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女人必看十大影片
女人必看十大影片
1、《亂世佳人》(1939)(又譯:飄)——堅強
文學名著改編,得到很多女性讀者的喜愛。而影片則同該書一樣出色,曾榮獲第12屆
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藝術指
導、最佳剪接等七項大獎,這些獎項得任何一個都足以引起人們觀看得慾望。克拉克
·蓋博和費雯·麗在片中演對手戲,就算你不在乎這些導演技巧,藝術指導什麼的,
光是這兩個大明星的表演和耳熟能祥的經典配樂就能夠使這近4個小時的影片變的不
那麼冗長。片中突出的郝思嘉的堅強永遠留在觀眾的心中。
2、《鋼琴課》(the piano 1993)——溝通
獲第46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第六十六屆奧斯卡最佳最佳女主角、女配角,最佳
劇本獎。影片導演簡.坎皮恩(campion jane)也是女性,用女性思維和感受去拍一
部女性題材影片,應該更符合女性觀眾口味。影片給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主演霍利.
亨特(hunter holly)飾演的啞女,只靠動作和表情就能獲得奧斯卡女主角獎。最後
艾達在船上把鋼琴推入海中,她也由於繩子纏繞被拉入海中,在深藍的海水中下沉,
下沉……把她的沉寂帶入海底,也把痛苦的記憶沉入海中,給人以很強的震撼。
3、《蒂凡尼的早餐》(1961)——虛榮
最初知道這部片子還是源於片中廣為流傳,經久不衰的插曲《moon river》( < <
月亮河 > >)這首歌前不久還入選為「二十世紀最經典歌曲」。奧黛麗.赫本塑造
的霍莉性格飽滿可信,魯莽,稚氣而又脆弱,開創了60年代電影中女性解放角色的先
河。男人沒有不喜歡奧黛麗.赫本的,而該片的攝影師是弗蘭茨·普蘭納——這是奧
黛麗最喜歡的攝影師,他把奧黛麗拍得十分漂亮。奧黛麗.赫本在片中邊彈邊唱《moon
river》的形象被評為是她最令人心動的形象。作為女性觀眾,是不是更應該看看,
以便使自己更動人呢?而把本片作為必看的影片還並不只因為此,雖然該片不是一部
女性題材影片,但片中突出的主題--反對「虛榮」和「金錢至上」使其絕對應該被
列入女人必看的影片之中,從1961年至今以及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該片都有著
廣泛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4、《簡愛》(瓊·芳登主演)——尊嚴
她說:「你以為,我因為窮,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
——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我們站在上帝腳跟前,是平等
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我們聽到這個聲音,並且看到時光流逝當中它在如此眾
多的心靈中泛起的回響的波紋。雖然這是一部很老的片子了,但經典名著並不會因歲
月流逝而變的黯淡,當初該片影響了一大批知識女性,如今,它還是擁有大量喜歡簡
愛的觀眾(其中大部分是女性)。不美的人也可以有很美的愛情,如果她象簡·愛一
樣,愛情會使她變美。
5、《白領麗人》(又名《上班女郎》)——才華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美國又一個女性就業熱潮的出現,好萊塢表現職業女性遭遇和
經歷的影片也進入了多產期,由邁克·尼科爾斯導演的《打工女郎》就誕生在這一時
期,該片以喜劇的方式為職業女性製造了一個美妙的夢幻。這是典型的上班題材影片
,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上班一族,而該片正是一部反映職業女性工作生活的影片
。有才華的人是不會被埋沒的,藉以此片激勵眾多有才華的白領麗人,通過努力,必
將獲得成功。
6、《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親情
孀居的中年婦女奧羅拉·格林威溺愛女兒艾瑪,但又有些主觀、專橫,對女兒的事干
涉過多。女兒渴望過獨立生活,與英語教師湯姆斯·霍頓結婚後,搬到另一個城市居
住。後來,奧羅拉與住在隔壁的退休宇航員加勒特·布列德洛弗產生了感情,身心變
得年輕起來,可以和女兒象姐妹一樣互相溝通,但不久女兒被癌症奪去了生命。本片
獲第56屆(1983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女主演,最佳男配角獎,並被認為是80年
代最感人肺腑的影片之一,看時自備手絹……
7、《紫色》(color purple,the)——苦難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胡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在片中飾西莉,恐怕當初
所有看過該片的人誰也不會想到飾演如此悲劇性人物的胡比.戈德堡日後會出演搞笑
的喜劇電影《修女也瘋狂》系列,並以搞笑風格主持奧斯卡頒獎典禮!不過可惜的是
該片獲11項獎的提名,最終卻一無所獲,有評論說該片過於情。不過由此也可以吸取
一些教訓,那就是--不要試圖包攬奧斯卡所有獎項而兼顧影片的方方面面,還不如
只搞幾樣突出的,這樣更容易獲獎。
8、《末路狂花》(thelma &louise 1991)——女權
美國1991年夏季10大賣座片之一,這部影片被認為是一部典型的女權主義電影,成功
地描寫了女主角作為普通婦女,在男性的壓迫下,被迫走向極端……女權主義者和准
備成為女權主義者的女性觀眾必看!先看這部影片蘇珊·薩蘭登(susan sarandon)
的表演,再看她在《漫步死亡線》中飾演的修女,怎麼也看不出是一個人。
9、《漂亮女人》(《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1990)——浪漫
朱麗婭·羅伯茨的成名作,90年美國最賣座的影片之一。她成功地飾演了這位熱情,
聰明,漂亮,誠實富有個性的妓女形象而更多受到美國影評界贊揚。甚至認為這是繼
赫本《羅馬假日》的表演以來最令人鼓舞的演出,這無疑奠定了她明星的地位,同時
也為該片大增光彩。反映愛情浪漫史的電影為數眾多,其中就必然形成了一定套路。
赫本《羅馬假日》的表演以來最令人鼓舞的演出,這無疑奠定了她明星的地位,同時
也為該片大增光彩。反映愛情浪漫史的電影為數眾多,其中就必然形成了一定套路。
我們所熟知的有:古老的白馬王子與灰姑娘的愛情傳奇。《風月俏佳人》就是一部這
種類型的成功之作,也許很多男人會嫌它「俗」,不過女人說了:「俗,但是我喜歡
!」麻雀變鳳凰是無數女人的夢想,不管什麼時候這種影片都會受到歡迎,這就是市
場。
10、《女人那話兒》
黃真真執導,該片以紀錄片形式拍攝,更找來「性女」鍾愛寶、導演許鞍華、過氣艷
星、名模及港姐各不同范疇女性講述對**、愛情觀等。完完全全的女性題材電影,如
果說這個片子都不被列入「女人必看」,難道該片算是「男人必看」?不過男人也需
要看看,以加深對女人思想的了解。
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 主要內容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激情與幻影----為女人而生的八部電影之一
影片開頭就是主人公路易來到賭場以及他小時侯的海邊勝地,回憶年少時的往事,俊俏的少年走在海灘上,背後就是那富麗堂皇被陽光灑著的賭場。
夕陽斜下,海水一次次拍打著沙灘,一群操著溫柔但又繞口法語的人群或在漫步,或在打網球,或坐在碩大的傘下邊品著茶便考慮著一會到底是散步還是打網球呢。
一片標准浪漫愛情片的場景。就在這個醉人的時刻,路易的父親突然哭嚎著打破了沉寂,並且帶來一個消息:路易的母親跟人跑了,跟那個看上去文質彬彬,英俊瀟灑卻第一次見面的男人跑了。
震驚的少年不亞於坐在屏幕前的你我。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出身高貴,嫁於名門的女性居然跟一個只見過一次面的男人跑了。海灘上的人群從悠閑的娛樂狀態中迅速開始討論這個話題。而一個英國貴婦人則走了過來,告訴給路易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原來在二十年前,她也曾幾乎跟一個只見過一次面的賭徒私奔。拋棄金錢,拋棄家庭,拋棄名譽,只為了跟他在一起。
而講故事的路易現在已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他給講故事的對象就是一位年輕的女性,而這個女性自己就在跟一個只有一面之識的男性交往。
1913,1936,2001是影片3段故事的發生時間。時間跨越達將近一個世紀,不過3段故事彷彿就是一個事情的3種時態而已。3段故事都發生在賭場,都是女人突然愛上了男人,並且不顧一切的要把一切都給了那個男人。盡管時空不同,但故事中的3位女性的選擇卻把一個世紀的時間縮短在瞬間。女性們的思維不管時空如何變遷,卻始終也改變不掉「沖動的本性」。
3為女主人公的身份也不盡相同:扒螞明路易的母親是有夫之婦,但是生活在雨自己格調格格不入的丈夫身邊,始終也提不起來興趣。當見到風度翩翩的美男子後,一見鍾情的她就將對家庭的責任,對子女的關愛全都忘得一干二凈;那位英國貴婦人是喪夫之婦,有著良好的名聲與家庭,但當見到那個賭鬼後,卻也將一切甘願拋棄;至於一直聽著路易故事的年輕女性還是未婚。3位女性各處於人生的不同階段,而他們的階段是彼此都要,或者曾經過的。影片在這點上又向我們說明了女性無論在任何階段,都不可能逃過內心的沖動的與激情。
茲威格在原著描寫女人的這段激情曾有很精彩的心理描寫:「我會不顧別人的非議和自己的理智,隨著他一起逃走,就象那位跟一個剛認識了一天的年輕的法國人一同私奔的亨麗哀太太一樣……逃到哪兒去、一道生活多久,這些我都會一概不問,對於自己先前的生活,我決不會稍稍回顧一下……為了這個人,我會將我的錢,我的姓氏、我的財產、我的名譽全部犧牲,我會甘心沿路乞討,只要是他領著我走,世界上好象沒有一處卑下的角落是我所不願去的。一般人所謂的廉恥和顧慮,我可以完全拋在一邊。」茲威格的這段描寫是電影所不能盡興表達的,這段淋漓盡致的描寫正是每個女性內心沖動,激情產生時的真實寫照。用茲威格的話來說,女性的這種愛是比「雪山突崩、狂風乍起還要猛烈的激情。」
女性的這種激烈的愛情是單方面的,是發自內心、無所企求的。而這種純潔的愛情卻又總是在世俗,在丑惡面前撞得粉碎。當路易的母親渴望這種愛情時,她的名譽禁毀,遭來的是無數的非議與嘲笑;當那位英國的貴婦人甘願沿街與自己的愛人乞討時,那位賭徒愛人卻拿著她給的用來還債的錢又投入賭場,並對前來勸詛的她惡語相向、百般羞辱;當最純潔的感情遇到最邪惡的回報的時物答候,往往是可悲而又可憐的。女性在這部片子的弱者地位凸顯無遺,他們如飛蛾撲火般的不過後果投入一切,就算知道後果卻也控制不住自己對於愛情的執著。這點在影片的最後更可以看出,年輕的春告女性在聽完路易的故事後,卻仍然回到了那位性格暴戾卻深深迷上的愛人旁邊。也許她們渴望用愛來感化?從這些女性身上,我們分明卻看到的是一種人類真摯情感的表現,無論是否幻滅,是否被擊破,這種情感所迸發的火星卻是永遠不滅的。
與The hours所發生的平行時間不同,該片雖然同樣是敘述3個時間段的故事,但是敘述方式卻大不相同。影片可以把3段時間分成五個部分,開頭與結尾都是2001年即現在,中間兩部分是路易母親的故事,片子的最中心則是英國貴婦人講述自己的故事。
(現代—路易母親離開—英國貴婦人自己的故事—路易母親被迫回來——現代)
這就是影片整體的結構。在中間雖然也偶爾會穿插進來其他時間,但是影片卻不至於在時間上顯的雜亂無章,顧此失彼,相反有種前後呼應的效果。
影片的名字叫做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我們很清楚地能從影片中看到三位女性與愛人從相識到相愛再到愛的破滅,恰好都是差不多24小時。而這24小時就彷彿成了女性一生的濃縮,3位女性的人生在這24小時之內所鎖定。茲威格這樣描寫「這二十四小時充滿了種種荒謬透頂的情感變化,此起彼伏直如風雨交摧,而她們的內心世界從此永遠被毀。」
前面說過,雖然本劇改編自茲威格的同名小說,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改動的幅度頗大。首先,在茲威格的小說中只概括講了一位高貴的女性同人私奔,然後引出來英國貴婦人的故事,即只有片中1913與1936年的時間段。而在片中,導演兼劇本Laurent Bouhnik則加了一段2001年的故事,同時把原著中的敘述人「我」改成了路易,私奔女性的兒子,並以此與2001年聯系起來。折段橫加的改編雖然讓不少影評家懷疑有像The hours學習的痕跡,但是不得不承認改編後的劇本使原著略顯單薄的情節加深了許多。
比起來《戴洛維夫人》的作者維吉尼亞,茲威格的男性身份並沒有減弱自己對於女性心理的描寫。如果曾經讀過《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那麼你會驚嘆於茲威格那細膩真實的對於初戀少女的心理描寫。你彷彿可以從他的文字下聽見少女的呼吸,你彷彿可以從他的筆下聞到少女的芳香,你可以看見她羞澀的微笑,與失望的淚珠。高爾基稱他是最了解女性的作家,並且由衷地贊嘆道「:「這個短篇那種驚人誠摯的筆調,那片對於女人的超人的溫存,那派對於主題的獨創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藝術家才具有的表現力,把我深深地打動了。」茲威格釋放著是他的激情,而這些激情就在他所寫著的小說中。
在他的一部小說《熱帶癲癇狂患者》中,主人公因為瞬間對於感情的沖動而殉情,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少女懷著愛進入墳墓卻沒有半點怨言,在這個片子里我們又看到的是三個女人因為愛情而在24小時內產生的激情故事。無論這些帶悲劇的色彩的人物所期望的是否僅僅是幻滅,他們都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茲威格說:
Ich liebe nur an Dich
就是說,我只愛你。
㈢ 「媽媽,今生有幸能成為您的女兒」
01
二胎產後38天,母親要回老家了。
臨走的時候,她背著包看了看外孫女沐晨,又再三叮囑我: 「照顧好孩子哈,我走了,冰箱里的花捲到時候想吃了一熱就行。我做了很多,夠你吃一個月的,還有200多個餃子。別總想著掙錢,熬夜什麼的,你的身體要是垮了,倆孩子可怎麼辦?好好地,加油哈,我的女兒一定可以的。」
我連連說「嗯」,本以為成熟了,不會哭,一轉頭我鼻子瞬間就酸了。
「你看你,別哭別哭,這有啥好哭的。」母親笑話我,我又哭又笑,慌忙應聲道:「媽,您就放心吧。」
其實這次的哭跟三年半前是完全不同的。
三年半前,母親是我產後42天回的家,那一次我還抱著兒子送她去火車站,她一進火車站我就開始哭了。我哭一是捨不得,二是真的無助,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帶好一個孩子,更怕自己擔不起「媽媽」這兩個字。
生珩寶的時候是第一次當媽,我更多是怕,母親對我更多是擔心。
生沐晨的時候是第二次當媽,我更多不舍,母親只擔心我的身體。
「媽,你知道我自己帶孩子怎麼熬過來的嗎?我沒想到自己能熬過來,還能掙很多錢。珩寶幾個月的時候,我天天熬夜,熬到凌晨三四點是常有的事,有時候寫著寫著還得去餵奶。哭過,抱怨過,最終型虛還是熬過來了。」
「我能不知道嗎?帶孩子有多苦有多累我當然知道,都是沒法子的事情。你得顧好自己,你才是最重要的,把自己照顧好了,倆孩子才有個依靠。」
母親幫我坐月子這一陣,我們倆是睡在一起的,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說貼己的話。原本不想跟她訴苦的,閑聊的時候還是說了出來,聊到後邊,有心酸,有自豪,她還來了句: 「閨女,真厲害,不rang(河南話)。」
當媽本身,也是一種成長。
有娃之前誰還不是個眼眸明亮的姑娘,可是當媽之後,肩上的擔子重了,我們都不知不覺變得成熟了。
「你看你,哭啥哭,都是當媽的人了。」
是啊,我當媽了,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可在自己媽媽面前還是像個孩子,坐月子這段時間,有媽在,當真幸福。
02
2021年的春節有些特殊,沒想到一句玩笑話還真的成了。
想當初剛知道自己懷二胎的時候,便算著什麼時候是預產期,一合計剛好出了月子沒兩天返租信就是春節,兩個姐姐便說: 「等著哈,沒准兒到時候還能去看你,然後順便在廈門過個春節。」
她們哪是看我呀,我自然知道她們都是為了母親來的。
懷孕七個月的時候,母親所在的城市喀什又有了疫情,那段時間我最擔心的就是她不能來幫我坐月子。我是個在大事上很依賴母親的人,總覺得只要有她在,什麼就安心了,不管是生孩子還是坐月子,都是最順心的。
索性一切都順利,母親還是如期12月底來了廈門,月子里有她在,是輕松而又愉悅的。帶孩子、坐月子這事在母親看來向來不是什麼大事,她一個人就能安排得妥當,她還說「別說給我一個,就是兩個三個都沒問題。照顧完你,我也就完成任務了,最後一個」。
出月子後再過兩天就是春節,二姐是早就計劃好了要來廈門的,而大姐是突然決定的。2月9號的時候,二姐從杭州自駕來廈,我們在群里聊得正歡,大姐說: 「好心動,我也想去,你姐夫不在我帶上婆婆,還有倆孩,說什麼都得來。」
母親知道後,她想我大姐來,但又怕太折騰了,跟我絮叨:「你姐是想我了,也是,兩年都沒見了。我沒法拒絕,怎麼能少了她呢。」母親總是嘴上說「沒事,電話里能見到」,其實我們都是念著彼此。
就這樣,我們姐妹仨陪著母親在廈門過了一次特別的春節。在民宿住了有三天,枉若回到了小時候,所為之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都有了自己的孩子,當媽了。除夕吃年夜飯那天,我們推杯換盞,說著祝福語,而母親無疑是最開心的。
「只要你們過得好,一家子都挺幸福的,你媽我沒什麼事兒。當媽最大的心願不是孩子能掙多少錢,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你們的婚姻家庭都順遂,你們快樂 健康 平安。」
圍著母親,姐姐們開玩笑說她偏心,其實我們都知道,母親對待幾個孩子向來是一樣的,都是心頭肉。
相聚的日子甚為短暫,初三之後,一個個都接著回到了各自的城市。二姐是初三早上回杭的,大姐初三晚上在我家住了一晚,初四晚上漏輪回了長治。母親是初五的票,大姐提醒她不妨給我包些餃子放冰箱里凍著,什麼時候想起來直接吃。
母親起了勁:「買二十斤面,我給你蒸些花捲,再包些餃子。」
說干就干,母親向來是麻利的,從下午包餃子直到晚上,不到九點就做好了。冰箱冷凍層塞得滿滿的,「什麼時候想吃了,直接拿出來一熱,還不會壞」,我感動極了,都藏在心裡,冰箱里的餃子和花捲,又何嘗不是母親滿滿的愛。
什麼是親情,什麼是母愛,這就是了。
這種感情是自然而然的,不摻雜任何復雜的東西,就是內心最為真摯的 情感 。當媽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而身為媽媽的女兒也會感同身受發自內心的心疼自己的母親。
我時常在想,自己何德何能才能成為母親的女兒?想必兩個姐姐也想過類似的,因為我們有一個好母親,而正因為有這樣的好母親,我們也在努力著讓自己成為一個好媽媽。
女人真正的成熟,往往是從當了媽開始,從當媽的那一刻起,那個擁有著母愛的女兒會感嘆一句: 「媽媽,今生有幸能成為您的女兒,是最大的幸福。」
03
人類之間的 情感 是有傳承的,尤其是母親跟女兒之間。
我母親是一個吃過很多苦的女人,打從出生開始她就沒過過什麼好日子,嫁給父親後就更不用說了,承擔了很多,不光要照顧四個孩子(我排行老四,還有一哥哥),還得忙農活以及做家務,幫著父親做生意。父親是不能扛事的,而她卻能苦中作樂。
「我不覺得有什麼好抱怨的,人得靠自己活下去,甭管給了你怎樣的牌,你都得打好它。」
我們家這些年經歷了不少風雨,但能向上發展,也是多虧了母親。現如今幾個孩子都成家立業,母親也就不再有什麼操心的事了。我們姐妹仨繼承了母親的堅強和能吃苦,也在努力著把各自的小家庭日子給過好。
因著有母親在,哪怕生活中遇到些難事,她一句話就能把你給開解了。
人怎麼樣才能過得好,說到底在於你的心態,你有怎樣的心態,也會有怎樣的人生。人有些時候活得怎樣是命中註定的,這個「命」,指的就是你自己本身有怎樣的心態。
像母親這樣的女人就不會過得太差,她的心態決定了一切。她生了四個孩子,給了孩子們最好的教育,雖物質上貧瘠,可我們卻享受著內心精神上的富足。
有一種母愛是不對孩子有所圖,只希望孩子們能 健康 平安;有一種母愛會讓你發自內心的想回報,因為你會心中有愧;有一種母愛你想起來就溫暖,她是你黑暗中的那抹亮光。
我稚嫩的年紀常常說努力學習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露出最為燦爛的笑容,要是考差了我就會懊惱自己覺得特別對不起她。多少年之後,我才懂了她: 媽媽其實不需要你特意為了她做什麼,她只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過得好,這就足夠了。不求大富大貴,但求一生順遂。
這幾日,賈玲的電影《你好,李煥英》正在熱映中,有一句影評挺好的:
「女兒要是穿越回去,一定會告訴媽媽要遠離爸爸這個男人,因為女兒想讓媽媽幸福,想讓媽媽少吃點苦;而兒子穿越回去總是想幫爸爸娶到媽媽,因為媽媽是一大家子幸福的源泉。女兒往往是最懂媽媽的那個人。」
說真的,如果是我穿越回去,我也會告訴媽媽,希望她別嫁給爸爸。
「媽媽,今生有幸能成為您的女兒。」
我在努力著生活,爭取像您一樣把日子給過好,倘若將來我跟女兒的關系能像咱倆一樣,那我當媽真的是成功了。
我的女兒只希望她 健康 快樂就好 ,這是母親對我們的期許,也是我對女兒沐晨未來的期許。
- END -
㈣ 女人一生必看的十部電影
女人一生該看的十部電影:《亂世佳人》、《鋼琴課》、《蒂凡尼的早餐》、《簡愛》、《穿普拉達的女王》、《母女情深》、《紫色》、《末路狂花》、《漂亮女人》、《公主日記》。
一、《亂世佳人》
該片改編自小說《飄》,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斯嘉麗與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之間所發生的愛情故事。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在片中演對手戲十分精彩,光是這兩個大明星的表演和耳熟能詳的經典配樂就能夠使這近4個小時的影片變得不那麼冗長。
㈤ 影評︱《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藏在時光深處的暗戀
題記:
世上,最深情的暗戀。
遺憾,一腔深情錯付。
(一)
這部電影,改編自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作家高爾基,曾經說:真是一篇驚人基罩蠢傑作。
2005年3月4日被徐靜蕾導演搬上熒幕。由徐靜蕾和姜文主演。
把故事發生地由維也納換成了北平。時間,則放到舊中國三四十年代。
主要講述那個卑微的女孩,用一生來暗戀一個男作家的故事。
前一段時間,我曾經介紹過一部西班牙懸疑劇情片《對她說》。
那裡的男主人公貝尼諾就深情或者說偏執地愛著一個「植物人」女孩。
那種畸形的愛戀,讓人震驚,也讓人惋惜。
女作家張愛玲給胡蘭成的一張照片的背後,曾寫到: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為什麼會自卑如此?這一定與性格有關,與原生家庭有關。
記得,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卑心理。
就看你在成長過程中,怎樣解讀周圍的世界。
這部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她的世界幾乎像針尖一樣小,小到只有所謂的愛情。
當一個人心小的時候,她的性格,一定是偏執的,倔強的,倨傲的,自負的。
這樣的人,也是「一根筋」,認准一條道就會走到黑。
漸漸頓悟,看過的電影越多,就越會發現,電影中的主角,不管男女,都是一些性格極端的人物。
或許,只有性格極端或者病態的人物,才會有不該發生的故事吧。
所謂,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命運。
(二)
看了那麼多電影,這也是唯一一部,電影女主角沒有名字,連綽號都沒有。就叫「陌生女人」。
由徐靜蕾飾演,把那個自卑,羞怯,內向,多情的女孩子,塑造地栩栩如生。
才華橫溢,豪爽,富有,風流倜儻的作家由姜文飾演。
他戴著眼鏡,一襲風衣,瀟灑不羈。他的戲份不多,總是來去匆匆。
濃墨重彩來展示的是陌生女人哀婉,悲情的一生。整個兒影片,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憂傷。惆悵像月光一樣灑在觀眾的心上。
電影以倒敘方式開始,剛回到家的著名男作家,收到厚厚一封信。
是一個陌生女人寫來的。
這個女人的孩子,死了。孩子的父親,是男作家。而,男作家竟然對此毫無所知。
當這個男作家收到信的時候,女人已經死了。
這封信,是她的絕筆。
電影以此為引子,展開故事情節,也強烈調動了觀眾的好奇心。
如果,你正好坐在屏幕前。你肯定也要問,為什麼?都有孩子了,父親竟然不知道?孩子多大,為什麼會死?女人是誰?和作家又什麼情感糾葛?她為什麼要寫信?
鏡頭一閃搏陪,時間倒流,回到了十八年前的北平。
故事,發生在一個古樸的四合院。
那個時候,女孩13歲。作家悶簡25歲。多年美好的年華。
女孩,青澀,單純,涉世未深,簡單的像一件漂亮得新衣服,沒有經歷過人間風雨。
此時的作家,已然成名。博學,富有,英俊。這樣的人,對少女有致命的吸引力。
這樣兩個人,這樣兩個不同世界的人,相遇,將會碰撞出怎麼的心靈火花呢?
或許有一萬種可能。也或者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忽視,一是銘刻在心。
那麼,誰被忽視?誰又被銘刻在心呢?
(三)
當年,孫正義曾經有一場豪賭。他贏了。
那麼,他賭的是什麼呢?是他的命。那個時候,他很年輕。
在一次常規檢查中,忽然查出來有肝炎。醫生告訴他,他還有五年時間。
孫正義的父親,偶然,在雜志上看到一種最新醫療方法。但,卻只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勝算。
成就成了,不成,結果更糟糕。
可,孫正義答應了。他說,與其坐等死亡,不如放手一搏。
最後,他成功了。折磨他兩年之久的肝炎,也徹底治好了。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他的人生故事,成了不可復制的商業界傳奇。
之所以,提起這場豪賭。是因為,我想到了這部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她似乎,也是豪賭,賭的是自己的一生。
不過,她的這場豪賭,從開始就知道結局。
把希望寄託在那樣一個男人身上,如同把希望寄託在天邊的彩霞上一樣天真。
在談這個女子痴情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她的家庭。
電影開始,她的父親就已然去世。她和寡母生活在一起。家裡較清寒,經濟拮據。生活在一個大雜院里。
也可能是命運使然,有一天,作家搬到了這里。以一個成功者的形象,走進了這個女孩世界。
情竇初開的少女,不可遏制地愛上了這個作家。這種愛,深深藏在心裡。
別人不知道,作家不知道,她的媽媽也不知道。
盡管明白,作家身邊不缺美女。她還是愛,像愛天上的星星,只是仰望著,想像著…
後來,這個女孩的媽媽改嫁山東。她們需要搬家。她也隨著媽媽去了山東,雖然,臨走時,她萬般不舍的還是作家。
一個13歲女孩子的感情,我寧可相信是羨慕,她羨慕作家的生活,罷了。
這似乎,還談不上,是所謂的愛情。
時光荏苒,再一次,遇到作家,是女孩長大了,考進師范女子學院。這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按理說,學校生活豐富多彩,眼界被打開,人際交往也增多。13歲時的事兒,應該忘記的差不多了。
可,這個女孩,惦念的依舊是這個作家。她特意住在作家附近,總是盼著能遇到作家。
機會總是會來的,如果你等。
這時候的她,已經出落成一個人見人愛的漂亮姑娘了。
一個成熟男人,像狐狸一樣嗅覺靈敏,很快就抓住了這個機會。有人投懷送抱,還會有人傻到拒絕?
短暫纏綿之後,作家就借口出差走了。
這個傻丫頭,有了身孕。
光輝的前程,至此斷送。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她好好讀書,畢業之後,有一份體面工作。再嫁一個如意郎君。生活的會很好。至少安穩些,不會受那麼多苦。
她孤身一人,提著簡單的行囊,離開了北京。
作家,對她,只是一個甜蜜的遙遠的夢。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那樣的年代,因為戰爭,因為金錢,因為孩子,因為要活著,她不得不委身各色各樣富貴男人。
這樣的生活,過了十年。
其中的辛酸,筆墨不能盡數。
該死的是,她和作家再次相遇。那個時候,他們的孩子都八九歲了,是一個可愛的男孩。
可,作家把她當做了風塵女子。絲毫不記得,他們之間是有過故事的。
她從小愛他,還為他生了孩子。可,在他眼裡,她不過一個可以花錢就打發的輕浮女子。
短暫相處之後,作家又一次故伎重演,找了一個「借口」溜了。
明知不可能,就應該及時止損。可,她,不,她就愛他。
世界上那麼多人,又何苦在一個並不珍惜自己的人身上,浪費年華?
結尾又回到了那封來信。這個時候,孩子因傷寒死去。這個女子傷心欲絕,在決定自殺前,她給作家寫了一封信。
講了她凄婉的悲催的一生。
寫在後面:
這樣的愛情,電影中存在,是可以理解的。
現實生活中,就可以幸福一點。愛一個人,要大聲告訴他。
你的心裡話,你不說,別人怎麼知道呢?
這個女子,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自負。一切自己承擔。兩個人的事情,無論是誰都要有知情權。
人和人,拋卻財富、地位、權力等外在的東西,人格是平等的。
太過卑微,似乎,就不必要了。
看似,是世上最深情的暗戀。也不過,一腔真情錯付,罷了!
誰的一生,不是一生呢?
㈥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評有哪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評有:
1、用喜劇的手法來拍一部悲劇,你會發現最後笑得前仰後合,而眼裡卻掛滿了淚水。
2、明明是一個辛酸又殘忍的故事,卻拍得像童話一樣漂亮,看的時候會笑,可看完卻淚流滿面,這種感覺我不喜歡。
3、從她一生的行為來看不就是自取死路嘛。最後也算是求仁得仁了,你找什麼,最後就得著什麼了,很合理。
4、到底好看在哪,這樣的人生不都是她咎由自取么。
5、當松子捧著火一般的玫瑰卻被洋一打到在雪地輕聲自問到為什麼的時候,眼淚就無法控制,什麼讓一個女人如此絢爛如此悲慘。幸桐陵福就好象畫面里一樣處處花兒綻放卻如流星般稍逝即縱。
(6)女人的一生電影影評擴展閱讀:
影片介紹: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由日本東寶映畫發行培茄的129分鍾劇情歌舞片。該片由中島哲也執導,中谷美紀、瑛太、伊勢谷友介、香局中戚川照之等主演,於2006年5月29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改編自山田宗樹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松子渴望愛、渴望被愛而坎坷曲折的一生 。
㈦ 二戰珍珠港觀後感範文5篇
珍珠港電影的 觀後感
昨局桐滑天晚上中央六台放《珍珠港》,三個小時的大片23:00才開始,中間還插了30分鍾的 廣告 ,害我一看看到凌晨兩點。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珍珠港》。幾年前剛剛播映時,我就借過D版看,還一看就是好幾遍。
但是那時候還小,看這部電影就是沖著裡面的大場面去看的,可以說桐臘無論影片敘述的感情 故事 還是戰爭背景,都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因為我的時間都花在期待和欣賞那些爆炸場面上了。
昨天晚上再看,我卻第一次發現了這部片子的一大特點美國與中國一樣,都曾經與日本為敵、與日本交戰,但是在這部片子中反映出來的日本軍人,並非如同中國的抗日戰爭影片中那般猙獰可怕、醜陋不堪,相反地,看片的人會不由地贊賞他們精妙的戰略輪叢部署,以及面對戰爭時忘我的犧牲精神。
反觀中國的抗日戰爭影片,我們都是從小看到大的了。片中的反角日本人的典型形象,就是留著兩撇八字小胡須,嘴裡叫著「八格牙魯」,動作粗魯、形象猥瑣,最後被我們神勇的八路軍戰士打得屁滾尿流,倉皇逃竄。
小時候的我愚昧無知,還真以為日本人都這副德行。現在想想,先不說抗戰八年有幾場像摸象樣的仗是八路軍新四軍打出來的(他們不就是在那兒游擊么?),就說日本軍人要真是那麼一副猥瑣像,真是那麼沒有紀律隨意散漫,這么大一片東亞、東南亞,憑他一小小日本島,能打得下來嗎?
二站期間的歐洲戰場,德國是最強,要不是盟軍諾曼底登陸成功外加令人難以置信的瞎指揮,最後鹿死誰手還指不定呢。
同樣的道理在亞洲,要不是最後美國丟的那兩顆原子彈,還有蘇聯出兵東北,這東亞、東南亞地區能夠靠自己的力量戰勝日本嗎?難道還真以為那小米加步槍能打得過大炮鐵騎了?這又不是魔幻故事!
可是直到今天啊,中國人還是不願正視這個問題。一拍電影就把日本軍隊塑造成一副窩囊像,把我軍塑造成不怕槍林彈雨的「仙人」!
一個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弱點與缺點的人,永遠也不可能進步,因為他沒有辦法認識真正的自己!
同理,一個不願意正視自己的過去事實的民族,也不可能進步,因為他們只會自我吹噓自以為是!
在《珍珠港》片尾,羅斯福總統說了這么一句話:「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自負和驕傲帶給我們多麼慘痛的代價。」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才能認識到真的不足;而勇於正視對手的強大,並且給予對方客觀正確的評價與表現,則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獲取世界尊重的基礎!
珍珠港電影的觀後感
這些天一個人的日子有些無聊,又拿出《珍珠港》來打發三個小時被 雨水 淹沒的時間。
誰都知道我愛《珍珠港》,誰都知道我對《珍珠港》百看不厭。
我不管在那些所謂的影評人對它是貶是褒,我不是專業人士,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看電影的人。只要是觸動觀眾心靈的、能引發觀眾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確實是部商業片,但又有幾部商業片能讓人這么震撼,能讓那麼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復感受。
作為電影,三角戀確實是個惡俗的話題,但放在戰爭這個大背景下,又顯得是十足的無奈。為了有一個算的上圓滿的結局,看到一半處大概都會猜到結局Rafe與Danny必須有一個面對死亡。
頭幾次看電影對兩個男性人物,我是沒有偏愛的。Rafe作為主角中的主角,自然要盡可能的包含優點。他英俊帥氣,他的飛行技術一流,他是空軍軍官,他有飽滿的自信,他嚮往飛向真正的戰場,他對愛情忠貞不二,他對朋友處處保護與包容,他有時候會有小男孩兒的可愛與沖動,他在臨行的前夜為了責任自願放棄了幸福的一夜。他幾乎是完美的,所以吸引了美麗的Evelyn。
再看Danny,也許就覺得不是那麼完美。起初我也是不太喜歡他的,膽小,懦弱,不太敢去追求。他總是活在Rafe的光芒之下,飛行技術沒有Rafe高,處處要受Rafe的保護,甚至連愛情都掩蓋在Rafe之下。面對飛機Danny總是很自信,可以鎮定地指揮,但轉身遇到Evelyn,立刻就會語無倫次、面帶紅暈。漸漸就有些喜歡這個帶點悲情色彩的人物,這樣的有著缺點的人物才顯得真實,靦腆的Danny或許更招人憐愛。有一句話,男一號是女一號來愛的,而男二號是大家來愛的。Danny雖然處處需要Rafe的支持與保護,但最後他卻用生命保護了Rafe。
還有很多人在批判Danny和Evelyn不該在Rafe離開之後就展開新的愛情,但畢竟那時候都因為情報的不準確以為Rafe已經犧牲了,大家都需要新的生活、如果Rafe真的離開了人世,他也一定會希望自己最好的朋友用一生去替代自己照顧愛人。難道Evelyn非要像梁祝那樣殉情、或者在思念中孤獨終老大家才滿意?凄美的愛情只是 傳說 ,而我們需要的是生活,誰能說他們倆在一起了就對Rafe沒感情了,就忘掉Rafe了。只能說錯誤、不及時的信息造成了後來的尷尬局面。為了電影的結局,也許只有Danny離開,小Danny來延續他的生命是最完美的。別在說什麼Danny搶了Rafe的女友,Rafe還得替他養兒子之類的無恥話題。Danny用生命拯救了Rafe,小Danny是Danny生命的延續,Rafe和Evelyn會傾盡所有感情去愛小Danny,小Danny可以說他們三個人共同的孩子,他代表了戰爭結束後美國的未來。他會為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會繼承父輩們的影響繼續為祖國而戰。
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切感情都是放在愛情熱情之後,所有的矛盾都可以拋在國家利益之後。電影之初,Rafe為了自己飛上雲霄的夢想,離開了深愛的Evelyn遠去英國參戰。電影之後,Danny也同樣為了自己的夢想和國家的尊嚴,與Rafe一起參加危險的「奇襲東京」計劃,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保護了最好的兄弟,沒能活著回國見自己的愛人,沒能見到自己的兒子出世。
Rafe與Danny一起生長在戰爭的年代,有同樣的沖上雲霄作戰的夢想,甚至還會愛上同樣的女人。他們早就不單單只是朋友,更是兄弟,是親人。不管有什麼矛盾,什麼誤會,最後還是會解開,還是會共同飛向東京的上空為祖國為尊嚴而戰。
除了這三個主角,羅斯福總統不讓你震撼?杜立特將軍不讓你欽佩?那個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讓你感動?當杜立特將軍清清楚楚地告訴被挑選出的空軍士兵,「奇襲東京」計劃是冒著生命的危險,那一排士兵毫不猶豫地邁出的堅定地一步,那個特寫,那鏗鏘有力的腳步聲沒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轟炸機成功地從航母起飛,那電影中的氣氛沒讓你感同身受?就是這部電影,讓我第一次了解了羅斯福總統,並且從此成為我的偶像。
再說日軍方面。這部電影只是為了弘揚美國人民的愛國情感,沒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兩國的矛盾,對日軍方面的描述也並不是單純的醜化。當然,作為商業片,為了打入日本市場也要求必須這么做。但是這樣的處理並沒有引起觀看者的不舒服,總比那些中國的很多作品裡把日軍當傻子寫強很多,那樣描述反而會被認為你當年被一個傻子國家打的爬不起來不覺得自己很丟臉么?片中那個日本士兵給寫家信的那個片段很真實。日軍也是人,也有感情,他們忠於自己的國家接受上級的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他們又有濃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須為國家奉獻生命。當然,想南京大屠殺、細菌戰那類慘無人道的行為不在之列。還有一個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個日本士兵在轟炸珍珠港時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勢告訴他們要蹲下,防止傷害到無辜的 兒童 。
我們必須要面對歷史,中國你現在為什麼不願意太多的宣傳8.15日本投降日,難道就因為日本向中國投降書上寫著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特級上將蔣中正。當時中國的正式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最高領袖就是蔣介石,簽字的代表就是何應欽。蔣介石確實做了很多不利人民的事情,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曾經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成者王敗者寇,難道六十多年前的中國跟兩千多年前劉無賴與楚霸王楚漢之爭的歷史是不同的?怪只怪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總是相同的,但當代人總是看不到當代真實的歷史。
這部電影還有太多太多感人的細節與鏡頭。電影是沒有國界的,從電影中得到的震撼更是沒有國界的。Evelyn說American suffered,but American grew stronger。同樣的We suffered,But we grew stronger。作為經歷了這么多大災大難中國人,同樣可以從苦難與傷害中走出來,變得更堅強。
珍珠港電影的觀後感
如果所有的商業片都有這樣的水準,那商業片就不會老被罵得體無完膚了。商業沒有錯誤,特技也沒有錯誤,砸錢甚至也不算錯誤,只要故事好看,電影好看,創作者投入真誠在裡面,觀眾就會買賬,自然也會買單。
十年前就可以看出邁克爾貝對技術的熱衷,戰火紛飛的場面著實令人震撼,即便多年後的今天只是在電視屏幕前看,依然可以想見大熒幕前會有多麼令人嘆服的效果,特別是這種低空飛行的鏡頭,在影院里是最有感覺的。
把刻骨的愛情放到宏大的背景中,屢試不爽。一方面,愛情顯得尤其珍貴尤其美好,可以撫慰每一個在歷史中迷失的人的靈魂,成為人的精神支柱,支撐人們度過一切困難;另一方面,在戰爭面前,愛情又顯得尤其渺小尤其脆弱,在數萬人的生命面臨威脅時,情愛自然而然退居次席,在家國面前,個人情感只能放在一邊。
電影故事流暢,場面壯觀。在描寫愛情時,無論是前一段情還是後一段情都讓人非常動容,特別是danny帶著心愛的女孩飛上天在落日中旋轉的鏡頭極度唯美。這本就是個糾結的故事,兩個生死相照的朋友愛上了一個女人,因為一個人的死亡使另外兩個人走到一起,當rafe又出現時,三個人都陷入了痛苦。而戰爭,使這問題從主要矛盾變為次要矛盾,任何事情必須給戰爭讓路。戰斗過程驚心動魄,導演客觀地記錄著兩軍交戰的事實,在這一過程中並沒有偏頗的感情傾向,日軍和美軍同樣在為自己的國家而戰。但在美國的人物故事中,更深刻地弘揚了為了保衛祖國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有了戰無不勝的基礎,沉睡的巨人被喚醒。在大戰背景下,danny死去了,沒有畏懼地死去了,死在rafe的面前,知道了自己成為父親,並把這個職責託付給了rafe。這一結局也最好地解釋和化解了之前danny愛上Ivy的事實。
本阿弗萊克和喬什哈奈特風格完全不同。一個女人一生能被其中的一個愛上是很幸運和幸福的事,而被兩個同時上真不知是幸或不幸,不過貝金賽爾得到電影中的這個機會絕對是幸運盒幸福的。詹妮弗迦納竟然在裡面出演一個戲份很少的配角,而且打扮也絕不美艷,難道這是促成她和阿弗萊克結緣的片子?
音樂非常好聽,以至於看完電影還老老實實講片尾看完,而寫下這些文字,也是在原聲音樂的陪伴下完成的。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很久沒有這么感動和激動過了。一部壯麗的戰爭史詩大片<珍珠港>,激起了我埋藏心裡很久,幾乎被忘卻了的震撼和感動。美國人把他們曾經失敗的歷史展現的如此真實、震撼和感人,使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影片的開始,可能讓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嚴陣以待、摩拳擦掌的緊張。但輕松、幽默、甚至有些玩世不恭場景展示的卻是人性真實的獨白。影片隨著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深化和變化,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光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感動著我、一個個慘烈的戰爭場面震感著我。美國人敢於正視歷史、 反思 曾經的失誤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珍珠港>沒有迴避當時美國國防部自身的失誤和錯誤的判斷,在敵人真的出現在眼前的時候,果斷出手、奮起抗擊。士兵們立刻拋棄了之前和平環境下結成的恩怨情仇,將國家、民族的利益至於首位;在生死關頭,爭相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彰顯了一個成熟的民族和大國的風范。
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都應該在生活中學會反思和成長。沒有失誤的政府是不可能的,自己不說、不反思,不代表事實的不存在。只有正視失誤、反思過錯、記住傷痛,才會使自己不再陷入屢錯屢犯的泥潭;才會在慘痛的教訓中得到鍛煉和成長;才會將失誤、過錯、傷痛化作完善自己,奮起直追的動力。如果這樣,失敗的成本就是我們勇於擔當的力量。
在XX年 春節 即將到來之際我祈禱,我的祖國,在發展中得到鍛煉;在失誤中勇於擔當;在擔當後能得到進步。我祝願,我的同胞,會在生活中得到歷練;在歷練中勇於奮進;在奮進中得到成長。
珍珠港電影觀後感
一直以來,美國好萊塢出產的電影稱得上汗牛充棟,他不管在電影的立意、創作上,還是在電影拍攝的恢弘場面和震撼氣勢,他全方位沖擊著人們的視覺感受。一個世紀以來他不僅影響著全球的電影業,還讓全球的電影觀眾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得以生存的,並不是因為他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娛樂項目,也不是美國要在國外樹立他所需要的形象,他主要是表現在不同時期滿足不同人的慾望,以此來征服全球電影觀眾的眼球。經常變著法子來迎合影迷,及時捕捉某一時期大眾關注的社會信息,來迎合觀眾的潛在慾望。
電影《珍珠港》以「二戰」期間法西斯日本為了侵佔太平洋而偷襲珍珠港為背景,講述了從小一起長大的一對死黨雷夫、丹尼和護士伊弗琳三人之間的一段浪漫的 愛情故事 。雷夫和丹尼既是好朋友又是情敵,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兩人只能將兒女私情暫時拋在一旁,一起並肩作戰,共同為自由、正義而戰......
從商業角度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從影片中俯瞰珍珠港,那蔚藍的海面上搖曳著各類的戰艦,一個長鏡頭捕捉到戰艦上休閑的人們,海風輕輕的吹起年輕護士的秀發,草地上游戲的的孩子們,一切是那麼的溫馨、自然、安逸。還有那動人的音樂,這顯然得益於《泰坦尼克號》的啟發,一首《THERE YOU'LL BE》將影片的浪漫與溫馨表現得淋漓盡致......
風雲突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那40分鍾的精彩爆炸場面,慢鏡頭和晃動的攝像機向電影觀眾展現出可怕、血腥的畫面,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無論是海戰、空戰的場面,都是驚心動魄。飛機、大炮、戰艦和爆炸交織組成的火焰,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中,戰艦被炸成直立起來,飛機瞬間的炸毀,成群的美國士兵被炮彈炸飛在天空中,尤其是炮彈在人堆里爆炸,以及天空中如捅了馬蜂窩氣勢洶洶的日軍轟炸機,視覺上絕對令人震撼,氣氛上令人壓抑、恐怖......
所有這一切,都符合好萊塢的一貫作風,他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進行消費的慾望,會使出渾身解術,善於將各種各樣的題材娛樂化。文的、武的、哭的、笑的、驚悚恐怖、驚險刺激......各種各樣一應俱全,這也是好萊塢影片經久不衰的緣故吧。
從製作內容上講,他只能停留在一般的層次上。不能作為經典,也不能作為史詩。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影製作出一部又一部,在經過「叫好」和「批評」後,一部分電影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遺忘了。因為沒有什麼記憶猶新的感覺,也沒有多少感染力和感人的線索。
電影《珍珠港》中把愛情和戰爭結合起來作為故事的線索,本來是個很好的立意,編導們也是絞盡了腦汁。但珍珠港只是「二戰」中的一個點,一個布景。顯然結合得有些牽強,愛情故事和戰爭事件也顯得格格不入,好象兩個孤立體,怎麼也聯系不到一塊,而且這個愛情故事的力量也比較薄弱,雖然很煽情。
一段三角戀愛,在女主角不明的情況下發生,是寂寞難當是日久生情還是對戰爭的發泄。女主角伊弗琳的愛情世界也是一片空白,缺少熱情,沒有生死離別的感覺;缺少真誠,左右搖擺不定;缺少耐心,沒有情感的堆積。讓電影觀眾覺得她有點水性揚花的味道,所以就成不了傳世之作。
從電影的硬傷上,影片存在著幾處明顯的漏洞。
影片開始長島有一處寫「Witchell Field」,而實際上正確的拼寫是「Witchel Field」。 丹尼帶伊芙琳乘飛機看日出時,你會發現太陽的位置變化了好幾次,一會兒太陽落下一半,一會兒太陽又剛剛升出地平線等等。
總之,《珍珠港》應該突出的是戰爭,描述的應該是美軍戰士英勇不屈的精神。而實際上《珍珠港》既不是戰爭片,也不是歷史片,既不是動作片,也不是愛情片,很讓人失望和遺憾。
相關文章:
1. 電影《讓子彈飛》觀後感1500字5篇
2. 百團大戰觀後感600字
3. 黑鷹墜落觀後感1500字作文
4. 七七事變觀後感500字
5. 變形金剛3觀後感錦集
㈧ 《耗盡一生》:這片貧瘠的荒漠里,連人性也如此干癟
《耗盡一生》的故事發生於辛亥革命後,一段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時期,
影片由李雪健主演,上映於1996年,主要講述遠在北方的一座小鎮中,三家勢力之間的恩怨斗爭故事。
在這座與世隔絕、被荒漠包圍的小鎮中,保存著舊時代的輪廓以及糟粕,
在外界被革命的火焰點燃時,這座小鎮卻遠離了戰爭而獨立於世。
諷刺的是,在這座看似平靜的小鎮中,卻暗流涌動,
無法兩全的愛情、新仇舊恨的輪回、生與死的殘忍本相在這里競相上演,
本該是安然於世外的桃源,卻成為了一座埋葬人性的墳墓,
影片以平實的鏡頭語言展現了一個荒涼的蠻荒小鎮,
黃沙、土房、勁風, 阻隔了人們通往外界的念頭,也阻隔了「新思想」、「新變革」的進入,生存在這里的人們也自然擺脫不了腐朽和封建的荼毒。
以至於在那片貧瘠、久旱的荒漠中,人性變得干癟,失去了正義的光輝。
影片幾乎將所有的筆墨用來講述這座邊陲小鎮的故事,關於小鎮外的世界則寥寥帶過。
所以,我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這座小鎮里不同的人物群像,
地主李家、殺豬匠胡家、開棺材鋪的土匪楊明遠,
三方勢力上演著一段你死我亡的斗爭大戲。
盡管與外界有所割裂,但導演似乎有意將這座小鎮置於一個特殊的語境下,以此來諷刺舊時代的思想糟粕,以及人與人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事實上,這座小鎮在導演的刻畫下,早已褪去了獨屬於鄉鎮之地的樸素和真摯,留下的都是對生存資源的明爭暗鬥。
此時的小鎮早已異化成了一座是非之地。
影片《耗盡一生》的故事起因是楊明遠被其他兩家逼上樑山,青梅竹馬被搶,自己也迫不得已遠走他鄉,最終成為遠近人知的土匪。
道德與慾望之間,李家、胡家選擇摒棄道德,陷害楊明遠。在律法難以觸及之地,往往道德也凋零殆盡, 取而代之的是被慾望所裹挾的自利自私,而那些傳統封建糟粕不過是慾望找尋到發泄口的另一種附加物。
此時的小鎮儼然成為了一個被慾望和封建糟粕所統治的異化之地,李家、胡家皆是奴隸。
可悲的是,遠走他鄉的楊明遠再一次地卷進這場漩渦里,本該做一輩子土匪的楊明遠為了報當年奪妻之仇,回到小鎮里,准備報復李家和胡家。
事實上,仇恨的慾望已經占據的楊明遠的心裡,快意恩仇的代價便是成為小鎮中被異化的一員,共同成為小鎮的 「異化底層建築」。
在這座小鎮中,有兩種資源,一種是金錢、家產,而另一種便是女人。
這里的女人們大多無法左右自身的命運,被當做生殖工具來對待。
事實上,對於女性生殖權的控制恰恰是小鎮里的男人對於生存資源的把控,影片中反復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在這座小鎮里,沒什麼比後代增添一個男丁更加重要。
表面上,這是傳統封建思想的荼毒,但另一方面,這何嘗不是男人們對於自身生存資源的另一種未雨綢繆的方式?
所以,李家的小兒子在被胡家家佣掐傷了「牛牛」時,李家的人氣急敗壞地在胡家一通亂砸,僅僅是因為小兒子受了些委屈,便作如此報復。
當李家的小兒子被陷害後,李家將矛頭對准了胡家,寧願粉身碎骨,搭上所有人的性命也要報仇。
所以說,在李家的眼中,小兒子已然成為繼承自身生存權的替代者,當小兒子死亡,便意味著李家後繼無人,無法延續自家的生存資源,和胡家拚命,自然是理所當然。
另一方面,楊明遠前後對待竇瓜的態度值得深思。
竇瓜代表的是極端男權環境中無法反抗的群體,竇瓜既沒有死的勇氣,又無力反抗胡家的壓迫,她沒有選擇的權利,只有被選擇的命運。
即使竇瓜被迫嫁入胡家多年,楊明遠依舊念念不忘竇瓜,這一次回來除了復仇,便是要搶回竇瓜。
可以說,楊明遠確實深愛著竇瓜。
然而由於這座被異化的小鎮早已將道德擺脫的一干二凈,甚至形成了一種難以突破的邪惡秩序。
楊明遠甚至自己無法與這種秩序所抗衡,但竇瓜卻又在這種秩序下一次又一次被侮辱,看著心愛的女人如此這般,他的內心被憤怒填滿。
而他之所以前後對待竇瓜態度有著巨大的差異,是因為他對於竇瓜的愛在這種強大的秩序壓迫下變得面目全非,最終由愛成恨,演變成一場悲劇。
究其悲劇的原因,便會發現,本質上楊明遠和竇瓜是人們爭斗生存資源的受害者,盡管他們沒想參與其中,奈何受小鎮里強權人物的壓迫,成為生出資源斗爭的犧牲品。
李家、胡家的兩敗俱傷意料之中,卻又在情理之外。
作為小鎮中的兩大戶,他們勢必會有一天成為敵人,為了利益,為了資源,只是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兩大家為了生存資源而弄得滿鎮風雨,不少人跟著他們陪葬。
在這片貧瘠之地,文明的枝幹觸及到這里時,只剩下了腐敗的朽木,一代又一代人在小鎮中被腐朽的枷鎖困住,生命力的凋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異化,原本的真誠與善良被麻木和貪婪所取代,原本的希望變成絕望。
最終,人的一生被耗盡,生命力被抽干,在這片荒漠里,惡劣的環境或許並不是導致人生存滅亡的根本因素,被異化的精神導致人性的喪失,或許才是一切悲劇的根源。
㈨ 童年的傷要用一生治癒——《裁女佳人》觀後感
前兩天在家看了一部2015年的美國片《裁女佳人》。趁著記憶還新鮮,寫下一點我的觀影感悟。
一看電影名字,就能猜出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又美又有才華的女裁縫的故事。衣錦還鄉的她回到十歲時被迫離開的家鄉,回到了病弱的母親身旁,開始了一系列的復仇行動。
為什麼她要復仇?因為她童年時期受到的欺凌與冤枉。那時候,她窮困潦倒的單身母親被罵做是盪婦,她也被唾棄。在學校里,她遭受老師和同學的欺負。
最可怕的是,那位欺負她的男孩向小公牛一樣撞向靠在牆角跟的她時,出於本能反應,她躲開了,他撞斷了脖子,倒地身亡。他的死讓她背負上了殺人犯的罪名,鎮長(男孩的父親)勒令將她送出小鎮。
先說女主蒂莉。影片開頭,她的那句「我回來了,你們這些雜碎」道盡了她的怨恨與委屈。童年時期的不被鄰里待見,以及被冤枉,讓她被迫遠走消數。這份遠走彷彿也給了她福氣,她學會了服裝設計甚至成長一位頗有造詣的服裝設計師。她漂亮性感,以她獨特的核知個人魅力在球場上助力球隊獲勝。
再說女拿氏首主的母親莫莉。她是被女主的父親始亂終棄,生活很是落魄。當年女兒的離去讓她痛不欲生但她又寧願她遠離這是非之地。因此對於女兒的回來,最初她是抵觸的,甚至有些裝瘋賣傻不認識她。
最後說說男主。他真的是女主生命中不可多得一道光。他對她的好都體現在行動上,看到她從遠處撿鏡子,他給她布置了一棵鏡子樹。面對7受盡委屈卻無處申冤的她,他鼓勵她說出「我沒有被詛咒。」
看完本劇,我有三點感受。
一. 是男主泰迪與女主深情而又克制的互動。可是,這么完美的才子佳人,為什麼編劇要讓男主死掉?我的理解是如果沒有這個情節,女主和她母親之間的隔閡不會消融。
二. 知女莫若母。當女兒遭受了愛人意外身亡的重創後,是她的母親寬慰了她,鼓勵了她。她講出了她的身世,鼓勵她站起來。
三.童年的傷要用一生來治癒。幼時遭受的欺凌胖女孩背負了莫大的心理陰影。好在她長大了,有力量對抗曾經遭受的一切,而且她做到了。最後,當她愛的人相繼離開後,她選擇用一把火燒掉了醜陋與冷漠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