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苦求
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科學人物,兩彈一星元勛,2009 年 10 月 31 日逝世於北 京,享年 98 歲。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人,我們對他該懷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說: 「我一定要讓中國人擁有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哪怕它的存在帶來質 疑和爭論! 」 他說: 「不就是天上掉下來個東二么, 今天掉下來, 明天我們把它給射上去! 」 他說: 「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 」 他說: 「不要服我,要服科學! 」 他就是一個人抵五個師的男人! 也許到了這個年代我們對於錢學森這位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的大師並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學校組織我們觀看《錢學森》這部影片,期間充 滿了各種感動,各種鼓舞,心情澎湃。同時也讓我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錢學森》這部電影演繹了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在上世紀四十 年代,加州理工學院出身的教授錢學森,在美國擁有優越的研究環境和資源,但 他卻心繫祖國,歸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而意識到錢學森的巨大價值的美方又對其歸國設置了重重障礙,甚至 以間諜罪逮捕錢學森。最終,回國願望強烈的錢學森幾經輾轉回到了當時一窮二 白敬虧的中國中稿圓。 面對新中國技術、人才、工業等各方面的空白,錢學森帶領科研人員從仿製 入手,根據現有技術和條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國導彈的基礎。 1964 年,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接著,他帶領科研人員克服了天氣地理 等困難,完成兩彈對接,並且在羅布泊靶場成功試射新中國第一枚核導彈!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在觀影的過程中,一賣塌些情節的設計讓人看 了不僅渾身振奮,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錢學森被指控是共產黨,被關進監獄,蔣英去探監那一段,看守的人說 你們只有五分鍾的時間,蔣英見到丈夫之後一直問「你還好嗎?」 「他們打你了 嗎?」錢學森卻一句話都沒說。旁邊的人說「請講英語! 」而蔣英回應的卻很犀 利, 「難道你沒看出來嗎我們都是中國人! 」就像外國人問我們一句: 「Where are you from?」我們能昂首挺胸,理直氣壯地提高聲音的分貝,告訴他們: 「I』m Chinese,I』m from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就像錢學森要離開的時候,杜布里奇校長很不解地問他: 「你回去能做什麼 呢?」錢學森回答: 「回到我的祖國,我總是能做些什麼,也許,我還可以種蘋 果。 」 就像登機的時候,一個中國的記者問錢學森: 「你為什麼不回台灣而選擇去 大陸呢?」錢學森不回答,中國記者追問,錢學森說: 「中國人對中國人提問要 用中文而不是英語,我不想回答你的問題。 」 新中國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後,依然隨時面臨被外國侵略的危險。為了 我國的國防力量的提升,也為了爭氣,證明中國人不必外國人差,錢學森出國時 的志向是:把最先進的外國東西給學會,然後帶入中國,為國建設作出貢獻。這 種高尚的情懷,是作為一中學子的我們所應該學習的,我想起了周恩來總理說過 的一句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覺得讀書人是應該有這樣的一種氣魄和理 想的吧。如果說這次觀影使我學到了什麼的話,就是這個,志向,進取,鑽研, 拼搏,奉獻!為了祖國! 一個人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傾盡畢生心血, 最後做成了, 這個人叫錢學森。
《錢學森》觀後感
今天是錢學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科學家,今晚我們錢學森實驗班全體同學觀看了關於錢學森生平介紹的記錄片《錢學森》,在此我們進一步了解到了錢學森的愛國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創新精神.
出生在動盪不安的年代,眼看著自己的國土戰火紛飛,任人踐踏,錢學森看到了中國科學技術遠遠落後於外來侵略國家,於是他毅然決定出國留學學習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報效我們的祖國.身處異鄉的錢學森深刻體會到沒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憤為力量,努力學習.當錢學森在美國工作步入正軌的時候,新中國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國的心激動不已,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的懷抱,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把畢生所學貢獻給祖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這是錢學森說的話.
今天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出身在和平年代,我們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看到的是一個蒸蒸日上逐步發展壯大的新中國.我們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我們沒有經歷過苦難.相比錢學森,他身處那樣惡劣的壞境也依然堅持奮斗,自強不息,我們以他為榮,以他為榜樣,學習他的拼搏精神和愛國精神.
我們是幸運的,但我們是經歷失敗的,我們在高考中摔了一個大跟頭,目前也落後於別人一大步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站不起來.我們依然還有攀登高峰的夢想.大學並不是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天堂,來到這里,我們仍需努力,任何時刻我們都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我始終相信人生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一旦懈怠,中將瓦解.這也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領域的奇葩,我們也不敢隨便誇下海口要做他那樣的科學家甚至超過他,但是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之才.我們想做到的很簡單:讓今天的自己勝過昨天的自己.
我們班全體同學開始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學習開端,我相信我們可以一直保持這種學習的積極性,充實我們未來的這幾年的大學生活.我時刻銘記這樣一句話:大學很好玩,學習靠自覺,我們是有責任的到這里學習來的.這是我在高考失利後放棄讀書後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對自己說的,我必須對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讀書的親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錢學森班,我也要對得起這所學校和"錢學森"這三個字,我也會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
錢學森把建設祖國作為他的責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責任,對他人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未來只能由自己來創造,機會只能由自己來把握,我努力我無悔!
電影《錢學森》觀後感 在看這場電影之前,對於錢學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兩彈一星」 的豐功偉績上,而在看這場電影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意識到是一個演 員在演一步電影,而是在看一個叫錢學森的人如何渡過他光輝而又艱 難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劇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戲的導 演,在這場電影結束後,我才終於明白了什麼是人生的意義,什麼才 是真正的人生價值。 錢學森——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 內外的傑出科學家,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榮譽集於一身, 「 卻又被他「無情」的拋之腦後, 加州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不當,美國優越的生活不過,卻偏偏「固執」 到回到中國過清貧的生活,當時的中國與美國比起來,就像現在在城 市打工的農民工與居住豪華別墅的商人富豪,只為了去實現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負,向中國實踐自己的愛國之心。 當看到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候,他那孩子般純真的笑打動了我,原 來發自內心的笑容是那麼的美,也許在錢學森身上用「美」並不貼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麼詞語來展現它。幕的開始與後面的接應的那一 畫面,也同樣是衛星的發射成功,也同樣是震撼人心的時刻,在所有 人為之狂歡的時刻,卻惟獨他一人現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過 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是因 為成功對於他來說已經不足為奇了嗎?是因為這種場面使他麻木了 嗎?……這在電影中似乎沒有講到,我想他是在為我們中國擔憂,為 後人擔憂吧。 生活在美國的幾十年,他始終有一個目標,就是學習最先進的知 識,將之用諸於中國,使中國變得像美國一樣強大,他刻苦鑽研,一 步步的緊追知識的步伐,卻時時刻刻的關注著中國的發展狀況,當學 有所成的時候, 回國之心慢慢的侵襲著他, 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聲稱: , 「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 美國,也不能讓他回國。 就這樣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軟禁,失去自由, 」 最後在周恩來總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終於返國。對於這種來之不 易的機會,錢學森更加珍惜,回國後,教授航天知識,在這一部分, 電影中有所體現,震動了我,因為那一刻讓他回想起了在美國授課的 情形,與此刻是截然不同的,從而引發了他對中國教育的思考。 看了這部電影之後,結合做為一名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幾個方面的感悟。 當今的中國是一個正在蘇醒的雄獅,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盡 管 GDP 的增長速度很快,僅次於美國,但是我們的人均值還是很低 的,對於經濟的發展我們並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麼的快,雖然經濟是 我們生存的一個基礎一個前提,但是我們應該追求有質量的提高,如 果第一個人都懷著像錢學森同志一樣的愛國之心去面對每一件事情, 我們和諧社會的步伐將會邁得更快,更穩,更好。 現在雜志,包括新聞媒體都在關注一個話題,中國有那麼多的人 品,為什麼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就連比我們落後的國家也都有 這樣的殊榮,為什麼中國人總是與他擦肩而過呢?很多人也都是將矛 頭直指中國的教育體制,因此我們如今的教育體制有了素質教育,這 的確是我們的教育問題,有的媒體報道說:有些美國人稱清華北大是 美國的後備學校,大家也都知道清華北大是國際名校,也是中國最具 有權威的學府,而多數學有所成的學生,公費出國留學,但卻只有少 數回國,何況我們現在不管是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我們都在沿 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與錢學森當時生活的時代相比,已經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體現出他們的愛國之心呢,如果每個出國留學的 學生都能像錢學森那樣去想,那樣去做的話,如今的中國是不是比現 在更好呢? 中國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決,是一個漫長過程,一個 探索的過程,我們所有中國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獻自己的愛國之心, 多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著想。 雖然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做到像錢學森一樣, 但是我們要盡自己的努力去為我們的國家做些事情,讓我們的國家真 正的強大起來,讓自已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在中山公園龍之夢電影院觀看由陳坤、張雨綺主演的《錢學森》。
看完《錢學森》這部電影,我深深的感受到祖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勤勞朴實、艱苦奮斗的作風,他們用自己的辛勞和汗水,托起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形象。
新中國的建立,使無數海外學子看到了祖國崛起的希望,他們紛紛歸國,投身於祖國的經濟軍事建設,錢學森正是這其中的一員。拳拳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在這當中,以錢學森為首的尖端人才,卻受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但是盡管如此,他們卻從未忘記報效祖國,時刻盼望著回到祖國,參加祖國的建設。盡管在美國受到特工的監視,盡管被軟禁,盡管被關進監獄,盡管不能再工作,錢學森都從未忘記回到祖國的懷抱。終於在一系列斗爭之後,海外的拳拳赤子終於如願回到了祖國。
還記得在電影錢學森講了一句話:「手裡無劍和手裡有劍不出是不一樣的!」在那個年代,原子彈、氫彈、導彈是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象徵,國防力量強大,國家就能在國際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只能淪為軍事強國的附庸。在電影里,以錢學森為首的科技人才和艱苦奮斗的人民子弟兵,團結奮斗,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使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讓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又提升了一個台階。
在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一切都需要重新開始。沒有實驗數據,他們就自己計算;沒有實驗器材,他們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沒有科技人才。他們就自己培養,總而言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齊心協力搞建設,團結一致創輝煌。
在導彈的研究建設當中,不僅錢學森,還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也付出了自己的畢生的精力。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半路出家的張工農。軍人出身的張工農,勤奮刻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成為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張工農作為工農階級的代表,象徵著為了祖國的騰飛,無數人都在積極向上的努力著。有這樣的干勁,讓人對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的騰飛,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錢學森,留美博士,在美國生活二十年,曾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在美國有著很高的名氣和優越的生活,然而在祖國建設的召喚面前,他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這些優越的待遇,並且通過了美國政府的重重險阻,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後,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錢學森》的開頭和美國的《胡佛傳》如出一轍,都是以主人公的老年相出場,只是陳坤的扮相比李奧納多多了些正氣。這是自然的,一個聯邦調查局惹人爭議的頭頭,和「兩彈一星」的領軍人物,氣場怎會一樣呢。
說起「兩彈一星」,現在的我們因潛移默化地坐享了它的成果,對它研製之初給國人帶來的亢奮和喜悅大約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導演張建亞考慮到這點,用幾個紀錄片的片段天衣無縫地插入影片中,使我們得以看到原子彈爆炸時,激情滿懷的中國人歡騰的場景;看到毛澤東、周恩來以及錢學森當年的真實形象。
錢學森早年在美國求學,在物理學導彈領域取得非凡成就,被聘為加州理工大學終身教授。在那個年代,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各方面條件都非常艱苦,但錢教授還是義無反顧決定回來。美利堅合眾國於是千方百計滯留他,因為他們知道,錢一旦回國,中國的軍事力量就會對美國造成威脅。影片在這一「威脅論」上大做文章,無非是想突出錢教授的重要性。最後錢學森通過周恩來等人的幫助,還是突破阻礙,回國了。
影片的後半段,就以錢學森在國內的生活、研究為背景,設置了漫漫黃沙的導彈研究基地,模擬了幾次導彈發射的場景。這些幾可亂真的特技鏡頭將影片平緩的節奏搞出一些商業片的噱頭,重在表現兩彈無可比擬的威力,是很有創意的。但我的腦海里一直有個疑問:這么可怕的核武器為什麼人們要去研製它?想到美國在日本投放的那兩顆核彈,背部就會發寒。錢學森的朋友「友來」對此也有感觸,錢學森的回答是為了抵制侵略,保衛國家:「手中無劍」和「有劍不用」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保證有一天,別人的核彈不會投到中國的頭上」。這很好地解了我的疑,「我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精髓就在這里。
電影《錢學森》是一部偉人的傳記,除了錢學森在科學事業上的傑出表現,對他的生活情感也有一定程度的刻畫:他和妻子蔣英相濡以沫的愛情使人心暖。蔣英為了丈夫的事業,犧牲了自己當一名歌唱家的理想,卻並不遺憾,以為是「光榮」。飾演這兩位的都是新生代年輕演員,過半的英文對白,看得出他們是下了很多工夫的。陳坤對錢學森的心理把握很到位,張雨綺也一改昔日花瓶的模樣,奉獻了一次出色的演出。有時我會想,那一代的科學家和現在相比,究竟多了些什麼。答案大約就是「信念」,有信念,就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用錢學森的話說,那是一個創造奇跡的時代。(
老師們、同學們:
錢學森——我國導彈,火箭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亦是我國「兩彈一勛」的功臣,人們心目中的「科學聖人」。這樣一位偉大而又堅強的科學家,必定有著充滿神秘感的一個傳奇。我也在看過《錢學森》這部電影之後,了解了他註定不平凡的一生。
他出生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戰火紛飛。他看到中國的科技技術遠遠低於其他外來侵略國家,因此而飽受欺凌。他不甘於受到他國的欺迫,依然出國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在屈辱中發奮學習,當他終於獲得了成功時,卻又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決心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中,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發了「兩彈一星」,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把畢生的精力與所學獻給了祖國。
為此,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愛國,他的堅定,他的創新。他是如此的愛國,面對他人的誣告,他在美國的法庭上用他那洪鍾般的聲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後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面對敵人多年的軟禁,他絲毫沒有屈服,而是尋找時機,爭分奪秒地暗自研究,他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受了多少苦,多少難;這一切只不過是報效祖國!「愛國」兩個字,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此簡單而又清晰:愛國,就是時刻把祖國放在自己心上,一切以國家的利益為重;愛國,就是用盡所能的為祖國奉獻,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丁點兒也好!幾十年來,他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誠,始終把愛祖國、愛人民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覺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論遇到多少艱難困苦,都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在研發「兩彈一星」的過程中,條件非常艱苦,可以說是一窮二白,國家又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災人禍,但他始終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為新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我也從一次次的嘗試中明白了堅定就是一種信念,在動搖時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現在,從錢學森的故事裡我更體會出堅定這個詞語的新解:執著地做事、為民族做事、為祖國做事!
之後又回想起來,我們,如何做到愛國呢?我們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我們本職工作是什麼?不正就是學習嗎?如果現在我們連最簡單最基本的事也做不好,那何報效祖國?分明就是無稽之談!不去努力,不去創新,哪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又哪能扛起自己肩上的一份責任?說要愛國,不努力,不學習,不創新,說這也是假的,嘴上的口號,又能起什麼作用?
現在是21世紀,一個繁榮而發展迅速的時代,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的時代。生活條件遠遠比舊時好了很多,這也不正是我們報效祖國的好時期嗎?不一定要成為名揚世界的科學家,不一定要成為享譽世界的偉人巨人;只是做好自己應做的,負好自己應當的責任,用一片愛國的赤子之心,哪怕是分外微薄的一份力量,怎麼會不是報答祖國呢?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韓毓婧
他,是舉世矚目的大科學家;他,為了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歷盡千辛萬苦;他,為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誰,為祖國嘔心瀝血?又是誰,永遠有著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
為了更好的報效祖國,錢學森早早的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他在離開祖國時,就在心裡默默的說,「我一定會回來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的歡呼聲中,在禮炮聲中,也在錢學森的心中,誕生了。
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國去!
此時,我國的經濟狀況很不好,要錢沒錢,要車沒車,要設北美設備的情況下,他的心沒有一絲動搖。而且,美國的條件優越,要什麼有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都沒有改變,如果是你,你一定會選擇留在美國吧!
錢學森回國5年後,為祖國的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直到身齡98歲。
看看錢學森,為祖國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
有如此的愛國,我們身為一個小學生,我們又生活在這么優育
的環境下,就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好好報效自己的祖國。
觀《錢學森》有感
魯礦二小 蒲公英班 李曉慧
剛看了一個電影,叫《錢學森》。看完後,我對錢學森肅然起敬。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研究,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成為馮·卡門教授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當時,錢學森享受著優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優越的工作條件。可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1955年錢學森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導彈做出卓起的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也是一位愛國赤子。
最令我難忘的是錢學森在美國說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現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備為的是回到祖國後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錢學森在美國努力完成學業,為的只是在回國後能 多為祖國,為人民服務。
錢學森可以為祖國獻出一切,那我們為什麼不能盡自己所能,為祖國做一點貢獻呢?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祖國更加壯大,更加昌盛!
⑵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傳記歷史片,由胡玫執導,周潤發、周迅、陳建斌領銜主演,任泉、陸毅、姚櫓等主演,於2010年1月22日全國上映。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孔子》電影優秀 觀後感 ,歡迎閱讀!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1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麼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 文化 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裡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裡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台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終於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盡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這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2
電影《孔子》想要展示給我們的,並不是一個所謂的「聖人形象」,更多的,依然還是從傳記電影的受眾角度出發,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情感里的孔子。
對於中國人來說,可以將孔子稱之為精神之父,只是,孔子的形象實在是太過遙遠和飄渺,我們對他最直觀的感受估計還是「仁義禮智」這些信念所塑造的慈祥老頭,估計很大一部是因為我們深受兒時課本上插畫的影響。所以對孔子的印象,都是被建構起來的,而且經過了每個人自己的不同想像。
可以說,這樣的情況對導演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為,無論她塑造一個什麼樣的孔子,觀眾都有可能接受,因為觀眾並不清楚孔子到底是怎樣的儀態和舉止。但另一方面,這種很大自由度的塑造,也會讓很多觀眾反感,畢竟,通過現實的熒幕表現出來孔子這個形象,未免會打破很多人心中的幻境。
通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到,導演依舊執著於孔子聖人形象的打造,但同樣也沒有放棄對孔子個人情感細節的表達。導演希望借於此,向觀眾們重現一個既為凡人也為聖人的孔子,所以才會放入那麼多孔子的感情世界,比如他的妻女,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賣點的周迅版南子。
導演大膽的給孔子配了一個小三,而且是一個跟孔子一樣非常聰明的小三。「子見南子」這樣一個 傳說 中的 故事 ,被導演處理的曖昧不已。史記里記載:(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面對弟子子路的不高興,孔子是發了毒誓的。但到底子見南子的時候發生了何事,歷史上並沒有定論。因此導演做此番演繹,雖說不上巧妙,但也很好的維護了孔子的形象,將其對南子的態度處理的不卑不亢不過不失。同時,又讓其間充滿了想像的意味,照顧了商業上炒作點,讓兩大主演有了交集,相信這一段,是讓導演煞費苦心的。
撇去這些爭議點不談,導演將孔子的一生濃縮在了這部電影里。從孔子在魯國開始推行改革,到迫不得已遊走列國,直到最後孔子駕鶴西去。很明顯,電影有限的長度必然容納不了偉人真實的一生,導演胡玫是抓住了幾個關鍵的片段,時間的變化就交給了字幕推進。這些片段有文有武,有成有敗,有得有失。多角度的描繪了孔子人生歷程中所遭遇的幸運和坎坷。而將這些片段整合起來之後,導演是想用孔子這一生的進程,塑造一個心懷家國卻又鬱郁不得志的偉人,將他此生的貢獻和遺憾,用影像的方式展現給觀眾。
孔子秉持著「仁愛」的理念仕官與魯國,但這些在當時那個諸侯割據、群雄並起的緊張年代,這樣的思想未免太過於超前。因此,他遊走他鄉,傳授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十四年的時間,他都在各列國游盪。晚年回到魯國之後,再也不過我政事,而是致力於傳播自己的思想。可以說,孔子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他空有一番大智慧卻無從施展,還不時的捲入政治斗爭當中。這裡面,孔子該是有多少落寞以及失望。
然而,影片雖然致力於構建有血有肉的聖人,卻還是以十分單調的方式進行。對於孔子心理細節的刻畫,實在太少,以至於我們甚至無法感受到那種悲切。導演雖然想拉近孔子與我們的距離,但看電影的過程,我們到底能否如導演所願,亦或如周潤發所講看了這部電影不哭的就不是人,非常值得懷疑。
正如大家所說,這個影片太平,就像一個沒有發育良好的女性胸前一樣。讓我又想起那個關於父親是建築師的笑話,從電影看來,《孔子》這部電影的爸爸胡玫未必稱得上是一個好導演,但絕對是一個好的建築師。在她的手下,電影以四平八穩的姿勢向前推進,配角個個要麼有勇,要麼有謀,而且表露的都異常直白,十分打擊我們對孔子弟子的想像。當然,他們對老師的忠與誠在電影里是一覽無余的,就像孔子出走魯國時眾弟子用行動支持,這里雖然是一個刻意製造的煽情點,但實在是直白的像舞女,遠不如輕解羅裳來的有韻味。
而對於偉人偉大的描寫,電影也是為偉大而偉大。電影里的孔子字字珠璣,即使生活中,這樣的講話方式也不在少數,這樣刻意的將人們熟知的 名言 表現出來,也許具有歷史的可信度,但卻造成了觀眾觀看時的別扭。畢竟,雖然電影是描述歷史人物的電影,但在表述方式上,仍然應該貼合現今觀眾的心態與欣賞方式。
對於孔子這個人物,我們心懷敬意,對《孔子》這部電影,我們卻心態復雜。首先,對於導演將孔子這樣一個非常厚重與偉岸的人物搬上熒幕,我們欽佩她的勇氣和魄力。而對於電影中對孔子不遺餘力的全方位描寫,我們也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為一部國產片來說,《孔子》仍然還是繼承了國產片的傳統,就是大氣有餘、回味不足,總會缺少一些打動人心的東西。對於國產片的失望,其實也是大家對國產電影的期待,少一些噱頭,多在電影本身下功夫,是更加本分與真誠的工作態度。而不要在上映之前就給觀眾戴上高帽子,或者是動用行政力量進行干涉,反倒會激起觀眾的反感。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3
孔子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一想到國學就會想起論語;一想到論語就會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聖人。
有德是:他會去救助窮人。比如說在《孔子》這部電影里講了。孔子解救了一個要給季氏陪葬的小奴,那個小奴為了感謝孔子,最後還當了孔子的學生。這個事情還說明了,只要願意去幫助別人,別人也會感謝你的。
而有才是:他會通過觀察一個國家,來知道這個國家的未來。比如說,在《孔子》這部電影里說了。孔子受到衛國的邀請去了衛國,他通過觀察衛國就知道衛國馬上會有內亂,所以馬上離開了衛國。這個事情還說明了,只要你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許多事情。
孔子雖然很有才華,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沒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學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鄉魯國,繼續 教育 他的學生學習,直到七十二歲死去。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4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盡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別扭。
因為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系,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
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系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5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後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己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裡時,他表現的是那麼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
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麼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
面對孔子的聖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終於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遊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有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更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地向著理想進發。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觀看電影孔子優秀觀後感範文大全
★ 電影孔子優秀觀後感500字作文
★ 電影《孔子》觀後感範文
★ 最新優秀紀錄片孔子的觀後感大全
★ 影片《孔子》的觀後感心得
★ 孔子觀後感精選6篇500字
★ 電影孔子觀後感
★ 孔子觀後感精選6篇600字
★ 孔子電影觀後感
★ 孔子電影觀後感600字作文
⑶ 鄧稼先電影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鄧稼先電影觀後感初中600字(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鄧稼先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從小就聽說過,這次終於有機會詳細的了解他。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國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看了《鄧稼先》這部電影後,他的形象總是讓我難以忘懷,腦海中總浮現出他的模樣:在那張朴實的臉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那雙眼睛代表著他對事業的渴求和真誠;他那雙粗糙的手上,留下了無數永不磨滅的傷疤,那疤痕就代表著一個奉獻著對自己崗位的熱愛和勤勞。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鄧稼先懷著堅毅執著的信念,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鍥而不舍、孜孜不倦地為之奮斗,不求回報。在他的身上,有著一股不服輸、不怕困難、不怕打倒的強大精神力量,支撐著他走過艱辛的研究之路,所以,他才有了可喜的偉大成果,他的事跡才會廣為流感測動人間,他的精神才會激勵著一個個前赴後繼的科研者。
鄧稼先,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敬佩和愛戴呢?那是因為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身軀完成著神聖的使命,他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入到了為國家研製核武器的光榮崗位上,他為了祖國奉獻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血的歷史,那時的人們遭嘲笑受歧視,而國家猶如大海里的一葉孤舟,讓暴雨拷打讓狂風肆虐,兩彈元勛鄧稼先就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一窮二白一無所有,他擔任製造原子彈的重任,七年來他克服重重困難,終於造出來第一顆原子彈,它的威力是美國在日本廣島扔下原子彈威力的2倍。從此中國人任人宰割的時代成為歷史,中國人終於有了鐵的脊樑站直了腰板。
他一生從事我國的核事業,孜孜不倦的研究默默無私的奉獻,工作是他的全部。後來因核輻射他得了癌症,病床上他仍在研究,為了國家為了事業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鄧稼先為國為民奉獻了一切,因為工作他的身體遭輻射後得了癌症,不久去世,享年62歲,他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祖國,他的一生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鄧稼先爺爺這種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的精神震撼了我,從此以後,我要向他學習吧!學習他對事業的執著對國家的熱愛。
我要學習他的精神,認真學習,長大後也像他一樣報效祖國,成為國家的棟梁。為此我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上課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認真做好每一天的作業,讓自己能德智體全面發展,長大後能為祖國添彩。
晚上,我跟著媽媽去電影院看電影,片子名字叫《鄧稼先》。電影沒開始,我就急不可待地問媽媽了好多問題,「鄧稼先是誰呀?」「他是怎麼死的?」「他又是干什麼工作的?」等等問題都從我那個愛問問題的小嘴裡冒出來。我的好奇心讓自己不停地有東西要問,直到電影開始了,我才暫時停止了提問。
在看的中間,我還是管不住我的嘴巴,一個又一個問題接二連三地蹦出來。一開始媽媽還仔細地給我講解,到了後來,媽媽可能怕影響周圍人看,就低聲地敷衍我,說:「你仔細看嘛,我也不知道。」我也只好把問題藏在心裡。
鄧稼先因為工作要保密,和家人要分開很久很久。他的兒子要求爸爸再回來的時候帶自己到動物園看老虎,可鄧稼先一心想著工作,卻把兒子的話聽成了看老鼠,我笑得喘不過氣。
看著看著,我終於差不多明白了意思,鄧稼先是製造原子彈的,他在一次發射失敗時受到輻射使身體一天天弱下來。在鄧稼先臨終前,他的女兒趕回來見他最後一面。在鄧稼先見到久別的女兒時那父女情深的感人場面讓我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
我覺得鄧稼先是一個很偉大的人,他為祖國和人民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看完電影《鄧稼先》後,我認為鄧稼先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其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為人:不求功名利祿,只是默默地在為自己的國家奉獻。更何況如今貪官污吏遍地叢生,能夠有這種覺悟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我還記得幾個月前看到過一則笑話。官員一拜訪官員二,看到他的豪宅,就問他是怎麼變得如此富有。官員二笑了笑,指了指河上的橋:"我吃了這個工程的20%"。後來,官員二拜訪官員一,看到他家如同皇宮一般,就問了同樣的問題。官員一指了指沒有橋的河說:"我吃了這個工程的100%"。如此調侃,可見這種行為早已變得如此的"正常",早已不會有人感到驚訝。
可是鄧稼先卻沒有成為一個這樣的人。當他被告知馬上要參加的工作需要他放棄自己的光明未來,從此銷聲匿跡,他仍然毫無返顧地接受了。而這件事是他最親的親人也無法知道,而且會讓他遠離他們。這份工作,不僅不會賺到很多錢,還會讓他的功名"消失",並且忍受遠離家人的痛苦。按現代人的價值觀,這絕對是一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工作。可鄧稼先還是同意了,並為這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
鄧稼先為了國家放棄了利益、名聲與親人,為他贏來了無數好評;而現在有無數人,不是成為金錢的奴僕,就是成為權力的木偶,為了這些他們犧牲了尊嚴與地位,有時甚至違法,卻只"贏"得他人的唾罵與鄙視。所以,鄧稼先的這種為人,值得我們學習而它們也將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回報。
昨天,我看了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鄧稼先》。這是一部愛國主義故事片。
電影主要講述了鄧稼先從美國留學結束後,回到祖國,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上級領導讓鄧稼先承擔設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重任,鄧稼先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經過他和戰友們的刻苦鑽研,周密計算,歷經兩年之久,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地爆破了,鄧稼先的同學楊振寧知道消息後,回國看望鄧稼先,提出一個問題:「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聽說是由兩個美國人幫助設計的,是真的嗎?」由於工作上的保密要求,鄧稼先默不作聲,後來,周恩來總理知道了這件事,決定讓鄧稼先把事實的真相告訴楊振寧,楊振寧聽到消息後,興奮得流下了熱淚。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科技越來越發達了,鄧稼先和他的戰友再次研製成功一枚氫彈,結果發射後,沒有任何聲響,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時急需有人深入發射現場查看動靜,誰去?鄧稼先不顧危險,一馬當先,和一個司機坐著吉普車來到離發射現場不遠的.地方,車停下後,鄧稼先沒有讓司機陪他一起去,而是孤身冒著生命危險來到發射現場,鄧稼先看快找到了氫彈沒有爆破的原因,但是同時鄧稼先也受到了強烈的核輻射。
他踉踉蹌蹌地返回到吉普車上,回到了營地。結果,兩年之後,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通過這件事情,我覺得鄧稼先是一位熱愛戰友,高度負責的人,我也覺得我自己應該對自己的朋友像鄧稼先對自己的戰友一樣,我的學習應該像鄧稼先對待研製原子彈一樣高度負責,鄧稼先是我的好榜樣。
我決定,等我長大以後,也要向鄧稼先一樣,做一個愛國的、傑出的科學家,為我的祖國做出貢獻。
今年寒假,我有幸通過熒屏認識了一位科學偉人——鄧稼先。
二戰結束後,中國處於十分落後的時期。鄧稼先在隱名埋姓的情況下,被派往他地進行極為危險的工作——研製原子彈。原子彈的材料有一種放射性的物質——鈾。人體如果被輻射,將患上幾乎無法治癒的疾病。鄧稼先經過了深思熟慮,告別了家人,踏上了旅程。
在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鄧稼先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他和同事經過8次計算,驗證了外國科學家留下的數據。但是,在製造中,一個車間發生爆炸,很多心血都白費了。但是鄧稼先毫不氣餒,在一切重建完畢後,又開始了自己的工作。他這種刻苦鑽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經歷了許多個日夜,第一顆原子彈終於造好了。大家都穿上了軍裝,興高采烈地來到了西北核試驗場。不久,喇叭聲中響起了:「10,9,8……2,1,起爆!」只聽到「轟——」的一聲,一朵黑紅相間的蘑菇雲騰空而起,爆炸成功了!看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也很高興!
在後來的一次和試驗中,一顆原子彈引爆成功,但是大家都沒有聽到聲音,鄧稼先覺得奇怪,就自告奮勇地說:「我去看看!」其他同事要求同去,他擔心危險,拒絕他人同去。他穿著厚重的防輻射服,查看事故,結果不幸受到了輻射。
後來鄧稼先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他離開了工作崗位,臨終前還不忘撰寫文章。他的這種不畏困難,遇到危險從不退縮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雖然他已經去世多年,但他作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發明者,他將永遠被世人銘記!
今天下午,老師帶領我們看了《鄧稼先》這部影片,這是一個關於愛國主義的敘事片。看完之後,我內心對鄧稼先爺爺充滿了敬佩之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主要講述了鄧稼先在美國留學後的第九天,回到了祖國,和他的妻子、孩子過著幸福的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上級領導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讓他擔任設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部主任的重任,帶著十幾名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畢業的大學生,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終於成功在西北大漠上爆炸了。隨後,鄧稼先帶領他的團隊又成功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在1979年9月13日的那次空投核試驗,降落傘未打開,核彈落地也沒有爆炸,鄧稼先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穿戴著一身防輻射的設備獨自一人去尋找那顆氫彈,隨後他便得了不止一種癌症,住進了醫院,在兩年後的7月29日在北京不幸去世,終年62歲。
在這部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鄧稼先不顧趙敬璞副部長和司機的阻攔,還呵斥副部長,不讓他們一起跟過去,還有基地的領導陳彬,他說:「老鄧,你不能走,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值錢。」鄧稼先聽後激動不已,但依然沒有聽從多方勸阻,毅然走進了爆炸區去尋找這枚氫彈。
這部影片的敘述重點是楊振寧和鄧稼先的妻子許鹿西,我認為這部影片過多地突出了楊振寧先生的重要性,跟鄧稼先同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更加襯托出了鄧稼先那優秀的品質。
讓我們祝福國家的強大,並奉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的明天也會更加美好!
⑷ 周星馳電影觀後感
周星馳的電影陪伴多少人度過了青春年少的時光,在大笑中我們看到一個個小人物不屈不撓的掙扎奮斗 故事 ,在星爺的電影中開始笑中含淚,那是我們已經長大了。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周星馳電影 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周星馳電影觀後感篇1
一開始確實看不太起勁。發現一個人的人生怎麼能如此狗血且倒霉?一開始的如夢就是反映社會上的眾多小人物,工作各種遇瓶頸,愛情不如意,虛假的友情,家人失望。最後獲得了成功。許多人影評是說其實周星馳拍的是他自己。馬可和小米生活中也是有原型。是不是自己我不知道,但是我看了的感覺就是,有些地方矛盾特別明顯,一是馬可啊知道如夢名字,下一秒就找到如夢家。二是他說看不到網上的名單,結果訂機票,如夢媽媽立馬拿出手機。還有就是,結局太快了,後面劇情節奏太快了,讓人太倉促了。
硬如鋼筋混泥土般的植入,毫無努力毫無實際行動的如夢的「追夢」之旅,在出租屋裡憧憬著最美好的窗邊剪影,有著周星馳風格的影片也帶著在大陸演員身上揉不進無厘頭演繹風格的失真。這是觀影結束後的第一感覺。
回到影片劇情,為什麼如夢一直需要忍受周遭不理解呢?如果周遭的環境是無法孕育出夢想的土壤,那麼墜毀只能是曾經如夢自己的所有青春熱血,處在進無可進的時空里,如夢彷彿從不再如同常理考慮事情,而周圍人與如夢從來沒有過相似之處,一個都沒有,每一個的出現或正面或反面都在指出她的「瘋狂」之處,那麼期待「女主角」的泡沫,從一開始就已經破碎,這是小人物悲劇的基因。
問題一是如果如夢能演戲即是幸福滿足,問題二是在演到影後才是幸福才是追求,可惜沒有問題一,也從來不存在問題二,如夢從來只是一個背景板一樣的存在與拍戲現場,演員還真的是很遠,至少在影片里如夢從來沒有去做過一件和獲得演戲機會的事情。
沒有條件,跑再多龍套都不過是重復無差別工作而已,工作的人那麼多,又有幾個真的成為了個中裏手?如果如夢存在現實原型,我倒是寧願相信她在相信夢想的每時每刻都是她幸福感的真實詮釋。西西弗斯的巨石從來只留給主動背負的人。
說回到演藝界需要身段樣貌都出色,才華也要出眾,特型演員總歸是少數,祖師爺賞飯吃就是擁有先天的優異條件,再有是觀眾緣即是玄學又在情理之中,總之一定要有可以打出去的牌,演員鄂博正規科班央戲表演系出身,拿過很多喜劇大賽的好名次,同時也得到了眾多大腕的喜愛,不能說沒有實力,但總是缺一點什麼?
彷彿缺的就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特質,她也曾說過,同學說她不夠漂亮,很難輕易得到重要角色。不夠漂亮是真的不夠漂亮,從國內的參差不齊的偶像女團出道到各類女主播的爭奇斗艷,彷彿「一副皮囊」就是入門的入場券,暗流涌動之下的慘相,無人願意睜眼看一看。
再討論一下,哪些扎心的夢想和避無可避的貧瘠現實!演員這條路從先天到後天都對如夢緊閉了大門,但是她就是有自己一顆執著的心,她執著於自己的演技,但是演技依然浮於表面,她堅信自己可以靠努力獲取機會,但是真正的機會就在她眼前她也從沒有抓住,所有從她眼前錯過的機會,無一不昭示著如夢沒有任何入場砝碼,如此作為觀眾我們只看到了沒有實力卻在做夢的女主角在付出了十多年依舊沒有具備追求夢想的實力,如夢的父親被安排成了一個真實存在的反差對比角色,他反對的真實,他為女兒強出頭也非常真實,人物接地氣,也很立體,果然演技這種東西雖然每一個人各有自己的見解,但實際優秀的人物還是會得到充分的認可。
周星馳電影觀後感篇2
電影看完 ,多想了點,寫出來,但願不被人說是我想多了。前半部分是耳熟能詳的周氏喜劇無喱頭風格,當人魚與人的仇恨演變成清新脫俗的愛情後,全場為之笑得人仰馬翻之際,突然!戲風一轉,無情的屠殺開始,瞬間,彷彿《金剛》結局的翻版,再突然!峰迴路轉,修正錯誤的人類與惡勢力展開決斗,結局卻風平浪靜,還唯美於 傳說 中的人魚。
「如果這世界上沒有一滴水和一口空氣是干凈的,那賺再多的錢也沒用」,很遙遠卻又相當環保。這是一部環保與政治經濟的博弈之作。
今年1月23日,廣東省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開幕,有報道說周星馳缺席,又說他四年委員任期「零提案」。
「星爺」可能真的沒有時間去開會了,他知道「不能再等了,再等太陽就要下山啦」。政治會議和 春節 黃金檔的電影,受眾不同,效果迥異。會議開了那麼多,說和不說差不多。可環保還是要「從娃娃」抓起,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光與影、樂與悲中我們已對周星馳導演的良苦用心心領神會。他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影響了一代人,《喜劇名星》、《少林 足球 》、《功夫》、《長江七號》,「為了世界和平」,小人物身上折射出勵志和責任。何謂匹夫有責?此為是也。
還有報導說春節這兩天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在中度污染中度過,什麼PM2.5,PM10,反正是污染了。
我們用30年的時間換來了所謂「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排名,卻犧牲掉換不回來的空氣和水,可能需要一代人或幾代人的生命去償還對大自然的虧欠。我們用造假換來短視的高增長,卻沒有幾個拿得出手的民族品牌。洋人看不起天朝,因為你們能把有毒食品賣給同胞,用腐敗換來的貨幣 出國 裝孫子,就像片中在街頭拿1億也換不來一輛可以逃離擁堵的電動車一樣,人家只要踏踏實實換來的財富。
2014年夏天陳游標跑到紐約當街送錢給窮人被拒,他不知道什麼叫「尊嚴」嗎?簡單粗暴地認為揚眉吐氣了嗎?《紙牌屋》里那個拒絕了議員夫人 20美元施捨的黑人,其實是在告訴統治者「制度,是你們制訂的制度讓我流離失所,我不接受你的施捨,你可以給我工作,卻不能讓我沒有尊嚴」,「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氣節,2500年過去了,美國黑人可能不懂孔子卻知道廉恥。
周導演的作品嬉笑怒罵,卻深刻入心。
夜已深,可能,真的有點想多了。
周星馳電影觀後感篇3
首先個人非常期待周星馳這部《美人魚》,不管怎樣,星爺他都是目前國內最良心最負責最天馬行空的具有巨大影響力的電影人前三位之一。在這個國產爛片盛行的如今,偶爾一部精良是不夠的,中國需要更多像周星馳,徐克,陳可辛等這類對商業電影質量有高標准要求或像賈樟柯,婁燁,許安華等這類對文藝片有獨道眼光的電影人。
再回到周星馳的電影,他個人的作品更是經過了數次轉型,這也是他在華語影壇保有無限市場號召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他最初年輕時闖入市場的"插科打諢""咸濕屎尿屁笑話"滿目的式的喜劇開始(如《師兄撞鬼》《賭聖系列》《情聖》《鹿鼎記系列》等等),再從他有一定影響力,可以對電影劇本或製作進行一些干預(如《如唐伯虎點秋香》《國產淋淋漆》《大話西遊》《食神》)等等,就在他"喜劇之王"在一步一步穩定的時候,他儼然慢慢將自己打造成了"悲劇之王"。
1999年《喜劇之王》的人生經典,2001年《少林足球》的勵志人生,再到2004年《功夫》的黑暗童話。他似乎總是走在了時代前沿,票房一步升天,當然也會有一些"質疑",而這部分"質疑"的人顯然太不了解他了,顯然內心太空虛了,根本沒有跟著周星馳一起成長,他們只是習慣和喜歡屎尿屁式笑話。而星爺他已經到了不惑之年,他的內心即使"童貞",即使"幼稚",可他哪能那般"糟蹋"自己的專業,他現在已經是一個可以掌控整個電影流程的傢伙了,不再用看那些愛財如命的"老闆"臉色了,他要拍真正的電影,真正有人生的電影,當然他還是保留了他一些擅長的幽默搞笑,更為了打開國際世界,打破語言幽默的圈,用動作幽默代替了很多語言 文化 幽默,如《少林足球》《功夫》。
接著2008年他主演了自己導演的最後一部電影《長江七號》,這部電影卻被很多觀眾說,怎麼這么"幼稚",沒那麼好笑了。可他將這部充滿父愛的電影拍成了 兒童 電影,並作為了自己大銀幕前的最後謝幕,是有他的用意的。也許這和周星馳他個人的童年或成長有關吧,那年他47歲。
再就是2013年他徹底"躲"在幕後所導演的《西遊降魔篇》,這是一部有史以來和原著描述最為貼近的影視作品。既血腥,又暴戾,但也充滿了哲學意味的大愛和小愛,大概這就是一個51歲的孩子王的內心童話。這部電影充滿了佛教韻味,但又那麼的讓人樂,驚,怕,傷,淚,望,周星馳就是這樣一個不斷挑戰自我的電影人。
而即將上映的這部《美人魚》,據說是一部貼上了愛情喜劇科幻環保等標簽的周星馳電影,沒錯,他又一定的走在了時代前沿,只因為他是周星馳,為電影付出了一生的周星馳,對得起觀眾票價的周星馳。感謝您,星爺,只有您既讓我們笑過,又讓我們哭過,而又始終沒有從我們生活中真正離開過。
周星馳電影觀後感篇4
世界上真的有美人魚嗎?美人魚,一直只存在於童話當中,它是安徒生口中的追求愛情的善良人魚,也是中國古代 神話故事 中擁有強大能力的戰士。
今天,媽媽帶我去看了新上映的一部電影——《美人魚》。
影片開頭播出了環境污染的一些片段,的確讓人看的觸目驚心,同時這也讓我知道了整部作品的中心點,也就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雖然裡面有一些情節令人捧腹大笑,但是它帶給我的整體感受就是感動。
這部電影最讓我難忘的一段情節,就是人類捕殺人魚的場景。瘋狂而又貪婪的人類為了自己的私慾,為了獲得最大利益,不惜濫殺生物,破壞海洋生態平衡,竟然對珍貴的人魚下毒手,簡直太可惡了!看著大海一點點變成紅色,看著人魚被無情的捕殺,我的心真得好痛!
正如電影中美人魚——姍姍,所說「如果我們有一天呼吸不到干凈的空氣,喝不到干凈的水,即使我們再有錢,也是死路一條。」的確如此!其實我們也是環境中的一條魚,試想如果我們生存的環境被無休止的污染,被無休止的破壞,即使我們有再多的錢,我們能活下來嗎?答案是否定的。
《美人魚》這部電影給使我們每個人警醒:金錢不是萬能的,不代表一切,不是你的生命。因為我們有金錢更重要的,那就是我們現在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保護地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是時候了,橫下一條心吧!打一場改善環境、保護地球的攻堅戰、持久戰,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更加美好!
周星馳電影觀後感篇5
如果說什麼電影最打動人,我想應該是抒寫真實人生的電影,因為這類電影最真誠,所以最動人,《喜劇之王》無疑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1999年,世紀之末,周星馳推出了他自導自演的電影《喜劇之王》,記得我上初中時就看過,當時覺得一般。但隨著我的成長,越來越認識到電影里的人生蘊含著一種可貴的精神。正巧學校舉辦讀書觀影徵文活動,我就以觀後感的形式與大家分享一下對這部影片的理解。
記得影片一開頭,主人公走到海邊沖著茫茫大海喊出「努力,奮斗」,然後輕輕轉過身走出鏡頭。當看到這樣的開頭,我就隱隱覺得這部影片與周星馳以往的無厘頭風格不同。影片的主人公叫尹天仇,是一個跑龍套的臨時演員,平時多數時間在社區福利院做雜務。他熱愛表演,一心想成為一名演員,卻屢遭別人的冷眼和嘲笑,但仍堅持理想。影片主要表現的就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的艱辛奮斗歷程。雖然延續了周星馳一貫的喜劇路線,但觀眾的笑中往往帶著唏噓與悲傷。
執著與單純
影片中多次出現這樣的鏡頭:跑龍套的尹天仇總是懷揣著一本俄國喜劇大師斯坦尼福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身修養》。這種戲劇性的反差時常令我發笑,但這笑中帶著感動。誠然,天仇未必能看懂這本書,但是他之所以時常手不釋卷的將它帶在身邊,就是因為他對表演的執著。天仇對表演執著的例子在電影里舉不勝舉。
看過的朋友,還記得那兩場橋段嗎,當天仇第二次去找那個片場助理sunny,說演什麼都行,不要錢都行,只要有個便當;另一場,娟姐告訴他讓他做男主角,問他有沒有問題,他說:「是不是每天都可以有便當吃?」多麼單純的想法。天仇是真的喜歡表演,只要有口飯吃,就要堅持表演,執著夢想。其實執著往往是伴著單純的,之所以執著是因為單純的喜歡。
卑微與自尊
「屎,我是一坨屎。命比蚊便宜,你開賓士,我挖鼻屎。自知死也再難移。」當聽到這首影片插曲的時候感覺真的很心酸,尤其是那句「自知死也再難移。」尹天仇是個勇敢的人,很少有人敢用本就少的可憐的底本,來搏自己那看來幾乎不可能的夢想。但其實無論天仇怎麼執著於表演,甚至於他的演技多麼出神入化,他都是個卑微的小人物,總是被人任意的奚落與踐踏,這彷彿是他的宿命。記得影片開頭部分,天仇為爭取一個跑龍套的機會,給助理sunny表演緊張的表情。說實話天仇的表演很到位,但最後sunny還是不屑地一扒拉天仇的頭讓他滾一邊去。其實sunny一開始就不準備給天仇機會,只是帶著調侃的心態愚弄一下這個卑微的小人物。天仇幾乎每次表演都被「不厭其煩」的這樣奚落。
記得天仇第一次見到坐台小姐柳飄飄時,被飄飄露骨的嘲笑為「死跑龍套的」,但天仇卻總是正經的回應說:「其實我是一名演員。」在多次遭飄飄嘲笑後,他也有他的情緒,他說了一句:「其實你們出來賣的,如果懂得尊重一下別人,那別人……」但這話還沒說完,就被飄飄打斷了。其實小人物就是這樣,他們渴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在自尊受到傷害時,他們往往會選擇以傷害別人的方式尋求心態上的平衡。「其實我是一名演員」,天仇的這句口頭禪乍一聽很有喜感,而誰又能體會天仇這句話背後因為別人嘲笑自己夢想的心碎呢?這句口頭禪是天仇在屢遭侮辱後,變成了天仇維護自尊的最後防線。當然,天仇始終是善良的,當飄飄憤怒的站起來說:「你說什麼?」時,他立即說:「對不起。」
理想與人生
人們可以嘲笑一切,但你不能嘲笑你自己,更不能嘲笑夢想。
在天仇心中,表演不是工作,而是實現生命價值的理想。天仇視表演為生命,「其實我是一個演員」,其實也是一種對自我的追問:面對殘酷的現實,我能否堅持理想。正是這樣的叩問,是天仇堅守表演的信念。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天仇和飄飄並肩坐在沙灘上看海。夜已經很深了,四周漆黑一片。飄飄嘆了一口氣說:「你瞧,多黑啊,什麼也看不到……」。天仇頓了一下說:「也不是啊,天亮了就會很美!」影片中的這段話隱喻了天仇對理想頑石般的信念以及對未來的樂觀。天仇的堅持、信念讓人感動,人生往往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選擇才成就了不一樣的結局。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當娟姐告訴天仇他不能出演男主角時,他極為沮喪,甚至連劇本也差點扯破,看著失落的天仇坐在大雨中迷茫無助叫人好不難過。但是隨之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在片場當場務的達叔其實是卧底警察,達叔要天仇協助破案,於是天仇得到了一個在現實中表演的機會,並且這一次不是跑龍套而是男主角。至今記得卧底警察達叔自曝身份時說的話:我其實是卧底,不信啊。我比那些所謂的演員更加專業、更加高尚、更有技巧。因為我每天的生活都在演戲,雖然我沒有劇本,但我絕不會NG,因為我一NG就可能連命都丟了,我才應該贏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是啊,世界上真正的演員往往不是學院派的,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天我們都在表演我們自己的人生。多年之後,我似乎才有些懂了,其實尹天仇的理想不一定是成為演員,而是去抒寫自己忠於表演的人生。
有人說真正的喜劇就是悲劇,一部喜劇如果能讓人笑著流淚,那麼他就是喜劇之王。之前對這句話有些懵懂,但當我看過《喜劇之王》的海報時,我懂了。海報上的尹天仇面對著太陽,微笑著,流著淚。
《喜劇之王》是一部無論是周星馳本人還是觀眾都很感動的電影,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導演拍了他自己、演員表演了他自己。人們總是看到影星表面的光鮮,試問周星馳曾經跑龍套多年的往事又有誰知曉。周星馳在這部電影里把小人物尹天仇為夢想奮斗的辛酸,以及對「我是一個演員」信念的執著塑造得淋漓盡致。
看過影片的我不由沉思,問問自己,大二的我是否還走在為理想而奮斗的路上?是否還記得入學時的激昂鬥志?
最後,我似乎明白了任何偉大都是從執著的追求、單純的喜歡中誕生的,任何成功都是經歷了漫長的默默無聞甚至卑微的歲月。
也許哪一天,或者就是明早,我要站在宿舍的陽台上,面對著清晨第一縷陽光,喊出我的心聲:努力、奮斗!
周星馳電影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周星馳《大話西遊》電影感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 周星馳美人魚影片觀後感精選
★ 有關《喜劇之王》觀後感範文5篇
★ 周星馳電影美人魚觀後感
★ 周星馳美人魚觀後感3篇
★ 周星馳美人魚觀後感
⑸ 雷鋒電影觀後感
今天,看完了《雷鋒》這部電影後,雷鋒光輝而又偉大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我的心中思緒萬千。雷鋒,這個光輝的名字,在我們的心中閃爍著不滅的光芒。 他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他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他所做過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的,然而正是這無數的平凡構成了他的偉大。作為一個普通士兵,他用他那短暫的二十二個春秋鑄就了生命的輝煌,放出了熠熠的光輝。
一個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勤務員,應該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雷鋒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他把平時儉省下來的積蓄寄給戰友困難的家庭,寄給遭受災荒的不相識的人們。他用業余時間輔導駐地附近學校的孩子們,他用自己的錢為丟了車票的旅客買票,他深夜為戰友縫補衣服……雷鋒經常利用節假日外出做好事。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雷鋒永不停息地為人民做下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這些事情也許稱不上是多麼偉大的壯舉,但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為人民排憂解難的好事,猶如一磚一石,構築起了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大廈,高高地聳立在人民的心中。如今,人們還把那些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人稱為「活雷鋒」。
「我活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雷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譜下了一首首助人為樂的新曲。撫順發了洪水,運輸連接到了抗洪搶險命令。雷鋒就忍著剛剛參加救火被燒傷的手的疼痛又和戰友們在上寺水庫大壩連續奮戰了七天七夜。我還記得電影中雷鋒叔叔在撫順上寺水庫抗洪救險的情景:雷鳴電閃,大雨滂沱,洪水肆虐,身體虛弱的雷鋒,忘記了自己的疼痛,他和戰友們一起,頂著暴風雨,踩著過膝的稀泥,揮舞鐵杴,猛力挖掘泄洪道。天很黑,一時找不到鐵杴,他就用手挖,挖一塊,甩一塊……雷鋒在這場戰斗中奮不顧身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
牽著思緒,我又想到了我們的生活。雖然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們也要學習雷鋒的精神,我反思自己,平時在公交汽車上,有老人在身邊時,我總是捨不得讓座;在學校,有時我不能很主動的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觀看了雷鋒的電影後,我的心裡感到十分慚愧。以後,在公交車上,我一定給老人讓座;在學校,主動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同我進步,同我成長。我一定把雷鋒的精神作為我行為的准則,做一個樂於助人、不求回報的人。
雷鋒雖然已經犧牲了,但是他那艱苦樸素、樂於助人的精神還在人間。讓我們人人學習雷鋒精神,爭做活雷鋒,讓雷鋒精神永駐人間吧!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的形象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記憶。雷鋒助人為樂、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先進事跡至今仍然被人們傳誦,不少人以他為榜樣,默默地奉獻著。
⑹ 誰給我篇電影貝多芬傳的觀後感啊
舉凡名人的傳記影片大多不脫事無巨細地羅列人生經歷的窠臼:單線程地描述諸如早聰早慧的成長煩惱,一波三折的事業成敗,花團錦簇的情感經歷以及命運多舛的個人傳奇.......凡次種種如同一份參加招聘的個人履歷,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誌銘,對於籍此緬懷膜拜抑或八卦獵奇的觀眾們來說,看多了未免起膩,嘴裡淡出鳥來。於是,根據"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當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識形態的闡釋)被反復重復以至於觀眾大量流失票房業績慘淡之後,窮則思變的電影人學會了"歪解""曲解""反解"這些出奇制勝的法寶從而中咸魚翻身。近在內地,有諸如霸佔內地電視時段多年,流毒甚廣的"戲說某某"系列。遠到好萊塢,就有這一部對貝多芬的生平做大膽猜想,試圖解開貝多芬生平一大謎團的"永恆的愛人"。
說起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親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現在咱們的小學課本里。不過最突出表現其價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課"。每次學校發起活動,號召向張海迪學習的時候,貝多芬必定會被拿來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還有另一位大叔"奧斯特羅夫斯基"。這兩位"身殘志堅"派的左右護法,經過思想老師人肉大喇叭長期的宣傳教育,久而久之對我形成一種誤導,那就是他們身上摒棄了人性上一切缺點弱點,由特殊材料製成,生來是為實現崇高的理想而活著。如同最高指示教導我們的,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連貝多芬終生未娶,都被主流意識形態拔高到"為音樂保持了童貞"的地步。這不禁讓我這個每晚放學路上只琢磨今天餐桌上有什麼好菜的追求"低級趣味的人",對貝多芬這尊不食人間煙火的樂聖敬而遠之。可是這一印象,很快在某個暑假被一本叫《讀者文摘》的雜志打破了。對這本雜志,相信當年的文學青年們都不陌生,這是一本銷量堪比《故事會》格調類似於今天的《萬象》的雜志,一般以思考思考人生探討探討理想,搞搞小布爾喬亞小情小調為主,是當年小資文青預備役的閱讀寶典和時尚符號。頗像今天的張愛玲春上村樹或是一個禮拜一定要去一次星巴克。跟風就要跟的有格調,至少當時讀《讀者文摘》算是有格調的。於是放假也別閑著,要鞭策自己上進做個"脫離低級趣味的"合格的文學青年。終於在某一期的《讀者文摘》扉頁上,在這個通常掛滿名人名言的版面上,我與貝多芬的三封情書《致永恆的愛人》不期而遇。"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你當感受痛苦了---唉,凡我住的地方,願你也同我在一起,我將設法使我能和你共同生活,當你不在我的面前,我度了何等的一種生活!!---我到處為人們的善意所追隨,自己覺得不配有此,也不願有此,而人對人的謙卑,使我心痛,當我在宇宙的總體中視察我自己是什麼,而世人所稱為最偉大的人物又是什麼,當我想起你也許星期六日才接到我的第一次消息,我哭起來了---你固然也有愛情,但我對你的愛情更加濃厚---在我的面前決不要把你自己隱藏起來---祝你夜安---我必須去睡。唉,上帝呀—我們相距這樣近!又這樣遠!我們的愛情豈不是一種真正的空中樓閣---可是他也和天一樣穩固的。"當這樣飽蓄激情,激揚愛意的文字大面積向我襲來時,我被震得瞠目結舌。這就是那個印象中冷峻而狂暴的貝多芬嗎,這就是"把童貞獻給音樂""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斗"的貝多芬嗎?"當我晚上睡在床上之時,我的思緒都奔向你,我永遠的愛人。有人快樂,有人哀傷,等命運之神垂聽我們的話語再靜待結果吧,只有全然跟你生活,我才能活下去,否則,寧可不要活。是的,我們非如此不可。""我們的愛情除掉經過犧牲與不求全外,安能有其他方法使之實現,你不完全是我的,我不完全是你的,此事你安能加以改變。---天呀,你試看一看美麗的自然;對於那必然的事件要放寬心些---愛情要求一切的一切,這完全是對的,我對於你,和你對於我都是如此---我必須為我和你而生存......"這些靈魂的不安,情感的焦灼,也是那個以音樂為使命心無旁騖的貝多芬嗎?鑒於此前,我對情書的認識只限於徐志摩《愛眉小札》里"愛你的摩摩"以及瓊瑤阿姨的"好痛苦好惆悵",陡然見識這樣大氣磅礴具有宗教美感的情書,頓時自慚形穢起來,這才是追女孩的高手啊。這讓我對他的好感陡增,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我開始慢慢接觸他的音樂作品和傳記,以及反應他生平的各種電影作品。而動力,就是他這三封《致永恆的愛人》的情書。
究竟誰是這位"永恆的愛人",誰曾經如此被貝多芬熱烈而崇高地愛過,時至今日還是個未解之謎。無數的學者對此發表過看法,意見都不能統一。就因為學術界對此眾說紛紜,所以影片《不朽的愛人》劍走偏鋒,以此為線索,還是比較冒險的。而精彩的看點,也就在本片如何尋找這位"不朽的愛人"又如何自圓其說上。
影片以貝多芬的葬禮開始,他的學生申德勒陪他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在整理他遺物的時候,申德勒發現了三封他寫給"不朽的愛人"的情書,根據貝多芬的遺囑,他的財產也遺贈給這位神秘的女士。為了執行先師的遺願,申德勒踏上了尋蹤之旅。
I."當我到達那寒冷和最危險的頂點時,我的心如同夜間的花朵把自己關上"---貝多芬與茱莉亞
影片:申德勒拜訪的第一站,是維也納的茱莉亞.琪夏爾蒂伯爵夫人。當年正值二八年華的茱莉亞,從義大利趕到維也納的表姐家,去聽仰慕已久的貝多芬的演奏會。大廳里有位年輕俊朗的男子正在彈奏《悲愴奏鳴曲》,茱莉亞因為遲到只能在休息室等候。正當她百無聊賴之際,一個四肢粗短,相貌古怪的男人突然從沙發後面冒出來,對演奏者的技巧大加鞭笞。這次邂逅促成了貝多芬當上茱莉亞的鋼琴老師,兩人由此迅速墮入愛河。正當兩情相悅的蜜運期還在膠著時,茱莉亞的父親收到了來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也就是在彈奏《悲愴奏鳴曲》是被貝多芬惡批的那位帥哥。茱莉亞向父親表示自己心有所屬,希望嫁給貝多芬。父親不得不向女兒坦言,社會上對貝多芬已經耳聾的言傳聲囂塵上,要繼續兩人的關系必須對貝多芬進行一下考驗。於是,以測試新鋼琴為名,貝多芬被叫到府上。在空無一人的大廳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從指間流淌下來,他俯下身把耳朵貼在琴鍵上感受著音樂的流動。而在隔壁通過窺視孔觀察這一切的茱莉亞也被這一幕打動了,茱莉亞悄悄走到他身邊把手搭在他肩頭,說父親會答應他的求婚。剛剛還沉浸在音樂中的貝多芬,此刻暴怒了。對桀驁的貝多芬來說,這種試探是一種侮辱,是對他感情的一種掠奪。他憤然離去,而黯然神傷的茱莉亞最後還是嫁給了那個三流的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當申德勒拿出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後,茱莉亞唏噓不已,但她肯定自己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
史實:貝多芬與茱莉亞的初次相遇,是否如白瑞德與郝思嘉式充滿戲劇性的,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歷史上茱莉亞對貝多芬的愛情,絕沒有影片中這樣羅曼蒂克。兩人相識於1800年,旋即墮入愛河。1801年,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威格勒說她是"一位可愛迷人的女郎,她愛我,我也愛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我覺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他對這段感情的前途也心存疑慮"不幸的是,她不屬於我這個階級。"果不其然,茱莉亞的感情迅速冷淡下來,把熱情轉向了一位不入流的貴族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失聰加失戀的雙重打擊,使貝多芬陷入絕境。在茱莉亞與伯爵熱戀的1802年,貝多芬試圖自殺,並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你們這般人,把我當作或讓人把我看做心懷怨恨的,瘋狂的,或憤世嫉俗的,他們真是侮蔑了我!你們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隱由!"。所幸的是,這種身心兩方面交織的絕望和痛苦並沒有把他擊垮,正如遺囑所說"是藝術!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至於茱莉亞是否看到過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在她晚年曾深情款款地回憶起他"非常醜陋,但又十分高貴,擁有優雅的情感和修養。"至於這首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的確是貝多芬題獻給茱莉亞的。當時其實叫做"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後因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布把第一樂章的音樂比做瑞士盧塞恩湖上的夜色,於是聰明的出版商就把《月光》作為這首曲子的標題流傳至今。這首作品以愛情安撫焦慮不安的靈魂,如水般的柔情可以想見當時的貝多芬是如此熱戀茱莉亞。但隨之而來的痛苦和絕望把貝多芬推向了與外界隔絕的幽谷。他把自己的心靈關上,幽閉到自我的世界裡,只用音樂跟外界交流。
II."在嘴唇和聲音之間,某種東西在垂死掙扎"---貝多芬與安娜
影片:申德勒通過茱莉亞的指點,來到了中歐。茱莉亞認為這位"不朽愛人"是匈牙利的女伯爵安娜。他們相識於一場糟糕的音樂會。當時貝多芬由於耳聾,把一場音樂會指揮得七零八落。在眾人的嘲笑譏諷聲中,安娜勇敢地走上前去攙扶他走出大廳。在那一刻,兩個心靈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獨居的女伯爵帶著三個孩子居住在維也納,而拿破崙征服歐洲的鐵蹄踏碎了他們安寧的生活,戰爭又奪取了她小兒子的生命。對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貝多芬送上了自己的音樂,他說"讓我們以音樂來表達吧"。戰後貝多芬和安娜還有她的兩個女兒住在了一個庄園。安娜對申德勒表示,與貝多芬同住的一年是兩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因為他們相互依戀,如膠似漆。貝多芬稱女伯爵為"懺悔之神",對她無所不談。當申德勒慶幸自己找到了"不朽愛人",決定把三封信教給安娜時,安娜拒絕了他。安娜自認自己絕不是這位神秘的愛人,因為她知道在貝多芬內心一直有一個隱秘的愛人。於是申德勒再次踏上旅途。
史實:這位安娜的原型是匈牙利貴族約瑟芬.馮.布朗斯維克女伯爵,她與貝多芬的感情開始於1804年。當時她是位風姿卓越的少婦,曾經嫁給比自己大30歲的貴族,新近又成了寡婦,獨自帶著三個孩子住在維也納。貝多芬曾在1805年與她熱戀,並給她寫了不少情書。可她明確表示自己沒有準備好與貝多芬發展進一步的關系。她說"我對你的愛無法言喻,正如一個溫柔的靈魂對另一個的愛,"並且強調"你不能接受這樣的約定嗎?"她與貝多芬的關系維持的時間並不久,並於1810年又嫁給了另一位貴族。看到這里,或許我們會明白為什麼在音樂上橫掃歐洲的貝多芬會在愛情上屢戰屢敗。在那個壁壘森嚴的等級社會,出身寒微的貝多芬縱使有著廣袤的心靈高貴的靈魂激昂的生命,卻失去了作為一個人而擁有愛的權利。本該是撫慰孤獨靈魂的愛情,卻成了一劑毒葯,感情激越如貝多芬,也許不得不飲鴆止渴吧。
III."我愛你,如同某些幽暗的事情在愛"---貝多芬與喬安娜
影片:經由安娜的指點,申德勒回到德國,拜會了貝多芬的弟媳喬安娜。因為女伯爵認為,喬安娜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喬安娜是貝多芬已故世的弟弟佳士帕的妻子。申德勒拿出三封信讓喬安娜確認時,喬安娜承認,自己就是信中所稱的"不朽愛人"。申德勒對此非常震驚,於是喬安娜道出了原委。早年的貝多芬和弟弟佳士帕,都對傢具商的女兒喬安娜一見傾心並展開追求。很快喬安娜懷上了貝多芬的孩子,兩人相約在酒店碰頭私奔。由於路遇大雨馬車陷入泥濘未能即使趕到,而在酒店等候的喬安娜以為貝多芬爽約便離開了。陰差陽錯之下,喬安娜嫁給了佳士帕,貝多芬由此認為喬安娜水性楊花,便處處對她刁難,並與兄弟佳士帕決裂。當佳士帕肺病去世後,貝多芬便把侄子也就是他跟喬安娜的私生子卡爾接來扶養,培養他學音樂。卡爾是個既沒有天賦也沒有志氣的小夥子,在伯父的神童培養計劃之下,他感到窒息,又自殺未成。貝多芬此時內外交困,可他晚年的作品《第九交響曲》依然轟動全城。喬安娜在聽了他指揮的《歡樂頌》後,主動打破堅冰去看望病重的貝多芬,直至他安然辭世。影片結尾,在第五鋼琴奏鳴曲的映襯下,喬安娜在貝多芬墓前念出了信的結尾"我現在該就寢了,別急燥,愛人,今日,作日,我含著淚渴望你來,你......你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麼再會了。別停止愛我,永遠是你的,永遠是我的,永遠是我們......"
史實:對於任何一個稍微知道貝多芬生平的觀眾來說,這個情節設計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只有好萊塢這樣出奇制勝的編劇,才敢做這樣大膽的猜想。至今沒有任何資料能支持這一猜想,也沒有任何評論家出來贊同這個設計。因為歷史上貝多芬與弟媳水火不容,把他們扯到一起,簡直是火星撞地球。他的弟媳是個非常不檢點,在婚前名聲就很糟糕的女人。在其丈夫死後,貝多芬與她為了侄子撫養權的問題,打了四年官司。這成了他晚年一大困擾。他對侄子卡爾傾注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培養他成為音樂家,可以不爭氣的卡爾為了反抗伯父的高壓政策,居然用火槍自殺,結果沒殺死自己,只是弄了個重傷。這件事差點要了貝多芬的命,他的身體在晚年每況愈下,更有一次在尋找卡爾的途中淋了雨,並發了肺炎,最後導致了他死亡的加速。好萊塢編織的這個幽暗的愛情故事,也許更適合觀眾的獵奇心理。我只能說,這樣的改編,太好萊塢了,太不德國了。
IV."歡樂,好象太陽運行在那壯麗的天空"---貝多芬的大空之愛
其實,在本片涉及的幾位女子之外,史學家們對"不朽的愛人"還有其他的猜測。比如著名"愛麗思"---特麗莎.馬爾法蒂。她在1851年去世時還保存著貝多芬那首著名的鋼琴小曲手稿,上面寫著"致愛麗思",而愛麗思是貝多芬對特麗莎的昵稱。還有曾經獲贈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的安東妮.布蘭塔諾。以及貝多芬曾向朋友提到過的愛米莉.賽伯德。其實,貝多芬一生愛過的女人不勝枚舉。正因為他有著詩人一般的細膩和音樂家一般的激情,他對情感的需求也就特別旺盛。正如趙鑫珊所言,貝多芬是一個"力比多"特別充沛的人。更有學者認為,這個"不朽的愛人",不是某位具體的女性,而是貝多芬內心理想女性的一個綜合體,是超脫紅塵俗世肉體吸引的精神上與他高度契合的精神伴侶。貝多芬的情感變遷,就如同他在音樂創作上的變遷一樣,從早期的音樂格守形式,具有古典主義風格,到中期的個人獨創與古典主義並舉,轉向浪漫主義風格,直至晚期的打破傳統形式的束縛,完全進入浪漫主義風格。
當然,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不止是貝多芬,還有也許要多年以後驀然回首才能見到的他——加里·奧德曼。他看著這個嘈雜的世界,一如他作為演員本身冷漠地看著好萊塢。所謂熙熙攘攘,所謂起伏跌宕,何嘗不是被排演的,何嘗不是被規定的。他一眼看穿了這一切,而那冷冷的一眼使我終於記起了他。奧德曼是那種撕碎劇本的演員。他安靜地坐在一邊,電影屬於他的部分緩緩流過;他猛地站起來,電影的架構馬上就顛簸起來:鏡頭,音樂,還有對白。這一切只剩下殘骸,我們也許會意識到曲終人散,但我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這個瘋子總算給擺脫了。這個象雄獅一樣的貝多芬,這個和自己和世界和所有的一切搏鬥了一生的男子,為了上蒼賦予他的才華,為了上蒼又不捨得讓他泄漏所有機密的吝嗇,為了他清晰地了解這一切。貝多芬是如此的灼熱,奧德曼沒有濫用這種灼熱,他又一次深深把自己包裹起來,縱然鮮血淋漓,縱然呼風喚雨,他淡淡看著這個世界,一如看著自己早已枯乾的殘骸。貝多芬的天才是由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一部《談藝哲學》都比不上他這么個活例子能證明人的命運首先決定於他的性格,而其次服從於由於性格而派生出來的選擇。就像勞遜在他的《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里說得那樣:戲劇處理的是人的性格的特徵。這部電影猶如一副油畫,緩緩打開,奧德曼用他的演技勾勒出一個充滿張力的貝多芬,一筆一筆,又是一筆。當影片接近尾聲,耳聾的貝多芬(奧德曼)緩緩轉向掌聲雷動的觀眾,他驚呆了,隨即輕輕一笑:總算上蒼這次疲倦了。
影片行將結束,編導也著意突出貝多芬在創作上的革新和個人情感上的升華。當垂暮的貝多芬指揮《第九交響曲》時,他彷彿回到了傷痕累累的童年:鰥居且不得志的父親每天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對貝多芬就是一頓毒打。父親要他練琴,要他像莫扎特那樣做一個光耀門楣的音樂神童。被暴打之後,貝多芬悄悄爬上閣樓仰望星空。他在月色下向森林奔去,在一個倒映著星空的池塘里,他仰躺在水面上,鏡頭不斷上拉,水面和星空融為一體,在《歡樂頌》的映襯下,小貝多芬融化進整個星空里。這段是整個影片的神來之筆,將《歡樂頌》那種無與倫比,超出銀河,超出宇宙,駕凌於一切物質與精神至上的大徹大悟的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此時的貝多芬,已經沒有了"扼住命運咽喉"的劍拔弩張,也沒有了悲愴哀慟的桀驁不羈。他在生命接近終結的時候,傳達了對整個人類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是超越所有世俗的桎梏,達到精神上永恆寧靜的大空之愛。他的音樂為人類的終極命運指明了方向,就像《歡樂頌》里唱的那樣"啊,越過星空尋找他,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虛構和真實,終於又一次在人生的地圖上經緯而過。我們手執地圖,又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
我也是轉來的 有點長不過說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