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中代表人物

電影中代表人物

發布時間:2023-02-12 02:18:15

❶ 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

羅西里尼,義大利著名導演,重要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二戰電影最大傑作,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作。《羅維雷將軍》(General della Rovere)獲得了第二十四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與朱賽普· 德·桑蒂斯、盧切諾·維斯康蒂、維托里奧·德·西卡同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四大主將。

中國電影第五代,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的簡介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中國電影發展至今,無論是文化的角度還是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格局,逐漸走向成熟,並向著國際化的軌道駛進,在國際影壇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同時還出現了繼第五代導演後的又一個「新生代」——第六代導演。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出生於60年代、80年代以後在藝術院校畢業、90年代中後期以來為影壇所注目的創作群體。這一批導演,在出道時就有自己的創作理念,其創作也體現出與第五代導演相區別的特點。90年代以來,他們的作品又體現出創作轉型的特徵。將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加以研究,有助於把握其創作特點與把握中國電影的發展走向。近兩年,又有一批畢業於藝術院校的新導演加入這一群體之中,我們不妨把他們稱為「後六代」導演。從大的范圍看,他們並未形成與第六代導演明顯相異的共同特點,即未形成影壇第七代,因此,仍可將他們歸入第六代導演行列。

第五代導演豐富而廣闊的生活閱歷,無疑成為其鮮明藝術風格得以形成的豐厚底蘊,也成為了其終生取之不盡的精神富礦。其對生活廣度的體認,對於生活艱辛的感受,對於苦難的認同,皆具有非常的經驗。而第六代導演則與第五代導演有著迥然相異的人生經歷,他們成長於經濟復甦的開放時代,盡管他們沒有了第五代豐富的生活閱歷,然而其對生命的體驗卻大為深刻。因此,在對電影藝術創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獨到見解,並形成自己的電影藝術創作特色。
而第六代的理論背景非常復雜。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正是國外各種理論思潮在中國大陸走馬燈似的風行之時:人道主義、存在主義、女權主義、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精神分析理論、符號學理論……各種理論對這一代人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接觸了巴贊的長鏡頭理論、胡塞爾的現象學等理論。因此,在他們的作品當中,這些理論廣泛的運用便形成了他們獨特創作的特色。打破了傳統的電影形式;打碎故事的敘述性;割裂劇情的連貫性;甚至肢解了音效和構圖。
其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紀實性:賈樟柯曾經說過:「我是比較偏愛紀實美學,這不是說我們這個時代只能用紀實的方法才能表現,也不是說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只能用紀實才能表達。我一直覺得紀實是最貼近電影本體的方法,透過紀實的方法能夠看到真正的電影之美。所謂電影之美就是電影本體透露出來的美感,就好像繪畫要研究材料一樣,電影這種材料最有特點的就是紀實性,巴贊、克拉考爾幾十年前就這樣說過,但是具體到每一位導演,需要一個選擇的過程,而我選擇了紀實。」如影片《小武》,賈樟柯將一段冰冷的現實塞進膠片盒,該段現實圖景是社會底層中國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他記錄了歷史。
二、聲音的現場錄制:熱辣辣混沌沌未經任何修飾的污濁音響,使故事真正的回歸到現實生活當中來了,都是我們熟悉的聲音。
三、長鏡頭的應用:《小武》的創舉之一是長鏡頭的應用突破了中國電影的歷史紀錄,「宿舍談情」、「澡堂唱歌」、「炕頭對話」、「街頭圍觀」等幾組長鏡頭,證實了這樣一條真理:沒有什麼能比生活本身更有戲劇性更具感染力,什麼挖掘提煉什麼合理剪裁什麼場面調度,都是騙人的東西!現實主義不需要這個!
四、非職業演員使用:為什麼非職業演員做得很好?因為他們演的是自己,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用去「演」,從而一點一滴地透露著底層人民的生存困況。
第六代導演年輕有為,他們有的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影壇的中堅力量,因此我們期待他們能夠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我想,如果沒有自由的意志、批判的勇氣、創新的精神,也就沒有現在的第六代「青年導演」。

❸ 電影的代表人物

中國電影百年代表人物

鄭正秋
生卒年1889年-1935年。原籍廣東潮州,1902年畢業於上海育才公學,曾從事新劇運動,受聘為《民立報》劇評主筆,倡導戲劇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1913年與張石川合組新民公司,共同編導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與張石川等共同創辦明星影片公司。
一生共編導影片40餘部,是第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1913年,《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譽為「為中國電影事業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1923年編寫了電影劇本《孤兒救祖記》,第一次為國產片帶來遠遠超過外來影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1933年編導的《姊妹花》是中國最早的有聲故事片之一,創下了在同一家影院連續放映60餘天的空前紀錄。

邵氏兄弟
邵氏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從事影片的攝制與發行。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起一座輝煌的電影王國。邵氏兄弟80年間共拍攝影片1000餘部,以商業娛樂片為主,但不乏佳作,有40多部影片獲得各類電影大獎,創造了多個第一,如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武俠片《女俠李飛飛》、第一部片上發聲的有聲片《歌場春色》、第一部粵語片《白金龍》,開辟了黃梅調電影和新武俠片兩種新的電影形式……

邵氏兄弟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走過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每一步,並且在每一階段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們的歷史幾乎是中國商業電影發展的縮影。

蔡楚生
生卒年1906年-1968年。廣東潮陽人,1929年進入明星影片公司,以副導演兼美工師的身份協助著名編導鄭正秋工作。1933年拍攝的《都市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之作。

抗戰期間,蔡楚生先後認識了周恩來、毛澤東等人,開始自覺地為人民解放事業而奮斗。抗戰勝利後,按周恩來的指示,與其他影人共同建立了進步電影的陣地———聯華影藝社,一年後又改組成立昆侖影業公司,蔡為編導委員會成員。在戰後物資極其匱乏、自身重病未愈的情況下,蔡楚生又與鄭君里合作,奮力完成了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
主要作品有《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南海潮》等。由於對中國電影事業和電影藝術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他被評論界譽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

趙丹
生卒年1915年-1980年。祖籍山東肥城。1932年進入明星影片公司。
主要作品有《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時》、《女兒經》、《馬路天使》、《十字街頭》、《中華兒女》、《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關不住的春光》、《麗人行》、《烏鴉與麻雀》、《武訓傳》、《李時珍》、《海魂》、《林則徐》、《聶耳》、《烈火中永生》,他代表了中國20世紀60年代前後的電影表演最高水平,享有相當的國際聲譽。

周璇
1918年生於江蘇省常熟,1957年9月22日去世,終年39歲。
周璇一生共出演了40多部影片,並主唱過電影主題曲和插曲100多首,因其在電影《馬路天使》中飾演女主角小紅,並在影片中主唱的兩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而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銀幕偶像。主要作品還有《李三娘》、《董小宛》、《蘇三艷史》、《長相思》、《歌女之歌》、《莫負青春》、《憶江南》、《夜店》等。

該片獲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0年優秀影片獎;第2屆「文匯電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第1屆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1995年上海影評學會中國電影90年「十大名片」之一
謝晉
生於1923年,浙江上虞縣人。1953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謝晉先後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等國際電影節評委。

其它影片《高山下的花環》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3項大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4項大獎。《芙蓉鎮》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4項大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4項大獎。《女兒谷》獲1995年第4屆全國大學生電影節特別榮譽獎。《鴉片戰爭》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5項大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最後的貴族》獲第1屆中國電影節榮譽獎。

李小龍
生卒年1940年-1973年。生於美國舊金山,祖籍廣東順德。1966年因參演《青蜂俠》一舉成名,開始私人教授好萊塢名人中國功夫。在不少外國人的心目中,李小龍就是中國功夫的化身。

1971年11月被國際武術權威雜志《黑帶》列為「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被譽為功夫之王、武之聖者。1972年憑《精武門》一片獲金馬獎「最佳技藝獎」,1993年好萊塢名人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1993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張藝謀
生於1951年,西安人。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1987年開始出任導演。
1985年《黃土地》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988年影片《紅高粱》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1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2000年2月《我的父親母親》獲第50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評委會大獎。1995年在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被授予終生成就獎。1996年被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為當代世界20位大導演之一。2005年2月獲得好萊塢藝術指導公會頒發的電影影像傑出貢獻獎。

李安
1954年生於中國台灣省,祖籍江西。1975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學院,後前往美國留學。
1993年《喜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94年《飲食男女》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5年《理智與情感》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並被評選為美國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2000年《卧虎藏龍》在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獲10項提名,並最終奪得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攝影及最佳藝術指導四項大獎。李安本人也獲得了第5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及美國「導演協會獎」。

鞏俐
1965年生於沈陽,祖籍山東濟南。1985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留校任話劇研究所演員。
1992年《秋菊打官司》榮獲威尼斯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金獅獎,並獲得金雞獎與百花獎雙料最佳女主角獎。2000年因《漂亮媽媽》榮獲第2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同時被授予藝術成就大獎,並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同年獲邀出任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❹ 微電影的代表人物

姜聯 (微電影協會第一人,提出「微電影+」微電影行業新概念。 )
楊志平(微影之父)
許少兵(企業微影之父)
譚永華(90後微電影導演代表)
吳亞春(中國公益微電影領軍人、廣州微電影第一人)
田萬良(四川大愛微電影藝術節創辦人 ,憑借處女作《零元招租》短短1年時間獲得32個獎項 ,被稱為國內少有的微電影單片獲獎大戶 )
史興慶(微電影研究專家,電影學博士)

❺ 荷蘭電影的代表人物

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荷蘭電影導演。1898年11月18日生於奈梅亨 ,1989年6月28日卒於巴黎。1927年創辦荷蘭第一個電影俱樂部。在先鋒派電影的影響下,他早期影片帶有抒情的唯美主義傾向 ,如《橋》、《雨》等。1930年攝制了表現荷蘭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紀錄片《須德海》。此後拍攝大量紀錄片。1989年底 伊文思在巴黎去世。
在世界電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稱為紀錄電影的先驅,與美國的羅伯特.弗拉哈迪、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和蘇聯的吉加·維爾托夫並稱為四大紀錄電影之父。
在先鋒派電影的影響下,他早期影片帶有抒情的唯美主義傾向 ,如《橋》、《雨》等。1930年攝制了表現荷蘭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紀錄片《須德海》。此後,在世界各地拍攝紀錄片 ,如紀錄比利時煤礦工人大罷工的《博里納日》、反映西班牙戰爭的《西班牙土地》、表現中國抗日戰爭的《四萬萬人民》和紀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你的敵人:日本》等 。戰後,在蘇聯、波蘭、巴西、中國、法國、義大利、馬里 、古巴、越南等國拍攝了大量紀錄片,如《塞納河畔》、《愚公移山》等。由於他在世界各地拍片,故有「飛行的荷蘭人」之稱。1946年因拍攝澳大利亞工人拒絕為荷蘭船隻裝卸武器的影片而被荷蘭政府禁止出入荷蘭,禁令直到1966年才撤銷。1955年獲得世界和平獎金,1978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稱號 ,1986年又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伊文斯同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珍視中國為他的「第二故鄉」。新中國成立後,他還應邀先後擔任新影廠和文化部顧問,通過講學和實踐,協助我國培養了一批新聞紀錄電影人才。同時在我國拍攝了《早春》、《愚公移山》等紀錄片,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和社會的一個方面。80年代後,伊文斯在中國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風》。 馬林·戈里斯(MARLEEN GORRIS,1950—): 是荷蘭少見的風格細膩、詩意的女性導演,她所拍攝的代表作被公認為是1994年的《安東尼婭家族》(ANTONIA'S LINE)和1996年改編自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沃爾夫同名小說的《達羅威夫人》。前者以哲理而幽默的視角將人世間不同類型的感情一片打盡;不僅將女性之間的友情和愛情刻畫得細致入微,而且將普通男女的感情表述得極富詩意,相信看過本片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這樣的場景: 每逢月圓之夜,樓上的女瘋子就發出有節奏的吼叫,而樓下的男教徒則默默傾聽;當女瘋子棄世而去時,男教徒也悲傷地隨她而去;更感人的是他們的墓誌銘:「他們生前從未同床,死後卻同墓。」而《達羅威夫人》被公認為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改編弗吉尼亞·沃爾夫小說的電影,戈里斯充分把握了小說家的意識流精髓,將一個中年婦女在一天內的復雜思緒表達得清晰而准確。
作品年表
(1) 《DE STILTE ROND CH?RISTINE M》, 1982
(2) 《破碎之鏡》(BROKEN MIRRORS), 1984
(3) 《最後之島》(THE LAST ISLAND), 1990
(4) 《關於一條街道的故事》(TALES FROM A STREET),1992
(5) 《安東尼婭家族》(ANTONIA'S LINE),1994: 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6) 《達羅威夫人》(MRS DALLOWAY),1996: 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7) 《隨我去西方》(COME WEST WITH ME),1998

❻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6)電影中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❼ 喜劇片的代表人物

卓別林、基頓、勞埃德、金凱利、羅賓威廉姆斯、亞當桑德勒、本·斯蒂勒 、 歐文·威爾遜、周星馳、成龍、許冠文、許冠傑、鄭中基、梁家輝、王晶、張家輝、周潤發、史蒂夫馬丁、吳君如、鄭裕玲、黃百鳴、麥嘉、石天、洪金寶、吳耀漢、陳佩斯、王寶強、徐崢、黃渤等等

❽ 電影上世界上重要的電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國表現主義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❾ 中國大陸電影學派的六代導演,你們知道是誰嗎

第一代導演: 他們都是默片時期的導演,活動的時間為上世紀處到20世紀20年代期間,代表人物分別是: 鄭正秋 、張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東山、邵醉翁、何非光、張小光等。

第二代導演: 第二代導演主演活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了,他們 卻是第一個黃金時期的締造者,代表人物有: 費穆 、蔡楚生、孫瑜、袁牧之、鄭君里、吳永剛、程步高、史東山、湯曉丹等。

第三代導演: 他們被稱為建國後走向影壇的藝術家,代表人物有: 謝晉 、凌子風、成蔭、水華、郭維、王炎等。

第四代導演: 這些就是真正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了,他們活躍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 、吳天明、黃蜀芹、滕文驥、丁蔭楠、鄭洞天、顏學恕、張暖忻等。

提出「丟掉戲劇的拐杖」就是這一代人,他們打破了戲劇的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具有開放式的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匹配性,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挖掘人生哲理。他們尋找歷史的底蘊,更多的表現對歷史文化和現實主義、民族文化和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對歷史底蘊的延續,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的延伸,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五代導演: 80年代從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也被稱為中國電影最輝煌的一代,代表人物有: 張藝謀 、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顧長衛、吳子牛、黃建新、李少紅、馮小寧等。

他們的作品具有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的特點,經歷了十年的浩劫,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新浪潮,他們思想敏銳,最廣泛的接觸過人民群眾,聆聽過最底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並且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 、鏡頭處理和畫面語言等方面既有繼承又有創新。

第六代導演: 90年代開始執導的一批導演。代表人物有:賈樟柯、王全安、 姜文 、王小帥、張元、陸川、張楊等。

他們極度追求影象本體,偏執於 寫實形態,關注與草根人群,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在影響分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更加真實的反映。

希望大家看後能夠有所了解有所收獲!

外國電影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正派都有哪些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外國電影中,正派就是《肖申克救贖》中的男主人公安迪。安迪是一個銀行家,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但是他是無辜的。他在監獄中發現了監獄長的秘密,他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了監獄長的信任,獲得了活下去的機會。後來,經過長時間的謀劃,他終於逃了出去獲得了新生,這是一個鼓舞我們要不斷克服困難,永遠不要放棄正派角色。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中代表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團電影票怎麼退或者改時間 瀏覽:167
看電影如何開杜比聲 瀏覽:278
哪裡下載英文電影片段 瀏覽:110
倫理電影人免費播放 瀏覽:664
女排拍的什麼電影 瀏覽:460
巨蟒出擊電影高清免費觀看 瀏覽:563
70經典電影跟廚子學武 瀏覽:15
中國鬼怪類電影演員 瀏覽:722
給現人類世科幻電影下一個定義 瀏覽:844
介紹外國經典電影的電台稿件 瀏覽:103
外國沙漠攻佔要塞電影大全 瀏覽:608
日劇甜大尺青春校園電影網站 瀏覽:671
yy6068新視覺倫理電影 瀏覽:921
電影院里很臭怎麼辦 瀏覽:854
香港恐怖電影遺像動了 瀏覽:412
校園青春電影爆笑片段 瀏覽:418
網上存電影哪個好 瀏覽:99
一個家庭被追殺的外國電影 瀏覽:805
今日金像電影 瀏覽:899
台灣電影砸計程車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