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中,什麼叫人物形象扁平化
是指電影中一個角色所有的屬性都集中到某一方面,好人壞人一目瞭然,人物沒有深度。藝術畢竟是來源於生活,而現實中的人沒有完全的好和壞,都是同時具備多重屬性的復雜個體,單一屬性的角色即使是在電影中也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同,而對於這些「失真」的角色設定,就叫做人物形象扁平化。
2. 怎麼介紹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我對《肖申克的救贖》的失望
(轉)長期以來,該片為眾多影人所推崇,許多資深影人更把它列為有史以來最佳影片的前三名。但我當年第一次觀片時卻沒有受到太大的震撼,許多年後再次觀摩也未品味出什麼令人非常震撼的東西,我其實是很期望自己能被強烈的震撼了、感染了的,這種陶醉是一種高級享受。失望之餘我的分析如下:
那些推崇此片的人大概沒有同時讀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和托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後部作品更給人震撼。我想《救贖》的拍攝肯定受到過上述兩本著作的巨大影響。比較這兩本書中反映的人性光輝來講,《救贖》中的人性光輝有些虛假。Andy放歌劇唱片給犯人聽這一幕就給人很虛的感覺,如果一個500個犯人的監獄里頭有1、2個犯人聽得津津有味,我不反對,但如果這500個犯人人人聽得入神,我表示強烈懷疑。犯人的欣賞層次似乎還到不了能喜歡歌劇的地步,跟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美國人接觸接觸,你會發現他們的品味嗜好其實跟我們的農民工兄弟是沒有多少差別的。當然,農民工也有欣賞音樂的權利,但他們的偏好肯定跟鋼琴家不一樣,歌劇對於他們也許跟噪音沒什麼區別。這也許只是Andy的一廂情願而已。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我寧願看到是這樣一個場景:犯人們三五成群,竊竊私語,表現出對Andy處境的擔憂和一些恐懼心理。而不是一種陶醉或者享受的表情,你不覺得如果人們遇到如此意外的事情,還有心情去品味音樂豈不是很不合理?擴充圖書館是可以做的,但犯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習的熱情被誇大到了有點不真實的程度了。
另外,為了表現獄官的兇殘,影片中有個情節,獄官在大廈頂上當眾欲把Andy推下摔死,雖然只是威脅,但我覺得在那麼多警務人員和犯人面前,即便是在那個時代的美國,我覺得也有些離譜。試想,如果Andy回答稍有閃失,難道獄官真敢把他推下去嗎?即便在中國舊社會,獄吏也不敢當眾故意殺害犯人。 如果大家都知道獄官當眾不敢殺死Andy, 那他這樣的威脅豈不是很可笑,如果獄官還有點腦子的話,是不會用這種愚蠢的方式的。總之,整個故事有些嘩眾。
有些人認為:「只有當囚犯有直接途徑可以檢舉告發,並且其人身安全得到保障的時候,「獄吏故意殺害犯人」與「不敢當眾」才有直接聯系。」——但難道你沒有看到Andy是如何得到擴建圖書館的資金的嗎?他可以寫信給州長!這說明他們與外面的溝通是沒有問題的。典獄長為什麼殺死知道Andy案情內幕的那個小青年?因為他知道Andy肯定會讓外界知道這件事的隱情,並據此要求重審案件。由此可以推斷,30年代的美國還是個法制社會,影片中連記者招待會都有!關鍵是證據,所以典獄長消滅了那個證據,而Andy僅憑一疊財務帳本就告倒了典獄長,並迫使其自殺,這也是對當時美國社會的法制狀況的一個說明,若以你對美國社會的理解,一疊財務帳本,連人證也沒有(Andy不敢做人證)根本無足輕重,這也是影片中前後矛盾的一個Bug. 所以,看守長如何敢在廣庭大眾下留下濫殺犯人的人證和物證?而Andy僅僅是上前提出他的建議而已,你不覺得看守長反應過激了嗎?
說起那疊財務帳本,我又想起了一個疑問,新聞報紙如何敢在沒有實地調查的情況下就憑一本私人財務帳本和一面之詞(出自一個越獄犯之口)而登報揭露這個內幕?我敢說報紙沒有采訪過典獄長,因為影片中典獄長顯然直到事發、看了報紙才知道被曝光了,沒有做任何准備和抵賴就自殺了,至少在憲兵來抓捕典獄長之前,典獄長的上司應該找他談過話,弄清事實才對啊。這個情節很可笑也很幼稚。另外,僅憑這種私人帳本,沒有人證,用的是一個虛擬的人的身份登記的銀行賬戶,而不是典獄長的名字登記的,而且銀行里的錢又被Andy在光天化日之下取走了(有人證物證),怎麼可能把老奸巨滑的典獄長逼入死境呢?這也不符合典獄長的性格呀。如果這樣,豈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編造一本假帳本去陷害某個清廉的政府官員了?,總之,該片中自相矛盾之處比比皆是。受到該片的激勵啟發是件好事,但影評不應該因此而有所偏頗。
雖然該片獲得了全美錄像帶出租冠軍,但以我的經驗,票房冠軍或錄像帶出租冠軍也許正代表了一部影片的藝術層面不會很高, 中國有典故:曲高和寡。
整個監獄里大部分的犯人被刻畫得都快成好人了,尤其是Andy的黑人好朋友,簡直是個正直的大好人。我當時看的時候覺得這應該不是一個普通監獄,而是渣滓洞或白公館之類的政治監獄,即監獄里關的是一群革命群眾,而監獄外的都是妖魔,而事實上肖申克關的都是些殺人犯、搶劫犯、強奸殺人犯等最重、刑期最長的犯人。相比之下《監獄風雲》的細節描寫也許更真實些。這種誇大同時反映到對Andy人性光輝的刻畫上來,使他幾乎變成了聖人,從而消弱了他的真實性。當然這使得Andy這個人物更具有偶像價值而倍受推崇。至於監獄長和獄官則更是簡單地被刻畫成惡人,與《死屋手記》中悲天憐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似乎差了一個層次。
《救贖》中最吸引人的莫過兩個情節,一是越獄,自《基督山伯爵》創立該越獄手法以來,該情節已經被抄襲爛了,甚至包括中國的古龍小說里都有。所以對於愛讀書的人來講,該情節無甚稀奇之處,自然引不起共鳴。
二是,關於金色羽毛的那段獨白,確實很煽動人,塑造了一個偶像,吸引了不少崇拜者。但整個人物形象好像虛的影子,像完美的聖人,沒有血肉。另外,整部影片實在是太淺白了,也許該給觀眾留些想像的空間才好。古人雲,繞梁三月不絕。而該片,初品是熱騰騰的白開水,再品,溫白開水,三品、四品終只是涼白開。
大部分人喜歡這部影片多是因為越獄這一情節,但說實話,它實在沒什麼創新之處,如果史蒂芬.金的小說中也有此情節的話,我不會感到驚訝的,我至少在6本以上的小說中看到過類似的這種艱苦卓絕的越獄手法的描述,它們都模仿自《基督山伯爵》。當然,第一次遇到這種情節難免會驚訝和贊嘆。另外,你有沒有發現如果把Andy換成耶穌也沒什麼不可以。這個人物的品質行為思想都太臻於完美,太偶像化了。片中人物我唯看好那個自殺了的圖書館老頭,比較有血有肉且不乏個性。這是部勵志的好片子,缺點是太故意煽情了,有一股濃濃的好萊塢商業片味道,而忽略了細節的真實性和人物的立體性。我不否認它是部優秀影片,但以我看來,該片是進不了前30名的,前100倒可以考慮考慮。
《救贖》從哲學層面來講無非想表達兩個思想:
1。平等和自由
2。堅韌不拔,理想堅定。
該思想並無新奇偉大之處,地球上的讀書人都知道。
你若每天對著你的兒子講:要平等和自由、要堅韌不拔,要理想堅定,你兒子肯定見你就煩。
你若對著你的每個朋友的耳朵大聲喊,要平等和自由、要堅韌不拔,要理想堅定,你朋友肯定見你就避。
書架上的哲學叢書落滿了灰塵,為什麼小說書被人翻爛?哲學書中的思想不比小說中的思想更深刻?更博大? 更精確?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為什麼?您知道嗎?因為每一個哪怕最平凡的思想在經過藝術的手段加工、 再現、詮釋以後才更能打動人,而打動人的程度往往取決於它的藝術詮釋的能力,即我們所評價的它的藝術價值的高低。這就是藝術之偉大之處。
我不否認《救贖》所反映的思想是高尚的(但也是平凡的),而我指責的是它的藝術詮釋能力不夠高超,藝術價值被歷來的影評抬地過高了。一部優秀影片不僅僅格調高思想好就可以了,若沒有優秀的表現方式和高超的演繹技巧,思想格調再高也只能算是唱高調而已。
當國人第一次看到電影《火燒紅瓦寺》里俠客們在飛檐走壁、 空中飛翔等鏡頭時,都如痴如狂,推崇倍至。但您現在打開電視機看到俠女們飛來飛去還激動不已嗎?
當我已經多次遇到這種用無比的耐心和毅力鑿開通向自由之門的越獄描寫來反映主人公對自由的渴望和堅韌不拔時,(剛才不禁笑了,因為突然想起連《紅岩》中都有該情節來表現許X黨員的堅韌不拔)你說,面對這樣平凡沒有創意的藝術詮釋手法,讓我如何能被打動?
《英雄》多人不同的敘事手法如果是第一次被採用的,我敢說該片可以獲得地球上任何一個電影大獎。可惜沒有。 為什麼? 為什麼《羅門生》能獲得歷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作品中的最優秀獎:獅王之王大獎,而成為該獎歷史上的最佳作品? 話又說回來了,放著《羅門生》《低俗小說》《紅》等無數優秀影片,《救贖》這部漏洞百出的影片要想躋身第一梯隊豈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一個故事的主體可以是浪漫和荒誕不經,但其普通細節及人物性格絕對不可以虛假,因為它們是支撐起一個故事的靈魂。如果我給您編一個故事荒誕不經,並且人物虛假,細節明顯在說謊,邏輯漏洞百出的故事,您會相信嗎? 反過來,如果我告訴您您的某位朋友昨天晚上遇鬼了,並且詳細向您描述了當時的情景,及你朋友的反應,由於你對你朋友的性格非常熟悉,並且對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也非常熟悉,所以你會很容易相信我編的鬼故事。這是人類思維模式的一個缺陷,即當你對80%的細節證據求證分析得出肯定的判斷後,會很容易相信故事剩下的20%也是正確的。很多文學、電影創作正是利用了這種思維缺陷,通過真實的人物性格描述和逼真的環境描述、細節描述,來使你相信一件不同尋常的事,甚至是荒誕不可思議的事。這種手法尤其在浪漫主義故事中用得最多,所以,我們才有了科幻、神話、荒誕等題材的藝術作品。細微之處才見真功夫,而《救贖》是一部經不起推敲的商業片。對於能進入史上前幾名的電影,哪一部會經不起推敲呢?哪一部不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而《救贖》給人的感覺就像品一壺美酒,當你品出里頭摻水了,而該酒卻仍被店主推為極品並且價格也很極品,你是什麼滋味?
我認為評價一部電影與小說一樣需從三個關鍵要素出發:
1。故事情節:在任何一部電影里頭,它都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救贖》故事情節老套,無創新,存在許多細節錯誤和邏輯漏洞。
2。人物性格: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救贖》主人公人物性格扁平化,偶像化,聖人化。其他人物性格單一,缺少多面性。尤其是很多犯人身上看不到在犯人身上常見的那些壞習氣,似乎太正直了。
3。故事背景:能把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給觀眾的震撼進一步放大的因素。《救贖》的監獄生活背景平平無奇,沒有起到多少烘托放大作用。
所以,我看不出為什麼那麼多人這么推崇它。不知是他們的欣賞層次太高了還是我的欣賞層次太低,如果是我的欣賞層次太低的話,從錄像帶出租冠軍來看,我的欣賞層次大概還不如民工了。
該片流露出的人性的光輝遠不如《死屋手記》,而其故事情節也沒有《基督山伯爵》驚險,難免讓我抱了太高的期望終成了失望。反而覺得《救贖》只是在簡單地抄襲這兩部名著而已,或者說史蒂芬.金抄襲了上述兩部作品,然後該抄襲之作又被改編成電影而已。《救贖》在奧斯卡上不敵《阿甘》而落敗,看來是合理的,阿甘和Andy同樣被刻畫成公眾的偶像,相比之下,《阿甘》的故事情節不落俗套,阿甘這個人物也刻畫得更真實些,更貼近美國公眾普通人能夠相信的英雄形象。但無論如何,《救贖》仍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影片,但推為前三甲似是過了
3.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三種方式:
(3)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4. 影評中人物形象怎麼分析
影評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根據電影的故事情節,人物的角色設定,性格等方面進行分析,每個人所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說分析的角度也不同。
5. 電影中什麼叫人物形象扁平化,為什麼
「臉譜特徵」:所謂「臉譜」,是指人物所有能夠被觀察到的特徵的集合:膚色,年齡,性別,說話風格,習慣性的小動作,車,房,職業,性格,價值觀等。(相對故事發展而言)「微不足道」或者「冗餘」的細節特徵越多,人物就越顯「真實」。這種更「真實」的形象塑造也許更受「現實主義」評論家的吹捧,但卻未必更高明,因為「臉譜特徵」從本質上講就是「扁平」的。「情節壓力下的選擇」:人物在面臨大的情節壓力時做出的選擇可以給人物性格帶來更多層次。當然這里只是說可以,沒有說一定。如果人物的選擇與其「臉譜特徵」揭示的性格一致,也就是說這種選擇是預料之中的,那麼只是強化了「臉譜特徵」揭示的人物性格,沒有增加其層次,仍然給人以「扁平化」的感覺。我們往往更偏愛的是這種情況的反面,即人物的選擇與「臉譜特徵」有突出的「矛盾沖突」。例如,身無分文的落魄畫家,能為素未謀面的富家千金豁出性命(you jump! I jump);即將入獄的小偷,沖進墜毀的飛機中救人([Hero] 1999)。註:電影故事有兩個層次:1. 角色層,主要內容是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系;2. 情節層,情節特指外界的,不可控的,能給角色帶來壓力的事件,如戰爭,罪行,災難,競選,體育比賽等。)人物性格缺乏變化也容易讓人覺得「扁平」。人物性格發生變化的誘因主要有兩個。最常見,也最有說服力的是,人(內因),即角色在與其他角色建立關系發展關系的過程中改變。
6. 莫里哀為什麼要塑造扁平化人物形象
塑造某一性格的人物。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這兩個概念,自從被愛德華摩根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一書中提出以後,盡管受到不同的毀譽,但一直為人們所沿用,而且擴大到小說以外的其他文學體裁。莫里哀的人物是以扁平取勝的,他採用了三種並列而又關聯的藝術手段集中、誇張、巧合。他要塑造某一性格的人物,便把這種性格的一切特徵都濃縮在這個人物身上。以《吝嗇鬼》中的阿爾巴貢為例,錢財是他的上帝、是他的命根。他甚至在兒女面前也裝窮叫屈。在女兒的婚姻問題上,他考慮的只是不拿陪嫁。至於趁火打劫,把廢物折價賣給人家,最後卻報應在自己兒子身上,凡此種種,把一切吝嗇鬼的不要臉行徑盡揭於此了。為了使性格突出,誇張是他常用的手段。巧合最能造成諷刺的效果。阿爾巴貢的情敵是兒子,而債戶也是兒子。《司卡班的詭計》中兩對意中人原來就正是他們的父母所選定的。這就進一步集中了情節,突出了人物。
7.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8. 影視人物分析方法
影視人物分析方法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影視人物分析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9. 中國小說人物往往具有扁平化,符號化特點,這種特點是怎樣行成的,舉例說明
扁平化是一種特色手法,就像是水墨畫一樣,形成的過程要怎麼說呢,自然而然吧,中國從古至今就比較寫實,而且自帶簡約,重過程,而輕思想的描寫,這裡面輕思想不是沒思想,而是你要通過人物做的事,去體會他的思想,而少高談闊論。
四大名著就是非常典型的,孫悟空、關羽、李逵等,扁平化有其好處,也有不好之處,只在於作者創作的風格,和作品本身對人物的需求。
扁平化人物:往往一種固定的性格和行事准則貫穿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