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女孩考上哈佛的勵志電影

女孩考上哈佛的勵志電影

發布時間:2022-11-22 18:34:29

Ⅰ 美國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美國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劇情介紹

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這是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斗 的生命歷程。在這部勵志向上的美國影片《風雨哈佛路》中,托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細膩地刻畫了人物情感。影片傳遞給人們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莉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世界最高學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跡足以讓每個人動容。

擁有金色頭發的女孩,童年在貧窮和飢餓中度過。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不久,母親去世了。

母親因艾滋病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只想渴求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願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和她的母親做最後的告別。她靜靜地在心裡對母親訴說,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後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她要開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父親作為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著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

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獲喜悅;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借著對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同樣一個金色的季節,作為哈佛大學--世界最高的學府的一員,她安靜坐在了校園的教室中。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用她的執著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人生。

經典台詞

1.人會死,花會謝,看似有價值的東西實際上毫無意義。最終留下的是一個影像,模糊的影像,供我們回憶。 [5]

2.她活在我心中,可我無處立足,在這世上我孤獨無助。一個十六歲的人只有八年級的水平,你會順著一個下降的螺旋到一個更糟的地方。你斷了每一條路,拒絕了每次機會,你令所有曾經信任你的人都失望了。

3.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得作出選擇。我可以為自己尋找各種借口對生活低頭,也可以迫使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

4.為什麼不能是我這種人,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是因為他們的出生?我盡力拚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現在離那層膜很近,觸手可及。

5.我一直都愛著我的媽媽,無論何時何地,我一直都愛著她,盡管有的時候連她自己都忘記了,但是我一直都愛著她,自始至終,對自始至終。她活在我心中,可我無處立足,我孤獨無助。

6.我愛你,媽媽。” --利茲

“我愛你,爸爸,你是我遇到的最有趣的人。”“爸爸,我要上學,我必須要去。” --利茲

7.“修10門課,用2年讀完,這不太可能,你會把自己累死的。”

“不,這才是活著。” --利茲

8.“利茲,像我們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更不可能進哈佛。”

“我會的。” --利茲

9.我很聰明,我可以改變我現在的生活,改變我的一生。我需要的只是這個機會。

10.就算你是世界上最差勁的媽媽,就算在世人的眼裡你是人見人怕的癮君子,媽媽,我依然那麼地愛你。如果可能,我願意放棄我所有的一切,來換取我家庭的完整。世界是虛無的,我們活在彼此的心中。她住在我心裡,可是我卻沒有容身之地!

11.每天起床,我看見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好像都披著一層膜,無法穿透。這種感覺很奇怪,有點悲哀,可是沒有辦法改變。這些人的動作舉止,為什麼這么不一樣?是不是因為,他們來的世界就是這么不一樣?若是這樣,那我要更努力、更努力,把我自己推到那個世界去。

12.有媽媽的地方就是家。

13."不,這才叫活著。"

14."要是我更加努力呢?""那需要努力,但並非不可能,"( 那個老師講給麗茲聽的)

15."如果我不顧一切發揮每一點潛能去做會怎樣?""我必須做到,我別無選擇。"

16."放下負擔,讓它過去,這樣才能繼續前進。"

17."我知道外面有一個更好更豐富的生活,而我想在那樣的世界裡生活。"

18.請不要閉眼,機會就在下一秒出現。

19.沒有人可以和生活討價還價,所以只要活著,就一定要努力。

20.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地球照樣在轉。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會比你的更強些。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於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願睜大雙眼去看清形勢,不願去想是哪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造成了這種局面。

21.我覺得我自己很幸運,因為對我來說從來就沒有任何安全感,於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須這樣做。世上沒有回頭路,當我意識到這點我就想,那麼好吧,我要盡我的所能努力奮斗,看看究竟會怎樣。

22.我為什麼要覺得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我沒有退路,我只能不停地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

23.我愛我的媽媽,自始至終,自始至終,盡管她吸毒盡管她沒有照顧女兒,而一直是我在照顧她,好像她變成了我的孩子。

24.有時我覺得世界外有一層外殼,我們所有人都在它的裡面,你能看到外面,卻不能出去。

英文台詞

1. I’d give it back, all of it, if I could have my family back.

2. I was 15 when I went out in the world. What’s a home anyway? A roof? A bed? A place where when you go there, they have to take you? If so, then I was 15 when I became homeless.

3.But I still didn’t know how to be in school. I still didn’t know how to be normal.

4.I knew at that moment I had to make a choice. I could submit to everything that was happening and live a life of excuses... or I could push myself. I could push myself and make my life good.

5.Sometimes I feel like there's a skin on the world,and those of us who were born under it,can see through it.We just can't get to throught it.

6.I’m smart. I know I can succeed. I just need a chance. A chance to climb out of this place I’ve born in. Everyone I know are angry and tired. They’re trying to survive. But I know that there is a world out there that is better, that’s better developed. And I want to live in it.

7.

Liz Murray: I love you, dad.

Peter: That’s a waste of energy.

8.

Liz Murray: My mother was dying. My father was gone. But I had to believe that their road would rise up to meet me.

9.

Chris: I don’t want to go to school. I don’t belong there and neither do you.

Liz Murray: Yes, I do.

Chris: You think they let people like us in to Harvard?

10.

Lisa: I loved going to school so much. You never went to school. Why would they gave you a scholarship?

Liz Murray: Because I’m homeless and I’m doing really well on school.

Lisa: You’re not homeless, Liz. You could stay here.

Liz Murray: No, I couldn’t.

11.

Jean Murray: Lisa said you stopped going to school.

Liz Murray: I am going to go back.

Jean Murray: When?

Liz Murray: When you get better.

;

Ⅱ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動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歡迎大家分享。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電影,通過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表達了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可以用執著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自己、改變人生的主題。風雨哈佛路也被評選為最勵志電影。

劇情介紹

父母吸毒、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成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這是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斗的生命歷程。在這部勵志向上的美國影片《風雨哈佛路》中,托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細膩地刻畫了人物情感。影片傳遞給人們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莉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世界最高學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跡足以讓每個人動容。

擁有金色頭發的女孩,童年在貧窮和飢餓中度過。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不久,母親去世了。

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只想渴求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願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和她的母親做最後的告別。她靜靜地在心裡對母親訴說,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後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

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她要開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父親作為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著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

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獲喜悅;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借著對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同樣一個金色的季節,作為哈佛大學--世界最高的學府的一員,她安靜坐在了校園的教室中。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用她的執著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人生。

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影評

《風雨哈佛路》是莉絲的自傳,記述了自己不幸的童年。它的英文名字是Breaking Night,但是這個名字並不符合全書的內容。破曉時分,人應該是逐漸清醒的,意識到了黑暗的恐怖,忍受著絕望的煎熬而盼望曙光的到來。裡面記敘的內容大部分是作者兒時的生活,雖然黑暗,但是作者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是黑暗,她是處於昏睡的暗夜裡的人。但是書中一個必要的人物,作者的姐姐莉莎,倒真的可以說一直處於黎明前的黑暗的掙扎。是魯迅說的,鐵盒子里醒著的那些痛苦的人。

莉莎被一對富裕善良的夫婦收養過,她對美好的生活有過經歷,所以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是骯臟黑暗的,並被這種黑暗折磨的身心疲憊。

她會與父母進行抗爭,與父母爭奪生活費。那些買毒品的前,應該去買成食物。她憤怒地在餐桌上耍脾氣,或許在父母眼中,這個孩子太不乖了,但其實不乖的是父母自己。對那個心理想吃雞肉,卻一心想樹立好孩子形象的妹妹莉絲,她不會有口頭的抱怨,但是她會去捉弄泄憤,她看不慣妹妹的虛偽與無知吧。

她懂得保護自己,面對有孌童癖的老男人,她雖然不知道自己受到了怎樣的威脅,但是她本能地訓斥他,那種魄力不是莉絲可以期望的。這個過程中,她沒有強調「我」,而是「我們」,她在保護自己的同時,會順帶地保護自己的妹妹,而不是自己一走了之。

她出淤泥而不染,家裡的環境臟亂不堪,但是她總知道如何讓自己干凈整潔地去學校。懂得是非黑白,不會像妹妹一樣縱然父母。書中沒有提到莉莎的打工經歷,但是,相同的經濟條件,她要完成學業,而且她會給自己買些化妝品和女性生活用品,所以她肯定也會打工。但是很有可能,她更聰明地找到了恰當的打工機會。她不會像她的父母和妹妹一樣放縱自己,看著家裡的雜亂,不管是那些垃圾還是那對父母,她知道那是永遠收拾不整齊 的,所以她練就了不聞不問的本事,房門外在如何地嘈雜,她也要完成自己的作業。沒有桌椅,她就在床上坐幾個小時,完成論文、實驗報告。

這樣環境下的女孩子會把很大的希望寄託在男友身上,希望和男友一起建立一個新的家,從此擺脫這個爛攤子。莉莎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她交過男友,但是最後她好像沒有和那個男友在一起。在《潛鳥》中,有個類似的女孩,在學校被嫌棄,男友就是她所有的希望,當與男友分開時,她完全崩潰,再也不關注衣著,然後葬身火海,就連自己的孩子,她也寧可帶走,而不是期望他們將來會有更好的明天。她還是堅強地繼續著自己的夢想。

她表現的冷漠,是為了讓自己與這個骯臟的家庭環境絕緣,防止自己被污染,但是事實上,她也愛著她的家人。她教莉絲用紅色的東西粘在頭上趕走虱子,不一定就是捉弄,很有可能,她在更小時候也在學校遭受過歧視,也被捉弄過,但是她有辦法克服那些歧視,也許她是可以不在乎,也許她是可以爭取到一些尊重與友好。而那個辦法,她也許以為有用,但是發現完全是笑話時,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就乾脆讓它成為一個惡作劇。也可能是,她自己就被這樣欺騙、笑話過。她愛著她的家人,可以有更多明確的證據。她接到莉絲的電話會傷心地哽咽,莉絲在走投無路時會想到給莉莎打個電話,這個姐姐永遠是她最後的依靠。莉莎是最後陪伴在媽媽身邊的人,她責怪妹妹莉絲沒有趕回來見媽媽最後一面時的語言簡單重復,卻體現出她對媽媽與妹妹的愛。最後她是唯一一個願意供養妹妹,讓她全力以赴地為哈佛而戰。

最終她也被莉絲理解與敬佩。

莉莎就是破曉時分的蓮花,在黑暗中守望黎明,處淤泥里守護聖潔,被誤會而自賞。

;

Ⅲ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悟

《風雨哈佛路》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邁克·里雷等主演。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下面就是我整理的風雨哈佛路觀後感,一起來看一下吧。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1

關於看這部電影的原因,起初只是想完成一篇簡單的觀後感而已,所以准備隨便看個大概,沒想到當我真的看完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又切回去重新看了一遍,又一遍…或許和許大家一樣,每看一次都會哭,《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究竟在哭什麼?很大一部分原因,我想是因為自己沒有勇氣做Liz所做的事情,沒有Liz的恆心去堅持自己的想做的事情。我們不清楚什麼值得自己去做么?不,相反的非常清楚。只是沒有那份持之不懈的毅力。看電影的時候是多麼的咬牙切齒要改變自己,要如何如何的堅持,多麼多麼的努力,可看完電影還是和以前一樣,又回到了原點。——寫在前面

一"有誰能和生活討價還價?既然我們活著,就要盡全力。世界不是真實的,我們活在彼此心中人會死,花會謝,看似有價值的東西實際上毫無意義。最終留下的是一個影像,模糊的影像,供我們回憶。"母親吸毒,被迫戒毒,又吸毒,最後因為艾滋而死,父親從不管事,一直在收容所,姐姐住爺爺家,而她,被爺爺趕出家門。在街頭乞討,在超市偷東西,不上學,這便是她當時的生活方式。難以體會Liz是如何度過每一天的,假設Liz人生中的任何一個坎坷放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上,我們是不是也有勇氣像她勇敢面對眼前的任何困難和挑戰。因為愛太少她必須得珍惜這僅存的愛,他也知道生育怎麼樣的家庭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她從不抱怨有這樣的家庭,而將所有困苦化為力量。她成功在兩年學完四年課程,考上哈佛大學,獲得紐約時報的獎學金,而後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電影專業,雖然這一路風雨兼程,但她成就了自己的夢想。相比Liz而言實幸運的,至少我們不缺少愛和關心。

沒有人喜歡被管束、被制約,所以許多人不喜歡在學校的時間,不喜歡學習的時間,即使家長支付昂貴的費用供我們念書。其實簡單的想想就能發現,我們不需要像Liz那樣在地鐵里睡覺,吃垃圾桶里別人丟棄的食物,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我們所需做的只是一天幾個小時能好好聽課,學到有用的知識。因為我們能無條件擁有就可以不珍惜了么?所以,當我們指責別人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時候,也該想想自己是否也正在犯同樣的錯誤。

二"失去了所有的關系,消磨了所有的歡迎,每一個曾經相信我的人,我都讓他們失望了,我不想做個傻瓜,我要去上學,每個我認識的人都是憤怒、疲憊,他們只是掙扎著活下去,但我知道有一個世界,更好的世界,更好的生活,我想在那裡生活…"母親的去世像人生之河中一個不經意的轉彎,如果不是苦難,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長大,觀後感《《風雨哈佛路》觀後感》。

母親死了住進Liz的心底,但Liz卻無處可去,她在世界上單獨一個人,16歲時受8年級學習教育,生活在你做夢都想像不到的糟糕地方,她只是需要一次機會,需要一次機會爬出那個環境。Liz開始上學,日以繼夜的讀書,也許是生活的經歷也許是天分,她的成績出奇地好。當生命中唯一溫暖就此離去的時候,當凄慘的生命再也沒有任何寄託的時候,當被命運玩弄似的丟至谷底的時候,Liz可以尋找各種理由對生活低頭,但她也可以用自己的努力來贏得更好的生活。同樣的,當我們遇到坎坷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一蹶不振,也能夠選擇勇敢面對,不是么?

三"為什麼不是像我這樣的普通?什麼讓他們如此不同?是因為他們出生的地方?我盡力拚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現在離那層外殼這么近,甚至觸手可及…(她的老師說:這需要努力,不是不可能。)我希望能和別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

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最好的教育,讀遍所有最好的書,所以我想,我該發揮自己的潛力--我必須成功,別無選擇。"學校決定送前十名的學生到波士頓旅行,Liz以第一名的成績來到波士頓,也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哈佛"。Liz真的靠自己的毅力考上了哈佛大學。她得知了紐約時報的獎學金資訊並進入了申報紐約時報獎學金的最後一輪面試,那時她沒有一件像樣的外套,穿著一件向姊姊借來的大衣勉強充場。憑借著她的真誠,即使擁有這樣的不堪遭遇,她仍然感激父母所給予她的認識事物的能力,最終感動了所有的評審。

四"世界在轉動,而你微不足道,即使你消失了,地球也照樣旋轉。現實是不會按照你想的那樣,因為有些人的需要、有些人的信念比你的更強烈。我想生活的殘酷會讓人們感到挫敗,於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願意睜大雙眼看清形勢,不願去想是哪些細小的因素累積起來,造成了這樣的局面。以及,能夠成功的微小幾率。"領獎致詞的那天有記者問道liz,她是怎麼做到的?她的回答卻是:我怎麼能做不到呢?那麼讓我來想一下,我們自己說過比較多的,或許是"怎麼可能做到呢?嘿,算了吧!"諸如此類的話。

所以連嘗試都不曾有,我們就已經失敗了。Liz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因為她心裡所有的安全感被迫從身體中拋棄,所以她被迫向前看,她必須向前…沒有能後退的路。然而,在她心底,這一切都抵不過她幼年溫馨的記憶:母親帶著她去公園,拿硬紙板當墊子從山上滑下來,那樣燦爛的笑容,開心地喊叫。本應該恨自己的命運,恨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但Liz沒有抱怨,沒有放棄。她一直認為母親愛她,即使這愛如此短暫。母親正常時對她的一個微笑,她卻願意用一生去償還。擁有家庭時,她就算不去上學也要照顧家裡,被迫在外流浪的時候,她也會去看自己吸毒的母親。Liz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母親給了他生命,是曾經家庭給了她至少存在的溫暖記憶。她有多麼想要回到那段最初的美好,如果可以,她願意把一切得到的都還回去。我想,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希望像阿Q似的在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滿足感中自我虛榮下去。每個家庭幸福的結果只有一個,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不同。如果你屬於前者,請珍惜這別人所不能擁有的環境:如果你屬於後者,請你也為自己爭口氣,創造出一個幸福的未來。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2

如果不是苦難,人不可能在一夜之間長大。――――題記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關於是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在很艱難的環境中通過教育,最後改變了生活的.故事。關於這部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改變,不管是環境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童年,還是哈佛改變了那個女孩的現在,還是教育改變了生活,不管怎麼說,整部電影都在描述有關改變的事,因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改變。我們應該感激我們現在的生活。因為我們沒有吸毒的父母、不用每天挨餓、更不用15歲就過上了流浪的生活。但是,有一點我們很像,就是在人生路上也會面臨很多選擇。只是有人選擇了退卻,有人卻選擇了沖向成功。「我沒有退路,叫我只能不停的努力向前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活在每一個拐角,我們總是給自己太多的退路,我們總是怕有個萬一。可是,這是這寫退路讓我們忘記了要全力以赴的前進,忘記了要永不屈服的努力。而且,失敗後我們又得到太多的安慰,似乎因為別的種種我們的失敗是理所當然的。我們都忘記反問自己「為什麼我不能做到」。顯然電影里的女主角是沒有退路的,所以是她自己把自己逼上絕路的。可能我們真正懂得放棄所有向前沖,當我們真正懂得逼自己,也許機會才會出現在下一秒。

一個人的人生命運是分先天和後天的,先天只能給我們成長創造一個好的環境,然而真正的幸福是靠後天我們自己的努力來的。「我們為要覺得自己可憐,這就是我的生活。」「請不要閉眼,機會就在下一秒出現。」有時候總覺得事情做不完,好像什麼都堆到一塊了,怎麼也處理不完。原因其實很可笑――我們忘了自己是怎樣在推延中浪費一天一天了!「後天的事情明天做也來得及。」「哎呀,我再睡10分鍾。」「明天做,一定哈!」~~~~我們不斷的拖拖延延,卻還要抱怨機會怎麼老是不降臨?一部很簡單的電影,沒有太多的欺負,沒有太多的波折,一切似乎早已註定如此,欠缺的彷彿只是時間。小小的麗莎,有著同生活在這個世間任何一個幸福的家庭的孩子一樣溫馨的記憶。鶯飛草長得春天,母親帶著她去公園,拿硬紙板當墊子從山上滑下來,母親緊緊地她抱在懷里,那樣燦爛的笑容,開心地喊叫。那份記憶深入骨髓,溫暖她18年動盪艱辛的人生。即使在多年之後,在面對紐約時報的評委,她仍舊以平靜而緩慢的語調述說:「我非常愛我的媽媽,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還患有精神分裂,但我決不會忘記她愛我,雖然她曾經做過一些事,總是這樣,總是這樣……」吸毒的母親在送去戒毒所回來後終於無法繼續忍受丈夫的無能,帶著麗莎的姐姐去了爺爺家――另一個暴力者。麗莎天真的以為她留下就能阻止這些,卻不料被送去了收容所,被迫提早面對生活的艱辛。15歲那年麗莎認識了她最好的朋友克里斯,同樣的無家可歸,生活開始沉淪和躁動中生長著,乞討,偷竊,無窮無盡的流浪。母親的去世像人生之河中一個不經意的轉彎,輕輕地,白紙折一下,再展開也有了痕跡。麗莎開始上學,日以繼夜的讀書,也許是生活的經歷也許是天分,麗莎的成績出奇地好。紐約時報的獎學金給了她另一個機會可以去哈佛讀書,或許一切正如麗莎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的:「我非常幸運,因為我心裡所有的安全感被從身體中拋棄,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必須向前……沒有能後退的路。」

然而,在她心底,這一切都抵不過她幼年溫馨的記憶:母親帶著她去公園,拿硬紙板當墊子從山上滑下來,那樣燦爛的笑容,開心地喊叫。我常想,如果麗莎的父母沒有染上毒癮,如果他們還住在學院路,她一定會有幸福的童年,和任何孩子一樣的幸福。然而,這樣的她還能坐在哈佛的課堂里嗎?這是否就是所謂的上帝的公平?還僅僅是上帝的玩笑?生活是如此的黑色幽默,讓渺小的人們難堪無助。我想,不管時間過去多久,女主人公都會被我記起:那是一種不開明,不明確,卻表達一種內斂的表情、不崩潰的尊嚴和不狼狽的痛楚。為了飾演liz,throa曾和真實的liz呆過兩個星期來熟悉liz。我要說的是,liz並不是在告訴我無論處境如何艱難都要振作,絕對不是告誡或教訓你要鍥而不舍。這樣說有些奇怪,但liz不斷努力的目的只是像她說的那樣她已經很糟了,生活對她來說已無退路,那麼她就要看看生活到底還會有多糟。這點也正是影片的價值之一,它不是簡單對你進行勵志說教――事實上影片確實意非如此。生活在new york city的女主人公在最末落時做過乞丐,在垃圾箱里撿拾過食物。她並不在乎,不管她將來會如何的富有美麗,也不管過去怎樣的窮困潦倒,她始終是那副表情,看起來她已習慣任何的變故。throa的演技真是頂好,記得影片里liz母親吸毒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自己的母親下場如此慘。她的臉上沒有痛苦,也無撕心裂肺的哭喊。更不是神情木然,茫然無措。她只是坐在那兒,略帶不滿意和失落。但是我們知道,安慰大多數時候捉襟見肘,她很堅強,並不試著憎恨埋怨。要活下去。她影片最後女主人公最後走在哈佛的路上時,她依然是一幅內斂的表情。不崩潰的尊嚴和不狼狽的痛楚。通過小姑娘女主人公被雨水淋濕的臉龐上的堅韌表情,我們可以知道,她永遠不會妥協。「世界在轉動,沒有你,地球照樣會轉動,現實是不會按照你的意志去改變的。」確實說得很有道理,世界不會因為你一個人的不幸遭遇而停止轉動或者時空倒退,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逼自己去改變現狀,永遠不要妥協。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或許有風有雨,或許曲折艱辛,。但是請不要放棄,這就是生命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3

莉斯真的是個令人敬佩的女孩,母親是個酒鬼,而且患有艾滋病死了。父親吸毒,同時也患上了艾滋病,住在瘋人院里。

這就是她的生活,她感言:有誰能和生活討價還價,我覺得,既然我們活著,就應該盡最大的努力。

莉斯沒有家,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家,一片屋頂,一張床,還是無論何時都會接納你的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地鐵站,是樓梯口,是無人問津的街道;吃的是別人丟下的饅頭。

有時候,我覺得世界就像被一層膜包裹著,在裡面的人可以看透它,但卻無法沖破它。

在這個世界,我可以讓自己適應它,卻沒有能力改變它。人會死,花會謝,最終留下的是一個影像,一個模糊的影像,默默的回憶。

世界不是真實的,我們活在彼此的心中。

她總是這樣分析這個世界,反思自己。

所以她說道:我盡力拚搏,不想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加努力呢?現在,我離這層膜很近,觸手可及,這需要努力,但不是不可能。我希望和別人平起平坐,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低憐憐的。我想接受良好的教育,讀遍所有的好書。

於是,我情不自禁的想,我是不是該發揮自己的每一份潛能呢?我必須成功,別無選擇。——最終她成功了。

經歷了這么多,反思在繼續:

世界在轉動,你只是一粒塵埃,沒有你,世界照樣會轉動。現實是不會隨著你的意願去改變的,因為別人的意志比你更強些。

生活的殘酷會讓人不知所措,於是,有人終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中,不願意睜大雙眼看清形勢,不願去想,是那些細小的因素累積在一起,而造成的這種局面。

未來的道路是寬闊的!

風雨哈佛路觀後感4

《風雨哈佛路》整部電影不到90分鍾,眼淚在我的眼睛裡打轉,我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形容這這種莫名的感動,感動的是那種向前看;也感動於在哈佛校園里老師說的,他們都是普通人,而我們也是;也更感動於,我只是需要有一次機會,需要一次機會爬出那個環境。那個社會,那樣的環境,真的給了她這么一次機會,她上了哈佛,在紐約時報有一份工作,學費是紐約時報的獎學金支付的。

那樣的環境,每個人都是憤怒、疲憊,他們掙扎著活下去,他們整天談論的是毒品、性、酗酒。我們對微小事物的視而不見,我們看不到那種改變,看不到那種改變對於我們人生的影響。「我的父母迫使我向深處里觀察,我有幸看到微小的事物是如何最終聚集在一起,最終形成產物的。」我們把觸角伸向了四周,但卻沒有告訴我們自己,這是一種渴望,不是不可能。

經歷了睡大街地鐵,沿街乞討,甚至當了小偷,在收容所里所見到的難以忘懷的過去,所有的這些夾雜起來,卻沒有讓這個女孩陷入到那樣的環境里,那本身屬於她的環境里。不是一時的心情沖動,她說:「我不想做傻瓜,我要去上學。」在美國那樣的環境里,並沒有要她必須提供戶籍證件、學籍檔案、上學過程中一系列的成績,如果這些是必需的,我想她也不可能有那樣的機會。

「或者我可以推自己一把,讓我的生活變好。」是的,如果有什麼力量在支撐著你不斷向前的話,那種力量應該來自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那種懷揣著的夢想,對未來的渴望,不管這種力量有多少,那總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在推著自己在前行,而不是別人。

讀別人,總能反觀自己,對照自己的人生,我們的經歷,有時候會感覺到羞愧,因為那算不了什麼。

Ⅳ 電影《風雨哈佛路》簡介

《風雨哈佛路》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OUGvlSgPPyZ6smY7d_TLxA

提取碼: chtp

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

Ⅳ 《風雨哈佛路》:即使生於絕望,也要活出希望

《風雨哈佛路》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Thora Birch)、邁克·里雷(Michael Riley)等主演。它的外文名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其他譯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上映於2003年4月7日,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

《風雨哈佛路》以莉絲·默里為原型,講述了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斗的生命歷程:

出生於貧民窟的女孩莉絲,她的童年充斥著毒品、飢餓、嘲笑、欺辱和艾滋病,她徘徊在無助、掙扎和自我放棄的邊緣。當她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也進了收容所時,她不再選擇和克里斯街頭流浪,而是奮起和命運反抗。莉絲邊打工邊學習,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業,同時獲得了《紐約時報》最高獎學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實現生命的逆襲。

這是一部很簡單的電影,情節上沒有故意設置什麼情感沖突,也沒有什麼戲劇化的大起大落。如果單從影片內容入手,無法將這部電影的魅力完全展現出來。所以,我會從電影手法以及心理學角度進一步解讀影片女主莉絲逆襲奮起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後部分,結合莉絲的轉變,我會談一談生於絕望時,如何才能活出希望。

01 、獨白、對白的穿插使用,轉隱喻的相互呼應,觀眾理解影片內容,彰顯電影情節精神的同時豐富影片藝術價值,增加與觀眾的互動

①獨白➕對白

獨白是相對於旁白來說的,旁白是一個固定的人,不參與電影演出,只介紹劇情和渲染氣氛。而獨白則指某個出演人物自己面對觀眾說的話,用以表白她自己的心理活動。

《風雨哈佛路》影片開頭勾勒了一副場景:被途花的牆壁、街頭用破爛被子包裹著躺著睡覺的小孩、地上的垃圾以及特寫的針頭彎了的針管。

與這幅畫面不襯的是一個好聽的聲音,也就是影片女主莉絲的聲音,她以冷漠,不帶有任何情緒的聲音緩緩講述著她的故事。

轉身一個畫面,一個小女孩盯著鏡頭:我非常愛我的媽媽,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還患有精神分裂,但我決不會忘記她愛我,雖然她曾經做過一些事,在她的手臂上,總是這樣……

她沒有起伏的聲音,沒有任何煽情,向觀眾道出了她的媽媽是一個怎樣的人,也讓觀眾明白了她生活在什麼樣的一個家庭,生活在當時社會最底層的現狀,更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接下來要講什麼一個故事呢?

電影對白源於生活,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刻畫影片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情感,使觀眾更好的理解影片人物,有助於深刻把握影片主題。

在影片結尾,以莉絲被評選為《紐約時報》最高獎學金獲得者,與一個記者的對白結束:

記者了三個問題:你是怎麼做到的?你為自己的過去感到難過嗎?你會改變些什麼,如果你可以的話?

這三個問題也是觀影最後觀眾的心聲,借記者與莉絲的對話讓觀眾更深入理解影片人物情節,使整個電影更立體化。

②轉隱喻結合

隱喻是源於通過映射方式對目標域的概念化表達,建立在聯想的基礎上;轉喻是指處在鄰近關系的兩個概念中的一個概念為理解另一個概念提供的心理可及性。

隱喻與轉喻也稱為雙喻,既豐富了電影的藝術價值,也增加了電影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使觀眾更深層次的理解電影背後所描述的精神文化。

《風雨哈佛路》開頭,莉絲母親瘋狂的搶走了家中僅剩的一百美金,莉絲和父親追出家門,走過污水橫流的街道時,父親告訴莉絲,政府已經不再修理這些管道了。這里的污水轉喻了貧民窟生活的貧窮和環境的混亂,這個混亂的環境使得莉絲的母親墮落,並且難以逃脫。

父親說政府已經不再修理了,隱喻父親等待著對居住環境的改善。但是政府真的不管了嗎?不。由於學校老師報告莉絲又沒有去學校,政府幫扶人員來到莉絲家中,想要幫助他們一家。

但是莉絲家裡的情況讓政府人員大吃一驚:遍地的垃圾,裝滿黑水的浴缸,壞掉的窗戶,瘋狂的母親,懶散不管的父親等等。家中臟亂的環境隱喻了這一家人的懶散與自我放棄,正是這種態度,讓這個家庭和社區沒有希望。

莉絲經常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在學校被同學嫌棄嘲笑,就連莉絲自己也認為她是一個有味道的女孩,家裡臟亂不堪,自己身體的清潔也熟視無睹,正是這種自我放棄的態度將這一家推到了越來越悲慘的境地。

莉絲被送管教,雖然新的地方學生打架爭斗不斷,充滿了欺辱和恐懼,但至少教會了莉絲洗澡和洗衣服,後來莉絲再也沒有成為一個有味道的女孩,這里隱喻了莉絲的新生,身體的潔凈是新生活的第一步,莉絲成功的邁開了第一步。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莉絲母親去世後,她決定重返學校,於是拜託原來的鄰居伊瓦找到了一所高中。莉絲第一次去見學校校長的時候,遲到了一個小時,她告訴助理,她坐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地鐵,這里的很長一段時間隱喻了莉絲與其他普通高中生的距離,也隱喻了莉絲的機會、光明和新生。

電影中大量運用隱喻和轉喻,充分渲染了莉絲追求自由、平等、獨立、奮斗的精神,鼓勵著身處逆境的人「請不要閉上雙眼,機會就在下一秒出現,殘酷的現實面前你應該勇往直前。」

02、心理學角度看莉絲從消極退避、自我放棄到奮起反抗,成功獲得最高獎學金、考入哈佛大學的歷程

從最初的野蠻成長到最後的優雅綻放,莉絲的心理歷程可以總結為四個過程:

·被他人評價否定的消極退避

·獲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認同

·價值條件化導致的錯誤知覺

·結束舊關系,開始新關系的自我重構

①被他人評價否定的消極退避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8歲正處於學齡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勝任感的重要時期,8歲孩子對「對與錯」的看法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好與壞」的兩極,她的思維開始豐滿起來。她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感覺,也很在意別人對她的感覺。她會豎著耳朵聽大人聊天時怎麼評價她,或者揣摩他們說話時的臉色,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誇獎,對別人的批評則非常敏感。

影片中女警帶走莉絲母親時,看到莉絲家中遍地的垃圾,發黑的浴缸,對莉絲說道:「你們活的就像骯臟的動物一樣。」

在學校,莉絲由於沒有經常洗澡和清洗衣服,渾身散發出一種氣味被同學嘲笑,久而久之她自己也產生了「我是個有味道的孩子」消極的自我認知,對學校產生了逃避心理,她說,她不想去學校,學校讓她感到痛苦,她並不是像這群學生一樣的普通人。

母親被戒毒所帶走,自己和父親經常吃不飽,家庭的種種狀態都讓她沒有辦法向別人表達,8歲的她正是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年齡,但外界的他人評價卻與她渴望的完全相反,所以,莉絲給自己裝上了硬硬的殼,逃避普通人和學校,甚至是這個社會。

②獲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認同

盡管莉絲很少去學校,但是她在考試中獲得了100分的好成績,老師也開始對她表示認可:「你比我想像的還要聰明,你應該經常來學校的。」

老師的肯定,鄰居伊瓦的鼓勵以及母親眼裡的羨慕贊賞讓莉絲內心升起希望,她可以的,她有能力,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她會繼續選擇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的原因。

心理學中,羅傑斯提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主要指來訪者如何看待自己,是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的統一體,包括:對自己身份的界定,對自我能力的認識,對自己人際關系及自己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等。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莉絲的自我概念:

對自己身份的界定——父母吸毒,無法照顧自己,與其他普通人不同;

對自我能力的認識——愛讀書,獲得滿分的試卷;

對自己的人際關系認識——同樣是貧民窟伊瓦的鼓勵,流浪朋友克里斯的陪伴;

自己與環境的認識——被同學嫌棄嘲笑。

這些方面形成了莉絲的自我概念:她不屬於那個普通人行列。所以當她獲得滿分,被老師、鄰居和母親肯定贊賞時,她產生了對自己能力信任感,開始自我認可。

③價值條件化導致的錯誤知覺

現實生活中,成人對兒童的關注常常加有附帶條件,即只對符合成人價值觀念的給予肯定,不符合的則給予否定。

這些附帶條件被羅傑斯稱為價值條件,價值條件逐漸內化,成為兒童的行為准則,兒童迫於價值條件往往會優先迎合重要他人的評價而拒絕對自身經驗的評價,於是與真實的自我漸漸疏遠,容易產生錯誤知覺。

莉絲內心一直存在著對於來自父母、老師和他人的積極評價的需要,但是事與願違,莉絲100分的滿分試卷沒有留住母親,母親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離開;她以為留在原地就能挽回些什麼時,警察闖入,她被強制帶離自己的家,她懇求父親,父親卻把她推向警察,沒有一點猶豫;在教養院生活,飽嘗了恐懼,欺辱,無力捍衛自己尊嚴的時候,主管教師以她不去學校認為莉絲有紀律問題……

周圍人的冷漠內化了莉絲的價值條件:無論她做什麼,仍然沒有人認可她,使她產生了錯誤知覺:她無法讓別人滿意,她能做的就只有放逐自己。所以,當遇上同樣家庭背景的克里斯時,她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與克里斯乞討,流浪,偷竊……

④結束舊關系,開始新關系的自我重構

自我發展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說:

從舊階段向新階段過渡的過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們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轉變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這種變動中生長起來了。

莉絲的周圍有兩種舊關系:

第一是與父母、姐姐和爺爺的血緣關系,父母親吸毒、染艾滋,爺爺性侵媽媽和姐姐;

第二種是與朋友克里斯的關系,莉絲上學途中遇到克里斯,她希望克里斯也能去學校,通過學習擺脫現在的困境,但是克里斯拒絕了,甚至在莉絲去參加獎學金最後一輪面試的時候,克里斯拉住莉絲,克里斯被教養院趕了出來,希望莉絲幫助她,並且告訴莉絲,莉絲不屬於學校,她們都不屬於那個圈子;

母親艾滋病去世了,父親住進了收容所,爺爺帶走了姐姐,把她趕出家門,第一種關系破裂了;莉絲與克里斯不同,她堅信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現狀,於是她拒絕了克里斯的要求,去參加《紐約時報》獎學金面試,走上了與克里斯完全相反的道路,第二種關系破裂了。

舊關系破裂的同時,莉絲也獲得了新關系,第三種關系是她與戴維老師的相遇,與波士頓哈佛大學的相遇,這是整部影片中最明朗和最充滿希望的關系。

自我發展心理學認為:「自我是以關系為載體的,所以,當我們結束一段關系的時候,我們不僅失去了關系中的他,也失去了關系中的那個自我。」

莉絲被迫結束了舊關系,也結束了過去的自我概念與認知,與戴維老師的新關系的構造也讓她走上了正道,重新塑造了「自我」。

03、旁觀莉絲的發展史,探討生於絕望,如何活出希望

《風雨哈佛路》中莉絲的一生可以概括為:生於絕望,活出希望。

父母雙雙吸毒,染上艾滋病,最愛的母親去世,爺爺強奸了媽媽和姐姐,這樣的家庭可謂是絕望了。但是莉絲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哈佛大學,擺脫絕望家庭的束縛,活出自己的希望,她的成功可以歸納為三點:

①堅定的目標

旁觀莉絲的奮斗史,可以發現,她每個階段,做什麼事情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

在墮落流浪的時候,她的目標是照顧母親,在父親和姐姐放棄母親的時候,她小小年紀,就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一邊乞討流浪,一邊小心翼翼的照顧安慰母親;

在母親去世後,她趴在母親的棺材上,想著為什麼她不能呢?難道她要一直呆在這個圈子裡嗎?她想要普通人的生活,也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於是她選擇了學習,跳出現在的生活;

跟著戴維老師參觀哈佛大學時,她看到哈佛大學來來往往的學生,每一個都那麼不同,她說:我想和人們站在一塊,不想在他們之下,於是她開始哈佛大學的申請……

只有堅定了自己的目標,才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才能走的更好。

②主動爭取機會

母親去世後,莉絲決定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她找到了一所不錯的學校,但是由於自己居住的地方距離學校太遠,在與校長見面的第一天,她遲到了一個多小時。

其他人都快面試完了,校長之後還有一個會議,她沒有放棄,主動說服校長助理,拿到了面試試卷,在迫切的時間里完成了這份卷子;

最後一個人面試結束後,校長從教室出來,准備去參加會議,莉絲主動出擊,攔住校長,她推了自己一把,爭取到30秒的時間,獲得讀書的機會;

在申請《紐約時報》獎學金時,她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寫論文,在最後面試時偷偷回到爺爺家,向姐姐借了外套。

機會不是從天而降的,你不去主動爭取,流失了就是流失了。

③全力以赴

莉絲決定了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後,就朝著這個目標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她邊打工,邊讀書,從17歲開始,決心用2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學業。

當老師告訴她:一年10門課,用兩年讀完四年的課程,這不太可能,你會把自己累死的。

她回答:不,這才是活著。

她沒日沒夜的學習,每天最早一個到學校,最晚一個離開,邊洗盤子邊看牆上貼著的知識內容,用行動向老師證明她可以。

最後,在申請最高獎學金時,記者問她:莉絲,你是怎麼做到的?

莉絲回答:我怎麼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會了我可能。

記者接著又問:你為自己的過去感到難過嗎?

莉絲答:對不起?在地鐵里睡覺,吃丟棄的事物,那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幸運是因為我心裡所有的安全感被從身體里拋除,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也必須向前看,沒有退路,我到了一種狀態,好吧,我要盡我所能的工作,看會發生什麼?

一旦決定了目標,就不遺餘力的去努力,全力以赴,不要給自己留下後路,看看前面會發生什麼。

04、寫在最後

「別在最好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妥協現狀。」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評價很高的影片,它不僅在當時創下了票房記錄,也獲得了多項獎項。影片內容引人深思,其中蘊藏著原生家庭、教師教育、如何拼搏奮斗的深刻意義,它的存在,不僅僅是一種激勵,更是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選擇,生活的選擇,人生的選擇。

即使生於絕望,也要拚命活出希望,願每個人都能從這部影片中獲得啟迪,像莉絲一樣頑強生長。

閱讀全文

與女孩考上哈佛的勵志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梅瓶電影國語中文版 瀏覽:97
最好看的動畫搞笑電影 瀏覽:811
韓國電影女的好看 瀏覽:528
我太受歡迎了該怎麼辦真人版電影觀看 瀏覽:13
綠野仙蹤中文版兒童電影 瀏覽:992
最新的鬼片國語電影 瀏覽:85
電影一天無字幕下載 瀏覽:104
中泰電影真人故事改編 瀏覽:79
一隻貓變成怪物的恐怖電影 瀏覽:388
有什麼好看的古裝大電影 瀏覽:909
人妻倫理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98
奇異博士電影無字幕 瀏覽:964
電影中文字幕版百度雲資源 瀏覽:935
女司機被侮辱是什麼電影 瀏覽:869
騰訊電影如何緩存 瀏覽:472
2017年韓國倫理電影大全集 瀏覽:184
電影我是劉海柱最終結局啥意思 瀏覽:624
一個外國電影一個綠色的怪物 瀏覽:547
李易峰電影心理罪高清免費 瀏覽:663
最近的籃球勵志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