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爆裂鼓手》電影觀後感
努力和拼盡全力的區別?
本周看完了《爆裂鼓手》,坐在桌前寫這篇影評,這部2014年上映的影片之前一直沒看,這次看完之後感覺暢快淋漓,腦海里鼓聲不絕於耳,真的體會了餘音繞梁!
該片講述了一個音樂系的學生安德魯在追求成為頂級鼓手的夢想之路上,碰到了魔鬼教練弗萊徹,從此把喜歡變成了殘酷的訓練,甚至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在瘋狂訓練和被教練打擊中技藝有了質的突破,但自己也承受不了壓力而崩潰了,後來再一次遇到老師,雖然還是有巨大壓力,但這次沒有退縮,重返舞台,在激昂的鼓聲中鳳凰涅槃!
影片從一段鼓聲中慢慢拉開序幕,靜默、黑屏,一段緊密急促的鼓聲開始,我們漸漸看到走廊盡頭練習室里一個打鼓少年,經歷了坎坷的追求理想的過程,影片又在這個少年一段瘋狂、狂野的鼓聲中結束。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高考前的一段時光,記得准備高考的日子裡,每天至少要練習多少個小時的題目氏瞎,才能在三天中展現出色!還有馬拉松比賽的准備,沒有長期刻苦的刻意練習,是很難有機會見證自己創造奇跡的機會!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安德魯手在滴血,血和汗水滴,然後把手放在冰桶里緩解疼痛,然後繼續練習!很多時候我們是要逼一下自己的,別人可以用「good job」鼓勵我們,但我們殲鄭空不能依此來無止境的諒解自己,沒有一條實現夢想的道路,是不與荊棘為伴的。
如同安德魯最後燃爆全場的鼓聲,點燃夢想,揮汗如雨,叢嘩唯有流過血的雙手,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❷ 《爆裂鼓手》觀後感
影片講述了19歲少年安德魯成長在單親家庭,一心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某晚他在學校練習時被魔鬼導師弗萊徹相中,進入正規樂隊,同時也開始為追求完美而付出代價。安德魯越是刻苦練習,與外部世界越是隔膜。唯一理解他的是弗萊徹,但後者的暴躁與喜怒無常扭曲了這段師生關系,更讓安德魯耳濡目染,連帶自身的性格亦發生變化。最後當安德魯終於登上紐約音樂廳的舞台,他才驚恐發現原來弗萊徹一直等著將他掃入尖埃。
影片在安德魯的獨奏中結束,不難想像,這是一次成功的演出。但是我卻覺得這種成功是和一場戰爭的勝利意義一樣的「成功」。這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是安德魯一個人的戰爭,他是戰爭的勝利者,這被其他人稱作成功的勝利,在我看來滿是悲哀。因為和真實的戰爭一樣,安德魯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犧牲了太多。
安德魯第一個犧牲的人是他自己。最初那個熱愛音樂的少年,在這場「成功的戰爭」中犧牲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腦海里只剩下打贏這場「仗」的執念的安德魯。最初的熱愛,最後只剩下執念。這種執念,如同一個最初為了和平而戰的軍官,最終放棄所有,只剩下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執念。
安德魯第二個犧牲的是他的夢想。最初他關於鼓手的夢想,是源於熱愛。我覺得夢想給人帶來的應該是快樂,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因為追求夢想帶來的喜悅。可是在弗萊徹凳譽豎的極端訓練方式下,安棗大德魯的目的好像只剩下一個——成為那個能讓弗萊徹認同的鼓手。其實我覺得後來他的努力已經跟他的夢想無關,在影片中,有一段展現的是他日夜敲鼓練習的場景以及敲到流血的雙手。我認為,這不過是他對弗萊徹沒有選他的不服氣,這不是夢想。我甚至覺得這個時候的他有點可怕。這個時候他做的一切,只讓我覺得,是為了成為那個可以參加演出的鼓手,然後成為在家庭聚會中,那個被談論的對象。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即便在家庭聚餐中和別人的談論話題格格不入也沒關系的安德魯。
安德魯第三個犧牲的是愛情。當他跟妮科爾說出分手的時候,我覺得他其實也是跟過去的自己「分手」了。但是這種分手——只是為了自己能夠多一點練習時間的行為,讓我覺得有點自私。也許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為了自己變得更好,會選擇用傷害其他人的方式。但是,我還是無法認同這種觀點。我始終認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虛做,是要有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一直在身邊陪伴著的。愛情從來都不是夢想的累贅,如果一個人覺得愛情成了夢想的羈絆,那我覺得是這個人的問題。愛情和夢想,不應該相互矛盾。我認為,在實現夢想的那一刻,有一個人跟你分享你的喜悅,這樣的夢想的實現,才有了意義。正如另一部電影——《50 first dates》一樣,男主的夢想是獨自航行去阿拉斯加研究海象的水下生活,後來為了女主又再次返航,並帶著患有短期失憶症的女主開始了追求夢想的新航行。夢想再好,也不如陪著你。而這世上最幸福的事,就是跟一個你愛又愛你的人一起追求夢想了吧。
在這場名存實亡的「戰爭」中,安德魯犧牲了太多 。而如果真的把這個過程看作一場戰爭,他也不過是戰爭中的犧牲品罷了,正如棋盤中的一枚棋子,不過是別人的「操縱物」。而這場戰爭的操縱者,正是弗萊徹。
其實,更恰當的說,弗萊徹只是這場音樂「戰爭」的旁觀者,他冷眼看著這一切,又彷彿是一個「戰爭」的挑唆者,他不會從這場「戰爭」中獲利,他彷彿一個戰爭的操縱者,高高在上。他要的只是從「戰爭」的廝殺中獲得快感。他對所有人包括安德魯的語言上以及行為上的壓迫,如果不是電影,我覺得這更可能是一出悲劇——和一個慘無人道的戰爭沒什麼區別的悲劇,每個人都不會有好結局,老師失去理智,學生失去自己,父親失去孩子,女孩失去愛人。
看完影片腦海里浮現的是很久之前看過的一段話:「那些可以輕而易舉傷害我們的人,那些一再以痛楚和挫敗試探我們的人,那些舉起旗子引導我們走入迷途深林的人,那些在削弱我們的力量的人,那些讓我們深深觸動和粉碎自我的人,他們才是生命中最有力量的老師。」
但是,我們真的應該感謝傷害過我們的人嗎?我一點也不覺得安德魯應該感謝弗萊徹。我覺得影片中的弗萊徹值得同情,但不值得感謝。這種逼迫式的教育,我覺得只會讓人變成瘋子。就算有人說,天才都是瘋子,我也要反對。我們不需要以這樣極端的方式教育出一個天才。即便以後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才。
我不知道是不是追求夢想一定要這樣極端,我覺得可以,但沒必要。也許這是安德魯人生的意義,但不是我的,也沒必要是其他人的。每個人也不必要用這個來激勵自己,當然適度的激勵可以。父母和老師也沒必要用這個故事去激勵孩子,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或學生快樂的成長和學習。這個故事給我的震撼很多,也會有想努力的決心,但至少,這樣的方式,不是我追求夢想的方式。
是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天才,所以成功需要努力。但是人們大多時候都會把努力的最終目的搞混淆,認為自己的努力,是在別人眼裡成為一個很成功的人。也許有的人的願望就是,很多年之後,自己會成為陌生的人的晚餐上的談論話題。但是,那是一些人的追求,不必要是我們所有人努力和追求夢想的標准。我覺得,即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夢想,也是值得尊重的。就算是很簡單的平凡的生活,只要還在努力,這也是一種意義。
❸ 看完電影《爆裂鼓手》,你有哪些感悟
大學時曾學過一段時間的架子鼓,也特別喜歡這部電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所理解的學架子鼓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電影的結尾實際是悲劇,媒體的影評也多少在這一點達到共識,大概正是如此,片中固然有勵志的成分,但是成功的代價是少年純真的喪失,如果本來尚有純真的話。
但不管結局如何,他至少為他的夢想努力過、奮斗過。
生活從不會善待任何人,包括那些為了夢想一直默默耕耘的人,但即便如此,也還是要為了心中那永不磨滅的夢想之光孤獨前行,星爺不都說了嘛,人要是沒有夢想,那跟咸魚有什麼區別?
❹ 爆裂鼓手觀後感
聽說《爆裂鼓手》非常經典,自己抽時間看完了電影。看完以後,可以說給我內心的世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電影講述孝茄了一位在謝寬慎拆弗音樂學院讀一年級的青少年安德魯,自幼成長在單親家庭,卻一心想成為頂級爵士樂鼓手。
電影里安德魯每天堅持練習,引起了學院頂級爵士樂團導師弗萊徹的注意,從而拉開了他與導師、父親、女友、樂隊其他成員之間,特別是與自己內心「斗爭」的故事。
看完電影我想明白了很多事,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能力達不到,也不是因為知識學得不夠好,技能掌握得不夠多,而是忽略了:簡單、專慎棗注、重復和一定要做成一件事的決心,有了這份決心為夢想做支撐,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摒棄掉瑣碎的干擾,專心致志地逐夢,成事的概率就能大大地提高!
❺ 看《爆裂鼓手》後感
《爆裂鼓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創造弗萊徹這個人物到底是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內曼所受到的折磨到底在摧毀他還是在激勵他?這些問題從頭到尾一直在就纏著我折磨著我。
毋庸置疑,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出色的勵志片。他的核心便是:突破極限。
他們的相遇伴隨著急促的擊鼓聲。那是最初的內曼,他在夜裡努力,就是為了成為一個像他的偶像Buddy Rich.一樣的鼓手。成為最偉大的人之一,是他的夢想。
當內曼手上練出了血,汗與血交融交合隨著鼓點擊落在鼓面上時,他沒有退縮,他把弗萊徹對他的慘無人道的謾罵和肢體上的羞辱當做了動力,他渴望他能得到弗萊徹的認同。無形中,他竟把這當做了自己的目標。
弗萊徹的出現便是為了讓內曼突破自己的極限,他渴望創造出一個查理帕克。這個世界上的偉人實在是太少,可人們只會在台下感嘆世界上著稀有的偉人才華如橡虧此橫溢,隨著時間的推移,查理帕克們就會越來越少,才華之花的美麗也終究只是美在一個層次,無法突破到下一個極限。到時候,人們只能感嘆,過去的過去,有著一個登上了某一領域頂峰的人,人們為他打著「無法超越」的口號,摩拜他,敬畏他,學習他,卻無法超越他。
一個偉人所要具有的不僅僅是異於常人的才華,更是高尚的品質。所以弗萊徹無法成為偉人,他對人的不尊重,對學生的「突破」式教學,都反映出他是在以一種完完全全的傳統式教學來鞭策學生讓他們突破自己極限。孔子是我們都敬畏的聖人,因材施教是他的高明手段,也正是這樣他才會培養出那麼多的才子。弗萊徹正是缺少這樣的思想。確確實實,真正的查理帕克是不會氣餒。但讓一個人突破自己的極限的方法絕對不止有這么一種。
在這么多的思想上的對抗和糾結,在這么多的記憶上的回放和破碎,裡面的每一個角色在我思緒交錯碰撞時的每一秒都讓我有著與前一秒不同的認識。以至於這一篇文章看起來沒有任何中心點也沒有任何實實在在的看法,簡直稱得上糟糕透頂,就好像下一句就是:拍團「You're done.」
也許這部電影就像是表面那般簡單,只是想告訴我們:沒有困難就無法成功,不把苦難化作動力就無法突破自己,下一個查理帕克是不會氣餒的。是這樣嗎?也許就是這樣。
內曼和妮可的故事彷彿像在告訴我:想成功就要一心一意在努力上,任何妨礙自己的人都應該遺棄。妮可和內曼是相反的人,一個在一個評風很差自己也不喜歡的大學生活,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而內曼有著扎實的目標,並為此考上了自己夢想的大學,也在不斷奮斗著只為完成自己的理想。但他們又相同,在社會上不受重視,在家庭上沒有臉面。因為他們相同,所以他們相互有了好感。也是梁賀神因為不同,所以他們最後分開。
我們在現實社會上很難會遇到「弗萊徹」,他讓人恨又讓人愛。當他被起訴後,內曼其實並不想正面遇見他。難道內曼打鼓可以打的這么好難道沒有弗萊徹的功勞嗎?難道他最後銷毀夢想痕跡也沒有弗萊徹的功勞嗎?所以內曼對他即恨不起來,也愛不起來。
弗萊徹是壓力的合體。准確的說他是學習上的壓力,又帶動著存在生活上的壓力,和家庭上的壓力。壓力有時是一種動力,推動人們前進;有時是一種阻力,容易讓人們在快車道上翻車。所以正確對待壓力是我們應該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