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聚焦時代楷模,像這樣向人民英雄致敬的影片還有哪些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聚焦時代楷模,電影《長津湖》向抗美援朝的勇士致敬,在電影中有很多歷史人物形象。展現了大家的勇猛以及機智,同時在看完影片之後,很多觀眾為之動容,覺得現在和平生活來之不易。也很感謝每一位官兵戰士在背後的付出。
像這樣的影片還有很多,還有大量的影片沒有上映。在拍攝電影期間,大家經歷了艱難險阻,但是從來沒有選擇放棄。想要通過鏡頭展示最平凡人的生活,大家都有一顆愛國之心以及對職業的堅守。只有不斷的努力以及奮斗下去,未來的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在大家沒有看到的地方,總有一群最可愛的人民子弟兵,他們堅守在祖國的邊疆。
② 伊朗電影更多聚焦兒童與老人對嗎
不全對
伊朗電影中的角色形象:兒童與婦女
伊朗電影中對兒童和婦女的關注尤為明顯,很多伊朗電影都將敘事聚焦定為兒童與婦女,這使得兒童與婦女成為了伊朗電影中很有意義的視覺符號,不僅表達了導演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而且把這兩個視覺符號與伊朗的民族文化和社會現象相聯系,使伊朗電影中的角色形象真正成為了對現實世界再現和表述的符號,成為了進行意義交流的中介。
③ 影片中人物分析怎麼寫
首先寫明人物簡明資料,包括個人情況,所處背景,取得事業等,然後從與人交往,人物精神,對社會貢獻,成敗是非等各方面綜合評述。
④ 勵志電影《全民目擊》人物形象賞析
勵志電影《全民目擊》人物形象賞析
引導語:在人生旅途中,我們經歷著、品嘗著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在自己失意傷心時,在自己幸福開心時,總有那麼一部電影陪著你走過那些令你難忘的時光。以下是的我為大家收集的勵志電影《全民目擊》人物形象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全民目擊》通過講訴地方富豪林泰婚期將至,準新娘楊丹卻被人殺害,林泰的富二代女兒林萌萌成為最大的嫌疑人,林泰重金聘請國內頂級律師周莉為獨女辯護,公訴方卻是互生間隙多年的檢察官童濤,因此展開的撲朔迷離的有關殺人案件的司法題材電影。電影主要是通過了一個殺人司法案件展開,多視角的講敘這個故事。導演對司法社會主題的關注和父愛親情的主題把握尤其到尾,表達了對社會司法案件的關注和表現親情的至高無上。針對電影本文以人物形象、景別表現、視聽語言三個方面展開敘述。
首先是林泰。林泰從殺人案件中救出女兒體現出了影片濃濃的父愛之情。其一是林泰的笑容。林泰在看到女兒出場的時候,他笑了。這時候他的鏡頭是遠景,林萌萌的鏡頭是近景。林泰是笑,林萌萌是哭。兩個人相反的面部表情給觀眾一個對比,當女兒受委屈的時候父親就是給女兒一個安慰。這個時候就顯示出父愛的高大偉岸,他想讓玩世不恭的女兒不要受到傷害也不要哭泣。所以在女兒看著自己的時候,也要給女兒一個溫暖的笑容。
有父親的地方就有家。一個溫暖的笑容頓時溶解了電影緊張的氣氛,也緩解了林萌萌內心的緊張。一個噓的手勢,表達了讓女兒不要緊張,爸爸一直在這里,這樣的動作人物設計也暗示了林泰對女兒深深的愛。其二就是眼神的把握。
電影中最出色的地方在於對眼神的把握,其實電影里用眼神來切換視角來講述故事,這是眼神在電影中的結構作用,在電影中眼神也給了觀眾很多暗示。其次對於被人們稱作奸商的林泰,在人物形象上的設計非常有考究。
林泰在剛出場的時候,眼神是犀利的,是復雜的。當林萌萌出現的時候,他朝著林萌萌笑地時候眼神是溫情的。他見童濤的時候眼神是絕望中帶著期待的,因為他心內深處想要童濤發現一切,放過他們,又面對對手的苦苦逼問的.絕望。(www.kuai.com.cn 快讀)
但他在最後對自己控訴的時候眼神的平靜的,他內心深處就想死在龍背之後解救女兒的苦楚。所以他坦然了,還開起了冷笑話“早知道就寫社會主義好。”此時的林泰在用光方面,都是逆光剪影的用光方式。這樣更使觀眾留下最多的想像空間。
其次是周莉。周莉作為林泰的辯護律師,周莉的內心變化是復雜的。通過的不同的人物視點,以及相似的司機內心掙扎咆哮和林泰的掙扎咆哮相似蒙太奇手法。讓周莉一開始厭惡林泰到最後不要一分錢也要為林泰辯護。周莉人物形象設計的內心變化也是電影主題的導向,想要人們正視生命,人的一生總有一些東西比生命更重要。在描寫周莉指責林泰司機殺害楊丹的過程中,周莉大部分是特寫鏡頭,並且有仰拍。
說明此時周莉在電影中處於強勢的一方,是強大的表現。孫偉一直都是近景表示他在電影篇幅里處於弱勢的一方,是弱小的表現。在周莉逼孫偉承認罪行的時候採用廣角鏡頭拍攝虛化了聽眾席,強調周莉一個人。但這時候周莉是中景,孫偉是近景,展現出孫偉內心的掙扎。“承認吧,雖然你失去了自由。但從此你獲得了人生的自由。”其實電影在這時候是有鋪墊的,後文孫偉夫婦在接受警察詢問的時候,奶奶和孫偉的女兒的形象。也映襯了林泰和林萌萌。無論怎樣,父親也要維護女兒的周全。
最後是檢察官童濤。電影採用倒敘加閃回式的描寫手法有點類似於《記憶碎片》。這樣加深了電影的懸念干。童濤在電影里有著復雜的關系,是林萌萌老師的男朋友,是林泰的不共戴天的人,也是周莉的競爭對手,但在影片的最後他還是堅持了還原事實。
他要決心還原歷史的真相,他在回到林泰家鄉看到機械廠的時候電影使用推的運動方式,就像在證明童濤內心得變化。還有在童濤和林泰對手戲的時候,兩人一直大部分都是正反打鏡頭,著裝也是一個黑色,一個白色,象徵對立的雙方。到童濤私自找林泰的時候兩個男人的對決,一直採用正反打。在兩個人對決的時候童濤占據的畫面大小比較大。此時的時候童濤是正義的,是電影主要弘揚的方面。
影片當中第一個情節點設置的就是孫偉成為案子真正的兇手。案子變得撲朔迷離明明每個人都看到了案發現場,但就是找不到兇手,讓觀賞充滿了好奇心。第二個情節點就是林泰只指正自己才是殺人犯,讓電影推向高潮。最後電影的高潮就是在周莉揭開了案件真正的原因。
最後周莉面對林泰的時候片子採用了中心對稱的構圖。均衡構圖則給人以穩定、舒適、和諧的感覺。電影以攝影機的運動為主,藉助三角架,軌道,升降機,或人的身體進行各種軌跡的運動。這種運動方式更容易凸顯生活中的平常小時去交待事情,可以很好地控制觀察的順序。也更加符合懸疑劇的定位。
電影採用了倒敘式的講述方法也讓電影撲朔迷離。影片的開頭是仰拍車輛飛速行駛的鏡頭,這樣的開頭設計既可以交待環境,又讓電影的影調變得快速流暢。採用聲畫分離的方法吸引了觀眾,讓觀眾開始就可以把目光聚焦在熒幕唯一的光源上。之後又用主持人的身份介紹了出場人物身份,既自然的交代了人物又不顯得刻意呆板。
這部電影也是非行嘗試的一部現代都市題材的懸疑動作劇情大片,每個人都在目擊、見證身邊的人和事,同時置身他人的目光中,完成當局者和旁觀者身份的轉換。但電影的不足就是沒有尊重客觀事實,有的出現很多邏輯的錯誤,例如檢察官的著裝,言辭。
和台詞的設計上在法庭上是非句是不能出現的這些是電影本身的不足。但在國內對司法類電影的關注也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電影的成功運作也證明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正如父愛——父愛如山。父親將對兒女的愛傾注從身體到心靈。讓愛從身體到心靈。讓一個不懂事的女兒明白人生應該堅持什麼,人生需要重生。
;⑤ 在賈樟柯的電影里你能找到哪些視覺隱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賈樟柯對「江湖」的興趣由來已久。
無論是小時候看的《水滸傳》,還是初高中在錄像廳看的香港黑幫片,這些文字和影像所展現出來的世界一直吸引著他:
一群人因著各種原因,選擇離鄉背井,在四海為家的漂泊中尋找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尋找感情。
這樣的生活方式里包含著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危機四伏的現實處境,非常地打動人心。
⑥ 如何評價美國電影《聚焦》
提取碼:yvic
《聚焦》是由托馬斯·麥卡錫執導的傳記劇情片,由馬克·魯法洛、邁克爾·基頓、瑞秋·麥克亞當斯、列維·施瑞博爾、約翰·斯拉特里、斯坦利·圖齊、布萊恩·德阿西·詹姆斯、比利·克魯德普聯合主演。影片於2015年11月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波士頓環球報》中一篇新聞改編,以美國神職人員姦汙和猥褻兒童的丑聞為背景,講述了幾位記者為了找出事實真相歷經艱難的過程。
該片於2016年2月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創劇本獎
該片對於報紙揭露虐童丑聞事件的表現是司法鑒定般的,有些場景僅僅是邁克爾·基頓和馬克·魯法洛在簡陋的辦公室里撓他們三天沒刮的胡茬,這正是該種電影中應該有的,影片找到了一種豐富、吸引人卻又平實的方式來刻畫記者的基礎工作,通過檔案櫃和復印機傳達出這樣的觸感。
⑦ 電影《聚集》的感想
近年來,很多這樣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不乏以下幾個基本特點:主題深刻、人物演繹到位,外加講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時常會令人分辨不清,讓觀眾們深感認同
的,是更偏向事實本身,還是影片主體。上個月的《間諜之橋》,借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手,湯姆.漢克斯的口,為人們帶來了一段深沉的過往。影片歷史悲歌一
樣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再次領略到了,一個男人,肩扛責任,戰勝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斯皮爾伯格的處理、科恩兄弟的編劇、還有攝影與剪輯等等,令
這個主旋律的故事,脫離了固有的枷鎖,以自我調侃的姿態,更加自信的出現在觀眾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則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可否
認,該片的背景事實,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來源於《波士頓環球報》一篇榮獲「普利策獎」的新聞,揭露了美國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對貧寒
家庭男童,進行性侵的案件。現實中,從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頓環球報》持續報道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後引發了
全球廣泛的對同類案件的調查與報道,最後連羅馬教皇也要做出行動,不再沉默包庇相關的神職人員。
這樣的人神共憤的故事,在觀眾們買票走近
影院之時,就已經手持贊同票。如何不賣弄的講故事,不利用別人的傷疤,製造自己的關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關鍵。有評論認為該片繼承了1976
年《總統班底》的風格,找到了一種豐富、吸引人卻又平實的方式來刻畫記者的基礎工作,通過檔案櫃和復印機傳達出這樣的觸感。這就是該片,如何講述平凡人的
不平凡,進而得到更多平凡大眾認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見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畫與表現,沒有悲慘的煽情,更多的是人們真實的隱藏和羞愧
的心理情緒。故事開始於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頓環球報社裡,眾人歡送前老闆之餘,迎來了由:列維·施瑞博爾 飾演的馬蒂.巴戎(Marty
Baron),剛剛上任的他,就想藉助聚焦新聞調查小組(Spotlight),挖掘一條神父性侵新聞背後的故事。
這位新老闆,用謹慎謙
虛的態度,在極其冷靜的表情下,講出了該工作項目。就像在布置平常的新聞專題一樣沉著,看不到任何張揚的野心或激進的正義。相信他篤定的要追查這件事,不
光是因為他曾在紐約時報工作,而是他認為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記者和媒體的使命和任務,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馬蒂·巴戎就像
在波士頓這片平靜的土地上,輕輕的拋下了一顆種子。由邁克爾·基頓飾演的調查組長:Robbie
Robinson,帶領著三名調查記者,薩莎(Sacha Pfeiffer)、邁克(Mike Rezendes)、馬特(Matt
Carroll),分別由:瑞秋·麥克亞當斯、馬克·魯法洛、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演。四人小組開始了一系列,長期的調查工作,要想翻動這塊凍土,每個
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裡,紮根其中,僅僅的抓住微弱的線索,一點點的將根系擴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們的一切努力,才會被公眾看到,用他們的成
果,凈化這片混沌污濁的大地,讓新的希望在這片土地上滋生。讓那些埋藏在人們心裡的陰影,可以在陽光下釋然,也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樹木一樣在陽光下,度
過童年。
該片劇本曾一度被認為是沒有被拍攝的好作品之一。而這樣的腳本,除非是大製作,大導演,也許也沒人敢輕易碰觸。這次由在業界有著
多重身份:演員、編劇、導演和製作人的托馬斯·麥卡錫
自編自導,在近年來的電影主題偏執化、灰暗化的鋪墊下,真實故事改編成為了更有說服力的基礎。而他對影片沒有過度藝術化的處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員間的
平衡,劇情與對白的火候恰到好處的拿捏,讓這部影片隨著線索的鋪設,一步一步帶領觀眾,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終點。而回想全片,腦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對
話,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場無比真實的案件調查經過,不需要故弄玄虛的情節,只需要真相被一點一點地剝開,每一層外殼的瓦解,顯露出的內核,都足已令觀眾
更加神經緊綳,目不轉睛的等待,見證真相公之於眾的瞬間。
正是因為這樣,影片沒有被過多拍攝技術包裹,十分誠意的重現當年的環境和人物白
描。復古的台式電腦、翻蓋手機、用爛的橫格本,影片撲面而來的樸素感,令人感覺一時間回到了2000年前後。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十多年過
去,他們依然還是新聞戰線上的工作者。這令影片中四位小組成員的主演們,有了豐富生動的參考資料。
他們的人物演繹,有了准繩,在真實可信
的限度中,盡可能的發揮想像力。同真實人物神似,是他們的首要標准。工作中的坐立行、如何講話,表現喜怒哀樂,他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參考系。四位性格迥異
的小組成員,由瑞秋·麥克亞當斯飾演的薩莎,是成員中唯一的女性。采訪中瑞秋說,在與薩莎聊天時,她感受到,薩莎從未把自己當作與其他成員不同的女性記
者,而是作為同等的小組成員,一起分擔工作的重壓,盡自己的全力去調查。她主要的工作是與受害者進行交淡,安撫並收集他們的故事。她的那句:「我在這,是
因為我真的關心。」,打動了那些對媒體失望的年輕人。
由馬克·魯法洛飾演的邁克,有著更加激進的態度,在聽到這項目之初,就充滿干勁兒,
摩拳擦掌。似乎馬克·魯法洛總在演繹一些,脾氣有些暴躁,做事情不在乎小節的人物。而他時常的小動作,永遠的窮追不舍,最終打動了由斯坦利·圖齊飾演律
師:米切爾,一位多年來接受了多位受害者的委託,一個人默默與教會抗爭,維護受害者權益的資深律師。
由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演的馬特,是個扎實的案頭工作者,當他發現涉案的神父中,有一位就住在自己家的街區,他不由得從外圍的調查記者,陷入到了潛在受害者的角色,請求組長可以盡早曝光新聞,作為家長的他,希望守護好自己的孩子與家庭,這個角色糾結又充滿真實感。
最
後由邁克爾·基頓飾演的組長:沃爾特,作為領導,從始至終貫徹著調查到底的精神。對於為教會一方辯護的知名律師,他幾次尋找突破口,最終那段慷慨激昂的宣
戰威脅:「一個關於神父猥褻兒童的故事,一個關於律師如何協助教會,包庇神職人員的故事,究竟寫哪一個,因為最終他一定會挑一個寫。」,令律師最終妥協,
交出了多達45位之多的辯護清單,不過沃爾特也反被將了一軍。
調查在經歷了突然的9.11事件之後,被迫暫停,沖突表現在組長沃爾特與邁
克的爭執中,邁克拿到法院隱藏的受害者信件時,他覺得實證在手,不應該再沉默。而組長沃爾特則堅持等到新年過後,要有足夠多的案例證據,將整個關聯的體系
推翻,才可以著手刊登,這一點他強調了兩次。因為他不想再像多年前一樣,一篇幾十個神父猥褻兒童的報道,靜靜地被刊登,然後被教會定義為少數人的行為,之
後被大眾逐漸遺忘,沒有產生任何的作用。他的一切憤怒都是真實合理的,有自責,有彌補,也有堅持。
影片中的四位核心小組成員、外圍的兩位領導與兩位律師,讓影片中的人物關系層疊有序,相互之間體現著報社內部的平衡,外部的壓力與支持共存。個人的困境與迷茫、人物之間的沖突,令影片沒有用正義的言辭去襯托他們的形象,他們的行為本身,就為他們證實了自我。
故
事結束在報道發布的第二天,周末的上午,薩莎和馬特一如平日,早早來到了辦公室,隨後組長沃爾特和邁克到來,被前台告知,今天有空的人都去你們小組幫忙
了,原來從一早開始,熱線電話就沒有停過。沃爾特和邁克帶著跟觀眾一樣的視角,難掩激動的情緒,隨著邁克被馬特叫住,讓他接聽自己座位上的電話後,沃爾特
也走近了自己的辦公室,默默的接起了電話,說出了那句:「你好,聚焦小組。」,全片點題結束。
現實中,持續了近一年的調查,壓縮在兩個小
時的影片里,沒有人質疑他們的動機,因為這案件太沉重,是看不到既得利益的項目。更沒有人相信他們真的能撬動這塊石板,最終在這片平靜的土壤里,掀起平地
驚雷。他們沒有任何的超人能力,就是靠著館藏資料、無數的電話回訪、約見被害者、與利益集團僵持,最終找到了突破口,可謂是沒有頑石,只有堅持信念的執
筆。
影片中的小組成員,不僅僅是作為一個記者,更是作為父母與社會人。在西方,宗教與社會本是相輔相成的存在,每個周末去教堂里尋求安慰
的人們,如何審視代替上帝之手的神職人員,如何拒絕與抵禦,這些以上帝之名,褻瀆孩童的魔鬼行徑。這是他們在這篇報道之後,在這部影片之後,需要去堅定的
立場。
當年這顆石子的拋出,引起了無限波瀾,遍及世界。令人們在渴求上帝之手的同時,也在心中埋下了假借神職,實際齷齪的潛在可能。這樣
的事實,不忍面對也要接受,影片不僅僅是為了重現這個故事,表彰這幾位記者,更多的是喚起社會人的責任心,在揭露殘忍真相的同時,帶給人們以希望。影片中
的數字從9到13,從20多到45,從70到最後的90,每一次隨著調查而來的數量增加,都令人震動。如同約翰·斯拉特里飾演的編輯本·布萊德里(Ben
Bradlee
Jr.)說的:「如果是這樣的數量,人們一定是知道的。」,而記者邁克回答到:「也許,人們就是知道的。」,畫外音是人們自己選擇了隱藏與沉默。正是因為
他們的推動,人們才有了途徑,敢於在神聖的領域,指出黑暗的存在。
今年同樣在多倫多展映的《真相》,也取自新聞題材,由凱特·布蘭切特和
羅伯特·雷德福聯袂演繹了一段電視媒體人的「父女情義」。故事改編自2004年,丹·拉瑟關於小布希在越戰期間享受特殊待遇的報道,事後被懷疑部分參考文
件涉嫌偽造,這讓內容編輯瑪麗·梅普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影片中羅伯特·雷德福飾演的新聞主播,和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欄目編輯,不僅僅是工作上的老搭
檔,更是如同父女與師生般的情誼。最後導致丹的主播生涯結束,退休隱去,而瑪麗也面臨偽造證據、誣陷政治人物的控告。現實一發不可收拾,殘酷的不聽任何解
釋,只有清者自清,勇於承擔的自我。
而《聚焦》沒有刻意走渲染人物情感的道路,選擇了客觀呈現人物的狀態,每個人都是無比的專注,一絲不
苟,用大量嚴謹的事實陳述和訪問對話,來呈現每個人面臨的心裡重壓和堅定內心,就這樣一步一步迎來勝利的曙光。很久以前,宗教曾經衍生了大量的藝術,而如
今的藝術形式——電影,反而用來揭露宗教的陰暗面,也算是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治癒。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同自我的恐懼斗爭,如今也是一樣,無論是否信仰宗
教,我們的恐懼來源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信仰,給了我們不同的面對方式。不禁令人想起,《出埃及記》中,摩西在紅海前,面對眾人的那句:「請大家相互扶持,
牽著同伴,我們一定可以跨過海面,到達彼岸。」。上帝之手,也許就在你身邊。
豆瓣
望採納
⑧ 電影聚焦的原本案件
《聚焦》是由托馬斯·麥卡錫執導的劇情片,由邁克爾·基頓、馬克·魯法洛、瑞秋·麥克亞當斯、斯坦利·圖齊聯合主演。影片於2015年11月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波士頓環球報》中一篇新聞改編,以美國神職人員姦汙和猥褻兒童的丑聞為背景,講述了幾位記者為了找出事實真相歷經艱難的過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