:南宋農民起義領袖。 楊輝:南宋傑出數學家。 楊萬里: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時:南宋思想家,洛學大家。 楊文:南宋抗蒙名將。 楊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青面獸」排行17。 楊雄: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病關索」排行32。 楊林:水泊梁山好漢,號稱「錦豹子」排行51。 楊春:水泊梁山好漢,號稱「白花蛇」排行73。 楊璟:明開國將領,封營陽侯,後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楊憲:明初名臣。 (明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明朝前期三大楊姓政治家,文學家; 「仁宣之治」時期的治世名臣;「台閣體」詩文代表人物.合稱「三楊」。 楊洪:明朝前期戍邊名將。 楊昺(bǐng):明朝永樂壬辰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山東道御史及浙西分按。 楊一清:明朝中期軍事家,戍邊名將。 楊廷和:明代名臣,明朝中期內閣首輔,文學家。 楊慎:「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明朝中期著名詩人,文學家。 楊繼盛:明代嘉靖朝著名忠臣。 楊璉:明代東林黨代表人物,正直士大夫。 楊鶴:明末崇禎時將領,任職三邊總督。 楊遇春:清朝前期戍邊名將。
神話人物
楊回:即西王母。 楊戩:中國神話傳說中一個重要人物,掌管天庭司法,即司法天神二郎神。
近代名人
楊秀清:太平天國傑出領袖之一,東王。 楊輔清:太平天國重要將領。 楊深秀:清末維新派重要人物,「戊戍六君子」之一。 楊銳:清末維新派人物,「戊戍六君子」之一。 楊守敬:清末歷史,地理學家,書法家。 楊子榮:東北人民解放軍牡丹江軍分區軍官。 楊靖宇: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抗日名將。 楊虎城:抗日愛國名將,「西安事變」發動者之一。
當代名人:
楊虎:上將,上海警備司令。 楊可權:某師部參謀。 楊懷:抗日名將。 (共產黨「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新中國三大楊姓上將,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時稱「三楊」。 楊尚昆:已故國家領導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楊開慧:新中國開國元勛毛澤東同志的夫人,1930年11月14,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長沙瀏陽門外。「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毛澤東的這首寫於1957年的詞《蝶戀花 答李淑一》,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詞中熱情懷念的「驕楊」就是他的夫人和戰友楊開慧。 也可以說,楊開慧在毛澤東的心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楊白冰:原名楊尚正,楊尚昆主席和楊闇公烈士的弟弟,原籍:重慶潼南,上將軍銜,曾擔任中央軍委委員兼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楊得志:原名楊敬堂,1911年1月3日生於湖南省醴陵南陽橋(今屬株洲)三望沖一個鐵匠家庭。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上將軍銜,1980至1987年擔任總參謀長職務。 楊傳廣:台灣體壇第一人,「亞洲鐵人」,十項全能運動冠軍獲得者。 楊利偉:航天英雄,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 楊潔篪:外交部部長。 楊德昌:台灣著名電影導演,「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灣大師之一」。 楊朔:當代著名作家。 楊晨:央視著名主持人;又:著名足球運動員 楊琨:央視社教節目中心記者。 楊國強:當代企業家,「中國首富」。 楊樂:現代數學家,證明了「楊張定理」。 楊振寧: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丞琳:台灣演員,歌手,主持人可愛教主。 楊紫瓊:馬來西亞華人影星,1992年成為亞洲最富知名度和片酬最高的女影星。 楊坤:當代著名歌手。 楊睿智: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野手。 楊騏嘉:中華職棒大聯盟 - 誠泰Cobras隊投手。 楊松弦: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隊外野手。 楊博超:中華職棒大聯盟 - 統一獅{二軍}隊捕手。 楊鐵梁:香港終審法院前任首席大法官 楊受成:香港企業家,英皇集團主席。 楊森: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民主黨成員。 楊孝華:前任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自由黨成員。 楊永強: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前任局長。 楊潔恩:香港無線新聞外電記者兼主播。 楊采妮:香港歌手。 楊冪:大陸演員。 楊丞琳:台灣演員,歌手。 楊謹華:台灣演員。 楊千嬅:香港歌手。 楊宗緯:台灣歌手,星光幫成員。 楊恭如: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楊玉梅:香港藝人,前任亞洲小姐。 楊怡:香港藝人。 楊思琦:香港藝人,前任香港小姐。 楊愛瑾:香港歌手,偶像樂隊Cookies前任成員。 楊淑君:台灣女子跆拳道選手,代表出戰北京奧運。 楊雲:當代著名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 楊威:當代著名體操運動員,奧運冠軍。 楊金閣:當代知名策劃人。 楊致遠:「世紀網路第一人」,雅虎創始人。 楊洋:大陸演員,新版《紅樓夢》中成年寶玉的扮演者。 楊蕊:大陸演員。 楊暑東:攝影家,占星家,職業經理人。 楊金貴: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經濟合作部副主任,跨國商務精英俱樂部秘書長,著有《微利時代-新思路決定新出路》等作品。 楊瀾:陽光媒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主席,著名主持人。 楊文平:設計師,及同名縣長。 楊雲超:網路工程師 楊洋:中國大陸新生代女歌手,2011年快樂女聲全國5強

閱讀全文

與東北抗日聯軍楊繼靖宇電影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推薦科幻巨型 瀏覽:393
泰坦尼克號電影還有哪些 瀏覽:174
五部新戰爭電影 瀏覽:439
好聽的電影社名字 瀏覽:904
五殺電影網怎麼搜索 瀏覽:15
小學英語電影列表 瀏覽:642
英文電影經典句子片段帶翻譯 瀏覽:646
電影highprofile什麼意思 瀏覽:83
適合初中學生看的電影大片 瀏覽:948
幫我找電影名字 瀏覽:27
文祥出演過周潤發哪些電影 瀏覽:250
英語繪本英文電影 瀏覽:208
哪吒重生電影名叫什麼名字 瀏覽:161
一路不順風中文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36
看電影和女生買什麼 瀏覽:148
恐怖中國老電影大全集 瀏覽:229
大鵬新拍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53
美國電影三個女演員競爭 瀏覽:90
香港西遊記電影主角 瀏覽:560
和同事看電影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