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中沒有人物出現的鏡頭稱為

電影中沒有人物出現的鏡頭稱為

發布時間:2023-03-14 11:19:23

⑴ 電影鏡頭可以分為哪些類別

由於不同的敘事功能和表現特徵,電影鏡頭分為不同性質的若干類別。

空鏡頭:畫面里不出現人物或動物的鏡頭,又稱景物鏡頭。通過移動攝影和蒙太奇剪接,使空鏡頭與有人物出現的鏡頭組接出多種意義關系,如表達思想感情,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進行時空轉換,控制敘事節奏等。而使用較多的是用以抒發感情、創造意境,具有隱喻、聯想、升華的藝術效果。

主觀鏡頭:影片中通過某一人物的視線來觀察、表現對象的鏡頭。這種鏡頭表示的是片中角色的視角,反映他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色彩。通過放映,這種視角也被強加到觀眾身上,使觀眾暫時站在角色的地位去共同體驗、經歷,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於觀眾理解人物有一定幫助。

客觀鏡頭:用不參與劇情的旁觀或中立的視角拍攝的鏡頭。一部影片中的絕大部分鏡頭都是客觀鏡頭。它擔負著敘述劇情、介紹環境、刻畫人物、烘托氣氛等劇作任務和通過畫面體現風格的藝術表現功能。觀眾可以通過客觀的敘述、描寫,擴大視野,參與事件進程,理解人物。

運動鏡頭:攝影機的運動,主要指推、拉、搖、移、升、降等運動攝影方式,所以又稱移動攝影。移動攝影是指將攝影機固定在軌道移動車或其他運輸工具上,或手持攝影機在機位移動中拍攝。它並不包括被攝對象是否運動。

⑵ 電影中沒有人物的鏡頭成為空鏡頭,最能表現意境,這句話對嗎

對......................................................

⑶ 空鏡頭必須沒有人嗎

是的。

空鏡頭又稱「景物鏡頭」。也就是說影片中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

空鏡頭與常規鏡頭可以互補而不能代替,是導演闡明思想內容、敘述故事情節、抒發感情的重要手段。

轉換手段

電影《蝴蝶夢》的開頭部分,第一個空鏡頭:曼德利的景色,寂靜的夜晚,月亮,天空,行雲,被燒過的曼德利殘狀,長時間的空鏡頭伴隨著畫外音。畫外音結束後,出現第二個空鏡頭:法國南部的海濱,海水沖擊著岩石,浪濤呼嘯,浪花飛濺,接下來是陡峭懸崖。這兩個空鏡頭,由曼德利轉為法國南部海岸。

⑷ 電影鏡頭專業術語解釋及種類有哪些

1.空鏡頭——畫面上沒有人物而只有景或物的鏡頭。空鏡頭也叫景物鏡頭。空鏡頭的內容不「空」,它是影視介紹環境、敘述事件、刻劃人物、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空鏡頭的在展示故事發生的環境時,往往出現在影片的開頭。2.長鏡頭——指長時間拍攝的、不切割空間、保持時空完整性的一個鏡頭。此鏡頭在同一銀幕畫面內保持了空間、時間的連續性,統一性,能給人一種親切感、真實感;在節奏上比較緩慢,故抒情氣氛較濃。有人把長鏡頭稱作「鏡頭內部蒙太奇」。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是「長鏡頭理論」的倡導者,並總結了長鏡頭在電影中的運用實踐:(1) 長鏡頭和景深鏡頭的運用可以避免嚴格限定觀眾的知覺過程,它是一種潛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過事物的常態和完整的運動揭示動機,保持「透明」和多義的真實;(2) 長鏡頭(鏡頭-段落)保證事件的時間進程受到尊重,景深鏡頭能夠讓觀眾看到現實空間的全貌和事物的實際聯系;(3) 連續性拍攝的鏡頭-段落體現了現代電影的敘事原則,擯棄戲劇的嚴格符合因果邏輯的省略手法,再現現實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實感。後人稱巴贊的理論為「長鏡頭派」。長鏡頭作為一種電影風格和表現手段在展現完整現實景象方面有其獨特的優越性。3.仰俯鏡頭——大多數的鏡頭是平視拍攝的。在電影畫面中,拍攝角度不同,被攝對象在觀眾視覺范圍內的方位、形象就會變化,從而引起觀眾對被攝對象的注意,改變觀眾的心理反應。仰攝就是攝影機由下往上、從低向高的角度拍攝,仰鏡頭代表了觀眾向上仰望的視線,在感情色彩上往往有舒展、開闊、崇高、敬仰的感覺。俯攝就是攝影機從高往低、由上往下的角度拍攝,俯攝代表了觀眾向下俯視的視線。俯鏡頭在感情色彩上,使人有陰郁、渺小、壓抑的感覺拍攝角度適宜表現人的悲劇命運或是反而人物的可憎卑劣。在許多影視片中,時常用俯鏡頭拍攝敵人的酒宴、賭場的嘈雜、匪徒的密謀等等。4.快慢鏡頭——按正常情況拍攝的速度,每秒鍾24格畫面。如果攝影機拍攝的速度減低或加快,而不改變按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地么銀幕上就會出現特殊的視覺效果。低於攝影機正常速度24格/秒拍下的鏡頭叫快鏡頭,放映時在銀幕上出現比實際的運動快的效果。快動作的鏡頭運用得當,會產生一種誇張的喜劇性效果。但因在觀眾視覺上停留時間,運用得不多。高於攝影機正常速度24格/秒拍下的鏡頭叫慢鏡頭,放映時在銀幕上出現慢動作。慢鏡頭在影視的造型中有特殊的意義。它能人為「延緩」動作節奏,「延長」動作時間,使觀眾看清在正常情況下看不清的一些動作過程,因此普多夫金稱慢鏡頭是「時間的特寫」是一種有意識引導觀眾注意的方法。5.主觀鏡頭——從鏡頭給觀眾的印象而言,又有客觀鏡頭和主觀鏡頭兩種。從導演(也是觀眾)的視角出發來敘述的鏡頭叫客觀鏡頭。從劇中人物的視點出發來敘述的鏡頭叫主觀鏡頭。主觀鏡頭把攝影機的鏡頭當作劇中人的眼睛,直接「目擊」生活其他人、事、物的情景。它因代表了劇中人物對人或物的主觀印象,帶有明顯的主觀色彩,可難事我觀眾產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進而使觀眾和人物進行情緒交流,獲得共同的感受。

⑸ 電影畫面中都有哪些鏡頭類型

全景、中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寬特寫、全特寫、中特寫、極近特寫。

1、全景鏡頭,也叫全身鏡頭,是指整個人從頭到腳都出現在畫面當中,全景鏡頭一般用於兩人或多人畫面,由於人物的縮小,身後的背景也就更加清晰、全面,可以給觀眾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並使畫面看起來更加生動。

當然所指的局部特寫不一定只是眼部,也可能是身體其他部位。

⑹ 電影鏡頭分為幾種

電影鏡頭是多種多樣的,根據電影內容和表現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鏡頭。電影攝影機從開拍起到停止拍攝,這—段電影膠片叫做一個鏡頭。從第二次開拍到再停止就算第二個鏡頭。一般地來說,電影鏡頭有下列幾種:
(一)拉鏡頭:它的作用是為了讓觀眾在看清楚某一重點的基礎上,由點到面,認識人物和環境,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拉鏡頭使人產生寬廣舒展的感覺。
(二)眼鏡頭:顧名思義,就是鏡頭始終是跟隨一個在行動中的表現對象進行拍攝,以便連續而詳細地表現他的活動情形,或在進行中的動作和衷情。
(三)搖鏡頭:這是指攝影機放在固定位置,向左右環顧,搖攝全景,或者跟著拍攝對象的移動進行搖攝。它常用於介紹環境或突出人物行動的意義和目的。
(四)推鏡頭:是指被攝人位置不動,只移動攝影機推成近景或特寫鏡頭。同一個鏡頭內容,緩慢地推近,給人以從容,舒展和細微的感受。快推則產生緊張,急促、慌亂的效果。推拍,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加強氣氛的烘托。
(五)主觀鏡頭:是將電影的鏡頭當做劇中人物的眼睛來觀察和表達客觀事物的,它可以模擬感覺、渲染氣氛。主觀鏡頭比較普遍的是用來表現人物在特殊情況下的精神狀態,也常用來反映人物的幻覺,想像,這在電影中是經常出現的。同時,對於刻劃人物性格也有突出的作用。
(六)空鏡頭:這種鏡頭,以具體的視覺形象(即畫面)表明一定的時間、地點、沒有人物,沒有語言,只喪現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氣氛的場面。如山、水、海、青松、花草、白雲、月亮、飛鳥等。它是使電影富有詩情畫意的重要手段,從而造成寬廣,深邃的意境。
(七)俯仰鏡頭:俯仰鏡頭可分為俯鏡頭和仰鏡頭。俯鏡頭除鳥瞰全景之外,還可以表現陰郁、壓抑的感情,一般起貶意的作用。仰鏡頭為瞻仰景,在感情上起著褒意的作用。
(八)升降鏡頭:升降鏡頭一般用於大場面的拍攝,它能夠改變鏡頭視角和畫面空間,有助於戲劇氣氛和效果的渲染。
(九)綜合性鏡頭:綜合性鏡頭,指鏡頭的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為了使電影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現某一情節,往往在一個電影鏡頭里,將推、拉、升、降、搖、移等鏡頭結合在一起使用。它為畫面造成正、側、仰、俯、平等各種不同的鏡頭角度,既能表現環境的全貌,又能表現某個特定人物的近景,以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使電影更加富有表現力。所以,電影鏡頭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結合、交織在一起使用。這種鏡頭也稱為長鏡頭。
(十)變焦距鏡頭:它是指攝影機的位置不變,通過安裝在影機內的變焦距鏡頭的焦距變化,使拍攝對象在不改變與攝影機的距離的條例下,加速或勻速的拉遠或推近。
原名威客中國威客網,是威客行業領先的眾包服務平台。是僱主和威客最值得信賴的威客網站,其中服務品類涵蓋知識產權、商標注冊、logo設計、平面設計、網站建設、文案策劃、裝修設計等為主的400餘種現代服務領域。致力於為廣大需求者解決各種實際性需求問題,打造全方位的創意服務。

⑺ 電影攝影術語

定格
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定格是動作的剎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態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某個細節等。
具體製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復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藉此點題,以便給觀眾留有回味。
特寫
拍攝人像的面部、被攝對象的一個局部的鏡頭。為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創用。特寫鏡頭是電影畫面中視距最近的鏡頭,因其取景范圍小,畫面內容單一,可使表現對象從周圍環境中突現出來,造成清晰的視覺形象,得到強調的效果。特寫鏡頭能表現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揭示人物
出畫入畫
電影藝術處理鏡頭結構的一種手法。鏡頭畫面中的中心人物或運動物體離開畫面,稱為出畫;人物或運動物體進入畫面,稱為入畫。當一個動作貫串在兩個以上的鏡頭中時,為了使動作流程繼續下去而不使觀眾感到混亂,相連鏡頭間的人物或運動物體的出畫和入畫方向應當基本上一致,否則必須插入中性鏡頭作為過渡。
圈入圈出
「劃」的一種變化。以圓圈的方式,從畫面中心圓點開始逐漸擴大(圈出),或以圓圈將整個畫面逐漸收縮為圓點(圈入),並由下一個畫面所取代。有時圈入也用於強調或突出畫面上某一細節部分。
切出切入
指上下鏡頭直接銜接。前一個鏡頭叫「切出」,後一個鏡頭叫「切入」。這種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鏡頭組接方法,能增強動作的連貫性,不打斷時間的流程,具有干凈、緊湊、簡潔、明快的特點。往往用於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行動的銜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攝中,同一場面內的鏡頭,一般多採用這種銜接方式。隨著鏡頭的切出切入,觀眾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逐漸了解表現對象,並不感到畫面的組接痕跡。
淡入淡出
也稱「漸顯漸隱」。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後一個畫面逐漸顯現,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的開端稱「淡入」,表示一個段落的開始;前一個畫面漸漸隱去直至完全消失,稱「淡出」,表示一個段落的結束。淡入、淡出節奏舒緩,具有抒情意味,並能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間歇,產生一種完整的段落感。隨著電影節奏的加快,今已較少採用。
劃入劃出
簡稱「劃」。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用不同形狀的線,將前一個畫面劃去(劃出),代之以後一個畫面(劃入)。一般適用於表現節奏較快、時間較短的場景轉換;尤其是在描寫同時異地或平行發展的事件時,劃的組接技巧有著別種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不足之處在於,如處理不當,容易使觀眾意識到銀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畫面形象的真實感。
化入化出
也稱「溶出溶入」、「溶變」,或簡稱「化」、「溶」。電影中表示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指前一個電影畫面漸漸消失(化出)的同時後一個畫面漸漸顯現(化入)。兩者隱顯的時間相等,並且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短時間的重疊,即經過「溶」的狀態實現交替。也常用以表現現實與夢幻、回憶、聯想場面的銜接。「化」的方法,比較含蓄、委婉,並往往有某種寓意。根據內容、節奏的需要,「化」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在1-3秒之間。
長鏡頭
「短鏡頭」的對稱。指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一般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其中運動長鏡頭包括攝影機的推拉搖移升降等運動。由於長鏡頭能把鏡頭中的各種內部運動方式統一起來,因此顯得自然流暢,又富有變化,為畫面造成多種角度和景別,既能表現環境、突出人物,同時也能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於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長鏡頭的拍攝,由於不會破壞事件發生、發展中的空間與時間的連貫性,所以具有較強的時空真實感。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類型電影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美國好萊塢佔主流地位的一種影片製作方式的統稱。電影藝術在其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電影所特有的不同類型的影片。所謂類型,是指由於不同的題材、技巧和格調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疇、種類或樣式。例如,好萊塢電影最重要類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獨特的題材領域、自然背景、地區特徵乃至於場景、服裝、道具等造型元素,並由此產生這一類型獨有的敘事方式、形象構造、場面調度等藝術手法。其他類型如喜劇片、歌舞片、犯罪片、警匪片、偵探片、恐怖片、戰爭片、社會片、倫理片、幻想片、心理片、歷史片、傳記片、愛情片、兒童片、體育片、災難片等都有各自的傳統特徵。類型電影是藝術產品商業化、標准化的表現形態,多以觀眾喜愛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觀眾感興趣的流於程式化的情節,富於刺激性的圖解式的銀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觀眾;但由於它保留了歷年來藝術家們卓有成效的創造,形成電影自身的傳統,並隨著時勢的推移不斷有所變化,符合大眾化藝術的要求,因此為好萊塢電影贏得廣大的國際市場,並為其他國家商業電影所仿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的解體、導演個人風格的強調、各國新電影流派的興起、觀眾審美情趣的變異,電影類別及其內涵、技法、形式、界限均發生很大變化。
推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後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後面或靠近後邊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與前景相對應,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後景可以豐富畫面形象,產生多層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鏡頭的空間深度,從而構成場景的典型環境和生活氛圍。攝影機取俯角拍攝時,畫面中後景的表現最為明顯。在某些場面處理中,後景即構成背景。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後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前景。
近景
攝取人物胸部以上的電影畫面。視距比特寫稍遠。近景中,人物上半身活動占據畫面顯著地位,成為主要表現對象,能使觀眾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種形體動作。近景和特寫的作用有相似之處,即視覺效果比較鮮明,有利於對人物的容貌、神態、衣著、儀表作細致的刻畫。在表現人物的感情交流,揭示特定的人物關系方面,近景有其獨到的藝術功能。近景有時也用於攝取景物的某一局部。有些攝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鏡頭,一般稱為「中近景」。
前景
鏡頭中位於主體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具有烘托主體和裝飾環境等作用,並有助於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在某些移動攝影中,藉助前景的變化與更迭,可增強鏡頭的運動感與節奏感。前景應與畫面內容有機結合,片面追求前景的裝飾美,會破壞畫面的統一,甚至削弱或混淆所表現的主體。根據場面調度的需要,隨著攝影機在場景中的運動及機位的變化,前景也可能相應地轉換為後景。
內景
也稱「棚內景」。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內景的有利因素是不受天氣、季節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同時較易於創造出所需的環境氣氛和視覺效果;不利的方面是耗資大,製作費時,某些場面容易顯露人工痕跡,缺乏真實感。因此,導演為了追求場面真實,近年多採用實景拍攝。
實景
非人工搭制的場景。電影拍攝中,為了追求環境的逼真效果,所直接選用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一般須作不同程度的加工布置,以符合劇情需要。實景使影片中出現的場面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感,既可節約製片成本,也有利於加快攝制進度。
全景
攝取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全景具有較為廣闊的空間,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個動作和人物的相互關系。在全景中,人物與環境常常融為一體,能創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動畫面。全景和特寫相比,視距差別懸殊。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外景
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利於表現地方色彩或民族特色。外景由美術師根據影片情節的需要事先選定,並可按照導演的創作意圖對實景作一定的加工,使之具有典型特徵和時代氣息。
遠景
攝取遠距離人物和景物的電影畫面。這種畫面可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廣闊深遠的景象,以展示人物活動的空間背景或環境氣氛。遠景可用以表現規模浩大的人群活動,渲染氣勢磅礴的宏偉場面。同時,遠景也常被用來抒發情感、創造意境,即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或突出人物的內心波瀾。
場記
影片拍攝階段的一項工作內容,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主要任務是將現場拍攝的每個鏡頭的詳細情況:鏡頭號碼、拍攝方法、鏡頭長度、演員的動作和對白、音響效果、布景、道具、服裝、化裝等各方面的細節和數據詳細、精確地記入場記單。由於一部影片是分割成若干場景和數百個鏡頭進行拍攝的,拍攝時不能按鏡頭順序進行,因此,場記所作的記錄有助於影片各鏡頭之間的銜接,為導演的繼續拍攝以及補拍、剪輯、配音、洗印提供准確的數據和資料。影片完成後,這些記錄還可供製作完成台本之用。
導演
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化裝師
影片的重要創作人員之一。化裝師具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美學素養、繪畫基儲歷史知識和觀察、分析生活的能力,能夠掌握並熟練地運用化裝技法和技巧,帶領和指導助手完成影片所規定的化裝任務。化裝師根據影片總體造型設計的要求和演員形貌的特點,設計角色的化裝造型,指導製作各種化裝造型所需要的零配件,完成全片人物的試裝和定型。在拍攝過程中,化裝師負責保持人物造型的連貫性,並隨著人物性格、情緒、年齡、境遇等因素的變化,予以相應的修改,以保持角色外部形象的真實感。
美術師
舊稱「布景師」、「美工師」。影片造型設計的主要創作人員。美術師的工作,從研究劇本開始,由分析人物入手,根據劇情和劇本主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資料積累,進行影片的造型設計。即以化裝、服裝、布景、道具等造型手段創造劇中人物的外部形象和影片的空間環境——符合人物規定情境、具有時代感和地域特點、並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較多動作支點、有利於場面調度和拍攝的藝術空間。美術師應具有較高的文藝素養和繪畫造型能力,並能熟練掌握影片視覺體現的特有規律;應善於組織和指導有關美術造型部門的工作,以努力體現總體設計意圖。
特技攝影師
電影特技鏡頭的主要創作人員之一。與特技美術師合作,研究確定設計方案,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以普通的或特殊的攝影設備,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以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
特技美術師
也稱「特技設計」。電影特技鏡頭的設計者和拍攝工作的組織者,與特技攝影師合作完成特技鏡頭的攝制。特技美術師兼有電影造型的藝術修養和掌握電影特技工藝技術的能力,能繪制特技鏡頭的畫面氣氛圖,勝任各種透視合成鏡頭所需的繪畫和模型加工等。在與特技攝影師研究確定具體拍攝方案後,運用相應的特技工藝技術,完成特技鏡頭的拍攝任務。特技美術師提出的特技鏡頭設計方案,須能體現導演的創作意圖,與影片總體造型融為一體,並充分考慮到逼真、安全、經濟、省時等要求。
製片人
一般指電影公司的老闆或資方代理人。負責統籌指揮影片的籌備和投產,有權改動劇本情節,決定導演和主要演員的人選等。製片人大多懂得電影藝術創作,了解觀眾心理和市場信息,善於籌集資金,熟悉經營管理。
製片主任
攝制組的行政領導者與組織者。根據分鏡頭劇本及導演的創作意圖編制和執行攝制計劃和成本核算,參與選擇演員,確定外景地點,審核布景設計等工作。對影片的政治思想內容和拍攝進程負主要責任,同時也對影片的藝術和技術質量負責。
配對白
後期錄音的重要工作程序之一。指演員為剪輯完成的後期錄音影片或譯制影片配錄人物對話、獨白等。演員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須反復觀看銀幕上放映的鏡頭,熟記鏡頭中的表演,並使自己的聲音、情緒和口型與銀幕上人物的表演相吻合。
同期錄音
也稱「現場錄音」。在拍攝電影畫面的同時進行錄音的攝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帶片收錄。同期錄音要求攝影棚備良好的隔音設備,並在攝影機、錄音機上加裝避音裝置。同期錄音也用於外景拍攝現場,所錄音響供演員配音時參考,以提高影片對白的質量。
先期錄音
也稱「前期錄音」。影片製作中先錄音後拍攝畫面的一種攝制方式。多用於有大量唱詞和音樂的戲曲片和音樂歌舞片,即在影片畫面拍攝前,先將影片中的唱詞和樂曲錄製成聲帶,然後由演員在拍攝相應畫面時,合著聲帶還音進行表演。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音畫對位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包括兩種藝術處理:(1)音畫對比。音樂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別。例如在中國故事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組表現戰士們充滿青春活力、節奏快速的生活畫面,而音樂是氣勢悠長、從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紅旗飄》。這樣的對比,產生了加強畫面結構的作用。(2)音畫對立。音樂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親時撞頭尋死。興奮歡快的結婚音樂,和祥林嫂頭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畫面形成尖銳的對立,深刻地表現了舊時代的悲劇性。音畫對位有時也能預示劇情的發展。例如在故事片《天雲山傳奇》中,當宋薇和吳遙結婚時,表現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樂與喜慶場面相對立,預示著她婚後的不幸。
音畫平行
也稱「音畫並行」。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指影片中音樂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其基本特點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音畫平行的音樂。
音畫同步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指音樂與畫面的情緒一致,節奏相同。常用於動畫影片。美國美術電影導演沃爾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導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運用音畫同步的藝術處理。因而音畫同步的音樂,也稱「米老鼠音樂」。也常用於歌劇片、舞劇片、戲曲片或喜劇樣式、驚險樣式的故事片中。有時還會形成畫面、音樂與音響效果三同步。例如中國影片《孫中山》中,北伐軍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畫面與腳步音響同步出現,然後音樂也同步出現,腳步聲與音樂的低音聲部相結合,加強了音樂的低音,顯得更加雄壯和緊張。

⑻ 在電影術語中復景是什麼意思啊~~

《電影術語》

電影

由活動照相術結合幻燈放映發展起來的一種表現手段,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用電影攝影機以每秒鍾若干格畫幅的運轉速度,將被攝對象的運動過程拍攝在帶狀膠片上,成為一系列動作逐漸變化的畫面,再經過一定的工藝過程,製成可以放映的影片,當放映機將影片以同樣的運轉速度投映於銀幕時,由於「視覺暫留」原理,觀眾便從銀幕上看到放大了的活動影像。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AugusteLumi閞e1862-1954;LouisLumi閞e,1864-1948)製造出「活動電影機」,公開放映所攝短片,電影始告正式誕生。早期電影是無聲的,最初僅拍攝一些活動景象或舞台演出的片斷,後逐步從通俗娛樂形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有聲影片,遂從純視覺藝術發展為視聽結合的綜合藝術。以後又出現彩色電影、立體電影等。電影片種有故事片、新聞紀錄片、科學教育片、美術片等。50年代以來,電影已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現代藝術和社會文化現象,它由企業組織、藝術創作、製作生產、發行放映、觀眾消費、社會影響、教學研究等方面組成,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各個領域。

電影文學劇本

一種運用電影思維創造銀幕形象的文學樣式。是電影劇作者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理解進行藝術構思,並按照電影表現手法(包括場景、環境、人物形象、行為、動作、說白、音響及其他細節)通過文字描述以表達自己對未來影片設想的作品。電影文學劇本主要為拍攝影片而寫作,因此它必然受到電影特性的制約,必須符合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它所創造的形象雖然以文字為媒介,但必須能夠通過影片的攝制,以電影的各種藝術技術手段在銀幕上體現出來。它的獨特的美學特徵首先是由電影藝術本性所決定的,這就是:①富於造型表現力和鮮明的動作性;②形象的畫面感和聲音元素的有機結合;③時空自由轉換中體現的蒙太奇效果。同時,電影文學劇本必須具備文學價值,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內容的表達以及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面,可以作為獨立的文學作品為讀者閱讀和欣賞。電影文學劇本是影片攝制的基礎,其審美價值是未來影片總的藝術價值的重要前提,是影片導演和攝制組進行再創作的依據。電影文學劇本的類別就來源而言,可分為根據生活素材直接創作的和根據其他文藝形式(小說、戲劇等)改編的;就結構形式而言,可分為戲劇式、小說式、散文式、哲理式、心理式等。

分鏡頭劇本

又稱「導演劇本」。將影片的文學內容分切成一系列可以攝制的鏡頭,以供現場拍攝使用的工作劇本。由導演根據文學劇本提供的思想與形象,經過總體構思,將未來影片中准備塑造的聲畫結合的銀幕形象,通過分鏡頭的方式予以體現。導演以人們的視覺特點為依據劃分鏡頭,將劇本中的生活場景、人物行為及人物關系具體化、形象化,體現劇本的主題思想,並賦予影片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分鏡頭劇本是導演為影片設計的施工藍圖,也是影片攝制組各部門理解導演的具體要求,統一創作思想,制訂拍攝日程計劃和測定影片攝製成本的依據。分鏡頭劇本大多採用表格形式,格式不一,有詳有略。一般設有鏡號、景別、攝法、長度、內容、音響、音樂等欄目。表格中的「攝法」是指鏡頭的角度和運動:「內容」是指畫面中人物的動作和對話,有時也把動作和對話分開,列為兩項。在每個段落之前,還注有場景,即劇情發生的地點和時間;段落之間,標有鏡頭組接的技巧。有些比較詳細的分鏡頭劇本,還附有畫面設計草圖和藝術處理說明等。

銀幕

放映電影用的白色幕布。無聲片時期,幕布上塗有無光澤白色顏料,幕面平整,用永久性銀幕架固定,豎起於放映台上。有聲電影誕生後,因傳聲需要,採用橡膠和塑料材料製成有孔銀幕。使裝置在幕後的揚聲器透過銀幕發出聲音。銀幕大小因影片畫幅寬高比不同而有不同規格。早期銀幕寬高比為4:3(即1.33:1)。寬銀幕電影出現後,銀幕寬高比增至8:3(即2.66:1)。隨著寬銀幕電影工藝的不斷改進,影片畫幅寬高比也不斷變化,電影院為適應這種變化,相應設置更寬規格的銀幕,並根據放映不同規格影片的需要,設置兩端可以移動的黑布,以便將銀幕遮成合乎需要的寬高比規格。

電影語言

電影藝術在傳達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種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統稱。即電影用以認識和反映客觀世界、傳遞思想感情的特殊藝術語言。電影語言以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的一定的物質條件為基礎,它的演進與電影技術的進步有密切聯系。與一般語言不同,電影語言是一種直接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以直觀的、具體的、鮮明的形象傳達含義的藝術語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銀幕畫面是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參與畫面形象創造的表演、場景、照明、色彩、化裝、服裝等都在構成特殊的電影語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攝影機的運動和不同鏡頭的組接(剪輯)所產生的蒙太奇不僅形成了銀幕形象的構成法則,也完善了電影語言的獨特語法修辭規律。說白、音響、音樂以其自身並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響蒙太奇」和「聲畫蒙太奇」——豐富了電影語言。電影語言的章法,是影片內容的組織和構造的特殊法則,一般由若干場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規則相互交織構成,按其時間空間關系安排可分為客觀現實結構和主觀心理結構兩種類型,其結構形式可分為時空順序、時空交錯、單線結構、復線或多線對比結構、多側面多視角立體網路式結構等。

導演中心

指導演在一部影片的攝制過程中所處的核心地位。導演中心為電影創作與生產的特點和規律所決定。電影是綜合藝術,只有經過導演的集中和再創作,使各門藝術成為創造銀幕形象的基本元素,才能充分調動各創作部門的創造性,運用各種藝術要素,拍攝出一部完整的影片。

導演

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攝影棚

電影製片廠用以拍攝影片的建築物。具有較大的面積與空間,供在其中搭置布景,布置各種照明設備,按場景進行影片拍攝,即一般所說的「內景攝影」。棚內除有供電、懸掛、起重、消防、通風等設施外,還須隔絕外界雜訊,並具有適宜的音響條件,以適應現場錄音並保證錄音質量。為適應季節性的需要,還可安裝冷暖空調設備。攝影棚大都為長方形,可有大、中、小不同面積,以800-1000平方米為宜。一般採取組棚形式,即由二至三座聯結在一起,周圍構築供攝制組及其他相關部門需用的附屬房屋,從而構成攝影棚建築群體。

電影攝影

電影製作的主要工種之一。以條狀感光膠片為載體,攝取景物的活動影像的過程。攝影機藉助透鏡組(物鏡)的光學成像,並根據視覺的生理與心理特性,以24幅/秒(有聲電影的標准畫幅頻率。早期無聲電影為16幅/秒)攝取被攝對象的一系列姿態漸次變化而活動連貫的靜止畫面。這樣拍攝到的一段段畫面,即稱為組接未來影片的一個個鏡頭。電影攝影所獲得的影像,顯示被攝體的形體、顏色、質感及其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運動等,都與正常人肉眼觀察所見相似,既具體可視,且具藝術描繪作用,給人以真實感。在電影創作中,攝影擔負著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從事電影畫面造型的創作任務。主要是根據影片內容及導演創作意圖,精心設計與組織實施每個場景及每個鏡頭的光線、顏色、畫面構圖處理,以及攝影機在拍攝過程中的運動等,賦予影片畫面造型以藝術魅力。電影攝影作為一種藝術手段,在故事片中用以表現故事情節、刻畫人物、烘托環境、渲染氣氛;作為一種記錄手段,分別用作采訪報導(新聞紀錄片)和科學研究、電化教育(科學教育片、形象教學片、實驗紀錄片等)。電影攝影按片種的不同,分為故事片攝影、新聞紀錄片攝影、科教片攝影、美術片攝影等;按影片制式的不同,分為標准銀幕電影攝影、變形寬銀幕電影攝影、遮幅式寬銀幕電影攝影、立體電影攝影(其中包括雙片制立體電影攝影與單片制立體電影攝影)、寬膠片(65/70毫米)電影攝影、環幕電影攝影等;按拍攝對象及技術方法的不同,則除一般攝影方法外,還有變速攝影(區別於24幅/秒的正常速率的快速、高速、低速攝影)、逐格攝影、延時攝影(區別於正常的即時連續攝影)、特技攝影(即具有各種特技效果的合成攝影)、特殊攝影(包括顯微攝影、放大攝影、水下攝影、空中攝影、紅外線攝影、紫外線攝影)等。

攝影師

攝制組的主要創作成員之一。負責運用攝影器材和造型手段,將電影場面藝術地記錄於膠片,完成體現導演創作設計的銀幕造型任務。在攝制組中,一般由攝影、照明人員組成攝影小組,攝影師作為攝影創作和技術處理的負責人,領導攝影小組工作。某些攝制組設總攝影師,攝影師則在其領導下,作為執行攝影,負責具體創作和技術工作。按照片種的不同,分為故事片攝影師、科教片攝影師、新聞紀錄片攝影師、美術片攝影師等。此外,還有從事特技攝影、特殊攝影(如顯微攝影、水下攝影、空中攝影等)、字幕攝影等專業攝影師。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范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徵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 Bazin,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搶拍

攝影師在緊急情況下採用的一種拍攝方法。在電影拍攝過程中,有時為了及時拍下演員難得的表演,或為了搶時間拍攝氣候或天氣條件合適的外景等,攝影師可以作出當機立斷的處置,臨場採用搶拍的方法。攝影師搶拍的鏡頭,仍應符合導演總的創作意圖。搶拍方法也常被用於新聞紀錄電影的采訪攝影中。

多機拍攝

使用兩台或兩台以上攝影機,對同一場面同時作多角度、多方位的拍攝。例如某些場景規模宏大,出場群眾演員眾多,而且場面調度復雜,為使拍攝一次成功,並提高拍攝效率,一般都採取多機拍攝的方法。安排多機拍攝,以其中一、二台攝影機為主,拍攝大遠景或表現主角的場面,其餘攝影機則作為輔助,拍攝該場面中某些相應部分。多機拍攝有一次完成的優點,但也給現場拍攝工作,諸如布光、同期錄音,以及各個攝影小組的隱蔽等帶來一定的難度。同時,膠片的消耗量也較大。

長鏡頭

「短鏡頭」的對稱。指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或成為一個蒙太奇句子(而不同於由若干短鏡頭切換組接而成的蒙太奇句子)。其長度並無明確的、統一的規定。一般分為固定長鏡頭、變焦長鏡頭、景深長鏡頭、運動長鏡頭四種。其中運動長鏡頭包括攝影機的推拉搖移升降等運動。由於長鏡頭能把鏡頭中的各種內部運動方式統一起來,因此顯得自然流暢,又富有變化,為畫面造成多種角度和景別,既能表現環境、突出人物,同時也能給演員的表演帶來充分的自由,有助於人物情緒的連貫,使重要的戲劇動作能完整而富有層次地表現出來。長鏡頭的拍攝,由於不會破壞事件發生、發展中的空間與時間的連貫性,所以具有較強的時空真實感。

跟鏡頭

又稱「跟拍」。攝影機跟隨運動著的被攝對象拍攝的畫面。跟鏡頭可連續而詳盡地表現角色在行動中的動作和表情,既能突出運動中的主體,又能交代動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動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推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被攝對象向前推近的拍攝方法以及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向前推進時,被攝主體在畫幅中逐漸變大,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導到所要表現的部位。其作用是突出主體、描寫細節,使所強調的人或物從整個環境中突現出來,以加強其表現力。推鏡頭可以連續展現人物動作的變化過程,逐漸從形體動作推向臉部表情或動作細節,有助於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

類型演員

又稱「天然型演員」。這類演員在外形或氣質上具有較為鮮明的特點,十分適合扮演某部影片中的某一角色。有時由於這一角色的演出成功,以至經常被選用扮演同類角色,導致演員戲路的類型化。

本色演員

演員的一種類型。多扮演與演員本人的外形、氣質、性格近似的角色;本色演員塑造的銀幕形象比較接近於生活,表演較為真實自然,符合電影特性的要求並為觀眾所接受。其局限是往往只能表現單一的銀幕形象,而不能通過表演去創造不同的性格。

劃入劃出

簡稱「劃」。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用不同形狀的線,將前一個畫面劃去(劃出),代之以後一個畫面(劃入)。一般適用於表現節奏較快、時間較短的場景轉換;尤其是在描寫同時異地或平行發展的事件時,劃的組接技巧有著別種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不足之處在於,如處理不當,容易使觀眾意識到銀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畫面形象的真實感。

圈入圈出

「劃」的一種變化。以圓圈的方式,從畫面中心圓點開始逐漸擴大(圈出),或以圓圈將整個畫面逐漸收縮為圓點(圈入),並由下一個畫面所取代。有時圈入也用於強調或突出畫面上某一細節部分。

化入化出

也稱「溶出溶入」、「溶變」,或簡稱「化」、「溶」。電影中表示時間和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指前一個電影畫面漸漸消失(化出)的同時後一個畫面漸漸顯現(化入)。兩者隱顯的時間相等,並且在銀幕上呈現一個短時間的重疊,即經過「溶」的狀態實現交替。也常用以表現現實與夢幻、回憶、聯想場面的銜接。「化」的方法,比較含蓄、委婉,並往往有某種寓意。根據內容、節奏的需要,「化」的時間可長可短,一般在1-3秒之間。

淡入淡出

也稱「漸顯漸隱」。電影中表現時間、空間轉換的技巧之一。後一個畫面逐漸顯現,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的開端稱「淡入」,表示一個段落的開始;前一個畫面漸漸隱去直至完全消失,稱「淡出」,表示一個段落的結束。淡入、淡出節奏舒緩,具有抒情意味,並能給觀眾以視覺上的間歇,產生一種完整的段落感。隨著電影節奏的加快,今已較少採用。

長焦距鏡頭

指焦距長於標准尺寸的攝影物鏡。在電影攝影中,選取水平視角為23 -24 ,相應焦距約為畫幅對角線長度兩倍的攝影物鏡作為標准鏡頭。35毫米電影攝影的標准鏡頭,其焦距相當於50毫米,凡長於50毫米者即為長焦距鏡頭;16毫米電影攝影的標准鏡頭,其焦距相當於25毫米,凡長於25毫米者即為長焦距鏡頭。故事片攝影,使用75毫米或100毫米的長焦距物鏡拍攝特寫或大特寫鏡頭,因攝影機遠離被攝對象,可避免演員產生緊張心理,且便於照明布光。焦距特別長的攝影物鏡(如400、800、1000毫米甚至更長)稱為「望遠鏡頭」,能攝取很遠景物的某個細部成為特寫鏡頭,造成遠處景物被移近的銀幕效果。但其所攝畫面,缺乏空間感、縱深感和透視關系。在科教影片中,運用望遠鏡頭,可在隱蔽的遠處攝取野生動物,避免動物受到驚擾,從而使畫面顯得自然真實。

出畫入畫

電影藝術處理鏡頭結構的一種手法。鏡頭畫面中的中心人物或運動物體離開畫面,稱為出畫;人物或運動物體進入畫面,稱為入畫。當一個動作貫串在兩個以上的鏡頭中時,為了使動作流程繼續下去而不使觀眾感到混亂,相連鏡頭間的人物或運動物體的出畫和入畫方向應當基本上一致,否則必須插入中性鏡頭作為過渡。

拉鏡頭

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類型電影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美國好萊塢佔主流地位的一種影片製作方式的統稱。電影藝術在其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電影所特有的不同類型的影片。所謂類型,是指由於不同的題材、技巧和格調而形成的影片的范疇、種類或樣式。例如,好萊塢電影最重要類型之一——西部片,具有獨特的題材領域、自然背景、地區特徵乃至於場景、服裝、道具等造型元素,並由此產生這一類型獨有的敘事方式、形象構造、場面調度等藝術手法。其他類型如喜劇片、歌舞片、犯罪片、警匪片、偵探片、恐怖片、戰爭片、社會片、倫理片、幻想片、心理片、歷史片、傳記片、愛情片、兒童片、體育片、災難片等都有各自的傳統特徵。類型電影是藝術產品商業化、標准化的表現形態,多以觀眾喜愛的明星扮演的定型化的人物、觀眾感興趣的流於程式化的情節,富於刺激性的圖解式的銀幕形象牢牢地抓住觀眾;但由於它保留了歷年來藝術家們卓有成效的創造,形成電影自身的傳統,並隨著時勢的推移不斷有所變化,符合大眾化藝術的要求,因此為好萊塢電影贏得廣大的國際市場,並為其他國家商業電影所仿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的解體、導演個人風格的強調、各國新電影流派的興起、觀眾審美情趣的變異,電影類別及其內涵、技法、形式、界限均發生很大變化。

切出切入

指上下鏡頭直接銜接。前一個鏡頭叫「切出」,後一個鏡頭叫「切入」。這種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鏡頭組接方法,能增強動作的連貫性,不打斷時間的流程,具有干凈、緊湊、簡潔、明快的特點。往往用於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和行動的銜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攝中,同一場面內的鏡頭,一般多採用這種銜接方式。隨著鏡頭的切出切入,觀眾在視點的不斷變換中,逐漸了解表現對象,並不感到畫面的組接痕跡。

音畫對位

影片音畫關系的一種。包括兩種藝術處理:(1)音畫對比。音樂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別。例如在中國故事片《紅色娘子軍》中,有一組表現戰士們充滿青春活力、節奏快速的生活畫面,而音樂是氣勢悠長、從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紅旗飄》。這樣的對比,產生了加強畫面結構的作用。(2)音畫對立。音樂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親時撞頭尋死。興奮歡快的結婚音樂,和祥林嫂頭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畫面形成尖銳的對立,深刻地表現了舊時代的悲劇性。音畫對位有時也能預示劇情的發展。例如在故事片《天雲山傳奇》中,當宋薇和吳遙結婚時,表現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樂與喜慶場面相對立,預示著她婚後的不幸。

空鏡頭

又稱「景物鏡頭」。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常用以介紹環境背景、交代時間空間、抒發人物情緒、推進故事情節、表達作者態度,具有說明、暗示、象徵、隱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夠產生借物喻情、見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氣氛、引起聯想等藝術效果,在銀幕的時空轉換和調節影片節奏方面也有獨特作用。空鏡頭有寫景與寫物之分,前者通稱風景鏡頭,往往用全景或遠景表現;後者又稱「細節描寫」,一般採用近景或特寫。空鏡頭的運用,已不只是單純描寫景物,而成為影片創作者將抒情手法與敘事手法相結合,加強影片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

定格

電影鏡頭運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現為銀幕上映出的活動影像驟然停止而成為靜止畫面(呆照)。定格是動作的剎那間「凝結」,顯示宛若雕塑的靜態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場面、某種神態、某個細節等。具體製作方法是,選取所攝鏡頭中的某一格畫面,通過印片機重復印片,使這一停止畫面延伸到所需長度。根據鏡頭剪輯的需要,定格處理可由動(活動畫面)到靜(定格畫面),也可由靜(定格畫面)到動(活動畫面);也有的在影片結尾時,用定格表明故事結束,或藉此點題,以便給觀眾留有回味。

聲畫同步

影片中的對白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即影片的聲帶與畫面嚴格配合,使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畫面中的視像和它所發出的聲音同時呈現並同時消失,兩者吻合一致。反之則為聲畫不同步。聲畫同步的作用,主要在於加強畫面的真實感,提高視覺形象的感染力。

閃回

影片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狀態和感情起伏。與一般回憶及倒敘不同,閃回不需要中斷原來場景中的動作和節奏,而擷取最富於特徵、最具有鮮明形象性的動作或細節,用極其簡潔明快的手法加以強調和表現,給觀眾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和已經發生的事情,如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兩者統稱為「閃念」。
擬音

影片創作手段之一。即使用人工發聲器模擬影片中所需要的音響效果。如動作音響(腳步聲、關門聲)、自然音響(風雨聲、雷聲)等。

畫外音

指影片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旁白一般分為客觀性敘述與主觀性自述兩種,前者是影片創作者(或藉助故事敘述者)以客觀角度對影片的背景、人物、事件直接進行議論或抒發感情,後者是影片中某一人物(一般為影片主角)的自述,以主觀角度追溯往事、敘述所憶所思或所見所聞;獨白是畫面中人物的心理活動的語言表述,是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解說是介紹、解釋畫面內容、闡述影片創作者思想觀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中沒有人物出現的鏡頭稱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清電影剪輯用什麼軟體 瀏覽:160
抖音送的電影票是怎麼樣的 瀏覽:938
根據書看電影 瀏覽:624
多啦a夢電影大雄的新恐龍歌曲 瀏覽:964
被雷劈死的熊孩子電影 瀏覽:814
唐琪琪是哪個電影的 瀏覽:185
美國女人吻戲電影大全 瀏覽:776
山村學生教育生活電影 瀏覽:209
無聲中國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42
英雄若蘭電影主要演員 瀏覽:892
露眼重口味倫理電影 瀏覽:951
免費看電影是姜子牙 瀏覽:648
殺人狂電影真實故事 瀏覽:253
泰國微電影一隻鞋的故事 瀏覽:625
電影少林寺弟子粵語 瀏覽:594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所有歌曲 瀏覽:941
電影商店不可用怎麼辦 瀏覽:812
2020有關狐狸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77
遠處傳來你的聲音是什麼歌是哪個電影里的歌 瀏覽:295
假如科幻電影中的激光炮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