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香港影片「伊莎貝拉」的評論以及所給予的生活提示
Isabella,伊莎貝拉,西班牙語:「上帝的承諾。」 粱洛施,一個也叫伊莎貝拉的混血女孩,幼年喪父,生活貧困,她沒有想到在自己17歲的時候,會出演一部用自己名字命名的電影。 《伊莎貝拉》,鬼才導演彭浩翔的最新力作,這是一部我肯定會進電影院去看的電影,因為彭浩翔,因為杜文澤,因為金培成,因為他們的草跟身份,或者說因為銀熊獎。 之前,我可能根本不會關注這樣一個姑娘,無可挑剔的年輕美人,簽約於香港的最大的藝人公司,網頁搜索出來的寫真照片要成倍的多餘關於她的消息和采訪,一個急吼吼要成為小張柏芝的新生代玉女掌門人…… 其實粱洛施也是個小人物出身,粱洛施的母親不過是一個賭場的發牌女工,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病逝了,母親拉扯著粱洛施和大她7歲的姐姐艱難過活,他們去親戚哪裡借錢,卻總是遭人冷眼,因為交不起房租,經常要拖著東西四處搬家,母親總是善意的欺騙她們,「爸爸在葡萄牙工作」,一直到粱洛施12歲,她才知道自己早已經沒有父親。 她大哭了一場,然後她用自己1米70的瘦弱高個子去挑生活的擔子,她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去說服母親:把讀書的計劃放一放,提前工作,她和一家模特公司簽約,後轉簽到英皇公司,粱洛施一直在學習舞蹈唱歌表演等技能,為殺入娛樂圈熱身,母親卻一直告戒她不要入行太早,不要隨便輕信別人,甚至母親教她怎麼喝酒:「女孩子要會喝一點酒,知道酒的滋味,那樣就不會在外面隨便被男人灌醉了。」 如今粱洛施也只相信媽媽一個人,「媽媽永遠不會出賣我。」她那雙亮亮的大眼睛裡,偶爾會閃過一點恐懼。 《伊莎貝拉》里的粱洛施,確實很讓人著迷。在迷離的音樂和陸離的色彩畫面里,她穿著簡單短小的衣服,用衣服的顏色表達內心的情感,纖細的身體遊走在澳門頹廢的街道上,用尚未成熟的身體與生活對抗並獲得關系,她踢掉鞋子走路,埋頭用力吃飯,喝完酒亂唱歌,滿臉興奮得爆碎酒瓶,從大背包里使勁翻騰著找打火機,為浪跡天涯而精心挑選牙刷……這些細節讓我們似曾相識。年輕的,殘酷的,叛逆的,執拗的,脆弱的慘綠少年,心裡埋藏著愛,卻愛得不合章法。 《伊莎貝拉》其實是一個並不復雜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澳門,主角是警察馬振成:中學時,伊莎貝拉懷上了阿成的孩子。阿成陪伊莎貝拉去拿掉孩子時,偷偷溜走,從此兩人再沒聯系。阿成後來當上了警察,他與上司一起,與走私集團勾結。澳門還有幾個月就要回歸,當局對警務人員違法行為加大了打擊力度,犯罪集團准備讓阿成一個人頂下所有罪行。這時,一個女孩突然闖進了警察阿成的生活,聲稱自己是他和伊莎貝拉生下的女兒…… 在這里父女之情與情人之愛,一直是混淆的,影片一開始就背上了亂倫的影子,導演再一步步將其化解。影片中馬振成帶著對初戀女友的歉意溫習著與女兒在一起的初戀感覺,從來沒有體會過父愛的女兒肆意揮霍著對父親的依戀。當女兒把父親的情人們一一勸退,父親當著情人的面答應要對女兒好一點的時候,我寧願相信這是愛情,不是親情。 一個從來沒當過父親的女兒,和一個從來沒女兒的父親,就是這份的疏遠和過度依賴,把人物關系擰合起來,讓人疑惑並抓狂。生活中沒有父親的粱洛施, 甚至不知道與一個男人生活在一起到底是什麼感覺,所以她才把影片中那種曖昧的感覺表達地如此自然而充沛。 最後導演巧妙得化解了亂倫的嫌疑,就像他反復闡釋的創作初衷:「女兒是父親的最後一個情人」。 一個老男人的愛,愛得很克制,又很不剋制,這是這部影片最打動我的地方,據說,彭浩翔之所以在澳門拍這部電影是因為他在澳門也確實愛上過一個澳門葡籍的女子,電影里的一句台詞,「在香港,兩個人分手之後,可能永遠都不會撞見。但澳門很小,這條街分手,很可能下條街就遇到了。」彭浩翔反復地重復,可是在拍電影的這段時間,他依然沒有遇到這個葡籍,女子世界在你想小的時候就會變大,在你想大的時候就會變小,所以請習慣了彭式黑色幽默的原諒他的溫情,這個溫情默默的胖子其實在拿自己講一個殘酷的笑話。 難得的是《伊莎貝拉》的殘酷不帶有任何抱怨的色彩,逼仄、炎熱、骯臟的澳門夏天,破舊的房屋,女孩未發育的身體,老男人那臃腫的身材,犯罪的陰影,世紀末的惶惑感……這一切都是令人絕望的,但那模糊混亂的綠色最後變得光明,溫情優美的音樂填補著影片每一個沉默的縫隙,我甚至在荒涼的背後體會到了一絲暖意。 阿欣把情感寄託在走失的狗上,阿欣的母親一直惦念著阿成,她聯系著過去與將來的紐帶,馬振成認定了自己與「女兒」的關系,才擺脫了墮落的日子並勇敢地去自首,「Isabella」確實是一種責任與承諾,一種精神上的救贖,其實每個人在生命長久的寂寞背後其實都會有一些美好的回憶,總會遇到一些人在精神上給我們帶來改變。如同《小王子》里被馴養的狐狸,只有建立了關系,只有靈魂上有了寄託,才不會無根,不會漂泊,不會逃避自己的責任,而是堅定下來,充滿希望地活下去。 影片結尾有一個光亮的尾巴,阿欣為她的男人(應該是她的了)戒煙,一片片光明的茂密的綠色樹冠似乎在暗示著未來美好的可能,這時一個高亢的西班牙女高音歌唱起了心中祖國。就讓我們就著點溫情的淚水,把所有的愛,都混為一談。
❷ 《怦然心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怦然心動》改編自德林·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小男孩從童年到青春時光相知相識到相戀的故事。故事雖然簡單,卻讓無數觀眾收獲了感動。
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局其實挺貼合實際的。因為男孩的成長發育本身就晚於女孩一段時間,而劇情裡布萊斯在成長後也終於理解了朱莉,並且在院子中為朱莉種下了那棵象徵愛情的梧桐樹。
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電影,可和別的愛情電影不同的是,它的風格更加清新。沒有那麼多的海誓山盟,也沒有什麼生離死別,它是在教會我們如何成長,如何去真真正正地愛一個人。
❸ 適合青春期少女看的電影
1、友情:《牛仔褲的夏天》
2、初戀:《情書》
3、孤獨:《天使愛美麗》
4、堅強:《隱形的翅膀》
5、成長:《千與千尋》
6、自我:《穿普拉達的女王》
7、尊嚴:《成為簡奧斯汀》
8、母愛:《黑暗中的舞者》
9、自由:《藍》
10、智慧:《律政俏佳人》
❹ 昨天電影頻道放的《少女》女主角是誰
這部電影的女主角的名字是馮麗麗,一般都叫馮麗。
《少女》這部電影時導演馬曉晴的處女作,影片講述的是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個15歲少女在少年文化宮外出匯演時邂逅的一段青澀的愛情。
劇中的少女伊琳清純美麗,多才多藝,嗜好文學作品,但性格內向,被許多青澀的小男孩追逐。她一概逃避他們的騷擾。她非常崇敬他們學校的中年教師李老師,這位老師知識淵博,常常推薦好作品給伊琳,是伊琳的精神教父。少年宮要到外地演出時,老師從芭蕾舞學校借來兩個男生。其中的歸雷玉樹臨風,同樣的青澀清純,少年的清俊如同清晨的霞光。當他在舞台翩翩起舞時,成熟少年飄逸灑脫的舞姿擊中了伊琳。兩個人相愛了,但愛的戰戰兢兢,矛盾重重。尤其是伊琳,一直用迴避逃避,抵觸,恐懼的方式表達著對歸雷的愛。外地演出結束,大家回到上海,恢復了以往的生活。歸雷思念伊琳,約她見面,但她採取了逃避,並寫紙條表示斷絕關系。歸雷受刺激,在演出時倒在舞台上,膝蓋受傷,從此不能再跳芭蕾。
看得出,劇作不錯,有一定的文學價值,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成影像後,可以看出一種回望似的往事感。敘事風格比較樸素,雖沒有多少電影的感覺,影調和機位調度如同電視劇《渴望》。但也為這部影片的樸素和不矯情感到輕松。整個風格是心理劇樣式,所以敘事不是太流暢生動明了。但青春情竇初開的青澀、惶惑、渴念、逃避和矛盾復雜的心境還是被表達出來了。
但這部作品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生澀。導演的敘事,機位的調度,演員的表演,掩飾不住的青澀。一群沒有任何拍攝經驗的初學者的作品。一部還過得去的劇作,甚至修改好了可以拍成高等青春藝術片的劇作,就這樣被導演帶領的這個創作班子拍砸了。
有的問題是劇作中就存在的。伊琳的胸部發育比較明顯,就要上台演出。女老師發現後趕緊讓她穿上自己的胸罩。伊琳穿上後,肥大,於是小夥伴出主意給她往裡面填塞了東西。這時她崇拜的李老師出現了。李老師盯著伊琳高高的胸部大驚失色甚至暴怒,當著所有同學的面大叫,你怎麼把胸弄成這個樣子。要知道,不能戴胸罩,女孩子不戴胸罩才清純。之後伊琳非常尷尬,不好意思下樓吃飯,於是這位被崇高塑造的李老師來到她的床前做思想工作。內容是一個人要經受得住挫折。哪是哪呀。青春少女的年歲,女孩對男性是警覺抵觸尤其對中年男性是懼怕的。而且男老師也是不會直言關注指導發育期的女孩的乳罩等事的。更何況那個年代。
之後,伊琳的父母看到伊琳發育,便如同開家長會似的,一家四口,爸爸媽媽還有上初中的弟弟都在場。逼著伊琳戴胸罩。(青春發育的女孩對父親那種天然的警覺和迴避在這里全然沒有。)伊琳穿上後,來到學校衛生間便脫下來。因為她記住了李老師的話,女孩不戴胸罩才清純。這些生活經驗都非常莫名。看片的人看到這些情節都大為奇怪。下來就交流,為什麼女孩發育不能戴乳罩?男老師可以這么樣的關心教導女生關於戴乳罩的知識嗎?有老師說,我看他干涉伊琳戴乳罩,還以為這個老師其實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呢,但其實不是,他被作為優秀的人民教師塑造的。全亂了。這些個細節把整個這個本來就問題重重的青澀的電影故事弄的更加糟糕。也許,在馬曉晴的心裡,成年男老師和父親干涉女孩的胸部問題是一種應盡的職責吧。誰知道呢!
據說這是馬曉晴自己的生活經歷。
這個作品在拍攝期間,馬曉晴不讓任何人干涉,任何人不能提意見,本子不讓修改.拍攝時,說這家公司很為馬曉晴著想,當然更重要的是為公司的作品質量著想。想找一個有經驗的導演和攝影為馬曉晴保駕護航。但被馬曉晴斷然拒絕了。馬曉晴在一種極度的自信自戀自憐中手執導筒。影片成型後,馬曉晴處在深深的自我陶醉中。
❺ 給別人推薦《怦然心動》這部電影…
一連看了兩遍《怦然心動》,真的是怦然心動。一對小孩,一棵樹,特別簡單的故事,講得盪氣回腸。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女生十來歲就有超脫的自省意識,審視自己愛的人到底值不值得愛。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里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里,舍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
《怦然心動》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很豐富。主講小孩早戀,其實這部電影里還講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尊重,勤勞,怎麼看待貧窮,怎麼接納殘障的家人,怎麼維護自己的自尊。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父母吵架之後,立刻對孩子說:「我們會解決好,不是你的錯。」然後輪流去安慰她,表示父母還是相愛的,讓孩子安心。所以,孩子才會覺得:「我覺得媽媽很不容易,我覺得爸爸也很不容易。但是生在這個家庭里,我很幸運。」相愛的父母勝過富有的父母。
《怦然心動》里小女生跑回來哭,說男生當著所有人面要吻她,她媽媽說:「真的嗎?我看你需要和他談一談。」男生再三敲門,媽媽只是有禮而抱歉的說:「她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她把自己鎖在卧室里。」男生來自一個鄙視女生家的家庭,但是女生的父母能把他區分出來,看待他如同一個常人。
繼續說《怦然心動》。我很羨慕美國文化里的這種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險精神,浪漫精神,敢於與眾不同,智慧有擔當,有實現夢想的腳踏實地的能力,生機勃勃,有愛,也會愛,有健康的體魄和靈魂。我們通俗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還是傻而天真,迷糊,樂觀,感情豐富這一型,等男主角來憐愛。一句話概括,美國這種女主角是樹,開花的樹,沒有男主角也會生長得很好;我們的女主角是花,是殘缺的花,有些還帶著悲劇性的身世和身體,等著男人來拯救。
很多人講,男生配不上女生,男生很糾結等等。我覺得電影講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小男生和小女生的心智發育不對等。很好理解,小學生總是女生成績比男生好。女生早慧,男生懵懂,於是女生往往先喜歡上男生。男生開竅,女生已經開始思考。所以,他們倆顯出心智的落差,但不是品質的落差。最後,他在自己的思考之後做出了決定,勇於忤逆父親,做出了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判斷。
最後,我覺得我們和美國故事最大不同的一點是:他們不做「糾結」,無論分分合合,都是乾乾脆脆。我們吧,無論什麼劇情,主要做的就是「糾結」,心裡愛但是不敢說,說了但是不敢做,做了但是不敢愛,愛了但是沒名分,有名分了但是沒緣分……明明是扭曲,還老說這叫「戲劇張力」,或者「命中註定」。
❻ 美國有一部電影是變異裡面講在火車上一個女孩開始變異一個大肉球把一個胖女人殺了穿著他的衣服去找他的異
異種1
科學家費殊負責領導一項高度機密的實驗——將外星人和人類的基因結合,以培育出超卓的人種,被培植的生 命名叫「Sil」,迅速發育成為一個小女孩,但研究院認為情況未如理想,於是決定終止「Sil」的生命,怎料 卻被其逃脫,費殊遂率領一群專家,追查「Sil」的下落,但他們並未察覺,「Sil」已經蛻變為美麗的21歲少 女,並准備與人類的男性進行交配,以延續「異種」……
❼ 找一部電影 連環殺人案,殺人犯是個女人天生胸部發育不良,因此她嫉恨大胸女人,殺害大胸女人,把她們胸割
這個電影叫雨夜天\魔,是吳鎮宇和邱淑貞的早期作品,模仿的是沉默的羔羊
❽ 有一部電影是講一個小女孩一夜之間變成了成熟女人,片名是什麼
《女孩夢三十》13 Going On 30
昨天13,今天30|女大三十變|三十姑娘一朵花|女大13變|今天十三|明天三十|今天13|明天30|suddenly 30
影評(3)|收藏(219)
年代:2004產地:
導演:蓋瑞·溫尼克
主演:珍妮弗·迦納 馬克·魯弗洛 安迪·瑟金斯 ...
類型:愛情 / 奇幻 / 劇情 / 喜劇
這個奇妙的故事發生在1987年。13歲的少女吉娜·琳克(莎娜·道茲威爾飾)已開始發育了。不過,吉娜遠遠不能滿足,她一直夢想著自己成為真正魅力四射的性感女人。她希望吸引學校里那些帥哥的注意,可是他們似乎對她這個小女孩沒有興趣。 吉娜平時最喜歡的,就是和她的好友、鄰居家的男孩馬特(馬克·魯法羅飾)一起玩,她大膽的邀請他參加自己13歲的生日派對。在派對上,幾個朋友們玩起了「七分鍾在天堂」游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