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什麼電視劇或電影里有美女在浴缸或游泳池淹死的
死神來了2 兩位美女在曬紫外線的缸里果體被熱死了
2. 索朗芝怎麼了大結局
安瑞克成為了警方重點稿基懷疑的對象。為了洗清冤屈,安瑞克決定自己調查大握事件的真相,滾敬慶最終證明了自己是清白的,揭發了事件的真相。
3. 喬治·桑: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
《肖邦——琴戀喬治桑》劇照
喬治·桑是巴爾扎克時代最具風格和另類的小說家。她以男性化名寫作,原名奧羅爾·杜邦。成為作家之前,喬治桑已是男爵夫人,一雙兒女,令人艷羨。然而她在經歷了九年的平淡婚姻之後依然摒棄一切,移居巴黎,開始了她的創作生涯。
如此這般的女性著實配得起「喬治桑」這樣一個男性名稱。雨果曾稱頌她「在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其他偉人都是男子,惟獨她是偉大的女性」。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尚未開化的法國喬治·桑簡介,喬治桑所樹立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性風范讓同時代的男性文人黯然失色。
用喬治·桑自己的話描述她的一生,「與其說小說好像是生活,不如說生活就像是小說」。喬治·桑,不僅有女性的溫柔,也有男性的強韌,難怪雨果說:「她像巴貝斯一樣有著一顆偉大的心;她像巴爾扎克一樣有著偉大的精神;她像拉馬丁一樣有著偉大的靈魂」。
喬治·桑(1804—1876)
part
1
童年:文學的啟蒙者
人的性格和成就,是天賦和環境相互影響決定的,而童年,是性格形成非常重要的時期。喬治·桑晚年時候寫過一本自傳《我的一生》,用詩意的筆觸勾勒出自己大半生的心緒變化,而自傳三分之二的篇幅都留給了對童年的描述。
兒時的喬治·桑時常會沉浸在無邊的幻想當中,甚至常常一連幾個小時呆坐在母親或祖母膝下的小凳子上,一言不發。祖母一度以為她患了痴呆症,而母親卻說:「這是她的天性,不是痴呆,她一定是思索著什麼事情。」母親盡最大努力不去傷害一顆幼小的心靈,正是這樣,她也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一顆偉大的心靈。
part
2
寫作:宿命還是意外
情竇初開的喬治·桑認識了一位叫斯特凡的小夥子,兩人雖互相吸引,卻並沒有深層的感情交流,結婚一年後育有一兒。
喬治·桑自幼喜歡讀書寫字,自然在感情中渴望尋求一種精神的共鳴。她很快發現卡西米爾在這方面讓她極其失望。她對他談論自己喜歡的文學、哲學或音樂,可他要麼覺得索然無味,要麼進行諷刺挖苦,要麼就乾脆溜之大吉。
他們開始爭吵,婚姻進入了一種貌合神離的狀態。巧的是,喬治·桑再次遇到斯特凡,兩人很快擦出火花,1928生下了女兒索朗芝。丈夫面對喬治·桑的不忠,雖沒有離婚,但選擇了分居,日子愈發平庸。直到當喬治·桑無意中發現丈夫提前寫好的一封遺書里,全是對她的怨恨時,備沖敬徹底下決心離開丈夫,正式開始了寫作之路。
從第二部作品《安蒂亞娜》開始,喬治仿慎·桑這個筆名正式確立下來。此後,她一生的244部作品,100多卷的文藝作品、20卷的回憶錄以及大量書簡和政論文章全都沿用了這個筆名。
part
3
繆塞:與世紀兒的虐戀
1833年的巴黎,喬治·桑遇到了一位比自己小六歲的詩壇新星阿爾弗雷德·繆塞,但繆塞生性放盪,狎妓、縱酒、吸毒無所不為。喬治·桑起初抱有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兩人熟絡後,喬治·桑發現和他異常投機,到宴會結束時,她不僅不覺得他是個 *** ,相反,倒覺得他很可愛。
繆塞(1810—1857)
此後,兩人經常互通書信,這其中有一封非常有趣的信,是繆塞寫給喬治·桑以表達愛慕的詩:
Quand je mets à vous pieds un éternel hommage,
Voulez-vous qu』une instant je change de visage?
Vous avez capturé les sentiments d』un coeur
Que pour vous adorer forme le créateur.
Je vous chéris, amour, et ma plume en désire
Couche sur le papier ce que je n』ose dire.
Avec soin de mes vers lisez les premiers mots,
Vous saurez quel remède apporter à mes maux.
這首詩的大意是:我如此仰慕您,連我的筆都欣喜若狂,而最後兩句說:請您仔細閱讀每句首詞,您會找到治癒我苦痛的良葯判櫻。也就是說,這是詩人的藏頭詩,而句首詞連起來是Quand voulez-vous que je couche avec vous(我何時才能和您共眠)?
喬治·桑也回了兩句詩:
Cette insigne faveur que votre coeur réclame
Nuit à ma renommée et répugne à mon ame.
雖然這兩句詩表面上看錶達的是:「您對我的愛慕損害了我的名譽,令我厭惡」,但是兩句詩首片語合起來則是Cette nuit(今夜)。
繆塞有著些許的人格分裂,時而善良溫柔,時而又暴躁多疑。兩人產生摩擦,再互相原諒,再互相傷害,這樣周而復始的折磨令喬治·桑痛苦,終於到了1835年,兩人關系完全破裂了。
這段相愛相殺的感情過後,繆塞寫出了此生唯一一部自傳體中篇小說《一個世紀兒的懺悔》,他借主人公之口,道出自己的心聲:「我不相信我們會互相遺忘,但我相信此刻我們仍然不會互相原諒。然而,這是無論如何要辦的事情,即使我們永遠不相見,也要互相原諒」。
1857年,47歲的繆塞與世長辭,遺體被安放在拉雪茲神父公墓之中。喬治·桑總覺得應該為他寫點什麼,於是自傳體小說《她和他》便誕生了。
電影《戀戀紅塵》講述了喬治·桑和繆塞的愛情故事,喬治·桑由朱麗葉·比諾什飾演
part
4
肖邦:愛情奏鳴曲
1836年,32歲的喬治·桑終於和丈夫辦理了離婚,於是帶上兩個孩子一起去瑞士旅遊,途中恰好遇到音樂家李斯特和夫人瑪麗·達古爾。回到巴黎後,李斯特和瑪麗將他們的公寓變成了文藝沙龍,海涅、密茨凱維支、拉姆奈等都是沙龍中的常客。也就是在這里,喬治·桑第一次聽到了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演奏,並從此對這個波蘭流亡者念念不忘:他的神情優雅而憂郁,還帶著些許羞澀,瞬間就俘虜了喬治·桑的心,喬治·桑忍不住開始接近這個小她6歲的柔弱而有才華的音樂家了。
肖邦(1810—1949)
起初,肖邦對喬治·桑並沒有什麼好感,初次見面就受不了這位男人打扮,嘴裡叼著雪茄的女性喬治·桑簡介,甚至對朋友說:「她真的是個女人嗎?」然而他喜歡的姑娘對他的疏遠,加上一直以來他患肺結核造成的身體困擾,讓他在身心最脆弱的時候,得到了喬治·桑如妻如母一般的愛護,從此,便不可遏制地愛上了她。
肖邦傳記片《一曲難忘》里男性裝扮的喬治·桑,喬治桑由梅爾·奧勃朗飾演。
現在,如果去喬治·桑的家鄉諾昂,會看到她曾經居住過的庄園。在那裡,她和肖邦共度了多年的時光。這些寧靜的日子裡,肖邦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降b小調奏鳴曲》、《G大調夜曲》和《升F大調即興曲》,代表著他音樂新時期的開始。喬治·桑對肖邦這一時期的創作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夜曲》——肖邦
來自玖願
00:00 05:12
點擊上方綠色播放鍵,即可聽肖邦的《夜曲》
但終究,這段愛情還是沒能走到終點,肖邦對喬治·桑家庭的介入,讓日漸成熟的兒子莫里斯十分反感,而女兒似乎又和肖邦曖昧不清,加之兩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本身也有一定的差異,多重因素加起來讓兩人多年的同居生活不歡而散。
然而,離開喬治·桑後,肖邦肺結核日益惡化,也再沒寫出新作品,終於1849年10月17日,39歲的肖邦離世,遺體被葬在拉雪茲神父公墓,而心臟按照他生前要求,被運回祖國波蘭安葬。
肖邦過世後,喬治·桑也日漸衰老,1876年6月8日,喬治·桑因病去世。
葬禮上,兒子莫里斯代讀了雨果的致辭:「……每當人間的偉人逝世之時,我們都聽到強大的振翅搏擊的響聲。一種事物消失了,另一種事物降臨了……一個像火炬那樣的男人或女子,在這種形式下熄滅了,在思想的形式下又復燃了。於是人們發現,曾經被認為是熄滅了的,其實是永遠不會熄滅。這火炬燃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光彩奪目……」。
法國發行的喬治·桑郵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4. 急需肖邦和老約翰施特勞斯的資料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宴運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他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Chopin,Frederic Francois(原Fryderyk Franciszek) 肖邦,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1810--1849) 作曲家。父為居住在波蘭的法國人,母為波蘭人。肖邦出生於華沙附近的熱拉左瓦-沃拉。六歲時開始學習鋼琴,師從阿達爾貝·瑞夫尼。七歲時創作第一首波洛奈茲舞曲(g小調),八歲時登台公演。其父為法浯教師,在華沙擔任多種職務,他堅持肖邦除受音樂教育外必須同時受普通教育。十歲時,歌唱家卡塔拉尼為肖邦的演奏所感動,贈送給他一隻懷表。十五歲時肖邦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贈他鑽戒一枚。十六歲入華沙音樂學院,從約瑟夫·埃爾斯納學習作曲。波蘭民間音樂、義大利歌劇的美聲線條和胡梅爾的風格,都正在對他產生影響。1829年他創作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通常稱為第二協奏曲,雖然實際上它在作為第一協奏曲出版的e小調之前寫成)。同年在維也納舉行兩場音樂會,訪問了德累斯頓和布拉格,回國後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婭·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愛情。但翌年在華沙演奏了他的兩首協奏曲後,就離開了被俄國古領的波蘭,於1831年定居巴黎,開始授課並舉行音樂會演出。他與李斯特、門德爾松、柏遼茲和貝鏈虧利尼結識,1837年開始與女作家喬治·桑交往。當時剛剛廢除了他與馬利亞·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約。1838至1839年冬與喬冶·桑同居在瑪略爾卡島上,但惡劣的氣候及筒陋的生活條件影響了他的健康,此後他的結核病不斷惡化。1840至1847年仍和喬治·桑晌喚梁共同生活在巴黎和她在諾安的別墅中。比他大六歲的喬治·桑悉心照料他,有助於煥發他的才華。許多最優秀的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調奏鳴曲》和《b小調奏鳴曲》、《f小調幻想曲》,都是在他們結合的時期寫成的。他們的關系破裂(喬治·桑的兩個孩子挑起了爭吵)後,肖邦的靈感和健康日益衰退,但仍繼續教課並舉行私人音樂會。1848年,雖然病情嚴重,他仍訪問了英國和蘇格蘭。他的學生簡·斯特林把肖邦帶到她姐夫托菲肯勛爵的鄉村別墅內休養,並送給他當時迫切需要的一萬五千法郎。在倫敦,他為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英國的社交生活使他精疲力竭。翌年死於巴黎。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部是鋼琴曲。他從菲爾德和胡默爾的作品中學到一些東西,對巴赫作品的學習也使他獲益匪淺,但當時的主要作曲家對他幾乎沒有影響。他成功地創造出一種富於個性的鍵盤寫作藝術,其優點為鋼琴音色纖細,應用旋律裝飾來豐富和聲織體。他精通言近指遠的喻意手法,他所開拓的和聲境界遠遠超過當時的傳統界限。其它影響有的來自波蘭民間音樂,在《瑪祖卡舞曲》中特別明顯;往往要求高度輝煌技巧的旋律風格則源自義大利歌劇。但肖邦謹慎地指出,他的瑪祖卡「不是供跳舞」用的,事實上它們也是他的最有個性的作品,猶如私人的記事錄,記下了一生事業中聽作的和聲和節奏試驗,所探索的最為精緻和變化多端的鋼琴音色,也記下了他的全部情緒變化。最早一首《瑪祖卡舞曲》是在1830年離開故鄉之前寫的;最後一首(f小調)感情強烈的吉光片羽,是他一生所寫的最後一曲。肖邦使鋼琴上的《瑪祖卡舞曲》成為他所獨有的形式;他所作的敘事曲(共四首,受密茨凱維奇的詩歌的概括的啟發而寫)和鍵盤諧謔曲也是如此,他使諧謔曲具有與貝多芬諧謔曲大異其趣的尖刻嘲諷的性質。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每首用一個不同的調,是肖邦對巴赫藝術的創造性貢獻。肖邦認識到他的天才的用武之地主要在於比例完美的鋼琴小曲,他在這類作品中注入了豐富而又強烈的詩意,但在奏鳴曲中也表明他有駕馭大型作品,不致使材料鬆散的能力。迂腐的學究也許會有爭議,說它們不是「嚴格的」奏鳴曲(雖然每部奏鳴曲都遵守由幾個樂章構成的傳統形式),但是人們不會希望這些奏鳴曲以另一種形式出現,因為它們的結構別有一種使人感到愜意的邏輯性。他的協奏曲(往往被人們低估)也是如此,某些評論者認為他的配器不甚高明,其實遠非如此。他的配器手法總是靈活而敏感的。有時甚至富於積極的獨創性(如大管的應用)。他的演奏在細膩及緊張度方面都是無與倫比的,把他的同時代人感到譜上難以理解的經過句彈奏得出神入化。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
(1)鋼琴與樂隊曲:協奏曲兩部;《流暢的行板和波洛奈茲舞曲》;《波蘭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維亞克迴旋曲》;《把手伸給我》主題變奏曲。
(2)鋼琴獨奏曲:敘事曲四首;蘇格蘭舞曲三首;練習曲二十七首;即興曲三首;瑪祖卡舞曲五十一首;夜曲十九首;波洛奈茲舞曲十二首;前奏曲二十五首;諧謔曲四首;奏鳴曲三首;圓舞曲十七首;船歌;搖籃曲;f調幻想曲;幻想即興曲。
(3)室內樂曲:鋼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鳴曲;大提琴與鋼琴《引子和波洛奈茲舞曲》。
(4)歌曲:波蘭歌曲十七首。
【摘自《外國音樂辭典》】
肖邦 Chopin,Frederic(1810.3.1~1849.10.17) 波蘭作曲家和鋼琴家。其創作以鋼琴作品為主,且多為小型樂曲,但卓越的想像力及精湛的技巧使他成為世界最偉大的音樂詩人之一。他的音樂靈感源於自己和波蘭的悲劇性的經歷,旋律獨具個性,表達了內心深處不僅僅是傷感的感情。其作品雖有浪漫主義的本質,但有古典的純真和分寸,絲毫沒有浪漫主義的表現癖好。生性體弱敏感,幽默而又善於模仿、諷刺。其父系法裔法語教師。全家都酷愛藝術,在襁褓中便對母親和姐姐的鋼琴聲有奇特反應,並深受民間音樂熏陶,6歲時即能在琴上彈奏聽到的曲調,7歲起隨音樂家瑞夫尼學琴五年。8歲首次在慈善音樂會公演,次年敢於在著名義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塔拉尼前演奏,3年後又為出席波蘭議會開幕式的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即興演奏。作為「天才兒童」,他不但會彈琴,還會作曲,7歲時作《g小調波洛涅茲舞曲》並公開出版,康斯坦丁大公將其一首進行曲用於閱兵式上。隨後又作了一些波洛涅茲、馬祖卡、變奏曲、蘇格蘭舞曲、迴旋曲等。曾師事作曲家埃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數年,16歲入其領導的當時新建的華沙音樂學院。1829年為擴展音樂視野首赴維也納,應當地出版商、鋼琴製造商和貴族之請於8月間公演兩場,獲很大成功。1830年3月在華沙作成年後的正式首演,彈奏所作《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當年11月再離波蘭,車行至華沙郊外埃爾斯納令停車,讓精選的一個合唱團演唱了他為愛情專作的一首告別合唱曲為他送行,似已預示波蘭將永遠不能再見其遊子歸來。到達維也納後,種種情況令人失望,時又值波蘭發生起義,奮起抵抗俄國侵略軍,他為之十分激動不安,但家人不願他回波參戰,於是決定去巴黎尋求更理想的環境。在等待護照簽證期間作了《b小調諧謔曲》、《革命練習曲》等一些富於激情的樂曲,同時還為一些愛國詩詞譜曲。後行至德國斯圖加特,聽到華沙被俄軍攻陷的消息,悲痛欲絕,幾至不能自拔。1831年9月抵巴黎,為該地極端的「豪華與骯臟、美德與罪惡」而感嘆不已。通過一位維也納朋友的介紹結識了那裡的波蘭流亡者及著名作曲家羅西尼、李斯特、柏遼茲、門德爾松等人。與此同時,在德國的舒曼極度推崇他,稱他為新浪漫主義時代的代表。但他過分纖細的演奏未能在大音樂會中獲得所有人的贊賞,只是在沙龍里很受歡迎。這個時期作品有兩集《練習曲》、《e小調敘事曲》、《幻想即興曲》和一些受強烈民族感情激發而作的馬祖卡與波洛涅茲舞曲等。1836年結識放盪不羈的女作家喬治·桑,並於1838年秋私奔至馬略卡島,開始了他們十年的同居生活,至1848年終因意見不和而分手。這段時間里寫了《24首前奏曲》、戲劇性的《升c小調諧謔曲》、悲壯的《c小調波洛涅茲舞曲》、《f小調幻想曲》、《船歌》、《波洛涅茲幻想曲》、《f小調敘事曲》及《b小調奏鳴曲》等。與桑決裂後精神沮喪,再加上巴黎革命烈火又起,在此情況下接受了其蘇格蘭女學生斯特林之邀首途訪英及蘇格蘭,由於體弱多病,思鄉心切,在英期間全無創作,僅為波蘭難民演奏一次。1848年11月返回巴黎後,病情惡化,臨終前唯求銷毀其未完成手稿,以及在葬禮中詠唱莫扎特的《安魂曲》。死後一周年,當其墓地紀念碑揭幕時,人們在他墳上灑了一盒祖國波蘭的泥土。 【摘自《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中文版】
Strauss,Johann 施特勞斯,約翰(子,1825—1899) 奧地利小提琴家,指揮家,圓舞曲及其他維也納輕音樂的多產作曲家。其父老約翰·施特勞斯
老約翰-施特勞斯
1月15日
奧地利圓舞曲作曲家.幼年為學徒工人,後習音樂,15歲入舞蹈樂隊拉中提琴.1824年後,從事」維也納圓舞曲」創作.1830年在維也納建立花園舞廳樂隊,演出他的圓舞曲,獲得成功.後曾率領他的樂隊到歐洲許多國家演出.一生共創作圓舞曲150首,波爾卡舞14首,加沃特舞曲28首,還有一些其它作品.其中<<拉德茨基進行曲>>較為著名,老約翰-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的圓舞曲發展了奧地利民間舞曲和專業傳統,給他的兒子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創作以很大的積極影響.
他兒子也是圓舞曲等作品的名作曲家,著名的《拉傑茨基進行曲》出自他的筆下。小約翰·施特勞斯從德雷赫斯勒學作曲,1844年自辦樂隊,1849年與其父的樂隊合並,巡迴演出於奧地利、波蘭、德國各地。指揮聖彼得堡的夏季公園音樂會(1855—1865)與宮廷舞會(1863年起),並訪問巴黎、倫敦、義大利和美國。作有輕歌劇十六部、芭蕾舞劇一部、圓舞曲、波爾卡、加洛普等舞曲。最成功的歌劇是《蝙蝠》(1874)和《吉普賽男爵》(1885)。圓舞曲中有許多內容豐富、優美如畫、堪稱維也納交響詩的佳作,如《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和《皇帝圓舞曲》。要真正領略這些作品的風味,必須嚴格按其細膩的配器富有藝術性地演奏,例如《維也納森林圓舞曲》中必須用齊特琴。
5. 語文問題
喬治·桑,(1804~1876)法國女小說家。她原名奧羅爾·杜邦,1804年7月1日生於巴黎,父親是第一帝國的軍官。她從小由祖母撫養,13歲進入巴黎的修道院,18歲時嫁給杜德望男爵,但她對婚姻並不滿意,1831 年到巴黎,開始獨立生活。
喬治·桑移居巴黎後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從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盧梭、夏多布里昂和拜倫對她的復雜影響。七月革命後不久,她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安蒂亞娜》(1832),一舉成名,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喬治 ·桑是一位多產作家,她一生寫了100卷以上的遲拍文藝作品、20卷的回憶錄《我的一生》以及大量書簡和政論文章。她的小說創作大致可分四階段:早期作品稱為激情小說,代表作有《安蒂亞娜》、《華倫蒂娜》(1832)、《萊莉亞》(1833)等,都描寫愛情上不幸的女性,對生活感到失望,不懈地追求獨立與自由,充滿了青春的熱情與反抗的意志。第二階段作品為空想社會主義小說,代表作有《木工小史》(1840)、《康素愛蘿》(1843)、《安吉堡的磨工》(1845)等。在這些作品裡,他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的命運問題,盡管沒能明確地指出解放的道路,但作品畢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罪惡,攻擊了資本主義的財產制度和婚姻制度,進而提出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第三階段作品為田園小說,代表作有《魔沼》(1846)、《棄兒弗朗索瓦》(1848)和《小法岱特》(1849)。喬治·桑的田園小說以抒情見長,善於描繪大自然綺麗的風光,渲染農村的靜溫氣氛,具有濃郁的浪漫色彩。第四階段作品為傳奇小說,代表作有《金色樹林的美男子》(1858)雹信。第二帝國時期,她和王室來往密切,對巴黎公社革命很不理解,但反對殘酷鎮壓公社社員,喬治· 桑於1876年6月7日逝世。喬治·桑屬於最早反映工人和農民生活的歐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繪細膩源旦輪,文字清麗流暢,風格委婉親切,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關於喬治桑和肖邦的感情:
1831年9月,肖邦來到巴黎,他的餘生便和這座城市的藝術生活聯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龍中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通過李斯特,肖邦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像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後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但他的健康逐漸變壞,他和喬治.桑的關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後的信件充滿了孤獨的絕望。1848年他在英國演出,返回巴黎後幾個月便逝世了,時年三十九歲。他的葬禮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禮進行曲》中舉行。他被安葬在拉雪茲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蘭的泥土。
1836年冬天肖邦結識了比他大6歲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肖邦,這個纖弱、浮華、儒雅而又溫柔的男子,對反傳統的多產女作家喬治.桑,第一印象並不太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喬治桑越來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發現和他在一起時,他可以盡情傾訴內心深處的情感。
後來,肖邦和喬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們保持了長達9年的關系,喬治桑給予肖邦的細心照料,有助於煥發肖邦的才華,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後來幾年,肖邦的作麴生涯達到了他個人生命的最高點,是肖邦鳴唱「天鵝之歌」的歲月。
1846年,肖邦和喬治.桑在諾罕庄園里一起度過了最後一個殘秋,11月,由於種種原因,他們分開了。
肖邦來到巴黎心情十分憂郁,肺病加重,身體越來越壞,但為了生活,他還要帶病教學生彈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體稍微好一些,想起和喬治桑在一起的這些年,他很有感觸,於是,寫下了一首《升C小調圓舞曲》。
乍一聽,你會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實際上它隱藏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悲哀。
肖邦似乎在說:悲哀嗎?怎麼?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乎的,該怎樣就怎樣吧!……可是,他究竟不是完全不在乎的,真相隱藏在圓舞曲激動的悲哀里,他的心潮在起伏翻滾。
接著出現了一段抒情的慢板,好似是以往和喬治桑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的回憶——
肖邦似乎力圖忘掉悲慘的現實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創造的虛無縹緲的甜蜜夢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滲透著深刻的憂郁情緒。
1848年,肖邦雖然病情嚴重,仍然訪問了英國和蘇格蘭,在倫敦,肖邦曾為維多利亞女王演奏,但英國的社交生活使他筋疲力盡,他的學生把他帶到一座鄉村別墅中休養,並送給他當時迫切需要的乙烷五千法郎。肖邦臨終前的一段日子非常孤寂,他痛苦地自稱為「一個遠離母親的孤兒」。
1849年10月,肖邦在巴黎逝世,在他的遺囑中,他讓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他的遺體埋葬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貝里尼的墓旁。在他的葬禮上,奏響了他的《葬禮進行曲》和莫扎特的《安魂曲》,那杯從華沙帶來的祖國的泥土,被撒在他的靈柩上,他的心臟裝在匣子里運回了他一心嚮往的祖國波蘭,安置在華沙聖十字大教堂里。
肖邦短暫一生中的作品雖然幾乎全部是鋼琴曲,但由於他所創造的各種體裁是如此完美,他的感情幅度是如此廣闊,他所發展的鋼琴技法是如此豐富,人們絲毫沒有局限感和逼仄感,而象是走進了一個廣闊的藝術天地。因此,肖邦寫下的跨時代的鋼琴作品為幾乎所有鋼琴大師所喜愛,尤其在20世紀初,彈奏肖邦作品幾乎成為一種時尚。
肖邦是波蘭的肖邦,也是世界的肖邦,是浪漫時代的肖邦,也是永恆的肖邦。他那超越時空的靈性之光,不正穿過近2個世紀的巨變時代,一直在今天的夜空中閃爍嗎?
女人都沒有道德觀念,她們的生活作風完全取決於她們所愛的人。」
不止一個傳記作家想把這句話用於喬治·桑的政治生活。他們說:「她沒有理論,她在思想上追隨她所愛的男人。」
其實並非如此。甚至在愛某一個人之前,她已經有了自己的政治觀點。肖邦是個貴族,繆塞是個懷疑論者;他們都沒有使喬治·桑變成貴族或者懷疑論者。她曾從米歇爾·德·布爾日、拉姆奈和皮埃爾·勒魯等人那裡,吸收過他們的一些思想,但是這些思想是她原來就有的。
在政治上,她本來就是極端大膽、熱情和激烈的。她是十九世紀在法國歷史上起過一定作用的、少有的婦女之一。
喬治·桑從孩提時起,她就已有明確的政治態度。一方面是因為她珍重人民,並且常常喜歡想到他們;另一方面是因為她長期親密無間地和農民的孩子們一起生活。她認為母親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從小就對母親懷著強烈的愛。因此從母親那裡,她學會了不相信富人,天生就同情反叛者。她嘗到了當時統治階級的腐化所帶來的痛苦,而且她也參與這種腐化,於是她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人民大眾的美德上。
因此,喬治·桑天生是民主主義者,或者說,至少她自認是民主主義者。和拉夏特爾的朋友們在一起時,她總是反對君主派,為共和派和拿破崙派辯護。在她看來,凡是國王,即使他自稱公民,都是暴君。當莫里斯和蒙彼利埃公爵在同一個班上學時,她禁止兒子接受年輕的親王的邀請。她擁護共和政體;但是,她在尋找最好的共和國。
喬治·桑從來也不要求、也不希望給婦女以政治上的平等。她認為母愛的職責,同公職不相容。她說:「婦女將同男子一樣受教育,但是女人的心,將仍是愛情、忠誠、耐性和慈悲的庇護所。正是女人要在粗暴的情感中拯救仁慈的基督精神。女人不再起這種作用的世界,是十分不幸的。」
她為婦女要求的不是投票權和選舉權,而是公民權的平等和情感的平等。她認為,男人控制女人的奴役方式,破壞了男女之間的幸福,而這幸福只有在自由之中才有可能獲得。如果女人能如願以償的被人愛,她們也許就無所求了:「但是,男人們虐待她們、責備她們被迫養成的習慣,鄙視她們的無知,嘲笑她們的學問。在愛情上,男人們把她們看成妓女;在夫妻的情份上,則把她們看成傭人。男人們並不喜歡她們,男人們使喚和利用她們,並且希望這樣迫使她們屈從於忠貞的戒律。」
這就是她主要的抱怨,也是她自青年時代就發出的呼聲。這在她後來的作品裡都有反響。男人認為忠貞是徒勞無益和可笑的。但是,憑什麼公理,是人間的還是天上的公理,人們能夠要求婦女忠貞?如果那男人是個追逐女色、粗暴放盪之人,為什麼妻子還要對他保持貞潔呢?
在我們的這個社會里,在我們的偏見和習俗里,一個男人越是交了好運引人注意,人們就越是對他笑臉相迎、巴結奉承。某人吃得腦滿腸肥,情場上春風得意,就被看作是快活的夥伴。而被指控為奸婦的女人,卻不會有這種地位。這就是人們給予婦女的唯一的榮譽。對丈夫不忠的女人,她變得憔悴,被人輕視;在子女眼裡,她也是很丟人的;她該受到侮辱性的懲罰,比如說坐牢。
喬治·桑所希望的是,把婦女因結婚而被剝奪了的公民權利歸還給她們;並且希望廢止對通姦的婦女實行侮辱性懲罰的法律,因為那是「使通姦現象長期存在並不斷增加的野蠻法律。」
她認為整治兩性結合不合理的唯一辦法,就是自由地中止和改變夫妻關系,而這種自由那時還不存在:「在世上,一個人,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當已經進化到懂得完美的愛情的時候,就不能夠——最好說,就不允許——走回頭路,仍舊像野獸一樣對待性行為了。」
當肉體的結合不是伴隨著一種強烈的感情時,它對人來說是一種罪過和褻瀆行為,即使是結了婚,也是如此。女人應有權躲避這樣的結合:「我認為,在愛情中顯露虛假的快感,以及在不完全的愛情里極力製造快感,都是莫大的罪孽。我認為,並且要說:
要麼全心全意地去愛,要麼乾脆如處女般生活下去。」
在她看來,錯誤和罪過並不在於更換情人,去愛自己所愛的人,而在於委身於自己不愛的人,哪怕是自己的丈夫。
這就是她的女權論的界限。而且,人們可以看到,對於婦女來講,這種女權論並不牽涉到政治行動。
然而,任何人,不管是隨大流,還是逆潮流,他們都要受到同時代的思想的影響,或者與其一致,或者被其改造。
在1830年至1848年這段時間,喬治·桑生活中的主要特點是繼承1789年的政治革命,號召社會革命。
1847年,喬治·桑的個人生活遭到一連串的不幸:中斷了同肖邦的來往;出現了克萊森熱與索朗芝的婚姻悲劇。這些打擊比政治上的失意使她更感不安。
「我的精神和身體都被悲傷壓碎了,我相信,這是無法醫治的憂傷。因為,我越是能夠暫時忘記憂傷,憂傷越是向我襲來。往後,我就更加陰郁不快,心碎欲裂……」
盡管這樣,她仍然繼續工作,而且顯得很愉快,有時也會真的心情舒暢。
喬治·桑終於為她的奧古斯蒂娜找到了一個丈夫,三十六歲的圖畫教師卡羅爾。他是流亡法國的波蘭人,維克多發現了他;喬治·桑曾邀請他到家裡做客。他對奧古斯蒂娜十分中意。
這對年輕人沒什麼財產,只有他一年三千法郎的薪金,為了保障他們將來的生活,喬治·桑給了新娘三萬法郎的陪嫁,又為新郎找到一個稅務員的職位。
喬治·桑平日慷慨大方,加上瘋狂的克萊森熱揮霍浪費,結果負債累累。為了使收支平衡,她寫了十卷本的《我的自傳》。
1847年,喬治·桑幾乎沒有見過皮埃爾,勒魯,十分寬宏大量的喬治·桑很嚴肅地批評他:「我一點也不知道勒魯的事,我開始習慣做這樣的設想:他在與世隔絕的、想像的鋼絲繩上,可以保持平衡。我不知事情將會變成怎樣,但他總可以找到辦法,一方面,他辦事情雜亂無章;另一方面,他又很靈活,堅持不懈。而且,他很善於從他不承認的這個世界,取得必需的幫助。多年來,他心甘情願地過著窮困的日子;但是,他一家老小,那麼多人吃飯,卻從來不缺少什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是一個問題。但是問題拖延下來,他並不那麼擔憂,他有令人贊嘆的智慧,能找到意想不到的方法度過難關。他也有令人贊嘆的才智,使人接受這種解決辦法。」
年輕的維克多此時成了諾昂的常客。1848年初,他一想到即將在巴黎舉行革命,就感到心慌意亂。喬治·桑起初還不相信,二月革命使她吃了一驚,全法國也為之一震。
喬治·桑恨路易·菲利普,完全出於一種女性的強烈憤慨。
她寫信給兒子,勸他不要再去那裡閑逛了,因為人們會被砍傷,而且這對正義的事業毫無好處。她見兒子沒聽她的勸告回諾昂,感到很吃驚。莫里斯喜氣洋洋,就像喝醉了似的狂熱。喬治·桑很擔心,於是決定去找她的兒子。
到了巴黎後,喬治·桑突然感到,這是偉大的日子,不僅建立了共和國,而且建立了社會主義共和國。她發現朋友們都已上台掌了權。
共和國是堅強的。大家不再放棄它,為了保衛它,必要時就戰死在街壘上。正直的人組成的政府,也許不能勝任只有拿破崙的天才才能完成的任務。但是,大部分人都盡力去工作。
喬治·桑看到臨時政府的首腦,被工人和資產階級拉來拉去。他們用工作服反對禮服,用鴨舌帽反對禮帽,將社會主義共和國與資產階級共和國相對立。這是她不願看到的。
但在最初的日子裡,她很樂觀,尤其是因為突然感到自己堅強有力。她使她的朋友們被任命為共和國在拉夏特爾等城市的專員。舊情人米歇爾已被澈職,因為他害怕作蠱惑人心的宣傳,背叛了民主。喬治·桑還使莫里斯成了諾昂的鎮長。
她有一張長期通行證,只要她想去,就可以隨時去找臨時政府的成員。她成了革命的繆斯。革命行動使藝術家們大為振奮,他們沒有經歷過革命的危險,昏了頭腦。他們以為現實的世界和想像的世界同樣容易任人塑造。
美夢是不會長久的,這就是美夢本身的含義。富人們害怕,窮人們也一樣,人民對一八三○年懷著慘痛的記憶。那時候,國王從人民手中搶走了共和國,人民仍然握緊武器。
喬治·桑1848年3月寫道:「我看見了不信任和懷疑已經鑽進了富人的心窩,我看見了野心和欺騙戴上了贊同現政權的假面具。」
她跑口了諾昂,為的是陪莫里斯回去就職,並了解一下外省的情況。一個鄉間的慶祝集會就在市鎮廣場上舉行。但是,在拉夏特爾,資產階級表露了敵對的情緒。「我回到這里,要盡我的能力,幫助我的朋友們,變革那已經變得相當麻木的貝里。不管怎樣,並不因為拉夏特爾不同意,共和國就失敗了。」
失望反而使她更頑強,變得更好鬥。回到巴黎後,她十分自豪,自命為政權的智囊和筆桿子。
偉大真誠的信仰在她的心頭掀起了波濤。
巴爾扎克從來都是腳踏實地,他不抱幻想地估量新政權的運氣:共和國維持不了多久,頂多三年。在這段時間里,應該盡量不失時機。要是他有錢的話,他也許會像他的小說中的投機者一樣,趁著人心惶惶之機,低價買進債券和田產。他寫信給情人說:「為了建立共和國,要摧毀一切,重建一切。這事業沒有人支持。因此,我們將要回去,我想可能很快就要回去。」對於這種可能性的大小,巴爾扎克本來就同她的女友和同志喬治·桑有分歧。
普選臨近了。喬治·桑充分利用她的權力使人民能很好地投票,也就是說去選那些支持政府和革命的候選人。但是。全省除了幾個屬於工人的城市外,都像拉夏特爾一樣保守。
不過,喬治·桑不承認被擊敗了。她撰文威脅道:
如果選舉不能使社會真理取勝的話,如果選舉只代表一個人民不真誠信任的特權集團的利益,那個本應是拯救共和國的選舉就將會失敗。這是毫無疑義的,那麼大概只有一條拯救人民的道路了:人民過去建起過街壘,他們也許會再次表達自己的意志,使錯誤的國民議會決議推遲實行。這是最後的、可悲的辦法。法國願意迫使巴黎再求助於這個辦法嗎?但願不要這樣才好!
這是號召舉行暴動。
喬治·桑不害怕暴動。在她看來,政府、報刊、整個法國分成了兩大派。一派純粹是政治上的共和派,他們與君主主義者有著密切聯系;另一派是社會主義的共和派,她是其中的一員。她想,唯有戰斗的結果才能區分兩大陣營。
然而,在等候選舉時,政府中思想先進的人,開始密謀反對自己的政權。很多人把造成混亂的責任,歸咎於喬治·桑的文章。
喬治·桑在別的報紙上力圖解釋說,她不主張示威和反示威,即像她自己說的,不主張「特權集團和小集團」。「特權集團」就是所謂的領導階級,「小集團」指的是狂熱鼓吹暴力的小集團。但是,實際上,她是鼓勵「小集團」,而公眾反對她的叫罵也是很厲害的。
這時,喬治·桑還能到一些部長的家裡去。然而,路易·勃朗被逐出了政府。5月15日,巴黎工人按照喬治·桑勸告他們的那樣做了。巴黎的起義者們闖進了彼旁宮,宣布解散國民議會,並宣布成立社會主義政府。但是,合法政府下了緊急動員令,富人區的國民衛軍挽救了國民議會。
5月15日,喬治·桑在哪兒呢?波旁宮旁邊的勃艮第街,人群密集,擠得水泄不通。
人們看見,有一個大家不認識的女人在發表演講,並博得眾人的喝采。她就是喬治·桑!
5月15日晚上,喬治·桑斷定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事業失敗了。她只有一個願望:回諾昂去。
但是,她等了兩天,因為有人說她將要被捕。她不願意顯出逃走的樣子。在等待搜查時,她燒毀了所有的文件和《私人日記》。但沒有任何人想要為難她。於是,在17號晚上,她平靜地口諾昂去了。
當喬治·桑回憶起5月15日晚上勃良第街的情況時,她就會覺得,諾昂就是她的避難所。但現在卻應該改變這種看法。在混亂的巴黎,人們都把她給忘了,而在這鄉間,她的處境會更加危險。反動派把她當作攻擊目標,鄰居們指控她犯了種種過失和罪行。
諾昂新鎮長奧拉爾是喬治·桑政治上的對手,又是私交。他勸喬治·桑離開家鄉,直到各種謠言和憤怒平息之後再回來。
喬治·桑去了圖爾,報紙譏笑說:「喬治·桑到哪裡去了?她狼狽不堪,六月事件的時候,收拾好傢具和雪茄煙盒,不再在巴黎露面,到圖爾去住了。」
出走是上策。
起義失敗和六月的血腥屠殺之後,有上千人被流放。社會共和國被推翻了。一道新的血腥的壕溝挖好了,橫在了資產階級和工人之間。喬治·桑失望了,而且停止在報上發表文章。她說:
「我不給任何報刊寫了,至少是現在不寫。在被包圍的情況下,我不能暴露我的思想。所謂當務之急,就是要做些讓步,而我覺得自己不能這樣做。但後來,在一段時間里,我的精神崩潰了,還未復原,我要等它康復。」
這時,肖邦在倫敦越來越惡毒地談論他舊日情人的不幸:「最近這段時間里,她陷進泥濘里了,而且把很多人都拖進泥潭。人們認為,燃起內戰之火的公告是她寫的……」
除了外界的責難,喬治·桑的心中也充滿了痛苦的斗爭。奧古斯蒂娜的父親也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題名為《當代女人——喬治·桑的傳記及其陰謀》。他在文章中指責喬治·桑把奧古斯蒂娜拐到諾昂,做莫里斯的情婦,然後把這姑娘隨便嫁給一個男人。
喬治·桑去請教了大律師謝·戴斯丹日。她肯定他說,他兒子和養女之間,只有聖潔的兄妹友情:「因為我們生活在鄉間,家庭里充滿親密的友情,我一直看著他們長大。」
謝·戴斯丹日恐嚇了那位父親,第二篇文章就再也沒有發表。
但是,輪到肖邦來指控了。他說:「總之,現在整個巴黎都在議論這樁最骯臟的丑聞。做父親的雖沒有盡責,但那都是事實。這就是那樁善舉!當這姑娘來到這個家時,我是竭力反對的……」
索朗芝仍然是肖邦的女友,並且經常接受肖邦送的康乃馨和玫瑰花。
喬治·桑寫給索朗芝的信:「對於他,我不能以怨報怨,以怒報怒。我經常想到他,就像是想起一個性格乖戾、失去理智的病孩……」
為了迎擊敵對派的進攻,喬治·桑再次把自己的書桌變成防衛的堡壘。她重新開始寫《我的自傳》,並又挖掘鄉間題材小說。
這種新的田園小說,贏得了讀者的好感。那並不是因為她否定了自己的思想,但是,她確實放棄了激烈的政治觀點。她說,她從此也許可以接受兩種所有制:一種是個體制,只有階級調和才能使它為人們所接受;另一種是集體制,她希望它能夠實現,並且范圍盡可能廣泛。
6. 肖邦最愛的女人,他們在一起十年了,為什麼最後還是分開了
肖邦最愛的女人是喬治.桑
肖邦是繼作家桑多、梅里美和繆塞之後,法國著名女作家喬治·桑的另一個情人,兩人保持了這種關系長達9年之久。但在兩人相識之初,肖邦對這位比自己年長6歲的女人並沒有好印象。喬治·桑在當時的巴黎交際圈裡是個風頭很勁的女人,許多人包括她自己都覺得她的行為傷風敗俗:除了與那些男作家的親密交往外,喬治·桑還喜歡穿男裝、抽煙斗,甚至拋棄了自己原先的姓名改取了一個男性色彩濃厚的名字「喬治·桑」。所以, 1836年10月,肖邦在李斯特和他的情人瑪麗·達古爾的宴會上首次見到喬治·桑時甚至懷疑她是不是女人。
盡管如此,但肖邦還是禮貌地邀請她出席在巴黎新居的喬遷儀式。隨著友情的加深和交往的親密,肖邦逐漸對喬治·桑產生了依戀,而喬治·桑也對外表文弱但卻非常倔犟的年輕鋼琴家產生了一種類似母愛的奇異戀情。在這一時期,肖邦對喬治·桑雖然依戀,但僅僅是友情而已,因為這段時間,肖邦的心被另一個人占據著,她是16歲的波蘭少女瑪麗亞。但肖邦糟糕的身體狀況令瑪麗亞的父母非常擔憂,另外肖邦與瑪麗·達古爾宏脊和喬治·桑這些叛逆女性的交往也讓他們非常震驚。在父母的反對下,瑪麗亞只得與肖邦漸漸疏遠,1837年8月,這段感情最終結束。
幾乎與此同時,喬治·桑被柔弱、孤傲的肖邦吸引而不能自拔。1838年5月20日,喬治·桑向一位朋友吐露,她和肖邦之間終究會有故事發生。同年11月,喬治·桑帶著肖邦和自己的兩個孩子15歲的莫里斯和10歲的索朗芝前往西班牙馬略卡島度假。盡管肖邦的健康狀況越來越糟,他在那裡還是創作了大量經典之作,包括24首前奏曲。持續了一冬的雨對他創作《降D大調第五前奏曲》(即《雨滴》)產生了很大影響,該作品讓人聯想起那綿綿的雨。直到1839年春,肖邦和喬治·桑才返回法國,在馬賽小住一段時間後,他們又前往義大利的熱那亞旅行。然後他們經馬賽直接去諾昂鄉下喬治·桑的庄園,這里距巴黎300公里,這段距離當時信使要跑30個小時。
諾昂庄園1770年由維耶爾宗總督修建,1793年賣給了喬治·桑的祖母瑪麗-奧羅爾·杜邦,她從前是薩克森元帥的女兒,這個著名的元帥還是波蘭國王的私生子。喬治·桑——離異後仍稱杜德望男爵夫人——於1821年繼承了庄園。
庄園的入口視野很開闊,能望見鄉村廣場、美麗的古典式鄉村教堂。庄園背後是一個大花園,還有菜園、法式花園設施、茂密的小樹林和家庭墓地,1876年喬治·桑死後就葬在這里。建築雖然平庸,但祖母和喬治·桑買的裝飾品和傢具卻很有品位。底層最重要的房間是餐廳、廚房和放置肖邦鋼琴的房間。喬治·桑知道,肖邦對鋼琴的質量非常重視,便親自在卡米耶·普萊耶爾訂購了一架鋼琴,這架鋼琴讓肖邦非常稱心如意。喬治·桑記述道:「肖邦在這間房間里譜曲時,上上下下來回走,上百遍地重復、修改同一個拍子,把羽毛筆都弄壞了。」從下列目錄就可以看出肖邦在諾昂的收獲:《b小調奏鳴曲》,即《葬禮進行曲》,握拆《h小調奏鳴曲》,7個夜曲,第三和第四敘事曲,第三和第四諧謔曲,15首瑪祖卡舞曲,降A大調波羅乃茲幻想曲以及幾部其它作品,其中有降D大調華爾茲,即《小狗華爾茲》,是為喬治·桑的愛犬所作。
諾昂雖僻處鄉下,但仍門庭若市,李斯特、巴爾扎克等密友經常來訪,最忠實的一位客人是德拉克羅瓦,這位偉大的畫家甚至在那兒建段絕棗了一個畫室,過著舒服的「修道院生活」。
諾昂雖然單調但平靜、溫和的夏季讓肖邦和喬治·桑都感到寫意:「我每天都給莫里斯和索朗芝上課,星期天也不例外,從中午一直到下午5點。我們露天用餐,朋友不斷來訪,一會是這個一會是那個,來這里抽煙、閑聊。當所有人都離去後,肖邦開始在暮色中給我彈奏鋼琴;之後他像孩子一樣同莫里斯和索朗芝入睡了。我卻在繼續讀網路全書,准備第二天的課。」1839年6月喬治·桑寫的這封信的表明,這對情侶的生活節奏並不相同。所以,他們在二層上也各自擁有自己的房間。喬治·桑有時能夠寫作到天亮,在這段時間出版了20部小說。
肖邦就這樣在諾昂生活了7年:1839年,以及1841至1846年。1842年,肖邦巴黎在奧爾良花園廣場附近建立了自己的新家,這里離他從前的住所不遠,位於作家和藝術家偏愛的街區,被人們稱為「新雅典」。喬治·桑租了相鄰一棟房子的二層。因為結核病,肖邦的身體狀況一天比一天差,除舉辦了幾次私人音樂會,他基本上不公開露面了。春末,又回到諾昂。
但從1844年夏開始,原先迷漫在諾昂庄園的和諧的家庭氣氛漸漸消失。10月15日,喬治·桑寫信給一位女友:「陽光明媚時,他就開朗,一旦下雨,他的心情就陰郁。他感到極其無聊。我所做的和我喜歡的,都不能讓他高興……」實際上,他們原本就不多的共同之處,因為孩子們的長大,被消磨和動搖。被母親支持的莫里斯討厭他刁鑽、任性的妹妹索朗芝,而索朗芝則只能在肖邦那裡尋求到支持。母子倆遷怒於肖邦的波蘭僕人簡,以致肖邦被迫將簡解僱。喬治·桑收養的一個遠房親戚的女兒奧古斯汀·布洛特的到來,更使這種局面加劇。1847年,喬治·桑懷疑19歲的索朗芝與肖邦關系曖昧,肖邦不得不回到巴黎,從此再沒回到諾昂。7月28日他寄給喬治·桑一封信,信以這句話結尾:「時間將證明。我將等待,一如既往。你的忠誠的肖邦。」後來,喬治·桑和肖邦只是在1848年3月偶遇了一次。18個月後的1849年10月17日,肖邦在巴黎去世
7. 肖邦與喬治桑的悲劇結局產生的原因
邦,偉大的波蘭鋼琴詩人,音樂詩人。有些羞怯,柔弱和一絲挑剔。一首哀哀的夜曲流傳至今,訴說著一個詩意盎然的音樂家的故事。 喬治 桑,巴爾扎克時期,法國最具風情,最另類的女作家,一生的愛情故事,每一段都耐人尋味,甚至被稱為文藝界有名的交際花。看看她的情史或許很容易讓人有這種錯覺:18歲時嫁給了青年貴族男爵--卡西米爾·杜邦,婚後育有一子一女,可喬治桑卻頻頻出軌,她給出的理由又那麼輕易:不能忍受丈夫的平庸粗俗和缺乏詩意。看到這些,不禁感覺這是一個放盪的女人,其實,我個人覺得,倒不如說她是一個追求唯美的女人,在她後來的戀情橘握中不難發現這點。 法國文豪巴爾扎克、小說《卡門》(後被寫成歌劇)的梅里美、小她十四歲的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小她十七歲的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茶花女》作者小她二十歲的小仲馬。這些都是文學界的文豪們。當然還有偉大的藝術家,匈牙利的鋼琴之王----李斯特也對她格外沉迷。她也只結交文藝界的朋友們,我覺得,她在追求一種極致的美,一種靈魂上的共鳴,一種藝術美,心靈美的撞擊。 終於在1836年,一次李斯特主辦的酒會上,肖邦和喬治桑相遇了,這一遇非但沒有動人的一見鍾情,肖邦反倒覺得這個穿男裝,嗜煙斗的喬治桑沒有女人味,他說過:「這個喬治·桑多麼討厭!她真是個女人?我總表示懷疑!」。至於她為什麼用一個男人的名字?著男裝?那是因為她討厭並反感當時女性被支配的境況喬治桑,自從隨情夫於勒·桑逃到彎斗巴黎後便不在使用自己的本名---露西·奧羅爾·杜邦。她嗜煙、騎馬、飲烈酒、穿長褲,一切的一切,或許她只是想告訴外界:女人也不能隨意任人擺布,男人也不並不是至高無上的。可兩年後的一切,有截然不同了。在喬治桑原來的家---諾昂,28歲的肖邦和34歲的喬治桑不可遏制的相愛了。有人覺得喬治桑和肖邦相愛是因為她要找一個李斯特的替代品,她無法再像往常那樣蹲在李斯特的鋼琴旁,靜享那一首首讓她心醉的樂曲……她需要替代者,需要一個和李斯特同樣優秀,甚至更加優秀的音樂家,做她新的情人。其實這恰恰證明了喬治桑對美的追求,一種超脫的美,或許,可以說脫離現實。肖邦和喬治桑應該是滿足了對方靈魂上所追求的一切。例如:喬治桑從小就喜歡詩意盎然的音樂,而肖邦是絕對的音樂詩人,當然,還有諸多的原因。 1839年,兩人連帶喬治桑的孩子們回到了她逃離的諾昂庄園,開始了一種神仙般的生活,而肖邦在這種靈魂的碰撞中達到了創作的巔峰----《b小調鋼琴奏鳴曲》(即為紀念反抗沙俄統治而犧牲的華沙革命者而作的《葬禮進行曲》,圓鬧慶《h小調鋼琴奏鳴曲》,7個夜曲,第三和第四敘事曲,第三和第四諧謔曲,15首瑪祖卡舞曲,降A大調波羅乃茲幻想曲以及幾部其它作品,當然,還有描述喬治桑與小狗嬉戲的《小狗圓舞曲》。這樣極致的愛,也免不了會被現實沖擊,因為它太超脫了,甚至脫離了現實,只要活在這世上,相信沒有誰會脫離生活。德國著名詩人海涅曾描述過他們的狀態:「她(喬治·桑)栗色的秀發一直披到肩上,有點暗淡而似睡的雙眼,是那樣的溫存和安詳;她的微笑充滿了天真的嬌媚;她的嗓音低沉不清,她生性沉默寡言,聽得多而說得少。
他(肖邦)異常敏感,稍為觸動一下,就是一個傷口,稍有一點聲響,也會引起雷鳴;他喜歡兩人獨處,隱居在神秘的生活之中,但是,有時因為被強烈迷人的或者說是古怪的念頭驅使,才走出來……」這樣的一對也會充滿著爭吵,充滿著矛盾,生活也在慢慢摧殘著極致的愛。 為了肖邦的身體,喬治桑也強迫著他過清心寡慾的生活。她在給一位友人的信中這樣說道:「我如處女那樣,和肖邦及其他人生活在一起,已經七年了。由於我對情慾是那樣地倦怠、失望、無葯可醫,我已經未老先衰,沒費什麼力氣,也無需做什麼犧牲。如果世上也許有一個女人值得肖邦絕對信任,那就是我;而肖邦根本不懂得……我知道有不少的人在責怪我。一些人說,我強烈的情慾,耗盡了肖邦的精力:另一些人說,我的行為出軌使他很失望。我認為你是知道內情的。肖邦埋怨我剝奪了他愛的權利,等於置他於死地;我堅信,如果不這樣做,那才真的置他於死地…… 」可是,命運就是喜歡安排捉弄人的戲碼,喬治桑的女兒索朗芝這時已然十八九歲,是一朵悄然綻放的花,索朗芝很樂意和肖邦交流,每當有委屈的事情,她總是要和肖邦傾訴一番。這也導致了喬治桑的高度懷疑,她懷疑女兒和肖邦的關系變質。所有的一切好像一觸即發,稍微的不經意都會一起一場激烈的爭吵,七年的廝守漸漸走向重點,在兩人生活的後期時,兩人的密友大畫家德拉克洛瓦,曾經為兩人畫一副畫像,他想鐫刻這對神仙眷侶,可卻被肖邦制止了,於是留下了幅未完成的作品:坐在鋼琴旁邊的剛剛畫好臉龐;喬治桑則像法國國花一般幽寂綻放。德拉克洛瓦去世後,這幅畫被分為兩部分,相傳是為了賣更高的價錢,就這樣肖邦的那半保留在巴黎盧浮宮,而喬治桑的那半存於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這似乎也映著兩人在被現實生活中種種消磨掉了激情和極致後的分離。1847年,喬治桑和肖邦7年的相守就此終結,但7七年的愛是不會輕易完結的。1847年7月28號,肖邦給喬治桑寫過一封信,結尾的一句話:「時間將證明。我將等待,一如既往。你的忠誠的肖邦……」,而喬治桑呢?雖然沒有具體的記載,我相信她對肖邦也不會再無愛戀,因為她對詩人繆賽寫過這樣一句話:「把你的心給我一小部分,把我的整個拿去……」愛,要愛得透徹,至少讓一生中有一次這樣全身心投入的愛,但,生活和愛是密不可分的,愛是生活的連接,讓愛超脫出生活就變得不真實,讓生活中充滿愛,幸福的相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