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電影推薦
我花了8小時整理出來這份含金量超高的影單!絕對擴寬你的觀影上限!包含愛情、喜劇、犯罪、劇情、歷史等各類型,有經典老片,也有冷門佳作;既有你沒聽過的高逼格老片,也有近年的優秀小眾電影。耐心看下去,一定讓你有所收獲。
大學四年啥都沒干光看電影了,幾乎除了上課其餘時間都在找電影看電影!私以為對電影這塊兒還是有點發言權的嘿嘿。
以下電影皆為質量口碑深度頂級之作,建議收藏後慢慢觀看。
1.《祖與占》Jules et Jim
【豆瓣評分】9.2
【製片地區】:義大利
【類型】:劇情、愛情
【劇情簡介】
義大利南部小鎮,古靈精怪的小男孩多多喜歡看電影,更喜歡看放映師艾佛特放電影,他和艾佛特成為了忘年之交,在膠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樂趣。好心的艾佛特為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電影,搞了一次露天電影,結果膠片著火了,多多把艾弗達從火海 中救了出來,但艾弗達雙目失明。多多成了小鎮唯一會放電影的人,他接替艾佛特成了小鎮的電影放映師。多多漸漸長大,他愛上了銀行家的女兒艾蓮娜。初戀的純潔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對小情侶的海誓山盟被艾蓮娜父親的阻撓給隔斷了,多多去服兵役,而艾蓮娜去念大學。傷心的多多在艾佛特的鼓勵下,離開小鎮,追尋自己生命中的夢想……30年後,艾佛特去世,此時的多多已經是功成名就的導演,他回到了家鄉,看到殘破的天堂電影院,追憶往昔,唏噓不已。多多意外地遇見了艾蓮娜,往日種種,真相大白,他們如何面對彼此?
觀影總結:Giuseppe Tornatore的三部曲至少看過三遍,最愛的還是《天堂電影院》。三十年後你會是什麼模樣,躺在誰的身邊,做著怎樣的夢?「人生跟電影不同,人生比電影苦多了」,但幸運的是,無論時間怎樣流逝,我們心裡都有一個夢,一個故鄉,一個電影院。
最後,能看到這里就是真愛呀,給小夥伴們比個心~~~歡迎在評論區寫下你的想法和你想推薦給大家的好電影~~~
如果對你有用,希望幫我點個贊呦~~~愛你們
② 《印度女孩》為女性力量喝彩,還有哪些表述女性力量的優秀影片
《印度女孩》為女性力量喝彩,還有表述女性力量的優秀影片由:
女性勵志感人佳作《印度女孩》本周五起全國正式上映,這部影片被稱為是繼《摔跤吧!爸爸》後又一部講述女兒在父親的幫助下成功逆襲的類型片。只不過由歌唱界改成了體育界。不得不說印度片雖然題材總有著相似之處、但每一部都能帶來新的驚喜,《印度女孩》與年初的《最初的夢想》類似,盡管擁有超高口碑,但都是裸宣發上映,能拿到3%的排片就算非常不錯了。
③ 到目前為止,你看過最經典的印度電影是哪幾部
來說5部一定要看的印度電影吧。
1.《 三傻大鬧寶萊塢》 3 Idiots (2009)
豆瓣評分:9.1 豆瓣Top250 - No.12
首當其沖的一定是《三傻》,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的印度電影啟蒙。
電影講述了法蘭、拉杜與蘭喬這三個學生進入了皇家工程學院後,成為了死黨,在以嚴格著稱的學院里發生的故事。
主角蘭喬是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學生,他不死記硬背,甚至還公然頂撞校長「病毒」,質疑他的教學方法,他的行為也慢慢影響了他的兩個好友和身邊的人。
這部電影探討了很多在學校的學生會遇到的問題,並且批判了默守陳規的教育制度,同時還非常的勵志。當年在看完《三傻》後,給還是學生的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相信凡是看過《三傻》的人,都會對印度電影有所改觀。
2.《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2007)
豆瓣評分:8.8 豆瓣Top250 - No.177
和《三傻》一樣把眼光對准了「教育」,但是這次目光偏向了老師而非學生。印度男星阿米爾汗這次飾演的是8歲男孩的老師。
男孩伊夏是成年人眼中的問題兒童,成績差不說, 腦子里還充滿了各種匪夷所思的鬼點子,最終被父母送到了寄宿學校。
寄宿學校里的老師尼克走進了他的生活,在今後的日子裡,他們倆都慢慢變得成熟了。
這部電影深刻地展示了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應該如何對待那些「壞學生」。
我認為,這部電影表達的東西是在教育上存在一些缺陷的我們應該學習的。
3.《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 Bajrangi Bhaijaan (2015)
豆瓣評分:8.7
小孩與成年人在電影里的組合總是非常奇妙。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印度教教徒Bajrangi與Rasika在新德里的月光集市相遇了,他們產生了一些誤會成為了一對冤家。
但他們聯手幫助一位有語言障礙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達,想讓她回到自己的家鄉與家人團聚。
電影涉及了很多元素:宗,教,政,府,國,家,但最後都離不開核心:愛。
4.《 偶滴神啊》 OMG: Oh My God! (2012)
豆瓣評分:8.4
在我以為《三傻》就是寶萊塢電影的里程碑時,我看到了這部《偶滴神啊》,真的是不得不嘆服。
電影講述了一個售賣佛像的古董商人坎傑是個無神論者,某一天在一次熱鬧的祭祀儀式上開了玩笑冒犯了神,被教派的頭目警告會遭到神的報應,結果坎傑的古董店真的在一次地震中面目全非。坎傑一氣之下把神告上法庭, 而神也化作人形來到了坎傑身邊。
這部電影狠狠披露了印度神教,用喜劇的方式深刻表達了對宗教和信仰的理解。
電影的最後,坎傑扔掉那個「護身符」簡直震到我!
這絕對印度電影里的一部神作。
5.《 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Endhiran (2010)
豆瓣評分:7.2
最後,如果要我推薦一部印度的科幻片,我會推薦這部《寶萊塢機器人之戀》。
電影講述了天才科學家瓦西設計出了一款智能機器人,這款機器人有著和他一樣的外形,並且有各種不可思議的技能,被命名為「七弟」。
雖然這部電影在特效上並非特別完善,但是卻展示出了高超的想像力,甚至勝於大部分的美國科幻大片。
如果要全面了解印度電影,不妨也可以從這部科幻片開始。
(一)記得當時看完《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後,我興奮地把這部影片推薦給了我的家人,而且,我還自掏腰包給老弟買了票,命令他去看哈哈。
(二)累了一天的老弟下班後,很不情願地去了電影院。看後,一向沒有主動給我發過信息的他,立刻微信給我,說看完了,很好看。從此,開啟了只要我推薦啥電影,他立刻就跑去看的光影元年。
(三)而一向寡言的老弟,從《摔跤吧!爸爸》以後,也開始關心起 娛樂 類包括電影等相關的資訊和動態了,就在前幾日(2019年4月20日)還提醒我看了CCTV6電影頻道直播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閉幕式呵呵。
(四)我想這是電影的魅力,也是一切藝術的魅力,亦是印度經典電影的光芒。同時這個被 游戲 填滿腦袋的老弟,由於這部印度電影的美好開端,讓他順利轉移了視線,在放棄 游戲 後,多了些進取精神,從而豐富了他寡淡的生活和人生觀。
(五)其實,一部好的電影不僅能帶給我們感觀上的 娛樂 ,同時它還能帶給我們勇氣、力量與希望,《摔跤吧!爸爸》就是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
(六)影片中有著摔跤夢想的辛格,當年由於生活所迫,便早早退役參加了工作。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摔跤,而是隨時隨地都展開雙臂和人較量,比如開頭那一幕,在看電視時,他便與一個邦級冠軍就地展開了一場撕殺,這位已經走下舞台的中年辛格,武功不但一點沒費,反而還贏了年輕後生。
(七)可見,辛格為了他的夢想,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戰鬥力,並時刻准備著。為此,他把自己為國爭光的全部理想寄託在了兒子身上。可惜,生活給他開了個玩笑,他生了四個女兒。
(八)已經放棄希望的辛格在一片嘲笑聲中,摘掉了牆上所有的獎杯。眼看,理想就要破滅。他卻意外發現了女兒巴比塔和吉塔的摔跤天賦。為此,辛格用畢生精力,把兩個女兒培養成了世界冠軍。
(九)而巴比塔和吉塔開始並不願意接受如此嚴酷的訓練,她們在與父親一次次的求饒、對抗和妥協中,漸入佳境,走出了她們所在的、那個十幾歲就要嫁作她人婦的落後村莊,以及嘲笑她們的人群,最終迎來了她們人生的高光時刻,並為祖國爭了光。
(十)巴比塔和吉塔,在完成了辛格理想的同時,也成了自我命運的主宰者。因此,有時候或許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喜歡什麼。
(十一)但若機緣巧合,命運讓我們遇到了一件事,或者一種技藝,如巴比塔和吉塔遇到了她們的摔跤一樣。我們並為此堅持不懈地努力,那麼,時間會給我們答案和驚喜。而我們終其一身,也不過是都在尋找自己的路上。
(十二)另一部,就是信息量極其豐富、2011年在中國上映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了,該片更是一部引人深思、觀點多元的好電影,它從各個維度,向諸如專業選擇、學習方法、就業問題、窮小子愛情、家庭出身及傳統教育等發起挑戰,讓影片一一做出回答。
(十三)《三傻大鬧寶萊塢》通過四個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性格各異的人物,生動地演繹並揭示了他們的成長迷茫、求學歷程、精神困惑和艱難抉擇,情節曲折,人物豐滿、深刻。
(十四)該片結尾卻讓兩個對立角色,也就是在學校善於活學活用、充滿創意、不拘小節的蘭徹不但獲得了成功,而且那個只會死記硬背、鬧出不少笑話的反派角色查爾圖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十五)因此,本片立意高遠、結局耐人尋味。所以,《三傻大鬧寶萊塢》放在當下及中國的國土,仍具有它的魅力與價值。
到目前為止我看過的最經典印度電影主要有以下兩部:
(一)《起跑線》
這是一部有關於教育題材的影片,影片中所說的事情,其實每天都在折磨著中國的父母,但在國內的影片中卻從未出現過,印度電影敢於揭露印度現狀,這也正是他們的電影總是能在國內大賣的原因吧――真實。
《起跑線》講述了當下國人的焦慮:上學難。
男主伊尓凡.可汗,是一個民企小老闆,他娶了一位貌美的妻子。
他們的女兒要上學了,對於許多父母來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了。
許多父母排隊搶名額
因為對於貧民區的會有政府幫助,於是夫妻二人瞞著親屬說去 旅遊 ,搬去了貧民窟,與他們爭奪名額
最終達成了目的,但是卻有真正貧窮的人因為他們而失去上學資格
影片的最後,男主當眾說了實話,只有妻子為他鼓掌,其他人都沉默了
這部影片旨在表現 爭學位、揭露 社會 不公、批判教育體制…… 看這樣的片,總會聯想到現實。
在我我們身邊有太多陪跑父母,買房子,買戶口,找關系,走後門……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他們用盡辦法,耗盡心力。但是這樣真的贏了嗎?值得我們深思。
(二)《神秘巨星》
這是一部非常勵志的電影,女主用堅持將不可能化為可能。同時電影也反映了印度的對於男女這塊的權重。
音樂天賦爆棚的少女尹希婭夢想成為歌手,卻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於是她在網上蒙臉歌唱。
自彈自唱,這個視頻突然在網上大火,父親知道後,為了斷絕她的念頭,逼她丟了電腦,毀了她的吉他
但是尹希婭對於音樂的執著讓她堅持
夢想就是要讓全世界聽到她的聲音,後來遇見了導師―夏克
在他的幫助下,尹希婭最終成功了,實現了她的夢想
夢想的力量是偉大的。
看了這部影片真的被震撼到了,在如此的反對下都能實現夢想,親人的不支持我想這是實現夢想路上最大的阻礙,但是她能克服,我們有什麼畏懼的。
上面兩部就是最打動我的印度電影。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如果你有更好的印度電影,歡迎留言推薦給我,也可以私信我,我們一起交流。
《摔跤吧!爸爸》
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曾經的摔跤冠軍辛格培養了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印度傳統思想的勵志故事。是一部需要觀眾以印度現實的 社會 角度去看待的電影,很多時候,我們只能看到父親的冷漠與無情,卻看不到他背負著沉重的壓力,他省吃儉用,受盡所有的白眼與嘲笑,在家裡連米都吃不起時為女兒買雞腿補充營養,在夜裡偷偷去女兒房間為他們按摩雙腿,在和女兒摔跤時被女兒放倒在地,在女兒進入國家隊面臨訓練的各種瓶頸時極速前往,他做這么多,難道為的只是自己的夢想嗎?從來都不是,他是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在不久的未來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力。
④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電影)
09年上映的一部電影,這是我認真看的第一部印度電影 。本以為是一部貧民發財致富的電影,結果是一部愛情電影,但我仍然深深感動。
一、愛情
主角和哥哥很小的時候便失去媽媽,後來遇到女主,三人成為夥伴。女主和主角感情比較好,但在一次逃亡中,女主被迫和主角分離。自此,主角一直一心尋找女主。女主和男主分離後,經歷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但男主並不嫌棄,仍在想盡一切辦法尋找女主。後來,男主為了讓女主看見自己,參與了《誰想成為百萬富翁》,沒想到遇到的題目都是曾經經歷過的事情,答題非常順利。這似乎是命運的饋贈,男主的節目果然被女主看見了。男主最後不僅獲得了2000萬盧比,而且還與女主重逢了。
這愛情真真讓人感動。兩人不過是小時玩伴,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了很多事情,但竟然有如此濃厚感情。
男主的愛想必沒人能拒絕吧,畢竟男主又帥又痴情。
二、親情
哥哥比男主要狠心的多,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錢權,甘願傷害別人。可是哥哥也很可愛,因為他很愛弟弟。為了救弟弟,他屢次冒險,為了實現弟弟的願望,最後丟了自己的生命。哥哥的願望是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實現了,不過是犧牲自己為代價。
這個世界並非非黑即白,哥哥在社會意義上是個壞人,但在家庭層面上是個好人。他亦正亦邪,勇敢果斷,如果走正途,我想他會有很好的發展。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幾點道理,一是一切經歷都是未來的財富;二是愛情與對方的經歷無關;三是親情的力量很偉大,珍惜家裡人。
⑤ 十部值得看十遍的電影
1.阿甘正傳
2.怦然心動
3.哈利波特
4.三傻大鬧寶萊塢
5.復仇者聯盟
6.神奇動物在哪裡
7.愛在日落黃昏時
8.愛樂之城
9.小偷家族
10.霸王別姬
1.阿甘正傳
《愛樂之城》這部電影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愛情電影,這部電影男女主人公在山頂上跳舞的片段,是許多人致敬模仿的神片段,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們對於愛情與事業之間的選擇。
9.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是一部非常治癒的日本電影,這部電影的評分也非常的高,電影將日本東京一些貧民的生活描述的非常的細致,這部電影憑借真實的感情,獲得了71界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10.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我們中國香港非常經典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扮演生、旦的戲劇扮演者,互相愛著對方,但是因為世俗和現實,終是天各一方,劇中不僅有愛情,還有關於國恨家仇的思考。
⑥ 巴基斯坦電影《人世間》劇情
影片講述了一位美麗善良的薩拉·芭努,她和一位學法律的年輕人深深的相愛了,可她的後母和她同父異母的妹妹卻破壞了他們的愛情,用卑劣的手段拆散了他們,當那位年輕的律師去外國留學後,她的妹妹從中劫走了律師寫給她的信,並拒絕透露他在外國的地址,他們就這樣失去了聯系。
後來,她的父親因為欠了高利貸,被債主逼債,他後母的侄子,一個十惡不赦的賭棍替他們還了債,並以此為要挾,要娶她為妻,她的後母也極力挑唆她的父親,為了使一家人不被那個惡人趕出家門,也因為她誤以為戀人背信棄義,她含淚答應了。
在他們婚後的一天晚上,那個惡棍因為賭輸了錢把她也當賭本輸掉了。在掙扎中她逃出了那個魔窟般的家。在逃跑途中她被一位從事賣藝的好心人救了。而她那個賭棍丈夫卻開槍殺死了另外一個賭徒。她暫時住在了那位好心人的家裡,
這時她已懷有那個惡棍的孩子,也是她的骨肉,為了養活自己和孩子,她去找工作,可是,遇到的都是一些不懷好意的男人。萬般無奈,她聽從了那位好心人的勸告,成為一名歌姬,從此生活在了潮濕陰暗的社會中。(劇終)
(6)印度力量電影女主是律師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薩拉·芭努
本劇情的女主角,天香國色,約翰·沃克的鄰居、同時也是戀人。德夫達的父母親嫌棄她的母親是舞娘賤民階級,硬是拆散鴛鴦。她的母親在受到屈辱後把她嫁給了為他們還債的惡棍,她成了別人的老婆。
2、嬋佐穆琪
薩拉·芭努的朋友,在歌舞廳認識,也是一名歌姬。在德夫達買醉沉淪之時,她與德夫達相識,雖然美麗的她理解德夫達的痛苦並傾心喜歡上德夫達,但德夫達卻對帕羅無法忘懷。
⑦ 【影評】印度影片《無所不能》——為了你,我願意對抗全世界
這是一個不完美的電影,電影的主角是盲人,完美的愛情被玷污,社會的丑惡被揭示,完美的復仇計劃也充滿了意外和驚險…
我們所在的社會,周圍的環境,甚至自己,又有哪一個是完美的呢?
開場看到男主角游刃有餘地生活狀態,始終掛在臉上的迷人微笑,讓人格的偉大在先天的殘缺面前,變得更加動人,更有光芒。
從今天起,接受所有的不完美,自己、生活、工作,從不完美開始,每天改善一點點
影片前半部分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夢幻般美好。兩個黑暗中的人結伴同行,真的可以照亮彼此的腳下,負負真的可以得正。
理想中的愛情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吧,彼此欣賞,互相成就,珍惜眼前人
所有的愛情,盡管劇本不同,但最初的美好都是相同的。所謂的七年之癢,多數是因為忘了初心,要麼是對自己不滿意,要麼是對另一半期望太高,忘了愛情是要相互欣賞和成就的,忘了愛情靠的是給予而非索取…
太容易得到的就不會珍惜
只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是人就繞不開人性,好的電影是給人力量的。電影的前半部分會留在我心裡很久,提醒我們珍惜:珍惜健全的身體,珍惜身邊的人,珍惜每分每秒的時間,珍惜每一個善待別人的機會…
這是一部虐心的電影,情節急轉直下,從大喜到大悲,用赤裸裸的現實擊碎我們對美好的憧憬…
也許我們不願接受,但這個世界確實存在黑暗,當我們接受了這個現實,並下定決心對抗黑暗的那一刻起,才算真正地成熟起來
一方面要保護自己和親友不要掉進黑暗,另一方面萬一掉進黑暗,我們又當如何?
接上一個問題,我們拿什麼去對抗黑暗?
用光明,用根植於內心深處的勇氣,用不斷修煉得來的強大,用深沉的愛支撐起來的「無所不能」的力量…
老霧說過,人就是一枚蛋,從外打破是毀滅,從內打破是成長。
我們不願走近黑暗,但又必須具備對抗黑暗的力量,因為你無法預知它何時會來。
醒悟吧,成熟吧,身在光明中時就要不斷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為了自己,為了保護你愛的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否?以德報怨,可否?
仇恨源自何處?源自於愛,愛之深,恨之切。復仇,是對死者的告慰,對惡者的懲戒,對當事人的救贖,對生者的保護…
傳統文化中的「冤有頭債有主」、「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看起來睚眥必報,實際確是對公序良俗最好的維護,對普羅大眾最好的護佑。
有仇必報,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我的世界觀逐漸清晰了起來
影片中流露出的印度社會的黑暗,如對女性的不尊重,權力的失控…
這些問題,在中國都曾經存在,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當今的中國,在不斷地進化,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透明,治安更好,法制越來越健全,幾千年的封建思想遺毒也在逐漸褪去…
即使你曾經歷黑暗,但請一定充滿信心,美好的社會需要你我的力量,為了自己,為了家人,請不要對惡低頭,更不要去行惡
如果你不能對抗,至少還能選擇,到更開明的社會,文明程度更高的城市或國家去,到價值觀更趨近的組織去…
盡管不願看到兇殺的鏡頭,但仍然對男主的智商折服。
人的身體、力量有限,但但腦力卻是無限的。連警長都震驚於男主完美的復仇計劃,更無法相信這是一個盲人的手筆
不要給自己設限,去學習吧,去成長吧,無論是誰,無論你身處何處,都抵不過成長的渴望和堅實的行動力
老霧說智慧就是認知大於遇到的問題。
我渴望獲得智慧,我需要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提高認知水平
電影看完,心裡確實存在恐懼,恐懼來自對完美的執念,來自不願接受愛美好被吞噬的劇情,來自不願接受確實存在惡的現實,來自對自己是否有勇氣和能力對抗黑暗的不確定…
如之奈何?
接納
接納內心的恐懼,認識自己的不足
接納恐懼,承認不足,是戰勝它們的第一步
力量來自哪裡?愛
愛家人,父母、妻子、孩子
愛朋友,愛團隊,愛事業
愛公正的社會,愛正義的國家
用愛武裝自己,愛越深,底氣越足,力量越大。想像自己是一片光芒,將你愛的人照亮,你越強大,這片光越亮,越能保護他們遠離黑暗…
從今天起,做一個更有愛的人,更強大的人,走到哪裡都照亮一片的人。
⑧ 求一部關於一生能活多久的影片
130歲 印度發現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 (2002年07月31日 10:34 大洋論壇)
大洋網訊 據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布朗村的居民講,生活在這座村子裡的老太太戴弗吉·黛維已經至少130歲高齡了。如果她的年齡能夠被證實,那麼她將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比已知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一位中國婦女還大14歲。
昌迪加爾市律師迪內希·庫馬爾日前對媒體說,盡管黛維沒有出生證明,但從她的家史推算,她至少130歲了。他說,黛維25歲時生下大女兒,大女兒20歲結婚,28歲生下兒子凱沙夫·拉姆,而現在拉姆已經80歲了。
庫馬爾說,他三個月前開始調查黛維的家史,有兩個很重要的證據可以證明她的年齡。首先,她的一個孫子已經80歲了。其次,她的一個健在的兒子已經102歲了。
黛維現在的身體依然很結實,她現在還能自己上山撿柴火。她說,自己每天喝兩杯牛奶,吃一個小米麵包,一輩子只去過兩次醫院。(新華社)
沒有人能夠永生。即使我們找到了永葆青春的秘訣而不會衰老,也會因為傳染病、兇殺、事故等種種原因而死亡。在不同年齡的人群中,以青春期的少年死亡率最低。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為每年0.05%。這意味著即使我們能終身永葆青春,每年也會有0.05%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而死去,只有95%的人能活到100歲,50%的人能活到1000歲。
但是反過來看,衰老無疑是導致我們死亡的最主要的因素,它使得我們沒有人能活到1000歲,而只有極少數非常幸運的人能活到100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千古絕唱,可以轉化為一個千古難題:人究竟能活到多老?這個問題,又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人類最長壽命是多少?人類平均壽命是多少?每個人的預期壽命又是多少?
盡管一直有人試圖推算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長壽命,這些推算,不管是出於迷信還是號稱根據科學,都站不住腳。事實上,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存在一個可以活到但又必死無疑的年齡上限。自然選擇不可能進化出這樣的「設計」。雖然每個人都終將會衰老而死,但衰老是一個使生命「機器」逐漸磨損的過程,並不存在一個在逐步逼近的上限。我們可以確定地說,沒有人能活到千歲、萬歲,但是無法確知多少歲是人能活到的最高年限。打個比方,就像汽車廠推出了一款新車,我們知道它一直使用下去終將會報廢,我們也可以根據當初的設計估計其使用壽命,但是除非我們特地設計了一種裝置讓它在達到該使用壽命時自動報廢,否則在過了使用壽命後,肯定還會有一些車可以繼續使用。我們無法推知它們的最長使用壽命是多少,唯一的辦法是調查所有這款車的使用壽命,找到某一輛壽命最長的,就把它當做這款車的已知最長壽命。人的最長壽命也是如此。我們無法從理論上推算,而是把有史以來壽命最長者,做為人類的已知最長壽命。
誰是有史以來最長壽的人呢?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中國壽星的象徵彭祖。據說他生於夏代,到商末時已800歲。這當然是無稽之談。正式的歷史記載,也即所謂「正史」或24史,要可靠一些。明朝謝肇浙在《五雜組》一書中曾做過統計:「人壽不過百歲,數之終也,故過百二十不死,謂之失歸之妖。然漢竇公,年一百八十。晉趙逸,二百歲。元魏羅結,一百七歲,總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陽李元爽,年百三十六歲。鍾離人顧思遠,年一百十二歲,食兼於人,頭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歲,不復食谷,惟飲曾孫婦乳。荊州上津縣人張元始,一百一十六歲,膂力過人,進食不異。范明友鮮卑奴,二百五十歲。……此皆正史所載。」其中「洛陽李元爽」,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九老圖詩序》一文中提到的。他晚年定居洛陽,74歲時與八位年紀比他大的老人組織了一個「九老會」,其中最老者就是李元爽,時年136歲。按照這些記載,活過120歲者代不乏人,甚至有的活到二百多歲。
國外也有類似的傳說和記載。猶太《聖經·創世記》聲稱在大洪水之前,人類的壽命都長得不可思議,長壽冠軍是瑪土撒拉,活了九百六十九歲。這當然也是無稽之談。有趣的是,和《五雜組》一樣,《創世記》也讓上帝把後人的最高壽命定為一百二十歲(「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不過西方歷史上,也有活過這個神定年限的記載。最著名的是英國老壽星托馬斯·帕爾(Thomas Parr)。此老是什羅郡的農民,其教區紀事錄記載他於1483年受洗。法律文件記載他於1518年繼承了其父的遺產(一個小農庄)。結婚紀錄稱他於1563年首次結婚,時年80,後生下一子一女,均夭折。在他100歲時,由於對妻子不忠並生下一個私生子,他在教堂穿白衣服贖罪。在結發妻子死後10年,他於1605年第二次結婚,時年122歲。1635年,阿倫頓爾伯爵在視察什羅郡時,聽說了帕爾的事跡,便將他帶到倫敦晉見國王查爾斯一世。此時帕爾已失明20年,但以其機智頗得國王的歡心,受到良好的款待,並為其畫像。不幸幾個星期後,在享用宮廷大宴時,當場死亡。血液循環的發現者、御醫哈維解剖了其屍體,將其死因歸咎為「因不習慣豪華飲食引起的急性消化不良」。查爾斯一世下令將帕爾葬在只用於埋葬國王和偉人的威斯特敏士特教堂,墳墓至今猶存,墓誌銘稱他「活了十個王朝,……享年152歲,於1635年11月15日葬於此。」
但是這些歷史記載的最大問題是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其准確可靠。在尊重老人的傳統社會,人們有意無意地傾向於誇大自己的年齡,因此對他們的說法,值得懷疑。例如對帕爾而言,我們知道其准確的死亡年份,甚至他的死亡鑒定書至今也保留著,但是卻沒有可靠的資料證明他的確生於1483年。最可靠的出生紀錄是出生證書,而這是在近代才出現的。我們可以確認的、有確鑿的文件證明的、有史以來的長壽冠軍是一位法國女人詹妮·路易·卡門(Jeanne Louise Calment)。她的出生證書表明她出生於1875年2月21日。她送走了她的丈夫(死於1942年),他們的獨生女(死於1934年)和獨生孫子(死於1963年)。在1965年,一位律師和她簽署了一項協議,每個月給她500美元生活費,以便在她死後繼承她居住的公寓。這位律師當時才47歲,而她已90歲,這筆買賣對律師來說看來很合算。不幸的是,30年後,這位律師在支付了184000美元、超過了該公寓市場價的一倍後,以77歲高齡去世,卻還沒能將該公寓收為己有,因為卡門夫人還活得好好的,而根據協議,律師家屬必須繼續每月支付卡門夫人生活費。在85歲的時候,卡門夫人開始學擊劍。100歲的時候,她還在騎自行車。110歲時才搬進養老院。121歲生日時,她發行了一張名為「時間主婦」的唱片,內容為在音樂背景下回憶往事。這時她已雙目失明,耳朵差不多聾了,也離不開輪椅,但仍然精神飽滿、智力正常。1997年8月4日,她在養老院去世,享年122歲164天。最長壽的男人是日本人泉重千代,於1864年6月29日出生於鹿兒島縣德之島的伊仙町,卒於1986年2月21日,享年120歲237天。他一直工作到105歲。
卡門夫人去世後,生於1887年1月21日的美國密歇根州的毛德·菲里斯-路斯(Maude Ferris-Luse)夫人成了長壽冠軍。她在2002年3月18日去世後,長壽冠軍的稱號轉授給日本鹿兒島市女性北鄉門真,1887年9月16日也出生在伊仙町。健在的男性最長壽者是居住在日本福岡縣小郡市的中願寺雄吉,出生於1889年3月23日。能夠活到114歲以上的人極少,據估計每21億人中才出現一個。沒人知道這些人的壽命是否能超過卡門夫人。我們現在只能把人類最長壽命定為122歲。但是這個紀錄在將來肯定會被突破,特別是隨著人口膨脹,參與長壽賽跑的人數增多,而且隨著醫療、營養條件的改善,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以活到其天然年壽,那麼出現破紀錄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沒有人能夠知道任意一個人的壽命能有多長。但是我們可以用統計學的方法預測某個人群的平均壽命,這叫做人均預期壽命。如果我們要知道某個人群的預期壽命,最直接的也最准確的辦法是在他們全部死亡後,計算其平均壽命。但是這種做法是不現實的,因為這意味著我們要等待一個世紀以上才能做統計。在實際上,人口學家採用的是一種間接的、較不準確然而要簡單得多的統計辦法。多年以來,許多國家的政府都統計每年出生和死亡人數,以及死者的年齡。人口普查也統計在每個年齡還健在的人數。這些信息綜合在一起,使得人口學家可以計算每個年齡的人的死亡危險性和活到下一年的概率。這一生存概率組成了一張「生命表」,顯示對任一年齡的人群的預期壽命的估計。這種估計被稱為「周期性預期壽命」,它會根據每一年的統計結果而有所變動。200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1.8歲,而1981年為67.77歲,20年間增加了4歲。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據聯合國人口處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訂版》,目前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為75歲,而發展中國家則為63歲。這表明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個別地區已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例如根據上海市統計局人口與就業統計處的統計,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78.77歲,其中男性為76.71歲,女性為80.81歲。
不同年齡的人的預期壽命就組成了一張「生命表」。生命表一般將男性和女性分開,並包括三欄:平均余命年數、平均余命天數和活到下個生日的概率。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的生命表,在2000年出生的男嬰和女嬰,他們的平均余命——也就是從2000年到死亡的平均壽命——分別是73.5年(26000天)和79.6年(29000天)。如果你在2000年是一位35歲的美國男性,這張表表明平均來說你還有14902天(40.8年)可活。注意平均余命是平均值,也就是說,對35歲男性而言,約有一半的存活天數將超過14902天,另一半則活不到這么多天。這張表還告訴你活到36歲的可能性是99.8%。
仔細觀察生命表中活到下一個生日的概率,可以發現各個年齡段的概率不同,少年兒童的概率最高,在60歲以前這個概率都保持在99%左右,之後開始逐步下降,90歲後急劇下降。對110歲的老人,能活到下個生日的概率還不到一半。這個概率,反映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的死亡率的差異。最早發現這個規律的是19世紀一位名叫本傑明·貢培茲(Benjamin Gompertz)的英國保險統計師。1825年,貢培茲在為英國一家保險公司工作時,試圖找到一個估計各年齡段的死亡率的簡捷辦法,這對人壽保險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收集、統計了他所在地區的死亡率後,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嬰兒有較高的死亡率,隨後每年都下降,直到10-15歲青春期時死亡率達到最低點。青春期之後,死亡率急劇增加,大約每10年翻一番(也就是25歲死亡的可能性是15歲的一倍,35歲是25歲的一倍,依此類推),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80歲。貢培茲接下來調查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英國、法國和瑞典的死亡率,都發現了同一模式。於是他認為他發現了一個自然規律——「死亡率定律」。後來的研究者發現,這個定律也適用於其他動物:在性成熟時期,動物的死亡率達到了最低點,之後開始成指數增長。貢培茲定律的背後有其生物學原因。自然選擇是通過生殖起作用的,如果體內有害的因素(例如致病基因)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