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各國電影人物代表

各國電影人物代表

發布時間:2023-03-06 09:17:42

Ⅰ 電影的代表人物

中國電影百年代表人物

鄭正秋
生卒年1889年-1935年。原籍廣東潮州,1902年畢業於上海育才公學,曾從事新劇運動,受聘為《民立報》劇評主筆,倡導戲劇應成為改良社會、教化民眾的工具。1913年與張石川合組新民公司,共同編導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與張石川等共同創辦明星影片公司。
一生共編導影片40餘部,是第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1913年,《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故事片,被夏衍譽為「為中國電影事業鋪下了第一塊奠基石」。1923年編寫了電影劇本《孤兒救祖記》,第一次為國產片帶來遠遠超過外來影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聲譽。1933年編導的《姊妹花》是中國最早的有聲故事片之一,創下了在同一家影院連續放映60餘天的空前紀錄。

邵氏兄弟
邵氏兄弟1925年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從事影片的攝制與發行。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起一座輝煌的電影王國。邵氏兄弟80年間共拍攝影片1000餘部,以商業娛樂片為主,但不乏佳作,有40多部影片獲得各類電影大獎,創造了多個第一,如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武俠片《女俠李飛飛》、第一部片上發聲的有聲片《歌場春色》、第一部粵語片《白金龍》,開辟了黃梅調電影和新武俠片兩種新的電影形式……

邵氏兄弟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走過了中國電影發展的每一步,並且在每一階段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們的歷史幾乎是中國商業電影發展的縮影。

蔡楚生
生卒年1906年-1968年。廣東潮陽人,1929年進入明星影片公司,以副導演兼美工師的身份協助著名編導鄭正秋工作。1933年拍攝的《都市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之作。

抗戰期間,蔡楚生先後認識了周恩來、毛澤東等人,開始自覺地為人民解放事業而奮斗。抗戰勝利後,按周恩來的指示,與其他影人共同建立了進步電影的陣地———聯華影藝社,一年後又改組成立昆侖影業公司,蔡為編導委員會成員。在戰後物資極其匱乏、自身重病未愈的情況下,蔡楚生又與鄭君里合作,奮力完成了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
主要作品有《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南海潮》等。由於對中國電影事業和電影藝術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他被評論界譽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

趙丹
生卒年1915年-1980年。祖籍山東肥城。1932年進入明星影片公司。
主要作品有《琵琶春怨》、《上海二十四小時》、《女兒經》、《馬路天使》、《十字街頭》、《中華兒女》、《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關不住的春光》、《麗人行》、《烏鴉與麻雀》、《武訓傳》、《李時珍》、《海魂》、《林則徐》、《聶耳》、《烈火中永生》,他代表了中國20世紀60年代前後的電影表演最高水平,享有相當的國際聲譽。

周璇
1918年生於江蘇省常熟,1957年9月22日去世,終年39歲。
周璇一生共出演了40多部影片,並主唱過電影主題曲和插曲100多首,因其在電影《馬路天使》中飾演女主角小紅,並在影片中主唱的兩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而成為人們心中永遠的銀幕偶像。主要作品還有《李三娘》、《董小宛》、《蘇三艷史》、《長相思》、《歌女之歌》、《莫負青春》、《憶江南》、《夜店》等。

該片獲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攝影獎、最佳美術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0年優秀影片獎;第2屆「文匯電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第1屆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1995年上海影評學會中國電影90年「十大名片」之一
謝晉
生於1923年,浙江上虞縣人。1953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謝晉先後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等國際電影節評委。

其它影片《高山下的花環》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3項大獎;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4項大獎。《芙蓉鎮》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4項大獎;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4項大獎。《女兒谷》獲1995年第4屆全國大學生電影節特別榮譽獎。《鴉片戰爭》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5項大獎;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最後的貴族》獲第1屆中國電影節榮譽獎。

李小龍
生卒年1940年-1973年。生於美國舊金山,祖籍廣東順德。1966年因參演《青蜂俠》一舉成名,開始私人教授好萊塢名人中國功夫。在不少外國人的心目中,李小龍就是中國功夫的化身。

1971年11月被國際武術權威雜志《黑帶》列為「世界七大武術名家之一」,被譽為功夫之王、武之聖者。1972年憑《精武門》一片獲金馬獎「最佳技藝獎」,1993年好萊塢名人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1993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張藝謀
生於1951年,西安人。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1987年開始出任導演。
1985年《黃土地》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1988年影片《紅高粱》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1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2000年2月《我的父親母親》獲第50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評委會大獎。1995年在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被授予終生成就獎。1996年被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為當代世界20位大導演之一。2005年2月獲得好萊塢藝術指導公會頒發的電影影像傑出貢獻獎。

李安
1954年生於中國台灣省,祖籍江西。1975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學院,後前往美國留學。
1993年《喜宴》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並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94年《飲食男女》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1995年《理智與情感》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並被評選為美國全國影評協會和紐約電影評論家協會最佳導演。2000年《卧虎藏龍》在第73屆奧斯卡金像獎獲10項提名,並最終奪得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音樂、最佳攝影及最佳藝術指導四項大獎。李安本人也獲得了第5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獎及美國「導演協會獎」。

鞏俐
1965年生於沈陽,祖籍山東濟南。1985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後留校任話劇研究所演員。
1992年《秋菊打官司》榮獲威尼斯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金獅獎,並獲得金雞獎與百花獎雙料最佳女主角獎。2000年因《漂亮媽媽》榮獲第2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同時被授予藝術成就大獎,並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同年獲邀出任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Ⅱ 荷蘭電影的代表人物

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荷蘭電影導演。1898年11月18日生於奈梅亨 ,1989年6月28日卒於巴黎。1927年創辦荷蘭第一個電影俱樂部。在先鋒派電影的影響下,他早期影片帶有抒情的唯美主義傾向 ,如《橋》、《雨》等。1930年攝制了表現荷蘭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紀錄片《須德海》。此後拍攝大量紀錄片。1989年底 伊文思在巴黎去世。
在世界電影史上,尤里斯·伊文思被稱為紀錄電影的先驅,與美國的羅伯特.弗拉哈迪、英國的約翰·格里爾遜和蘇聯的吉加·維爾托夫並稱為四大紀錄電影之父。
在先鋒派電影的影響下,他早期影片帶有抒情的唯美主義傾向 ,如《橋》、《雨》等。1930年攝制了表現荷蘭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紀錄片《須德海》。此後,在世界各地拍攝紀錄片 ,如紀錄比利時煤礦工人大罷工的《博里納日》、反映西班牙戰爭的《西班牙土地》、表現中國抗日戰爭的《四萬萬人民》和紀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認識你的敵人:日本》等 。戰後,在蘇聯、波蘭、巴西、中國、法國、義大利、馬里 、古巴、越南等國拍攝了大量紀錄片,如《塞納河畔》、《愚公移山》等。由於他在世界各地拍片,故有「飛行的荷蘭人」之稱。1946年因拍攝澳大利亞工人拒絕為荷蘭船隻裝卸武器的影片而被荷蘭政府禁止出入荷蘭,禁令直到1966年才撤銷。1955年獲得世界和平獎金,1978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稱號 ,1986年又獲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伊文斯同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他珍視中國為他的「第二故鄉」。新中國成立後,他還應邀先後擔任新影廠和文化部顧問,通過講學和實踐,協助我國培養了一批新聞紀錄電影人才。同時在我國拍攝了《早春》、《愚公移山》等紀錄片,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和社會的一個方面。80年代後,伊文斯在中國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風》。 馬林·戈里斯(MARLEEN GORRIS,1950—): 是荷蘭少見的風格細膩、詩意的女性導演,她所拍攝的代表作被公認為是1994年的《安東尼婭家族》(ANTONIA'S LINE)和1996年改編自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沃爾夫同名小說的《達羅威夫人》。前者以哲理而幽默的視角將人世間不同類型的感情一片打盡;不僅將女性之間的友情和愛情刻畫得細致入微,而且將普通男女的感情表述得極富詩意,相信看過本片的觀眾都不會忘記這樣的場景: 每逢月圓之夜,樓上的女瘋子就發出有節奏的吼叫,而樓下的男教徒則默默傾聽;當女瘋子棄世而去時,男教徒也悲傷地隨她而去;更感人的是他們的墓誌銘:「他們生前從未同床,死後卻同墓。」而《達羅威夫人》被公認為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改編弗吉尼亞·沃爾夫小說的電影,戈里斯充分把握了小說家的意識流精髓,將一個中年婦女在一天內的復雜思緒表達得清晰而准確。
作品年表
(1) 《DE STILTE ROND CH?RISTINE M》, 1982
(2) 《破碎之鏡》(BROKEN MIRRORS), 1984
(3) 《最後之島》(THE LAST ISLAND), 1990
(4) 《關於一條街道的故事》(TALES FROM A STREET),1992
(5) 《安東尼婭家族》(ANTONIA'S LINE),1994: 獲1995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6) 《達羅威夫人》(MRS DALLOWAY),1996: 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7) 《隨我去西方》(COME WEST WITH ME),1998

Ⅲ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3)各國電影人物代表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Ⅳ 求列舉一些中外著名電影的經典角色

哈利波特的伏地魔(臉都不完全了,絕對看的出來)
當然哈利波特也是(不過這個臉是完整的)
007的老牌詹姆斯邦德(多帥,多有英倫風啊)
暮光之城裡愛德華的父親(臉色蒼白成那樣,不懷疑他是吸血鬼都怪了)
驚情600年裡的吸血鬼(臉皮極皺,還有兩邊的頭發真有個性,走路時用類似飄的)
剪刀手愛德華(那個臉真的像人皮拼起來的)
X戰警里德金剛狼(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
超人(內褲外穿)

Ⅳ 要歐洲電影發展史,在線等

歐洲是電影的發源地,在世界電影史上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一代代的歐洲電影工作者憑著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向世人奉獻了舉不勝數的傳世佳作。一代代的歐洲電影工作者憑著對電影藝術的執著追求,向世人奉獻了舉不勝數的傳世佳作。

1.首先將聲音、色彩運用於電影
2. 率先使用了寬銀幕

3.每一次興起概念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 超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所眾周知,1928年西班牙人路易斯布努艾爾的那部24分鍾的短片《一條安達魯狗》中刀片切割人眼球、口中長出頭發等的怪異鏡頭,開創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先河)

4.新浪潮電影的根據地。

這些技術和風格上的電影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電影的最初面貌,而使之成為一門藝術,時至今日,歐洲的電影人們仍在孜孜不倦地對第七藝術--電影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目前市面上很難見到那些歐洲電影大師級人物的作品,不過每當談起這些響當當的名字:英格瑪.伯格曼、阿倫.雷乃、費德里科.費里尼、安東尼奧尼、弗郎索瓦.特呂弗、賴納.沃納.法斯賓德,許多影友便禁不住眉飛色舞。

新浪潮,肯定首先想到的是法國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由克羅德夏布羅爾、弗郎索瓦特呂弗、讓呂克戈爾達和埃立克羅邁爾這幾位《電影手冊》雜志的編輯掀起的這場電影新浪潮,從1958年到1962雖說持續時間不算長,但對整個世界電影卻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期間的代表作品是:特呂弗的《胡作非為》(即《四百下》)、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等。

隨即響應這股洶涌浪潮的歐洲導演多達100多號子,如「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侖雷乃(《廣島之戀》)阿涅斯瓦爾達以及德國電影奇才法斯賓德(《水手奎萊爾》),也有科班出身的路易馬勒(《再見孩子》、《愛情重傷》)等以及一些魚龍混雜之人。

作為一場運動,新浪潮只是曇花一現便很快消失了,不過它的影響卻改變了以後的兩代電影人,如今這股當年被視為無政府主義的風潮再次席捲了法國乃至歐洲電影圈,新生代的電影家們向七八十年代迴避現實與回歸「優質電影」的傾向提出的挑戰。

與盧克貝松(反映退縮到大海深處孤獨生活的《碧海情》)、讓雅克阿諾(幽閉禁錮人性的教堂生活的《玫瑰的名字》)、卡拉克斯(無人的石橋下那永遠不靠岸的漂泊愛情故事《新橋戀人》)等人的唯美主義和非人格化的意象色彩不同,以埃立克羅尚、科里科拉爾等人開創的電影新新浪潮,回歸過去雷諾阿時代的現實主義傳統,不僅時代鮮明,而且沒有花哨的攝影技巧,靠的是以人性在現實中的真實體現打動觀眾。

1989年的《冷酷祭典》如一股清風吹入影壇,這部榮獲威尼斯、凱撒最佳女主角、多倫多影評人大獎的影片,描述的是兩位個性很強的女性,由於都曾有過被迫殺人的經歷而結識到成為好朋友,然而現實中並非如她們所意願地發展,直至在作保姆的主人家裡迸發出所有激情。

另外一部代表作品就是92年的《瘋狂夜》,這部編導兼主演本人因愛滋病死去的反映當今愛滋病時代的真實見證的影片激情四溢,無論從電影史上還是社會學角度而言,均堪稱里程碑,因為它是第一次直面愛滋病患者的真實生活並以其獨特的魅力改變著社會對愛滋病及其患者的態度。 95年的《仇恨》和《誘餌》(新鮮誘惑)都屬於這類取材於社會、更接近觀眾的影片,不過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對整體電影業發展和社會現狀是否有好處,排除藝術本身的因素不談,現在還很難作出結論。 95年的《仇恨》和《誘餌》(新鮮誘惑)都屬於這類取材於社會、更接近觀眾的影片,不過這股新新浪潮的影片對整體電影業發展和社會現狀是否有好處,排除藝術本身的因素不談,現在還很難作出結論。

現在翻回去來看看戈達爾的名作《精疲力盡》,影片描寫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強盜在一個americangirl的幫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後還是被她告發,死於警察的槍口之下。現在翻回去來看看戈達爾的名作《精疲力盡》,影片描寫一個四處為非作歹的強盜在一個american girl的幫助下躲避警方的追捕,最後還是被她告發,死於警察的槍口之下。 影片之所以轟動是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人生,表現了人的行為的隨意性、無目的性以及人際關系的冷漠,而且它還表現出對傳統電影規范和陳舊的技術法則的蔑視與背離,採用靈活的敘事方式、畫面格式與跳接等大膽技巧」。影片之所以轟動是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視角觀察人生,表現了人的行為的隨意性、無目的性以及人際關系的冷漠,而且它還表現出對傳統電影規范和陳舊的技術法則的蔑視與背離,採用靈活的敘事方式、畫面格式與跳接等大膽技巧」。

特呂弗的《胡作非為》早於同年的《精疲力盡》,這小子是靠大量觀摩電影而「自學成才」的導演,與他經歷極為相似的導演就是美國鬼才昆汀.塔倫蒂諾,據說昆汀在導演《黑色小說》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電影。特呂弗的《胡作非為》早於同年的《精疲力盡》,這小子是靠大量觀摩電影而「自學成才」的導演,與他經歷極為相似的導演就是美國鬼才昆汀.塔倫蒂諾,據說昆汀在導演《黑色小說》之前,每天要看上五六部電影。1959年的這部影片描述13歲少年杜瓦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均得不到溫暖的情況下,屢次出逃並最終走上犯罪道路。 1959年的這部影片描述13歲少年杜瓦爾在學校、家庭和社會均得不到溫暖的情況下,屢次出逃並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有傳聞說這部影片是特呂弗的自傳體,如同《黑色小說》是昆汀這個小混混的自我寫照、《陽光燦爛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兒時一般,它勝在以樸素的紀實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細膩的心理揭示及實景拍攝、攝影機連續運動、長鏡頭的恰當使用等藝術創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呂弗首次拍長片便獲得了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真的同昆汀與他的《黑色小說》如出一轍。有傳聞說這部影片是特呂弗的自傳體,如同《黑色小說》是昆汀這個小混混的自我寫照、《陽光燦爛日子》是姜文和王朔的兒時一般,它勝在以樸素的紀實風格、濃厚的生活氣息、細膩的心理揭示及實景拍攝、攝影機連續運動、長鏡頭的恰當使用等藝術創新手法上,它也使得特呂弗首次拍長片便獲得了戛納影展最佳導演獎,真的同昆汀與他的《黑色小說》如出一轍。

再來看看德國的新浪潮,歷史上德國影片一直不乏極為優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鐵皮鼓》玩命獲獎,使德國電影得到了世界公認。再來看看德國的新浪潮,歷史上德國影片一直不乏極為優秀的作品,1979年施隆多夫的《鐵皮鼓》玩命獲獎,使德國電影得到了世界公認。德國電影新浪潮始於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當首推Rainer WernerFassbinder(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電影奇才是「反戲劇劇院」流派的主要人物。德國電影新浪潮始於六十年代末,代表人物當首推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法斯賓德),這位英年早逝的電影奇才是「反戲劇劇院」流派的主要人物。 1969年僅24歲的法斯賓德就以其處女作品《愛比死更冷》聞名於世,他不權是編劇、導演,而且還親自上陣作主角,從其短暫的14年電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來看,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他暢導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直到今天以維姆文德斯為代表的德國電影人仍在發展壯大。 1969年僅24歲的法斯賓德就以其處女作品《愛比死更冷》聞名於世,他不權是編劇、導演,而且還親自上陣作主角,從其短暫的14年電影生涯共拍出41部影片來看,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他暢導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直到今天以維姆文德斯為代表的德國電影人仍在發展壯大。

法斯賓德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是1979年的《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絕筆之作《水手奎萊爾》,前者使德國電影打入了美國乃至世界市場,後者剛是一部情色經典,這所以說它是情色作品,是因為該片充滿了同性戀、雙性戀以及佔有欲極強的中年婦人的亂倫行為。法斯賓德最重要的兩部作品是1979年的《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和1982年的絕筆之作《水手奎萊爾》,前者使德國電影打入了美國乃至世界市場,後者剛是一部情色經典,這所以說它是情色作品,是因為該片充滿了同性戀、雙性戀以及佔有欲極強的中年婦人的亂倫行為。這是一部表現主義作品,沒有完整的敘事結構,事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人物的行為既無動機,又無邏輯,整部影片象一篇用影像構成的寓言。這是一部表現主義作品,沒有完整的敘事結構,事件之間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人物的行為既無動機,又無邏輯,整部影片像一篇用影像構成的寓言。「它是法斯賓德個人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構築極端世界的模式:一個無愛的世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爭斗、欺詐、謀殺和性。」為表現這一世界,法斯賓德在整部影片當中都使用同一種顏色--橙色,這是一種表現色情的色彩,使觀眾產生一種壓抑感,「好象進入地獄,使人透不過氣來」。 「它是法斯賓德個人經歷的寫照,也是他構築極端世界的模式:一個無愛的世界,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爭斗、欺詐、謀殺和性。」為表現這一世界,法斯賓德在整部影片當中都使用同一種顏色--橙色,這是一種表現色情的色彩,使觀眾產生一種壓抑感,「好像進入地獄,使人透不過氣來」。

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兩年在大陸碟市上已經屢見不鮮,從〈德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從〈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啟示錄〉(1997)文德斯的成功證明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當代德國電影代言人。文姆文德斯的作品近兩年在大陸碟市上已經屢見不鮮,從〈德克薩斯州的巴黎〉(1984)到〈直到世界末日〉(1990)(3碟),從〈天使之翼〉(1987)到〈暴力啟示錄〉(1997)文德斯的成功證明了自己是當之無愧的當代德國電影代言人。 同時他也是獲次數最多的德國導演,〈德州巴黎〉獲戛納金棕櫚大獎,86-87年間的半紀錄體影片〈柏林上空〉獲戛納影評人特別獎及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同時他也是獲次數最多的德國導演,〈德州巴黎〉獲戛納金棕櫚大獎,86-87年間的半紀錄體影片〈柏林上空〉獲戛納影評人特別獎及歐洲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此外,〈天使之翼〉還被無恥的好萊塢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此外,〈天使之翼〉還被無恥的好萊塢在96年翻拍成〈天使之城〉(X情人)。

Ⅵ 電影上世界上重要的電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國表現主義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Ⅶ 美國電影史傳奇人物有哪些

史泰龍,施瓦辛格,萊昂納多·威爾海姆·迪卡普里奧,布魯斯威利斯,傑森斯坦森,尼古拉斯凱奇,以上只是部分!好萊塢巨星雲集!

Ⅷ 歐美電影有哪些經典的人物名字比如碟影重重的傑森伯恩,美國隊長的史蒂夫羅傑斯,白宮陷落的班寧,等等

玩命快遞的傑森斯坦森,速度與激情的保羅·沃克、范·迪塞爾,終極鬥士的斯科特·阿特金斯
變臉的尼古拉斯·凱奇

外國電影的7種角色分別是什麼

克里斯多夫.沃格勒理論.他認為一共有7種基本的角色功能:英雄,導師,關卡守門人,信使,變化者,影子和小丑. 英雄 戲劇功能:英雄是故事主人公,是整個征途的發起者.英雄是獲得觀眾認同 的角色。他在整個電影的過程中不斷長大. 心理功能:用FRUED理論來看,英雄代表的是自我--這是心理中負責個人認同的部分. 導師 戲劇功能:導師是睿智,經驗豐富的角色(通常以老人形象出現)導師會激勵英雄,幫助他克服恐懼和憂慮,引導他認識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心理功能:導師代表的是"高尚的自我" 關卡守門人 戲劇功能:其是在敘述的關鍵時刻("關卡")暫時阻礙英雄前進的人. 他的出現是為了考驗英雄是否做好了准備,去接受敘述中的挑戰. 心理功能:他代表著(1)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普通障礙(運氣不好,偏見,壓抑)和(2)我們自身的問題 使者戲劇功能:使者是通過宣布重要的變化或者挑戰,"召喚"英雄踏上旅程的角色.使者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一種力量,如"龍卷風"中暴風雨的到來 心理功能:宣布改變的必要性。 變化者 戲劇功能:是通過偽裝或謊言迷惑,誤導英雄的角色.他們帶來猶豫,緊 張,且讓敘述有了懸念 心理功能: 和英雄的性別常相反。 影子 戲劇功能:是阻礙英雄前進,給故事製造沖突的反面角色 心理功能:代表的是英雄內心的"黑暗面" --被壓抑的恐懼,慾望和痛苦回憶 小丑 戲劇功能:是通過玩笑和惡作劇給電影帶來輕松的角色 心理功能:代表的是調皮搗蛋的慾望和改變的慾望.

Ⅹ 請問歷來中外喜劇電影的代表作和代表人物都有哪些

路易.德菲耐斯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著名的喜劇明星,路易.德菲耐斯因主演以二戰為背景的喜劇片《虎口脫險》而被觀眾所熟知。

1914年7月31日,菲奈斯生於一個西班牙裔中產階級家庭。菲奈斯成長在歐洲歷史上最乾燥、惶恐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二戰結束時,菲奈斯已到而立之年。在這期間,菲奈斯想在戲劇上有所發展,但他沒能在動盪的歲月找到合適的起點。而是在皮貨店裡撿別針,照相館里當小工,最討厭數字的他還當過會計。1936年,戈爾曼.艾洛蒂(Germaine Elodie)嫁給了在巴黎一間又一間酒吧跑來跑去彈鋼琴的菲奈斯,這是一場歷經6年的失敗的婚姻。

離婚之後,菲奈斯在朋友的勸說之下決定演戲。他用一幕莫里哀的戲劇通過了當時著名的雷米.西蒙的表演學校的考試。菲奈斯沒有錢支付學費,雷米找他談了一次話,允許他免費學習。在那裡他結識了達尼埃爾.格蘭(Daniel Gélin),這個演藝成績平平的演員最早介紹菲奈斯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巴比松的誘惑》,從此他開始了10年跑龍套和小角色的生涯。

菲奈斯的年代是法國電影界風起雲涌、人才輩出的年代。與菲奈斯同齡兩位著名的喜劇明星讓.迦本和塔蒂,可以說50年代成了法國電影院里笑聲最多的年代。

1965年,菲奈斯與導演烏里和同伴布爾維爾合作的《虎口脫險》,在法國新浪潮電影沉重的現實主題與左岸派晦澀模糊的影像中灼灼而立,成為歷史上最好看、最受觀眾歡迎的戰爭喜劇,影片中那個自私尖酸的指揮家和老實愚笨的油漆匠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無以計數的笑聲。

十部菲奈斯電影:

☺1946年,《巴比松的誘惑》(La Tentation de Barbizon),菲奈斯的第一部電影。
☺1956年,《穿越巴黎》(La Traversée de Paris),菲奈斯的成名作,在影片中他與法國老牌影星讓•迦本(Jean Gabin)和布爾維爾(Bourvil) 共同合作,使法國觀眾發現了這個32歲的喜劇天才。
☺1964年,《芳托馬斯》(Fantômas),菲奈斯與讓•馬雷重新演繹芳托馬斯電影。
☺1964年,《聖特羅佩的警察》(Le Gendarme de Saint- Tropez),第一部也是最好的「警察系列」電影,該系列前後共拍攝了6部。
☺1966年,《虎口脫險》(La Grande Vadrouille),菲奈斯的代表作,是法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喜劇電影,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優秀的喜劇電影。
☺1967年,《長長的假期》(Les Grandes Vacances),與克勞德•讓莎(Claude Gensac)第一次在電影中扮演夫妻,之後他們先後在10部電影中扮演夫妻。
☺1967年,《奧斯卡》(Oscar),根據菲奈斯主演的同名戲劇改編的諷刺喜劇。
☺1973年,《雅各布教士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rabbi Jacob),菲奈斯本人最滿意的作品。
☺1980年,《吝嗇鬼》(L』Avare),菲奈斯自導自演了夢寐以求的莫里哀著名諷刺喜劇。
☺1982年,《警察與女警察》(Le Gendarme et les gendarmetees),菲奈斯最後一部電影作品。

閱讀全文

與各國電影人物代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典愛情電影英文 瀏覽:851
老婆和男人約會看電影 瀏覽:134
如何才能把手機的電影在電視機上放 瀏覽:776
手機p圖軟體電影字幕 瀏覽:309
怎麼判斷電影是真4k 瀏覽:840
好看電影9 瀏覽:854
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是哪個電影 瀏覽:335
關於茶葉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3
老古裝電影一個尼姑坐在蓮台 瀏覽:797
什麼王國有半獸人的電影 瀏覽:130
怎麼看電影版權信息 瀏覽:500
看電影認識 瀏覽:821
宋仲基新電影 瀏覽:708
在高德地圖上買電影票怎麼查看 瀏覽:999
開機看電影沒聲音 瀏覽:461
關於紋身的香港愛情電影 瀏覽:511
電影演員劉思思圖片 瀏覽:524
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 瀏覽:608
電影躲避劇情 瀏覽:614
孩子王電影劇情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