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燃燒電影人物形象

燃燒電影人物形象

發布時間:2023-02-19 10:45:23

⑴ 電影《燃燒》女主半裸出鏡,後來她去了哪兒

故事從一對渴望被愛的邊緣人開始,在未盡的燃燒和赤裸的身軀中戛然而止。 每一種思想、每一份靈魂,都糾纏不清。

改編自村上春樹《燒倉房》,李滄東時隔八年的新作《燃燒》,以 3.8分 創造了戛納場刊 歷史最高分 ,講述了無法跨越的階級鴻溝和那些如同被遺棄的倉房般醜陋而空虛焦慮的靈魂。

「不認識我了嗎?變漂亮了嗎?」

「你還記得嗎,以前說我長得丑,那是上中學的時候,你對我說過的唯一一句話。」

當鍾秀重逢舊相識惠美,她這么說著。 鍾秀於她,是苦難生活里的唯一救贖。

他們心中都埋藏著對彼此的愛意,但苦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兩個單單依靠體力勞作勉強過活的年輕人,卻一直無法面對面坦白。

之後惠美踏上了去往非洲尋找生存意義的旅途,和上層社會的Ben成為情侶。

鍾秀第一次表達出憤怒,是兩人結伴來自己破舊的家裡的那個傍晚,他近乎吼著對開豪車、住豪宅的Ben說「我愛她」。

一個從未擁抱過親密關系的底層青年突然遇見了同病相憐的另一半, 還未擁有,便已經永遠失去了她。

而其它時候,鍾秀永遠是一幅樣子,耷拉著未去天真的眼角,任由情感積埋。

夢想著成為作家,卻被自傲的父親犯法入獄牽住了步子。 他羨慕Ben這樣的年輕人 ,稱這些「不知道在做些什麼,謎一樣的有錢人」為「蓋茨比」。

著實,這些人早就不必為生計苦惱,他們在乎的只是如何填滿自己空洞的靈魂。Ben最愛燒破敗的倉房,兩個月一次,去找那些 被遺忘的角落 ,看著一切變為灰燼。

他坦白自己很久沒有眼淚了,好像這樣哭起來就並不覺得悲傷。這樣蒼白的靈魂,早就難解。

而那些沒人在意的倉房似乎隱喻著社會里的邊緣人,他們渴望關注、渴望順遂的人生、渴望被愛,但最終只能 悄無聲息的被動消失。

「故事中如果提到了槍,就一定有人死。」 契科夫的這句話,在所有電影中都被無一例外地踐行著。

破舊的農舍里,鍾秀打開了那一櫃簇新的刀具。它們是否是盲目倔強的父親無數次打磨著想用來了結自己枯萎生命的工具,已經無關緊要了。

故事的結尾他一刀一刀刺向了Ben,赤裸著離開,完成了這次「 發射 」。

燃燒讓整部電影充滿巨大的張力和模糊的質感,你想去探尋每個人,卻發現這部電影「 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無法確知中隱藏了我們世界所有的mystery。

惠美曾經給鍾秀表演過啞劇, 忘掉這里有橘子,你就能表演出真正的吃橘子。 而如果忘掉這里有倉房呢?或許Ben要毀滅的從來不是倉房,而只是那些沒人關心的生命呢?

惠美最後的鏡頭停留在那個傍晚的赤裸舞蹈。在那片像被親吻過的晚霞里,她的背影執拗的讓人心疼。

惠美期盼的或許就是她所一直尋找的生存意義, 她不在意吃飽穿暖,只想找到那個能夠填補自己心靈空缺的依靠 。

臨走前,鍾秀悄悄拉著她說「你怎麼能那麼輕易在男人面前脫衣服」,斥責的語氣里又帶著些溫柔的憐惜。

惠美突然的失去聯絡,讓我們覺得這個連自己的母親都不記得自己小時候掉進過水井的惠美在這個世界被不斷冷落和遺忘。

或許在鍾秀往後繼續孤單的年月里,會永遠記得這個女孩。那份因為平庸而不敢說出口的喜歡,最終只能變成來得太遲的思念。

沒人知道惠美的結局 。或許她只是躲起來了,或許她就是Ben口中的那個等待被自己燃燒的「倉房」。這就是 李滄東想留給我們的mystery ,因為生活永遠不像電影能有準確的答案。

企圖從這部電影里看出「故事」的人會失望,但那些人物間的迷思對白,只要你想,永遠有一千種理解方式等待著你。

當最後一幕落下,你會發現,每一個角色都對這個世界充滿 憤怒 ,而越是卑微,越能詮釋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韓國評論人許永文提出過一個新名詞「 出租屋現實主義 」,他們所代表的就是像鍾秀和惠美這樣被現實困於逼仄的出租屋內的年輕一代。

在《燃燒》中,盡管角色都充滿了各樣的人格缺陷,你卻仍然無法生出對其之中某個人的 厭惡之情 。

因為他們真實的就像你我,現在的人們好像無論在世界的哪個地點,無論處於什麼階層都在以各自的理由憤怒,導演把這些故事稱為「 憤怒項目 」,並說:

「然而,可能在他們看來,這個表面上看來就像沒有任何事一樣,十分正常的世界就像個巨大的 謎語 一樣。

就像村上的短篇小說主人公對於無法確知的對象感到無能為力一般。我們不也時常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手足無措嗎?

盡管這個世界有那麼多讓我們沮喪的理由,但我們總會找到那個第一眼就覺得可以依靠的存在, 我們可以稱之為「愛」 。

不必覺得為難,也不必退縮,那個願意做你生命的拾荒者,給你持久包容和擁抱的人,也會融化你對這個世界所有的憤怒,陪你一路從陰霾到天晴。



作者 | 可樂

眼淚的存在,是為了證明悲傷不是幻覺。

電影和可樂,是我的最愛。

⑵ 李滄東《燃燒》

在戛納電影節上看到這部韓國電影<燃燒>,其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原著小說《燒倉房》。這部電影我看完以後覺得它深度已經不亞於文學了。我之所以講這部電影已經不亞於文學,是因為李滄東把生活在現當代思想青年的通病,剝離的很乾凈,讓你看到裡面已經壞死的骨頭。

電影里展現了一起離奇的犯罪,和當代青年的三種不同的色彩人生。首先來說三個人物大概的性格特徵。

李鍾秀:有著分崩離析的破碎家庭,有著虛無不實的寫作夢,還有剛出學校的那份天真與稚氣。為父母之間的恩怨奔波著,為自己嚮往的愛情維護著。當現實壓力擺在他面前的時候。除了不甘的妥協,還有著和ben相比較之下,抱怨命運的不公之外,只能感嘆現在的年輕人中,有太多的「蓋茨比」。

女主申惠美:典型的屬於這個時代的大多數文藝女性的色彩,有一顆探知肉體與精神空虛的心卻背負著巨額債務,來支撐自己的物慾法則,和肉體寶典。表面活的天真爛漫,又在內心裡感覺是被這個現實拋棄在邊緣之後,自己都拋棄了自己。想像那些美麗的夕陽一樣無聲無息的就這么消失在天際。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一份孤獨中的關懷,還是精神空虛中的填充

李鍾秀遇到惠美,以為遇到了愛情。殊不知惠美床底常備的避孕套已經表示脫離了低級需求,在這個根本不缺性的年代。精神層次的填充對思想青年來說尤其重要。而鍾秀在惠美出去旅遊的期間,經常對惠美有性幻想,也道出了對愛情的認真和渴望。這個世界很容易遇到愛,很容易遇到性,難得是理解。

隨即惠美在對肉體和精神飢餓的探索旅途中碰見了覺得志同道合的ben

感受到了孤獨中的關懷,和精神飢餓上的填充(單方面),惠美在肥腸鍋店外面,鍾秀和ben的車輛之間,猶豫的做了抉擇。固有自知之明的鍾秀也黯然退場。

惠美和ben去找鍾秀,在夕陽面前,當著兩人的面,脫光了上衣翩翩起舞。ben心裡很清楚惠美想要什麼,能給什麼。而鍾秀懂不了,也給不了。所以在被鍾秀形容成妓女之後,決然的做了第二次抉擇。

ben跟鍾秀在房間外面聊了幾句,說自己喜歡燒塑料棚(殺人)以求取空虛內心的填充,天真的鍾秀甚至在接下來的幾天內專門去檢查塑料棚。而同他不能理解ben是"蓋茨比"一樣,也想嘗試去理解ben的快樂,去燒塑料棚。在塑料棚燃燒起來的瞬間馬上撲滅,否定了自己理解的慾望。

在惠美消失之後(被ben殺害),鍾秀發了瘋一樣的尋找惠美。和尋找惠美的那口無實之井,也想去理解惠美的在井底的心情會是怎樣。

鍾秀和ben是處在兩個不同階級,和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在三人之間,ben有著絕對的主導權,所以洗手間里的櫃子裡面存放著諸多「塑料棚」曾經存在的證明。ben知道他們的通病也能掌握他們的軟肋。當鍾秀在二次在聚會上看見ben打哈欠的時候才恍然大悟。

處於社會底層的鍾秀無法理解這個樣子的世界,對惠美做了最後一次性幻想。隨即准備對ben的審判。

電影結尾處,ben拿著象徵著入殮師的黑色化妝盒,給另外一個「塑料棚」化妝。而被當作祭祀品的對象,臉上流露出解脫又恐懼的表情。很好的詮釋了這些現代所謂的思想青年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卻沒有一個吐露心聲之人來分享。隨即藏於內心,產生越來越多的憤慨。漸漸被這個世界疏而遠之,苦於現實和理想國度巨大落差卻無能為力的任人宰割。

如此優越的儀式感讓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美國精神病人的>電影,片中同樣光鮮亮麗的華爾街金領。白天金玉其外,好似一表人才。在自己的另一個象徵精神的世界中又是如此的骯臟不堪,卻又儀式感十足。

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有著優越感的精神思想卻沒有主動選擇的權利,當選擇來找你時,就會毫不猶豫的投向它,哪怕是豺狼虎豹。

很久以前當我跟朋友討論<七宗罪>時,我支持凱文·史派西「既然這個世界如此骯臟,那就由我來執行這個清洗的使命」。朋友講一句,「那是誰給了他剝奪別人生命的權利」。我一時無法反駁他,也不想反駁自己,於是不了了之。直到<燃燒>,李滄東給了我另一個答案,「它們好像本來就,安靜的在那裡,等著我去燒掉它們」。

ben給每一個廢棄的「塑料棚」一絲最後的尊嚴。哪怕你以為已經被這個世界拋棄,我也會讓你消失的像天際孤獨的夕陽那樣美麗。分歧點就在於這里。是解救對方,還是解救自己內心的慾望。是清洗這個腐敗的世界,還是清洗自己骯臟的人格。就像哈姆雷特一樣,也是一個問題。

⑶ 為什麼劉亞仁新作《燃燒》成為嘎納最高分3.8分

文|塵仝彐(公眾號名稱)

圖|網路

《燃燒》這部在嘎納影片3.8分(滿分4分)的劇情片,似快乾涸的河流伴隨下雨天,讓整個電影界都起伏晃盪了一下。

看網路介紹,這一場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但是我認為不止如此。該片根據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倉房》改編,同時結合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

如果只是愛情糾纏,不值得高分。電影思想內核很重要,愛情是重要的事,但是不是很重要的事。

而且電影確實表達出「little hunger(一般生活上肚子的飢餓)」和「great hunger(在生活意義的飢餓)」的開放式想法。在大格局討論范圍上,我認為這個是 非常重要的事。(簡單來說就是物質與精神)

首先分析下這三個人:

李鍾秀 : 底層階層小人物 — 扮演者劉亞仁 (長相實在不像低級階層,有點朱亞文的變態帥。)

做「羞恥」之事的時候,激動 又有點手足無措,面對外面世界事,眉間總是鄒著,好像有心事,但是面對動物時,卻露出天然般的笑容(面對外面人潮擠壓似的窒息,面對動物是一種自由 平等的安心,不用面對同階層或者高階層)

面對父親的老闆的先禮後諷刺般的壓迫讓李鍾秀的父親寫認罪書,李鍾秀對於父親老闆的的「命令」不敢回應也不願意(表達出低級階層的沉默抵抗)。

關於這段演技的詮釋,我是認同的,劉亞仁在裡面的表情總體來說是一成不變,可能有人質疑,面對父親老闆壓迫,他並沒有表情猙獰的反抗和悲傷苦澀的「神演技」展現出來,因為底層人物面對事情在臉上只有喜怒哀樂的簡單形式。他們不善在表情上表現自己的情緒,只會埋在心底。(為什麼這么 說,因為我本人就是這樣哈,面對不算很 高興和生氣的事情,我能感覺到自己的表情是一雕塑 哈哈)

面對黑白生活阻力,但是也有艷麗的一束光照到李鍾秀的心底,面對女孩時,寡言無措,但是一個人住在那個女孩的 家裡時,不管那個女孩是否騙他有貓要他養,但是每天都照樣開心的尋找貓(也許是對第一次嘗試那事,就懷念上了那滋味,也許是女孩的主動和開放,讓他發現生活里終於有點除了麻木之外的東西悸動,或許他心底自己也 不知道)。

一場吸食大麻後虛幻後,申惠美消失不見。李鍾秀開始執作甚至偏執的尋找惠美和惠美消失的原因。在人生的唯一個責任 — 判刑的父親被牢獄「承擔」,反抗的方式由鍾秀的階層決定(不可能採用法律或者其他寬恕,原諒的方式和品德來化解),鍾秀選擇殺死了本。

申惠美(little hunger) :是一個一般飢餓的人。

從電影開頭分析,她表演啞劇剝桔子,表演這個關鍵要心裡忘掉這個橘子,要想自己很想吃,暗示欺騙自己是生活意義上的飢餓的人,-明明欠債,卻還攢錢去旅遊。

完全一次偶然性機會,結識一個有金年輕人 — 本,(從影片看來,一味迎合本)。

在鍾秀家吸毒,脫光上衣,裸身跳著唯一的見識過大世界的舞蹈,本來很認真和刻意的顯得讓自己有趣來取悅本或者是本和鍾秀,或許是彷彿這樣顯示自己不是一個為生計奔波的人,但是一聲牛叫,打破虛幻,哭著停止舞蹈,回到現實,發現自己始終是 一個littie飢餓的人。

關於惠美在面對本和鍾秀說過,在她7歲的時候,掉進水井,當時絕望的心情,但是被鍾秀看見救起。

這段說話,有2層含義,面對生死,鍾秀讓她活下來。面對生活,自己身無分文,欠債無力償還,讓她遇到本。關於鍾秀 和 本的反應是,鍾秀已經不記得,本 禮貌性的問了下就興趣寥寥,這已經暗示惠美的悲劇。

本(great hunger) :一個年紀輕輕就生活無憂的人設。

一種大富人間培養出來的優雅和禮儀,讓本對女生具有致命吸引力 — 一朵「食人花」,等著一個一個獵物「自投羅網」。

關於面對鍾秀這種底層階級,並沒有很弱智的藐視和不尊重。相反似乎把幾面之緣的鍾秀當做「真心朋友」,而且把自己的燒塑料棚嗜好告訴鍾秀。

對比下前面,本讓鍾秀來他家裡聚會,同時還有他自己的一些富人朋友,面對富人朋友嘲諷鍾秀,本 沒有理會,惠美如小丑般的尷尬表演,本 也沒有制止,而是打起哈欠(要開始自己嗜好的前奏)。表達出 本 一種自我優越感和虛偽。

再回到本像鍾秀傾訴自己的嗜好 而且可能暴露出自己真正的變態殺人嗜好,如人類在路上看見一隻螞蟻,無關藐視和歧視,無聊,生氣,心情不好的時候,踩攆上一腳,高興的時候,丟下一塊麵包屑。一種最底層需要仰望的小人物怎麼奈何的了本,所以鍾秀深知這點,唯一的辦法,殺死本。

用2個階層的3個人物來表達了這部電影:李鍾秀,申惠美,為一階級的人,底層掙扎生活的人;本,為另一階級的人。顯然本比他們站的 更高,衣食無憂(great hunger)。

這部電影,全部鏡頭就是在3個人中來回。最多刻畫的還是鍾秀,有很長一段鏡頭表現鍾秀在奔跑查看附近塑料棚和跟蹤 本 期間台詞幾乎為零,只有鍾秀的在崎嶇小路的喘氣聲。 刻畫出鍾秀這個為自己或者為惠美在 底層泥濘掙扎和難得反抗的形象,但是鍾秀又不是「little hunger」和「great hunger」,他是處在這中間(大多數都是鍾秀) ,他又要為生活奔波,同時他也是一個小說家,但是沒有合適的故事,尋找故事內容的飢餓。應該巧妙的地方在這里,惠美具有勇氣去尋找生活意義。但是鍾秀卻拋不開,不管是自己的父親,還是需要生活下去,鍾秀只能一邊生活一邊尋找意義。鍾秀發現惠美具有自己不具備的勇氣,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愉。這應該是鍾秀的喜歡惠美的原因之一,然後再與本相遇,這部電影就串起來。

不同階層的隔閡,窮人的麻木掙扎,富人的精神飢餓,最後不同階級的 矛盾也展開,開放式結局鍾秀殺死本,最後一輛卡車的路過和鍾秀為毀掉證據在雪地把自己的衣服脫光,暗示兩個階層同歸於盡,讓整個故事壓抑,深沉。

這部電影里李滄東導演盡管沒有給出現在年輕人或者不同 階級所遇到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頂級社會學家也搞不定的),但是藝術性毋庸置疑,讓人值得思考。

問題1 :從碰到申惠美之後,李鍾秀接到的3個陌生電話 ,是誰打的?電話另一頭為什麼打了之後不說話?

問題2 :本家裡的喵咪和抽屜里,鍾秀送給惠美的手錶,證明本是殺害惠美的兇手。為什麼第一次到本的家上洗手間,會打開衛生間的抽屜,第二次去本家,為什麼第二次打開它?然後發現碗表。第一次理解為好奇,那麼第二次是為什麼?這個發現碗表的伏筆,有點牽強

⑷ 韓國電影燃燒主要講什麼

韓國電影《燃燒》根據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倉房》改編,同時結合了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燒馬棚》。講述了三個經歷各不相同的年輕人:鍾秀、本、惠美相遇後,他們之間展開了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

電影《燃燒》是一部犯罪驚悚片,將由馬赫沙拉·阿里領銜主演。由前真探、現編劇Fredrick Kotto負責操刀劇本,並同阿里和Tom Carter執行製片,Nicole Clemens和Kevin Cotter擔任自製片人。

影片改編自A.J.Wolfe所著即將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極端暴力的犯罪世界中,聚焦一名加利福尼亞北部的偵探,他致力於摧毀一個犯罪集團,向家人隱瞞了他的秘密生活。

三個人物大概的性格特徵

李鍾秀:有著分崩離析的破碎家庭,有著虛無不實的寫作夢,還有剛出學校的那份天真與稚氣。為父母之間的恩怨奔波著,為自己嚮往的愛情維護著。當現實壓力擺在他面前的時候。除了不甘的妥協,還有著和ben相比較之下,抱怨命運的不公之外,只能感嘆現在的年輕人中,有太多的「蓋茨比」。

女主申惠美:典型的屬於這個時代的大多數文藝女性的色彩,有一顆探知肉體與精神空虛的心卻背負著巨額債務,來支撐自己的物慾法則,和肉體寶典。表面活的天真爛漫,又在內心裡感覺是被這個現實拋棄在邊緣之後,自己都拋棄了自己。想像那些美麗的夕陽一樣無聲無息的就這么消失在天際。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一份孤獨中的關懷,還是精神空虛中的填充。

李鍾秀遇到惠美,以為遇到了愛情。殊不知惠美床底常備的避孕套已經表示脫離了低級需求,在這個根本不缺性的年代。精神層次的填充對思想青年來說尤其重要。而鍾秀在惠美出去旅遊的期間,經常對惠美有性幻想,也道出了對愛情的認真和渴望。這個世界很容易遇到愛,很容易遇到性,難得是理解。

⑸ 宛如油畫般的影片|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

《燃燒女子的肖像》Portrait de la jeune fille en feu (2019)

導演:Céline Sciamma

攝影 :Claire Mathon

藝術指導:Thomas Grézaud

服裝設計:Dorothée Guiraud

剪輯:Julien Lacheray

今天黑焰我帶來一部唯美的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一看這電影的名稱,就知道跟畫兒有關,還是肖像畫。

電影中出現了三張肖像畫,你能看出情緒的變化么?因為電影的設定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年輕女畫家瑪莉安,所以有人就覺得這幾張畫作並不驚艷,也對不上人物設定的女畫家。(估計美術在找代畫時沒有用到一個足夠撐起這個設定水平的槍手)有位畫家老師說裡面的畫爛,當然他是從專業油畫的角度來點評的這幾幅畫。我也是美術專業的,看畫兒這就是專業眼光的問題了,當然以下部分只是個人的看法與評價。第一幅畫很死板,不生動,乏而無味,作為設定是才華橫溢的的女畫家的畫作來說,確實不盡人意。第二幅,生動了些許,形象也更逼真一些,但與上一張相比並沒有多大的差距。第三張,那幅名為《燃燒女子的肖像》這張畫還是不錯的,它將那種氛圍與意境表現了出來,這張畫也是三幅畫裡面沒有得到專業藝術家的差評的一張。

不過我們是看電影,更著重的還是影片本身,影片的整體色調很是唯美復古,專業的服裝、化妝、道具和美術都很還原十八世紀的背景設定,每一幀的畫面,宛若一張張油畫般,人物也彷彿是從畫中走出來的。從電影美術這塊來說,《燃燒女子的肖像》是很值得一看的,不妨細細品品。

下面分享一下電影中的截圖:

看到你在看啦!

黑焰 超級多的影視概念設計原畫插畫繪畫教程

⑹ 韓國電影燃燒影評深度解讀

韓國電影《燃燒》影評深度解讀如下:

第一階段,男主人公出場,在都市邂逅小時候的鄉下姑娘,兩人產生愛。這兩個人都不是社會的主流分子,小夥子文藝院校畢業後,立志寫小說,但不知道寫什麼,沒有正規工作,偶爾給商場送貨掙點小錢。

在批判現實的同時,《燃燒》這部電影也闡述了人之於他人的意義。在這個人人渴望自我實現,又充滿孤獨的世界上,有人幸運,有人不幸。人靠愛實現連接,又往往因愛而彼此傷害。整部影片的鏡頭一般在鄉下,一半在都市,鄉下的鏡頭有詩意感,光線總是有些暗淡。

但主人公的內心其實沒那麼暗淡。關鍵時刻,他在沉默中爆發,復仇後他寫起了小說,內心還保留著光。內心堵塞時,我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小夥子常在昏暗的鄉間奔跑,但跑不出命運的安排。

總體來說,《燃燒》可從多角度理解,既是一個愛的故事,也是一個失去和不懈尋找自身的故事,是社會分化而無法從內部彌合的故事,是對青春之愛和生命沖動的肯定,也是對社會劇烈變遷的控訴。

每個人由於經歷的不同都能在影片里找到相應的觸點,無論是在鄉下還是在都市,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或被遺棄,無論是過光鮮的生活還是在生活的漩渦中苦苦掙扎。跳出來看,人生的飢餓沒有根本的不同。不同的只是,每個人由於人生起點的不同而成長經歷迥異。

《燃燒》的介紹

《燃燒》是由李滄東執導,劉亞仁、史蒂文·元、全鍾淑聯合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於2018年5月16日在戛納電影節首映。

⑺ 韓國高分電影《燃燒》,也許它揭示了每個人都有想毀滅的東西

聊聊韓國電影《燃燒》,這部電影未映先紅,而且在中國基本沒有上映的可能性。

首先看下紅的因素:

第一,去年五月在戛納電影節上首映,場刊拿下破紀錄的3.8分(滿分4分)引起轟動。

第二,改編自春上村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

第三,影帝劉亞仁主演。

這三條任何一個都可以成為熱門話題。

好的故事是內核,村上春樹的這篇不到一萬字的小說,寫得極其簡潔,人物之間對話不多,但每句都彷彿意味深長,讓人 看過之後有種淡淡的迷失。

導演改編時加了一把火,將身份懸殊、貧富差距、社會矛盾加進去,導致男主角不再能置身事外,而是成為故事的推動者,為觀眾去追尋「燃燒」的真相。

故事看似在非常平淡的展開,男女主角是十多年前的鄰居,在打工中偶遇,女主聲稱小時候男主救過她,而男主並沒有印象。

然後並沒有太多感情的鋪墊就在一起,女主不久後去非洲旅行,將貓託付給男主照料,可幾次來女主家投食都沒有見到貓的影子,只是貓糧會減少。。。。。。

一切都顯得不真實,不論是女主的到來,還是從未出現的貓,這段感情更像是兩個極度孤獨的人找到的借口。

正當男主開始期待女主歸來後結束孤獨的生活,女主回來了還帶來了男二,這個與他們明顯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男二住在富人區,開著豪車而且不用工作,這些財富的懸殊讓男主自卑,卻極度吸引著女主。不用工作只享受生活,好像這是他們活著的唯一目的。

男主開始是避開他們的,但有意無意間男二的世界卻向男主不斷的敞開,卻引來了男主層層的懷疑,最大的疑點是男二好像並不喜歡女主,在洗手間發現的各類廉價女性飾品,加重了男主對男二的懷疑。

有次三人一起吸過大麻後,男二說起自己有個小嗜好,燒沒人在意的舊倉房,大概每二個月燒一次。引起了男主更深的懷疑,直到有一天女主失蹤了,可沒人在意,更沒人想知道她的去向。

男主沒有放棄,一再跟蹤下尋找線索,他幾乎肯定是男二殺了女主,只是沒有證據。

男主在女主的公寓里寫著他的小說,裡面的內容到底會是什麼,沒有說明。

電影的最後男主在一片荒野中殺了男二,並且用「燒倉房」的方式處理了他,男主將自己的全身衣物一並燒掉,當他裸身離開時,彷彿要與這世界劃清界線。

最後的結局是男主小說里的審判,還是他真的會這么做,不得而知。

「燃燒」這個詞在這里具有多重隱喻,男主和男二來是不同階層,但他們都彷彿對現實不滿意。

燃燒對他們來說是一場清理,把不喜歡的東西燒掉,就彷彿它沒存在過。 這種看似毀滅的解決辦法,其實藏著深深的逃避。

所以,他們最終在逃避什麼?

至於什麼是真相,只存在於每個人心裡,電影最後也留給觀眾很大的思考空間,這應該是最好的懸疑片結尾方式--故事講完了,但思考還沒有停止。

閱讀全文

與燃燒電影人物形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劇情解析電影無名英雄 瀏覽:390
網上買電影票A區是什麼意思 瀏覽:517
母親這部電影講什麼名字 瀏覽:835
中國最早的歌舞電影 瀏覽:812
電影火星上發現新物種 瀏覽:491
韓劇吻戲片段電影有哪些 瀏覽:100
郫縣越界電影院今日排片 瀏覽:660
純經典電影台詞獨白片段 瀏覽:736
閃光少女電影版民樂有哪些 瀏覽:619
看短片猜電影名字大全 瀏覽:495
香港劫銀行電影 瀏覽:229
不要回頭電影台詞 瀏覽:46
新倩女幽魂人間情電影豆瓣 瀏覽:211
電影功放怎麼接線 瀏覽:7
恐怖電影的預告片2020 瀏覽:829
科幻大電影之太空運輸 瀏覽:912
一個很搞笑的媽媽電影 瀏覽:824
日本最新頂級科幻電影 瀏覽:367
女主男友和閨蜜在一起的電影 瀏覽:109
飄雪網電影倫理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