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模仿游戲》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先前看過《模仿游戲》超贊預告片時,就曾為工整復古的英倫精美製作折服過,加上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凱拉·奈特莉兩大實力派紅星壓陣,自然提早成為個人年度必看。目睹廬山真面目後,我發現《模仿游戲》雖然改編自Andrew Hodges所寫的傳記《艾倫·圖靈》,更像《暗算》和《美麗心靈》混合體。誰曾想到堂堂的二戰解碼英雄與電腦之父,卻是一個心靈脆弱的同性戀,等待他不是功勛表彰,而是殘酷非人道迫害,因此是被閹割英雄且聽風吟!
以前看麥家編寫《暗算》《風聲》時,我為黃依依與顧曉夢而嘆息,盡管她們都是天賦異稟的解碼奇才,擁有「一種精神,一種信仰」,反遭命運戲弄,落得身首異處、香消玉殞。同樣在《模仿游戲》中,艾倫·圖靈依舊是這樣悲劇天才,破解過納粹最牛的密碼,研製出人工智慧機器,卻逃不過恐怖的宿命。影片聰明地用三線敘事,將被敘述者的傳奇人生一段段呈現出來,然後加入導演本人主觀看法,渾然天成地完美展現驚世奇才的悲劇人生。
片中,由於二戰中破解密碼的故事成為了主幹,因此如何破解納粹密碼,如何查到英蘇雙重卧底間諜,如何解決困擾主人翁的情慾糾葛,都讓《模仿游戲》更像一部驚心動魄的偵破情節戲。而憑借《福爾摩斯》被國人叫成為「卷福」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無論是阿蘭的傲慢、激情、智慧,還是避世、痛苦、失落,都生動表現精準。他那雙睿智憂郁眼睛,讓人猜不透角色心靈想什麼。這是一個很難把握角色,因為他是數學與物理天才,還是戰爭背後無名英雄,還是曾被萬眾唾棄的爭議「基佬」,我們看到圖靈幼年時就萌生同性戀情結,還有他深情對女主角說道自己曾和男人上過床,進而想方設法轟走對方,那種眼神與舉止是有震撼力的。
當圖靈在酒吧里閑談,無意聽到一個微不足道的信息,瞬間腦洞大開,領悟到了解碼真諦,卻不願立即告訴軍方。大家望到的是一個犧牲。因為不能暴露目標,必須犧牲小吾成全大我,而在戰爭歷史歲月里,這樣殘忍又有多少呢?當他發現雙重間諜是誰後,不想領導居然以一個自私的政治理由,就這樣掩蓋了過去,那麼身處水深火熱的戰爭中,又有多少人貪婪為自己留下後路呢?當阿蘭·圖靈為了保住自己設計的機器被命名為戀人的名字(這與史實不符),選擇化學閹割而非監獄生活,我們彷彿望到了他另類而孤獨的脆弱心靈。這就是一個曠世奇才、戰爭英雄的悲劇傳奇,盡管有些杜撰,卻足夠給力。從《我愛貝克漢姆》到《加勒比海盜》,英倫女孩凱拉·奈特莉成為全球當紅偶像。接著,她在《贖罪》《傲慢與偏見》《愛的邊緣》等片中展現了極富激情的精湛表演,甚至提名過奧斯卡影後,卻是命運多坎,每每同各大重要獎項無緣。我至今難以容忍與相信的是《別讓我走》得到小影後是凱瑞·穆里根,反而表演最精彩的凱拉卻顆粒無收,還有濫殺無辜的《老無所依》莫名其妙並「眾望所歸」擊敗了《贖罪》。在90後女生詹妮弗·勞倫斯隨便奧斯卡封後的時代里,在斯嘉麗·約翰遜、娜塔莉·波特曼、安妮·海瑟薇等好萊塢女星豐收的時代里,凱拉·奈特莉選擇了《歌曲改變人生》《模仿游戲》,堅韌不拔走向文藝道路。其實她某些張揚的表演方式,很像前輩凱特·溫斯萊特,但平胸身材,讓她難以達到那個境界。閑話了那麼多,回到《模仿游戲》結尾,我又一次望見凱拉·奈特莉對著鏡頭,聲淚俱下念著「無人所念之人,方能成就無人感想之事」的煽情台詞,還有眾人燒毀文件的狂歡鏡頭,依舊有種巨大的感動!聽說奧斯卡獎早被各大公關公司壟斷霸佔了,因此《霸王別姬》《喜宴》稀里糊塗輸給了《四千金的情人》,因此斯皮爾伯格巔峰力作《拯救大兵瑞恩》掛給了《莎翁情史》,因此《肖申克救贖》《對話尼克松》《無敵破壞王》註定在奧斯卡全軍覆沒,因此《英雄》才會比《寶萊塢生死戀》《太極旗飄揚》《歲月神偷》更有機會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因此《少年時代》《布達佩斯大飯店》《鳥人》才更有機會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那些傳聞是否都是真?大概只有局內人才知曉,一場游戲勝負何必太在乎?感謝莫滕·泰杜姆、卷福、凱拉等《模仿游戲》主創,無論拿不拿得到任何一座奧斯卡獎,你們都貢獻了一部令人心碎的傳世經典!
『貳』 電影中的機器人都叫什麼名字
終結者《終結者》 瓦力《機器人瓦力》 吵小子《鐵甲鋼拳》 索尼《我,機器人》
『叄』 剛看完了 電影《模仿游戲》 很震驚 是真實故事嗎 如果是真的 那麼就意味著第二次世界
是真實的,講的就是計算機科學之父圖靈的事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應召到英國外交部通信處從事軍事工作,主要是破譯敵方密碼的工作。由於破譯工作的需要,他參與了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
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電影中的主要事件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也有一些誇張處理。片中,圖靈將他研發的機器命名為「Christopher(圖靈初戀情人的名字)」。
而現實中,那台機器的名字是Bombe,編劇虛構了這個橋段。因為原著作者安德魯·霍奇斯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圖靈對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熱愛與他和Morcom之間的感情密不可分。
加入這段情節,是為了充分表現圖靈這份真實存在的綿長痴迷而做的藝術誇張。
創作背景:
影片編劇格拉漢姆·摩爾是艾倫·圖靈的狂熱粉絲,在他青少年時期參加的美國太空營和計算機編程夏令營里,這位數學家的影響無處不在。
意識到圖靈對自己的巨大啟發後,摩爾就一直在尋找將圖靈搬上銀幕的機會。當《艾倫·圖靈傳》的版權被製作人Nora Grossman和Ido Ostrowsky拿下後,摩爾馬上簽了劇本合約,而且一分錢酬勞都不要。
創作時,「還原一個真實的圖靈」成為了他創作的動力。但准確並不容易,圖靈的大量工作記錄都在二戰中被銷毀,僅存的殘片也成為了高度機密。
摩爾只好從外部尋找細節以及這些組織對他造成的影響。結果令人頗為吃驚的是,關於圖靈在破解密碼後與軍情六局間的工作,能找到的最有力的資料來源於《007》作者伊安·弗蘭明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