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人物大衛

電影人物大衛

發布時間:2023-01-13 04:48:24

1. 大衛科波非爾的簡介

大衛·科波菲爾原名大衛·科特金,1956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一個俄羅斯移民的家庭,他從小就對魔術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個性格內向,容易靦腆的人發現自己的智慧贏得同伴們的贊賞,他信心倍增。12歲時,大衛已經能夠熟練地進行魔術表演,可以與職業魔術師媲美。不久他參加了全美魔術家協會,成為這個世界著名魔術組織中最年輕的成員。1972年,年僅16歲的大衛便開始在紐約大學為藝術系的大學生講授魔術課程。

1974年,大衛從新澤西州的麥森特高中畢業後,進入福特哈姆大學學習,這時芝加哥《魔術人》輕歌劇劇組邀請他領銜主演這部新型歌舞魔術劇。大衛中輟了短短三個星期的大學生活,全力投入了《魔術人》的創作。他不僅設計創作了劇中所需要的全部魔術,而且創造了載歌載舞表演魔術的風格,使這部音樂喜劇別具一格,成為芝加哥歷史上連續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喜劇。《魔術人》演出結束之後,大衛回到了紐約,他在進一步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自己的魔術風格,成為從他的同行中脫穎而出的魔術明星。在大衛20歲的時候,應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總裁弗富德·西爾弗曼的邀請,擔當起ABC廣播電視公司一個新的集錦式電視特別節目的主持人,這個節目命名為《ABC的魔術》,由大衛和來自ABC電視網的其他十四位明星聯合演出,這個新穎的受到了各界歡迎,成為該公司收看率很高的節目。從此把大衛·科波菲爾非同凡響的魔術表演介紹給了美國各地觀眾。之後,大衛與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公司合作,拍攝《大衛·科波菲爾的魔術世界》系列專題節目,他高超的魔術技巧使成千上萬的電視觀眾目瞪口呆。

他的靈感來自哪裡?用大衛·科波菲爾自己的話說,靈感「不僅來自於其他的魔術師前輩」,而且還受到一些娛樂界人士的影響,譬如搖滾樂隊或視覺藝術家。大衛說:「我曾經想成為一名歌曲作者,而且我崇拜那些歌曲創作者,因為他們可以把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創作成歌曲,在用歌曲打動聽眾的同時,他們也可以宣洩自我。我一直都想創作一首能夠流芳百世的搖滾歌曲,但是現在,我創作的是魔術「故事」,我希望靠它們來打動觀眾。我能夠通過自己現在創作的東西來表白自己。」

大衛·科波菲爾堪稱古往今來最偉大的魔術大師,30多年來,他一次次超越人們的想像力,將一件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為現實。憑著卓越的成就,大衛19次獲得美國電視藝術艾美獎,其演出票房和收入連《獅子王》、《貓》和《歌劇院的幽靈》等經典節目也望塵莫及,他的大型表演《夢想與夢魘》至今還保持著百老匯的票房紀錄。

1968年,12歲的大衛·科波菲爾在魔術界嶄露頭角,成為美國魔術師協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會員。

1972年,年僅16歲的大衛在紐約大學教授《魔術藝術》課程。

1974年,大衛在音樂劇《魔術人》中出演主角,並開始創造自己的魔術。

1977年,大衛展開電視節目生涯,並使「大衛·科波菲爾」這個名字逐漸家喻戶曉。

1979年,大衛在電影《恐怖列車》中扮演角色,展露了他的表演才能。

1980年,大衛成為有史以來被美國魔術藝術學會授予「年度魔術師」稱號的最年輕藝術家。

1981年,大衛在眾目睽睽之下讓一架7噸重的噴氣式飛機消失。同年,美國藝術家聯合協會向他頒發了「年度娛樂明星」大獎。

1982年,大衛開創了以魔術治療疾病、提高身體靈敏度的「魔術計劃」。

1983年,當著眾多現場觀眾及5000萬電視觀眾,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在大衛的魔杖下突然無影無蹤。

1984年,大衛成為首位與舉世聞名的拉斯維加斯CEASAR宮簽定長期演藝合約的魔術家。

1985年,大衛當選為「全美十大傑出人物」。

1986年,大衛穿越「萬夫莫開」的萬里長城,大衛和組員是第一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製作美國電視特別節目的美國製作群。

1987年,大衛從防範森嚴的美國阿爾卡特拉聯邦監獄逃脫,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逃出此監獄的人。

1988年,大衛代表美國在漢城奧運會上致辭。

1989年,大衛從一座正在爆破的大樓里順利脫身。

1991年,大衛使一輛長85呎、70噸的東方快車瞬間消失。

1992年,大衛創造經典魔術「飛翔」,成為第一個不藉助繩索和攝像技巧而飛翔的魔術師,同時,該節目還被評論界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項魔術表演。

1993年,在電視特別節目《激情之火》中,大衛脫出捆綁在身上正在燃燒的繩索,從幾十米的高處逃離。然後,他當著一位著名曲棍球明星的面,撕毀並復原了一張價值100萬美元的收藏卡。

1995年,大衛成為唯一一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獲得一顆閃亮之星的當代魔術家。

1996年,大衛名為《夢想與夢魘》的大型表演打破了百老匯的票房紀錄。

2000年,大衛被評為世紀FISM魔術家,並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世紀傳奇」。

2001年,他又神通廣大地准確預測了德國國家彩票的中獎號碼……

2002年,大衛來到中國在廣州、上海、北京三地演出,在國內掀起前所未有的魔術熱潮。

小說《大衛科波菲爾》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長篇小說,被稱為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於一八四九至一八五O年間,分二十個部分逐月發表全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語氣,其中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狄更斯出身社會底層,祖父、祖母都長期在克魯勛爵府當傭人。父新約翰是海軍軍需處職員,在狄更斯十二歲那年,因負債無力償還,帶累妻子兒女和他一起住進了馬夏爾西債務人監獄。當時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華倫黑鞋油作坊當童工,比他大兩歲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全家人中只有他倆沒有在獄中居住。父親出獄後,伙更斯曾一度進惠靈頓學校學習,不久又因家貧而永久輟學,十五歲時進律師事務所當學徒。後來,他學會速記,被倫敦民事律師議會聘為審案記錄員。一八三一至一八三二年間,狄更斯先後擔任《議會鏡報》和《真陽報》派駐議會的記者。這些經歷有助於他日後走上寫作的道路。他一生所受學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奮以及艱苦生活的磨練。一八三六年,狄更斯終於以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而名滿天下,當時他年僅二十四歲。

一八四八年,范妮因患肺結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傷,因為在眾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倆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他倆都有傑出的表演才能,童年時曾隨父親到羅徹斯特的米特爾飯店,站在大餐桌上表演歌舞,贏得眾人的贊嘆。范妮死後,狄更斯寫下一篇七千字的回憶文章,記錄他倆一起度過的充滿艱辛的童年。狄更斯身後,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傳》中首次向公眾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小活,根據的正是這篇回憶。狄更斯寫這篇回憶是為創作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做准備。他小說主人公取過許多名字,最後才想到「大衛·科波菲爾」。福斯特聽了,立刻叫好,因為這個名字的縮寫D.C.正是作者名字縮寫的顛倒。於是小說主人公的名字便定了下來。

狄更斯早期作品大多是結構鬆散的「流浪漢傳奇」,足憑借靈感信筆揮灑的即興創作,而本書則是他的中期作品,更加註重結構技巧和藝術的分寸感。狄更斯在本書第十一章中,把他的創作方法概括為「經驗想像,糅合為一」。他寫小說,並不拘泥於臨摹實際發生的事,而是充分發揮想像力,利用生活素材進行嶄新的創造。盡管書中大衛幼年時跟母親學字母的情景是他本人的親身經歷,大衛在母親改嫁後,在極端孤寂的環境中閱讀的正是他本人在那個年齡所讀的書,母親被折磨死後,大衛被送去當童工的年齡也正是狄更斯當童工時的年齡,然而,小說和實事完全不同:狄更斯不是孤兒,而他筆下的大衛卻是「遺腹子」。同時,狄更斯又把自己父母的某些性格糅進了大衛的房東、推銷商米考伯夫婦身上。

大衛早年生活的篇章以孩子的心理視角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早已被成年人淡忘的童年世界,寫得十分真切感人。例如:大衛以兒童特殊的敏感對追求母親的那個冷酷、殘暴、貪婪的商人摩德斯通一開始就懷有敵意,當摩德斯通虛情假意地伸手拍拍大衛時,他發現那隻手放肆地碰到母親的手,便生氣地把它推開。大衛向母親復述摩德斯通帶他出去玩時的情景,當他說到摩德斯通的一個朋友在談話中老提起一位「漂亮的小寡婦」時,母親一邊笑著,一邊要他把當時的情景講了一遍又一遍。敘事完全從天真無邪的孩子的視角出發,幼兒並不知道人家講的就是自己的母親,而年輕寡婦要求再醮、對幸福生活的熱烈憧憬已躍然紙上。又如:大衛跟保姆裴果提到她哥哥家去玩,她的哥哥裴果提先生是一位漁民。大衛看見他從海上作業後回來洗臉,覺得他與蝦蟹具有某種相似之處,因為那張黑臉被熱水一燙,立刻就發紅了。這個奇特的聯想,充滿童趣和狄更斯特有的幽默。

2. 以大衛為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家庭大衛是耶西最小的兒子,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隸屬猶大家。大衛有八個妻子,她們分別是:米甲、亞希暖、亞比該、瑪迦、哈及、亞比他、以格拉和拔示巴。

生平[編輯] 牧羊時期幼年的大衛在家中擔任牧養羊群的工作。一日,上帝耶和華差遣撒母耳到伯利恆耶西的家中,並膏立大衛作未來的以色列王。在此時期,當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之後,他做了兩件大事:

1.為掃羅彈琴驅魔 –大衛善於彈琴,被薦服侍掃羅,借著彈琴,趕走在掃羅身上的惡魔,使掃羅舒暢爽快。
2.靠主擊殺歌利亞 –在舉國驚慌失措之際,大衛勇敢赴戰場,用甩兜甩石,殺死令以色列眾人驚怕的非利士勇士歌利亞,使狂妄的非利士人潰不成軍。
[編輯] 逃難時期大衛成為國家英雄,由於婦女的稱贊「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致引起掃羅的嫉妒與追殺,不得不四處逃離,甚至藉裝瘋以避害(21章:12-15)。大衛雖處狼狽狀態,但仍有諸多美好表現:

1.照顧父母 –自顧不暇,當會拋棄親情,但大衛並未因危難而改變對父母的孝心。
2.救基伊拉的居民(撒上23:1-5[和合本])–大衛並未因自己不平的遭遇而憤世嫉俗,仍能以愛心對人,救了基伊拉(Keilah)的居民。
3.兩次不害掃羅[1]–大衛因掃羅追殺而逃難,在逃難中,有二次機會可以暗中殺了掃羅,但大衛均未下手殺害掃羅。
4.心裡堅固–處不合理的遭遇,環境,怨天尤人者大有人在,但大衛靠主始終心裡堅固,並進而痛宰亞馬力人。
[編輯] 作王時期掃羅陣亡後,大衛在希伯侖立為猶大家的王,七年半後再被立為全以色列的王,並繼續統治33年,計為王四十年零六月。此期間之要如下:

1.好表現–因基列雅比人(Jabesh Gilead)埋葬掃羅而厚待他們。因著與約拿單(掃羅之子)的一段友情,因待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使其常與同席吃飯(撒下9:1-13[和合本])。因著順服神的帶領,履敗異族,戰無不勝,功無不克。行仁政,親民愛民。不忘巴西萊的恩情,意欲感恩圖報[2]。
2.起意建殿–住在香柏木宮中的大衛,見神的約櫃反在幔子里,基於敬畏的心而興起為神建殿的念頭,但神指示建殿之事將由他的後裔接續王位後完成。
3.為建殿預備材料–大衛因打了多次大仗,流下多的血,故神不允許大衛為神的名建殿;因此大衛在其人生之末了竭盡全力為建殿預備材料,金、銀、銅、鐵、木、石,多得不可勝數;又聚集百姓宣述建殿之意,激勵全民盡心樂捐[3]。
[編輯] 大衛的晚年1.犯罪–《聖經》撒母耳記下講了大衛的兩宗罪過:
1.第一,與拔示巴同房,想謀殺烏利亞。大衛在看到拔示巴裸浴後,遂安排將其夫烏利亞至死,然後將拔示巴據為己有。上帝沒有直接懲罰大衛,而是親手將大衛與拔示巴所生的第一子擊死。
2.第二,為顯榮自己而數點百姓(撒下24:1-9[和合本])。為懲罰大衛,上帝用瘟疫殺死百姓70,000人。
2.體衰無力教子–亞多尼雅因自認將接續父親為王,故擺出作王的陳榮,架勢,大衛明知亞多尼雅非繼任者。但卻未糾責其誤骯;亞多尼雅後來被殺,與大衛無力教導不無關系(王上1:1-6[和合本])。
3.遣命所羅門–大衛勉所羅門要剛強壯膽,照神的指示進行建殿的事,命,典章,法度,若能如此,定能凡事亨通。最後,要所羅門以智慧處理約押,示每,並恩待巴西萊的眾子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5/Rey_David_por_Pedro_Berruguete.JPG
大衛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f/David-goliath28.jpg
大衛割下歌利亞的頭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David_von_Michelangelo.jpg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Donatello%27s_David
多那太羅的大衛像

3. 大衛·格里菲斯的介紹

大衛·格里菲斯(英文全名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一般稱為D.W. Griffith),美國導演,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1875年1月22日出生,1948年7月23日逝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和《黨同伐異》(Intolerance)。

4. 英國演員大衛·沃納因癌症去世,享年80歲,他都獲得過哪些成就

英國演員大衛·沃納因癌症去世,享年80歲,他都獲得過主要飾演過名劇《泰坦尼克號》中女主角未婚夫身邊伺候的人,還出演過《神秘博士》《沉睡之前》等超過兩百多部的著名電影作品。

每一部好的電影都是由這樣高尚的人物所組成。讓我們看到了電影屏幕上面他們的激情表演。對於任何一位以演員為職業的人物來說,都一定要學會這種高尚無私奉獻的精神。用自己的角色給人們帶來高尚的思想品格。甚至可以引發人們的共鳴,共同思考這部電視劇存在的必要性。為自己和觀眾都提供了一個可以不斷努力進步的平台。雖然大衛已經去世,但是他依舊活在我們的心中,永遠銘記他。

5. 哪部美國電影的主人公是機器人大偉

美國電影《人工智慧》,主人公是機器人大衛。

《人工智慧》是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於2001年拍攝發行的一部未來派的科幻類電影。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裘德·洛、海利·喬·奧斯蒙特主演。
影片講述21世紀中期,地球上很多城市都被淹沒在了一片汪洋之中,人類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人工智慧機器人出現後的故事。

電影簡介
在機器人的發展過程中,賦予機器人以情感是最富有爭議的,也是最後未能做到的事。通常機器人被視作為一個極其復雜的裝置,人們認為他們不會具備感情。但是,有很多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時代的需要就使這種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終於,Cybertronics Manufacturing製作公司著手解決了這個問題,製造出了第一個具有感情的機器人。
他的名字叫大衛(海利·喬·奧斯蒙特飾),作為第一個被輸入情感程序的機器男孩,大衛是這個公司的員工亨瑞和他的妻子的一個試驗品,他們夫妻倆收養了大衛。而他們自己的孩子卻最終因病被冷凍起來,以期待有朝一日,有一種能治療這種病的方法會出現。盡管大衛逐漸成了他們的孩子,擁有了所有的愛,成為了家庭的一員。但是,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件的發生,使得大衛的生活無法進行下去。
人類與機器最終都無法接受他,大衛只有唯一的一個夥伴機器泰迪——他的超級玩具泰迪熊,也是他的保護者。大衛開始踏上了旅程,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他發現在那個世界中,機器人和機器之間的差距是那麼的巨大,又是那麼的脆弱。他要找尋自我、探索人性,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6. 大衛·芬奇的人物履歷

年幼時的大衛·芬奇便喜歡花整天的時間畫畫,對雕塑、攝影和用錄音機錄音有濃厚興趣。8歲時受到電影《虎豹小霸王》啟發,他開始使用8毫米攝影機拍攝自己的作品。
大衛沒有受過電影的正規訓練,他選擇進入約翰·寇迪(JohnKorty)的寇迪電影公司工作,透過實地操作,學習第一手的電影拍攝細節。1980年他進入工業光魔公司參與影片《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的製作,直到1984年離開公司。之後他拍攝了紀錄片《敲擊生命之鼓》 (TheBeatoftheLiveDrum),憑借拍攝該片的經驗他得到拍攝電視商業廣告的機會,他的廣告處女作獻給了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CancerSociety),他以一個抽煙的嬰兒,表達出殘忍無情的背後暗示。後來他的廣告客戶有露華濃(Revlon)、匡威、耐克、百事可樂及Levi's。大衛不久後就發現,拍攝MV也許是一個更有發展空間的領域。1986年,大衛·芬奇以他獨到的眼光,加入專門拍攝廣告及MV的電影廣告公司「政令宣達電影公司」,該公司培養出後來都相當有名的電影導演,如麥可·貝、米歇·龔德里、安東尼法奎(AntoineFuqua)、尼爾·拉布特(NeilLaBute)、史派克·瓊斯(SpikeJonze)、馬克·羅曼尼(MarkRomanek)、柴克·史奈德(ZackSnyder)、高爾·華賓斯基(GoreVerbinski)及亞歷士·普羅亞斯(AlexProyas)。
大衛·芬奇曾為許多明星拍攝MV,這些明星較著名的包括麥當娜、喬治·邁克爾、空中鐵匠、滾石樂隊等等。綜合拍攝MV與電視廣告的經驗之後,大衛才開始轉為拍攝電影。
92年執導電影處女作《異形第三集》,95年的《火線追緝令》(《七宗罪》)令他聲名大噪,99年的《搏擊俱樂部》也頗受好評。拍攝驚悚片型一向是他的最愛,許多有性格的好萊塢巨星十分欣賞他的導演風格。
大衛·芬奇的初顯崢嶸是在他執導影片《異形3》之後。大衛·芬奇拍攝《七宗罪》時,這位「空中鐵匠」樂隊和麥當娜的前任MTV導演好像找到了他導演生涯美麗的黑色路線。以聖經中七宗死罪為主線進行的連環殺人案例早以成為影迷們津津樂道的經典「行為藝術作品」。片中的警探搭檔摩根·弗里曼和布拉德·彼特造就了各自的完美演出,而凱文·斯帕西看上去天生就是個「變態」殺手。

7. 大衛•里恩的簡介

大衛·里恩

中文名: 大衛·里恩

英文名: David Lean

性 別: 男

生 日: 1908-03-25

角 色:編劇,導演

戴維·利恩1908年出生於英格蘭,1928年開始從影,早期以拍文學戲劇電影著稱。1942年,他導演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浪漫之作《相見恨晚》。1946 -1948年,他將狄更斯的《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搬上銀幕,製作的影片有濃郁的英國民族特色。從50年代中期開始,里恩的風格為之一變,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專拍「跨洋電影」(即兼顧大西洋兩岸英美觀眾雙方口味的電影),《桂河大橋》即是五十年代英國最著名的「跨洋電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國資本為後盾,將影片拍得壯觀宏偉。由此,他獲得了第一個最佳導演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歷史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並獲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執導「日瓦戈醫生」 1984年執導「印度之行」 從影四十多年,大衛·里恩只拍攝了16部影片,但獲得奧斯卡提名竟達56次之多,共獲得27項金獎,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導演獎提名, 兩次獲獎,被稱為英國電影屆的泰斗。

導演作品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大衛·里恩David Lean

「大衛·里恩和黑澤明是傳統式電影最後的大師,他們所運用的電影語言比我現在懂得的還要多。」成名後的斯皮爾伯格曾如是說。他和我們許多人一樣,小時候是大衛·里恩的崇拜者,他認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里恩克服種種困難拍出了那些史詩巨作,這是人所難及的。《桂河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直到《印度之行》,每一部都拍攝於遠邦絕域,每一部都帶來了不同文化和異鄉風情的沖擊。從文學改編到歷史片,從狄更斯到帕斯捷爾納克、福斯特,大衛·里恩始終秉持著英國文學、「老好萊塢」戲劇性的傳統,一句話來概括他的風格:是古典主義的。在電影史上,大衛·里恩以熔化異域景觀和文明沖突的創奇者而被銘記。

從英國到美國的巨匠之路

大衛·里恩 (1908.3.25-1991.4.16) 有著古典英國紳士的堂堂儀表,那稜角分明、條縷清晰的面容,讓人一見而頓生觀賞希臘雕塑的巍峨肅穆之感。他生於倫敦南郊克羅伊登一個市民家庭,雖然不是什麼書香世家,但他自小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狄更斯的小說是他幼時的最愛,英國、歐洲大陸新舊文學的典籍伴他一路成長,文藝修養的確是淵源流長。狄更斯不僅是里恩早期電影的文學源泉,也對他一生的創作思想產生了影響。在他早期作品裡,能看到「批判現實主義」,洞察的冷峻,揶揄的深沉,更多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懷;與狄更斯相似,他很注意觀察兒童,並且觀察與表現的角度很獨特,狄更斯讀者在他影片里總能讀到似曾相識的兒童「趣味」。

1927 年,中學畢業後,里恩踏入位於倫敦的高蒙電影製片廠,以做片場雜工告別了學生時代。他先後做過場記、導演助手、剪輯,曾經讀過的大量古典文學只能裝在心裡,電影技術的一切知識他都是從實踐得來。在剪輯台上,里恩找到了用武之地,幹得得心應手,才能逐漸為人矚目。從 1931 年他第一次操刀《這些迷人的人》到 1984 年《印度之行》,里恩共執掌剪輯了 24 部影片, 1938 年《皮格馬里翁》的成功,為他贏得了聲譽,當時有「英國第一剪輯師」之稱。戰爭時期,英國電影的主旋律是為國防服務,主導一切的是紀實色彩強烈的紀錄性電影,一批青年影人有了冒升的機會。 1942 年,里恩與諾埃爾·考華德合導了《我們服役的海洋》,用紀實風格為皇家海軍大唱贊歌。這頭炮雖然不怎麼響,卻也不怎麼壞,里恩嚴肅、真實的手法受到肯定,導演的位子算是正式坐定,考華德也成為他多年的合作夥伴,長期為他編劇。

1945 年,第三部作品《快活的幽靈》得到一項奧斯卡獎:最佳特技攝影。這是一出以荒誕形式展現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喜劇,與日後作品的滄桑之感完全不同,卻奠定了里恩影片中產階級情趣的基調。這種情趣在早期的一個巔峰表現就是 1946 年的《相見恨晚》,以兩個中年男女的婚外戀情,帶出了英國電影罕有的徘徊於情感與義務之間的纏綿,這回更了不起,竟獲得了首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並列),還在 2002 年英國《帝國》雜志影迷網上投票評選的十大浪漫經典影片中名列第一位,這對於我們印象中古板的英國人來說,實在是大出意外。對里恩而言,好運開始了。

不久,里恩先後把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奧立佛·退斯特》搬上銀幕,兩部影片的成功,使里恩升入英國電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國也使狄翁作品以《孤星血淚》、《霧都孤兒》之名為人緊記,原名再無人提起。正當人們期待里恩將狄更斯的小說一一搬上銀幕時,他埋頭拍了幾部反映中產階級生活的《霍布森的抉擇》、《夏日的瘋狂》等,其間《突破聲音的障礙》禮贊英國軍人對職責和科學的獻身精神,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他以英國軍事行動為經拍攝史詩片的意圖。

1957 年,在斯里蘭卡叢林中拍成的《桂河橋》高居當年賣座片首位,是里恩創作的分水嶺,首先,在製作方式上,轉入了跨國製作大規模歷史巨片的模式,此後,里恩的影片均為好萊塢投資,英美影界跨國合作;其次,作品的思想內容轉向英國殖民歷史的反思和東西氛方文化沖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本國歷史文化,逸出了中產家庭的小天地,在經歷了二戰後「日不落帝國」的衰落,置身於美蘇兩大陣營「冷戰」和美蘇兩大新帝國崛起的現實,里恩對歷史和政治產生了興趣,印度、緬甸、阿拉伯、沙皇和列寧、斯大林的俄國,紛紛進入了他的視野。繼《桂河橋》之後,《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並稱為里恩的史詩三部曲,在商業發行上一個比一個成功,俘虜了「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之外全世界的觀眾,里恩步入了電影事業的頂峰。《瑞安的女兒》雖然使他一度陷入低潮,聲言再也不想拍電影了,積十年之功,改編現代英語經典小說家 E ·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最終為他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里恩跨國製作歷史巨片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幕後的製片人薩姆·施皮格爾,他與里恩合作多年,在英國影人與美國大公司哥倫比亞、米高梅等之間牽線搭橋,使里恩的雄偉構想得到雄厚資本的支持,一個個在市場狹小和影業蕭疏的英國不可能完成的史詩巨構由此催生。巨片的成功,把里恩推向了世界,為好萊塢商人帶來了豐厚利潤,也為英國電影開辟了廣大的市場。至今普通觀眾日常稱道的,都是里恩後期用美國資本拍攝的幾部巨片,置之同時的英美影片中,則英國影片無此宏偉的結構形式,美國影片無此深厚的文化內涵,用美國資金技術之長,揮揚英國人文底蘊和人才優勢,只有一個美英文化交界的大衛·里恩,得天獨厚,才能完成這樣一個文化上共襄盛事的巨匠使命。

1984 年,《印度之行》公映並廣獲好評之後,大衛·里恩又投入到另一部史詩片《諾斯特羅莫》的籌備中。這是 20 世紀有影響的捷克籍英國作家、《現代啟示錄》原作者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代表作,「沒有拍出來的片子總是最好的」,此片如果拍成,很可能在《印度之行》深刻的殖民文化反思基礎上更進一步。可惜就像黑澤明生前念念不忘《三藏法師》、《大海的見證》、《雨過風雲》卻齎志以歿一樣,里恩縱然老驥伏櫪,這時的天下卻已是斯皮爾伯格他們的了,大師們晚年所遇到的市場危機、投資障礙,都要比壯年時也是電影黃金時代的外景地上的拍攝困難難解決得多。《諾斯特羅莫》正在初步攝制中, 1991 年 4 月 16 日,大衛·里恩病逝,最後一部巨作終於未竟全功。

總起來看大衛·里恩一生的電影創作,前期和後期,固然可分為家庭生活片、文學改編片和史詩片不同階段,不同題材與體裁的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迥然大異,但細一品味,不分前期後期在精神內涵上又是一脈相承的。里恩還是那個里恩,是人文心懷的、紳士派頭的、英國古典文學和好萊塢戲劇傳統的衛道者和弘揚者。在里恩所有的影片中,始終貫徹著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的追求,關懷一個人是否完整、健全、自由、幸福,是否真正實現了自我:小奧立佛第一位的追求是免於飢寒,之後是擺脫人格的屈辱和獲得慈愛的對待;匹普在追求做個上等人開始嫌貧愛富時,自身的一部分就已發生扭曲而不健全了;一對中年男女傾心相愛又要遵眾清教徒的道德律,在身內和身外之間不斷掙扎和搖擺,這是早期個人的也非常古典的人文精神表現形式。尼柯爾森、勞倫斯不只在自己的個性和修養中,而且要在敵我之間、異質的種族和文化之間,做出是非判斷和行止選擇;日瓦戈不僅有家庭和婚外戀之間的羈絆,還有文學寄託與從命生活之間的抉擇,在沙皇專制暴行和假借革命名義暴行之間的矛盾;到了印度殖民者和當地人之間,在人性的差異之外,還有文化的、政治的沖突,將人文精神和人道關懷表現得更復雜。

作為堅持戲劇傳統的影片,里恩作品都有一個完整清晰的故事,有一個突出的主角和圍繞著他的一群形象生動鮮明的人物。從《快活的幽靈》開始,他的影片情節就是起伏有致的,狄更斯的作品本來就極重故事性,改編狄更斯的兩部通俗經典就更是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到了《桂河橋》,里恩的故事在戰亂動盪的歷史時期、異國的廣袤背景上鋪展,人物或登上歷史舞台叱吒風雲,或捲入戰火與動亂嘗盡悲歡離合,其戲劇性就不僅是曲折而已,而是波瀾壯闊的,具有極大的涵蓋度和典型性。

史詩之所以能被稱為史詩,時間、空間的跨度,歷史、文化的涵蓋度,規模與內容、形式的宏幅巨制,都是必要條件;而更主要的史詩都要有能夠配稱為史詩性的精神來作支撐,這精神應當是崇高的、博大的,能夠讓人心生肅穆之感、悲涼之氣的,激起人深入、持久的思索。早期里恩作品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一句同情窮苦人、關心人的健全發展來概括,從《桂河橋》開始,里恩在作品中對人文精神進行了遠為深廣的開掘,關注下列問題:英國的傳統文化、英國人的典型氣質可不可取,英國的白人主義、殖民行為對不對,殖民統治究竟給殖民地人士留下了什麼東西,被領導、被拯救、被統治的西方以外的人們對西方人怎麼看,西方文明對異質的文化應該有什麼態度,這些課題盡管在影片中沒有全部得到完滿的解答,但是里恩能有這種探索精神並在相當程度上可稱為反思意識,而且他的探索大體不帶偏見,像《印度之行》確實可成為西方人特別是想當世界領袖的英國、美國人的一面鏡子。到《印度之行》為止,可以說里恩在文化反思、文明沖突探索方面的成就,將人文主義升級到了全人類的高度,冀望眾生平等,縱使文化的交流不能使不同種族、文化形態融合,至少也要相安無事,這是人文主義的真髓,正是這種諸文化平等的精神,構成了里恩電影不朽的史詩性。

在電影藝術上,里恩建樹甚高,創新性則貢獻似乎不多。里恩屬於傳統派巨匠,將電影的傳統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大氣非凡,極富電影的魅力。在劇本、選景、攝影、剪輯這四個方面,均有過人造詣。其一為劇本多從著名小說改編而來,文學基礎堅實;長於外景拍攝,《孤星血淚》海邊漁村和墓地的外景名噪一時,尤以後期連續遠赴異國實地興建外景基地,涉密林、穿沙漠、過雪原、踏山地,在極盡雄奇的自然環境中取景拍攝,捕捉到了電影史上佼佼可數的獨特景觀,堪稱空前絕後。在彩色寬銀幕電影的製作實踐中,里恩獨樹一幟,色彩、光線、影調樸素自然,而又構思統一、攝取精妙,沒有美國古裝大片的浮艷喧嘩,仍給人以鮮明之感,淡而悠遠,還能讓人回味得更久一點。從影片的整體效果來看,與世界其他大師相比,里恩屬於內功深厚、不帶絲毫雜質和火氣的一種,暴力、色情、怪誕都跟他遠不沾邊,作品雅俗共賞,娛樂性、觀賞性和藝術性、文化內涵互不偏廢,只要電影一天還存在,一定就有觀眾愛看他的影片。

8. 你心目中的大衛·林奇影視作品十佳分別是哪幾部

導演大衛·林奇是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華麗、陰郁、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現代人焦慮郁悶的精神癥候。其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自由遊走,對暴力和性的大膽表現,前衛奇異、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

本片混合了大量現成的資料片鏡頭(stock
footage),手法超級笨拙卻製造出意想不到的「笑果」,比如在講解男人閹割變女人時,配以鋼柱冶煉的鏡頭,十分搞笑。本身有異裝嗜好的伍德藉助當時一樁轟動的變性新聞,解釋了變性和異裝的區別,並呼籲大眾寬容這些社會的邊緣人。著名恐怖片演員勒古西的表演極其誇張,夢幻場景有點痴人說夢的味道,解說詞幼稚而真誠。

4.《獵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 (1955)

5.《夏日驚魂》Suddenly, Last Summer (1959)

6.《蘭閨驚變》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1962)

7.《洛麗塔》Lolita (1962)

8.《日落大道》Sunset Blvd. (1950)

9.《恐怖走廊》Shock Corridor (1963)

10.《蜘蛛嬰兒的瘋狂故事》Spider Baby or, The Maddest Story Ever Told (1968)

9. 大衛 科波菲爾

1956年9月16日,大衛·科波菲爾生於美國新澤西州一個俄羅斯移民的家庭。孩提時代,大衛就對魔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靦腆害羞,甚至有點兒孤僻的孩子以表演魔術來克服內心的怯懦。自11歲起在一些街坊鄰里舉辦的派對上成功表演魔術後,大衛便成了當地的小英雄。12歲那年,他正式踏入職業魔術界,成為美國魔術師協會最年輕的會員。1972年,年僅16歲、仍在念中學的大衛榮幸成為了紐約大學的魔術教授。

大衛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合作推出的《大衛·科波菲爾的魔術世界》系列特別節目引起了巨大的成功。在這個系列節目的第五集中,大衛製造「世紀幻象」,在眾目睽睽之下變走了自由女神像。這一驚世之作籌備數月,耗資50萬美元,徵得白宮首肯才得以順利演出。通過《大衛·科波菲爾的魔術世界》系列節目,大衛將其魔術推廣到了世界各地。

大衛·科波菲爾堪稱古往今來最偉大的魔術大師,30多年來,他一次次超越人們的想像力,將一件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為現實。憑著卓越的成就,大衛19次獲得美國電視藝術艾美獎,其演出票房和收入連《獅子王》、《貓》和《歌劇院的幽靈》等經典節目也望塵莫及,他的大型表演《夢想與夢魘》至今還保持著百老匯的票房紀錄。

1968年,12歲的大衛·科波菲爾在魔術界嶄露頭角,成為美國魔術師協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會員。
1972年,年僅16歲的大衛在紐約大學教授《魔術藝術》課程。
1974年,大衛在音樂劇《魔術人》中出演主角,並開始創造自己的魔術。
1977年,大衛展開電視節目生涯,並使「大衛·科波菲爾」這個名字逐漸家喻戶曉。
1979年,大衛在電影《恐怖列車》中扮演角色,展露了他的表演才能。
1980年,大衛成為有史以來被美國魔術藝術學會授予「年度魔術師」稱號的最年輕藝術家。
1981年,大衛在眾目睽睽之下讓一架7噸重的噴氣式飛機消失。同年,美國藝術家聯合協會向他頒發了「年度娛樂明星」大獎。
1982年,大衛開創了以魔術治療疾病、提高身體靈敏度的「魔術計劃」。
1983年,當著眾多現場觀眾及5000萬電視觀眾,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在大衛的魔杖下突然無影無蹤。
1984年,大衛成為首位與舉世聞名的拉斯維加斯CEASAR宮簽定長期演藝合約的魔術家。
1985年,大衛當選為「全美十大傑出人物」。
1986年,大衛穿越「萬夫莫開」的萬里長城,大衛和組員是第一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製作美國電視特別節目的美國製作群。
1987年,大衛從防範森嚴的美國阿爾卡特拉聯邦監獄逃脫,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逃出此監獄的人。
1988年,大衛代表美國在漢城奧運會上致辭。
1989年,大衛從一座正在爆破的大樓里順利脫身。
1991年,大衛使一輛長85呎、70噸的東方快車瞬間消失。
1992年,大衛創造經典魔術「飛翔」,成為第一個不藉助繩索和攝像技巧而飛翔的魔術師,同時,該節目還被評論界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項魔術表演。
1993年,在電視特別節目《激情之火》中,大衛脫出捆綁在身上正在燃燒的繩索,從幾十米的高處逃離。然後,他當著一位著名曲棍球明星的面,撕毀並復原了一張價值100萬美元的收藏卡。
1995年,大衛成為唯一一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獲得一顆閃亮之星的當代魔術家。
1996年,大衛名為《夢想與夢魘》的大型表演打破了百老匯的票房紀錄。
2000年,大衛被評為世紀FISM魔術家,並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為「世紀傳奇」。
2001年,他又神通廣大地准確預測了德國國家彩票的中獎號碼……
2002年,大衛來到中國在廣州、上海、北京三地演出,在國內掀起前所未有的魔術熱潮。
參考資料:mm52.com

10. 簡述大衛·格里菲斯的電影敘事觀念較於盧米埃爾兄弟和喬治·梅里愛的進步.

如下: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愛的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創造出後來被稱為格里菲斯的最後一分鍾營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e)的平行剪輯手法。

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內報紙稱此技術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

此後格里菲斯很快將平行剪輯的技巧發展到普通的敘事,而不僅僅是最後高潮的段落。他也讓不止兩條線索平行進行。

人物經歷:

大衛·格里菲斯(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1948年7月23日),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

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最早地意識到特寫鏡頭的特徵是必不可少的電影化的敘事語言。

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閱讀全文

與電影人物大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連連看電影票 瀏覽:417
韓國新電影追隨者 瀏覽:813
新來的學生電影下載 瀏覽:981
新祺周電影院 瀏覽:892
中國電影什麼與中國電影經濟獎 瀏覽:70
2366zz倫理電影 瀏覽:757
感人老電影 瀏覽:473
吉林市哪個電影院有包房 瀏覽:286
哪個網站新電影多 瀏覽:675
中國電影中的啪啪鏡頭 瀏覽:920
扎兩個辮子的女孩國外電影 瀏覽:927
外國殺父親電影 瀏覽:22
日本女明星拍電影名字 瀏覽:406
電影我把孩子放大了 瀏覽:164
年三十有新電影看嗎 瀏覽:59
經典電影奇門遁甲術 瀏覽:193
紅顏國語電影 瀏覽:573
電影中比較經典的話語 瀏覽:484
打響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的電影 瀏覽:388
熱愛自然陽光的電影人物 瀏覽: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