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不懂電影是什麼樣
劇情看不懂。
即,影片故事線。它講的是一個什麼樣故事。(絕大部分影片在觀影一遍之後都能夠一兩句話概括出來故事梗概,這就是相對正常的情況;但有的人會至少兩邊甚至更多才能提煉出來。)
人物關系、對話與行動邏輯,理清楚這兩點,基本上來說是不會出現看不懂的情況。(核心是,帶著腦子,即『帶著思考』去看影片,比如「他為什麼會說這樣的話?」、「是什麼原因導致他會這樣做?」、「為什麼會給這樣一個鏡頭」、「看到這個場景,是不是腦子出現了之前的一段對話或者另一個相關聯的場景」等等)但話雖如此,在生活中卻還是有不少人停留在這個階段,就是「這個電影到底講的是一個什麼故事」,他看不明白,准確的說是他需要通過看多遍才能明白……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與人間的差異化,這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這類人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同時大腦接收、處理多維信息的能力不足。但這沒什麼,都是可以通過後天增進而來。(於我個人,就至今觀看不多的影片而言,只有一部因為劇情細節,讓我觀看多次來確認。後來我仔細回想了下,當時為什麼會沒看明白,原來是因為是對於眾多物理學概念知識的不了解,對於觀點、觀念革新的思維緩沖,它們會拉扯你的思維,分散注意力,這是一個連鎖反應,最後讓自己「看不懂劇情情節」(這就像課堂上老師在講一道數學題,中途講了某個新概念,一時半會你自己理解不到不夠時間消化,就會導致之下講的可能你都不明白),以上來自《星際穿越》。
2. 為什麼有些電影我看不懂啊
電影需要用心看,而不是當做生活娛樂或是放鬆
有的電影的確思路太深,一般的大人都看不懂。
以後要讀一些書,文藝的,或者國外一些有深度的書
並且,電影不要只看一遍就過去了,有的要看兩遍,甚至好幾遍才懂
我上初一,看過《深海長眠》,第一遍不怎麼懂,看第二遍就好多了
多看一些電影,你的知識就越來越豐富
3. 為什麼總有人電影沒看多久就說看不懂或者不好看
第一類:對同類電影麻木失去信心
第二類:根本不懂只是無腦站隊,邊看電影邊刷手機,發現口碑不好就開始跟風假裝自己特別有眼力和追求
第三類:單純喜歡感官刺激、娛樂放鬆或者精彩的故事情節,不願意去深思電影的內涵
第四類:電影真的很爛很爛
4. 觀眾看了幾遍都看不懂的電影,是導演的問題,還是觀眾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搞清楚一個命題:
對於一名普通觀眾來說, 到底怎樣才稱得上是看懂了一部影片?
個人認為: 「懂」亦或是「不懂」,因人而異、因影片而異。
如果只是看一部「爆米花電影」,那麼,影片本身的 娛樂 性更加重要一些。至於說故事蘊含了什麼哲理,或者說看完影片之後對人有什麼啟發?樂哥只能說:管它呢,看電影不就是圖個開心么!看完之後開心不?開心了就是看懂了!
如果觀看的是一部現實主義類的影片,那麼,越真實越好,代入感越強越好。假設在觀影的過程中,你自覺不自覺的將生活中的經驗與 情感 代入到了影片中去,多半是「懂了」!
如果你欣賞的是一部形式主義類型的影片,那麼,觀影過程中,主觀性的認知可能會占據上風。假設你看完影片之後,思緒久久不能平復,就意味著這部影片從某個方面比較「懂你」,觸動了你心靈深處的某個柔軟的地方。當然,這只是影片比較「懂你」,不一定是你懂影片。很可能你和小夥伴們交流之後,發現對於該影片同一情節的認知竟然天差地別。這不奇怪,因為前面說過了——大多數人的「懂」,都是主觀性的、沒有定論的「懂」!
結語
啰哩啰嗦了這么多,其實呢,只想表達一個觀點: 對於同一部影片來說,有不同層次的「懂」;對於不同的觀眾來說,有屬於自己的「懂」!
分片。
藝術片,或者說,作者電影,它的導演個人風格化,一定很強。影片把握上,導演趣味優先,觀眾理解靠後。看不懂的話,誰都不怪,想法不同,交流有礙,正常。
但如果是純商業片,圖的就是票房,要的就是觀眾,那麼首先你講的故事要讓人懂,別故弄玄虛。
因此,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是小眾,還是主流,在影片包裝上,明白告訴別人,給觀眾造成反預期,從影廳出來,觀眾要罵街的。
在這點上,做的非常不好的,就是姜文的《一步之遙》。明明私貨滿滿,全片自說自話,作者電影屬性嚴重。但在前期宣傳上,在上映宣發上,還按照主流商業片宣傳,由此造成口碑滑鐵盧,評論兩級化。這,就坑了。
確實有這么一種電影,觀眾看過之後接連吐槽,而導演卻說他們看不懂。就拿95年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來說,當年投放市場之後,罵聲不斷,沒有幾個人叫好,甚至連合作方西安電影製片廠都一度搖頭懷疑!大話西遊的兩部曲《月光寶盒》、《大聖娶親》接連票房撲街,都以慘淡的2000多萬收場,之後導演劉鎮偉又強拉星爺拍攝了《回魂夜》,反響也是一般,最後劉鎮偉導演也是確實心灰意冷,只落的遠赴加拿大陪老婆孩子去了。此後直到97年影片進入中國內地高校,被內地學生群體又給帶動起來,影片才逐步進入廣大人民群眾的視野,被其所接納,反響才慢慢步入高潮!劇中不少的經典片段和台詞做為相關影視行業錄取人才的尺碼!直到現在仍被人們奉為星爺的經典之作!
當初人們看不懂,等到人們都看懂了,現實則已是物是人非!好的作品就跟好的白酒一樣,不怕你當時品著辣,就怕你從此以後都聞都不聞。好酒萬年紅,好的影視作品到什麼時候都是經典!好電影,不是你看不懂,而是你還沒到能看懂的時候!
如果一部影片上映之後,有看不懂的觀眾,建議可以多看幾遍。我想引用「導演畢贛回應關於《地球最後的夜晚》觀眾看不懂這個問題,他說:「想懂是不可能不懂的。
畢贛在媒體采訪中表示:「一部電影想懂是不可能不懂的,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的閱讀障礙、習慣造成了我們閱讀起來說不懂。哪不懂嗎,一個男人找女人你看不懂嗎?他失去了她你看不懂嗎?不會不懂,大家願不願意懂這是一個問題」。
一部電影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看,也不是所有人的都很看得懂。導演畢贛也說:要理解他的作品就必須反復的觀影,找出所有暗藏的線索,深入的思考,沒有簡單看懂的可能。如果實在看不懂,那麼看幾遍也看不懂。
燒腦片其實比那些商業大片好看的多,他們往往成本不高,人物也少,如果觀影周圍環境很亂,根本看不下去,需要一個人認真看才可以。可是無論你如何努力,很多還是看不明白,然後問題來了,是你智商不夠?還是導演過於賣弄?那些看一遍看不懂的電影,是優點嗎?是成功嗎?我覺得不是,我覺得完全是導演拍攝手法,敘事手法的問題,因為很多燒腦電影故事其實非常復雜,但是你看一遍只要認真看,肯定能懂,比如非常非常好看的《恐怖游輪》《源代碼》《月球》《致命id》《萬能鑰匙》《蝴蝶效應1》《時空罪惡》《前目的地》《忌日快樂》等,這些電影非常好看,而且非常燒腦,只不過導演厲害,編劇厲害,這么復雜的劇情設定,拍攝的故事清晰,懸疑設計的謹慎,只要認真看,都能看懂。我覺得,這是成功的燒腦片,別說看懂了,就不算燒腦了,這么說,好像是一個廚師把一個復雜的菜做好吃了,你說太低端,不愛吃。另一個出品把同樣的菜做的非常復雜看起來好高大上的樣子,其實非常難吃。然後你愛吃這些的,是吧。
還有一些電影《穆赫蘭道》《生死停留》《死亡幻覺》《記憶碎片》等這些電影,說實話,他們的故事其實根本沒有我上面說的電影復雜,只是導演拍攝的雲里霧里,故意賣弄,導致大家看不懂,我說句最實在的話,我估計連導演自己都看不懂。也看不明白他自己在拍攝什麼,可惜導演肯定是知道原劇本的,如果不知道,我相信他自己也一定看不明白,所以,根本不是我們智商低,而且導演根本就沒拍攝完全,表達完全。
最後說一下我心中的幾個好看電影,當然不全是燒腦啊,保證比那些肖申克的救贖。七宗罪,霸王別姬。這個殺手不太冷,那些別的我推薦的好看,那些電影更是裝x用的,我是都看過,都是強迫症讓我為了看,而看的,說實話,一點享受都沒有,也都看懂了,也知道他們的意義,不過又有什麼呢?你把這些推薦給你朋友,我估計你朋友一個都看不進去,然後之後再也不會相信你的品味了。再提一嘴《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電影導演拍攝的沒問題,但是我還是看不懂,雖然知道個大概,但是這個電影,才是導演不賣弄的高智商電影。
瀉葯
一部電影看了幾遍都還看不懂的話,那差不離就是觀眾的問題,導演沒啥問題
這么說吧,一部電影看不懂都還看了幾遍,導演很厲害啊。
一部電影看不懂
我是個門外漢,但是電影,我幾乎沒有因為看不懂而去看第二遍的,當然不是我很牛13第一遍就看透了,就算導演本人看一遍,也怕有一些巧合出現的劇情沒搞懂吧?我不看第二遍是因為我看完第一遍,覺得這部電影不錯的話,就會去搜羅影評,於是乎,我就發現這部電影原來是這個樣子,這個劇情安排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講一個故事吧。
大約在10年前,我是一個欣欣向榮唯我獨尊的大學生,不思進取不求上進,自以為看了很多書,走了很多路,見識了很多事兒,思考了很多問題。
我看余華聊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侃他的宿命論,感嘆人生的渺小;看馬爾克斯聊他的象徵意義,思考他的生命輪回;看卡夫卡體會他的憂郁,歸納他文字里的荒誕。我認為我看懂了文學,參透了人生。我跟朋友說拉丁美洲是文學的魔法沼澤,中國卻喪失了文學應有的尊嚴,阿彌陀佛哈利路亞,悲天憫人。
我開始看電影,蹲坐在椅子上摳著腳丫抽著煙,觀影量蹭蹭往上漲,我有找到了看書那種淋漓盡致的感覺,於是,我又覺得,我看懂了電影。我和朋友聊《再見列寧》的意識形態,聊《肖申克救贖》的自由,聊《豚鼠》的實驗性,聊《七宗罪》的哲學。滿嘴全是電影,放屁都是情懷。
後來我畢業,依然保持每天看書不間斷看電影的習慣,於是我更加牛逼閃閃。
我看《牛津西方哲學史》,《羅馬帝國衰亡史》,我翻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重讀渡邊淳一的《失樂園》。
我開始研究電影敘事,學會了自己拉片,我對著原版劇本反復觀看《唐人街》,我把畫面定格為了研究《教父》的場面調度,我在淘寶找黑白電影,無聲無息度過一個周末下午。
但是,我發現樂趣好像喪失了很多,無論是看書還是觀影,以前我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現在卻總是卡殼。之前一次愉快的看書,觀影經歷就像是造愛,過後回味綿綿,心滿意足,現在卻像是擼管,一發過後只剩下迷茫和空虛。
我思考,使勁兒思考,走路想,睡覺夢,連拉屎都要研究《夢的解析》妄圖參透,為什麼我不懂了,為什麼我開始空虛了。我是塵世中一個迷途的小書童。
思考了那麼多,想得那麼復雜,我依然在看書,看電影,終於有一天,抽完一支煙,從被窩里爬出來,站在陽台窗簾後面,我任督二脈打開,大徹大悟:要什麼懂不懂,有些事情,其實只要享受就行。
當你過於糾結於所謂「看懂」,就會陷入不可自拔,你給了觀影太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整個過程大概就很難快樂。其實對於電影的理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你看的越多,就會理解更多的電影語言,也更能獲得電影傳遞的信息。當然,跟所有知識一樣,你也可能走進一個看的越多反而越覺得自己無知階段,反而更不感輕言自己「看得懂」一部電影,因為一部電影包括敘事、表演、場面、鏡頭、調度、燈光、音響等各個方面,每一個專業都需要多年的浸淫才可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我也不敢說看不懂一部電影是導演的責任。
電影,是大眾 娛樂 項目,也是所謂的「第七藝術」,對於一種藝術,不要妄言去「懂」,更多的是去理解,用一種尊重的心態去欣賞電影,在我看來才是對的。
我也曾經不可一世,也有迷惘,讓我想明白的,恰恰也是知乎。當我第一次在知乎看到我尊重的影評人
@張小北
的時候,我發現他的簽名不是什麼「知名影評人」,而是「電影愛好者」,這給了我相當的觸動,直接導致我腦殘到將自己的簽名也寫作「電影愛好者」。連張小北老師都自稱電影愛好者,這更讓我對電影這門藝術有了敬畏之心,也更願意去接觸電影,理解電影。
另外,就像題主問的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
我自認為看了很多電影,對光影藝術略通一二,但我至今都看不懂《天線寶寶》,我一直覺得看一堆畸形大腦袋毫無理由動來動去很恐怖。你說是《天線寶寶》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所以,不要糾結於看懂,如果有興趣,就多看幾遍,既然一部電影讓你願意花很多時間反復地看,相信它一定會帶給你一些東西。
祝好!
這個可能每個人回答都不一樣
我認為 可能是故事情節的問題
1、故事情節適合小眾 特定群眾能看懂
2、故事脫離現實生活 高於生活太多 內在含義太多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
3、導演想表達的 觀眾看不懂 或者不想看懂 觀眾想看的 導演覺得千篇一律
4、個人覺得這種類型也是可以促進電影行業發展 可能換一個角度也不是壞事!
總之支持中國電影
5. 為什麼我看不懂外國電影有中文字幕也能理解說的話,但就是不知道什麼劇情,總是看不懂劇情,
很正常,因為你看電影的時候字幕和畫面不能同時兼顧,看句子了就影響看畫面,光看畫面就看不到字幕。再加上看外國人大家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臉盲,所以看不懂很正常。而且大多英劇美劇劇情想傳遞的道理很奇葩,以我們的思維難以理解,心會有排異心裡,更加難以理解劇情。這個跟智商沒關系,我本人在看實習醫生格蕾的時候也只能看懂一半,很多劇想傳遞道理都不能理解。
6. 看不懂電影是腦子笨嗎
這要看你看得是什麼類型的電影,玄幻的,武俠的,情感的,文藝的還有其他的。我看的電影比較多有的故事情節也不是特別的清楚但是等到可以觀看的時候再多看看多揣摩揣摩就好了。個人認為這跟腦子笨沒有關系的只是lie借的快慢的問題,如果理解比較慢再加上過程中間又不能停頓可能你就看不懂了,所以沒有關系的多接觸多訓練就好了。
7. 有些人完全看不懂電視劇和電影,為什麼
客觀是年齡、閱歷、知識受限,主觀原因是情商(理解力、表達能力等)。相比較劇情片、喜劇片,科幻片、懸疑片不容易看懂
8. 為什麼我總是看不懂電影裡面的情節
有可能電影太爛。還有你可以在看某部電影前,把預告片先看一遍,自己先猜一下電影的結局和大致情節。在正式觀看時,嘗試把自己融入電影,自己就是那演員,就是那導演,這樣看出來的感覺會更好。這方法僅供參考。
9. 為什麼我看電影,好像就跟看不懂似的
看不懂的電影不是好電影,或者說不適合你這個年齡段,有些東西是需要歲月的積累,才能夠領悟,與自身相印證。
10. 很多電影都看不懂是為什麼
這正是藝術家們所苦惱的事情,他們把自己的經歷和感悟融入藝術作品當中,並渴望出現懂得欣賞,能夠理解他們的人,他們盡可能地把作品當中一切暗示變成明示。可依然讓大部分人不知所雲,有人看懂了,便和作者一起嘆息,也有人自作聰明,完全曲解了原意,更有人熱衷於進行過度解讀。如果說一部作品有十個觀眾,那麼或許也就只有那麼一兩個人能夠真正理解作品的含義,而其他人要麼是跟風要麼只不過圖個熱鬧。作者對此也很無奈,既然那麼多人看不懂,我又為什麼不直接把想說的告訴他們呢。因為,即便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感受,還是會讓觀眾大為糊塗,並非觀眾智商不夠,僅僅是因為,這就是大眾而已。
一個抑鬱症患者的痛,是旁人理解不了的。患者曾以為十指連心的痛只不過是古人誇張的想像,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竟然什麼事都沒有發聲就開始莫名流淚,而他自己並沒有發現自己流淚,緊接著是心口沉重的被悶住的感覺,他感到自己的血液似乎在倒流,十根手指跟著一起發脹發痛,然而這在科學上卻是不可能的,人的心臟不會被不存在的東西壓住,人的血也不可能倒流,更沒有科學能夠解釋什麼是十指連心。他告訴身邊的人,別人都說他是小說看多了又想的太多了,他一開始也是這樣想,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正常人,可在身邊人眼中,他已經是一個正常而樂觀的人了,他樂觀向上又很成功,人緣很好。可只有他自己明白這一切都是他自己裝出來的,他是在努力假裝自己很樂觀很正常。。他終於忍不住向父母求助,說想要自殺,父母說你如果死了對得起身邊的人對得起你自己嗎,他說「我一直都是這樣勸自己的,我讓自己睡覺,告訴自己還有那麼多愛我和我愛的人,告訴自己只是想太多又想不開,拚命做個正常人,告訴自己還有希望。可最後我終於發現原來我最痛苦的原因就是一直都有著希望,就是因為有希望,我才不甘心自殺,我明白身邊的人很愛我,可愛上我這樣的人真的是對他們最大的侮辱,我覺得自己即便是死了都會污染這個世界,如果我從來都沒有存在過那該多好,這個世界能夠接受我,對我很溫柔,是我無法接受自己存在於這么美好的世界。世界越美好,我便越不該存在!」……
請問,即便藝術家們這樣清晰明確地表達了這樣的內容之後,你便可以理解了嗎?他們很清楚沒人能夠理解他們,於是他們決定不說出結論,只是把自己的所有經歷擺在作品當中,就好像只給你講一個故事卻不告訴你其中含義一樣,因為講故事比直接說結論更能讓人信服。然而觀眾們依然無法信服。
這便是藝術家們的痛苦,他們拚命讓自己的表達變得直白,可始終不過是自說自話。一些效仿他們的人也開始故作高深,被觀眾揭發出來之後,真正的藝術家們便也被認為是故作高深裝腔作勢了。
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感嘆「逝者如斯」和一個飽經風霜的中年感嘆逝者如斯,還有一個雲淡風輕的老年人感嘆「逝者如斯」,其內涵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同之處並不在於心境,而在於對同一句話的理解。那麼這時候一位老藝術家在二十多歲的你面前說了一句「逝者如斯」,你會按照哪種理解呢?
藝術家們,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