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是怎麼產生的
電影是個「舶來品」,源於歐洲,最早是法國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將連續拍照的相片連續放映而成的。187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財閥集團的中心人物、鐵路大王斯坦福為了與百萬富翁懷特打賭,出重金請當時著名攝影師慕布里奇幫助他證明奔跑的馬是4個蹄同時離開地面的。
慕布里奇用12塊感光版放在12個照相機里,找了12個助手控制跑道上橫著同樣數字的繩索,然後發出信號,飛馬蹄至繩斷,每踢斷一根便使鏡頭開啟一次。以後,他又按此法增用24架照相機拍攝,亦收到了較好效果。
慕布里獲得了馬在賓士中的快照,把這些連續拍攝的照片放在幻燈機上放映,那些靜止的馬竟然變成了自由賓士的奔馬。這個實驗歷時兩年,耗資4萬美元。不過,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兩秒鍾。1888年,法國人馬萊發明了第一架電影攝影機,他第一次用感光影帶拍成了活動影片。
電影誕生後,不久便傳到我國。當時觀眾發現,這種西洋的新發明與中國古老的皮影戲很相似,只是放映時用電作為光源。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活動影戲」叫作「電光影戲」。
後來,人們或許是為了叫起來了順口,就簡化成「電影」了。
2. 電影院上映的電影是怎麼來的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2)電影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電影的發展歷程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3. 電影是怎麼來的
眾所周知,現代的電影是19世紀末首先在法國誕生的。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很古以前流傳很久的皮影,可以說是現代電影的先導。皮影也稱皮影戲,表演方法是,人們找來一張紙片或動物的獸皮,用剪子刀具將獸皮或紙片剪成各種人物的木偶造型,然後由人的雙手來操作木偶做各種動作,同時用蠟燭的燈光將木偶照射在一張白布上,以供人們觀看。皮影戲和走馬燈傳入歐洲後,歐洲人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最後發展成為電影。事實說明,電影雖然不是誕生在中國。但我國勞動人民對電影原理的認識,已有很長的歷史,對後來電影的發明是有貢獻的。
4. 你知道電影是怎麼來的嗎
你的夢想那麼大要去追 可是想看的電影那麼多時間又那麼少
恰巧 我的夢想就是為你尋找那些有意(義)思(想)的電影
只有電影 無關其他
看電影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電影是怎麼來的。
到底誰先發明的電影?
就像《粉紅豹》里糊塗警探克魯索碰到兇殺案時喜歡說的:
「每個人都有嫌疑,每個人也都沒有嫌疑。」
現在我們回到19世紀,看看他們為電影做了些什麼。
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為「視象暫留原理」。
1832 年約瑟夫·普拉多,與奧地利教授西蒙·里特瑪·斯普弗爾幾乎是同時發明了活動影像機——費納奇鏡「詭盤」和「圓筒動畫鏡」。「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高能預警,一大波費納奇鏡來襲,可以說是gif.的鼻祖了。
已暈。
到了1834 年,美國人威廉姆·喬治·霍爾納又發明了「活動視盤」「活動連環轉盤」,又叫「走馬盤」或「旋盤」:在一隻圓筒狀的內環里貼上畫有一系列分解動作的紙片,用機械帶動一個旋盤,旋轉起圓筒時你就可以連續不斷地看到活動的人和動作。這一切成了動畫電影的先聲。
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1839年,法國畫家路易斯·達蓋爾發明了一種達蓋爾銀版法(又稱銀版照相法),一般被視為現代照相技術的起源。這種方法是在研磨過的銀版表面形成碘化銀的感光膜 ,經過 30分鍾曝光後靠汞的升華將負片影像顯現在正片上,形成與實際影像左右顛倒的照片。銀版照相法的發明很好地解決了早期照相機曝光時間太長的問題。
同時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由達蓋爾的感光銀版和烏拉斯頓的新月透鏡木箱組成。
1877年,愛德華·穆布里奇用二十架照相機連續拍下這些照片。(穆布里奇原是英國人,隨著淘金大潮移民到了加州,拍攝了許多加州的野外風光而名聲大噪。)如果他將這些照片放在釘在一起的卡片或經處理的膠片上,他便可造出電影來。但他對電影毫無興趣,即使別人發現這種連續照片可成為活動影像投影給觀眾,他仍只在乎連續拍攝的照片。
更重要的是,把這組照片連在一起放在滾輪上用幻燈放映,就可以重現馬奔跑時的場景。這就是 電影的雛形 。
但由於不是用同一台機器來拍攝和記錄,這還不能被稱為電影。
穆布里奇的這些研究很受當時科學界的重視,他也帶著這些照片周遊世界巡迴演講。法國人馬萊聽說了穆布里奇的研究後,根據左輪手槍的原理,發明了「攝影槍」,可以一次拍攝十二張照片。
電影的發明史上似乎容易忽略一個名叫 路易斯·普林斯 的小人物。現代電影放映機的出現與他有著莫大的淵源。
1888年普林斯在美國發明了一種能利用16個鏡頭的照相機 。這台相機依據的原理仍然是拍照,由於照相機上的16個鏡頭位置略微有些差異,映射出來的圖像跳來跳去,視覺體驗不太好。
但是不妨礙普林斯 憑借它獲得了美國授予的專利 。
同年5月,普林斯回到利茲後改進出了一種單鏡頭攝像機(MkⅠ) 。
10月14日,普林斯使用二代攝像機MkⅡ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段用攝像機拍攝出來的影片 ,卻沒多少人榮幸地觀賞到它。
普林斯當時只在妻子工作的工廠和妻子娘家的農莊裡放映了這段影片。
同年,法國人埃米爾·雷諾發明了「光學影戲機」,人們開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幾分鍾的活動影戲。
1888年穆布里奇巡迴演講到了新澤西,見到了愛迪生。愛迪生在當時已是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已注冊了近百項專利,其中他最為得意的發明,是留聲機。獲悉了穆布里奇的研究後,愛迪生就想:何不在留聲機的基礎上再發明個「留影機」?果然,到了1891年,愛迪生實驗室推出了活動電影放映機。愛迪生把這項專利注冊在自己的名下,並聲稱自己是攝影機的唯一發明者,許多歷史學家也一直把愛迪生視為攝影機的發明人。直到1961年,有歷史學家去查了愛迪生實驗室的檔案,才發現真正從事這項研究的是在愛迪生實驗室工作的英國移民狄克遜。
這是一個只能一個人彎著腰看的裝置,每投幣1分錢可在透鏡前看轉動一圈連續活動影像,主要是跑馬、舞蹈表演等。活動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4年4月14日,第一家活動電影放映廳在百老匯1155號開張。以愛迪生為名,企業家諾曼·拉夫生產。觀眾付費後,服務人員就開機,觀眾則從機器上方孔內看電影。因電影題材太無趣使這種新奇裝置很快乏人問津,而且也欠缺觀眾一齊看同一個東西的共享經驗——很快這情形就改善了。
1895年12月28日,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電影放映出現了,盧米埃爾兄弟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包括《火車進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大門》。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定為電影誕生之時。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是,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至此,電影的由來暫告一段落。
歷史的車輪都是沿著前人的足跡向前。
5. 電影的來源
「電影的史前史幾乎和它的歷史一樣長」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電影的誕生,確實經歷了歐洲國家中許多的科學家、發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長的實驗過程。他們在對運動的光學幻覺所進行的科學探索與實驗,在時間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但人類對於「光影理論」的認識與應用,便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中國講起。據文字記載公元前五世紀,墨子關於「光至景(影)亡」的學說,則是人類對「光學理論」的最早、最科學的貢獻。而產生於漢武帝時期,並在唐宋以後廣為流傳的「燈影戲」,則是對「光學理論」的最初、最樸素的應用與實踐。13世紀「燈影戲」傳入中東、歐洲、東南亞等地,這便產生了以後的「幻燈」「走馬燈」等形象的、運動的視游戲。電影正是起源於這些視學娛樂游戲之中。至於電影的發明所依據的科學技術、物理學原理,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大英網路全書�6�1電影史部分》,開篇第一句話
一、視覺滯留
「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對物象滯留的時間,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與
此現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採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象,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製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然而,到了本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可」。
二、攝影術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span>意識面前,已經不可能滿足於靜止的、精美的、單幅照片了,而是幻想著有一天能夠將它們相互聯系起來,忠實地復制形象動作和自然空間的物質實現。1872 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這位天才的攝影師將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當馬跑過的時候,照相機的快門就被打開,馬蹄、騰空的瞬間姿態便被依次地拍攝下來。為此,愛德華�6�1幕布里奇獲得了「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及裝置」的專利權。 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這…時期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6. 電影院里的電影是哪裡來的
從電影發行公司購買的放映權。
電影拍攝結束後,要把影片送到電影局審查,審查通過後,製作方會把影片送到中國電影集團確定上映檔期,確定後製作方會開始對影片宣傳。
此時製作方會聯系院線確定上映的規模(即在此影院上映的影廳數量,也可理解為賣出的拷貝數量),當確定上映的規模後,製作方開始製作拷貝,專業術語叫做數字拷貝,電影院放映影片就是使用的這種拷貝。
電影院放映制度:
解放後,國家成立了各省、市電影公司,實行國家統一拍攝、統一發行、統一放映,實行電影公司制度。
2002年,中國開放電影發行、拍攝、放映,中國電影實行院線制,影院可自由選擇院線加盟來取得影片來源。
電影拍攝也不再是由電影製片廠壟斷拍攝,只要取得拍攝許可證和放映許可證即可。影院則採用分賬的形式來分取利潤,國家規定:影院方不超過50%。
就是說電影票,60元一張,院線要收30元。再由院線、發行、拍攝方分,電影都將發行數字版。
7. 電影的起源時期是什麼時候 電影是怎麼誕生的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里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放映了的影片《火車進站》,標志著電影的誕生。盧米埃爾兄弟因此被稱作「電影之父」;《火車進站》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電影。
8.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的問世源於一場賭約。1872年,英國幾名賽馬者為馬奔跑時是否始終有一隻蹄子著地而爭論不休,並為此打起賭來。麥布里奇為了解其中緣由,便在馬道一側放置了24台相機,當馬跑到各相機前時,就拍下馬此時的運動狀態。然後,他將照片依次放在一個可旋轉的玻璃盤上,並用一個挖有槽口的圓盤做反向運動,使照片輪流出現在槽口,從而看見馬在奔跑時的一組連續動作圖像。這就是電影的雛形,它為後人研究電影奠定了基礎。
事實上,被人們公認的真正電影出現的時間是1895年12月28日,由法國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騎·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活動放映機」拍攝。他們在一家咖啡館里,架起了他們發明的機器,並在公眾面前放映自己拍攝的幾組活動照片。人們在白色幕布上看到嬰兒喝湯、火車行駛等活動影像時,都震驚不己,於是就把這一天定為電影的發明日。
9. 電影的由來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9)電影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
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10. 簡述電影的起源和發展
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
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
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發展
1888年10月,法國電影發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奧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蘭西約克郡利茲城進行了一項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他使用自己的單鏡頭攝影機和伊士曼柯達公司的紙質膠片接連拍攝了《朗德海花園場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茲大橋的街景。
這比他的競爭者——比如盧米埃爾兄弟和托馬斯·愛迪生——要早上幾年。他未能在美國按計劃完成這項新發明的公開演示,因為他於1890年9月16日在一輛火車上神秘地失蹤了。
美國及歐洲的早期電影史是以攝影機專利權之爭為標志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種有16個鏡頭的設備在美國被授予雙專利,它是由一個電影攝影機和一個投影器組合而成的。
他的另一發明——一種單鏡頭攝影機(即MkI)在美國卻被拒絕授予專利,因為已有同類產品持有專利。不過,幾年後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申請同類產品專利時卻沒有被拒絕。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Hunslet)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奧克伍德農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但他們沒有在更廣的范圍里傳播這一電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時拍攝了電影《利茲大橋》《繞過牆角者》《拉手風琴者》,每部電影的片長為2秒左右。
接下來的幾年,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紐約去,並進一步進行研究,他取得法國-美國雙重國籍。1890年9月,他計劃到紐約的聚美大樓舉辦公開展覽,然而他本人卻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對攝影機的誕生所作的貢獻常被人忽視。
(10)電影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電影是一種綜合的現代藝術,亦正如藝術本身,有著復雜而繁多的科系。電影有很多類型,也有多種分類方法。
電影從有聲電影開始發展,目前已經到了電影的特技時代了。運用大量的電腦特技製作出來的電影,受廣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歡迎。
國外電影廣告在美國和英國的電影廣告中,有這樣八種標記:
(1)美國X——禁止未成年者觀看的影片,G——所有觀眾可看片,R——十七歲以下禁止觀看,PG——一般觀眾可看。
(2)英國U——內容正派片,A——一般觀眾可看片,X——18歲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兒童禁看的兇殺片。
電影其實就是被人稱之為藝術而迂迴戲話的一幕聯想而已。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一篇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論著,他在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表演藝術,從此,「第七藝術」就成為了電影藝術的同義詞。
現如今有3D電影,是視覺的「長寬高」;美國拍攝電影有5D拍攝技術。
其中電影最高的獎項為「美國電影奧斯卡金像獎、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