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麼給小說人物命名
文/茁壯的貓
人生在世,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參與到「取名」這件事中。有的父母給孩子取名很隨意,因為生孩子那天天氣下雨,於是小孩就叫 「小雨」。有的父母命名很幽默,比如《魔鬼經濟學》書中提到一個父親為研究名字對人的影響,給兩個孩子分別取名為「winner」和「loser」。當然,大多數人給孩子命名都是會反復琢磨考慮,兼顧「含義」和「美學」。
寫小說的時候,作者要給主角取名。一部小說要涉及到各種各樣的人,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會有相應的名字。好的名字增加文本的吸引力,有利於讀者記憶小說內容。我正在個構思一個小說主題,因此一直在看相關書籍學習。
《打草稿·編劇思維訓練表》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作者傑里米·魯濱遜和湯姆·蒙哥萬,他們都創作過幾十部小說和電影劇本,在虛構類創作方面經驗豐富。因為看到很多創作者的劇本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被斃掉,他們寫了這本提醒創作者進行基本創作的書。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概念創作、角色探索、人物關系、情節架構、情節點、人物弧光、情節表和每一幕戲要注意的東西。概念是創作的主題,角色是作品的靈魂,人物不可避免要有社交關系,描寫一個好故事必然不能平平淡淡,人物和事件都要發展和變化,每一幕戲都遵循一定的規律才能吸引讀者看下去。
《打草稿·編劇思維訓練表》這本書是講電影劇本創作的,字數很少,但句句精華。書中大多數是練習的表格,練習表是可以撕下來復制使用的,相當於一個有規劃的草稿本。
其中有些東西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彌補了我的一些思維漏洞。
一、 給角色命名有方法
我在寫小說大綱的時候涉及到了給人物命名的問題。我剛開始寫小說,給兩個主角命名不是問題,但是要給所有人命名就有一定的困難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在這個點上給我了一定的啟發。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以下幾種給小說人物取名的方式。
根據主題命名 。比如你的主題是環保,可以取名為「Green」。或者取一個歷史上代表著你這個主題的人物類似的名字。比如西施代表美麗,你可以給主角取名為希施什麼的,作者讀出來基本就能記住了。
根據含義命名 。在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看的一個網路小說作者就是如此給人物命名的。小說中女主特別嗜睡,所以取名叫「晚安」,而主角的弟弟則取名「晨安」。再比如男主花了很多年才開始對主角產生好感,名字就叫「經年」。這些名字既好聽又有含義。
根據諧音命名 。同是我前面的提到的作者,她的另一部小說的主角很愛吃,叫「時瑤」。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才想到,或許人家是在諧音「食餚」,真的是很有創意了。
根據特點命名 。這個方式用於給故事中的人物取小名最合適了。比如給愛貓的人取名為「貓哥」,給身體強壯的人取名為「大壯」,給瘦的人取名為「猴子」。
查書籍命名。 翻字典和書籍去找一個合適的名字也是可以的,生活中我們多數人都會這么做,這個方式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有了這些方式,就不怕給配角命名了,幫我又節省了時間,往前進了一步。
二、 情節點是創作的關鍵
寫小說大綱的時候,我知道需要轉折,但是該如何讓情節發生變化和轉折,就沒有進一步的想法了。書中第六章說到了20%、50%和70%三個情節點的布局,給了我提示。
20%篇幅時候,角色要開始認識到挑戰,並被迫面對。 這就說明,故事情節的背景鋪墊最好不要超過整個小說的20%。在這階段,作者需要把背景、人物和問題交代清楚,還要讓主角知道自己的生活即將不同。知道20%的篇幅要寫什麼,就不會出現節奏過慢或過快的情況。
50%篇幅的時候,環境會發現突變,或者角色目標發生突變。 角色在被迫面對問題的時候,多是在做應激反應。然後再故事的50%的時候,角色會突然意識到之前自己不在乎的問題,現在卻因為「自己父親的遺願」需要他正視問題,或者他意識到逃避給身邊人造成了傷害,於是開始轉被動為主動。
70%篇幅的時候,解決問題的希望開始出現。 篇幅50%到70%的發展,主角開始解決問題,卻是不斷地失敗失敗失敗,把主角虐得很慘,幾乎到了絕望的邊緣。但是在70%的時候,曙光可以開始出現了,這時候主角開始解決問題。
某種程度上,情節點是控制故事節奏的一個重要的工具,類似人體黃金分割比,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故事的吸引力。
三、 人物弧光能增強故事吸引力
故事情節在發展,人物的精神和物質當然也在變化。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習慣簡化問題的解決過程,比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這兩步。有的問題可能很簡單就解決了,但是多數問題的解決過程是很難的。在故事創作中,我們可以通過人物弧光來避免「故事過於簡單」這個問題。
人物在故事中需要犯錯-犯錯-學習-成功。 故事主角面對自己不曾面對的問題,不會一看到就能解決。相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物會遇到很多很復雜的不可抗因素,他要做出抉擇,不斷嘗試,不斷失敗,再進行嘗試,然後又失敗。漸漸地,人物領悟了一些東西,已經不是當初的人,精神上或者肉體上已經從弱到強了,他才取得成功。這就是人物弧光,也可以理解為人物的成長路線。
人物弧光該怎麼體現呢? 作者在,角色轉變可以細分成 12個步驟 ,創作者可以參考。他們分別是日常生活、引入挑戰、否認挑戰、初次承認、決定面對、試探挑戰、認真准備、初次嘗試、結果失敗、二次承認、最後挑戰、結果呈現。
前四個步驟,日常生活、引入挑戰、否認挑戰、初次承認。 我們可能會忽視日常生活和否認挑戰這兩者的考慮。我們看很多電影中,會發現主角一開始真的不願意去面對問題,因為人的本性就是不願意麵對改變的。如果忽視了這些步驟,就會出現節奏過快,或者讓讀者感覺不真實。
中間五個步驟,決定面對、試探挑戰、認真准備、初次嘗試、結果失敗。 試探挑戰和初次嘗試可能會被忽視。試探挑戰是試錯的過程,人物要解決一個個細枝末節的問題,如果少了這個步驟,故事就會比較單調。而初次嘗試和結果失敗,這是在讓故事具有變化性,體現問題的難度,同時也能讓讀者具有代入感。
最後三個步驟,二次承認、最後挑戰、結果呈現。 如果人物思維一層不變,當然不能解決問題。二次承認要體現人物的思想升華,要促使人物改變思維,然後才進行最後的挑戰。只有人物本身的思維上升了一個境界,問題才能解決。
生活中,我們解決新問題也多是要經歷這個一個歷程。但是因為缺少總結,不會想得這么詳細。在故事創作者,參考人物弧光的12個步驟,能夠很大程度上增加故事的吸引力。
此外,書中話提到場景的寫作,他說每個場景都需要有「開端-高潮-結果」,這樣觀看者才會跟著走下去,如果一直平平淡淡,看眾是會睡著的。
《打草稿·編劇思維訓練表》的文字很少,但是重點都提到了。學習習作不僅需要學習基礎理論,更重要的是要動手實踐,書中的表格就可以促進寫作者實踐。
B. 作者的靈魂拷問系列 | 你的人物有弧光嗎
在故事創作領域有一個聽起來很玄學的概念叫做人物弧光。
物理上,弧光是電弧所發出的光,非常明亮,帶藍紫色。大概長這樣👇
而在故事創作中,人物弧光是一種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 人物的情感或心理成長,轉變和發展 。
雖然,並非所有小說的人物都具有明顯的人物弧光,比如一些以強情節推動的推理懸疑小說,主角往往前後沒有明顯的變化。
但是,無論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一個有變化,有成長的圓形人物總會比扁平人物更有深度,帶給人們更多的共鳴。
在影視改編上, 人物有弧光的小說也更適合改編成影視作品 。
今天,觀著君就和大家聊聊幾種常見的人物弧線變化以及如何寫出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弧光。(不全面的地方也歡迎大家在留言處補充哦~)
1.正向變化
人物克服外部障礙和內部缺陷從而獲得新生的正向變化可以說是最常見的一種角色弧變化。
很多好萊塢經典 英雄之旅 故事大多都有著這樣的人物弧光,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哈利波特,《星球大戰》系列中的天行者盧克,《霍比特人》中的比爾博等等。
這種人物在開篇往往是一個普通人,因一個刺激性事件而為自己設立了一個 目標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人物會受到 謊言或挫折 的阻礙,通過識別謊言和克服困難最終 完成人物成長蛻變 。
比如去年現象級電影《我不是葯神》中的主角程勇的人物弧線就是典型的正向變化。
故事開篇程勇是一個靠賣印度神油生活的小人物,隨著父親生病,前妻爭奪兒子撫養權這一系列刺激性事件的發生,程勇的人生軌跡開始改變。
程勇的目標: 通過走私低價印度仿製葯格列寧來擺脫自身的經濟困境,改變生活狀態。
程勇的阻礙: 在取得一定收效時,程勇遇到了「同行」的舉報威脅,權衡再三後程勇決定放棄走私低價格列寧。
程勇的變化: 當程勇看到昔日合作夥伴兼患者因沒錢購買正版葯而自殺時,程勇決定冒著違法坐牢的風險繼續幫助這些患者走私葯物,只是,這一次不以賺錢為目的。
最終,程勇被判刑,但這一事件引起相關部門關注,格列寧進入醫保。
經歷過這一系列事件,程勇不再是一個頹廢的市儈,變成了一個有擔當,受人尊敬的人,完成了一個正向的人物弧線。
2.負向變化
與正向變化相反,負向變化的人物,往往做出了負面的選擇,在人物弧線結束時,通常要麼死了,要麼走向墮落。
這種類型的人物弧線在悲劇中很常見,比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教父》中麥克,《絕命毒師》中的沃爾特懷特等。
以《絕命毒師》為例,開篇沃爾特作為一名化學老師,婚姻幸福,過著平凡的生活,但隨著他得知自己罹患癌症這件刺激性事件的發生,懷特選擇了一條不歸路。
沃爾特的目標: 與曾經的學生,現在的毒販平克曼一起販毒,這樣他就可以支付癌症治療費用,並確保他家人的未來。
沃爾特的誤區: 沃爾特驕傲的特點使他認為他有能力躲避法律的監察,成功獲取大筆資金,並能確保家人安全。
沃爾特的變化: 沃爾特相信他的做法時正確的,生活逐漸脫離之前的軌道,成為一個生活在驚險之中的亡命徒。
最終,故事以懷特的死亡為結局。
首先,需要明確在故事中使用哪種人物弧線,然後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在故事的開頭,誰是故事的主角,他們的特點是什麼?
2.我希望我的角色在故事結束時是什麼樣的?
3.發生這種變化需要做些什麼事?
明確了人物弧線,便可以相應的添加人物前史,和幫助人物變化的沖突點,這個沖突點可能來自環境也可以來自人物內部。
寫作在人物弧線和情節弧線這兩個方面共同努力,便可以收獲一個情節完整,角色動人的故事了。
正如毛姆的那句名言:寫小說有三條規則,不幸的是,沒有人知道它們是什麼。
以上關於人物弧光的種類和寫法只是眾多優秀作品的經驗總結。
想寫出打動人心的人物角色,關鍵還要靠作者對生活和人性的細致觀察和思考,從而為創作技巧注入靈魂。
C. 天才槍手哪個人物體現了人物弧光,具體變化在哪
槍手的王越人物體現的人物弧光就是變化應該在他的射手吧。
D. 好萊塢頂級編劇教你如何寫出好故事!
據說 「講故事」 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個人能力之一。想想身邊那些口才極佳的人,無一不是會講故事的人,而且大家都喜歡聽他們說的故事。
要說誰是最會講故事的人,馬上想到的就是影視劇的編劇們!平時我喜歡看劇情類的影視作品,《越獄》、《獵頭游戲》、《完美陌生人》等等。
每次我被電影里曲折離奇的劇情驚掉下巴時,心裡都在狂喊:這編劇太厲害了!好想學怎麼講出這么出人意料的故事。
要講好一個故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雖然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絕對稱得上是比電影還要離奇一百倍,可往往直接聽當事人說出來,我們感覺也就那樣。反倒是一些基於現實生活創作的故事,則顯得格外的有吸引力。
那麼,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
現在可以從《打草稿》這本書中尋找答案。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寫了多部暢銷小說的作家和戲劇編劇,他們結合自己過去成功的寫作經驗和行業內眾多編劇遇到的問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講如何寫好故事。
中心思想,無疑是在開始動筆之前要仔細研究的要素。最為初級選手,首先應該確定好故事的整體概念,再以概念為基礎來搭建故事框架。
這里的概念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靈感」。然而靈感是那麼的飄忽不定,總是在最需要它的時候悄悄躲起來。所以,作者的建議是多多看書,多多聊天,再做做白日夢。做白日夢就是完全放空思想,天馬行空地隨意想像。
確定概念很重要,哪怕有一堆用不著的靈感,也不能一個想法都沒有。
書中給出的概念創作工作表,給不知道怎麼開始的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故事的幾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類別、受眾等,這些都是在最開始時要確定好的。
前面提到的跟角色相互促進的故事情節。如果把故事比作摩天大樓,那麼情節就是鋼筋架構。
當然是高潮迭起的故事最好看了,要是每次高潮低谷之間的轉變像過山車一樣,那故事就更加精彩了!
每個故事都有起因、經過、結果。要讓故事像電影一樣好看,可以試著把情節和戲劇創作的三幕戲結構融合到一起。
第一部分,引子引出整個故事,為後面的強烈沖突埋下伏筆。第二部分,事件發酵,矛盾沖突迸發,進入故事的高潮(可以多設幾個情節點,製造好幾個高潮部分)。第三部分,故事收尾,給整個故事做個總結,各人物的結局如何,點明主旨。
開頭和結尾是固定的設定,當然也可以採用開放式結局,把想像空間留給讀者觀眾,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最終的答案。至於中間部分的事情經過,這也是隨意編寫製造沖突、高潮的任意地帶,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並不一定按照書上的表格來創作情節,它只是一個防止跑偏的參考線。
任何一部小說、電影里的角色無疑是觀眾們最關心的了。而前面提到的故事的整體基調由概念定,在概念確定之後進行角色的塑造。
關於概念和角色的區別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殺手裡昂和小女孩馬蒂爾達,兩個角色的性格特徵很鮮明,讓觀眾完全沉浸在劇情之中,編劇在人物塑造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好的角色,應該是個真實存在的人,他有著自己的愛好、習慣、肢體語言等。 而構成的這個獨特的角色的因子在角色發展表格中,寫的越詳細越好。
就角色名字而言,包含了很多意思在內。姓名可以定義一個角色是什麼樣的人,整是否與故事類型相符合。
好的角色不單單是有鮮明個性、傳奇經歷,還要有「人物弧光」。人物弧光指的是角色在劇情不斷向前發展中,物質和精神層面上的成長,也是每一個好角色的必不可少的東西。人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會成熟、上進或是消沉。
同樣的,好的角色如同現實生活中的人一樣,也有喜怒哀樂,受到刺激會做出那個性格該有的反應。角色的成長與劇情相互推進,從最初的平淡生活,初次小高潮的嘗試,失敗了意志消沉,受到刺激振作起來,絕地反擊戰勝困難。
所有精彩的故事都是低谷高潮的交替進行,角色在這些變化中不斷地獲得新的東西。《越獄》這部劇里的邁克爾主動犯罪被捕幫助哥哥越獄,與獄警、囚犯們斗爭或結盟。
劇情一波多折,而邁克爾這個角色始終保持著他應有的聰明、冷靜、果敢,在一次次實施計劃的過程中,人物形象越來越突出。幾乎所有的觀眾都在關心著下一集中他會遭遇什麼,又如何解決困難,這就是好的角色。
有時候,腦中突然蹦出靈感來或是做了個奇怪的夢,感覺要是寫成故事拍成電影一定會火的。可是,一旦拿起筆卻發現零散的點子和混亂的思路,不足以撐起一個完整的故事,差的要素還太多。
而這本書就是為寫故事量身打造的,不管寫作水平如何,只要按照書中的概念、人物、情節創作表格來填寫,我們就可以創作出結構完整,內容充實的故事。
E. 《追捕堅果大盜》冰雪中的溫暖
非常開心能在這樣一個寒冷卻溫馨的夜晚與您相約。一起聊聊《追捕堅果大盜》這本書,聊一聊戈登警長與帕蒂上演的「冰雪中的溫暖」。
1首先,追捕堅果大盜是一本披著警察探案外衣的社會小說。警察探案題材的小說向來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尤其是六到十歲的孩子對警察職業有特別的好奇與嚮往,同時他們的心智逐漸走向成熟,三觀也初步建立。這個系列的故事,選材獨特,比如盜竊、語言暴力、兒童失蹤,讓孩子們不迴避社會的陰暗面。
2再來看這本書的插畫。畫風溫潤柔美又不失可愛,明快淡雅,符合六到十歲孩子的審美認知。畫家用鉛筆線條勾勒出一幅幅溫馨動人的彩色插畫。與沃爾夫淺顯生動,有情節緊湊的故事相得益彰,讓這部趣味橫生的偵探作品傳達出了一種深邃遼闊、寂靜華美的獨特韻味。
3這本書呢在講故事的同時,也在傳遞著正向的價值觀。她用親切的語言訴說深奧繁復的人生哲理,是兒童文學的最高境界。沃爾夫他不但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讓孩子們無時無刻不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牽引。他也是一位人生哲學家,不動聲色地就將那些立於世間的永恆真理傳達給了孩子們。
4第四個是這本書屬於年齡段較高的橋梁書。讓孩子逐漸從親子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
5這本書裝幀方面也是獨具匠心的設計。故事呢彷彿印在新鄉奶油味兒的紙上,讓人感覺這是一種醉人的享受。這是一種特殊的裝訂方式,叫做「裸背鎖線裝」,為的是能把書完全平展讓讀者欣賞全書的插圖,擁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外面的護封是為了增加美感。
1首先讓我們一起走進追捕堅果大盜的作者烏爾夫·尼爾松。
2這是一位瑞典的兒童文學作家。他曾經這樣說過:童書作家存在的目的是讓童年多一些笑聲,少一點恐懼,少一點焦慮,幫助孩子面對生活中哪些謎一般的問題,讓他們學會保護那些比他們更弱小的人。等他們長大了,可以好好照顧這個世界。
3他曾經寫過一個故事:講一隻小老鼠,想要改變世界,他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善意。然後他遇到了一隻可怕的大田鼠,偷摸拐騙盡做壞事,大家都很怕他,唯獨小老鼠不怕。最後他安排了一個非常樂觀的結尾。讓小老鼠在這只又丑又壞的大田鼠身上找到了善意、悲傷與智慧。其實在咱們這本書當中戈登也是如此,相信善意在每個人的身上。
4烏爾夫是一名兒童文學作家,與很多兒童文學作家不同的是,他強調兒童作品的現實感和思想性。對於一名兒童文學作家來說,他覺得如果在作品中刻意逃避那些看似副面的情緒是不誠實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1、偵探小說讀出了暖暖的溫情
在書中,警察與小偷不是敵我的關系,監獄也不是冰冷的面貌,有著人性的味道。那裡的燈光。點心,溫度都給人一種安全舒適的感覺。警察的審問也不是逼供嫌疑人。警官耐心傾聽。小松鼠思維混亂,但是警官也不會打斷他,甚至還幫他整理思路。其實這在現實中是很難遇到的,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警察與小偷的關系。
我們先從以下文字當中來感受一下這種溫情。
「你怎麼了?」他說著,並用胳膊攬住了小老鼠。(一個攬字多貼切,多溫暖,多形象)
「你可以睡在我的床上,我去監獄里睡。」
「我們兩個可不可以一起睡在監獄里?」
「當然可以。」戈登警官說。
於是,他們把卧室里的床抬進了監獄。然後,他們並排躺在各自的床上。
小老鼠攙扶著他,沿著一條小路一步一步緩慢地向警察局走去。
「我們警察要齊心協力,互相支持。」帕蒂說。「我扶著你,你不能讓我獨自去完成任務。的確,我一個人可能 會走得更快一些,但我需要你!我們警察當中 必須有人變得強壯,心中擁有智慧,聲音充滿力量。」
聽了帕蒂這番話,警官心裡暖暖的。他想從灌木叢里掙脫出來。帕蒂拉著他的手臂。
從上面這些內容當中,我看到的是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他們倆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相互尊重,帶給讀者暖暖的溫情和無法言語的感動。「你怎麼了?」他說著,並用胳膊攬住了小老鼠。(一個攬字多貼切,多溫暖,多形象)
「你可以睡在我的床上,我去監獄里睡。」
「我們兩個可不可以一起睡在監獄里?」
「當然可以。」戈登警官說。
於是,他們把卧室里的床抬進了監獄。然後,他們並排躺在各自的床上。
小老鼠攙扶著他,沿著一條小路一步一步緩慢地向警察局走去。
「我們警察要齊心協力,互相支持。」帕蒂說。「我扶著你,你不能讓我獨自去完成任務。的確,我一個人可能 會走得更快一些,但我需要你!我們警察當中 必須有人變得強壯,心中擁有智慧,聲音充滿力量。」
聽了帕蒂這番話,警官心裡暖暖的。他想從灌木叢里掙脫出來。帕蒂拉著他的手臂。
從上面這些內容當中,我看到的是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他們倆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相互尊重,帶給讀者暖暖的溫情和無法言語的感動。
2、個性鮮明、立體豐滿的人物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並不一定是指一個人,可能是兩個或者是兩個以上的人。實際上很多作品已經試圖在採取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寫作了。
這本小說中的戈登和帕蒂有機捏合成了一個整體,像是一個團隊共同來表現小說的主題。這樣的作品實在難得,因為想把幾個人通過故事捏合成一個更大的一個人,這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對小說家的創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戰。所以在這本小說當中,我們看到的人物並不多,我想這是尼爾森刻意為之的結果。戈登和帕蒂一同與周圍環境發生關系,相互補充的人物性格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飽滿。
首先我們來聊一聊蟾蜍警官戈登,他是森林警察局的警長。探長的年紀大了,對於蟾蜍來說,十九歲呢,已經屬於老年。野生蟾蜍生存年限最高也就二十多年。他愛睡覺,愛吃蛋糕,不喜歡武器。
他很熱愛生活,從第五十二頁,我們可以看出。喝點熱牛奶,吃點兒蛋糕,其實在書中還有很多這樣的細節。
他有原則、很認真,具備推理偵探的頭腦,從蛛絲馬跡當中能夠找到破案線索。
他很有經驗,在小老鼠懷疑是狐狸時,他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小老鼠,這樣的結論,是不正確的。
他也很寬容,從對待小老鼠和兩個堅果大盜的處理上可以看出。在對待小松鼠剛開始的報案中呢,顯現出了他的耐心。
接下來我們再來聊一聊小老鼠帕蒂。他開始有點自卑,很可憐。可是她有做個好警察的強烈願望。她也是一個非常機智的,從後面引誘兩只松鼠用堅果抓他們可以看出來。
3、 環環相扣、高潮迭起的情節
設置懸念---陷入困境----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真相大白
作者從兒童角度出發,抓住兒童心理和興趣,通過合理的想像和誇張來展示出環環相扣的情節,同時又有縝密的邏輯推理。讓讀者同作者一起跌入懸念陷入困局,有迫切地想揭開謎底的慾望,這也是偵探小說的特點。
在經歷的過程中峰迴路轉,壞的人或是能夠變成好的人或事。比如說小老鼠的成長歷程,體現了對於兒童我們通過故事來展示寬容夥伴的力量。
在這里,戈登警官不同於常人的推理能力,他又很喜歡平凡溫馨的熱茶點心。情節一波三折,柳暗花明,從小老鼠到小松鼠都不是真正的堅果大盜,到最終的大盜露出蹤跡,結局童趣無限。
小老鼠的引誘讓大盜扔出堅果,並把自己關在了樹洞里。這樣的結局符合兒童的心理。引導兒童相信這個世界上更多的是善良和寬容。
這本書當中蘊含著很多耐人尋味的哲理,比如說在學會傾聽,這是人生路上的重要一課。學會合作,可以從年老與年少的完美組合當中來感受。
寬容,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為強烈。
從戈登的日常生活,我們感受到世界上最可貴的幸福就是平凡。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首先我們緊扣問題來讀作品。在這本書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說學生可能會提出來,為什麼槍一直放在那裡,警官卻不讓用?
在七十四頁有這樣兩句話:一個具有智慧有特別謹慎的警察才可以拿槍,要知道槍很危險。第二,真正既有智慧又很謹慎的警察,無論如何也不會把搶帶在身上。戈登警官說,因為槍很危險。
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耐人尋味的問題,有條件的家庭呢,可以開家庭討論會。比如說針對這樣的問題,爸爸怎麼說,媽媽怎麼說,我怎麼說。可以做下記錄作為一個餐桌話題。在課堂上面也聽一聽老師的說法,同學的說法,說完之後,我的想法有沒有改變,最後是我現在的想法是什麼。這就是共讀的意義。當自己想不明白,多人探討之下也不一定很清晰,但是想法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思考過程。
再比如,孩子說小老鼠偷了一粒堅果,他為什麼沒有坐牢?而小松鼠偷了四粒,這是小老鼠他們設下的陷阱,那他為什麼要坐牢呢?
雖然時間很短,但是還是用這樣的方式成熟了他。這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其實諸如此類還有很多這樣的問題。孩子們提出來,老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把它們列出來。每個孩子選一兩個在小組當中,在班級里進行交流,也可以作為家庭的餐桌話題進行家庭探討做一些記錄。因為這本書的意義不僅在於故事,它還有一些現實的意義非常有探討的必要。
環節二 聚焦人物讀作品
朱光潛先生有過一段經典闡述:「從前我看文學作品,攝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說的內容。如果它所寫的思想與情境本身引人入勝,我便覺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語 言文字如何。反正語文是過河的橋,過了河,橋的好壞就可不用管了。近年來我的習慣幾已完全改過。一篇文學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語文。」
無論是什麼樣的小說最重要的便是小說中所刻畫的人物。無論從哪個方面上來看,把小說人物看成是整部小說的靈魂是不為過的。一部好的小說可以看到小說裡面人物的靈魂、骨骼、血肉。小說營造出來的環境、搭建的故事,刻意為之的主線,都是為了最終來說明人物而做出的努力。好的小說可以把人物寫活。隔著文字我們能夠聽到人物的聲音,感受到人物的溫度。
我們首先透過語言文字來分析戈登這個人物。
1.帕蒂匯報的時候,警官一次都沒有打斷她。他只是不斷地點頭,同時在紙上做記錄。(帕蒂匯報的時候,戈登一次都沒有打斷他,他只是不斷地點頭,同時在紙上做記錄。其實我們知道帕蒂獨自辦案回來以後他會報道那麼多,戈登肯定在第一時間就知道狐狸並不是兇手,但是他並沒有一棍子打死他,而是耐心地傾聽、贊揚了他「年輕敏捷」等。然後委婉地說到經驗,最後。用邏輯。用邏輯判斷,讓帕蒂明白不是狐狸。)
2.「我們的森林應該讓所有人都生活愉快。在這座森林裡,我們應該做到慷慨大方,體諒其他的動物。」(P43)
3.他把印章對准紙的正中央,遲疑了一下,然後把印章挪動了一點兒。最後,他在紙上蓋上印章 。咔——嗒!(多次出現蓋章)
4.「一個既有智慧又特別謹慎的警察,才可以拿槍。要知道,槍很危險。」
「真正既有智慧又很謹慎的警察,無論如何也不會把槍帶在身上!」戈登警官說,「因為它很危險。」(多次出現對槍的態度)
5.帕蒂坐在訪客專用椅上,警官坐在他的轉椅上。(文中多次出現轉椅)
從戈登多次蓋章,還有他的椅子以及對槍的態度都說明:戈登把自己的工作看得很神聖。
6.「我覺得,你不是一個小偷。」過了一會我,警官說。
7.警官眨了眨他那雙大眼睛。他能想像出那種飢餓的感覺有多麼可怕。
人物弧光作為電影編劇塑造人物的一種創作技巧,一直以來深受好萊塢的歡迎。人物弧簡單來說,其實就是人物的變化人物的成長。
人物的弧光其實就是人物的變化,人物的成長。 羅伯特·麥基的《故事》中的定義:最優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在講述過程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
羅伯特麥基的故事中的定義。最優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在講述過程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和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在這本書當中人物弧光更適合用來分析小老鼠的成長。小老鼠從最開始的沒名字、沒年齡、沒住處,沒工作的四無人員到有名字有家有工作。從小偷到一名合格的景園。我們跟隨作者經歷了小老鼠的成長與變化。
帕蒂心裡很害怕,可她必須完成這項充滿危險卻很重要的調查。她突然 打了個寒戰,但最後還是決定,無論 如何都要走一趟。她現在已經是一名警察了,她必須讓大家都看到自己有能力勝任這個職位。而且她覺得自己必須以某種方式償還那粒堅果。
小松鼠其實也發生的也發生著變化,他從最開始令人同情的失主,到最後變成了小偷。我們也看出了他身上的自私。
分析完任務,我們再來看看這本書的另外一個亮點就是破案的黃金搭檔,年老與年少的完美組合。蟾蜍在破案過程當中結識了自己的夥伴。讓寬容和團結的力量在案件的偵破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蟾蜍也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帕蒂學成出師成為一名真正的警察。他們建立了一個高效合作的團隊。相互尊重,共同熱愛紙杯蛋糕。追捕堅果大道是他們的第一個案子,他們找到了堅果大盜,並且給出了一個創造性的懲罰。
環節三 破譯密碼讀作品
詩人艾略特曾說:「壞詩人用借的,好詩人用偷的。」不要懷疑,在創作的世界裡,「偷」比「借」好。因為借了,你得還回去;而偷了,東西就永遠 是你的了。 ——許榮哲《小說課》
這本書的作者,他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故事情節環環緊扣,高潮迭起。在閱讀當中,很多人很容易關注到效果,但是很少去關注效果是如何產生的。
為什麼這本書這么吸引人,讓我們一睹就停不下來?現在,我們一起來破譯作者的寫作密碼。
蔣軍晶老師說:偵探小說實際是一個造謎和解謎的過程。一個滴水不漏的謎,能充分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窺探心理。
當我們從偵探小說這個角度聊的時候可以提以下幾個問題。比如
1、作者留下了哪些線索?
2、哪些細節可以成為重要的破案線索?
3、作者設計了哪些故意讓你走上岔路的線索。
這里邊可以用故事地圖來畫出整個案件的偵破過程。
故事公式讓講故事很容易,只要你問自己七個問題,就可以在五分鍾以內立刻說出一個有開頭、有結尾、有沖突、有轉折的完整故事。
故事公式:
問題1、目標:「主人公」的「目標是什麼」?
問題2、阻礙:他達成目標的「阻礙」是什麼?
問題3、努力:為達目標,他是怎麼「努力」的?
問題4、結果:努力後的結果是什麼(一般是不好的結果)
問題5、意外:如果結果不理想,表示努力無效,那麼,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變現狀嗎?
問題6、轉折:意外發生,情節怎麼「轉折」的?
問題7、結局:故事最終的「結局」是什麼?
故事公式:1目標——2阻礙——3努力——4結果——5意外——6轉彎——7結局
接下來我們以《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為例看看作者是怎麼樣使用故事公式的。
1、目標:幫小松鼠找回被盜的堅果
2、阻礙:下雪,腳印被雪覆蓋
3、努力:找線索,巧設陷阱
4、結果:小松鼠被抓,但不是真正的盜賊
5、意外:真正的盜賊出現
6、轉折:盜賊把自己訂在「監獄里」
7、結局:堅果失而復得。
可以把故事公式跟孩子們來聊一聊,舉些例子讓他們明白每個環節是什麼樣的意思。就把故事公式用《追捕堅果大盜》進行驗證。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文章不能像廬山瀑布一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不能一瀉千里,要曲徑通幽,要有起伏、有照應、有高潮、有轉折、有矛盾、有戲劇化的沖突、有陌生化的沖擊,這是寫文章的奧妙。很顯然作者在行文時注意了,這種節奏的變化,運用偵探小說特有的造謎和解謎,在結構上運用故事公式讓我們緊緊跟隨作者的步伐一同去尋找堅果大盜。
我們接下來再來破解第二個寫法的密碼文字影像化。
每次讀這本書感受都不一樣,但相同的是每讀一遍都像又看了一場電影,根據文字在腦海中想像相關的畫面,這是文字的影像化,這也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松居直先生說:可以說聽不進故事的孩子,是因為沒有在心中想像故事把他們變成畫面的能力。
所謂聽故事的能力,就是把這個故事,這個眼睛看不見的世界變成在自己心中看得見的話,也就是一般被稱為想像力的能力,如果想像力豐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見的東西想像畫面的能力也是需要鍛煉交流,想像出來的畫面也是一種樂趣。很多老師會提倡學生將小說中的場景人物形象畫出來,至少會提醒孩子在腦海中努力還原小說中的場景人物形象。下面這些問題就是培養孩子視覺化能力的問題。
1、讀這部分時,你看見了什麼?
2、從哪些文字中讓你看到一個人或一個地方的模樣?
3、什麼故事細節幫助你在腦海中描摹出一幅景象?
什麼地方讓你難以在腦中描摹一幅景象?
作者是如何寫出有畫面感的文字呢?讓我們一起去破譯畫面感速成的密碼吧!
小老鼠吃完了果仁。
小老鼠很快就在果殼上啃出一個漂亮的小洞,然後把纖細的手指伸進果殼里,抓出果仁,並「咯吱咯吱」地咬著。她咬得飛快,直到把整個堅果都吃完。小老鼠一直眯著眼睛,享受著這頓美餐。(P19)動作
小松鼠走進了警察局。
小動物拍掉皮毛上的雪,甩了甩毛茸茸的大尾巴,雪片四下飛舞起來。原來,這是一隻小松鼠。他跺掉腳上的雪,大踏步地走進了警察局。(動作)
他們坐在那裡思考。
他們坐在那裡思考,兩個人都歪著頭、托著腮。警官換了一隻手,帕蒂也換一隻手,警官嘆一口氣,帕蒂也跟著嘆一口氣。(動作)
從以上內容當中,可以跟孩子們討論總結畫面畫面感速成。
畫面感速成密碼1:
精確簡練的動作描寫,而且那動作可以盡量家常些,讓人可以想像出來。
我們再來看這句話:警官氣喘吁吁地走在雪地上,呼出的熱氣像雲朵一樣從他那大大的嘴巴里飄了出來。
讓學生體會到合理使用比喻可以增強畫面感。
看這句話:此時天色已晚,整座森林裡都安靜下來了,雪花輕輕地飄落,靜謐而美麗。
學生能夠知道這是對場景進行了描寫。那對場景進行描寫時用到有什麼怎麼樣可以增強畫面感。
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個描寫三原則:第一個就是有什麼,使我們明白描寫的對象。怎麼樣是描寫具體起來像什麼,就是描寫變得更加形象。如果我們能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來描寫和形容事物是不是就更具體了呢。
在這本書上當中還有一些句子無法看到清晰、具體的畫面。可以讓孩子運用以上畫面感速成的密碼自己作一下修改:警官坐在窗邊。他累壞了。P64 狐狸對樹林里的老鼠和小兔子非常不友好。 P53
最後我們再從思考哲理來讀一讀作品。
從書中,我們讀到了團結,戈登和帕蒂的一個高效合作團隊的建立。
我們還讀到了,學會傾聽就是人生路上的重要一課。對於松鼠報案時的語無倫次和抓到他時的混亂思維一直耐心傾聽。這個可以做一下延伸,對於兒童可能很多孩子還沒有具備的能力,這個恰恰是老師和家長需要引導的。
第三個世界上最可貴的幸福就是平凡。蟾蜍警官喜歡冬天靠著壁爐喝著熱茶牛奶吃著點心。這樣平凡的生活其實就是一種幸福。
第四個寬容,就像天上的細雨滋潤著大地,賜福於寬容的人,你賜福於被寬容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懲罰更強烈。
第五個「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這里對堅果大盜自由的破壞法律和一些原則,最終受到了失去自由的懲罰。
世界的美好和社會的約定,我們應該充滿期待驚喜和感激。這個在結尾許下的三個願望當中,我們可以體會的到。
今天我的導讀就到這里,感謝您的耐心聆聽,謝謝大家!
F. 寫作技巧——深化你的故事(8)
Live8小說的詳略安排
主講人:潘逸飛
課程大綱:
故事結構——結構常見問題
短篇小說謀篇布局技巧
最簡單的故事模型舉例
故事詳略安排的方法: 七句話練習
1.寫七句話:
– 一句話:介紹你的故事背景。
– 一句話:介紹你的主人公(雙主角則兩句話)。
– 五句話:講清楚情節。
2.思考一:
– 這五句話的情節按照現在的順序排列嗎?
– 如果調換順序,會發生什麼?
– 如果刪除一個情節(去比較每一個情節),是否影響你的故事?你的每個情節是否都在推進故事(或者對主人公的內心產生一些刺激),是否具有同質性,如果具有同質性,考慮去掉其中一個。
3. 思考二:
– 你的故事背景在文中單獨(成為段落)出現嗎?(若不出現,
它也可以是一種氛圍)你打算把它放在哪個位置?
– 你的人物設定在文中單獨(成為段落)出現嗎?(若不出現,它也可以蔓延在對話、動作、外貌里)你打算把它放在哪個位置?
– 根據以上要求調整七句話(或不足七句)的位置。
4.擴寫情節中,你認為最重要的那一句話,竭盡所能去寫。
5.擴寫情節中,你認為第二重要的那一句話,五句話擴寫清楚。
6.合成你的故事,你得到了一個有詳略的故事大綱。你對這個大綱是否滿意?
7.思考三:
– 檢查這個故事,你是否知道了這篇小說需要重點處理的段 落嗎?
8.思考四:
– 重新審視這個故事:
– 告訴我們你的故事從哪裡開始。
– 告訴我們你的故事裡所有事情都取決於什麼。
– 描述一個時刻,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 告訴我們什麼使事情變得復雜。
– 告訴我們在哪裡一切都結束了。
– 你的故事中每個人想要的是什麼?
– 你的故事中每個人害怕的是什麼?
9.你可以選擇用這個大綱繼續寫作,也可以由此想到新的大綱。(發現原有大綱有執行的問題,或者你有了更好的點子。)
10.完成你的小說。
故事結構
– 故事的結構是整個小說的基礎,也是決定你小說好與不好的重要因素。
– 編輯在審稿的時候,也會著重看你的結構是否合理和巧妙。
結構常見問題:
講不清楚故事的關鍵問題
– 關鍵問題:主人公的行動線 /開場提出的懸疑
– 故事的關鍵問題總是淹沒在那些過度的、多餘的描述和解釋中。
–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子情節過多。
什麼是子情節?
– 當我們想要在一段劇情中添加分支劇情,並且需要讓這段分支劇情結束後再次回到原來的劇情上,那麼我們就需要使用「子情節」這個操作。
– 子情節:「A-B-A」
– 非子情節:「A-B-C」
– 技巧:試著在高潮到來之前結束某些支線情節。
– 人物過多,把故事的主線淹沒不見了。
解決方案1:
– 檢查配角
– 配角:能引發故事中的事件,但是並沒有必要經歷重大轉變(只有最重要的那個反派可能有人物弧線)。
什麼是人物弧線?
– 更加常見的說法是「人物弧光」。這個說法來自於羅伯特·麥基的《故事》。
– 簡單來說人物的弧光其實就是人物的變化,人物的成長。
– 《故事》中的定義:最優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在講述過程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
– 解決方案2:
– 通過區分圓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可以幫助你解決這個困難。
– 配角可以是扁平人物。
什麼是扁平人物?
– 扁形人物在17世紀被人叫作「體液性人物」,現在他們有時被稱作「類型性人物」,有時又被稱作「漫畫式人物」。這個類型里的那些性質最最純粹的人物,是作者圍繞著一個單獨的概念或者素質創造出來的。
– 真正的扁形人物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例如「我永遠不會拋棄米考伯先生」,這就是米考伯太太。她說她不會拋棄米考伯先生,她確實沒有拋棄他——這句話把她一生的事跡全部概括出來了。
– ——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
結構常見問題:
堆積與主題無關的生活場景
– 錯誤示範:
– 不停地烤蛋糕
– 被迫參加枯燥的公司戰略會議
– 哭訴自己多麼需要被愛
– 解決方案:
– 你需要衡量每一出戲和每一個事件,問問自己,它們究竟是讓主人公離自己的目標更近了,還是更遠了。如果是更遠了,趕緊刪掉。
– 想像你自己在做IP評估。你需要先拎出故事的主線——名詞+動詞+形容詞。
結構常見問題:
沉溺於背景故事
– 故事的兩個主要部分:
– 背景故事和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故事。
– 知道何時引入以及何時退出背景故事,是架構小說階段最大的挑戰之一。
– 不要解釋所有的事
– 不要提前回答每個問題
– 直到拖得不能再拖時,才告訴讀者背景故事
– (但並不一定是在故事的結尾才交代!)
– 只告訴他們那些至關重要的以及能引起不安和疑問的小道消息。
– 到底需要寫多少背景故事?並沒有準確的規定
– 比較推薦的「折返跑」方式:
– 開端:只介紹必須介紹的背景;
– 發展:多加一些背景故事來揭示動機並維持故事的緊張感;
– 高潮:如有可能,再透露一些背景,把故事推向高潮。
結構常見問題:
片段化/碎片化
– 一件事接著另一件事,但彼此之間關聯甚少。
– 因果相依原則:
– 每一個場景需要遵循故事走向並影響接下來的場景
– 每一個行動需要喚起人物的內在情感並對未來發生的事情施加影響
結構常見問題:
故事的高潮部分發生在幕後
– 跳過重要場景。或者說,沒有詳細描述當時的
場景,而是在事件發生之後回顧總結了一下。
– 難寫不等於不寫/略寫
短篇小說謀篇布局技巧
場景不必太多
– 場景:
– 卡佛《好事一小件》:醫院/家
– 沈從文《生》:北京城十剎海前海南頭
– 蘇童《古巴刀》:生產刀具的工廠/三霸的房間
開頭之後的第一個場景:
轉折事件
– 卡佛《好事一小件》:生日男孩被車撞倒
– 蘇童《古巴刀》:三霸要求陳輝再給弄幾把古
巴刀
– 門羅《我是怎樣遇到我丈夫的》:飛行員出現
第二個場景:
– 得償所願,而且/但是……
– 事與願違,但是/而且……
– 不了了之,但是/而且……
– And總有強大的魔力!
舉例
– 蘇童《古巴刀》:雖然弄到了古巴刀,卻被發現了
– 卡佛《好事一小件》:生日男孩沒有醒,而且家中不斷被電話「騷擾」
– 門羅《我是怎樣遇到我丈夫的》:飛行員和「我」不錯,但他的「未婚妻」卻來了小鎮
第三個場景:
點亮你的「轉向燈」
– 把故事引入真正的主題(或者更廣闊的主題)
– 蘇童《古巴刀》:
– 誰才是懦夫?
– 被忽視的人最終會做出怎樣驚人的決定?
– 「看客」的下場?
舉例:
– 卡佛《好事一小件》:
– 一個家庭怎麼面臨喪子之痛?
– 人在極度痛苦/憤怒的時候,會走向怎樣的情緒?
– 如何諒解生活?
– 門羅《我是怎樣遇到我丈夫的》:
– 眾人的「審判」?
– 人有時候會做出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人生選擇?
視角變異
– 有些作品,並非採用一種視角完成,而是安排兩種甚至多
種視角類型。
– 比如魯迅的《祝福》,開頭和結尾,是以第一人稱的有限
視角描寫的魯鎮祝福前的場景和「我」與祥林嫂死前的相遇。
中間部分則以第三人稱上帝視角描寫了祥林嫂的悲慘遭遇。
– 視角變異有時與敘述層次密不可分。
敘述層次
– 《祝福》,有三個明顯的敘述層次:
– 第一層次:「我」在魯鎮的經歷,「我」見到祥林嫂要飯,最後「我」聽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
– 第二層次:「我」關於祥林嫂一生的回憶講述;
– 第三層次:在「我」的回憶中,衛老婆子向四嬸三次講祥林嫂的情形,祥林嫂自己講兒子如何死。
重要提示:
– 當「我」(見證人)成為講述者並且中途出現視角轉換的時
候,往往需要考慮敘述層次的問題:
– 為什麼需要「我」來講,而不是主人公直接講?
– 是為了故事的懸念、神秘性,還是「我」本身就是一個功能性的人物,或者帶有某種「教育」「反思」「深化主題」「拓寬主題」的作用?
– 注意「我」這個角色的塑造。通常這會被新手寫作者忽略。
特別的結構
– 松本清張《來自遠方的呼喚》
– pattern game
– 張大春《走路人》
– 雙線交織
G. 讀書|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六月底,下定決心要積累閱讀量,定了一個1000小時的目標,每天2.5小時,4000天完成,十年之後讀書應該可以成為一個習慣吧。
讀的第一本書是羅伯特·麥基的《故事》,不得不說我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真的和預想的不一樣,這本書大概44萬字,讀它用了17.5小時,一整周的閱讀時間,而且並沒有理解多少。
《故事》這本書主要講銀幕劇作的創作,也就是怎樣寫作劇本故事,技巧沒有學到多少,但至少知道了一點,劇本創作和小說創作是天差地別的事情,電影本質上是用鏡頭講故事,劇本只是一個半成品。和小說對比,劇本的限制更多,講故事的難度也更大。
《故事》是一本理論性、指導性很強的書,值得今後反復閱讀,為了保護閱讀熱情,我並不打算立刻重讀它,先放一放。這里只談一些,對這本書模糊的感受。
一、弧光
麥基在書中提到兩個很新穎的詞「電影孤光」和「人物弧光」。我們可以把弧光理解成一條有弧度的光線,也就是這條線不是直的,它有變化,有弧度。
電影弧光指的就是故事線有孤光閃現一般的價值負荷變化,簡單地講就是故事開頭和結尾要有一個不可逆轉的終極變化,不能故事講完了啥都沒發生。
人物弧光的重點在觀念轉變上,一個故事發展到最後,人物的觀念在開頭和結尾保持一致,沒有發生變化,就很可能是個平庸的作品。
二、藝術的門檻
拋開劇本創作的技術不談,麥基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對創作的態度,藝術欣賞或者創作是有門檻的,寫作是一個手藝活兒,需要刻意打磨,千萬不要迷信靈感。
對於寫作來說,自知是關鍵——生活加上我們對生活的深沉反思,因此想要成為作家就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尤其是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在其他的藝術領域也是如此的,像音樂、美術這些圈子不是專業院校畢業的基本上就只能當業余藝術家,很難進入主流。
不只是藝術創作,藝術欣賞也有門檻,比如欣賞古典音樂絕對不是只聽響那麼簡單,至少你需要了解相應的樂理知識,專業的音樂愛好者都是看著譜子聽的。
三、故事,是生活的比喻
生活中,我們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講故事,同時也在創造著屬於我們的故事,那麼銀幕上的故事和生活有什麼關系呢?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一個講故事的人就是一個生活詩人,講日常生活瑣事轉化為一首詩,一個長達兩個小時的比喻,告訴觀眾:生活就是這樣!
因此,故事必須抽象於生活,提取其精華,但又不能成為生活的抽象化,以致失卻實際生活的原味。故事必須像生活,但又不能一成不變地照搬生活,以致除了市井鄉民都能一目瞭然的生活之外便別無深度和意味。
讀完這本書不見得能寫出什麼好故事,但至少能分辨什麼是好電影、什麼是爛片了,也是不錯的收獲。
祝夏安。
H. 怎樣才可以寫出好的劇本
要寫好劇本,就要先擬好一個大綱,按照這個大綱補充劇情;將豐富的想像力和生活體驗結合;故事主題要貫徹,矛盾與沖突按照一定的順序貫穿始終。
1、首先要將劇本「立意」放在首位,因為一個劇本一定要有一個好的立意,作為編劇一定要明確這個劇本是為了表達什麼。立意相當於決定了劇本的上線,有一個提綱契領的作用。
2、劇本的人物塑造、人物的性格沖突關繫到整個故事的走向以及後面的戲劇沖突,角色一旦塑造成功,後面的情節就會很大程度的完善起來。一個完美的,好的人物,他在電影的開始和結尾一定是有改變的,就是有一道人物弧光。
3、劇本的大綱要把所有的基調類型題材都要定下來,前15分鍾最主要的人物基本上都要出場,可以用各種方式。
4、沒有劇本是一遍到位的。寫完之後要給很多很多的朋友看,然後你身邊的朋友會給你一些不一樣的建議,然後不斷地修改提高。創作永遠是一個驗證的過程,它可以驗證劇本,驗證之前劇本的立意,人物大綱是不是正確的。
注意事項:
1、劇本寫作勿變成小說的創作。劇本的創作主要是用文字來表達一連串的畫面,所以要讓看劇本的人見到文字能夠即時聯想到一幅畫面,將他們帶到動畫的世界裡。
2、劇情在主線外,不宜安排過多的副線,也不宜安排超過三個主線,當主線不止一個時,就要減少相對應的副線。
3、若非劇情需要,劇本里不宜有過多的對話,否則整個故事會變得不連貫。劇本對白越少,畫面感就越強,沖擊力就越大。
I. 人物弧光
人物弧線即人物的變化、成長。即優秀的作品在講述過程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
人物弧光一詞來自於英文Character Arc,指的是人物在故事裡經歷的成長的考驗和磨難,他的狀態及品質逐漸發生了改變。
故事的情節是一系列事件的組合,再精彩的情節也離不開人物,情節的變化離不開人物內心的變化,情節只是外在的變化,推動情節變化的其實是人物內心的變化,內心的變化就是人物弧光,人物弧光的存在能夠使得故事裡的人物變得真實可信,當故事裡的人物和讀者自身相近時,就非常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故事裡的人物的一舉一動就能引起讀者的代入感,能夠使讀者感受到人物的各種情感,更能夠激勵讀者。人物弧光使得故事真實可信。
人物的成長和變化是循序漸進的,不是突然變化的。故事中的人物一般不可能在一次事件或一次震動之後,一夜之間徹底轉變,大多數應是一點一點的改變的,從懦弱到勇敢,從仇恨到相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故事裡的人物遭遇經歷使其成長改變的應該是一個個經歷波峰到波谷的過程,跳躍式的改變大多塑造的人物過於平面,只有循序漸進的改變才能創作出立體的人物。
J. 人物弧光 定義
國劇門臉,出手了。
相較於前兩年的佳作頻出與帶話流量,正午陽光幾乎沉寂了一整年。眼見年關將近,由製片人侯鴻亮、導演孔笙等主創領銜的招牌班底,終於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改編自阿耐長篇小說、作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獻禮大劇,《大江大河》。
原著內容跨越數十年,涵蓋了一代人的歲月崢嶸與青春熱血,侯鴻亮更曾放言《大江大河》是整個團隊多年來現實題材創作的一次總結,不僅要拽住年長一輩的電視觀眾,而且在口碑上,也要把年輕人的心牢牢摁住。
《大江大河》全片預計分為上下兩部,從目前已完結的上部共47集來看,侯鴻亮所言非虛。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作品,扎實的劇作,考究的影像,到位的演繹,各個環節的把控缺一不可。但在筆者看來,通過「人物弧光「展現角色魅力才是令作品質變的主要原因,「人物弧光」作為編劇塑造人物的一種創作技巧,它指的是在故事講述過程中要表現人物本性的發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大江大河》幾乎沒有功能化的主人公,有血有肉、觸及靈魂的塑造與刻畫,才將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代入主旋律敘事之外的新境界。
宋運輝 少年成長
宋運輝這個形象,是頗具象徵性的。低調,隱忍,但是執拗、堅韌不拔,忠於信念,一開口便是斬釘截鐵、雷霆萬鈞。這種國人看來有擔當和魄力的形象,也見諸於不少日韓影視作品中(往往是以大智若愚的形象出現),比如《編舟記》的馬蹄光也,《未生》中的張格萊,這類人的共同點在於都喜歡下「笨功夫」,但只有這樣,才能切實練就撐起一個時代的脊樑。
相比原著中的算計與權衡,劇中的宋運輝則兼具著老成與少年感。在外人看來,問題當前,他總是波瀾不驚,厚厚的劉海和粗框眼鏡也極力抹去眼中流露的些許情緒,但整個故事看下來,他實際上在用這種老成和穩定,去掩飾自己因為出身、因為自己無力而憤怒的情感,這種情感消彌於無聲無息、繼而化作滂湃的動力令他前行,這才是少年之可貴,少年之無畏,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吶喊、彷徨、再吶喊,從沒變過,從不妥協,是為少年。
好的人物塑造一定是像剝洋蔥一般,一層一層揭露心境,《大江大河》深諳少年成長的塑造也需要按部就班。離開家庭之後,從頭兩集出現的李科長,叔叔室友,再是水書記,大尋,前輩老師與同輩兄弟構成了對宋運輝的「二次教育」,再是情感的啟蒙,劉啟明的踟躕受挫,程開顏的情竇初開,少年開始向男人轉變。
其中對小輝影響最深的莫過於姐姐萍萍的成婚與離世,對東寶的囑托,以及之後的耿耿,猝然而逝的親人令宋運輝體味到人生的無常與無力,宋運輝完成了從恐懼到篤定的轉身,也奠定之後他在風雲詭譎的金州廠中存活向上的資本。
至此,宋運輝就鮮活了起來,扮演者王凱的出色演繹同樣功不可沒,將在革委會外一遍遍背誦社論的少年心氣「逼」了出來。面對這樣一個鮮有情緒起伏的內斂角色,王凱結合造型、氣質,並很好的運用了眼神去演戲,令宋運輝少年老成的氣質展露無遺,後續可期。
雷東寶 糙漢柔情
相比宋運輝有表達主題光輝的角色訴求,雷東寶則敞亮的多。宋要大局觀,立的是國家門面,東寶則就走小格局,見微知著,某種程度上說比宋更難寫,容易臉譜化,更難演出彩。
用編劇袁克平的形容來說,雷東寶是最容易想像的一類人:看起來五大三粗,但也有自己的聰明和狡猾之處。
如今在社會上掌握話語權的大多是80年代的大學生嗎?不見得,肯定也有雷東寶這類草莽梟雄,他們的確容易被大潮淹沒,但他們的生命力絕對不能低估。
雷東寶們通常都是先鋒派,大膽,不畏代價,仗義屠狗輩之流,然而吃了沒文化的虧,看不清形勢。當國家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他們要麼早就溺死在半途,要麼就想鋌而走險找捷徑。
但雷東寶的身上,有著上一輩人身上不可磨滅的印記,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最被詬病的問題——執行力。
窮則思變,部隊退伍的雷東寶,振臂一呼,憑著一股狠勁帶領小雷家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在那個做什麼都要經過人民公社同意的時代,雷東寶壯士斷腕般的執行力體現的淋漓盡致。正當觀眾以為人物屬性定型之際,在解決完小雷家的危機後,東寶卻在熱鬧聲中獨自離場,偷偷躲進媳婦懷里吐露自己「累了」,這時這位糙漢子的血肉才凝聚起來。
不僅如此,《大江大河》也為這個糙老爺們做了不少別出心裁的設計,在愛情面前笨拙逞強的老男孩,為保老叔一力承擔罵名的莽漢,夾在母親和妻子之間的慫包,在亡妻面前宣誓不娶的任性丈夫……令雷東寶這個角色身上看到了很多父輩的影子,也有很多時下困境的寫照,可愛,可氣,可嘆,那是種只屬於男人的乖張與莽撞,看上去堅如磐石,卻似乎又能一朝變天,但人性之復雜不在於此嗎?
盡管雷東寶在妻子離去後逐漸一步步走上一條無可挽回的道路,但那已不是個體的問題,而成為了一個時代唏噓下的縮影。
楊巡 小鬼當家
楊巡是一位典型的倒爺,這個倒不光是倒賣的倒,而在於「打不倒」。
《大江大河》顯山露水之初,最受觀眾期待的並不是王凱的小輝,也不是楊爍的東寶,而是身為「電影咖」董子健的電視劇首秀,楊巡。
楊巡的登場姍姍來遲,董子健的首秀也不可謂不賣力,網友曾笑稱楊巡的面部表情之豐富多變,連截圖都截不到一張正經臉。這也契合個體戶楊巡的定位,不正經,不受待見,自尊擱在腳底下,但狹路相逢,小鬼也能化身勇者。
在《大江大河》的上部中,對第三位主人公楊巡的著墨相對而言是最少的,但同樣令人深刻,一方面是人物特性,兼具了宋運輝的少年氣與雷東寶的男人心思;另一方面,深愛多時的小鳳跟有錢的公子哥跑了這類事,足以讓熒幕前的大好男青年們以淚洗面、心有戚戚。
楊巡有精明的生意頭腦,小時候便懂得以物易物,但他沒有宋運輝的才識和能力,也沒有遇到那麼多前輩和老師,他是只能趟水和泥、摸一步走一步。楊巡他也善良,仗義,在宋家最艱難的時期,二老茶飯不思,是楊巡代替宋運輝行駛了為人子的職責,陪伴宋家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但這種仗義是善,是性格使然,也並非東寶那種背負著眾人之企望、成全大義的豪情,這也註定了楊巡必然走上與二人截然不同的道路。
楊巡大概是最能激起年輕人共鳴的角色,在有限的呈現中,對於他個體戶事業的發展還未發力,更著眼於他起步的艱難,以及那個同他相濡以沫、共患難的小鳳身上,明明相愛的兩個人怎麼就這樣以最令人心疼的方式走散了呢?是楊巡做錯了什麼嗎?
沒有吧,他一心為小鳳好,住更好的,吃更好的,而小鳳也為二人的生意一度費盡心思,很難去苛責她最後的選擇,最後的結果或許只能說是緣分未到。但對楊巡來說,他沒有那麼多光環,沒有那麼多使命,一次愛情的重創,一次發自肺腑的流淚,便令無所倚仗的社會大學畢業生楊巡踏上征途。
楊巡註定是螺絲釘,無論大小,但時代不會創造他們,而由他們開拓這個時代。
不難想像在下部中這三個人的走向,但實在是猜不到這期間他們又要經歷怎樣的變故和考驗,或許這才是人物弧光的迷人所在。反觀今年影視劇市場,依舊是宮廷內斗和大女主戲大行其道,人物雖然多面卻味同嚼蠟,只好填充各式眼花繚亂的大場面與獵奇元素以期打動觀眾,而觀眾對待國產劇作也慣性地以1.5倍速「伺候」。
《大江大河》在這一點上做出了表率:它是反市場的,不依賴流量明星,不憑靠設定與花哨的元素,而是對一個相對嚴肅的正劇題材反復打磨,用誠意滿滿的故事激起觀眾的興趣,主動讓觀眾能夠靜下心來欣賞,也為盲從數據的浮躁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