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院播放影片,是通過投影機放的嗎
應該說,原理跟投影儀是差不多的,不過構造的區別很大,大到兩者不是同樣的東西,嘿嘿。
電影放映機,不象投影儀,它可以把動態的影像投射到銀幕上。傳統的電影放映機,所用的媒介是膠片,就象投影儀也用膠片一樣,只不過電影放映機一秒鍾可以播放24格,這樣原來靜態的圖像就看起來是動態的了。
現在隨著數碼科技的發展,數碼電影放映機也開始在影院中得到運用,海量的存儲設備使得它可以播放全數碼、高解析的電影畫面。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貳』 電影院是如何播放電影的
電影院是使用數字機來播放電影的。
數字拷貝復制到數字電影伺服器上,然後在密鑰生效後和失效前的時間里也就是檔期里可以播放。
數字電影是用數字電影伺服器播放,通過數字電影放映機投射到銀幕上成像。聲音是從數字電影伺服器傳輸到解碼器再到各路功放再到各揚聲器播放。
數字拷貝就是塊經過加密只能在數字電影伺服器上讀取的移動硬碟,數字電影伺服器可以理解為一台顯卡非常厲害的主機,數字電影放映機其實就是一台非常厲害的投影儀。
(2)影院放映機怎麼放電影擴展閱讀:
數字電影製作方式:
它有三種製作方式:一是計算機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拍攝;三是用膠片攝影機拍攝完成後,再數字化到電腦硬碟里。
從這三種拍攝方式的效果看,因為膠片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還遠不是數字電影所能夠趕得上的(2009年前)。
這與成像原理不同有關,鹵化銀軟片基於自然感光成像,其顆粒的細膩程度遠遠大過CCD的人工設計光電學像素,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提高,高清晰數字攝像機的解析度技術指標會逐漸接近甚至達到膠片攝影機的水平,但在色彩還原度上,高清數字攝像機仍舊無法達到膠片攝影機。
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最佳的院線級數字電影製作方式,仍舊是前期膠片拍攝,經過膠片洗印轉數字信號進行後期編輯、處理後,再轉為數字視頻技術放映。
因前期的素材拍攝的畫質已經確定,後期轉為數字放映,由數字技術將鹵化銀的色彩和細節進行精確定位,其放映效果遠遠超過膠片放映機,避免了膠片的閃爍、模糊等等缺點。
電影院大片的「數字版」即為上述技術的成功實踐。
另:根據德國傳統的著名膠片攝影機品牌——阿萊數字技術研究實驗室2009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他們將數字攝影機的CCD像素無限擴大之後(8K),在實驗室最精良的條件下進行的測試,影像的銳度達到驚人的細膩度,甚至人的毛孔絨毛都能看清楚。
但,在色彩還原度上和飽和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與膠片攝影機之間差距很大,數字技術幾乎不可能達到膠片對色彩的敏銳度。因為數字技術的顏色,全是靠人工模擬的色彩種類。
比方說:如果被攝物體中某一個點上的顏色是CCD耦合電路中所沒有的,那麼,CCD就只能找一個最接近的去替代它,一旦這種情況多起來,色彩的還原度就會大大降低。
另外,在光感寬容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很弱。同等條件下,膠片攝影機只需要打一盞燈甚至不需要打燈,但數字攝影機卻需要兩盞甚至更多的燈光來彌補CCD的感光問題。
而在對比度上,數字技術的細節還原度則大大降低,當被攝物體的亮部和暗部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對細節的捕捉和「寬容性」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這也就是我們看數字拍攝的電影之時,會發現,當畫面明暗對比較強之時,數字技術的電影,暗部的細節就會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膠片電影卻能呈現出非常微妙的細節和色彩對比。
該實驗室的負責人最後的結論是:「在現今條件下,我們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數字技術全面取代膠片技術,仍舊沒有充足的理由,我們看不到數字技術的決定性優勢。」
所以,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數字技術的前景,更加接近於電視藝術,而非電影。在數字技術出來30年的今天,世界拍攝電影的主流仍然是膠片攝影機,大概能夠說明問題。
數字技術最大的優勢在於成本和作品母帶的保存效果,同等條件下,賽璐珞膠片對作品的保存,只能在50年之內,甚至30年。因為鹵化銀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從時間上說,硬碟的數字技術,幾乎是無損的。
『叄』 五六十年代電影怎麼播放
五六十年代電影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播放
60年代放電影都是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放的,電影膠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電影放映人員帶著機器,到各地操場、曬谷場等寬敞地方支起銀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看電影一般是在村裡的場院(村裡用來收儲農作物的地方),想先睹為快就得跑十幾里地,到公社(鎮上)的文化大院。還想再早點看就得到縣城的電影院,一般小孩子一個人是去不了的,大一點的帶著,結伙去。那時候電影放映隊到誰家吃派飯都是高接遠迎的,孩子們圍著問這問那,對他們的崇拜不亞於現在的一線明星。
60年代放電影都是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放的,電影膠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電影放映人員帶著機器,到各地操場、曬谷場等寬敞地方支起銀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看電影一般是在村裡的場院(村裡用來收儲農作物的地方),想先睹為快就得跑十幾里地,到公社(鎮上)的文化大院。還想再早點看就得到縣城的電影院,一般小孩子一個人是去不了的,大一點的帶著,結伙去。那時候電影放映隊到誰家吃派飯都是高接遠迎的,孩子們圍著問這問那,對他們的崇拜不亞於現在的一線明星。
『肆』 電影是怎麼放映出來的
電影是運用照相以及錄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攝入速度(現代電影是每秒攝入24個畫面),把景物活動的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然後把這些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放映到銀幕上,藉助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這就成了電影。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人就看不到每幅靜止畫面之間的停頓,而只看到這些連續放映的畫面的活動影像了。
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准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後有聲電影改為每秒24幅。
(4)影院放映機怎麼放電影擴展閱讀:
182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通過自己的發現確立了「視象暫留原理」,他根據此原理發明了「詭盤」。之後到1834年,霍爾納成功試驗出「活動視盤」。發展到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前面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出了原始的動畫片。
無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國有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他們爭吵的問題是:「馬兒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一人認為必須有一隻蹄子著地,另一人則認為是騰空的。有人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他決定用照相機來幫助他們判定。
他架設了24架相機,用巧妙地方式讓馬兒在奔跑時,相機依次拍下照片。之後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兒在奔跑時,總有一隻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
『伍』 電影機怎麼放映
我只知道數碼的。。先開機,打開放映機的燈泡,在列表裡找到要放的片子點播放就好了。- -
『陸』 如何使用電影放映機
開機流程
准備(開排風)-開電源-系統自檢-LED燈亮-點燈-打開遮光板-選擇放映制式-開始放映
關機流程
放映結束-關閉遮光板-關閉氙燈-等待排風散熱最少15分鍾-關閉電源
我就是做放映機和伺服器的,如果有什麼問題歡迎加QQ84078090
『柒』 電影如何放映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以及還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現在放映的有數字放映機還有膠卷放映機,現在一般是數字放映機了。數字放映機只需把影片下好然後根據放影師調節功能性的按鈕即可。
『捌』 電影是怎麼放映出來的
電影放映的原理是通過人的心理過程和間歇運動機構的機械作用的。
間歇運動機構在攝影中把景象的動作連貫地一幅幅拍攝下來,再在放映機中把連貫的畫面一幅幅放映出來,由於景象在不斷地改變空間位置,加上人的心理作用,從銀幕上就看到了活動電影。普通電影的攝影頻率和放映頻率一致,無聲電影為16格/秒,有聲電影為24格/秒。
視覺暫留時間從1/30秒到1/5秒。無聲電影每1/16秒、有聲電影每1/24秒移動一個畫格,它們都在視覺暫留時間范圍內。由於畫面的間歇移動和人的視覺暫留作用,觀看者會感到畫面是連續移動的,沒有間斷,但還會感到銀幕上有光線閃爍。把閃爍頻率從每秒24次提高到每秒48次,閃爍感就會消失。
在片窗後面加裝一個有兩個葉片的遮光器,畫面移動一幅,遮光器就旋轉一次,而葉片就遮光兩次,這樣可使光線閃爍頻率提高到48次。遮光器與間歇運動機構連在一起,當間歇機構拉片時,遮光器葉片遮光,銀幕上無光;當間歇運動停止時,遮光器葉片離開片窗,光線充分照明畫面,銀幕上產生清晰明亮的圖像。
(8)影院放映機怎麼放電影擴展閱讀:
1895年,法國科學家L.盧米埃爾和他的哥哥奧古斯特發明了拉片機構,即間歇運動機構,從此電影攝影機和電影放映機就誕生了。1896年,電影放映機傳入中國,法國人在上海放映了一部短片,這是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
1897年,西班牙人在上海乍浦路口蓋了一個有 250座位的簡陋電影院,這是中國第一家電影院。從此,各國商人紛紛攜帶電影放映機和影片來中國放映電影。
一直到解放前,放映機大都依賴進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南京建電影機械廠,開始製造國產16毫米及35毫米移動式有聲電影放映機,供全國工礦企業和廣大農村發展電影放映隊用。
後又在哈爾濱建電影機械廠,製造35毫米固定式有聲電影放映機,供電影院和俱樂部用,80年代,已開始生產70毫米和特殊型式電影所需的放映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