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刻畫人物情節表達

電影刻畫人物情節表達

發布時間:2022-11-25 17:10:53

❶ 分析電影中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何運用動靜結合的『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通常景物都是靜的,而人物是動的,通過景物和人物的動靜結合來表達,導演想要呈現給我們的畫面。

❷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❸ 電影劇作中的人物和情節的關系是什麼

電影劇作中的人物和情節的關系?
答:(1)情節的發展,是由於人物的行動而產生的。情節就是描寫人對於事所採取的行動;在事件中由於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不同或某一部分相同,於是在行動中間,有的人互相聯系起來了。有的人卻互相矛盾沖突起來,這就使事件不斷演化(也就是情節不斷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情節的發展是由於人的行動而來的,人的行動又是根據它的性格而產生的,所以,情節的發展就服從於人物的性格來發展,它不可能是脫離了人物性格,憑空而來的。
(2)人物的形象,通過情節來刻畫出來的。因為,要看出一個人究竟是怎樣的人,他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性格(思想、感情……)就只有從他在對事對人上,究竟抱著什麼樣的態度,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才能看得出來。描寫這些人物在對事對人上的態度和行動,就正是情節的任務。情節如果不負起這個任務,就不會有突出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是顯而易見的。
由此看來,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情節發展的描寫,實際上是同一東西,它們之間是相因為用,相輔相成的,誰也離不開誰。情節如果不根據人物性格而憑空去發展,它就一定不會是「合情合理」的;情節的發展不合情理(因為它脫離了人物性格憑空去發展),也就不會有突出的、深刻的形象。

❹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影片主題3個方面淺析電影《心花路放》

電影《心花路放》於2014年上映,豆瓣評分7.0分,由寧浩執導,黃渤和徐崢主演,屬於一部國內並不多見的"公路電影"。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郝義(徐崢飾)為了幫助耿浩(黃渤飾)走出離婚帶來的人生陰影,"脅迫"著耿浩開始了一段從北京到張家界長達3000公里的"獵艷之旅"。

《心花路放》沿襲了寧浩導演一貫的低成本高票房,以3500萬的投入換來了11.67億的總票房,其背後的原因與寧浩導演濃濃的個人風格分不開。

寧浩導演一向擅長於刻畫 社會 底層的普通人, 用不那麼華麗甚至略顯粗糙的鏡頭語言,將小人物在命運和生活面前的糾結與抗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份真實極大的拉近了觀眾與角色的距離感,直擊觀眾內心,達成 情感 的共鳴。

這種風格與寧浩導演從小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從生活中汲取的靈感使得電影更加"接地氣"。《心花路放》這部電影的靈感就來源於寧浩導演與朋友的一場旅途。

接下來我就將從影片的表現手法、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及影片想要傳達的主題這三個角度入手,簡要的分析一下這部《心花路放》,並在文章的最後部分結合現實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寧浩深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不像傳統電影一樣按照固定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的結構,而是充滿了後現代主義色彩,叛逆性、跳躍性、斷裂感是寧浩電影中的常態。

而要想在影片中體現出這些後現代風格,蒙太奇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影片《心花路放》中就多次運用了不同的蒙太奇手法:

1.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又稱並列蒙太奇,指的是兩條及以上的情節線同時發展,並列表現, 鏡頭在這些平行發展的線中來回切換,互相補充,共同促進情節的發展,最後歸向同一個結局。

這在文學上又被稱為"花開兩朵,各表一隻",是寧浩導演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一種表現手法。

影片《心花路放》的劇情被分成了 "現在和過去" 兩條線,一條是影片的主線,也就是郝義和耿浩的那段"獵艷之旅";另一條是支線,以耿浩的前妻康小雨(袁泉飾)為敘事主體,講述的是5年前康小雨和耿浩相識的故事。

當人們已經習慣於傳統電影的套路之後,就會不可避免的開始感覺到審美疲勞,一部電影常常看了開頭就能猜到接下來的發展,就算特效和演員的演技再驚艷,也終究掩蓋不了這種俗套。

這個時候《心花路放》這種平行式的敘事手法在一眾傳統電影中就顯得尤為突出,觀眾不再是只動眼睛不動腦子地一味接受導演的灌輸,而是需要時時參與到影片之中。

觀眾在觀影的同時需要分辨這兩條線之間的界限和聯系,自行將劇情補充完整, 這是導演和觀眾之間的一種布局和破局的 游戲 , 這種隔空的互動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票房高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除此之外,影片中兩條線的設置也非常有意思。

之前提到,影片的主線是郝義想要帶耿浩走出離婚帶來的人生陰影,那麼以康小雨為主體的這條支線,其實就是陰影的一個隱喻。

在耿浩的這段旅途中,先後遇到了4個女性,他有4次機會走出陰影,但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 與此同時,支線也在持續向前推進著。

耿浩在第4次走出陰影失敗後,和郝義分道揚鑣,隨後他回到了最初與康小雨相遇的那一家民宿,他在那裡把曾經留下的"耿浩對不起康小雨"改成了"耿浩祝福康小雨"。

這時支線中的康小雨也在這里第一次遇到了耿浩, 過去和現在在這里被銜接了起來,兩條線也在這里融合,支線從此消失,預示著耿浩終於走出了陰影。

這里是開始的地方,也是結束的地方。

2.重復蒙太奇

這種蒙太奇手法是將某個意象或者某個鏡頭進行多次重復的展現,使得影片的劇情可以聯系起來,比如前後呼應或者前後對比。

在《心花路放》中存在不少反復出現的意象,例如橘子、石頭、留言牆甚至耿浩的歌《去大理》等等。

接下來我就以橘子為例,談談它在影片中重復出現的意義,其他的就留給大家自己去發掘了。

前文說過,影片是兩條線並列前行的,這種敘事手法雖然帶來了觀影的新鮮感,但也會給我們的分析帶來一定的不便,為了方便敘述,我將對兩條線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梳理,看看橘子是如何將劇情串聯起來的。

橘子在時間線上第一次出現是在康小雨出發去大理之前,那時她剛剛參加完閨蜜的婚禮,面對閨蜜祝福的捧花,她倔強地表示自己馬上也要結婚了,但其實她根本連男朋友都沒有。

回到家的康小雨面對家裡的一片狼藉,一邊喝著橘子皮泡的水一邊流淚,這時她聽到了耿浩唱的《去大理》,隨後便訂了第二天飛往大理的機票,一是為了散心,二是為了去這傳說中的愛情之都 找個愛人結婚。

橘子第二次出現是在康小雨在大理遇到耿浩時,康小雨說自己喜歡橘子皮的味道,但不愛吃橘子,所以才只用橘子皮泡水,耿浩覺得浪費,便把剩下的橘子泡進了自己的啤酒里, 隨後兩人一起離開,回到北京結了婚。

橘子第三次出現是在 耿浩與康小雨離婚之後 ,郝義帶著耿浩去張家界"泡妞",想帶耿浩走出陰影,在邊吃邊聊的過程中,耿浩把一片片橘子塞進酒瓶里。

以上就是橘子這個意象的三次重復出現。

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橘子貫穿了耿浩和康小雨的婚姻,而耿浩也正是因為和康小雨在一起之後,才有了把橘子泡在酒里喝的習慣,這個習慣直到離婚了還依然跟著耿浩。

這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耿浩自以為已經放下了,甚至在影片開頭把所有的傢具、家電等共同財產都切割成了兩半,毫不留戀,但他只不過是一直在逃避而已。

就算他把所有擁有共同回憶的物件都完美的分割,企圖把自己和康小雨之間的聯系完全斬斷,但這一個不經意間的習慣,還是會將他暴露得乾乾凈凈。

他從未放下過。

這大概也是很多人失戀時最真實的感受吧,以為把一切都扔掉就會眼不見心靜,以為不再去有過回憶的地方就能將過去遠遠拋棄,可是生活中到處都有那個人的影子,到處都有那個人的痕跡。

以為一味的面向陽光,就能走出陰影,但只要回過頭來就會發現,陰影其實一直跟在背後。

之前曾提到寧浩導演特別善於塑造 社會 底層的小人物,本片中的主角耿浩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

他曾經有過風光的時候,出過一首傳唱度非常廣的《去大理》,但也僅此而已,他在結婚後開起了二手音響店,生活談不上多拮據,但也絕對算不上好,只能說勉強混口飯吃。

離婚之後的耿浩一面放不下自己的前妻,一面又表現得自己很灑脫, 在這種內外的反差之下,他其實一直過得很壓抑。

耿浩在影片中有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 一個是竭盡所能的壓抑,一個是壓抑到極限之後的爆發。

1.壓抑

耿浩在機場看見手機里有前妻打來的電話,他故作輕松地撥了回去,口氣就像在和老友寒暄一般,可是當他猜出了康小雨即將和別的男人結婚時, 他心中尚存的某個幻想破碎了,他猛然間明白,自己和康小雨真的已經結束了,她馬上就要和別人結婚了。

隨後他的情緒急轉直下,但他還是在強撐著說一些祝福的話,自顧自的說著,幾度哽咽,然後不等康小雨說話,徑自掛斷了電話。

因為他已經快壓不住了,再多說一句話可能就會直接哭出來 ,掛斷電話後的他仍然在極力壓抑自己,瘋狂做著深呼吸,可眼淚還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耿浩這種無聲的哭泣, 將壓抑表現到了極致,將一個男人最後的體面表現到了極致,將悲痛表現到了極致 ,我甚至擔心他會直接暈過去。

在這里不能不提耿浩扮演者黃渤,正是這位金馬影帝憑借著自己極具張力的演技,在這一段4分鍾的長鏡頭里,將耿浩假裝輕快,到驚訝,到無措,再到極度壓抑的轉變完美的演繹了出來,實在讓人贊嘆。

2.爆發

影片接近尾聲時,耿浩回到了大理,在這故事開始的地方,耿浩不再逃避,他直面了自己的陰影, 就算那是一段失敗的婚姻,他也把它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可侮辱的一部分。

所以當耿浩發現康小雨被酒吧的人惡意剪輯進了一段視頻中時,他和酒吧的那群人大打出手,雖然後來耿浩被摁在地上暴打,但他卻在笑,那是發自內心的笑。

他終於把壓抑了這么久的一切都釋放出來了,他在挨打,但他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救贖,或者說他救贖了自己。

這一段打鬥的畫面雖然很暴力,但卻被寧浩導演設置成了慢放,同時配上了歡快的音樂,給原本節奏緊張的暴力情節,帶上了荒誕的喜劇色彩, 這種暴力美學同樣是後現代主義的一種表現。

採取同樣手法的還有《唐人街探案》,原本緊張刺激的槍戰被慢放,並且配上了《往事只能回味》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將暴力行為賦予美感,並且同時讓人瞬間釋放心中的緊張感。

《心花路放》的影片主題其實很簡單,第一個主題導演在一開始就借郝義的嘴告訴我們了: "陰影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陰影越是豐富,就越是有立體感。"

第二個主題在防狼噴霧上寫著: "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正面面對。"

可我認為,影片中還藏著第三個主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主題,那就是"親身經歷"。

很多人都說,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那終究只是別人總結出來的道理,要想真正懂得,還是要靠自己去親自經歷一遍。

就如同影片中的耿浩,他能最終走出陰影,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郝義,更不是那瓶防狼噴霧。

他靠的是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如果耿浩沒有經歷過這一段旅途,那麼無論郝義怎麼說,無論給他多少瓶防狼噴霧,他都不可能真正懂得這兩句話的含義,放不下的始終放不下,陰影永遠會是陰影。

耿浩通過這一段旅途, 與現在達成了和解,與過去達成了和解,最終也會和未來達成和解, 在影片的最後,耿浩遇到了一位音樂老師,那才是真正適合和他走下去的人。

我們的生活中也不會總是陽光,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遺憾,它們構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道道陰影。

一帆風順的人生是可怕的,正是因為有了一個個遺憾,一道道陰影,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生命中那些來之不易的美好。

這些陰影和陽光一樣,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它們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立體,更有厚度,也更有故事。

❺ 電影八大表現手法是什麼

1、寫實主義手法

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

2、麥格芬手法

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屬於蒙太奇的一種剪輯方法,是把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發生的兩種動作交叉剪接,構成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造成驚險的戲劇效果。作用是引起懸念,製造緊張氣氛,加強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4、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稱並列蒙太奇。兩條以上的情節線並行表現,分別敘述,最後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情節結構中,或兩個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現,揭示一個統一的主題,或一個情節。

5、象徵手法

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藉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

6、怪誕手法

指在電影劇作中對所描繪的人、事、物、景,運用種種古怪離奇、悖於常規、異常變形、極度誇張等刻畫方式。怪誕手法給人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興趣和加深印象。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本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即用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表露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

8、細節描寫手法

細節描寫是對表現對象的細微部分進行細膩描寫,是作品形象描繪的最小單位,但對其只有意義性要求而無統一的量的規定性。電影劇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發展、典型環境、主題思想都是通過許多有機聯系的細節描寫來實現的。

❻ 評價一部電影,要求是從人物、情節、表演、藝術表現手法來評價。(*'ε`

首先我舉幾個例子來說這個話題。空對空地說不清楚。
意識流手法的電影《野草莓》將現實、幻覺、回憶中的夢境組合成無序列、無邏輯的結構,使觀眾看到了孤寂的陰影在時間的維度上漸漸移動和擴展,隨著陰影的移動和擴展,表達垂暮之年的主人對未來死亡的預感、恐懼和迷惘。在這部電影中讓人費解的地方甚多,有時感覺悶的很。
《廣島之戀》通過手指顫動的意識流方法,表現了個體情感的瘋狂和人類政治的瘋狂之間微妙的聯系。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雷乃企圖從潛意識境界去分析人的行為,潛意識成了影片的基礎,因而影片把過去與現在、現在和回憶、現實和幻想、夢境和現實交相混雜,導致情節撲朔迷離,意義含混不清。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以漫不經心的生活流為結構組織電影,灰濛蒙的散光為主,創造出全片的沉悶壓抑的悲劇氣氛。女主角那無表演的表演在長鏡頭中突出了敘述的完整性,表意的豐富性。如果觀眾理解不了維羅尼卡的心理,就會看得雲山霧海。而且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景物,如一縷陽光破雲而出、一片樹葉飄然而下,也讓人很難理解,尤其是還有文化的隔膜在內,這就更難看懂了。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部分故事情節簡單,但在電影手法上多種多樣:鏡頭銜接主要用切入,甚至自由跳接,令人莫名其妙,卻符合存在主義的要義——存在既無理由也無必然。電影手冊派的的藝術生涯就是在電影表現手法上充分發揮自由度和能動性的過程。
這就形成了藝術電影的一些特點:藝術電影存在永久的和被壓抑的空白;顯示是滯後的,而且相當分散;敘事越來越缺少普遍的動機。
即使人物自己還對其精神懵然無知,觀者卻一定要時刻留意人物是如何在行起坐卧和布景道具之間逐漸露出真面目的,藝術電影為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形成了一套場面調度提示法:靜態的姿勢、偷偷摸摸的窺視、似有若無的微笑、漫無目的的行走、飽涵感情的景物、一些與故事有關的事物。
藝術電影在敘事中往往顯示的是巨大的省略——更確切些,是巨大的空白。一連串復雜的行動被縮減成三四個簡單的片斷,與它們所要表現的現實比起來,它們本身一省略得不能再省。觀眾必須因此而忍受比通常觀看古典電影時更持久的原因空缺。

❼ 列舉影評中描寫 人物 情節 音樂 攝影 的句子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見《銀海珠光》)。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砭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美學評論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斗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復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電影特性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電影語言評論。《<紅高梁>――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電影結構評論。《復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平津戰役>的結構藝術》。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開天闢地>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的節奏藝術》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中的音響》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交*、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復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❽ 電影中各種鏡頭所表達的意境還有怎麼去把一個人物的性格刻劃的淋漓盡致

特寫是局部的刻畫人物或事物的景別處理方法。運用這類鏡頭,能 夠准確地傳達故事情節,直接地反映出劇中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和情緒, 同時,也能間接地影響觀眾的心理反應,特寫不一定只是刻畫人物表情 的,手、腳、道具等與劇情有關的物體,只要需要,都可以用特寫來表現。
這種鏡頭,主要是表現人物眼睛和頭部的神態,應當注意的是通過 人物表情、手勢、動作來表現情緒,所以必要的畫面提示一定要做,而 且要做足,動作幅度的大小,包括其他輔助烘托氣氛的水、霧、煙、雲 等動態趨勢,否則帶原畫畫出來後,就會留下很多遺憾。 另外,要注意周圍環境與角色之間的距離關系,角色與背景的透視 變化關系,以及主要角色與周圍環境的氣氛是否融洽等,把握好這些, 就能比較輕松地處理和運用近景鏡頭了。
中景的畫面一般都是選取人物膝蓋以上或人物的大半身。主要表現 的是人物的半身動作,同時也是把環境等多種因素考慮進去,人與人之 間的關系,表情的變化,是一般敘事和表演場面中比較常用的鏡頭。 全景是每一場劇情發生的主要場景,所以在設計全景景別時,要把 其中的每個細節盡量詳細地表現出來,以便讓人們對這個場景有較為明確的認識。

❾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❿ 如何分析電影中的人物刻畫

不用將三部影片內容放進一篇文章 影片刻畫人物一般都是通過一些動作特徵 語言特徵 以及一些體現人物性格的事情 得以完備角色整個人格 所以你分別整理一下這些刻畫人物的方法 有什麼共同點?最後再說一下你影片使用這些方法的看法 你又從中得到了一些什麼思考就可以了

閱讀全文

與電影刻畫人物情節表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終幻想電影高清下載地址 瀏覽:112
我的姐姐在哪些地方電影 瀏覽:815
樊少皇小時候老電影吧 瀏覽:907
美國三級倫理電影 瀏覽:860
星野景子愛看電影網 瀏覽:790
愛就愛看電影292 瀏覽:224
哥斯拉電影粵語在線觀看完整版 瀏覽:234
2011年拍的中國電影 瀏覽:721
勵志戰爭電影 瀏覽:608
dc電影哪個比較好看 瀏覽:566
一個女人與男主舌吻的電影 瀏覽:711
電影粵語吧 瀏覽:200
有哪些奧特曼電影橫火又好看 瀏覽:652
去哪裡找高清電影剪輯 瀏覽:937
電影人物穿越到現實小說 瀏覽:170
陷害英文電影 瀏覽:578
外國女殺人電影 瀏覽:500
韓國電影一個老師一個廚師 瀏覽:690
如何建一個網頁把電影放進去 瀏覽:65
英文電影經典短片 瀏覽: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