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金剛王·死亡救贖》有哪些看點
看點一:「畫皮金牌團隊」重磅回歸
《金剛王》是由曾創造多項票房奇跡的東方新魔幻電影《畫皮Ⅱ》幕後「金牌團隊」:出品人楊洪濤、製片人龐洪、監制楊真鑒,7年之內傾力打造的第三部電影力作。這一次,「金三角」重磅回歸,將目光著眼於中國傳統的功夫電影,力邀銀河映像羅永昌擔綱導演,好萊塢華裔武指張鵬出任動作指導,欲打造「第四代功夫電影」,創造「中國式超級英雄」,再塑中國「功夫電影」這一類型在國際電影市場的「金字招牌」,為影迷帶來一部區別於以往魔幻愛情的真功夫動作大片。
看點二:開創「第四代功夫電影」新紀元
經歷了李小龍時代、成龍李連傑時代、甄子丹時代的中國功夫電影逐漸進入瓶頸期,電影《金剛王》在傳統功夫基礎上,借鑒了自由搏擊、泰拳、柔道、跑酷、舞蹈等多種功夫元素,設計出一種全新的動作體系。為了體現「真功夫」的視覺沖擊,拍戲流汗、流血、甚至骨折都成了劇組的常態,在三個多月的拍攝過程中幾乎每位演員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傷。《金剛王》用拳拳到肉、腳腳穿心的動作質感打動觀眾。
看點三:國際型男集結 上演殺戮大戰
電影《金剛王》雖沒有功夫巨星參演,卻雲集了國際幕後班底及演員陣容。影片主演既有在少林寺苦修十餘載,又在動作電影中打拚十餘年的少林武僧釋延能,又有來自韓國的肌肉猛男劉承俊和「亞洲舞王」南賢俊,更有身高超過2米的特型演員姜寶成……此外,還有來自日本、美國、英國、泰國等多個國家的動作演員加盟,在挖掘中國功夫精髓的同時,更將世界武術文化體系相融合,組成一支荷爾蒙爆棚的國際型男部隊,展現一場場男人間的殺戮大戰。
看點四:「三壇」之戰成就「動作電影教科書」
片中「金剛王」獨闖「哈迪斯」神社,歷經三關磨礪,首戰殘暴血腥的獄霸金剛「鐵幕雷」,再戰陰狠毒辣的魔屍金剛「瘋猿」,決戰冷酷無情的冥神金剛「蒼生大介」。動作導演張鵬根據每個演員自身優勢特點為他們量身設計不同類型的動作風格。「暴壇」鐵幕雷身材高大、兇狠殘暴,「傷壇」瘋猿猙獰詭異、人鬼難辨,「絕壇」蒼生大介冷酷無情,「絕流斬」對抗 「十七秒絕殺」上演終極一戰。從地上打入水中,從水中打到天台,空間的跨越、中西元素的結合,將功夫的美學效果展現得淋漓盡致,成為一本「動作電影教科書」。
看點五:2000萬搭建土樓孤島創奇觀
為營造獨特陰森的殺戮感,片方在福建莆田斥資2000萬1:1實景搭建土樓,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山水環繞,地下、地面、地上的立體旖旎世界。巨大的圓形中心院落極具視覺張力,像一個封閉的孤島,在這個封閉的空間內展現了「哈迪斯」陰森恐怖的死神文化。電影中「金剛王」與「哈迪斯」三場超級飆血大戰分別在土樓的搏擊台、吊橋和高空決斗台上進行。
看點六:國慶檔「雙王對決」硝煙四起
國慶檔大片雲集,《金剛王》對陣《狄仁傑之神都龍王》雙王爭霸,一時間硝煙四起,有望帶熱平靜多日的電影市場。一個是真拳實腳的動作巨制,一個是美輪美奐的懸疑大片,兩部影片各出奇招吸引觀眾眼球。《金剛王》將每一分預算都用在影片製作上,拍攝場面真實、畫面製作精良,打鬥鏡頭令動作迷們大飽眼福。「金剛王」踏上了粉碎「哈迪斯」妄圖從精神上征服中國武者的信仰之路。「神都龍王」與「金剛王」不是王者不聚首,開辟出國慶檔雙贏新局面。
2. 泉州和莆田分別都有少林寺,南北少林寺當中的南少林寺是指哪座
泉州和莆田分別都有少林寺,南北少林寺當中的南少林寺指的就是泉州東禪少林寺,泉州少林寺是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歷史悠久,始於唐,在宋朝時迎來它的巔峰,雖然後來它逐漸沒落,但它還是一直保留到了現在。隨著明朝時大批泉州民眾移民南洋,南少林寺的武術逐漸傳至海外,對海外的影響也是很廣泛了。南少林寺武術作為泉州文化的代表,是泉州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3. 莆田有哪些著名景區
莆田二十四景
所謂莆田二十四景 ,是指莆田縣境內(包括今涵江區、城廂區及湄洲灣北岸)的二十 四個景點。這二十四個景點是清代順治年間林堯英始定的。據記載,明代天順年間邑人 吳希賢第一次給莆陽標出了四個景區,即「壺橋晴嵐、烏山霽雪、綬溪待渡、寧海觀瀾」。林堯英認為這四個景區不能概覽莆田優美風光,就遍覽莆陽大地,第一次概括出了莆田二十四景。這些景點分別是:東山曉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鍾、西湖水鏡、南山松柏、木蘭春漲、鍾潭噌響、柳橋春曉、石室藏煙、智泉珠瀑、北瀨飛泉、綬溪釣艇、九華疊翠、壺山致雨、三紫凌雲、紫霄怪石、古囊山列 山獻 、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寧海初日、天馬晴嵐、夾氵祭 草堂、錦江春色、湄嶼潮音。這些景點約定俗成,成為莆田婦孺皆知的傳統景觀,沿用至今。
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滄桑變異,有的景點已成陳跡,有的已經消失。如,位於常太鎮嶺頭尾的「北瀨飛泉」,已沉沒於東圳水庫底;位於城廂觀橋和廟前一帶的「西湖水鏡」,由於城區建設,已不復存在;位於黃石七境村的「谷城梅雪」,已見不到如雪的遍地梅樹。還有位於華亭北部山脈的「三紫凌雲」、位於城郊頂墩的「柳橋春曉」、位於黃石天馬村的「天馬晴嵐」、位於城廂的「西岩晚眺」等景點,再也見不到她們昔日的風采。然而,莆田二十四景中的大部分景觀,至今仍然保存了下來(有關景點,有的景觀經過修葺,還賦予新的內容,使其更加絢麗多姿,成為人們消閑游覽的勝地。
莆田廿四景之———天馬晴嵐
天馬山位於黃石鎮南端,海拔132米。東接北高鎮,西南臨笏石鎮,整座山范圍不大,但山坡很陡,遠遠望去,彷彿可看到馬頭、馬鞍、馬尾的形狀。宛如一匹昂首馳騁的駿馬。每當天晴的日子,山中霧氣蒸騰,煙雲彌漫,山腰水氣氤氳、纏雲繞霧,遠處眺望,但見山似天馬行空,若隱若現,景色婀娜多姿,這就是莆田廿四景之一———「天馬晴嵐」奇景。
嵐即山中的水蒸氣;晴嵐是天氣晴朗時山中的水蒸氣景色。為何天馬山須晴時才有此景色?經調查考察發現,天馬山西南的笏石鎮境內有一個全市最大的湖泊「土海」,系唐代挖建的農田灌溉蓄水塘,方圓幾里許,還有幾條小溪匯流入「土海」,和平原溝渠相通,形成珠坑壩洋、西徐等幾片小平原。極靠近天馬山。所以越是晴天,水面洋面蒸發的水蒸氣越多,西南風一吹,即到天馬山,受天馬山山林中散發出的冷氣影響,就化成雲霧,所以天馬山中霧氣蒸騰,煙雲彌漫,好像天馬山在登雲駕霧,若天馬馳騁雲天,這全是大自然形成的景觀。
據說天馬山上有座天馬寺,周圍樹木蒼蘢、風光秀麗,是處讀書的幽靜地方。山下天馬村朱厝,明代有個少年姓朱名氵制,聰穎好學,朱氵制少年時代,每天很早就來到寺附近找處靜心讀書,後來在寺邊幽靜地方搭蓋一座「天馬山房」。奮發讀書,一日三餐托寺僧代炊,並跟寺僧成了好朋友,有時讀書忘了時刻,便在寺中過夜。一天,塘下(古大村名)和附近幾個村聯合「出遊」,方圓幾十里,幾十台戲同時演出,還有大燈、大鑼、馬隊、旱船、十音八樂等,非常熱鬧,「出遊」隊伍長達幾十里。這時,朱氵制的幾個好朋友到處找他,找了半天不見其影子。原來朱氵制對「出遊」根本不感興趣,他坐在寺旁一塊巨石下,靜心讀書。由於他勤學苦鑽,學識淵博,終於在明嘉靖三年(1523),與城裡的柯維騏等15位莆田人同登進士第,後官至左都御史,有次他巡視閩粵,回鄉探親,曾特地到天馬寺重遊少年時讀書的地方,揮筆在寺旁大石上寫了「忘歸」二字。從此「忘歸」就刻在石上,被人們稱為「忘歸石」。
相傳古時,天馬山上有座「天馬寨」,寨中有一株古松,人稱「晴嵐松」,因其高大參天,又叫「通天松」。寨中的山寨王,武藝高強,勇猛無比,他將山寨建築得非常牢固,官兵屢屢上山圍剿,都攻不上寨,山寨里的人憑借變幻莫測的山嵐霧氣作掩蔽,神出鬼沒、頑強抵抗,官軍始終無可奈何。天馬寨的戰績至今還在當地民間流傳著。
莆田二十四景之——鍾潭噌響
鍾潭位於荔城西南郊的下林村水磨坑,離莆田市中心約5公里。「鍾潭噌響」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鍾潭以瀑布著稱,其水源出龜山,經朱坑注入錦亭山西南的溝壑之中。溪床蜿蜒曲折,溪里奇石錯雜,夾岸雜樹飛花。俯視清流中群魚逐浪,聆聽綠叢中眾鳥叫春,你會由衷贊嘆,想不到離市囂這么近的地方還有如此清幽絕塵的所在!你會不期然而然地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荔軾的《石鍾山記》。「鍾潭噌響」就是前人采擷《石鍾山記》「噌口么如鍾鼓不絕」一語,重組而成。
溪水經過了1公里多的坎坷歷程,突然從一處近30米高的懸崖上飛流直下,注入深潭。這里處處是「鍾」。崖壁上凸下凹,象半個鍾;潭形也象鍾,深不見底;瀑布撞擊深潭,發出洪鍾般的巨響。如果身臨其境,不但會耳目一新,而且有福消受從天而降的億萬珠璣。鍾潭的奇妙還在於:滿潭的水翻空出奇,分出各具情態的三支瀑布,古人分別命名為:飛瀑、掛練、曳帛。瀑布下瀉的地方又成三潭,如樽、如盅、如敦,人稱「三酒盅」。筆者曾經涉足其間,面對大自然的奇妙,似乎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鍾潭幾個瀑布或串聯或並聯,在山谷間各呈其妙,最妙的還在音響之美。置身其間,如聞八音齊奏、萬籟齊鳴,堪稱世間絕唱。
莆田二十四景之——三紫凌雲
三紫山位於莆田縣華亭鎮境內,是紫霞山、紫微山、紫雲山的總稱
,海拔分別為558.4米、685.2米、767.4米。紫霞山附著於龜山、其
山頂圓如帽,儼然如靈龜昂首向南高視之狀,龜山之名由此而來。相傳
古代三紫山成了精,變成三兄弟,自高自大、非凡超俗,抱負清高地裝
成三書生,入京應試,考中三及第,在外怕出破綻,即回莆田三紫山。
此後列岫爭聳,駢峙雲際,快伸到天上了,玉帝知道後,派呂洞賓下來
把三紫山頭用天劍劈掉,三個山頭都掉落華亭境內三個地方,後人就把
這三處的地名稱為湖頭、圳頭、園頭,至今這三處還沿用三頭為村名,
稱:湖頭村、圳頭村、園頭村。由於三個山頭被劈掉、山峰成為平台。
宋代時稱為三台山。
三紫山峰岩石裸露,多奇岩怪石,皆呈紫色映得雲霧多彩。故四時
皆紫。由於山陡坡急峰高。尤其紫雲山高767.4米。比北面龜山還高1
1.4米,若在木蘭溪畔觀望山峰,高臨雲際,故名「三紫凌雲」,為莆
田著名24景之一。
三紫山脈自仙游縣游洋山延伸入莆田縣,經常太至華亭境,趨木蘭
溪北岸,崛成三座山峰,它位於莆田城西南約十公里許,北面過龜山與
莒溪及東圳水庫相連,東南面為木蘭溪環抱。這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樹木茂盛,到處植被鬱郁蒼蒼。
三紫山的紫色,是因為這里岩石是灰紫色的流紋岩和凝灰石構成的
,它們約在一億年以前由火山噴發堆積起來的,岩石中含有較高的鐵質
,低價鐵呈藍灰色,高價鐵呈紅色,由於鐵的作用,使這里的礦物把岩
石「染成」灰紫色了。縣志中曾記載過,天空發現五色雲後地震發生。
相傳「三紫凌雲」的命名,是由於經常看到山上有五色雲才定下來的。
其實是因為這里的山峰為木蘭溪所環抱,山上樹木茂盛,水蒸氣十分豐
富。另外距沿海又不遠,東風一吹,興化灣上的水蒸氣就順著木蘭溪峽
地進來,至此受到三紫山的阻擋,集中大量水蒸氣,因陽光斜射,極容
易形成早霞、晚霞的美麗景色。
莆田二十四景之——夾祭草堂
夾氵祭 草堂在莆田縣新縣鄉鞏溪村的夾氵祭 山上,離市區北面約30公里,這裏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著書立說的地方。
草堂原為名副其實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興化軍知軍鍾離松把草屋改建為瓦房,題額「夾氵祭 草堂」,供後人瞻仰。
鄭樵,字漁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宋崇寧三年(1104年)生於廣業里下溪(今莆田縣白沙鎮霞溪村)。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鄭樵已修書五十種,獻給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沒有接受,回家後,築草堂於夾氵祭 山,編纂《通志》叢稿。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書成,鄭樵到臨安獻書。適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嚴,未得見。第二年春,高宗還臨安,詔命鄭樵將《通志》繳進,高宗授他樞密院編修官,是時,他已病逝,終年58歲。
鄭樵一生述著頗豐,多達81種,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夾氵祭 草堂中寫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與鄭樵有關的遺跡,如瞻星台、曝書石、洗硯池等。民國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陳志陽和廣業群眾集資,在草堂後山東邊新建一座「勝跡殿」,為石構屋宇,題額曰「草堂勝跡」。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撥款修葺草堂,修建鄭樵紀念館,以崇尚這位終生著書立說的我國著名史學家。
莆田二十四景之——智泉珠瀑
智泉在城廂區龍橋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岩北行一公里便是。
智泉源出林橋村附近的彌陀岩,岩上有千年古寺彌陀寺,寺內有千年鐵樹。寺周圍山高林密,飛禽走獸甚多,富有野趣。智泉發源處流量很小,在彌陀岩下分為兩支,錚錚作響,其聲細微。到橋尾自然村橋頭合二而一,流量變大,因受山岩逼迫,急轉而下。泉水在陡峭的岩石上奔突,順山勢成了奇特的「玉澗三懸」。三級瀑布首尾相連,每級長約70米,坡度在30度至70度之間,像鍋灶,像牆壁,像囤缸,各具情態,各異其聲。
瀑布受山勢約束,溪澗或窄或寬,流速時急時緩,水石相激,飛珠濺玉,霧氣彌漫,在陽光下形成一道道彩虹,使人賞心悅目。泉流石上,跌宕有聲,其聲隨流量、石質、處所不同,在山崖間各呈異響,如兒女呢喃,如琴瑟奏鳴,如鼓響雷鳴,與松濤鳥語交相呼應,形成八音繁會的自然交響樂。澗底怪石磊磊,似駱駝,似烏龜,似青蛙,、似雄獅,似大象,似小雞,不一而足。瀑布跌落之處,形成』一個個深潭,潭裡不知名的游魚甚多,有一種鵝黃色的鬍子鯰,當地人叫它「黃枝魚」,可算智泉一絕。
傳說,上古時有一個名叫陳清的人在這里放牛。一個白衣老人訓斥道:「此仙人菜園地,毋飲牛污吾水!」智泉本來
叫做梅花漈,梅花夾岸,花開時節香氣彌漫在山崖間,花瓣順流而下,.一直流到莆田城下磨溪邊。明代正德年間,提學陳伯獻辭官後隱居於此,改「梅花漈」為「智泉」。現在,崖壁上還有石刻「智泉」兩個大字和他寫的改名題記。古人在智泉留下的摩崖題刻很多,比較醒目的有「崖沫」、「流釜」「噴玉」「鳴琴」「石門」「雲偃」等字跡,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莆田縣令何南金築來蘇亭於智泉左側,並寫下《智泉來蘇亭記》。今人在亭基上開辟了智泉寺。現在遊人一般是從智泉寺旁邊溯流而上,去觀賞智泉「雲壑飛泉垂玉箸,松風卷雨下珠簾」的優美景緻。莆田二十四景之——古囊列獻
山有重囊勢,門開兩徑斜。
溪聲寒走澗,海色月流沙。
庵外曾伏虎,堂中舊雨花。
不知遺讖地,一一落誰家?
這是唐代黃滔《詠囊山》的五言律詩。它詠述了該山以囊稱謂的含義和非凡氣勢,又寫盡了南麓鎮山名剎——慈壽禪寺的風光。
莆田二十四景之——湄嶼潮音
福建莆田湄州島上的媽祖廟(又名天後宮)聞名海內外。建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州島媽祖廟,經歷代擴建日臻雄偉。島上最高處聳立著媽祖像,寶相庄嚴,人說媽祖眼看台灣島方向,日夜保佑著海上的漁民和航船。
廟後的岩石上刻有「升天古跡」、「觀瀾」等古石刻,於此登上高台,鳥瞰全島,遠望可見舟輯相接,帆影點點,湄州灣猶如半滿月,山環水抱,這里有著「天下第一灣」的九寶瀾黃金沙灘、蓮花灣沙灘,走到哪裡都可以聞到海的氣息。潮汐吞吐,海風清爽,你可以把關於海的所有遐想放飛湄州島。
傳說當地婦女因崇敬媽祖,連發型裝扮也模仿,任時光流轉,代代相傳,當地不少漁婦梳的仍是「媽祖頭」。旅途中,不時可見作此打扮的老太太:發髻高挽盤在頭頂,斜插一根銀簪子,腦後插後冠式樣的銀頭飾,鬢旁兩朵小紅花,說不出的颯爽嫵媚。
惠安縣惠安女風采聞名遐邇。在離莆田約二小時車程的惠安東南崇武半島,電影《惠安女》令此地的傳統惠女服飾聞名全國。惠女穿著的衣裳別有風情:上著緊身斜襟衫,上衣短至肚臍;下著黑色寬腿褲,腰束銀鏈、手帶銀鐲,頭用花巾裹的嚴嚴實實,只露出眼睛、鼻子和嘴巴,頭戴圓形尖頂竹斗笠,別有一番風韻。
莆田二十四景之——寧海初日
在涵江區至荔城區黃石鎮公路的中段,也就是兩區的交界線上,正當木蘭溪下游出海處,有一座橫空飛架的大石橋,勢如長虹,格外雄偉。這就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寧海橋。
寧海橋建於元元統二年(1334)。因所在的寧海渡,系溪海匯集之處,潮大流急,建橋工程十分艱巨。自元至清,三百多年間六建六圮。第七次修建是在清雍正十年(1732),歷時15年始成。
寧海橋為石樑式,仿泉州洛陽橋形制。全長225.7米,面寬5.8米,有船形墩14座,高10米,兩墩之間的凈跨徑 8.8米~11.8米,比福建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徑還大。橋面用75塊長13米,寬、厚各1.2米的巨石架設而成,每一塊石樑上均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款數額。橋面兩旁有石扶欄,望柱頭立雕著姿態各異、線條簡朴的石獅。橋的兩端,立著高約3米、戴盔披甲、手執長劍的護橋將軍石 像各二,系明代雕造。此橋的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工程艱巨,建造質量很高,向為研究福建繼承宋代傳統建築石橋技術的珍貴實物資料。
每年端午節在橋上觀日出,一丸紅日,倒映橋下,萬道金光直射,猶如金龍逐波,儀態萬千,蔚為奇觀,故有「寧海初日」之譽。前人有詠「寧海初日」詩雲:「朝唏朗映吉祥前,影射長虹破曉煙。紫曜高懸初出海,紅輪幾跳始經天。三千浪涌金光爍,十五門通彩色連。豈是燭龍含遠照,羲和命駕浴甘泉。」
橋北岸的吉祥寺,是僧人越浦所建。元元統二年 (1334),龜洋僧人越浦率眾僧四處化緣,倡建此橋。建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但也有不軌之徒乘機竊取建材。為此,;越浦大師就在橋北創建吉祥寺,住持督造此橋。傳說大師蘸海水泡沫在寺中正殿前檐下的方形石柱上書聯:「人吾門不窮,出吾門不富;舍我者必昌,盜我者必殃。」字跡不滅。人感大師法力,紛紛捐資投勞,偷竊者不敢妄為。歲月悠悠,吉祥寺多次重修,但兩石柱至今尚存,只是下聯已看不見。站在離石柱5米多的地方,上聯隸書似依稀可辨,只是「不富」兩宇:較為模糊,「人吾門」三字即使站得遠些也看得清。字呈灰白色,與石色略有不同,以手觸摸卻了無痕跡,可算一奇。
莆田二十四景之——紫霄怪石
紫霄山位於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俗名「圍庄」)境內,海拔550米。山上常年有紫霧飄逸,景物多奇。山腰處,有一座釋道兩教相容並立的千年古剎——紫霄迎福寺,俗稱「紫霄寺」。有關資料載稱,「紫霄山之有禪林者自唐朝高僧、邑人妙應祖師所鼎建」,距今有1200多年。紫霄寺四周蒼松翠柏、丹楓古樟、榕桐桂荔比比皆是,且枇杷連片成林,龍眼桃柚點綴,洞幽壑深,花茂草密,四季如春。「紫霄怪石」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莆田二十四景之——九華疊翠
九華山在荔城西北10公里的西天尾鎮、常太鎮交界處,系北干山脈主峰,海拔741米,與荔城南面的壺公山遙遙相望,同為興化平原之側的名山。
九華山層巒疊嶂、翠峰如簇,形如九朵蓮花,故有「九華疊翠」之稱,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此山還有別名:因落日余暉映照山峰而稱「霞山」;因山形如筆架而稱「筆架山」。九華山最為古老的稱謂是「陳岩」「陳岩山」「仙公尾」。相傳漢代有陳胡二道人來自北方,在莆田擇勝而棲。姓陳的上九華山,姓胡的上壺公山,後皆得道成仙,故九華山有「陳岩」諸稱。九華山或以神名,或以形名,或以色名,顯得撲朔迷離,有著夢幻般的色彩。登九華山,東西南北均有小路可通。今人多從西天尾沿盤山公路驅車而上,直達離山巔不遠的桃花塢。在這里棄車拾級而上,可見摩崖石刻「上天梯」三字,相傳系明代進士周瑛(1430~1518)所書。
相傳,何氏九仙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八公爭帝失敗後從江西潛入福建隱居於九華山顛,後修煉成仙。另一傳說為何氏九兄弟從安徽來九華山隱居,後至九鯉湖羽化成仙。
此外,九華山上還有紫雲岩、羅漢石室、仙人足跡等古跡,以及石魚鼓、石牛等怪石。
莆田二十四景之——石室藏煙
天開石室是何年?洞里渾疑別一天。
古樹澗含千嶂雨,疏鍾撞破隔林煙。
登高客憶茱萸酒,解渴僧分竹筧泉。
咫尺西北長在望,不須榻供白雲眠。
清末翰林張琴(1876—1952)的這首七律生動地點明了石室岩的特色和位置,城廂西郊鳳凰山山腰。
沿著山腳的蹬道拾級而上,越是靠近石室岩,巨石就越多。路旁石間,有十餘株百齡老杜樅拔地而起,摩雲擎天。道左有一石,篆刻「伏虎岩」三字,筆勢遒勁,系宋代司法參軍方左鋮所書。路右也有一塊摩崖石刻,石下有清泉汨汨流出,注成一窪,常年不涸,任憑遊人解渴洗手。從這里蜿蜒而上,進入題有楹聯「覺路傳燈分作月,空心無物只藏煙」的山門,便到了石室岩寺。
傳說該寺初建於唐咸通年間(860—873),開山祖師是高僧黃妙應,其後幾經廢興。寺後有明代七級磚塔,舊有木檐欄己毀。該塔用巨磚砌建,四角空心,每級四面有佛龕,形制與西安香積寺的唐建磚塔相似。磚塔高約20米,如一支碩大無朋的金鞭直插青天,塔頂長著一株山榕樹,使蒼老的古塔顯示出一線生機。據說,宋代這里是一座五級石塔,傾頹後才改為磚塔。磚塔是石室岩的標志,從市區遠遠望去,那滿山蒼翠中一柱挺立,像一個灰褐色的驚嘆號。
莆田二十四景之——木蘭春漲
在城廂區南郊木蘭山下,有一座建於北宋年間的大型古堰——木蘭陂。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清溪水木蘭陂,千載流傳頌美詩。公而忘私誰創始?至今人道是錢妃。」這是郭沫若當年寫的一首《詠木蘭陂》詩。
900多年前,一條匯360澗水的大溪,自仙游流經莆田注入興化灣。因受海潮頂托影響,溪水經常泛濫,甚至海水還能沿溪道湧入平原,給沿岸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傳說,宋治平元年(1064),長樂女子錢四娘(1049~1067)毅然辭別親人,遠離家門,攜金來到莆田,選在今樟林村附近的將軍岩前壘石築陂。錢四娘的義舉使人們深受感動和鼓舞,紛紛從遠近趕來投入建陂工程。四娘每天給大家發放工錢是用竹簍盛錢。按每天十八文讓各人自取。但誰也沒有多取一文。有一天,一個工匠心生邪念,趁別人不注意時,雙手捧了一大把,裝進懷里就跑回家。誰知他取出錢點數時,數來數去也只有十八文。於是,「抓也十八,捧也十八」,流傳至今成為民諺。
經過數年的緊張施工,陂身工程終於告竣。正當錢四娘載酒同大家一道慶賀大陂竣工時,突然上游山洪暴發,洪水像脫韁的野馬,沖毀了陂身。四娘眼看自己的心血一旦付諸東流,悲憤難抑,縱身跳進滾滾洪流。這時,她年僅18歲。第二天,在離陂不遠的溝口小山腳下,人們找到她的遺體。錢四娘的面容還像生前一樣,比花還美;她渾身散發出花香,香氣很濃很濃,方圓數里都能聞到。從此,這座山就叫做「香山」。人們把她的遺體葬在山上,蓋個廟,叫「香山宮」。從溝口撈上她的屍體,移到香山下葬的路上,她的鼻血灑在地上,每一滴都長出一棵杜樅樹來。如今香山上就長遍了杜樅樹。這里的杜樅樹與別處不同,樹心是紅色的,那是錢四娘赤誠的愛民之心永恆地在流血。
錢四娘死後不久,她的同鄉進士林從世又捐家資十萬緡,改在下游溫泉口築陂。但同樣由於選址不當,被潮勢攻搏而潰,依然失敗,傾家囊乏的林從世從此居住莆田。
宋熙寧八年(1075),經時任舒州團練推官、錢塘(今浙江杭州)縣尉的邑人蔡京與在朝為官的弟弟蔡卞上奏,朝廷下詔募修木蘭陂。侯官(今閩侯縣)人李宏(1042—1083)攜資七萬緡應紹而來。他和僧人馮智日認真總結前人兩次失敗的教訓,選擇在溪面寬闊、水流緩慢、溪床岩石亘連的木蘭山下建陂。工程經過8年艱苦奮戰。壘築了數萬塊巨石,大陂終於元申六年(1083)建成。因陂築在木蘭山下,故名木蘭陂。這條長溪也因之取名木蘭溪。
所謂「興化之讖」,就是唐妙應禪師的預言:「水繞壺公山,莆陽朱紫半;白湖腰欲斷,此時大好看。」
莆田二十四景之——梅寺晨鍾
梅峰光孝寺位於城廂區龍橋街道,簡稱梅峰寺。「梅寺晨鍾」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梅峰宋代名「梅子崗」,山上廣植梅樹,建有觀音亭。相傳涵江富商李泮夫婦於亭中祈子而生李富(1085—1162),因此宋元豐八年(1085)舍地百餘畝擴亭為寺。宋崇寧二年(1103)寺成,時邑人太師蔡京當國,宋徽宗賜額「梅林佛國」,次年賜名崇寧禪寺,宋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寧萬壽寺。宋廷南渡後,宋紹興七年(1137)改名報恩光孝寺,宋紹興十二年(1142)更改為梅峰光孝寺,沿用至今。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寺毀於倭患,萬曆年間重建。清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幾座。1979年以來,在海外僑僧的支持下,梅峰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擴建,現佔地面積1.83萬平方米,建築布局近似於廣化寺,這座「城市山林」顯得更加氣派。梅峰寺已被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開放寺廟。
梅峰寺最為引人注目的是20世紀80年代建於山巔處的大悲殿。梅峰海拔雖僅55米,但兀立城中,加上高22米、三重檐、懸欄高閣式的大悲殿,就顯得格外宏偉壯觀。殿中一尊高14.2米的觀音坐像,高度為八閩之最。據說,僅金身貼塑,就用去黃金1.5公斤。殿中有羅丹(1904—1983)書楹聯一對:「峰頂參梅花,聽來百八鍾聲,聲聲入悟;門前對滄海,看遍萬千春色,色色皆空。」殿後有階級可登殿走馬迴廊。置身廊上極目遠眺,不但莆田市區盡收眼底,而且可以望見壺公山、九華山之間一馬平川的南北洋平原,乃至煙波浩淼的興化灣。約鶴 2005-6-10 00:52
莆田二十四景之——南山松柏(廣化寺)
南山廣化寺,這座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福建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就座落在城南鳳凰山麓。近年隨著莆田城的迅速建擴展,這里已與市區融成一體了。
莆田二十四景之——東山曉旭
東山是東岩山的簡稱,原名烏石山,因其山勢如麒麟,又名麟山。該山位於莆田舊縣城北部,勝利北路西側,海拔69米。2002年劃人荔城區管轄,是清代標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莆田二十四景之——壺公致雨
據史料稱,距今一億多年前,地球演變劇烈。從生物進化進程劃分 ,屬中生代;從地球地貌變化角度分析,那時正是造山運動時期,海洋 里的地塊碰撞,加上地球內部高溫高壓岩漿的噴擊,地貌極不穩定。那時的莆田也深受造山運動影響,形成了九華山一帶強烈的地塊升降現象 。今天的湄洲灣,上升中當時的浮嶼變成今的壺公山。地質人員曾在山 上發現有貝殼及船釘、船板殘塊,在山腳的古土宅等村落的小山巨
上,還發現有海泥層及粘上海蠣殼的礁石類岩石。這些地質內涵證明了 壺公山是地殼運動的產物。
一些文獻資料表明,壺公山確是天造地設的一大景觀。多少年來, 人們只要從遠近不同方位觀察此山,山峰上若是雲霧迷離,必是雨前征 兆,於是就有「壺山致雨」之景,對於農民而言,這一自然景觀還可為 農事作天氣預報。
從莆田城區車站乘車,不到一小時即可到達壺公山接近山頂的莆田 最高寺殿凌雲殿。一條盤山公路繞山而上,沿途可觀賞壺公山上半部不 同方向所觀察到的不同形狀,有時如一隻卧虎、有時如一尊古代酒壺, 有時如一隻倒地葫蘆……盤山公路兩旁,那遍野滿山的青松翠柏,枇杷 龍眼及花草怪石,都令人賞心悅目,遐思無限。到了凌雲殿前門,一路 風光在此形成集結點,只見凌雲殿氣勢磅礴,殿院層層迭迭有直上雲端 之感。站在殿前大石埕上,極目遠處,海天相接處便是浩淼的湄洲灣,迷迷朦朦的洋雨似有似無,陣陣海風引起林濤吼鳴,更顯得壺公山的歷 史感和神秘感。
凌雲殿面對金爐峰。說是金爐峰,倘若你從殿內越過殿脊眺望,那 峰頂活象一朵蓬勃開放的蓮花。殿西向一華里處,就是棲雲寺。顧名思義,這寺的四周在春夏節,有雲絲飄浮其間,整座寺變成雲棲之處了 。凌雲殿東面有處桃華洞,相傳,這洞里古時住有仙人,仙人從別處移 栽此地的桃樹尤其枝椏交錯,莖粗葉茂,結的果實碩大無比,香甜爽口 。殿北可達雲霄洞,那洞里雲霧穿行,奧秘無窮。
關於壺山,據說原有三十六岩十八院,這凌雲殿原名就叫「靈雲岩 精舍」。自唐以降千年來滄桑巨變,山上仍有不少遺跡遺景供香客遊人觀賞。北宋詩人柯應柬游覽壺公山寺院風光後,感慨賦詩曰:「方壺久伏海中洲,湧出高山不計
參考文獻: http://bbs.51sobu.com/archiver
4. 莆田仙游的電信寬頻收費情況初裝多少錢!我在外地不能打10000問了…謝謝
拜託,全國都可以打的。不同地方好像是不一樣 的哦。 呵。
安裝費108,然後看你要1M或2M或者別的,價錢另算。
要不加059410000
5. 莆田殺人案有感
莆田殺人案有感:
最近沸沸揚揚的莆田殺人案,討論形成兩極分化,都是各自階級的尊嚴捍衛,輿論的對峙也見識了貧富群體的分歧和敵視。底層人當然懂得被欺壓,被排擠,被羞辱,被冷漠的無助感,有錢人,或高管,一旦自己的身份上去了,就不會選擇站在窮人這一邊了,他們不想再變回窮人,只有積極的替上流社會說話,似乎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還是古人有良知,發生任何事,都會說到起點,而不是在旁觀者與當局者之間糾纏不清。儒家思想把牧民的不負責任視為四惡,其中就有「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孔子生前沒人做到,死後也沒人做到,封建社會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試問,本朝在教化方面是否認真過,成功過呢,現在有多少聖賢,有多少君子,有多少風骨,有多少學問。現在心術不正的人不計其數,恃強凌弱的事比比皆是,我不也是這樣掙扎過來的,誰替我說句公道話呢。我的戶籍地是在福建,這地方與我奢望的詩情畫意根本是格格不入。
我想到香港的早期電影《機動部隊》,裡面有個流氓二代馬尾哥,成天狗仗人勢,到處惹是生非,有一次他帶著手下一起去吃火鍋,因為位置不舒適,便肆意換位子。被他驅逐的人貌似老實,卻乘其不注意的時候朝他背後就是一刀,馬尾就這樣死在一個令他覺得是好欺負的老實人手裡。馬尾就是一個恃強凌弱的混混,當警察也進來的時候,也覺得自己的位置不舒服,也要求換位置,馬尾不敢啃聲,連忙換了位置。那個一聲不吭的老實人,卻在沒人的時候,從自己的背包里拿出一把匕首,奄奄一息的馬尾哥死到臨頭才明白,山外有山,有的人不能看錶面,看起來老實,一狠起來比自己還狠。這就是江湖,沒有更霸道的,只有更兇狠的,所以古人說以和為貴,以德服人。當年一個江湖朋友說起廣東往事,一夥外地的江湖人和當地的江湖人起沖突,外地人老大也沒怎麼防備,吃飯的時候,一個瘸子進來,個子瘦小,穿的很破舊,還戴著眼鏡。他們也沒注意,瘸子忽然從身後掏槍朝他們開了幾槍,可能是沒想要他們的命,子彈都打到桌子上,開了幾槍就跑了。雖然是個瘸子,這些外地的江湖人也不敢追,畢竟人家有槍,說不定外面還有埋伏,古人說窮寇莫追,真追了對方就真朝自己身體開槍了。
說真心話,其實我的報復心理也很大,是我沒那本事,我個子瘦,誰也打不過,也就誰來欺壓我,我都忍氣吞聲,只能寫東西排泄生活的壓抑。如果我是滅霸,或有驚奇隊長的本事,我會怕破鞋這伙人嗎,會讓周圍人成天說三道四嗎,會怕流氓嗎,會怕黑警嗎,會怕亂臣賊子嗎,會怕牛鬼蛇神嗎。我直接大開殺戒,讓他們血流成河,像電影《月光光殺清光》里的主角,對所有人殺無赦。我的內心住著一個魔,也住著一個天使,他們都試圖影響我的心理和思維,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堅持文化、善道,堅持遠離罪惡,算是天使的勝利。可即使我知道生命的可貴,知道罪惡的無恥,不代表我就沒有私心,宋江被破鞋閻婆惜威脅後也憤怒殺了她,如果我日後有能力,難保不會把這些惡勢力連根拔起,一網打盡,趕盡殺絕。我這么吐露,可能觀眾會覺得我很恐怖,我能把心事說出來,就說明我其實很無奈,很無助,我不想變成兇狠的人。如果了解我小時候是怎麼到福建的,我在農村是怎麼長大的,長大後我到福州都見識了什麼,自己又是被怎麼鎮壓的,大家就明白了我能活這么久,真的不容易。
弱者沒人關心,沒人傾聽,這才是社會的悲劇,憑什麼說上流社會的人就是生命,底層人就不是生命,底層人的死就一文不值,上流社會的人一死了,就非得讓天下人如喪考妣。看看現在的社交軟體,不是女人的照片,就是明星的風月,就是很少底層人的酸甜苦辣,究竟是他們不懂得上網,還是這些網站故意把他們的帖子都給刪了。我經常發布自己生活的坎坷,還有對破鞋集團的不滿,這些帖子也經常被刪掉,破鞋給了別人多少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這些勢力一定有錢,畢竟跟蹤了我這么久。特別在福州,我住哪裡,他們就安排人住哪裡,到處買通和策反別人,大家和我也不是親戚,何況我性格很詩情畫意,和大家也是格格不入,又不願和大家多接觸,我也就被人徹底的孤立。這么多年來我手不釋卷,愛好文藝,喜歡李清照這類才女,我曾嚮往詩情畫意的愛情,這些真的威脅到大家嗎。如果哪一天我走火入魔,也殺了人,輿論只會停留在對我的譴責上,會特意掩蓋我小時候的遭遇。恐怖的不是我將來可能會殺人,恐怖的是現在造成我將來可能會殺人的人,這些人有恃無恐,陰風陣陣。
6. 想知道: 莆田市 從國歡鎮到忠門鎮怎麼坐公交
涵江區石庭中心小學座落在著名僑鄉——江口鎮石庭村。學校創辦於1915年,於2003年8月升格為中心小學,下轄9所農村小學,共有學生3539人,教師169人。學校秉承「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的辦學理念,領導 「務實、求真、 開拓」,教師「愛崗、敬業、奉獻」,學生「誠實、好學、活潑」,僑鄉的父 老鄉親更是真情傾注,集資興學,他們形成和諧向上的文化教育群體,齊心協力,將石庭這所「 福建省農村示範小學」裝扮成福廈路畔璀璨的教育明珠。
1、學校現擁有一支知識化、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擁有教職工數62人。其中,小學中學高級教師2人,小學高級教師34人,市級骨幹教師6人,區級骨幹教師3人。2位已取得本科學歷、大專學歷老師41位,可稱教學隊伍實力雄厚,人才濟濟。
2、學校佔地面積13065平方米,建築面積6016平方米。學校現有小學學生數989人,設有19個班級。幼兒學生234人,設有七個教學班。生均佔地面積10.68平方米,建築面積4.92平方米。
3、擁有一座600平方米的大禮堂,可供每年「六一」國際兒童節舉行文藝聯歡會,用以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4、學校有34間符合標準的教室,採光、通風,照明符合要求。
5、學校生活用房1900平方米,師均30.65平方米。
6、學校體育、音樂、美術、電教設施達Ⅱ類標准。
7、圖書豐富,現學校圖書館有存書達12500冊,生均10.22冊,可供學生閱覽,補充課外知識。
8、設電腦教室,擁有66台電腦,培養學生現代科學知識的應用。
9、學校有兩個近千平方米的水泥操場,一個3200平方米的大操場,一條80米的直跑道,150米的環形跑道供學生田徑運動之需。
10、學校音樂室、少先隊室、實驗室、體育室、電教室一應俱全。學校環境達到「一禁、三化、五無、八有」要求。幼兒園的設備新穎,活動器械齊全。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美、潔凈的學習環境;給教師創造了一個舒暢、安全的工作,生活條件。學校秉承了「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的辦學理念,領導「務實、求真、開拓」,教師「愛崗、敬業、奉獻」,學生「誠實、好學、活潑」,學校面貌日新月異,永遠向前。
地址:涵江區江口鎮石東村 郵編:351117
[編輯本段]校規校訓
校風:團結 勤奮 博學 務實 向上
教風:師風正 師紀嚴 師道尊 師學博 師業精 師心慈
[編輯本段]學校榮譽
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學校連續5屆評為莆田縣文明學校。
1993年黃瓊英同學獲全國小學生民族器樂「揚琴」比賽三等獎。
1997年10月四(2)中隊評委全國文明雛鷹假日小隊。劉少晗同學評為全國「手拉手」好少年。
1998年10月學校少先隊評為莆田縣紅旗大隊。
1998年12月,新加坡華僑黃錦龍夫婦捐建校門一座(福廈路口)。
2000年7月,林鳴鳳老師指導的劉敏同學獲全國青少年愛國讀書活動「講公德、守法紀」知識競賽特等獎,並赴閩參加省教育廳、省少工委組織的夏令營和頒獎大會。
2000年學校被莆田縣評為「莆田縣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1年9月因學校教學質量突出被中央莆田縣委和人民政府評為「莆田十佳學校」。
2002年4月由於學校成績優異,被福建省教育廳評為「福建省農村示範小學」。
2003年莆田市教育局對全市小學畢業生統一考核,我校本屆畢業生成績名冠涵江。在涵江區對所轄的133所小學共評選出的300名優秀學生中,本校就取得23名。
2003年7月,蔡黎紅老師指導的黃琳同學獲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走向世界的中國」知識競賽優秀獎。
2004年3月,自升格為中心小學以來,莆田市教育局對全市小學畢業生統一考核,在涵江區評選的300名優秀學生中,本中心小學就取得53名,成績名揚涵江。
2004年5月學校小學生籃球隊獲涵江區小學生籃球比賽第一名2004年6月黃玉麒老師指導的吳啟航同學寫的「公雞過馬路」獲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三等獎。
2004年10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和莆田市人民政府評為「市文明學校」。
2004年12月被涵江區人民政府評為「涵江區素質教育合格學校」。
2005年1月由郭萍老師執教的《年月日》在涵江區開展小學數學優質課比武中榮獲一等獎。由王珊老師執教的《五彩池》在涵江區開展小學語文優質課比武中榮獲一等獎。同年6月份,在全市統一命題的畢業班素質教育質量檢測中,我校本屆畢業班的語、數科的綜合成績名列涵江區農村小學組第二名。
2005年7年,蔡黎紅老師指導的羅威臻同學獲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奮發有為建小康」知識競賽二等獎。
2005年12月學校教師籃球隊獲涵江區教師籃球比賽第二名。
2006年1月學校被涵江區人民政府評為「治安保衛重點單位」。3月份,涵江區綜合辦、涵江區教育局、涵江區公安局聯合評為「涵江區平安校園」、「涵江區學校安全先進單位」。
2006年3月學校被授予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改革重點課題——福建省「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研究」實驗基地校。
2006年6月本屆畢業班參加全市統一命題的畢業班素質質量檢測中,語、數平均分和及格率均列涵江區農村小學組第一名。同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評為「莆田市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優秀學校」。
2006年7月學校幼兒園評為涵江區優質幼兒園。
2007年3月學校評為涵江區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
2007年4月學校小學生乒乓球隊獲涵江區小學生乒乓球比賽女子第四名、男子第五名。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學校歷史悠久,創建於1915年,由黃紹昌先生倡議創辦。
黃紹昌先生畢業於福建政法大學及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學法學博士及高等師范碩士。歷經福建政法大學教授、福建省實業廳秘書長等職。由於關心家鄉教育,深知石庭人口稠密而無一所正式學校,在海外僑胞的支持下乃毅然舉家遷回石庭,自任學校校長,校名為莆田縣第七區小學學校租用石庭旗桿厝衍慶堂上下廳及上廳左邊廂房一間,內埕全部、黃禹友民房五間為校址,並舍自己房舍等為辦學之用。黃紹昌為名譽校長(1915、10——1919、01),陳棟候為第一任校長(1915、10——1916、01),陳丹如為第二任校長(1916、02——1919、01)。學制四年,(為初級小學),低中二班為復式教學。四年級為學校最高年級,學生均由私塾轉入,全校學生20多人。學校於1915年春成立首屆校董會,設常年校董30人(每年年捐大洋20元)、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王兆培、江春霖、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等社會名流擔任。其中薩鎮冰系辛亥革命時名人,民國時期為海軍上將,任海軍總司令等要職。擔任石庭小學董事可稱馬首是瞻,威望卓著。
1919年2月至1925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石庭小學,校址照舊。黃紹昌為名譽校長(1919、02——1925、01)。學制六年(完全小學),一、二年級為單式教學(兩班),中高年級為復式教學(兩班)。學生數80多人。學校校董會有常年校董30人(每人年捐大洋20元),名譽校董: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
1925年2月至1934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石庭小學,原有校址擴大。借用衍慶堂下廳左右前廂房兩間,天雲亭擴大租用右廂房一間,另租用黃紹昌私房之大廳、福堂及左右廂房,並在石庭黃氏宗祠增設分校。校長為黃紹昌,分校主任為虞番茹(1925、02——1930、01)。學制六年,一至四年級各一班,高小復式班一班。分校初小一年級一班,學校校董會於1925年2月擴大,常年校董37人(每人年捐大洋20元)。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黃玉樹、林兆燕、宋敏增。
1934年2月至1942年 7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江口鎮私立紹昌小學。校址照舊,黃氏宗祠分校停辦,學校並入總校,但另在田滕松竹梅祠堂開辦幼稚園(一班)。學校校董會推選黃籬秋為首任校長(1934、02——1934、07),黃璇為第二任校長(1934、08——1942、07),學校校董會有校董56人(每人年捐大米三百斤),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黃玉樹、曾傅雲、林兆燕、宋敏增。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石東石中聯立國民學校。校址照舊,小學學制六年。田滕松竹梅祠堂幼稚園撤消。(幼稚園二個班級設在總校)。校長為黃璇(1942、07——1943、01)。學校董事會有常年校董76人,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梁濟川、黃祖漢、林兆燕、曾傅玉、黃景文。
1943年2月至1945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西南中心國民學校。校址照舊。校長黃璇。小學學制六年。學校開設幼稚園二個班級。學校校董會有常年校董76人。名譽校董為 :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梁濟川、黃祖漢、黃兆燕、曾傅玉、黃景文、宋增敬。
1945年2月至1950年3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第二中心國民小學。校址照舊。校長黃璇。小學學制六年。學校開設幼稚園二個班級。學校校董會有常年校董76人。名譽校董為 :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黃祖漢、黃玉樹、林兆燕、曾傅玉、黃景文、宋增敬。
縱觀歷史,石庭小學在1915年至1950年期間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簡易到擴大,逐步拓展,邁步向前,黃紹昌、黃璇父子首創顒功。令人有口皆碑,贊之不絕。
紹昌先生英年早逝(詳情見黃春元先生撰寫的《懷念母校》全文中。俚人痛念紹昌先生半生心血艱難創學的功績,經校董會開會決議改校名為石庭紹昌小學資以紀念。
紹昌歿後,子承父志,黃璇接任校長。黃璇先生畢業於福建省立師范,年青有為,管理有方,治學嚴謹。他注重寓教於樂,經常為學生舉辦文體活動,遠足爬山;也時與其他學校組織學生互相交流或舉行測試時事比賽。他注重道德品質教育、親繪壁畫,在學校多處懸掛。抗戰期間,「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四十年代初期抗戰緊要關頭,他親自演講,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他崇尚「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四維八德教育。
黃璇任校長後,身體力行,拆舊更新,自行動手,十分刻苦,厲行節約逐步擴展教室。學校因此從原無標準的校舍逐步形成一所初具規模,在江口鎮頗具名氣的中心小學校。
據黃文蘭先生、黃春元先生回憶,學校30年校慶聖殿約在1945年8月上旬舉行,張燈結綵,學校裝點得一派喜氣洋洋。巨幅橫幅標語高懸「慶祝紹昌中心小學三十周年校慶及慶祝抗戰勝利」。歌舞昇平,十音八樂響徹四方,文藝節目豐富多彩,盛況空前。
「雄雞一唱天下白」。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蕭蕭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人民政府接管了紹昌小學,學校更名為石庭小學。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在石庭父老鄉親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從此走上不斷發展壯大的康莊大道。
1951年春,建新校前,因「紹昌小學」校舍不足,未能適應辦學之需,1954年前俚人已醞釀建造新校事宜,經多方協商,確定在原址——「石庭紹昌小學」翻建新校舍——即現在涵江區石庭中心小學。建校時由石庭黃氏組建董事會,成員90名,常務董事16人。主席:黃文達(毛小叢),副主席黃文松(九尾)下設委員。接收海內外華僑俚人,黃氏家族的捐款,芳名立碑紀念。
1956年春,校長方燕榮,教導陳炳宗上書給毛主席請求提寫校名。因毛主席國事繁忙,無暇提寫,後由莆田軍分區參謀長書寫「莆田縣石庭小學」校名,一直保存於今。
1956年秋,新校落成後,胡金鳳為首任校長,時有學生600餘人,因學校為完全小學,辦學條件好,質量高,學生慕名而來,趨之若鶩。所以,每年都要舉行高小招生入學考試。也因此,石庭小學也有中低年級的單班編制變成高小的多班學校。石庭小學的學生遍布江口鎮半壁疆土。小學畢業報考初中,升學上線率達97%以上。
1956年,為了解決鄉親子女上初中難的問題,在校內又設「文化班」是屬於民辦自費辦初中之形式。
1958年大躍進時,石庭設管理區,學校升級為「莆田縣石庭中心小學」管轄19個基層校,包括江口片的五星小學。從石庭比江口早些時間設學區看,當時石庭文化比江口發達了。後來再派副校長溫新江、方聯榮、林春新三人從事學校領導班子。
1959年中央落實「華僑政策」石庭華僑辦學有功,董事會主席黃文達應邀赴京參加十周年國慶觀禮。
1959年後,石庭文化班改為「莆田石庭農業中學」
1960——1961年國家暫時困難時期,全校師生(包括中、小學)開展勤工儉學,開荒種植活動。建立農業基地——南坡山,搞小副業,增加收入,共度難關。但又不耽誤學習文化課,可以說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當時造就一大批鄉里傑出人才。
1962年莆田縣教育局正式批准把原「莆田石庭農業中學」改為「莆田石庭華僑中學」任命吳鴻生為石庭華僑中學校長。陳國禎任副校長、陳慶瑞為教導主任,黃清和人總務主任,李天寶任團支部書記。小學部不變,橋中使用「石庭小學」一半地方,小學又一次開始借用附近民房辦學了。
1963年——1964年學校文化體育生活豐富,教師「籃球對」「十音隊」經常外出參加比賽演出。「十音隊」在江口地區首屈一指,64年石庭教工的器樂合奏,「苦盡甜來」參加縣職工文藝匯演榮獲特等獎。
1966年,「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精」文化革命浩劫,十年非常風雨,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一度停課,學生散流社會,教學荒廢,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厥如,造成十年荒蕪,令人嗟嘆。
1968年把「莆田縣石庭小學」改為「莆田縣五七學校」,是非顛倒,學校一片荒涼「四人幫」禍國殃民,踐踏文化,可見一斑。
至文革結束,使撥亂反正又恢復原校名。
1969年學校實行准軍事化訓練,那時學生無心讀書。
1970年——1976年,學校幾乎成半癱瘓狀態,教師無心教學,學生無心學業。
1976年,打倒「四人幫」全校歡欣鼓舞。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學校教學,學生學習,正式走上正軌,社會青年又登校拜訪老師,拾迴文革期間遺落,荒廢的文化知識。從此,石庭小學繁榮又振作了,又恢復了昔日的雄風。
1978年,胡金鳳官復原職,主持石庭小學校長工作。正值全國恢復高考,中考的底二年,在江口鎮黨委的主持下,於江口馬埕舊電影院舉辦補習班。石庭小學派林金標(番茹根)、陳慶瑞等教師義務為廣大青年授課,時達數年之久。為將口地區培養大批大、中專人才。說到石庭小學業余免費為社會服務已有幾十年光榮歷史,早在新校建成後,胡金鳳擔任首任校長時,石庭小學積極協助業余教育,開展石庭片「掃盲」活動,提高全民素質。各生產隊都有夜校,學生是農民。教師分配到生產隊,負責夜校的組織和輔導,培訓夜校教師,幫助夜校教師備課。
58年,在校內還辦了夜校,由大隊掃盲積極分子黃承祖、黃金富負責,學校指定黃玉祥老師專人協助。
1979年,胡金鳳校長退休,陳天順主持學校工作。
1980年——1981年,莆田縣恢復小學畢業生初招統一考試,石庭又重鼓文革前積極拼搏的風格,教師忙著搜集復習材料,印發復習提綱,畢業班學生晚自修,上夜課,千方百計提高畢業班的學習質量。每年初招都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學生,送入省重點中學莆一中、二中就讀。
1980年乘改革開放的春風,教師努力拚搏,教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生源越來越多,校舍擁擠為破於眉睫的問題,急待解決。1982年學校領導陳天順、彭書錦等石庭宮董事會吁請海外僑胞籌資擴建學校教學樓,在愛國僑胞黃日昌、黃文華、黃文理、黃嚇興等海外僑胞的大力提攜下,共籌集資金新幣21.42萬元.。1983年將大禮堂七間一層土木結構的教師及後操場兩間石板教師拆塗,翻建成一座十四間教室的教學樓,用於初中部教學,小學仍租用棋花厝部分民房作為教室
1985年方中沛任校長,彭書錦任副校長,曾昭和、黃文書任教導。新領導班子為解決學校校舍緊張狀態,決心繼續打好僑牌,成立莆田縣石庭學校國內董事會。正董事長暫缺,副董事長黃慶隆先生、孫忠孝先生、黃玉珠女士;常務董事黃慶隆、孫忠孝、黃玉珠、黃金壽、黃嚇輝、黃嚇松、黃文榮、方金榮、黃瑞麟等位先生擔任;會計方金榮;出納黃克亮。他們肩負對下一代教育發展的使命,為廣大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校領導與董事會不辭辛勞,拜訪了一個個歸僑。一片誠心,金石為開。打動了愛國愛鄉的僑領黃文蘭、黃文理、黃文華的心,海外華僑也專門為建校成立了「海外建委會」,以便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工作。海外建委會由印尼僑領黃文蘭、黃文通、黃春元、黃文華、黃文衡、黃清雲諸位先生;暨新加坡僑領黃文理、黃日昌、黃金華、黃克祥先生等組成。隨著各方面工作的有序展開,國內也成立了監建組,由黃慶隆、黃玉珠、孫忠孝、黃瑞麟、曾昭和、黃克亮、方中沛、彭書錦、方金榮、李國珍諸先生組建。
1986年,在石庭牌兜腳下奠基興工建造石庭僑中教學樓。
1987年,何遠芳調入石庭小學任副校長。
1988年,石庭華僑中學教學樓竣工。
1989年,石庭華僑中學從原來擁擠的小學中搬遷到新樓。
1990年,何遠芳調離,黃玉和任副校長。
1991年,方中沛校長榮休,黃玉和接任校長,李瑞芳任副校長兼江口學區會計;林光明主持學校德育處工作;李敏林、黃錦雲主持學校教務處工作;黃繩濤主持學校總務處工作。
同月,「石西後埕村華僑為解決本地子女就學方便,籌資在後埕村新建了一座教學樓,後埕分校獨立,正式命名為「江口後埕小學」
1992年,鑒於建設了近五十年的石庭小學教學樓教室已破爛不堪,學校領導會同石東、石西兩村兩委積極做好僑務工作,在愛國僑領黃文理、黃文華的大力支持下,籌資使萬元,重建了二十間教室,便學生在寬敞明亮安全的教室內專心學習。
1992年,石西橋頭外村華僑黃文蘭、黃文華,惠及家鄉子弟上學要橫跨福夏公路,存在安全隱患,籌資將本村原生產隊隊址改建教學樓。
1993年9月,橋頭外初級小學正式成立。
1993年香港同胞黃克緒先生,看到學校操場泥濘不堪,獨資捐贈港幣三萬六仟元,修建了一塊1000多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
1993年9月後埕小學、西劉小學高小並入學校。1998年8月兩校高小撤回原校。
1998年,僑胞黃錦龍先生感到以前驅車經福夏路時,一片原野,石庭小學紅磚樓房遠眺可見雄姿,而今兩旁店鋪林立,石庭小學已依稀難見,為海外歸來遊子能准確到達母校;乃費資十萬余元,於公路旁建造牌樓一座,書「莆田縣石庭小學」以資記認。
1992—1994年間,華僑黃文通、黃金瑞、黃錦文、黃玉添、黃志萍、黃富文、香港黃克緒、陳瑞鳳、石西鴛鴦厝華僑基金會均踴躍獻資為學校學生添置桌椅、教師辦公桌,添置會議室桌椅,管樂隊、禮堂音響設備,鋪設石板路及澆灌幼兒操場均不遺餘力。
1995年鴛鴦厝華僑為了家鄉子女就學方便,集資建設了一座完整的小學,正式恢復為「陶青小學」。
1996年9月,鴛鴦厝子女返回「陶青小學」就學,減輕了石庭小學校舍不足的壓力。
1998年,修建已五十多年的學校大禮堂,被白蟻蛀蝕嚴重,不堪重負。辦公室所在的大樓前傾嚴重,辦公大廳4根大梁裂痕明顯,屋頂水泥瓦片年久變質鬆散,滲雨漏水,校舍已成危房。學校領導、石東村、石西村兩委、學校華僑董事會十分重視,成立了石庭小學修建委員會(國內理事組)。由黃慶隆先生任理事長,陳瑞鳳女士任副理事長,黃文同、黃崇書、黃中貴、黃玉水、黃德章、黃瑞麟、黃玉和、黃繩濤、黃玉明等諸位理事,並向海外發出了倡議書。董事長黃日昌先生得悉這一情況後,親臨學校視察,指示學校修繕要保持原貌,不宜更改。同時要求國內,充分發動群眾力量。不管是一元還是一萬元都是對家鄉教育事業的支持。並冀望國內最少要有三百戶人參與捐資,修繕的不足之數由海外僑胞負責。這一倡議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踴躍響應。愛國僑領黃日昌、黃鼎榮、黃春元、黃文通、黃文蘭、澳門黃春水、香港黃賽峰、黃玉祥,國內黃慶隆、陳瑞鳳等社會各界人事及石庭父老鄉親同心協力共集資69.11萬元。
1999年學校修繕工作正式開始。教學樓、禮堂、大門、圍牆、廁所均整修一新,再煥光彩,重振雄姿。
2000年2月12日(正月初八),學校隆重舉行大禮堂、教學樓、校門重修竣工剪綵慶典。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海外僑胞黃日昌董事長,黃文蘭伉儷,黃春元伉儷,黃文華先生等均專程聯袂返校參加盛會。莆田縣政要:林文揚書記、卓金賢副書記、梁國鎮副縣長、陳文富人大主任、余文錦政協主席、教育局長程輝煌、江口鎮黨委書記王金煉、鎮長鄒荔平均蒞臨參加。校修建委員會理事長黃慶隆先生、陳瑞鳳女士及所有捐資者應邀出席慶典。
會議由江口鎮鄒荔平鎮長主持,黃玉和校長代表學校匯報修建工作情況,黃日昌董事長代表海外僑胞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卓金賢縣委副書記代表縣委縣政府對海外僑胞,各界人士的熱心助學表示衷心感謝,並對學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縣、鎮領導對捐資一萬元以上的優秀者頒發了榮譽證書。愛國僑領,著名企業家,縣、鎮領導為學校重修竣工剪綵並向所有捐資者頒發了紀念品。會後,江口鎮政府設宴招待愛國僑領及著名企業家等熱心助學人士。
2001年9月,莆田江口橋頭外初級小學並為學校教學點,2002年9月「橋頭外教學點」撤並入學校。
2002年5月莆田市行政區域重新規劃,江口鎮隸屬涵江區。校名更為「涵江區江口石庭小學」。由黃玉和繼任校長,陳國徽、黃文和任教導。
2003年9月,涵江區教育局將石庭小學從江口學區中分割出來,升格為中心小學,原校名「涵江區江口石庭小學」更改為「涵江區石庭中心小學」。新一屆中心小學的學校領導班子到任:張君超任校長,李向華任書記,黃玉和(分管石庭中心小學)和吳元華任副校長,董國雄任副書記,林義良任工會主席,黃玉麒任工會副主席,陳偉業任教導主任,陳國徽和黃文和任副主任。下轄後埕小學、陶青小學、西劉小學、赤港小學、東樓小學、豐山小學、厚峰小學、劉庄小學、梁厝小學等9所農村小學,共有學生3539人,教師169人。同時學校也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浪潮。
2005年9月,學校將後埕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撤並入石庭中心小學。教職工多達64人。12月張校長和李書記調離,由黃玉和副校長升任為校長,吳元華副校長升任書記。
2006年9月學校領導班子換屆,黃玉和繼任校長,吳書記調離由林國祥接任書記,董國雄和林光明任副校長,其他學校行政人員不變。學校將厚峰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撤並入石庭中心小學。學校學生數增至998人,設有教學班二十個;幼兒學生數341人,幼兒設有教學班十個。
2007年3月董副校長調離,陳偉業升任為副校長。
校 名 變 更 歷 屆 校 長 變 更
莆田縣第七區第二小學 陳棟侯(1915.10-1916.1)
陳丹如(1916.2-1919.1)
莆田縣第七區石庭小學 方錫連(1919.2-1921.1)
郭璣庭(1921.2-1925.1)
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石庭小學 黃紹昌(1925.2-1934.1)
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紹昌小學 黃籬秋(1934.2-1934.7)
莆田縣江口第二中心國民學校 黃 璇(1934.8-1950.1)
莆田縣石庭小學 翁鑫柏(1950.2-1950.3)
林金康(1950.4-1950.8)
俞國琳(1950.9-1951.2)
肖慶琳(1951.3-1952.2)
方永懇(1952.3-1954.8)
方燕榮(1954.9-1956.8)
莆田縣石庭中心小學 胡金鳳(1956.9-1968.10)
莆田縣石庭五七學校 林春新(1967.8-1968.9)
黃元斌(1968.9-1971.7)
黃中貴(1968.9-1971.7)
方聯榮(1974.9-1977.2)
陳天順(1977.3-1978.7)
胡金鳳(1978.8-1979.11)
莆田縣江口石庭小學 陳天順(1979.12-1983.1)
黃文晉(1980.9-1983.8)
彭書錦(1983.9-1985.2)
方中沛(1985.3-1991.8)
黃玉和(1991.9-2002.4)
涵江區江口石庭小學 黃玉和(2002.5-2003.8)
涵江區石庭中心小學 張君超(2003.9-2005.12)
黃玉和(2006.1至今)
不要讓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灣,而應揚起奮斗的風帆,駛向現實生活的大海。
7. 女演員怒告莆田一醫院,涉事明星是誰,具體發生了什麼
女演員怒告莆田一醫院,涉事明星是誰,具體發生了什麼?涉事明星是景甜。各位,這個問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娛樂圈的話題,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題,很接地氣。其次,這個話題比較輕松,所以是個難得的好題目。說到娛樂圈,小編首先想聲明以下幾點:首先,演員也是一種職業。既然是職業,那就沒有高貴或者低下之分。所以,在小編看來,娛樂明星,和環衛工人一樣,都應該被尊重。但事實上,目前社會上出現一種怪現象,那就是,很多人把娛樂明星神聖化、妖魔化,把他們捧得太高。這是不對的。
其實結合景甜的發展經歷來看,起訴該醫院合理合法。畢竟藝人需要在大眾心裡樹立一個比較穩固的人設,才能夠切實地保障自己的發展。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頻繁地在類似的婦科廣告上看到景甜的圖片,會不會將景甜的個人形象與相關內容結合起來,而景甜作為一個演員,現如今又主要在電視劇上發展,自然要維護好自己在大眾心中的形象以更好地開展自己的演藝工作。況且,醫院未經同意,擅自使用別人的照片,本身就是 侵犯別人合法權益,不管這個人是明星還是素 人。
8. 莆田進行曲屬於悲喜劇么
不屬於,莆田進行曲時屬於喜劇的
《蒲田進行曲》是Home Vision Entertainment (HVE)製作發行的一部電影,由深作欣二導演,松坂慶子、風間杜夫等主演,於1982年10月9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講述了當紅影星銀四郎、女演員小夏和無名演員安次三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日本一位英俊的當紅影星銀四郎,為了謀求自身在影藝圈內的發展及討到影界大老闆女兒朋子小姐的歡心,發生的一場浮生如夢的故事。
劇情介紹
故事的發生與一家日本攝影棚有關。銀四郎是一個電影明星,他與女演員小夏戀愛並使其懷孕在身。為了維護自己的聲譽和地位,他強行把小夏讓給了自己的崇拜者,一個無名演員阿安。阿安和小夏在鄉下的老家舉行了婚禮,阿安的母親明白是怎麼回事,只望小夏善待阿安。相貌平庸的阿安心地善良,為了盡可能讓小夏生活得好一些,他時常去當難度很高的替身演員,以此掙錢養家。小夏也終於被阿安的真情所打動,對他產生了真正的愛情。武打片《幕府衛士》中有一個場景,是讓男主角土方歲三的扮演者銀四郎從三十九級高的樓梯上跌摔下去,由於危險度太大,銀四郎望而卻步。阿安自告奮勇擔任替身,在攝影棚內同事們的安慰和鼓勵下一跳成功。小夏正值預產期,由於擔心阿安的安全來到攝影棚外。她在大門口聽到救護車的警笛聲,以為阿安出了事故,嚇得暈了過去。醒來的小夏看到自己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阿安就在她的身邊,負傷的手臂抱著剛剛出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