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黃土地電影人物形象分析

黃土地電影人物形象分析

發布時間:2023-05-18 15:53:08

A. 黃土地的觀後感

黃土地觀後感篇一:黃土地影評

《黃土地》影評

該電影於1985年在加拿大首映。由中國第五代導演陳凱歌所導演。類型為劇情。主演:王學圻、劉強等人。攝影:張藝謀。片長89分鍾。色彩:彩色。

陝北黃土高原一條貧脊的溝壑里,鼓樂聲聲。這里,正在舉行一場千百年來毫無變化的傳統婚禮。下鄉採集民歌的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也來到這里。他見到:新娘,竟是個十

二、三歲的女娃。然而,貧困、愚昧的莊稼人都沉浸在難得的歡樂之中。他在翠巧家住,顧青從白天所見的童婚,談到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雖然這些話在老漢身上沒有什麼積極的反響,卻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瀾。最後翠巧逃婚。

天高地闊、氣勢磅礴的黃土地,濁浪滾滾的黃河,鼓樂齊鳴的迎親隊伍,150人組成的腰鼓陣,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場面等眾多中國象徵和風俗民風的描寫,比如陝北民歌,加上人物命運的壓抑悲愴,使影片集敘事、象徵、隱喻於一身,在土地、民俗與人物命運之間反思了中國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特性。影片表現了陝西高原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以及創作者對農民的思考與關注。影片大部分場景運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顧青走的前晚,翠巧爹唱歌的場景,窯洞內油燈的火光十分微弱,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臉,這樣就看清了他臉上如枯樹藤蔓的皺紋,一張典型的黃土地人衡攜的臉。此外、影片善於運用廣角鏡頭,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視線開闊。如開頭及片中幾個轉換場景都始終使用盡可能大的景深來映現景物,表現了黃土地的空曠與遼遠。影片除了表現出「父權社會」,「包辦婚姻」以及對國民性的簡單批判外、殺死夢想的,根本上,正是養育你的黃土地。溫暖而貧瘠的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它也禁錮你,殺死你。這裡面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層悲哀。

黃土地觀後感篇二:黃土地影評

掙脫藩籬絕攔雹,一場「無聲」的硝煙。

淺評《黃土地》

《黃土地》從抗戰初期的一個八路軍文藝工作者顧青來到陝北收集民歌開始展開,講述了這個具有革命的覺悟和心態的人慢慢融入翠巧一家的生活,並給翠巧一家帶來的沖擊和改變的故事。

整個影片中最主要的有四個人物,顧青,翠巧,憨憨(翠巧的弟弟),還有翠巧的父親。而我認為這四個人就代表四種不同類型的人。首先顧青代表的是接受的新思想,很大程度上突破的思想束縛的人;其次,翠巧代表的是剛接受心思想的沖擊,產生極大震撼,卻也願意積極接受改變,融入新社會的人;第三,憨憨代表的是游離於新思想和舊社會之間,無所適從的人;最後,翠巧爹則代表的是受封建束縛荼毒太深,以至於難以自拔,甚至主動去維護封建陋習的一類人。而影片中的鄉親們也大多和翠巧的父親一樣,綿延幾千年的祖先文化中的陋習在他們心目中根深蒂固。例如影片開始的婚宴,一個年僅十一、二歲的女娃卻就要結婚,然而參加婚宴的鄉親們卻沉浸在一片歡樂中,這是一種對當時愚昧農民含蓄的諷刺??

影片之中很為精彩的是新思想與舊思想的「對決」,這種對決主要體現在顧青和翠巧爹的身上。最開始,顧青來到陝北高原後住在翠巧家,就在他到的當晚,想起白天的童婚,他談到的在延安的婦女已經婚姻自主,開創新生活的事,然而得到的卻是翠巧爹的長久沉默,沉默後的回答卻是對所謂「婚姻自主」的抨擊,翠巧爹還是認為婚姻大事,應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由女人自己決定不就亂套了嗎?這是第一次對決,明顯的反映了當時的新思想對於遙遠的陝北人民來說是陌生的,他們還難以接受,在排斥新思想的同時還極力維護封建習俗。後來,顧青再收集民歌時也幫著翠巧一家勞作,看到翠巧爹將稀飯灑向黃土地,顧青驚訝的問,人都沒有吃的,為什麼還要將米粒灑向黃土地?翠巧爹的回答是黃並帆土地養育了我們,這米粒是用來祭祀黃土地,用來祈禱上天賜予足夠的糧食的。可見,已經到了20世紀,國際上已經風雲變幻,科技已經在當時變成第一生產力了,但是在中國的社會底層,在遙遠的陝北高原,卻仍然有靠天吃飯,相信有神明,將自己的希望寄託於上天的想法。這也預示著一場徹底革命即將到來,同時暗示了這場巨大革命的必要性。這兩次比較明顯的對決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特點與現狀,也深刻顯示了影片具有的寫實性。電影是一種敘事藝術在此種對決中也得到很好彰顯,其敘事意義也是引起人們深刻反思的。

另外,影片通過敘述一些矛盾來更好揭示主題。在這個遙遠的陝北黃土高原,有許許多多的矛盾。首先就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黃河,翠翠一家以及整個陝北高原的人都和黃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人、牲畜、黃土地都要仰仗黃河水生存,可以說是黃河水養育了黃河邊的人,但是最後翠巧乘著小舟去找顧青時卻是淹沒在黃河水中的,「成也黃河,敗也黃河」??其次,可以在那一片黃土上艱難生存下來的人可以說是超乎尋常的勇敢堅毅的,可是仍然是這一群勇敢的人,他們最終還是抵不過大自然的考驗,仍然是需要通過六月祈雨來渴望得到上蒼的憐憫,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是否又象徵著民族的劣根性以及農民的命運的艱難曲折?通過這一系列的講述,既凸顯出這許多的矛盾,更好的揭示了對民族和人民命運的思考,反應創作者對在當時特定時代的國家和人民的關懷。

整個影片中,新的思潮產生的反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反響很好的體現在翠巧和憨憨身上。翠巧是一個勇敢的同封建思想習俗斗爭的姑娘,在剛聽到延安的姑娘可以自己追求婚姻幸福時,她就透露出極大的興趣,後來漸漸的她跟著學共產黨的歌,也想成為「公家人」,甚至不惜在結婚當天勇敢逃婚,獨自去追尋顧青,希望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女性。而憨憨呢,他從最開始的排斥顧青,膽怯,不開口說話,不願意敞開心扉,到後來逐漸接受顧青這個大哥哥,並也開口大膽唱共產黨的歌??他們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的思想的影響,這說明農民也是有覺悟的,說明實踐的可實施性。這種反響透漏出莫大的積極意義,是對追求進步的莫大鼓舞。影片敘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這時共產黨尚未奪取革命的勝利,影片反映的是當時共產黨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心,以及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的時代對解放民眾的拼搏和努力。對今日也是有很大的啟發和振奮意義的。

但是,產生了反響並不意味著斗爭是件簡單的事情,相反,這種斗爭充滿了艱巨性,我們也可以從影片中找到相關提示。首先,翠巧是一個用於接受新思想的人,這是一種很大的勝利,可是翠巧最終卻被黃河淹沒;而憨憨是一個初具啟蒙意識的人,這種意識只是些微萌芽,遠不能和他頭腦中的舊思想抵抗,影片最終,憨憨看到了顧青,奮力向顧青跑來,但是這種方向是與所有那些鄉親相反的,憨憨拼盡全力,卻仍然湮沒於人群。這兩個人,最終都沒有達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很深刻揭示了革命的艱巨性。帶來這種艱巨的,有整個「吃人」的社會,還有這個社會的瘋狂、腐朽的人。畢竟,以翠巧爹為代表的人是整個村子的人,是大部分人,要他們這些人的改變還是很緩慢艱難的。然而,就是這種暗示斗爭艱巨性的方法卻沒有讓人產生對追求進

步的氣餒。我們不要忘了,影片記錄的是過去,而影片是在取得勝利後的新時代製作播放的。這種敘事方式,在記錄斗爭艱巨性的同時,變相凸顯了革命的偉大,謳歌了共產黨的努力與奮斗,贊美了共產黨帶來的希望與勝利。這種手法近似文章寫作時的「春秋筆法」,比正面言志要深刻成功的多。

從影片的藝術手法來看,影片在音樂、畫面、色彩等方面也是十分優秀的。先說整個影片的音樂,《黃土地》基本上是由陝北民歌貫穿著的,其中的主題曲也帶著濃濃的陝北意味兒。這種由陝北人民在勞動中創作並傳唱的歌曲與其他歌曲不同,它產生於黃土文化氛圍之中,似乎不受歌詞和限制,具有很大的一種隨意性。這部影片展現給了中國人乃至世界人一種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傳播中國傳統民間文化這個方面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再說畫面和色彩,整個電影的畫面不能說是輕松活潑的,可以說是有一點沉重的,大片大片的黃土的,奔騰喧囂的滾滾黃沙,都有一種歷史的`凝重感,給整個故事奠定背景基礎。色彩方面,電影以一種有一點夕陽紅和接近日暮黑的色彩為主,裡面的人物也多著黑灰色的服裝,當然,穿著亮麗的紅色的翠巧自然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她就像是「黑雲壓城」下的一抹絢麗的希望。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陳凱歌用一種非常獨特卻又合適的藝術手法,將其「藝術特性全面綜合。敘事性和表意性、逼真性和假定性、造型性和節奏型、運動性和靜止性、寫實性和抒情性等藝術性質顯而易見地在電影文本中得到具體、全面的化合。①」《黃土地》理所當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值得借鑒的是,整部影片的畫面與拍攝背景是十分真實而獨特的。這部影片的畫面很有很多是大片大片的大地,這種與天空比例十分不協調的質感,給陳凱歌影片的成功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拍攝方式,陳凱歌用這種自成一家卻又十分契合所要表達情感的方式,使影片獲得莫大的成功。影片在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同年獲第七屆法國南特三大洲電影節攝影獎,這都是觀眾對其成功的認可。再說拍攝背景,陳凱歌以真實的陝北黃土高原,真實的陝北農民,真實的陝北習俗來講述了這個故事,影片除了情節加工意外,其它基本保持它的純天然性。

最後,回到整部影片的主題來說,就像是我的標題所提到的一樣,這時一場掙脫藩籬的抗爭,是一場「無聲」的硝煙。「掙脫藩籬」指的是翠巧的努力,翠巧的勇敢是十分值得欽佩的,這是一種偉大的掙扎,翠巧代表著千千萬萬為革命、為迎接新世界到來而努力的人。之所以說無聲,原因有三。第一是因為這場新舊思想的較量沒有打仗與流血,是無聲的。第二則是許多人尚未意識到有這么一場戰爭,尚未從中獲得真正的改變,新的思想並未給使他們覺悟,這是無聲無息的,也間接說明革命的困難。第三,翠巧的死所產生的一種沉寂感是無聲的,也許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一場革命的硝煙正在接近??

陳凱歌這部電影,對許多矯揉造作的、虛假構造的影片來說又是一大借鑒與反思,當今的導演也許會禁不住自省一下。影片所表達的令人振奮的主題告誡現在許多導演應該保持導演所應有的良心,多拍一些令人振奮的的影視作品,而不是庸俗的「藝術品」。陳凱歌拍攝採用真人真物真地方的拍攝方式肯定會有很多困難,但這並沒有讓他對這部影片有一絲的鬆懈,他對這部影片的嚴格把關也告訴我們「態度決定一切」。現今的許多導演,也應該好好反省一下了,也應該保有一個導演在影視界的良心。現階段中國從事電影工作的人,應該多從獲得成功的好的電影製作人的身上學習借鑒,是電影真正的成為一門藝術。

黃土地觀後感篇三:影評分析《黃土地》——鏡頭語言

一土,一水,一片天

----評《黃土地》的鏡頭語言

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雄偉的黃河之水孕育了無數中華兒女的英魂。在這片沉默著的黃土地上,中國共產黨在此誕生,在此成長,帶領著人們走向著光明的未來,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導演黃建新聯合張藝謀讓這片富於變化的土地以最熱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定格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面。其中光的運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鏡頭語言的使用更是讓影片增加了不少亮點。

光的運用是影片最獨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美國西部片的淺黃色,而在鏡頭中這種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更是黨的搖籃,它既是貧瘠的,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大多數的電影都應該是表現運動的,但是《黃土地》中的鏡頭主要是以靜為主,這是對於傳統的打破。也是一種大膽的創新。黃建新在《黃土地》中的靜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了陝北黃土地的韻味和風貌,將那歷史的時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鏡頭的不動是對那個時代環境氛圍最真實,最有利的表現。而且攝像機不動也表現了陝北的實際風土地貌。陝北的黃土高原是一望無際的平坦土地,像一塊巨大的土,穩穩的坐落在此。鏡頭一直未動,這是一種解釋一種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關系,顧青遠遠的走來,又漸漸地隱入土地當中,這是人與土地一種血肉相連的關系,人被這塊土地孕育出來,又投入它的懷抱中去。這不動的鏡頭正如陝北人的生活一樣,日復一日緩慢而又平穩。中華民族就這樣走過了漫長的路。當然影片中靜中有動。在《黃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場面運動幅度很大,這既是一種靈魂

與感官的沖擊,也是對於黃土地上人們那爆發的力量,就像這鼓聲一樣,一旦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會迸發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廣闊,地之沉厚,黃河之水一瀉千里,這是民族的自強不息,也是人生命運的強悍和脆弱。導演黃建新和攝影張藝謀僅僅用了土地,人,黃河,窯洞,天空就將黃土高原上那無盡的力量和無限的深沉表現了出來,傳達到全世界。不僅是對黃土高原的贊美,對黃河的贊美,其中更強的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贊歌。

B. 《黃土地》觀後感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黃土地》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黃土地》觀後感1

「黃土之上的誠與悲」

《黃土地》是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的一部影片,故事講述來著上世紀三十四年代黃土高原上的故事。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溝壑與土源連綿不絕,山形地貌歷經歲月的銷蝕大起大落。使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了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文化象徵意味的黃土高原。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939年初春,一個名叫顧青的八路軍來到陝北高原收集民歌,他的到來喚醒了當地少女翠巧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而最後,她卻用死亡祭奠了那夢想中的自由。

影片的光影運用,色彩搭配都使這部電影增加了不少亮點。然而光影運用是這部影片最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卻是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地的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室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那種溫和稚嫩的向日葵一樣的黃,而在鏡頭中這種太陽下的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它雖是貧瘠的,但是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導演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的感覺,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另一種層面上顧青的到來更給影片女主公後期帶來變化,是女主新生的光。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日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女主人公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讓整個畫面變得略有些美好。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電影《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光影色彩之外,這部電影無疑是壓抑的,這壓抑來自貧窮。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挑一次水,要走十里。守著這艱難的日子,男人女人累得變了形狀,影片中翠巧的爹才47歲,就已經皺紋布滿額頭。而翠巧更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著時代變換交替中必然的犧牲品,犧牲在即將被新生活取代的舊禮教中。犧牲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電影所表達的並不是對「父權社會」、「包辦婚姻」的憤怒,也不是對國民現狀的簡單批判,更不是在貶低黃土地上落後生態,導演只是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向我們講述,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殺死夢想的不是別人,根本上,正是養育你的那片黃土地。這片溫暖而貧瘠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但是它也禁銅你,殺死你。而這裡面卻有一種對宿命的無可奈何,更有對現狀的深層悲哀,那種帶著鐐銬的新生「生存」。或許這才是導演想表達的核心,民以食為天,只有黃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黃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客人。而在這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勵練出的人的韌性,讓他們在黃土地上生生不息。

黃河水,淹死人,也養育人。黃土地亦是。對立轉化,相生相剋。黃土地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生存的問題是超越時空的,我們都要在這片土地上生存,都會面臨《黃土地》就由一個簡單的故事深化到對本民族落後思想習俗的抨擊,也思考了人在時代面前的卑微與渺小。不失為一部中國電影史上一部經典之作。

《黃土地》觀後感2

電影講述的是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親作主定下娃娃親。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王學圻飾),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一段時間後,與翠巧家彼此彷彿自家人般。顧青講述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

父親雖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顧青行將離去,翠巧要隨去延安,顧青有心無力。翠巧弟弟憨憨跟著顧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過一座山樑,顧青看見翠巧站在峰頂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別,顧青深受感動。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劃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可惜湍急的河水吞沒了她。顧青來找翠巧和憨憨時,憨憨正隨大家在河邊求雨,他扯下頭上的樹葉子編成的頭箍,逆向從人群中向顧青跑去。

張愛玲說過,年輕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電影中的老年人、年輕人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黃土地》感動,是因為導演的投入和攝影的藝術感染力。其中,電影中很多細節的把握都讓我佩服。比如婚宴上,除老肥肉,另一道葷腥,就是僅僅作為「擺著是個意思」的「木魚」。這「魚」,不能供人用嘴來享受,而只能飽人「眼福」,因為它就是鋸成魚形盛在餐盤中的木頭。

電影《黃土地》雖然是八十年前,一個年輕人熱烈追夢的故事,但是追夢在古往今來任何歷史地理背景下,都是激動人心的。翠巧這個角色就是個追夢的人。這部片子並不是可以表現對「父權社會」、「包辦婚姻」的憤怒,也不是對國民思想愚昧進行簡單批判,更不是在貶低黃土地上落後生態,同時為革命者大唱贊歌。

導演只是在千里走陝北之後想講述一個見聞: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讓人情感上難以接受的是:殺死夢想的,從根本上來講,正是養育你的黃土地。溫暖而貧瘠的黃土地!它養育你,賜福你;它也禁錮你,殺死你。這裡面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層悲哀:帶著鐐銬的新生,最終還是猝死於簡單而殘酷的生存法則。

「生存」,是導演想表達的核心,民以食為天,只有黃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在黃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而在這種殘酷生存之道勵練出的人的韌性,導演則持有一種苦澀的肯定態度。

革命者顧青是代表先進觀念的闖入者,但是始終是無法深刻進去。一開始他描述南方男女平等的美好情景,他笑話翠巧爹一邊說「五穀發芽,早降雨水」一邊用小米敬天老爺的愚昧行為,這些可以解釋為不懂得黃土地的艱難而被原諒;但是面對被自己喚醒、決心為自由破釜沉舟的少女,用「公家人的規矩不允許」來搪塞她,以免除他自己對翠巧父親、對組織交代的麻煩,就讓人覺得他軟弱,而同時覺得他只是被觀念包裝起來的空殼,並沒有想從根本上解決翠巧等問題。

翠巧是影片關注的焦點,她讓人感到夢想被喚的欣喜以及引起人們對夢想死亡的深思。憨憨所唱尿床歌里頭的「只想尋下個好女婿,誰想尋下個尿床郎」,父親所唱的「大眼花花就兩張燈,彎彎眉毛就兩張弓,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你說心疼不心疼」,都在同情著女孩們作為買賣婚姻的代表,世世代代的不幸。

翠巧在家的時候,頭頂上有父親和弟弟,嫁人後得到的嫁妝要給弟弟做聘禮,一生一世有莊稼人的規矩在約束著她,她一輩子都做不了主;然而在她要跟隨顧青而去,去延安做主人時候,又被「官家人的規矩」拒之門外。我十分痛恨翠巧新婚夜伸向她的那隻黑黑的大手!讓我如同看到了魔鬼一樣的恐懼。

影片《黃土地》中父親的形象很豐滿、很復雜。革命者借宿翠巧家當晚,只看得見輪廓的爹巍峨地坐在正中,著紅衣的翠巧隱在他背後拉風箱燒水,縮成一個微小的身影,弟弟沉默地退在牆根,暗得讓觀眾眼睛發酸,只覺得他整個人溶解在黃土高坡的空氣和泥巴里了,就連顧青問他叫什麼名字他也沒敢回答。

父權下的孩子似乎都是祭品,雖然多少都各自秘密地懷揣著希望。只有風箱下噴出的火花,掙扎出一個自由的形狀,給觀眾一點安慰。父親一開始就明白顧青所說的「改改規矩」只是善心的外來人開出的一張無用葯方,同時也對「南方的女娃都能讀書寫字」充滿一絲好奇與嚮往,他不是什麼頑固不化、以賣女兒為樂的封建衛道士,他遵守黃土地立下的「莊稼人的規矩」,勸導大女兒不能嫌貧愛富,「咱吃苦人說話得算個數」。

他愛孩子,吃小米的時候把自己的飯倒給正在長身體的憨憨;他怕革命者搜集不全酸曲被撤了差而為他唱了一支。但他終究身不由己。在革命者問他為什麼他的女兒受苦,他只說了一個字「命!」。從始至終,他都只是黃土地的奴僕,是一種生存之道的服從者與執行者。他吃飯敬天地的一幕尤其蒼涼。然而他又是保護者,父親是可靠的,在黃土地的冷酷威嚴之下,他當爹又當媽,用雙手一犁一犁地維持了一家的生存。

《黃土地》這部電影特別令我難忘的是攝影。當翠巧失魂落魄地漸漸淹沒在黃土地里,夢想夭折的哀傷被吸收進溫熱的黃土地里,只覺得從此便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包括後來被渾濁的黃河水吞沒的場景都是一樣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中華萬民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十分密切,以至於我們都能感知,我們並不是外在地站立在土地之上,而是應該沉浸於土地之中的。也許你看《黃土地》的時候,會有種想哭的感覺。那種感覺或許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沉重。

《黃土地》觀後感3

頭頂一片天,腳踩一方地,雄偉的黃河之水孕育了無數中華兒女的英魂。在這片沉默著的黃土地上,中國共產黨在此誕生,在此成長,帶領著人們走向著光明的未來,引領著時代的潮流。導演黃建新聯合張藝謀讓這片富於變化的土地以最熱烈的方式展現出來,定格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面。其中光的運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鏡頭語言的使用更是讓影片增加了不少亮點。

光的運用是影片最獨具特色之處。影片中的光以溫暖沉穩的土黃色為主基調,既有一定的統一性也傳遞著無數的感情元素。傳統的黃,一般代表著金錢,權利,富貴,大氣等等寓意,而《黃土地》當中的黃,代表著黃土地和黃土地上養育著的人們,而這種土黃色,不僅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隱藏著讓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或許都知道當太陽光照在黃土地上時,鏡頭中所顯現的光是一種類似於美國西部片的淺黃色,而在鏡頭中這種光往往給人以煩躁而且粗獷的感覺,但是陝北的黃土地上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更是黨的搖籃,它既是貧瘠的,也透著如母親般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張藝謀更是抓住了這一點,將《黃土地》中的光線拍出了一種溫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剛開始時顧青剛到窯洞的那場戲,也給人一種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並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暫時不熟悉而已。在《黃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將窯洞內顯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壓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採用了非標准不光技巧,把窯洞內的陰暗與窯洞外的強光形成對比,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等顧青回來時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的運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達出來。《黃土地》中除了以土黃色暖光之外,也著重運用了白,黑,紅這三種色彩。黑色,既是陝北的農民的服飾,也是陝北農民的性子。陝北的老漢正如這黑色的棉襖一樣穩重,不愛說話,不愛動,像一個樹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煙,喝水,不講說話也不吭聲。同時黑色也表現著痛苦恐懼與絕望,黑暗的窯洞內父親高大的黑色身影,將翠巧那嬌小的身體壓抑在身下,這是一種無助,更是一種翻不了身的絕望。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滿著無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陝北人民純潔的心靈,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純潔的心靈一樣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是憨憨陪著顧青放羊時那純潔清脆的笑聲,是翠巧送別顧青時那最後一首嘹亮的歌聲。紅色,即表現著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氣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在《黃土地》中紅色反復出現:紅轎簾,紅蓋頭,紅門簾,迎親婆娘的紅綉鞋,百褶紅裙,馬頭上的紅花,嗩吶上的紅綢等等。這里給觀眾的婚禮場面的熱鬧。但是當看到翠巧看紅門簾和窮漢唱小曲時的神情,不覺能感受到這紅色的喜悅中夾雜著一絲絲說不出的辛酸和惆悵,這里的紅色既是一種熱烈,更是一種痛苦。

大多數的電影都應該是表現運動的,但是《黃土地》中的鏡頭主要是以靜為主,這是對於傳統的打破。也是一種大膽的創新。黃建新在《黃土地》中的靜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了陝北黃土地的韻味和風貌,將那歷史的時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鏡頭的不動是對那個時代環境氛圍最真實,最有利的表現。而且攝像機不動也表現了陝北的實際風土地貌。陝北的黃土高原是一望無際的平坦土地,像一塊巨大的土,穩穩的坐落在此。鏡頭一直未動,這是一種解釋一種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關系,顧青遠遠的走來,又漸漸地隱入土地當中,這是人與土地一種血肉相連的關系,人被這塊土地孕育出來,又投入它的懷抱中去。這不動的鏡頭正如陝北人的生活一樣,日復一日緩慢而又平穩。中華民族就這樣走過了漫長的路。當然影片中靜中有動。在《黃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場面運動幅度很大,這既是一種靈魂

與感官的沖擊,也是對於黃土地上人們那爆發的力量,就像這鼓聲一樣,一旦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會迸發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廣闊,地之沉厚,黃河之水一瀉千里,這是民族的自強不息,也是人生命運的強悍和脆弱。導演黃建新和攝影張藝謀僅僅用了土地,人,黃河,窯洞,天空就將黃土高原上那無盡的力量和無限的深沉表現了出來,傳達到全世界。不僅是對黃土高原的贊美,對黃河的贊美,其中更強的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贊歌。

C. 《黃土地》:生命深處 蒼白無力的吶喊

        說到陳凱歌導演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稱霸影壇的《霸王別姬》和處女作《黃土地》了,總會有人說看過了陳導拍的其他任何一部電影,都會質疑《霸王別姬》是否真的出於陳凱歌導演之手,我認為有這樣的言論有失偏頗,而是是因為你沒有真正的深入了解和欣賞他的其他的電影作品,從《黃土地》到《孩子王》,再到《十分鍾年華老去》系列短片中的《百花深處》,無一不在審視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思想,在古老的民俗和風情中發掘人性最朴實以及最脆弱的一面,而我在又一遍看了《黃土地》後才明白,這被濃縮進這一片黃土高原的情感有多強大和貧瘠,在歌頌這種感情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勞苦人民內心深處無力的掙扎和吶喊。

        看似是一個矛盾體,就像看似在講一個陝北地區農村的一名女性抵抗封建包辦婚姻的故事,但其實卻讓我們看到了整個陝北地區人民思想的匱乏和落敗,也或者說是我們整個國家中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對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的執著和熱愛,對自己生活環境難以割捨的依存和依賴,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精神的象徵,滋生著活下去的渴望,但是這種思想卻存在著不可磨滅的劣根性。

一、打破常規的構圖

        構圖的設置關乎著整個影片的整體基調,是中規中矩還是打破束縛都對影片的主題和風格有所影響,而在陳凱歌導演的處女作《黃土地》中就最早的對電影的構圖方式進行了突破,我們知道這部影片的攝影師是同出自第五代導演張藝謀,所以這兩位導演的強強聯合,將整部影片的構圖打造的絕一無二。

        《黃土地》中的構圖具有明顯的非常規性,平時我們看到的影片為了表現好主題,要設計出最規整、最舒服也最具有視覺美感的構圖,但是我們能看到這部影片中完全是一個相反的感覺。導演在對畫面的設置中將地平線拔高,畫面的大部分都是黃沙黃土,而生活在這里的每一個人物都被放在了地平線和天空的夾縫之間,人物再這樣壓抑的氛圍中生存,顯得每一個人都那麼渺小。

        這就是這部影片構圖的特色所在,導演在劇本的設置和攝像在拍攝的過程中使用這種不規則的構圖方式,不僅是一種突破,也可以說是一種毀滅。而這里所說的毀滅並不是毀了整部影片的效果,而是在影片中體現這片黃土地對人的毀滅,他們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這里,他們永遠都只能占據這片土地的一個角落,所以就算死亡又怎麼樣,對於這片土地來說終究是不痛不癢。

        影片的前半部分只要出現黃土的時候都是占據了整個畫面的四分之三,突出的就是之地之廣漠,每一個從遠處走來的人都顯得那麼藐小,但與之不同的是在影片的最後部分,顧青又一次回到這里的時候,黃土地只佔據了四分之一,其餘的畫面都是藍色天空,這也是整部影片唯一出現天空的時候,顧青從遠方慢慢走來,這種結尾與前邊部分的對比,是在暗示著革命者出現會給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改變,但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呢,我們也無從得知。

 

二、紅色的熾熱內心的焦灼

        我們都知道在張藝謀導演在早期跡肢的影片中對色彩的運用都有它獨到之處,所以他在別人的影片中同樣也能將色彩運配亂用的恰到好處。《黃土地》這部影片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紅色,就像是《紅高粱》和《大紅燈籠高高掛》一樣,這種紅色同樣也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徵。

        影片呈姿賣世現出的紅色就是轎子和女性的衣服,除此之外,其他呈現出的景物,比如天空是陰暗的,土地是黃色的,其他的人物都是灰黑色的,這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表現出了主人公翠巧內心的那份熾熱,她不想被包辦婚姻,不想一輩子都活在這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世界裡,這就是導演對紅色這一色彩的運用,表現出了在這死氣沉沉的天地間,翠巧是最引人注目的那抹紅色,但是最令人扼腕的是,這一抹紅色終究湮沒在了黃色的河水中,同樣可以說這種紅色也讓人感受到了內心的焦灼。

三、翠巧、憨憨:奔向希望的佼佼者

        《黃土地》不過講的就是四個人的故事,來到陝北農村搜集民歌素材的八路軍顧青,結識了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翠巧一家,翠巧、翠巧父親和翠巧弟弟憨憨,就這關系脈絡清晰的四個人,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吟唱了一麴生命的哀歌。

        翠巧父親和影片中其他任何一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一樣,忠厚老實但卻愚昧無知,為了減少生活的壓力不得不將女兒早早地出嫁,在這片土地上辛勤的勞作卻始終不能改變什麼,但這卻是他們不得不用這種方式生存下去,也用著最愚昧的方式祈求上天能下場雨。這就是導演在這部影片中表現的最普通的這一類人,他們陳舊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革命者顧青的到來並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改變,他們還是只能活在這片土地里顧影自憐。

        但與之不同的是導演對影片另外兩個人物翠巧和憨憨的塑造。翠巧是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她想跟著顧青去隊伍里,想看看革命隊伍的女子是怎麼樣生活的,想要學習文化和漢字,渴望著顧青說的那一邊的生活,但在故事最後的時候,翠巧一直在等著顧青的到來,終於毅然決然的選擇了獨自登上那葉小舟,橫渡黃河,向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奔去,這就是這種舊思想在新思想的沖撞下的反應,這是一種覺醒的代表,就算是悲劇收場也不願再在這種憋屈和苦難中苟活。

四、吟唱粗獷生命的哀歌

        我喜歡影片的結局,也就是最後對憨憨這一人物的表現。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都在進行著一場祈雨儀式,那種壯觀和宏偉的場面可見一斑,這就是表現的祖祖輩輩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們的生活,但是更能讓觀眾為之一顫的是,在儀式結束後,所有人都往同一個方向跑去,而在這時憨憨看到了顧青的身影,便逆著人群像顧青奔去,這可以說是憨憨向著一種新的希望奔去,但這在對新生活的追尋著,也不斷的與舊的思想做著碰撞,不知道最終會不會被淹沒在這人群中,但是這種逆流而上的決心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真正的生命的哀歌。

     

        總之,影片是壓抑的。這浩浩盪盪、奔流不息的黃河水,漫天蓋地的黃沙飛土,都是生命力的彰顯和體現,這生命深處蒼白無力的吶喊,不知道你們能不能聽得見。

D. 電影黃土地的影評怎樣寫

黃土地

《黃土地》是我接觸的中國本土電影中比較優秀的代表之一,本來覺得1984的中國電影,沒什麼特技效果,沒什麼大批資金投入,應該難以認同,但看完後才覺得只要用藝術的心去拍出的電影,絕對比用錢堆出的一堆貌似電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篇幅時間有限,就主要從技術入手吧。

影片中的光的運用很具有代表性,但由於觀看條件的簡陋和部分主關條件的影響(個人所學有限,領悟力一般),就談一點吧。影片大部分場景運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調光,背景暗而深。如在顧青走的前晚老爹唱歌的場景,窯洞內油燈的火光微弱如豆,正好照亮翠巧爹的臉,這樣就看清了他臉上如枯樹藤蔓的皺紋——一張典型的黃土地人的臉。在布光上也多常採用非標准布光技巧如窯洞內的陰暗對比布光,翠巧坐在門前做鞋子顧青回來的畫面就用了剪影布光,主體黑暗而背景明亮。當然影片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進行平調布光,營造影片的真實感和自然化。

色彩是影視畫面的抒情符號,能夠傳遞感情表達情緒。在片中色彩的運用,則是寫意與寫實的完美結合,一方面使畫面產生油畫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則以其表述主題。主要為黃、紅、黑三色,三色各有代表,但隨情節變換與主題表達也改變其含義。黃,代表黃土地和黃土地養育著的人,黃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早晨的橘黃色,給人深沉寬容的厚重感,也有著低能量色彩的表現—傍晚時分的灰黑色,給人沉重壓抑的窒息感。紅色一方面是表現封閉落後買賣性質婚姻的悲劇色彩如新娘的小紅鞋,一方面也是年輕一代蓬勃的生機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決心如憨憨的紅肚兜。而黑色在這里表意相對單一,主要表現痛苦、恐懼與絕望,如翠巧新房內粗糙灰黑的手。三種色彩有機結合,使影片極富表現力。還有一種顏色的運用極特殊也極重要,天空的蔚藍色的出現,影片中天空總是灰白或灰藍,但顧青出場、在求雨時的再次出場和在延安腰鼓表演後都出現大片蔚藍的天空,亮度極高,這是希望的形象化表現,包含著美好的情感和訴求。

影片大部分為水平構圖,大片連綿起伏的黃土地佔據大部分畫面,地平線處於畫渣缺面上方,展現了黃土地的厚重遼遠,高低起伏。對於人則使用主導性的負體積,使人所佔的空間極少,只在畫面的一角勞作休憩運動。這樣強烈的對比顯示了個體於大環境傳統大文化背景下的無力。就連通常純橡常以高大形象出現的「公家人」也不過如螻蟻蜉蝣寸在其中做梁旁,如開頭公家後生顧青的出場,就是運用這樣的手法。黃土地是就是其中的主角,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是陪襯,在廣袤的黃土地主導下他們渺小而蒼白。但也有部分構圖的不穩定平衡,主要體現在傾斜地平線的運用上。

影片鏡頭的使用也極具特色。影片善於運用廣角鏡頭,使用大景深手法,使得視線開闊。如開頭及片中幾個轉換場景都始終使用盡可能大的景深來映現景物,表現了黃土地的空曠與遼遠。而這片黃土地正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它養育出了中國厚重、封閉、隱忍的中國內陸文明,充滿了人情味但以其傳統固守的本性對人產生巨大束縛力。空鏡頭的使用也很頻繁,主要為黃河、土地與太陽,沒有人物的參與,只有景物的此外甩鏡頭造成為影片注入極大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如耍腰鼓的鏡頭,凝聚力量,通過攝影機的搖甩推拉表現畫面,用廣角鏡頭誇張形象增加其粗獷豪放,極具情緒沖擊力和精神力度,沖擊感官與靈魂,反映了從貧瘠的黃土地中生發出來的盪氣回腸的聲音。

從拍攝角度來說,片中用了大量的俯拍和仰拍,也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片頭顧青的出場和求雨時他的再次出場都用了仰拍。在空曠的地平線上漸漸出現顧青的身影,向屏幕前運動,然後鏡頭上移,以一個大仰拍,照出一片蔚藍的天空。這是在形象塑造上對顧青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暗含著顧青代表的公家人對於黃土地人擺脫困境的希望的可能。對於廣袤的黃土地的仰拍,則表現人們對於這片「母親地」的深沉的熱愛和敬畏。俯拍可讓觀眾通過攝像機鏡頭概覽全景,展示了黃土地上因風沙侵蝕而形成的千溝萬壑的面貌,又可以產生特殊的表現效果。如對於黃河邊纖夫的俯拍,從而體現對於掙扎於生存中的弱小個體的憐憫與同情。還有就是翠巧在聽完顧青的歌後,呆坐在擔子上的片段,這是翠巧感情變化的一個轉折,但鏡頭卻以以高遠的天空,貧瘠空曠的黃土地與依稀可見的弱小身影形成強烈對比,頓時將人的渺小感以及在大環境下的無力、無奈感凸顯出來,也暗示翠巧悲劇性的結局。

音樂是影片的靈魂,片中陝北民歌形成影片的另一種講述語言。翠巧爹、翠巧、憨憨、顧青,四種人不同的歌聲都體現了他們的性格、命運,歌聲緊扣情節的發展,將主題更表達得入木三分。除了這些,片中還有很多其他電影技巧的純熟運用。特寫鏡頭的運用,將人物的心理變化等細致地展現,比如翠巧喜悅地擔水回家一開門卻看到媒婆,那一瞬間臉上的欣喜當然無存,轉而是無奈的失落和順從地點頭。還有如多處疊化的的運用,開頭顧青在山坡上行走,背景就出現虛化的太陽和山崗,這些說明了他夜以繼日披星戴月地趕路,也從側面表現黃土地的廣闊,還有翠巧挑水時背景的渲染模糊則起到烘托主體人物的作用。在翠巧挑水回去時人是朝攝像機移動,但滔滔的黃河水則持續往右流,Z軸的制兩個分離的矢量的分離運動給人造成一種人物隨時會被河水吞噬的假象,而這偏偏與人物的結局相吻合。影片在剪輯上使用重復蒙太奇的手法,如兩次娶親的表現上都是一樣的小紅鞋,一樣的嗩吶喇叭,一樣的毛驢,一樣的前進動作過程,表明在這種婚姻之下不同的女子重復著同樣悲慘的命運。還有很多,都得我們去好好品味。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允許有扣人心弦的情節發展,但能在簡單的情節下仍能運用出神入化的電影技巧,將大主題蘊於小故事中,更能看出實力來,可以說,《黃土地》做到了,在電影快餐充斥影院的今天,選擇這樣的電影,也許我們會收獲更多,思考更多

E. 影片《黃土地》有什麼特點

《黃土地》是陳凱歌的處女作,在這部影片中,他大膽的打破了電影的敘事傳統,從散文中尋找未來影片的雛形,把看似沒有生命的黃土地當作影片的主角,人物則成為環境的點綴,蒼茫的土地和人輝映成生命的頌歌。他通過這部作品重新審視了黃土高原這個我們民族的搖籃,在這里深刻反思了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民族的歷史,穩重的風格中充滿內在的張力。影片通過情節的淡化給觀眾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間,獨特的畫面造型和鏡頭語言更給中國影壇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

F. 《黃土地》影片分析

《黃土地》取材於散文,它的敘事也的確有點象散文,它雖然有故事,但又不僅是在講一漏哪個連貫的故事,還有更多的信息從故事之外傳達進來。除了故事的敘述主線,影片還穿插了三個相對獨立的段落:鄰村一個少女的婚禮,延安農民歡送參軍的腰鼓陣和農民們庄嚴虔誠的求雨儀式。

《黃土地》是一部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進行追溯和反思的影片。它在整體上是象徵性的。影片把情節作為象徵性視聽形象的依託,用鏡頭語言和對畫面物象本身的揭示,來傳達思想和藝術信息:影片最初取名為《古原無聲》。但創作者們到了陝北後,他們決定將其改名為《黃土地》。這是因為他們抓住了那片廣闊無垠氣勢雄渾的黃土地作為中心意象,並使之成為影片意義寄託的重要依據,這十地時而作為背景,時而作為空鏡頭一再出現,貫穿影片始終。作者通過種種手段突出和強調黃土地,使觀眾不由自主地將其作為獨立的藝術形象來欣賞,去體會其蘊涵的思想和力量。影片中,大部份土地的外景都是在早晨或黃昏拍攝的,並且進行了技術處理,使上地的色調顯得更暖更重。這人地滲透著母親般的溫暖,給人以力量和希望。影片正是通過沉穩的土黃色的色彩基調,從造型上體現了作者深沉的歷史思索,影片開始就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的一組長長的疊化鏡頭。升騰起伏的土地象被賦予了生命。畫外傳來的腳步聲使畫面的象徵意味得到了加強。在犁地和送別等場景中,我們也可看到對土地的這種表現,在溫暖的光色的映襯下,一頭牛、三個人組成的小小行列在高高的赤頂上緩緩移動。起伏的黃土幾乎占滿了畫面。頂端的地平線上小小的人影在明充的大虧畝空背景上成了剪影。他們溶化在蒼天和大地中的身影,已遠遠超出其在情節中原有的地位。那艱辛而有力的步履,就是我們民族的所史步伐。在影片中,翠巧到黃河邊擔水的場景曾反復出現,這擔水的動作,不僅是陝北人民生活方式的高度提煉,也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道路上掙扎奮進的一種直接意象,銀幕上那條曲曲彎彎的小路返空碼,是攝制組全體成員撲著隊一腳一腳踩出來的,為的就是創造出一種有表現力的象徵性意象。

在《黃土地》中,不僅土地被作為一種象徵性意象加以應用,黃河、腰鼓陣、求麗、婚禮等許多場面、段落和形象都具有比它們本身的意義泛得多的涵。被譽為中華族的搖籃和象徵的黃河,也被作為一個有力的藝術形象,它在影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翠巧駕若一葉小舟,迎著夜晚的風浪投入黃河的懷抱時,她的身影漸斷隱沒在夜色中,只有瞭亮的歌件著黃河的波遠遠地傳來,畫面從滾滾的英河水搖到天上的明月。忽然,翠巧的歌聲和風聲,水聲一齊戛然而止。當憨撕心裂肺的呼瞌劃破寂靜時,畫面上連續疊化出了六個黃河河水的鏡頭。這些已不是上一場景時空中的黃河了,它們具有不同的光線和色彩,不同的流向與形態,最後從一個高速拍攝的流水翻滾的鏡頭,疊化到河灘上的一塊巨石。影片通過有力的視聽形象使翠巧與黃河的關系得到了高度的升華,同時也賦予了黃河比它單純作為環境背景更豐富得多的意義。

在這部影片中,那黑咕隆咚的窯洞、曲曲彎彎的小徑,都不僅僅是環境。那窯洞中昏暗燈光下飽經風霜的老漢,炎炎烈日下虔誠跪拜的鄉親們,也根本不同於傳統影片中的人物。他們在新的電影語言體系中都被賦予了新的涵義。對於《黃土地》這樣的影片,已經不能用傳統的「故事加人物」的模式來理解和解釋了。在這里,故事僅僅當作入口,服從於全局的象徵性敘事結構的需要。影片開始於一個不知名的少女的背背通通的舊式婚禮。迎親隊伍從曲折的山路走來時,高亢的瑣吶聲聽起來卻透著一絲凄婉。無論是站禮先生《司儀),還是看客們,都是一張張毫無表情的臉。新郎和新娘幾乎是被人按倒在大地桌前即頭,這婚禮預示著新娘的不幸,也預示著翠巧的不幸。翠巧躲在門邊怯生生地看著這一切,她倚靠的門框上正貼著一幅寫有「三從四德」字樣的紅對聯。翠巧與對聯同處於一個畫面之中的鏡頭反復出現多次,使觀眾不由得感到,她好象正站在這殉芽道路的人口處,第二次婚禮,是翠巧自己當新娘了。但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我們卻沒有看到她。一切似乎都與前次婚禮一樣。迎親隊伍與花轎、鏡頭的景別和角度,甚至那鼓樂和人群的遭雜聲,都那樣相象,這似乎更加強了這次嬌禮的抽象感和象王意義。使人們確切感到影片表現的不僅是一個翠巧悲慘的傳奇性故事,她只是千百萬同樣命運的女子中的一個。

第二次婚禮過程一帶而過,但卻增加了首次沒有的洞房內的鏡頭。洞房內,紅械子、紅枕頭和翠巧的紅蓋頭充滿了畫面,刺耳的門聲響過、腳步聲越來越近,一隻飽經風霜的粗黑的大手伸進畫面……掀開的紅蓋頭下,翠巧驚恐的臉向後躲閃著,伴隨著這一切的是長達半分多鍾的令人無法忍受的靜默。忽然。震耳欲聾的腰鼓隊的樂聲沖出銀幕。明麗的天空下,翻身農民歡送子弟參軍的腰鼓陣象波濤翻滾,驚天動地。在這歡騰熱烈的場面的對比下,翠巧的結婚就顯得更加凄楚了。腰鼓陣是整個影片中與情節主線和人物最無直接聯系的段落。但它在整個影片的表意系統中又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第一次看到陝北農民那生機勃勃的一面:他們巨大的生命力的迸發和他們對新生活的嚮往。腰鼓與最後憨憨逆著人流奔向顧青的鏡頭遙相呼應,這對於表達作者對民族歷史和人民的全面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黃土地》這部影片是感人的。它之所以能打動人,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對傳統電影語言體系作出了較大的突破。作者調動了各種電影造型手段,使獨特的電影語言與獨特的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無論是機位的變化、運動,還是人物的運動都受到嚴格的控制。這不僅創造了穩定的造型形象,也渲染了內向的感情基調和凝滯的時間流程。這同時也調整了觀眾與銀幕的關系,使觀眾不過多地陷入「戲」中,得以更有效地體味影片所傳達的那種歷史的庄嚴感。總之,《黃土地》通過一系列含蓄而有意蘊的銀幕形象,形成了影片具象性的逼真再現與象徵性的哲理觀照的有機結合的造型風格,取得了動人的藝術效果。 《黃土地》的出現在內容和形式上對傳統電影觀念都具有沖擊性。它一出現就引起了激烈爭論。盡管不少人對它不滿,但它仍獲得了1984年「金雞獎」的最住攝影獎,幾年來《黃土地》在國際影壇上也獲得了很高聲譽,先後在洛加諾、夏威夷、倫敦、南特等國際電影節上得獎。人們把《黃士地》視作中國電影騰飛的標志。

G. 黃土地影評

《黃土地》,是改編於珂蘭的小說集《深谷回聲》的一部文藝范兒主題的影片。由周韻姜文導演,王學圻、薛白出演。電影敘述了陝北高原鄉村貧困女生翠巧,從小由父親當家做主定好親事,她沒法解決惡運,只能依靠"信天游"的歌唱,表達心裡的痛楚。

此片獲1985年第五屆我國電影金雞獎最好攝影獎,1985年法國第三十八屆洛迦諾電影節銀豹獎。歷史人文思索的高度與造型藝術表述的抗壓強度是《黃土地》熱血沸騰的首要因素所屬。先前,國產電影的社會道德關心與社會發展評定是影視作品的關鍵支撐點,正誤優劣的認知能力上下著中國文化的發展趨勢。


自古以來的土地資源標准含有生活哲理,卻厚重的束縛著人的內心悅動,八路軍國家政府的美好生活產生了打破傳統式的期待,卻沒有依照影片敘述的國際慣例解救老百姓於水火之中;顧青擦肩而過,放棄了解救女生翠巧,翠巧的期冀與憎恨好似黃土高坡上的全部民生工程一樣,僅有寄予在溝谷中很長時間無法消散的信天游中,讓人心痛。

這如同電影中顧青問翠巧爹的話:陝北高原的民族歌曲成千上萬,怎能記錄下來?翠巧爹說:日子艱辛了,當然就記錄下來了。這既表明了民族歌曲是陝北人唯一的心靈寄託,也表明了造型藝術和一切造就的最高境界。

H. 黃土地的影評

看《黃土地》,心情是抑鬱的,雖然有那遼闊的長空,無垠的黃土地,以及那浩浩湯湯、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但是畫面之外的那種沉重的思想卻緊緊壓在人們心頭,一刻也不放鬆;雖然有嘹亮的信天游、奔放、歡快的腰鼓陣,但是蘊蓄其中的又有多少的心酸和悲苦!《黃土地》上的痛,不僅僅是翠巧的不幸,不僅僅是精神上的麻木,有更多、更多的東西深深地埋在那黃土層的深處……
影片的開頭以篆書交代故事背景,八路軍戰士顧青來到黃土高原上收集民歌。情節的發展由顧青搜集「信天游」這一陝北民歌形式貫穿,內中亦是摻雜著紅色政權與封建思想的矛盾和沖突。
《黃土地》的基色是黃、灰和黑,影片中亦是處處充斥著沉重和不明朗,而迎親隊伍出現用大大的營造了氣氛。
淳樸的農民與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生活在封建禮教下的「翠巧」,不說話的憨憨,像雕塑一樣的翠巧爹。。。。。。電影的語言內斂平靜,可是表面寧靜和諧的村莊卻抵擋不了人們激烈躁動的情緒。人終究仍不甘於作為蒼天之奴隸,亦不願等同於地上之草木。顧青這個「公家人」作為包括農民土地革命在內的整個中國現代社會革命的星火,點燃了黃土地上新一代像翠巧、憨憨這一類真正有靈性的草木。
翠巧內心一直在默默反抗,她渴望沖破這座封閉的村莊帶給她的束縛,渴望走出這片黃土地去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她想要自由,想要完美的愛情。她夢想自己能把握命運。
當她看到顧青時,她想到自己的命運或許會被他改變。這樣暗自的喜悅令她充滿了對未來的幻想。她看顧的眼神透出的愛憐與喜悅,感情純凈而又含蓄。翠巧的內心充滿了對顧大哥敬佩和新生活的嚮往。
影片中昏暗的燈光同主人公嚮往光明的內心產生了強烈的對比。不多的台詞卻透露出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悵惘的感情在嘹亮的信天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顧青要走了,憨憨送了一程又一程,翠巧說出了那句「帶我走!」然,「莊稼人有莊稼人的規矩!軍人也有軍人的規矩「命運不會出現奇跡。顧青只是新文化的傳播者而非救世主,依依惜別之後,只剩下翠巧那孤獨的歌聲在這片貧瘠而豐腴的土地上回響。
舊式婚姻的迫害是翠巧無法擺脫厄運,翠巧只能藉助「信天游」來抒發內心的痛苦,文中的」酸曲「的說法在這里得到了證明。在現實和命運的壓力下,無助的翠巧只好屈從了。
翠巧決心與命運抗爭,撫育她的黃河水無情的將她吞沒了,色調不斷的轉變,延安的鑼鼓方陣象徵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一種對新生活的迫不及待的深沉的呼喚。出現了象徵著中國千百年來封建遺毒的「海龍王」 和祈雨的農民們,「祭天求雨」的村民們面對龜裂的土地,在那塊石頭的碑前,虔誠的祈禱,場面神聖卻心酸。
希望出現了!人們在奔跑,在流動的鏡頭後面,卻出現了一個凝滯的軍人的身影。憨憨從人群中擠出來,轉身向後奔跑,「憨憨」能奔向他的新生嗎?這似乎使人在這宿命的人群中看到了希望。
影片中的音樂是張揚的。陝北民歌的粗狂,風趣,哀婉貫穿了電影的始終,故事由歌聲起,由歌聲終。陝北民歌在這里就像人的一生,空曠且嘹亮。影片的劇情顯然並不是創作者想著力表現的,全片的對白簡潔卻有力,構圖大氣,大色塊的運用使畫面極富沖擊力,與貫穿影片始終的民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他們試圖通過這樣的形式來表現黃土高原上幾千來的歷史積淀與淳樸、愚鈍的民風和他們嚮往光明的意願。

I. 電影分析-《黃土地》

我想我是不太能拉全片了,稍微挑揀著先吧。

開篇極度不平衡的構圖,象徵土地的壓迫。

用幾處特寫,展示迎親樂隊。引導性強,顯示隊伍簡陋及迎親習俗禮品。

撒的是土地,呼應主題,表明其在人們心中很重要地位。

這里是第三處出現這個場景,且人群一次比一次低,展現壓抑氛圍,面部表情沒有一絲結婚喜慶,覺得麻木。展現當時的生活。

而且也多用特寫鏡頭來展現人群,只展現頭部,不平衡,壓抑。

以顏色區別,常見手法,突出主體,主角的白區別於當地百姓的黑。

「木頭魚,擺著是個形式。」我不知道是習俗還是什麼,電影里顯示大家都是默認木頭魚存在的,年年有餘,一個期盼,一個希望。

也顯示當地的窮困,資源匱乏,以及,形式主義的無奈。

以柱子稜角為界的二分法構圖。

背後的字,導演老操作(哦,這個是他的處女作)我想是三從四德?反應當地封建傳統。

女孩很悲傷。

碎碎念:浪漫主義老操作,一個人抗拒一時代(ps:凱歌導演是雨果的死忠)

這里一直有拉船人的聲音,渲染當時的壓抑環境,用力,喘不過氣來(時間點0:12:00)難受散亂….

人物近乎全黑,壓抑,復雜。

「世道該變變了」給了姑娘一個鏡頭,半張臉被火光照著,半張臉被陰影籠罩,象徵時代交替,思想碰撞,女子壓抑的自我在掙扎。

二分法構圖,全黑的老人旁邊近乎全黑,只有女孩臉上印沖敬檔著火光,很淡。

「莊稼人有規矩」重復出現,象徵著女孩,被老一輩的規矩所束縛,且火光在臉上跳動,象徵著掙扎。

老人背後的蠟燭,微弱,象徵舊稿乎封建勢力衰弱,但仍有一席之地。

女孩的柴火上的旺,象徵著新生力量。

就先20分鍾,下次繼續…..

閱讀全文

與黃土地電影人物形象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日本電影怎麼變成中文字幕 瀏覽:312
電影人物台詞怎麼描寫 瀏覽:273
香港電影里查車的幾句台詞 瀏覽:28
俄羅斯電影中俄字幕的 瀏覽:130
電影六月2015中文字幕 瀏覽:146
realmeui電影字幕拼接 瀏覽:144
電影陳三兩演員 瀏覽:340
穿越災難科幻電影 瀏覽:590
游樂園電影台詞 瀏覽:359
你已經看完電影了嗎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808
女狙擊手電筒影中文版 瀏覽:993
現代主義電影有哪些人 瀏覽:545
1979年中國和越南戰爭電影 瀏覽:493
搞笑美國電影光頭 瀏覽:478
瘋狂英語電影特輯所有電影 瀏覽:495
最好看的冒險電影排行榜 瀏覽:995
電影散場了你要離開什麼意思 瀏覽:178
香港apm電影 瀏覽:695
法國科幻電影星際特工 瀏覽:569
周星馳的電影中最搞笑的一段 瀏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