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弗吉尼亞什麼電影里的人物

弗吉尼亞什麼電影里的人物

發布時間:2022-12-21 09:42:31

㈠ 請問這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電影:《薇塔與弗吉尼亞》Vita and Virginia(2018)

劇情簡介· · · · · ·

影片背景設定在20年代的倫敦,劇情將會聚焦伍爾芙與韋斯特之間的情事:弗吉尼亞·史蒂芬1912年嫁給倫納德·伍爾夫,接著遇見了上流社會人士兼作家薇塔·薩克維爾·韋斯特——哈羅德·尼科爾森的妻子。自1922始,她們開啟了一段長達十年的戀情,並維持著性關系,互通了很多情書和日記。在她們的戀情終結之後,兩人仍保持著良好的朋友關系,直到1941年伍爾芙去世。

㈡ 有一部電影,講的是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她的戴洛維夫人的故事,名字叫什麼啊

時時刻刻(The Hours) 是妮可。基德曼 梅里爾。斯特里普 朱利安。摩爾 演的
這是三個女人的故事,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懼與渴望,把她們聯系起來的還有這個名字:戴羅薇夫人。
弗吉妮婭·伍爾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3年代的倫敦郊區布魯姆斯伯利,開始寫她生前最後一部小說《戴羅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寫作的天才燃燒的同時,遊走在瘋狂的邊緣。
勞拉·布朗(朱麗安·摩爾),一個生活在二戰末期的洛杉磯的家庭主婦,正在閱讀《戴羅薇夫人》,這本書使她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天她正在准備她丈夫的生日派對,肚子里有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她卻和弗吉妮婭筆下的戴羅薇夫人一樣,萌生了自殺的願望。
克拉麗薩·沃甘(梅麗爾·斯特里普),現代版的戴羅薇夫人,一個女同性戀者.居住在2001年的紐約市,她深愛她的朋友理查德,一個才華橫溢,卻因艾滋病而瀕死的詩人。理查德給她起的外號也是戴羅薇夫人,因為她和戴羅薇夫人的名字一樣,都是克拉麗薩。
她們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在每個時空,女人都被壓抑,但更多的是抗爭和自由的表達。

㈢ 懸疑燒腦片《看不見的客人》廣受歡迎,它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看不見的客人》是一部注重細節的電影,劇情邏輯性很強,經得住推敲。在豆瓣也獲得了8.7的高分。

首先,《看不見的客人》以劇情多處反轉而出名。劇情幾經反轉,艾德里安的故事中的漏洞一次次被古德曼律師攻擊。在關閉的房門內,兩人進行著思維博弈。先是艾德里安用假故事欺騙律師,試圖將自己身上的罪狀撇清。此時艾德里安屬於攻方,古德曼律師在守方。被古德曼律師憑借幾條假線索逼迫艾德里安說出真話。攻守角色反轉,古德曼律師知道了所有事情的真相,而艾德里安也百分之百相信了律師。但是這還沒有結束。在古德曼律師走出房間後,本影片最大的反轉開始。就當觀眾認為艾德里安會得以洗脫罪名的時候,男孩的父母在一整部影片的鋪墊後取得了勝利,而男主,由信心滿滿變得一敗塗地。

其次,影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重要的,少了某一個人物故事就會黯然失色。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是多面,豐滿的。男孩的母親在其中最為典型。她的第一層身份是一名前戲劇演員,而現在是酒店的清潔工。第二層則是慈祥的母親,因為兒子的死亡而病倒。第三層轉變為扮演冷靜、演技高超的古德曼律師的母親。為了替兒子伸冤而隻身假扮古德曼律師與艾德里安周旋。期間幾次情緒幾經崩潰,又完美的圓謊,她的膽識令人佩服。 阿娜·瓦格納在這一段也展現出精湛的演技,將人物內心的憤怒與慌亂巧妙的展現給觀眾,讓人沉浸在故事中,彷彿她與人物融為一體。

最後,影片能夠讓人念念不忘的一點是裡面傳達出來的現實意義。最後十惡不赦的艾德里安被老夫妻設套一步步承認出自己所有的罪行且都被錄音,再也逃不出法網。每個觀眾都會有邪不壓正的快感。這是一部復仇的電影,從影片中老夫妻從最開始的心碎,到後來的精密布局,為兒子伸冤的做法體現出父母之愛,再狡猾的罪犯也對付不過親情。夫妻倆最後站在對面的房間,妻子對著艾德里安卸下面具。夫妻倆臉上沒有勝利的喜悅,只是面無表情,如同冷血的審判者。這與男主臉上的慌亂與絕望形成強烈對比。夫妻倆在對面樓接通了警方的電話,宣告在這場戰役中,人性獲勝了。

㈣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合集15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海上鋼琴師》是一部盪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以回憶和現實交叉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位名為1900的鋼琴天才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那無處不在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心靈深處。影片採用浪漫主義風格,以嫻熟大氣的拍攝手法,時而氣勢磅礴,時而溫柔抒情的音樂,以及演員出色的表演,成功打造了這部經典影片。

但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我相信99%的人會被這個電影里頭這種情節打動。這個片子拍攝起來既磅礴大氣,而又低沉深婉。有好多地方通過優美的音樂來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這部電影在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電影配樂史上,它現在經常被當做一部教材來使用。

這部片子它獲得一種巨大成功還在於這里邊對於人生價值,社會內涵的一種變現。其實,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會有體會,象徵著我們人生過程中一種儉朴淡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是不就追求過分的慾望。這個船象徵著我們理想當中淳樸的人生觀。陸地象徵著無邊無際的慾望。1900堅守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被物慾所俘虜。而這部電影最後,1900和弗吉尼亞號一起沉到海底象徵著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對這種樸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種基本堅守。這個電影的最大隱喻應該是我們人生在世的時候,你可以被一些無窮的慾望所沉迷,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在合適的時候,回歸自己的心靈。在自己心靈里放著一艘像弗吉尼亞號這樣的船。在適當的時候,我能不被物慾所迷失,能回到自己的理想之舟當中。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這部電影對我的影響算是比較大的,在我的人生觀念形成中有可能已寫下濃重的一筆。

當然,這里展現的是一種不尋常的極端人生模式,或者說向大家展示了一種觀念、一個可能性,刺激大家思考。但並不一定要去效仿。對每個人來說,人生就這么一次,無法假設、不能重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獨特的旅程,人生的選擇沒有高下優劣之分,也無須與其他人比較,重要的還是在於自己要好好用心享受人生旅程。

但就跟其他好電影一樣,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打動我們,也在於它所展現的是一種好的事物、好的觀念、好的生活方式,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我們不一定要像一九〇〇那樣生活,最後的結局對於他來說也許是最好的,但是這個結局過於決然,我們作為旁觀者不免會覺得惋惜,也做不到。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背後的心性、觀念與品質,卻值得我們好好琢磨,進而反思自己的人生。

把視界再放寬些,好的藝術、哲學,乃至真、善、美等所有好的價值觀,都能滋潤人心,引人潛思,把人導向一種更平和的生活態度;接觸、感染得多了,好的元素就會在內心逐漸積淀下來,充盈內心,在心裡打造一份穩如磐石的錨,能幫助自己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應對這滾滾紅塵、滔滔濁世。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在音樂上一直是個「白痴」,但是,這並不會成為我理解本片的障礙。甚至有的時候還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而動,或許,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就像1900從沒接觸過鋼琴卻會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樂一樣。

生在海上,長在海上,死在海上,這就是1900的一生。他從未離開過船半步,從未踏上陸地,雖然,愛情的力量曾經讓他心動……但是,他最終選擇了回來,回到這屬於他的甲板上,因為他不屬於這世界,這世界不屬於他。

當看到1900走到樓梯一半又回來時,我懸著的一顆心放下了。說真的,我還是很高興的。世界不屬於她的,又何必勉強呢?船上他很孤獨,但起碼他還有鋼琴,還有一個演繹自己心中音樂的環境。當他一踏上陸地,他或許將更孤獨。鋼琴還有,沒錯,但,那是上帝的。

多走幾步,到陸地上去,他或許真的會像他朋友所說的那樣獲得成功,因為他有那麼好的天賦。但他選擇「浪費」上帝的禮物,因為,那是……。

很好的一部電影,看完後感觸頗深,奈何筆拙,只能將內心的感受表達至此……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上周和宿舍的一起把《海上鋼琴師》看完了,這過去整整一周了,心裡還是為電影情節耿耿與懷

我們都說這部電影影響了我們的睡眠,每天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想1900為什麼執著的就是不選擇離開大海呢?這么一個天才選擇一個有界的輪船生活一輩子,鋼琴是他的一生,不對,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對,那麼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我現在還是想不明白他心裡的那個信念到底是什麼,居然能讓這么單純的人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人能改變他的生活,一直都沒有,就算是死亡。1900從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導這個天才小孩,可是沒有人知道從來沒有碰過鋼琴的1900可以彈出讓人感動的音樂,這又是為什麼?單純是觸不可及的,我們這些在復雜的社會中浪盪了20年的人來說確實想不明白到底為什麼

1900也有愛情,他的愛情更是單純的想讓人發笑,他沒有去勇敢的為愛而改變,但這是我欣賞的,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決定,既然性格決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變,否則還是自己的生活么,對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1900是社會的棄兒,但他也有過家,弗吉尼亞號就是他溫暖的家,而大海,則代表了他的生命的歸屬,他沒有家庭,但不足以讓他失去愛情,丟掉愛的資格,世界不曾證明他來過人世,但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麥克斯的記憶之中就足夠了,因為友誼是能夠跨越生死的鴻溝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亞號沉沒於大海,伴隨著1900內心深處的琴弦聲,天堂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應該會有琴聲吧。沒關系的,只要有鋼琴就好,一場生離死別,不屬於社會的天堂之聲終究魂歸天堂。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們的心弦。與生俱來的天賦,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領域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僅僅讓我們震驚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跡。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適與否?但人們總說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麼,總會還給你些什麼,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如此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

一切都已經結束,但一切又都沒開始過,因為1900不曾屬於這個世界,琴聲停止響動,他走得不留痕跡,但「天堂之音」卻曾響徹過。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兩個鍾頭陪主人公1900度過了一生,又是一部經典。

主人公1900從船上一出生便被拋棄成為孤兒,由好心的燒煤工丹尼收養。童年時一次意外丹尼喪生,1900再次成為孤兒。不經意的接觸鋼琴,讓人驚訝的發現原來他竟是無師自通的天才,此後他便開始了一生的鋼琴生涯。

1900一輩子沒下過這艘船,他也曾經決定離開,當站在甲板上看見所謂大城市那無窮無盡的房屋街道,他迷惑了,他說:「鋼琴鍵有限,但是創造出的音樂無限,如果鍵無限,那就創造不出音樂。那座大城市一眼望去看不見盡頭,盡頭在哪裡?—世界的盡頭?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

整部電影感覺處處是經典,每個鏡頭都恰到好處,細節處理不多不少,剛剛好。

1900和麥克斯在隨狂風暴雨搖擺的船上彈奏鋼琴的那一幕,在腦海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在輕快的鋼琴曲下,兩人似乎與鋼琴融為一體,優美而流暢在大廳滑行,宛如美妙少女穿著溜冰鞋伴隨著悠揚的歌曲翩翩起舞,浪漫至極!

接受挑戰的那一場也印象深刻,前兩場比賽不知是有意無意發揮平平,甚至在對手錶演時竟然感動的流淚。最後一場開始前,1900向朋友要來一支煙放在鋼琴上,說了一句話:「你自取其辱!」接下來狂風驟雨般彈奏出《群峰亂舞》,震驚在座所有人。一曲完畢,1900將煙的一頭按在琴弦上,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經過1900激情澎湃演奏琴弦因高頻率震動而發熱,竟將煙點燃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上周和宿舍的一起把《海上鋼琴師》看完了,這過去整整一周了,心裡還是為電影情節耿耿與懷。

我們都說這部電影影響了我們的睡眠,每天躺在床上的'時候就開始想1900為什麼執著的就是不選擇離開大海呢?這么一個天才選擇一個有界的輪船生活一輩子,鋼琴是他的一生,不對,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對,那麼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麼?

我現在還是想不明白他心裡的那個信念到底是什麼,居然能讓這么單純的人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人能改變他的生活,一直都沒有,就算是死亡。1900從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導這個天才小孩,可是沒有人知道從來沒有碰過鋼琴的1900可以彈出讓人感動的音樂,這又是為什麼?單純是觸不可及的,我們這些在復雜的社會中浪盪了20年的人來說確實想不明白到底為什麼

1900也有愛情,他的愛情更是單純的想讓人發笑,他沒有去勇敢的為愛而改變,但這是我欣賞的,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決定,既然性格決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變,否則還是自己的生活么,對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海總是載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快樂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海上鋼琴師》美得讓人心疼的故事就是那美麗的雲之裳。

這是一個關於大海、輪船、鋼琴、陸地、孤獨、友情與天才交織的故事。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這名出生在輪船上的孤兒,是天生的鋼琴大師,他一生從來沒有下過船,能夠在別人因暈船而吐得一踏糊塗的時候閑庭信步。他生世凄涼卻用鋼琴征服所有人,他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卻不以為意,他能選擇與船共亡卻不能為了深愛的女人登上一次陸地。托納托雷想通過他暗示什麼呢?我看到的是選擇。他一直對陸地懷有矛盾的情感,他嚮往它,又不肯觸及它,但是直到那一天他決定離開,他突然發現,外面的世界對他如此陌生,以至於不知何去何從,對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對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後一起被炸葯炸飛。因為他說:「陸地沒有盡頭。」這種沒有盡頭的感覺讓他害怕,鋼琴的琴鍵是有盡頭的,這讓他覺得安穩。

佛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沙是一部好的電影,一花是一曲好的音樂。音樂就是電影世界裡的天堂。因為我們站在音樂的天堂俯瞰上帝眼中的世界,所以只有一世的我們才得以享受幾生的愛恨情仇。這整部電影與音樂緊密結合、血脈相連,宛如一對雙生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第三次重溫了《海上鋼琴師》。不論第幾次看,它都是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在所有我曾讀到過看到過的故事裡面,許久沒有一個人如1900般讓我充滿了迫切的沖動,想要去理解他,懂得他,感知他。

他手指劃過鍵盤流淌出來的音樂,深情,動人,一如他不曾出口的情感表達。他慵懶典雅的身姿,孩童般純凈的天使面龐,清澈純凈的藍眼睛······當這樣的聲音鑽進耳朵,這樣的畫面印入眼簾,總是禁

不住心裡的激盪,大雨滂沱。不是難過,是深深的疼惜。是一種幸好遇見的慶幸與榮幸。

1900被遺棄在弗吉尼亞號游輪的頭等艙里,一個黑人煤礦工在一架鋼琴上發現了他。

因為是新世紀的第一天,養父丹尼給他起名叫1900。由於沒有相關的出生證明,丹尼擔心他被人抱走,所以1900從來沒有離開過船艙。他就在這船一樣大的搖籃里長大,他不知道海的盡頭還有其他世界。就像他單純地以為「媽媽」是一匹馬,一匹跑得很快的馬,一匹好馬。盡管如此,有養父丹尼的疼愛與照顧,1900的世界是溫情的。

可就在1900八歲的時候,唯一能夠給他庇佑的養父意外去世。懵懂中,年幼的他便經歷了生離死別。

丹尼的葬禮上,迷茫無措的1900聽見遠處隱約傳來一陣動人心魄的聲音。身邊的一個亞洲女人告訴他,這是音樂。就此註定,他此生將與音樂結下深深的不解之緣。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一張舊相,一片流年. 今天終於下來看了它. 真的很好看. 很喜歡裡面的曲子. 奔放,柔情.

個人的感情因素完全都能在曲子里體現出來, 真的很不錯. 難怪它得了99年的最佳配樂獎.

Tim Roth.

Lie to me里的主演. 一直都非常喜歡他. 他有一股很強的個人魅力. 也許是那股痞性~

再就是結局.

又是一部讓人很揪心的結局. max 最後還是尊重 TD的選擇, 讓他與船同沉.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結局讓我實在難受.

我是那種不能看著朋友在我眼前掛掉而我還能那麼轉身離開的人. 更何況在那種那麼平淡是環境中.

我覺得,要換做是我是max, 我綁也要把TD綁走.

但是這又會違背TD的意願. 這種生離死別什麼的是最不能接受的了.

這種類型的戲真的很好看. 很合我胃口. 演員很好. 劇本又能把人物刻畫的很鮮明.

就像一首元素豐富的音樂加上一隻素質很高的耳機.

所有細節都呈現的很清楚但是又不會失去整體感.

讓人不禁會沉浸其中. 心情隨著劇情跌宕起伏.

好吧. 寥寥草草寫了一篇不算觀後感的觀後感. 我不怎麼會寫這東西.

只是覺得好. 有必要記下些什麼. 就寫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1

看完電影,有點沉重,電影的整個基調都有點沉悶 ,但是本人很喜歡裡面的風格,顏色基本是黑、灰、卡其為主,看著裡面的人物穿著帥氣經典的風衣,看著船上古典風格的家裝,彷彿回到了那個年代,那個充滿夢想的時代,但是1900的夢想是什麼,應該說沒有夢想。

不知道是說1900是逃避現實,還是說他活得純粹。這樣的結果和他的出生、經歷有關系,如果他一生下來就有父母,有親人,結果就不會這樣。那樣就會學著為別人活,就會變得勇敢,變得博愛,正是因為他一直只是為自己活,也只有為自己活,才會這樣。曾經他也有過為了那女孩到陸地上去,但是最後他還是退縮了,愛情都不能打敗恐懼,友情更加不可能讓他改變。

世界是一直在改變的,1900害怕改變,不管和平還是戰爭,都和他無關,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己的音樂里,最後只能孤獨的死去。也正是這種純粹,才會有這么純粹的音樂,這是在世俗中的人所達不到的境界。

也許如果1900到了陸地上,可能就再也彈不出那樣的曲子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2

中午吃過飯,找到《海上鋼琴師》,用電視看和影院效果差不多,很美的片子!我喜歡整部影片彌漫的鋼琴聲,讓我彷彿置身其中。

我喜歡像一九零零那樣天馬行空,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我一點不覺得他的生活又多悲慘。他是個孤兒,出生在船上,一生也沒下過船,沒有身份。在人們眼裡,他可以用他卓越的琴技換來很多錢,過著人們眼裡豪華的生活。但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只是屬於自己世界中的樂曲,他不屬於陸地,他已經離不開這艘船了,即使選擇死亡,他也毫不在乎。結局看似凄涼,但我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境,炸船那一刻他有了歸屬,回歸到屬於他的世界一一海洋。

雖然結局不是我想看到的樣子,要麼下船過著他不想要的生活,要麼隨著破船一起沉入海底,至始至終他都忠於自己的選擇。片子中有一段他坐在鋼琴前隨著鋼琴四處移動的鏡頭,太歡快!太美了!在船身劇烈搖晃的過程中,他沉浸在美妙的樂曲中,沒有被當時的情景嚇到,彷彿這只是一場游戲。他身上要多童真有多童真,音樂細胞與生俱來的充滿他整個身體,一個純粹的人物!

很多人無法理解他的行為,他完全可以聞名世界,賺很多的錢,有享不盡的富貴,但他就是那麼堅定,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知道自己屬於哪裡。我佩服他的執著!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3

中午吃過飯,找到《海上鋼琴師》,用電視看跟影院後果差未幾,很美的片子!我喜歡整部影片洋溢的鋼琴聲,讓我恍如置身其中。

我愛好像一九零零那樣天馬行空,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我一點不感到他的生活又多悲慘。他是個孤兒,誕生在船上,畢生也沒下過船,沒有身份。在人們眼裡,他能夠用他出色的琴技換來良多錢,過著人們眼裡奢華的生活。但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只是屬於自己世界中的樂曲,他不屬於海洋,他已經離不開這艘船了,即便取捨逝世亡,他也絕不在乎。結局看似悲涼,但我能感觸到他當時的心情,炸船那一刻他有了歸屬,回歸到屬於他的世界――大陸。

固然終局不是我想看到的樣子,要麼下船過著他不想要的生涯,要麼跟著破船一起沉入海底,至始至終他都忠於本人的抉擇。電影中有一段他坐在鋼琴前隨著鋼琴到處挪動的鏡頭,太歡樂!太美了!在船身激烈搖擺的進程中,他沉迷在美好的樂曲中,不被當時的情景嚇到,好像這只是一場游戲。他身上要多童真有多童真,音樂細胞與生俱來的充斥他全部身材,一個純潔的人物!

很多人無奈懂得他的行動,他完整可以馳名世界,賺許多的錢,有享不盡的富貴,但他就是那麼動搖,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曉得自己屬於哪裡。我信服他的執著!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4

《海上鋼琴師》的男主人公1900,從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都沒有離開過大海,他簡直是一個天才,沒有人知道他高超的技藝師出何人,他的曲子是那麼純粹,根本不需要用大海外面的世界所證明,他從未踏足陸地,他的眼睛與思緒好像走了全世界,對於陸地世界的一切風土習俗都了如指掌,簡直是一件神奇的事!

他的雙手生來註定會為世界音樂史留下一筆,即使不曾擁有認可的姓名,官方數據甚至沒有登記過他的存在。而他也並沒有為此不公所辯解和證明什麼,不需要所謂的巡演讓自己大紫大紅,給有幸乘坐此船的乘客進行演奏,效果便足以說明他不俗的成就了,況且他也沒有真正在乎過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在大海上,他從不會吝嗇自己的曲子,戰亂中同樣不安穩的大海,是他用自己的曲子撫慰那些受到創傷的人們,陪伴他們最後一程。

才華但卻沒有名垂青史的記載,彷彿從未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悲哀嗎?可惜嗎?我想結果都不重要了吧!重要的從來不是他人的看法和結果的好壞,關鍵在於這個事本身,當事人的選擇最重要。或許他並不屬於這里,他只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回到了他應該去的地方,那裡也有大海,鋼琴,摯友與喝彩的觀眾。

想想給我一個陸地生活的人的一點小小啟示:便是專注於自己,專注做事,不要讓慾望和這個世界的喧囂擾亂本心吧!沒有人不想純粹,但純粹始終如一卻很難。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5

不知為什麼,他留給我的印象,始終是那個在風中形銷骨立的樣子。

不是穿著禮服演奏,不是坐在滾動的鋼琴前滑過大廳,不是那個站在廢墟當中仰頭看著他的朋友,談著關於兩只右臂的問題。

他其實孤獨的站在霧中,四周空無一物,他戴著帽子,穿馬夾,站在那裡,安靜的,憂傷的,讓心靈從他的眼睛裡流淌出來……

他望著你,但其實他看的並不是你,他朝你微笑,可那笑也不是為你,可是,他卻一瞬間就了解的你的所思所感。他哼著鋼琴,手放在那些並不存在的琴鍵上,那段關於你的樂章就從他的眼睛流淌出來…是的,就是他的眼睛貫穿始終的目光,一如他那樣久久的站立於濃霧之中,一如他的憂傷像霧一樣環繞在他的四周,一如他的孤獨像皎潔的珍珠一樣在夜裡發出光茫……

他註定了就是孤立於世的,給你執筆的權利,你也不會往他身上加一點點俗世的幸福,因為他已經如此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人生,像一部完整的作品,無法再被添加或刪剪,即使是他如稀世珍寶般無法被復制的遺憾,以及象牙般光潔無暇的純望,都是他翅膀上的羽毛,被他細細梳理。

他還是走了,從一開始就被他目光註定的孤獨離去,在十九世紀的石板路上,在永遠無法消散的濃霧的包圍中,轉過他的目光,轉過他側臉留下的弧線,一步一步,沒有再留戀的,輕輕踏上雲端……

城市太大,沒有盡頭……他說。

我再也不去陸地了……他說......

;

㈤ 誰看過義大利電影《弗吉尼亞》,.幫個忙

幾百年前的義大利一個見習修女的故事,好像她父親讓她當修女是為了不讓她繼承財產,母親後來讓她嫁人,她母親在准備把自己的財產給她時,突然病逝,她之後被她父親送去修道院,在修道院里愛人保羅與之聯系,並將愛情升級,後在修道院里生下一女孩,因女孩被修道院的長嬤嬤發現,保羅不得不將女兒帶離弗吉尼亞,而整件事弗吉尼亞的保姆貝內戴塔都知道,並在後威脅弗吉尼亞給她一萬金幣的保密費,弗吉尼亞不得不找保羅給她錢,讓保姆離開她,保羅答應了,不料,保羅帶他的好友在給弗吉尼亞保姆錢時,將其殺害並將其身體棄之。修道院一陣彷徨,尋找弗吉尼亞的保姆並通知警長.保姆的愛人就是保姆騙弗吉尼亞為其找工作的"弟弟",他知道後一同尋找,最好找到了保姆的屍體,後發出通緝保羅,而保羅早已逃走。但在一晚,保羅求助其好友,不幸弗吉尼亞的保羅被好友出賣,被殺死了。弗吉尼亞被以「謀害貝內戴塔」的罪名,被紅衣主教判處十二年監禁,並將關押她的監獄四周的磚縫和窗戶全部封死。弗吉尼亞在被暗無天日的囚禁了十二年後,由於弗朗切絲羅來到她所被關押的監獄的修道院當了院長,才被放出來。弗吉尼亞和紅衣主教辯論了一番,關於母愛的問題,終於獲得紅衣主教的認同,才讓她去看的女兒。其中有一句挺感動人的,弗吉尼亞說:「無論在哪裡,什麼地方,我都是她的母親!」在紅衣主教的指示下,去看了女兒,卻發現女兒要嫁人了。弗吉尼亞道別後,悲涼地離去。

㈥ 有一部電影是外國的,裡面男主角叫弗吉尼亞,電影叫什麼,2012年在電影院看的,就只記得這個人名,

異星戰場 John Carter (2012)

導演: 安德魯·斯坦頓
編劇: 邁克爾·查邦
主演: 泰勒·克奇 / 琳恩·柯林斯 / 托馬斯·哈登·丘奇 / 威廉·達福 / 薩曼莎·莫頓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2012-03-16

㈦ 電影里主角叫弗吉尼亞的電影是什麼 科幻

《異星戰場》也叫約翰卡特戰記,穿越到火星的弗吉尼亞上尉,因為火星土著沒聽明白所以把他的家鄉聽成了他的名字,地球失意那就去火星拼出一片天地!!!!!!!其他科幻片推薦第九區,極樂空間(和第九區一個導演
),普羅米修斯,
時間機器,
時間規劃局,
超驗駭客(傑克船長和超體主角lucy一起演的科幻電影)也會計算機方面的,把靈魂移植到計算機,望採納。。。。

㈧ 弗吉尼亞 伍爾芙簡介

弗吉尼亞·伍爾芙
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國女作家,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之一。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吳爾芙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

生平以及著作
出生於倫敦的伍爾芙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結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亞·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1895年母親去世之後,她第一次精神崩潰。後來她在自傳《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喬治和傑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1904年她父親萊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編輯和文學批評家)去世之後,她和瓦內薩遷居到了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後來以她們和幾位朋友為中心創立了布盧姆茨伯里派文人團體。她在1905年開始職業寫作生涯,剛開始是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

1912年和雷納德·伍爾夫(Leonard Woolf)結婚,丈夫是一位公務員、政治理論家。對於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亞·伍爾夫曾大犯躊躇。她就像自己的小說《到燈塔去》里的莉麗,盡管認為愛情宛如壯麗的火焰,但因為必須以焚棄個性的「珍寶」為代價,因此視婚姻為「喪失自我身份的災難」。一個女人抱持這樣悲觀的看法,又是在三十歲的「高齡」上才開始構築「二人空間」,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後證明,弗吉尼亞的憂慮純屬多餘,倒是她的心理症結落下的性恐懼和性冷淡,使婚姻生活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歧路。 倫納德畢業於劍橋大學,饒有文才,深具眼力,與其說他欣賞弗吉尼亞的嫻雅風度,毋寧說他傾慕弗吉尼亞的超凡智慧。在他眼裡,弗吉尼亞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智慧的童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慾色彩。應該說,起初,倫納德心有不甘,他抱著幻想,認為自己能像王子喚醒睡美人那樣喚醒弗吉尼亞體內的性意識。幾經努力,徒勞無功之後,他創作小說《智慧的童貞女》,借用男主人公哈里·大衛的口吻譴責了冷血的女人,認為「那些長著白皮膚和金色頭發的蒼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時也使人冰冷」,他的這些心懷不忿的說辭(近乎指桑罵槐)無疑對弗吉尼亞的自尊構成了深深的傷害。弗吉尼亞婚後的「精神雪崩」給倫納德適時地敲響了警鍾,他決定從此認命,轉而追求精神之愛這一更高遠的境界。他這樣做,僅需一條理由——「她是個天才」——就足夠了。弗吉尼亞的感激之情也溢於言表,她明確地宣布倫納德是自己生命中隱藏的核心,是她創造力的源泉。1930年,弗吉尼亞告訴一位朋友,沒有倫納德,她可能早就開槍自殺了。弗吉尼亞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學成就,倫納德可謂居功至偉。

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出版,其後的作品都深受評論界和讀者喜愛。大部分作品都是由自己成立的「賀加斯岀版」推岀。

伍爾芙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先鋒;不過她本人並不喜歡某些現代主義作者,如喬伊斯。她對英語語言革新良多,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的潛意識。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稱她將英語「朝著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新性至今仍然產生著影響。二戰後她的聲望有所下降,但隨著70年代女權主義的興起,她又成為文學界關注的對象。

伍爾芙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她曾在1936年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及:

"....never trust a letter of mine not to exaggerate that's written after a night lying awake looking at a bottle of chloral and saying, No, no no, you shall not take it. It's odd how sleeplessness, even of a modified kind, has the power to frighten me. It's connected I think with these awful times when I couldn't control myself."

寫作於一九四二年的《幕間》,是弗吉尼亞·伍爾夫辭世之前的最後一部作品。當這部小說進展到約前五分之一的部分時,作家在讓波因茨宅一個干粗活的女僕到清涼的睡蓮池旁喘息片刻時順便交待,十年前曾經有一位貴婦人在該處投水溺亡。那是一片濃綠的水,其間有無數魚兒「遨遊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裡,閃著亮光。」

這真是一個不詳之兆:僅在小說完成又過了一個月之後,也就是1941年3月28日,舉世無雙的伍爾夫在自己的口袋裡裝滿了石頭,投入了位於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自盡。她在給丈夫的遺書中寫道:

最親愛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發狂了。我覺得我們無法再一次經受那種可怕的時刻。而且這一次我也不會再痊癒。我開始聽見種種幻聲,我的心神無法集中。因此我就要採取那種看來算是最恰當的行動。你已給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這種可怕的疾病來臨之前,沒有哪兩個人能像我們這樣幸福。我無力再奮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沒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連這張字條也寫不好。我也不能看書。我要說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歸功於你。你對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難以置信地善良。這一點,我要說----人人也都知道。假如還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現在,一切都離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確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繼續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沒有哪兩個人像我們在一起時這樣幸福。維

(據昆丁·貝爾(Quentin Bell:伍爾夫的侄子)所寫的傳記中原文譯出)

現代研究
最近關於伍爾芙的研究大多關注於三個方向:女權主義、同性戀傾向及抑鬱症病史。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1997年Eileen Barrett和Patricia Cramer所著的一系列文學批評:《Virginia Woolf: Lesbian Readings》。

1966年伊麗莎白·泰勒曾主演的電影《靈欲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但這部影片的名字,卻和Virginia Woolf沒有絲毫關系,而是套用了一曲英國童謠,名為「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

在2002年,出現了一部以伍爾芙在寫《達洛維夫人》期間故事為題材的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提名,但是沒有獲獎。但是影片的主角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獲得了最佳女演員獎。這部電影取材於普利策獎得主麥克爾·坎寧安(Michael Cunningham)1998年的同名小說。其中「The Hours」是伍爾芙在創作期間為《達洛維夫人》所起的名字。不過從事伍爾芙研究的學者對影片所描繪的伍爾芙的形象非常不滿。
出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
夜與日(Night and Day) (1919年)
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 (1920年)
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
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
奧蘭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
海浪(The Waves) (1931年)
歲月(The Years) (1937年)
幕間(Between the Acts) (1941年)
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說集)

隨筆
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
普通讀者I(The Common Reader)(1925年)
普通讀者II(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年)
三個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
羅傑.弗萊傳記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
飛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
瞬間及其它隨筆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
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
現代小說Modern Fiction (1919年)

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一部以基於Virginia Woolf‎的小說《Orlando》的同名電影上映。
因為親密的女朋友離家出走而備感思念,為了表達思念之情,伍爾芙便以她為原型,創作了被稱為「世界上最長,最動人的情書」的傳奇小說《奧蘭多》。
有評論家把伍爾芙的小說分為戲劇小說和實驗小說兩類,認為戲劇小說是其社會評論的戲劇化移植,使她能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達自己對社會問題的種種看法。《奧蘭多》當在此列。小說突破年齡,性別的限制,追隨主人公三百年間的傳奇經歷,在輕松幽默的表面情節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審英國文學史,提出了將在同期出版的評論《一間自己的屋子》里將正式討論的男女性差,婦女與文學等嚴肅問題。因此,這部關於同性戀,換裝癖和雙性同體的小說對女性主義批評含義無窮。而後殖民主義則十分關注奧蘭多出使東方的經歷。小說出版的年代,同性戀、種族等問題正一起困擾英國,成為公眾熱點話題。由此看來小說又不乏諷世之社會意義。
在女性主義尚未興起之前,《奧蘭多》一度被忽略。伍爾芙自己也戲稱其為一個「玩笑」。近年來,隨著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深入發展和後現代主義重讀現代主義話題的提及,《奧蘭多》愈來愈受到評論關注,成為女性主義批評的典範作家的精華作品。

㈨ 求一部西方電影的名字

Virginia, la monaca di Monza
導演:
Alberto Sironi、
主演:
Nicoletta Bertorelli、Toni Bertorelli、Delia Boccardo、
片長:
200分鍾
顏色:
彩色 | 對白:
義大利語
類型:
劇情
產地:
西班牙 義大利
下載地址http://m0406318.movies.mov.cn/

㈩ 有一部國外的電影關於宗教,貴族女兒從小在修道院長大,後來不想做修女了,向母親求救

我是小時候看過的,對劇情一直有印象 今天也找了好久
義大利電影:弗吉尼亞 Vera storia della monaca di Monza, La (1981)(又名:The True Story of the Nun of Monza ,又譯弗吉尼亞之戀)

劇情:
一位生世顯赫的女孩,因其父親想獨占她蒸母親的財產,讓她從小進修道院,立志做一名修女。女孩後來發現她內心想要的生活並非侍奉上帝,而是生兒育女、組建家插庭,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母親。母親知道父親的野心,理解並疼惜女兒,修改了遺囑,把她從自己家族繼承的所有財產留給了女兒,並為她安排了門當戶對的婚姻。女孩和將要嫁給的那位男孩一見鍾情,發誓患難與共。
母親去世後,女孩想憑借這份後立的遺囑脫離父親的魔掌,律師卻道出遺囑上並沒有指明繼承者。從此弗吉尼亞修女(本名叫瑪麗亞娜)踏上了追求幸福的不歸路……

閱讀全文

與弗吉尼亞什麼電影里的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描寫日佔據台灣時期的電影 瀏覽:996
以前恐怖714電影 瀏覽:791
騙我看電影 瀏覽:741
茄子電影在線倫理 瀏覽:385
魔獸電影故事簡介 瀏覽:974
推薦好看的犬夜叉電影有哪些 瀏覽:107
電影點播簡介 瀏覽:769
抗日電影八佰演員 瀏覽:803
電影兒童票價格收費標准 瀏覽:279
被拯救的青春微電影讀後感 瀏覽:135
黑色協議電影講的是哪裡的事 瀏覽:248
香港電影里女演員犧牲身體 瀏覽:477
怎麼看向日葵這個電影 瀏覽:876
美女預言飛機出事的韓國電影 瀏覽:75
男子要報復網紅美女電影 瀏覽:439
猛男體檢是什麼電影 瀏覽:885
厄運什麼電影 瀏覽:166
我的青春聞起來很香電影 瀏覽:986
如何從小視頻中搜索電影 瀏覽:649
僵屍電影香港林正英 瀏覽: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