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觀後感:放牛班的春天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我整理的電影觀後感範文:放牛班的春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xx年3月16日,我們學校看了一部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電影主要講: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貝比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畔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結果他們都學會了諒解老師。
我的感悟是:音樂的力量真強大!
昨天偶然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本《愛的教育》,讓我感觸頗深。與《放牛班的春天》幾近,都講述的是有關學校教育的一些小故事,平淡中不乏深刻,瑣碎中飽含著偉大。
作為教師首先要懂得愛,要愛自己的事業,更要愛自己的學生,每一個學生。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努力啟發學生善良積極上進的本性。馬修老師不希望,甚至可以說是不捨得自己的任何一個學生受到懲罰,因為他懂得懲罰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師還要具備很強的責任感,每個孩子都需要被關注,被信賴,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就不能放棄自己的每一個學生,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被丟棄。不能像校長一樣以犧牲任何一個學生的前途為代價來達到自己物質生活的提高,學生不是奴隸,更不是賺錢工具。一個教師教會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做人的道理。教師從事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人格塑造的藝術。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我有這樣的感想:
1,馬修是一個很好的老師,他樂觀向上,即使被貶到最差的學校,他也沒有放棄他的音樂事業和夢想。
2,學生的成績不是學生一生中的全部,即使是成績很差的學生,長大後也有可能事業有成。
3,我們總是提昌要了解每一個學生、關愛每一個學生,但不管是現實還是電影都沒辦法做到,現實自然不用多說,電影中馬修老師也沒表現出關愛最後那個問題少年,包括馬修在內每個人都沒有選擇相信他,導致他產生仇恨心理,最後火燒學校。
4,馬修看學生的學習不太好,沒什麼活動愛好,就搞了個合唱團,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這種做法值得我們學習,但現實操作起來可能有點難度,中專技校我不知道,在普通高中里,你搞什麼隊、什麼團、什麼賽都沒關系,但其他任課老師會有意見,如果考試成績出來,你所教科目成績落後了,你就知道 領導發起火來的溫度有多高了。
最近在語文課上,老師讓我們觀賞了一部20xx年法國的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看完了這部電影後,使我不禁對現代教育觀念進行思考。我們是否該擺脫傳統教育模式呢?
影片中的老師曾是一名載滿了榮譽的音樂家。是因為迫不得已才來到這全是問題學生的輔育院。當他發現這些孩子雖調皮但喜愛音樂,於是就重新拾起樂譜,組建了一個合唱團,使這個死氣沉沉的學校充滿了生機,學生們也被感化,深深體會到了老師的溫情。最後老師因一場大火離開時,學生們折好一隻只紙飛機飛向他,裡面滿是感激。
是啊。這位老師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教育並挽救了這些可憐的孩子,給他們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所以說,這位老師是偉大的的,他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為後代老師做出了好的典範。這部影片值得所有老師和學生去觀看,去借鑒這位老師的教育方式。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回到法國家鄉出席母親的葬禮,當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憶。
克萊門特是一個生不逢時的音樂家,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根本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代課老師。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畔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犯過罪的、難纏的問題兒童。到任後他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暴力的手段管這些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他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一開始,他遇到了種種困難:一個不願開口唱的天才、一個暴力、變態、處於危險邊緣的學生、校長的阻攔、一個父母在二戰中雙亡的可愛小孩……還有一個不會唱歌的學生。
但他以他堅忍不拔、沉穩、謙讓的性格以及他敏銳的觀察力,戰勝了種種困難,組成了一個合唱團。
他每天晚上都給孩子們寫一些適合他們的樂譜。他從簡單到很難。但是學生們都學會了。有時候學生犯了錯,他還會包庇學生,以防遭到校長的毒打或禁閉。
他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他的學生們用天籟的嗓音取悅了他的心靈。可是好景不長,校長在一個星期六把他趕走了。但是,那個父母在二戰中雙亡的可愛小孩卻因為老師們善意的謊言:「你的爸媽會在星期六來接你哦。」,而每個星期六都在校門口等他爸媽。這次,他又在門口等爸媽的時候,馬修老師出現了。於是,馬修因為禁不住孩子的請求一次寂寞的孤獨,帶走了他。讓他知道了他的等待終究是值得的。
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想要得到回報,就得付出努力。因為努力有時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驚喜與一個大世界!
昨晚在網上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看到名字,起初以為是說小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故事,不料是講一群被教改的孩子,他們總是惹麻煩,不斷地闖禍,他們既得不到別人的肯定,也更加不相信別人!直到他們遇到了來監管的並且熱愛音樂的馬修老師,馬修老師的包容和愛心打動了孩子們,漸漸地馬修老師和孩子們之間有了一份信任。後來馬修老師把那幫搗蛋鬼們成立了一個合唱團,他用音樂拯救了孩子們的心靈,讓孩子們充滿了對春天的憧憬和渴望,從而讓他們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孩子們變乖了,馬修老師更是當了一回伯樂,發現了一個音樂天才,將這個孩子的命運徹徹底底地改變了。不由得感嘆:要做馬修這樣的好老師!
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又名《歌聲伴我心》)是一部多年前我就觀看過的老電影了。這回再次重溫昨日的經典,除了像昔日一樣為男孩們的歌聲所折服外,也體會到了為人師者對於學生們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作為一個可以影響許多人一輩子的人,職業,社會,世界所賦予我們的是更多的責任。
一群頑劣成性的學生,一位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教師,再加上一個或幾個頑固不化,粗暴專制的學校領導這樣的人物組合幾乎已經形成了教育題材電影的一個固定的內在結構。最後的結局,我相信每個觀看者的心中自然是被那位教師所打動的。
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可能你的無意識的一個舉動就會傷害一顆弱小的心靈,也可能由於你的一個不經意的微笑,問候,給某個孩子帶來希望。就像在黑暗中,給人指明了方向,是希望的光,生命的熱忱。
所以,如果你選擇了當一名教師,就請把愛給你的每一位學生,只有愛能夠融化世界的一切堅冰。
這幕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裡面主要是1個老人家遇見了他當年的一個同學,然後他的同學給他看了一本日記,他說這本日記是他們老師的。
於是他就開始看起來,這位老師教他們的音樂課,他發現這里的同學都很調皮,因此那些老師也很嚴厲,他覺得這樣子不對,於是他對校長說不要多打孩子,他還跟校長說要組建一個合唱團,進行的很順利,但是他們裡面有一個很兇猛的人,他一直搗亂。
幸運的是這個人因為偷了校長的錢,還打校長因此被永遠抓進了警察局,現在校長沒錢了,於是他把合唱團解散了,還解僱這位優秀的老師,這位老師有個學生是孤兒,他臨走錢把他帶走了的故事。
我覺得這幕電影教育了我們痛打學生是不對的,但是同學們也不能太過分。
春天不僅意味著萬物復甦、奼紫嫣紅,候鳥一路向南,它更是一個友好的季節,我們大可以歡天喜地,穿紅戴綠。所以人們總是習慣用「春天」來形容美好,代替開始,謳歌希望。
一群叛逆的孩子,一個暴虐的校長,當他們遇見仁慈的校監,整個校園奇跡般地度過陰霾,迎來了春天。
校監馬修善良而不失嚴謹。他懂得人的尊嚴,因而慈悲為懷。他是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不苟言笑,然而卻執著於音樂能使「壞小孩」轉變,給人帶去快樂。自然而然,同學們都成了小小合唱團的一員。每天的必修課就是唱歌。學著配合,學著使歌聲美麗,學著安定。
孩子們由最初的五音不成調,到最後的自信與默契,這一變化是深諳音樂魔力的馬修意料之中的事。正如我們不必過分擔憂花苞是否綻放,權可以靜待花香四溢。
春洗脫了冬的冷傲和秋的惆悵,當早晨八點到九點點鍾,太陽高掛,溫暖便在心裡靜靜流淌。人們會莫名地抬頭仰望藍天,並不是為了思念,而是一種祈禱或是感激。抑或只是單純地停駐,去欣賞向來被遺忘的風景。簡單使得春天擁有著可以高歌的權力。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快樂顯得純粹。有歌聲,微笑便裝滿胸膛。就像一場春雨後的彩虹,那樣自然,又很可貴。
春天似乎有點短暫,來得靜悄悄,去得也無影蹤。徐志摩先生的那一膾炙人口的詩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原來也可以安放在「春天」。學校著火了,學生們安然無恙,這個像是故事的事故卻導致了馬修的'離職。「我盼望著能看見孩子們涌到門口和我道別」,這是馬修心底里卑微的願望。可惜並沒有。然而在路的轉角,孩子們用他們引以為傲的清脆的歌聲鋪滿了整條街,覆蓋了臨別時的憂愁。揮動的雙手,是在道別,更像是無助的表達,也在宣告著,從此後要獨自飛翔。
還在念著「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轉眼,春天已掠過身旁。不經意地,我們竟看見小鳥歡唱、柳枝嫩綠、蝴蝶翩飛……
故事以皮比諾把馬修所託付的相冊交給已經年老的得意弟子皮耶,然後從記憶中的摸索讓故事再現, 一群被教改的孩子,他們總是惹麻煩,不斷地闖禍,他們既得不到別人的肯定,也更加不相信別人!直到他們遇到了來監管的並且熱愛音樂的馬修老師,馬修老師的包容和愛心打動了孩子們,漸漸地馬修老師和孩子們之間有了一份信任。後來馬修老師把那幫搗蛋鬼們成立了一個合唱團,他用音樂拯救了孩子們的心靈,讓孩子們充滿了對春天的憧憬和渴望,從而讓他們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孩子們變乖了,馬修老師更是當了一回伯樂,發現了音樂天才皮耶,將這個孩子的命運徹徹底底地改變了。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知道了:用一種愛來關心孩子,能讓壞孩子變成好孩子。壞孩子只是一些曾受過嚴重的心理打擊的孩子,他們用強硬的行為對抗外部環境。讓這樣的人產生心理變化十分困難,但馬修卻真正做到了。
今天,我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叫馬修的失業音樂教師在一所管教不良兒童的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的工作。他把一群反叛的寄宿學校的孩子們被召集在一個合唱團里,譜寫出他們動人的樂章。他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脫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撫平了他們易受傷的心靈。結果他讓那些孩子脫離苦海了。
這部電影沒有男孩喜歡的刺激,也沒有女孩喜歡的浪漫。但他卻用音樂啟發了一群孩子們!
看完這部影片,我的心為之大震,一位音樂老師竟然改變了這么多孩子的一生,而且他還是位代課老師。馬修老師是那麼寬容和善良,他一次又一次地為學生辯護,讓他們有改過自新的機會,而且為了幫助學生學會音樂,還建立了一個合唱團,那些學生也因此越來越好。但校長和馬修老師截然不同,學生一犯錯他就體罰學生,看到這,我心裡非常生氣,難道非要採取這種方式嗎?
這部電影讓我知道了,要學會寬容,愛是可以感動一切的,馬修老師就用愛得到了學生和同事馬桑大叔的認可。只要人人心中充滿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音樂能改變一個人,音樂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音樂能讓一個人的心靈安靜,不再暴躁。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叫「克萊門特·馬修」的助理教師,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他把他那無私的愛奉獻給了孩子。他是一位靈魂偉大的老師和引導者!皮埃爾曾經,是一個調皮搗蛋的男孩,經常惡作劇,老師稱他是:「天使的外表,魔鬼的內心」但是,在偶然的一次,馬修老師發現了皮埃爾的音樂天賦。於是,馬修老師用音樂把皮埃爾從調皮搗蛋變成聽話的學生,以及全班同學。盡管,馬修老師最後被拉齊院長辭退了,但是,他卻在每個孩子心裡種下了一顆愛的種子!
我以前總是想不通,為什麼古箏老師常說:「學音樂的人,不會學壞。」看完這部電影,我受益良多,心中暗暗下了一個決心:一定要把古箏學好了!
今天我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影片很感人,主要講了人過中年的馬修來到一個外號叫「池塘入底」的學校擔任老師,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都是一些難纏的問題學生,校長都是靠暴力解決問題,使這些學生心靈受到了摧殘,使他們變本加厲,馬修用音樂打開了他們的心扇。
故事還有一位人物就是莫翰奇。他長著一張天使面孔,卻有一肚子的魔鬼心腸,馬修老師發現他的音樂天賦,就循循善誘用獨特的方式把莫翰奇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成功的塑造了他的一生。馬修用真心對待孩子們,使這些問題少年們有了一點良知。當他被忍事校長趕走了,孩子們折起帶著祝福的紙飛機送給這個搖救他們靈魂的人使他們變成愛的精靈。
其實人人心中都愛都有一顆熾熱的心,都能體會到他人對自己的仁慈和付出。只是,如果沒有人來撥這根愛之弦,這種熾熱心會被沉封,馬修就是最好的撥弦人。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是講一位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了一間小學,他把那間小學學習部好的學生通過用音樂來陶冶他們的情操,最後把學生教好了。其他老師也很佩服馬修老師能把這個放牛班的孩子教好。
那群孩子很喜歡馬修老師。他們知道馬修老師對他們很好,什麼事情都能幫他們解決。我喜歡馬修老師,更喜歡我的老師,因為他們也和馬修老師一樣和學生做朋友的。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明白了,我們從小就要認真學習,長大以後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2.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生死線 (1985)
導演: 梁普智
主演: 岑建勛 / 陳敬 / 邵傳勇
類型:恐怖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粵語
上映日期:1985
片長:92 分鍾
又名: Life and Death
一位中學的地理教師帶領三男三女學
生到離島東坪洲露營。島上有一個三兄弟家庭,大發、二發、三發都帶有一點不可理喻的瘋狂。三發近乎白痴,渴望娶妻,他的兩個哥哥都盡力協助他。三發垂涎其
中一個胖胖的女同學,地理老師婉轉地拖延以拒絕,但是他們苦苦相纏,逼使老師與6個學生聯合反抗,結果弄出人命:3兄弟先後死去,而一個女同學和3名男生
也被殺死,使得這次原本是快樂的露營,演變成了令人難忘的夢魔。
豆瓣電影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62462/
魔圖 (1994)
導演: 吳國仁
編劇: 陳瑤樺
主演: 倪淑君 / 林威 / 成奎安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語言: 國語 / 粵語
上映日期:1994年10月22日
方老師(倪淑君)就職於香港大學考古系,她利用暑假帶領系裡的學生到自己的故鄉——一個孤島上度假與考古,這是她出生的島,島上幾乎沒有什麼人只有一個瘋子(成奎安),一個老人,一個貌似警察的人。學生看到島上的一切後大失所望。學生中的小三為了一把斧頭與「警察」張豪(林威)起了沖突,在方老師的調節下,雙方和解。在考古過程中,發現一張圖,上面畫
著一個女人象,和老師一模一樣,當天晚上,學生為方老師舉行生日舞會。接著連續發生學生莫名其妙的被殺害事件,老師帶學生躲避神秘人追殺,後來只剩下幾個
了,老師一直沒有被殺。然後在那個「警察」的幫助下發現老師才是兇手。
原來那個女老師是五十年前小島上一個巫婆的孫女,那巫婆有求必應,被島
民奉若神明,但她在臨死前為求換血活命,把島上的人幾乎殺光了,而且島上的那個瘋子就是當時看到她殺人的場面被嚇傻的。那女老師被符咒附身,患有一種奇怪
的病,發病的時候就胡亂殺人,可是不犯病的時候就根本不記得自己做過些什麼。島上的居民把她送出去,可是再次到了島上就舊病復發又開始殺人。後來燒掉了那
張圖,魔咒便解除了,女老師也全身流血而死。女老師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的所作所為的時候也很悔恨。
豆瓣電影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238205/
魔圖好恐怖,小時候看的,嚇尿了,心理陰影啊
3. 做一頭不被騸掉的牛:《老師好》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人家這部電影的導演說了,有感於現在社會上的師生關系跟自己小時候相比已經有了變化,所以想談談自己眼中的老師是什麼樣子。
我倒是覺得,談老師也好,談學生也罷,歸根到底談的是人。一個人抑或一群人的初始、變化和結果,這個輪回構成了一個故事。所以我看這個電影的感受是, 這是一個關於苗宛秋老師自己的故事。
在很多青春片里,常有的是年輕人沉浸在自己的感知世界裡對抗外界的壓力。但《老師好》這部電影呈現的是老師——作為成年人,與學生——未成年人之間的對話和碰撞。然後在這種碰撞中苗宛秋完成了他自己的蛻變。學生當然也有變化,但焦點不在他們身上,至少我自己這么認為。
事情發生在1985年一個叫南宿一中的學校。年年被評為優秀教師的苗宛秋(於謙飾)成為了高一3班的班主任。故事以苗老師的自行車為線,串起了(其實串的效果還有提升的空間)老師與學生們之間的碰撞、沖突、和解,以及散場。
苗老師本來可以不做老師的,他當年高考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卻因為「出身問題」未被錄取,只得上了師范,成為了一名教師。這是他心底的隱痛,也是他的人生信條之來源。這個人生信條就是讓學生通過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為此他兢兢業業,真正做到了為人師表。
但他面對的高一3班,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學生們不斷用自己感性的、粗淺的、充滿荷爾蒙氣息的人生哲學去挑戰苗宛秋的人生信條。這些挑戰或者說沖撞表面上看起來壓根算不上激烈,不就是——卸老師自行車嗎,不聽老師勸告非要參加文藝匯演嗎,不好好學習偏要去打架嗎,也真沒出什麼大事。整部影片最大的事——也是被很多觀眾詬病的情節,就是苗宛秋最看重的好學生安靜為了給老師平反昭雪而遭遇車禍,從此與大學失之交臂。這是安靜所能做的所有背離老師人生哲學的事情里,最具正義感和正確性的事情了。
可是在影片一多半時間里並不激烈的沖撞底下,是暗流涌動的兩種價值觀的對壘。這也是電影打動我的一點:在苗宛秋經歷過挫折後形成的成人世界觀里的現實主義與學生們稚嫩青春的不切實際的世界觀之間的對壘。正是這種對壘讓這部電影在我這里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普世意義。因為它恰好擊中了我內心一直在試圖解答的一個問題:人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每一步犯的錯都是必須的?這是不是人類的宿命?以及,這是不是人類的幸運?
我小的時候常常想,如果有一本奇書(後來長大了就想像成晶元),可以在每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就隨身攜帶(植入體內),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可以給你下達一個讓你絕不會犯錯的指令——比如在電影的情節里可以是,高考前不要幫老師去尋找丟失的自行車,去自習室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才有人生出路;再比如,騎上老師的車,去聽你的講座,不要幫老師伸張什麼正義,就不會遭遇車禍……
如果真的有這樣一本書、一個晶元,有這類指令,有這種永遠不會「誤入歧途」的保障,人的路會不會順一些?我們會不會更幸福一些?
抑或正好相反?
當苗宛秋站在操場上,對著利用學習時間給自己找回自行車的學生們大喊大叫的時候,他所表達的是他過去的失敗經歷鍛造的鐵一般的人生信條——學習、考試、利用好機會,心無旁騖。
可是同樣站在操場上,已經被罵傻了的、滿心委屈的學生們,在當時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為什麼青春熱血、一片赤誠,會換來的是指責和批判?難道憑著良心和情義做事,錯了嗎?
我看著屏幕上對峙的兩類人——苗老師和他的學生們,滿心感慨。這不恰恰就是一副成人和幼崽之間的對峙嗎?這不就是同一族群中成長了和沒有成長完的兩群生物之間的對峙嗎?這不就是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嗎?
有一天,這些學生終將成為苗宛秋那樣的經歷傷痛和挫折的「大人」。他們也終將像苗宛秋訓斥他們那樣去訓斥自己的孩子、學生,甚至社會上所有不成熟、不理性的「年輕人」。而那些年輕人也會和他們當年一樣滿心委屈和不理解。
成年人要面對柴米油鹽,工資、房子和一次次的失敗。這些問題沒有緣由,只會不停地往一個成年人肩上堆,直到他適應或倒下。這些問題會慢慢幫助這個成年人梳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就是利用機會,拋棄耗費精力的情感濫用。所以很多成年人不苟言笑,他們彷彿肩上有根纖繩,一直費勁地往前拉。沒有成年的人,他們看不見這根纖繩,他們心中只有火焰。
就像王小波說的,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當然苗宛秋不是一頭普通的被錘的老牛,他心中還有感性和希望。
最後安靜用她的出人意料的決絕的方式,讓苗宛秋驚醒:原來抓住機會,做好那件所謂的「該做的事情」,好像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在命運的十字路口,總有人去做一件看似不那麼合時宜的事情。可能只是因為這件事對這個人非常重要,重要到不需要別人理解。你能說這個人他/她就做錯了嗎?我想苗宛秋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安靜這個好學生為他喊冤,是做錯了的(在這里我無意去討論,為什麼安靜忽然要跑到縣長面前喊冤,為什麼劇本安排她被撞成殘廢,因為在我的認知里,這全部都是為了苗老師的轉變而鋪陳的情節)。
他從最青睞的學生遭遇車禍這件事中體會到了深深的自責和懊悔,當然還有對於所謂優秀教師稱號、分房子、名譽等等的反思。這些一直牽絆自己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是否值得繼續留下?
我們常常頌揚教師是蠟燭,「成灰淚始干」,嘔心瀝血只為培養學生。可是在這部電影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學生成就了老師。在一路向「上游」爭取的過程中,人到中年,背著房子、票子和孩子重擔的優秀教師苗宛秋,最終選擇離開正式教師崗位,去做鄉村教師。
如果說當年沒有如願進入北大中文系學習的他,是被選擇、被拋棄的,現如今的他,在面對校長遞過來的鑰匙和求和的態度的時候, 是自動選擇、自我放逐的。
與其說是贖罪,不如說是皈依自我。
我願意想像,當年那個意氣風發、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大的苗宛秋,假如真的讀了北大,畢業後也會是一個出口成章、揮斥方遒的年輕才子,也會有更多感性,用更多自信與與勇敢去擁抱生活。只是,他一樣會面對挫折,一樣會面對不公。但是,如果沒有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沒有這樣一群高中生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他,生活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又會如何面對受挫的生活,如何面對北大中文系(在這里只是一個代表最高學府和擁有輝煌前途可能性的符號,並不是說北大中文系就怎麼地)畢業的人也要面對的不堪際遇呢?
所以我覺得, 影片從開始到最後,就是苗宛秋在去成人化、去理性化的一個過程。 苗宛秋的青年時代,是一個拚命沖出藩籬又被一鞭子趕回去的小牛,然後他循規蹈矩,任勞任怨地耕地。他也曾試圖做一個安心受錘的老牛,想私下開設補習班賺外快,也想找校長暗地談談分房子的事。可是總有那麼一個外界因素出現在他面前,讓他內心深處的那個未成年人跑出來說,我不能那麼做。苗老師身上具有——不管上不上北大都具有的——知識分子的清高和底線。這種底線也許來自於他未能考上北大的遺憾,以至於他希望有更多的學生通過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也許來自於他在教師崗位上享受到的贊譽,但歸根結底,苗老師是一個未被社會徹底馴化的公牛,他不願意接受既定的「錘騸」程序,他終將跳出牛欄,奔向他自己那片青青草地。
那片草地本是一片荒蕪,並不水草豐美。但只有在那裡,苗宛秋才能得到內心的平靜。這不是對安靜同學的懺悔,如果他只是想懺悔,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補償安靜。但他最後只是將安靜編的鑰匙鏈偷偷還給她,我還是願意把這個動作看成一種隱喻——年老的苗老師完成了非理性化、非成人化的過程, 那個蝴蝶蛻變完了 。
所以苗宛秋的出走,不僅僅是逃避或者悔恨。他終於認可並靠攏了孩子們的方式——感性的、正義的、熱血的,也是自由自在的。
正如《搖滾學校》這部電影里的Ned帶領孩子們拋棄刻板、壓抑的教學方式,勇敢擁抱能夠反映孩子們內心自由情感的搖滾樂一樣(當然我認為Ned說數學壓根不重要就是電影的混扯,只是我們不能要求每一部電影都面面俱到地談及每一種當下被擁躉或拋棄的價值觀),更趨於感性的表達與更趨於理性的自律,到底該選擇哪一個?
我還挺欣賞電影最後的處理——苗宛秋在遠走他鄉之前,沒有跟他的學生們告別,甚至連畢業合照也沒有拍。
在我心裡,那個畢業紀念照,是年輕學生們准備走向這個社會運行所鼓吹的成熟理性的一個節點,在這個節點上,將自己非理性化的苗老師已經不適合出現了。他的缺席是他重新開始自己生活的「出席」。
影片的最後,苗宛秋在黑板上寫下,和你們在一起,是我最好的時光,雖然有刻意煽情的成分,卻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苗宛秋找到了新的生活軌跡,這一警醒、頓悟的過程,又何嘗不是最好的時光。
最後,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傳達信息和情感的手段,是比較雜糅的。它既具象又抽象,既寫實又有隱喻。但這樣的手法穿插得有些跳躍,所以在最後二十分鍾里的隱喻,讓觀眾有「這演的是啥,苗宛秋這是想幹啥」的迷茫感。
以上僅僅是我的一個看法。網上罵這部電影的人很多,可能我太喜歡於謙了,所以我的解讀就不怎麼理性。但是在看電影這個事情上,要是人人都做理中客,該多沒意思。
4. 一個穿紅衣服的老師帶著一群學生遇到了一頭牛是什麼電影
有這樣的,但是不是你所說的電影,而是一個創意牛奶廣告,具體的視頻可以看下面的鏈接。
具體的廣告內容就如同你所說,是一個一個穿紅衣服的老師帶著一群學生春遊的過程中,遇到了一頭牛,其中一個小男孩後來還把衣服脫掉了。
這樣的廣告創意通過直接的表現形式,准確表達產品信息,樹立品牌形象,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引導消費。
(4)女老師帶學生春遊碰見牛的電影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廣告的存在意義
廣告之所以存在是有其特殊意義的,它可以傳達出平面的信息、品牌、形象從而吸引消費。具體主要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1、准確表達廣告信息
現代商業社會中,商品和服務信息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廣告傳遞的,平面廣告通過文字、色彩、圖形將信息准確地表達出來,而二維廣告則通過聲音、動態效果表達信息。
2、樹立品牌形象
企業的形象和品牌決定了企業和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這一地位通常靠企業的實力和廣告戰略在維護和塑造。
3、引導消費
視頻二維廣告可以通過動態效果的影響,促使消費者消費。
參考資料
好看視頻-廣告
5. 有一部老電影很想知道叫什麼名字,演的是一個男老師帶著幾個學生出去遊玩有一個女同學叫菲莉
生死線
《生死線》是洪金寶監制並製作,梁普智執導的香港劇情片,由岑建勛、陳龍、黃斌、邵傳勇、袁麗嫦、陳敬等人主演。
主要講述了一位中學的地理教師帶領三男三女學生到離島東坪洲露營。島上有一個三兄弟家庭,大發、二發、三發都帶有一點不可理喻的瘋狂。三發近乎白痴,渴望娶妻,他的兩個哥哥都盡力協助他。
6. 求一部女老師和男學生的電影的名字
電影《青澀的體驗》Insegnante,
L'
劇情簡介
以議員兒子弗朗哥為中心的三人組,盡管學業成績排名最後,但他們滿腦子全是性愛方面的事情。以議員的兒子升級為交換條件來升職的校長,向議員提議要求要給弗朗哥請個家庭老師,用女性的關愛來提高從未接觸過女性身體的弗朗哥的學業成績。前來給弗朗哥當家教的女教師吉巴娜是一位年輕貌美的性感女人,弗朗哥對她一往情深,對學習全然不感興趣,議員為了治好兒子的狂戀心病,多次請求吉巴娜幫助兒子。吉巴娜為了滿足弗朗哥的心,開始給他上起了性和學習方面的個人傳授...
7.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通用33篇)8. 求電影名:是一部香港電影,內容是一名女教師帶著一群學生郊遊,在山上遇到有槍的匪徒
台灣電影《沒大沒小》
簡介
一男一女教官,以及一個奶媽,帶著一群小孩子在深山集訓.訓練過程不斷製造笑料,奶媽也進行著熱烈的倒追......最後幾個孩子不堪忍受困苦逃走,卻遇上僵屍,僵屍誤認小胖子是死去的兒子.後來一群毒販誤打誤撞到訓練營尋找丟失的名冊,而他們的教官真實身份卻是緝毒武警,正在深山追蹤這群毒販,最後和這群孩子一起滅了毒販,而僵屍為了保護小胖子也壯烈地再死了一回......
9. 美國電影,女老師和幾個小男孩穿紅衣服遇到牛
不是電影,是一個搞笑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