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這是蘇菲瑪索的哪部電影
圖片上寫著mes nuits
《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片 名: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1989)
譯 名: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
導 演:安德烈·祖拉斯基 Andrzej Zulawski
主 演:索菲·瑪索 Sophie Marceau
地 區:法國
對 白:法語
評 分:5.8/10 (144 votes)
時 長:102分鍾
類 型:劇情 愛情
分 級:西德:16
字 幕:中文字幕
劇情簡介:
在「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中,蘇菲瑪索飾演一個能預知未來的美麗女子,她與男主角偶然的邂逅就一見鍾頭,雖然她已預知男主角即將死亡,卻仍毫不保留的付出自己的愛。
第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令人翹首期盼的明星莫過於法國著名影星蘇菲·瑪索。這位擁有西方人性感、東方人神秘的法國美人的神秘行蹤牽動著所有國內媒體的關注。在滬上她將掀起怎樣的明星熱浪,在閱讀了這份美女檔案,再來細細追尋
『貳』 你最欣賞蘇菲 馬索的哪三部電影,為什麼她的簡介和圖片…
1980年的《初吻》 1995年《勇敢的心》 1996年《安娜卡列尼娜》蘇菲·瑪索在就讀高中時因為尋找打工的機會,而被一家廣告商看中,因此幸運地從七百名應征者當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初吻》的女主角。這部描述少女懷春情懷的電影於1980年在法國上映,吸引了上百萬觀眾,在其它歐洲國家以及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上映時也是盛況空前,蘇菲·瑪索的少女魅力也因而風靡了全世界。兩年之後,蘇菲·瑪索乘勝追擊,又主演了續集《初吻2》,推出後依然轟動,並為她贏得一座凱撒獎。 16歲時,她與法國影帝哈德巴狄厄(Gerard Depardieu)及法國影後凱瑟·琳丹妮芙合演《沙崗堡》,第二年又與傑哈德巴狄厄再度搭檔合演《警察》。1984年,蘇菲瑪索和波蘭導演安德列左拉斯基合作《狂野的愛》,為她的演藝生涯以及個人生活帶來大轉變,她從此擺脫玉女戲路的局限,也和左拉斯基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親密伴侶。 接下來的幾年,蘇菲瑪索一直企圖嘗試更多不同類型的角色,作品包括《雪琳娘》、《來自巴黎的女孩》、《心動的感覺》、《情書戰場》、《留住有情人》、《豪情玫瑰》等片,其中《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藍色樂章》以及最近的《情慾寫真》。 1995年,蘇菲瑪索開始將演藝觸角擴展到美國,在梅爾·吉布森的力邀之下,蘇菲瑪索在梅爾·吉布森自導自演的電影《勇敢的心》里飾演與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發生一段情的法國公主。接著,她又在《安娜·卡列尼娜》擔任女主角。之後,又接演了《Firelight》和《失去與得到》兩部美國片。除此之外,她的近作有《仲夏夜之夢》。當然最受矚目的還是她加入007系列影片《黑日危機》的演員陣容,成為新一位邦女郎。 蘇菲瑪索在《黑日危機》的片中,我們看到的已經是一個全然成熟形象的蘇菲瑪索,正因為有了她的加入,《黑日危機》被譽為最好看的007影片。除了演戲之外,蘇菲瑪索也嘗試多方位發展,她所執導的短片《L』 Aube a l』 Envers》曾經獲選參加1995年坎城影展的「一種注目」單元,而在1996年她也在法國出版了一本自己寫的書《La Menteuse》。 1995年春,蘇菲瑪索執導了她的第一部影片。這部影片是以她在拍攝《勇敢的心》時寫的電影劇本為基礎的8分鍾短片。這部短片受到戛納電影節的充分認可。 1999年是蘇菲瑪索電影豐收的一年,首先是她的電影《心火》在全球發行,而她的另兩部英語影片分別是與戴維.斯帕德主演的《失去與得到》以及和凱文.克萊恩、米雪爾.菲佛主演的《仲夏夜之夢》都獲得較好的口碑。 1999年,由她參加的007系列影片第19集《危機世界》,這部電影在一個月的時間就突破一億美元,並將有可能成為最賣座的007影片,而索菲瑪索則再次讓全世界影迷欣賞到迷人的外貌與精湛的演技。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2001年的《盧浮魅影》,這部電影是利用了古代埃及法老王的超度,體現人對生命的渴望。從女主人翁祖母的去世到和男主人翁的相遇,無疑都體現了,人作為活著的靈魂,必須承擔起對生死理解的超度。而蘇菲瑪索一人分飾兩角的演技再次讓人們看到了這部驚悚電影背後對於生命的真諦。 1982年憑借 初吻2 獲凱撒獎"最具希望青年女演員"獎! 1991年 莫里哀戲劇獎! 1995年 蘇菲出演的 雲上的日子 獲威尼斯電影節"國際電影評委會"大獎! 1995年 蘇菲出演的 勇敢的心 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等五項大獎! 1995年 蘇菲執導的第一部短片 黎明之顛倒 成為嘎納電影節「特別關注」環節的開幕電影! 1997年 蘇菲出演的 心火 獲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2002年 蘇菲執導的第一部長片 當愛變成習慣 獲第26屆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2003年2月 法國文化部藝術及文學勛章! 2009年憑借 母女情深 在摩納哥舉行的蒙特卡羅喜劇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雖是09年的新片,實則2008年11月獲獎) 2009年 蘇菲出演的 男人的床邊 獲法語電影節的公眾獎!
『叄』 一部電影美國男孩與巴黎女孩在旅途中相遇,同去西班牙。求影片名字。
愛在黎明破曉時
http://ke..com/view/422773.htm
『肆』 是什麼維系婚姻,又是什麼導致婚姻破裂
最好的婚姻,就是要談一輩子戀愛。前兩天看到這樣一組數據:2019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一共辦理了結婚登記947.1萬對,離婚登記415.4萬對。選擇離婚的夫妻將近半數,令人咋舌。再翻一翻過去的記錄,赫然發現原來最近15年裡,每一年的離婚率都在攀升。從前,結婚是人生大事,是生活穩定的保障;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切都變得有了期限——時間會變,人心會變,婚姻也會變。
持久而幸福的婚姻,在這個時代顯得越發珍貴。人們總說,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可圍城裡的景色不盡相同,有的一片破敗、毫無生機;有的卻能枝繁葉茂、滿園春色;同一堵牆圍住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
那麼,究竟是什麼在維系著婚姻,又是什麼使婚姻破裂呢?
好的婚姻,永遠有話說被奉為「愛情聖經」的《愛在黎明破曉前》《愛在日落黃昏前》《愛在午夜降臨前》三部曲的所有畫面,都是男女主角在聊天。美國男青年在列車偶遇了巴黎女孩兒,二人聊得十分投機;9年之後再度相遇,二人又邊走邊聊著度過了一整天;又過了9年,兩人已有了一對雙胞胎女兒,卻仍然有說不完的話。電影底下有一條2000多贊的評論:「結婚快10年,互相之間還有這么多話可講,這不是真愛是什麼!」
『伍』 珍·茜寶的人物生平
珍·茜寶1938年11月13日出生於美國衣阿華州Marshalltown的普通小鎮姑娘。在她17歲時,導演Otto Preminger為電影
《聖女貞德》(Saint Joan,1957年) 的全國選角,讓她一夜成名。從未有過從影經歷的Seberg,從18000名候選女孩中最後勝出,獲得了這個原本導演希望Audrey Hepburn主演的角色,幸運至極。緊接著,還是與導演Preminger的合作。這一次,則讓Seberg拿到了到達她的事業或影響最巔峰的入場券。在改編自法國同名暢銷小說的電影《Bonjour Tristesse》(你好,憂愁;1958年)中,Seberg扮演被花花公子父親寵壞的、即時享樂、沒有人生目標的巴黎女孩Cecille。劇中,Seberg把頭發剪得更短,直貼頭皮,完全呈現出她如精靈般的面孔和青春。在女主角回憶中的彩色海邊度假時光和現實的黑白影像之間,反復出現的傘裙、條紋衫、船形領上衣、平腳泳衣,甚至下襟打結的牛仔衫衣。。。。。。直接將Seberg定格在了風格偶像的高度。沒有人能抗拒這碧海藍天之間,如陽光一般的少女。
「初出茅廬」的法國導演Jean-Luc Godard同樣也被Seberg吸引,在看過電影《Bonjour Tristesse》以後,他認定他電影處女作《A Bout De Souffle》(Breathless,筋疲力盡,1960年)的女主角,那個從美國來巴黎的女孩,非Seberg莫屬。Godard曾說,對於一部電影,一個女孩和一把手槍就夠了。這是他對傳統電影拍攝手法中著重敘事的不屑。好在,他第一次就挑對了「女孩」。Seberg在其中貼近生活的放鬆表演,與導演刻意採用的、從未被嘗試過的全實景和全自然光線拍攝手法,完全融為一體。這部片子不僅讓Seberg獲得完全超出她期待的世界范圍的聲譽,同時也開啟了Godard令人無限崇敬的光輝六十年代,更被譽為著名的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之一。
雖然,相比Seberg的上一部反響平平的片子,她所獲得的認可變得更加全方位,而不僅僅是漂亮或有風格。然而,被導演採用「跳接」手法剪接到90分鍾不到的影片中,Seberg的每一身造型,仍然都引起了追捧和轟動,整個巴黎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從印有「New York Herald Tribune」的賣報白T恤,到豎紋針織背心,再到隨手披上的開衫和風衣,Seberg的每身造型都精確傳達出六十年代人們在傳統和不羈間的搖擺,以及不可遏制的青春與誘惑。
說是偶然也好,必然也對,這位地道的美國小鎮女孩冥冥中卻與法國或巴黎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Seberg的處女作,是扮演被後世譽為法國民族英雄的貞德;第二部電影改編自法國小說,也於法國取景;到了第三部,法國導演則把她送上了她人生和職業的巔峰。此後她也接拍了更多法國電影。
Seberg的風格更是融合了美國好萊塢式的經典和巴黎人特有的french chic,而讓人著迷不已。她以毫不費力的姿態,將最簡單的衣櫥,襯衫、T恤、七分褲、平地鞋,穿出真實而動人的美感。當她在電影《A Bout De Souffle》中,走在香榭麗舍大街上一路叫賣報紙時,那種隨心所欲的巴黎情愫,已然渾然一體。正如這部電影中Seberg所扮演的Patricia Franchini說道,我不知道我是因為不自由而不快樂,還是因為不快樂而不自由。在劇中跳躍費解的Godard式囈語,此時反倒正好可以用來解讀Seberg的風格:Seberg是因為法國而風格卓然,還是因為自己的獨特風格而輕易征服法國?我們不得而知。身著男式襯衫,Seberg身上總有著混合但清新的動人之處。經典一幕,《筋疲力盡》中Seberg身著賣報衫與男主角走在香榭麗舍大街上。
1964年,珍在Robert Rossen的《lilith》中扮演一個精神分裂的女孩,為觀眾奉獻了令人難忘的精彩表演。她在丈夫Romain Gary(兩人婚姻從1962年10月16日持續到1970年,後離婚,有兩個孩子)導演的《秘魯的鳥兒》(1968年)和另一任丈夫François Moreuil(兩人婚姻從1958年9月5日持續到1960年6月6日,後離婚)所導演的《Récréation, La》中都有精彩演出。
『陸』 阿黛拉的非凡冒險的影片評價
《阿黛拉》完全不必想法國「無厘頭」一樣算計自己幾分鍾才能有一個笑點,因為它通篇都充滿著幽默。本片源於生活,講述法國19世紀的故事。法國人濃郁的幽默細胞把他們的生活演變成了最值得品味一下的喜劇。法國電影向來以幽默、浪漫、深度見長,而《阿黛拉》又注入了奇幻冒險這個新的流行元素,為觀眾呈上一道新穎的法式大餐。
一切從翼龍蛋孵化、阿黛拉巡迴寶物開始變得好笑起來,也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搞笑基調。它並不刻意追求幽默的深沉和新意,而是以一種原生態的呈現觸動你的笑神經。平庸的警察們的百態細節,風趣誇張的場景設置,還有木乃伊的招牌默片式表演,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喜感。
呂克-貝松說:「我在電影里創造了一些幽默的木乃伊,你會看到翼龍在巴黎的上空飛翔,看到阿黛拉非凡的冒險故事,看到瘋狂的科學家。」作為一部商業娛樂片,觀眾能在《阿黛拉的非凡冒險》中發現很多熟悉的橋段與設定。博物館的翼龍復活讓人想到了《博物館奇妙夜》;馴龍、騎龍的段落又彷彿是個法國女版的《阿凡達》。如果對法國歷史有所了解,觀眾就更能體會到「美好時代」的巴黎式優雅、凡爾納式的早期科幻,以及從梅里愛到塔蒂的喜劇印記。
總有些兒童故事風靡一代,總有些童話小說經典不改,「100年前的巴黎女孩讓我著迷,愛上阿黛拉已經有十年的時間」呂克貝松的話。說起西方國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經典兒童讀物,便總繞不開塔蒂的《阿黛拉》系列漫畫。
所以《阿黛拉》從頭到尾都堅持商業本質,以玩命搞笑的架勢演繹著一個輝煌的極限,隨處噱頭,層層顛覆,百餘分鍾內充滿眼花繚亂的幽默設計和想像力爆發後的絕妙細節,密度大,卻不鬧。
它有著不可能失敗的劇本選材,魔幻,搞怪,探險,群龍奪寶外加貓鼠游戲;它有著不令人反感的演員陣容,雖然沒什麼腕兒,名氣小,但不會讓觀眾像幼稚的追星族,質疑自己的品味;它有著囊括天下各種荒奇新巧的抖包袱手段,包括調侃社會趣聞,重述法國情調,還有最受歡迎的――惡搞大片。
呂克-貝松堅持用心創作,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為我們帶來感動與歡樂,在浮誇的大環境下顯得尤其可貴。
有關評論人士說:「這部影片以一個栩栩如生的驚奇場面擄獲全球觀眾的眼球,帶給觀眾超乎想像的奇幻歷程!」
喜劇難拍,講究個度,拍鬧了流俗,拍靜了與正劇混淆不倫不類,影片《阿黛拉》正好恰到好處。
記得有一則相聲,店小二出著怪相兒對客人報菜名,「我們有大笑、憨笑、狂笑、苦笑、皮笑肉不笑……」人的笑分許多種,從聽覺上判別,還有一種充滿對對方的智慧成果表示欣賞的,可以大聲,可以放肆,而這種笑,我在試映《阿黛拉》的影院里,聽到了無數次。
本片匯入大量的喜劇情節、冒險場面以及人物情感,大量的搞笑情節令人捧腹,連場的冒險部分幾乎令人窒息,而結尾處點睛一筆還是會讓人唏噓不已,在絢麗多彩的畫面和風采依舊的人物所帶來的娛樂暢快之餘,還有對舊時情懷的一種淡淡眷戀。編劇對社會問題的把握使得觀眾不被煽情也能感動,不被說教也會思考 。(搜狐網 評)
『柒』 推薦90年代至今的經典電影
1991年
1. Van Gogh (Maurice Pialat)*
《梵谷》
導演:莫里斯·彼亞拉
作家導演彼亞拉的力作,曾經是金棕櫚大獎的有力競爭者。
2. Miller's Crossing (Ethan and Joel Coen)
《米勒的十字路口》
導演:科恩兄弟
科恩兄弟的舊作,可能法國人這一年才看到。影片講述的是美國禁酒時期政權要人和黑幫的糾葛,仍舊沿襲科恩兄弟前兩部作品逐漸成熟起來的超現實主義和黑色幽默的情節模式和視覺風格。
3. Barton Fink (Ethan and Joel Coen)
《巴頓·芬克》
導演:科恩兄弟
科恩兄弟黑色妖異風格的輝煌力作,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4. The Godfather Part 3 (Francis Ford Coppola)
《教父3》
導演:弗朗西斯科·福特·科波拉
科波拉試圖挽回自己當年聲譽的吐血之作,但無非仗著前作的成功而已。
5. Close-Up (Abbas Kiarostami)
《特寫》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很多文章評價很高,始終沒能看到。
6. J' entends plus la guitare (Philippe Garrel)
《我再也聽不見吉他聲》
導演:菲利浦·加海爾
威尼斯銀獅獎。
前一陣電影手冊在中國放映了他的93年作品《愛情的誕生》。
7.Edward Scissorhands (Tim Burton)
《剪刀手艾德華》
導演:蒂姆·伯頓
伯頓早期的黑色浪漫悲喜劇,「戀愛中的弗蘭肯斯坦」,當初很有一陣著迷於浪漫而孤獨的結尾。影片中對異於正常人類的「雙手」的描寫,實際上近似於藝術家對自己「思想」的自我評價與認可。最後一幕愛德華用冰雪雕刻出心上人的形象,成為影片中最浪漫的一刻,甚至香港周星馳還把這一幕在《家有喜事》一片中作為愛情片經典場面加以模仿。
8.Rhapsody in August (Akira Kurosawa)
《八月狂想曲》
導演:黑澤明
大師感懷廣島原子彈悲劇的作品,只顧悲憫日本人民,卻對日本蹂躪其他國家避而不談。
9. Les amants Pont-Neuf (Leos Carax)
《新橋戀人》
導演:萊奧·卡拉克斯
激情四溢的絕色作品,還記得第一次看過後無法抑制的激動心情。感謝卡拉克斯!
10. Paris s'eveille (Olivier Assayas)
《巴黎蘇醒》
導演:奧利維耶·阿塞亞斯
電影手冊的編輯製作的半試驗電影,當然,作者是張曼玉的老公。
1990年
1a. Petit criminel, Le (Jacques Doillon)
《小罪犯》
導演:雅克·多爾隆
多爾隆在兒童題材方面成就卓著,本片獲得多項國內外獎勵,尤其是表演方面。
1b. Freeze, Die, Come To Life (Vitali Kanevski)
別動、死亡或活著(別動,死而復活)
導演:維塔里·卡涅夫斯基
蘇聯解體以後拍攝的,以1947年西伯利亞兩個小孩為線索,揭露斯大林時期的丑惡。
3a. Nouvelle Vauge (Jean-Luc Godard)
《新浪潮》
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戈達爾90年代最令人注目的作品,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片頭那隻雕塑一般伸向天空的手臂。
3b. Goodfellas (Martin Scorsese)
《好傢伙》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威尼斯銀獅獎,馬丁一貫關注的義大利社區黑手黨題材三部曲之一,真實而有力的描繪了美國意裔社會黑手黨徒的生活。
5a. Alexanndria Encore Et Tojours (Youssef Chahine)
《亞歷山大再次和永遠》
導演:尤瑟夫·查漢(埃及)
5b. No, Or The Vain Glory Of Command (Manoel De Oliveira)
《拒絕,或者命令愚蠢的光榮》
導演:曼努埃爾·德·奧利維拉
多產高壽的葡萄牙老導演奧利維拉的名作。
5c. Hidden Star (Ritwik Ghatak)
《雲遮星》
導演:李維克·吉哈塔克(76年逝世)
印度導演60年的舊作,反映印度中產階級和普通人的苦難,比雷伊更憤怒、更富挑戰色彩。
8a. Dreams (Akira Kurosawa)
《夢》
導演:黑澤明
黑澤大師晚年回顧過去,充滿激情和夢想的華麗篇章。
8b. La Desenchantee (Benoit Jacquot)
《不再著迷》
導演:貝諾特·加奎特
加奎特關於一個貧窮的17歲巴黎女孩的故事。悲哀無奈但又充滿活力。
8c.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Woody Allen)
《罪與罰》
導演:伍迪·艾倫
典型的艾倫風格,不能期望太多,但又足夠你欣賞感嘆。
『捌』 有部電影叫巴黎什麼來著,外國的。
具體些呢?
下面參考 :
巴黎戀人 (2004) (影片)
巴黎戀歌 (2006) (影片)
巴黎聖母院 (1956) (影片)
巴黎聖母院 (1939) (影片)
戲夢巴黎 (2003) (影片)
巴黎最後的探戈 (1972) (影片)
巴黎我愛你 (2006) (影片)
巴黎之戀 (1957) (影片)
情歸巴黎 (1995) (影片)
巴黎野玫瑰 (1986) (影片)
德克薩斯的巴黎 (1984) (影片)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1951) (影片)
美國狼人在巴黎 (1997) (影片)
巴黎來的槍手 (1989) (影片)
巴黎假期 (1964) (影片)
巴黎屋檐下 (1930) (影片)
《巴黎公社小英雄》 (1996) (影片)
小鬼闖巴黎 (2000) (影片)
魂斷巴黎 (1941) (影片)
忘情巴黎 (1995) (影片)
巴黎戰火 (1966) (影片)
來自巴黎的女孩 (1990) (影片)
慾望巴黎 (2000) (影片)
別叫我巴黎 (1987) (影片)
我最後一次看見巴黎 (1954) (影片)
巴黎一夜 (影片)
巴黎來的私生子 (1983)
還有一部《解放軍解放巴黎》
『玖』 單身女郎的歐美電影
單身女郎
主演: 蕾妮齊薇格
所屬分類: 愛情片
產地: 歐美s u n w ave & y o na mi
海倫是一個性學專家,韋斯頓時一個雜志記者,韋斯頓為了寫吸引人的故事,決定要揭海倫的老底,說她是一個23歲的處女在性方面更本沒有任何親身體驗,所以根本不適合作這方面的工作。然而當韋斯頓真正面對這個年輕的性學專家時便要在獲得一個賣錢的故事還是一段浪漫愛情之間做出選擇了...
影片簡單寫實,鏡頭跟隨著一個巴黎的單身女孩一天內所發生的事情而展開,故事主線也單一而實時發展,與經典片《正午》一樣,戲里的時間與現實生活的時間一致,都在90分鍾內,展現了女孩與男友爭吵,再到酒店上班,再與一些人交談,再經歷了一些事情的困擾 這幾乎是只有一個演員的電影。
沒有鋪陳的懸疑,沒有錯落新奇的視角,本片只是簡單流暢地記錄了年輕的巴黎女孩郎瓦莉真實平凡的一天。那一天她去一家大飯店當服務員,休息時對男友說出自己懷孕的事,並且問他:「是不是人們的愛情都會像習以為常的那樣結束?」她的男友開始支吾,而郎瓦莉馬上決定走了。這之後我們跟隨郎瓦莉彷彿永遠不停歇的腳步,體味著她平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在這部電影中,娓娓動聽地講述一個故事已變得不再重要,所謂的敘事性(復雜的情節糾葛)也僅僅是淡淡地籠在「女人當自強」的凝視中。在美國大片地毯式的狂轟濫炸下,本世紀初曾一度輝煌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側身隱匿在了一些不為人注意的角落。作為一個曾挾帶著巨大聲響,呼嘯而來的新浪潮運動,在今天,已多少顯得有些風平浪靜了,僅僅在金色的海灘上,遺留下淺淺的暗影。
這就有了這部《單身女郎》,一部向當年的新浪潮致意的電影,一部典型的法國式的電影。幾乎所有的鏡頭都充滿張力地凝聚在女演員維珍妮-果度耶身上,她不僅支撐了這部作品的結構,同時也支撐了它的主題和真實的力量。正如片名所暗示的,「單身女人」是在本片中所要探討的主題。當我們的屏幕有太多的為物質性辯護的時髦女子來來往往時,「單身女郎」特立獨行的步履無疑有了一種撥開擁擠人群一掠而過的輕盈。
在一些表現女性的作品中,我們常讀到,女人的生命本質彷彿就是為了所謂的純正愛情而存在,一旦擁有這種「愛情」,女人的悲劇性也由此而生。於是我們注意到,「愛情」一詞被不經意地改變了它原始的含義,女人的熱望一旦轉變為現實,便迅速地被現實的殘酷性所吞噬:男人需要的是小鳥依人般的女人,而女人命運的繩索牢牢地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愛情」也就由此誕生。問題是,它是否就是女人願望中的愛情。
也許正是基於以上認識,《單身女郎》的編導卻對女人的命運給予了另一種選擇,於是我理解了,為什麼電影鏡頭始終如一地跟隨著主人翁郎瓦莉匆匆的腳步,和那一張恍惚中透著堅定的面容。莉與男友關於她們是否要生下她們的孩子的爭論,以及郎瓦莉那麼急切地要與男友探討「愛情」是否能延續並長存的問題,僅僅是此片關於女性話題的發端,如果只停留在此,《單身女郎》所蘊含的藝術力量將大大減弱,因為這種男人/女人的關系,僅只是權力/依附的關系,幾乎所有電影中男人/女人的關系模式中都在隱隱地透出這種「愛情」。可是這種相沿成習的愛情模式卻被《單身女郎》改寫。我們再次伴隨著郎瓦莉的腳步,踏上了她個人的選擇之路。沒有了任何可供依靠的力量,也沒有了夢幻般綺麗的愛情,她獨立承擔了命運的自我選擇,一個弱小的女子在艱辛的生活中所煥發出的巨大能量,你不能不為之嘆服。於是我再一次地理解了那匆匆腳步中所蘊含的內容,以及恍惚中卻透著堅毅的面容中所散發出的魅力,同時,我也明白了,本片的導演為什麼要那麼不厭其煩地重復使用郎瓦莉匆匆腳步的鏡頭,它是那麼富有張力地喻示著一個獨身女人的命運:她不僅僅是獨立地選擇了孩子,選擇了職業,而且最重要的是當她別無選擇地作為了女人,卻以超越年齡的堅毅選擇了「我是女人,但我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