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院的電影從哪來
電影拍攝完之後就是後期製作,製作完成後就拷貝到各個影院放映,當然,這個拷貝不是誰都能考的,必需得是購買了版權的影院。通常拷貝的數量與票房一樣,都是衡量一部電影在市場上火熱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② 開一間小型私人電影院,片源如何獲得
可以向擁有片源的院線公司購買,或者是找已經從院線獲得片源的私人影院品牌購買。
私人電影院可以邀一兩個親朋好友,窩在小包廂的大皮椅里,點播自己喜愛的電影,還能邊看邊喝可樂吃爆米花,也不用擔心高談闊論會打擾到其他觀眾。
私人電影院作為中國高清電影電視劇視頻平台,提供最新最熱電影、電視劇、紀錄片高清在線觀看,清晰度可達DVD標准,特別是以網路影音、快播為主的影片。
自助點播:
1、一般帶有自助點播機,可以按影片類型、流行程度等不同標准選到中意影片,然後就可以帶上零食,在包廂里坐等電影開映了。
2、影音伺服器集影片,庫存量有1000多部,經典老片和國內影院沒法看到的外語片。所有片源都經過正規途徑購買了版權,視聽館也擁有視聽許可證、點播許可證以及相關營業執照,所有影片都是1080p高清數字片源, 庫存量也會隨著版權購買的推進而不斷增加。
3、庫存中最新的影片基本都是兩三個月前影院放映過,影院方表示我們是主流影院的補充,當大片下片後,會根據消費者喜好向版權方引進。但如果需求足夠大,不排除以後上檔期大片,甚至上電視劇等內容。
③ 電影是怎麼放映出來的
電影是運用照相以及錄音的手段,以一定的攝入速度(現代電影是每秒攝入24個畫面),把景物活動的影像和聲音攝錄在膠片上,然後把這些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放映到銀幕上,藉助人的「視覺暫留」現象,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這就成了電影。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人就看不到每幅靜止畫面之間的停頓,而只看到這些連續放映的畫面的活動影像了。
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標准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後有聲電影改為每秒24幅。
(3)影院電影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1829年,比利時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通過自己的發現確立了「視象暫留原理」,他根據此原理發明了「詭盤」。之後到1834年,霍爾納成功試驗出「活動視盤」。發展到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前面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出了原始的動畫片。
無心插柳的影片形成方式:1872年,在美國有兩個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他們爭吵的問題是:「馬兒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一人認為必須有一隻蹄子著地,另一人則認為是騰空的。有人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他決定用照相機來幫助他們判定。
他架設了24架相機,用巧妙地方式讓馬兒在奔跑時,相機依次拍下照片。之後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兒在奔跑時,總有一隻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
④ 電影院的電影是如何采購的
具體手續你去問院線就好了,新片是院線統一從發行公司采購的,而且你是要建普通影院還是數字影院都不一樣,我個人的建議是建影院一定要建大的,至少要有四個廳吧。先去北京上海的大影院看看最好的電影院是什麼樣的,是怎麼經營的,然後再開始運作。
⑤ 電影院片源如何來的
電影院片源需要電影院和製片方談,經製片方同意後,簽署版權協議,製片方是通過衛星將片源進行傳送到影院的。
電影院是為觀眾放映電影的場所。電影在產生初期,是在咖啡廳、茶館等場所放映的。隨著電影的進步與發展,出現了專門為放映電影而建造的電影院。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乃至立體聲,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乃至穹幕、環幕,使電影院的形體、尺寸、比例和聲學技術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影院必須滿足電影放映的工藝要求,得到應有的良好視覺和聽覺效果。
更多關於電影院片源怎麼來的,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4a593d1615834752.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⑥ 電影是怎樣來的
在娛樂生活五彩繽紛的今天,很少會有人把看電影當成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可是,生活在20世紀初葉的人們則完全不同,第一次,他們從電影里感受到了亦真亦幻的世界;第一次,他們在碩大的銀幕上看到了不同於自己的外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被銀幕迷住了,被銀幕上的故事感動了,對明星著了迷。於是,懷著虔誠的心情一次次走進電影院。有電影看的日子,對他們來說,就是再浪漫不過的事情。
1895年,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館里,人們從一塊白布上看到了可以活動的影像,電影,就此誕生了。僅僅7個月之後,這個全世界最新潮的藝術便從遙遠而浪漫的歐洲登陸到了年輕而時髦的上海。
從反映歐洲人家庭、社交生活的無聲片,到好萊塢明星的藝術片;從中國人最早拍攝的市民生活片、風情片、武打片,到中國進步電影的頂峰之作,電影給上海人的生活和思想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影響。電影所帶來的無數奇跡和美麗幻象,讓人們嚮往、陶醉,以至於藉此改變了一些人一生的生活道路。
最初上海人稱電影為「西洋影戲」,放映的地點都是在人來客往的茶樓里。今天福州路上外文書店的所在地正是當年頗有名氣的茶樓「青蓮閣」。歲月滄桑,物換星移,舊時的模樣已經很難尋覓了。
上海灘的第一家正式電影院叫虹口大戲院。所謂的大戲院,當初也不過就是西班牙人雷瑪斯搭造的一個鐵皮屋子,只是經營項目非常明確:專放電影。它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由最初的新奇物轉而成為人們的所愛。而當人們把對電影的熱愛進一步發展為生活中的必需時,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便如雨後春筍般在上海灘矗立起來。大光明大戲院、國泰大戲院、南京大戲院等當時亞洲最豪華的電影院在上海落戶。
大光明大戲院由當時享譽滬上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設計,更是以耗資100萬白銀的巨額造價,成為遠東地區裝潢最豪華、聲音畫面最清晰的超級電影院。但在當時,幾乎所有的電影院都是外國人投資建造的,當然從片源到管理、放映,都由他們完全壟斷。
當年大光明電影院所屬的便是美商經營的亞洲影業公司,屬於這個公司的還有國泰大戲院、南京大戲院(現上海音樂廳)、大上海電影院、麗都大戲院。影院的老闆和高級管理人員多為外國人,放映的電影則完全都是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的影片。
西風東漸,好萊塢的夢幻,好萊塢的浪漫,好萊塢的一招一式,讓素來欲領風氣之先的上海人如痴如醉。看電影成了他們生活中時髦而又令人嚮往的事。一張保存完好的當時南京大戲院的電影票上,寫有「國語意譯風」幾個字,它告訴我們,現場翻譯是當時看外國片的方法。票上沒有印價錢,但據說大光明的票價是6角到2元5角,而當時一擔米的價格是8元,對於一般百姓而言,一個月的飯錢也就在6到8元之間。可想而知,對於當時的人們而言,這張小小的電影票,實在也可以說是價格不菲了。普通人是沒有能力經常進電影院的,只是經不起報紙上大幅廣告的渲染和來自好萊塢的誘惑,偶爾狠一狠心,也上一回大光明過過癮。
既然看電影是要有身價的,那麼,就應該讓這種身價充分地體現出來。於是,當時的人們走進大光明就像今天我們走進大劇院,那種隆重而熱烈的心情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的老人們還記得,當年走進大光明,女的一定要穿長旗袍,男的西裝筆挺是起碼的,有的還穿上了燕尾服,看電影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值得炫耀的大事。
當上海的一線電影院還為外國人所壟斷時,中國的電影業正在迅速崛起,而且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市場。1925年,上海已有140餘家電影公司,30年代,80%的中國電影出自上海。中國人自己的電影,上海人自己的電影,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上海也需要有自己的電影院放映自己的電影。
風雨飄搖60年,至今仍然基本保持原樣的黃浦劇場當年叫金城大戲院,這里寄託了柳氏兄弟做中國人自己的電影,佔領中國人自己的電影市場的宏偉抱負。柳家第二代傳人,柳中浩之子柳和綱先生給我們講述了金城大戲院的往事。
金城大戲院當時有座位1600個,比大光明只少了200個,最不同的是,金城大戲院堅持首輪放映國產影片。第一部戲是阮玲玉主演的《人生》,第二部就是連映84天,盛況空前的《漁光曲》。再接下來就是《風雲兒女》,也就是這部影片讓我們聽到了《義勇軍進行曲》。直到今天,黃浦劇場的正門還專門豎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國歌從這里唱起。」
從黃浦劇場唱出的義勇軍進行曲,日後傳遍了中國大地。當時曾有一家外國公司要花60萬美金購買金城大戲院,而那個時候的60萬美金的含金量要比今天高出二三十倍。柳中浩堅決地拒絕了。金城大戲院因此作為最大的首輪放映中國電影的中國人自己的電影院而載入史冊。而從這些民營劇場演紅的中國的電影明星,也因此走進了上海人的心裡。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電影,造就了中國第一代電影明星,他們五光十色的銀幕生涯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都成為一段歷史的印跡,長久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上海灘的風習,引領著上海灘的時尚。
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明星們那光鮮亮麗的打扮和他們對於歐美時尚的接受和傳播。他們在銀幕上演繹的浪漫故事,生活中的迷人風姿,讓無數人熱愛、崇拜。那個年代的追星族,或許沒有今天那麼痴狂,而對於明星和明星生活的嚮往卻也是同樣的溢於言表。
電影評論家姚芳藻,當年就是一個影迷。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因為看了陳雲裳的《木蘭從軍》,開始給陳雲裳寫信,一封又一封,當她收到陳雲裳的回信和寄來的照片時,更是激動萬分。於是又和同學們一起到華山路電影製片廠,等著明星們的出現,哪怕只是看到一眼都會欣喜不已。
崇拜明星,迷戀明星,渴望成為明星,電影給無數年輕人帶來了一個個夢想,也讓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夢想的色彩。
30年代的上海總是受到特別的關注,美國的電影雜志在上海有同步出版的中文版,中國的電影演員也出現在美國的電影雜志上。電影在影響著流行,影響著生活,也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老上海的中國電影,經過了二三十年代的發生、發展,又在1945年抗戰勝利之後迎來了成熟與鼎盛時期。
《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麗人行》等一大批經典影片,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的新希望,上海的新生機。電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再一次激發了人們的熱情,給人們帶來了光明。
當年著名電影評論家梅朵是《文匯報》文化版的編輯,寫電影評論是他每天必須完成的工作。因為這份工作的關系,他可以得到很多贈票,免費去看電影,因而他也得以更直接地感受到當年的老百姓對於電影的熱情。當《一江春水向東流》放映時,人們的熱情更是達到了頂點。影片連演數月,場場爆滿。這時,電影對於人們的意義實在不只是消遣,不只是時尚,真真切切地便是思想的引領,精神的鼓舞。我們很難統計,有多少人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了一生,我們只是知道,這樣的人肯定有,而且不在少數。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為中國電影史寫下了最燦爛的一頁,在那燦爛的電影星空下生活的人們是幸福的,他們感受到了電影的真正魅力。電影在記錄著歷史,書寫著歷史,又在不知不覺中引領了人們的腳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今天,當我們在上海街巷中,那些彌漫著往日情懷的老上海酒吧里,試圖追尋當年電影的浮光掠影,體味昔時明星的心路歷程時,便清晰地感受到,我們所追憶的電影,已然融入了上海的歷史,並且已經成為那個年代上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些曾經依著電影的情景,夢想和描繪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們,今天都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他們的人生故事也幾乎成了現代人心中一部部讓人魂牽夢縈的電影。電影讓我們的生活永遠充滿夢想,在電影的星空下,一代代人一天天成長。
⑦ 電影院上映的電影是怎麼來的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7)影院電影是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電影的發展歷程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⑧ 電影院的片源都是從哪來的
電影院和製片方談,經製片方同意後,簽署版權協議,製片方是通過衛星將片源進行傳送到影院的。
而每個電影院都有所屬院系,而電影總局回報密鑰分配給各大院線,然後再分配給下屬的電影院,然後工作人員找到自己的電影院所對應的密鑰就行了,而密鑰也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都是一個月,這也就是為什麼一部電影的檔期也都是一個月。而在這段時間內電影是可以無限播放的,而如果這段時間一過還想播放,就得延長密鑰了。
商業電影院一定要加入一個院線公司,院線負責為你提供片源,放映收入要和院線公司進行分成的,影院一般可以拿到票房收入50%左右(有保底分賬的形式)。
⑨ 電影院是怎麼拿到片源的呢
片源的獲取也是看因素的,北上廣一線城市,人口密集,資源相對豐富,那麼很多片源就會相對聚集,特別是暑期檔、賀歲片、進口片源的播放時間相對集中一些,小城市裡的話就慢一點,不過也會在第一時間上映一些片子,只不過時間上會相對晚一點罷了。
這個費用與快遞和衛星相比,並不劃算,且網路傳輸需要從中央平台到各影院終端,都達到一定的帶寬水平。 現在數字拷貝的播放連續性和成本是它的優勢,中途不會有膠片電影換拷貝時跳幀的現象,而膠片拷貝如果放映場次過多,就會出現刮傷,噪點等現象,並且,膠片的成本比數字的要大很多。
衛星傳播和光纖傳輸需要相應的硬體設備支持,主要看影院怎麼選擇,未來硬體設備鋪設完畢,整體發行費用會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