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理論人物

電影理論人物

發布時間:2023-06-15 22:41:22

1. 巴贊的主要電影理論

一、歷史地位

法國理論學家巴贊被普遍認為是繼蘇聯蒙太奇學派後,世界電影理論的第二個里程碑式的 人物,他的理論主要是紀實主義美學,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進行了深刻總結,對法國新浪潮影響巨大,被稱為「新浪潮之父」,他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多種人文學科對電影進行研究,突破了傳統的電影格局,成為世界電影理論中不負盛名的電影理論家。其電影理論大致集中在《電影影像本體》與《電影語言進化觀》上。他的電影美學觀念不僅是一種對電影歷史的探究,更是在實踐基礎上的全面的美學理論研究。

二、電影影像本體論

主要觀點是認為攝影影像與現實被攝物同一

1、認為電影區別於其他藝術的根本在於,其他傳統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而只有電影是依靠技術進步,排除了人為的介入。

2、與繪畫進行區別,認為電影有其獨特的形似范疇,尤其獨特的美學觀念即揭示真實,這與繪畫區別開來,並且其本質在於其畫面上的客觀性。

3、又批駁了電影的發明僅僅來源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一觀點,藉助心理學,認為電影的發明也來自人類自古以來對真實世界逼真復原的心理因素。

4、巴贊認為人類自古以來就有模擬品來代替現實世界的願望,這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與時間抗衡,使生命永存,巴贊將這種集體無意識稱作是木乃伊情節,認為視覺藝術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過程:木 乃伊——雕塑——繪畫——照像——電影,而這些藝術的起源都源於深藏在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木乃伊情節。

5、巴贊又認為雖然電影影像是客觀復現現實的功能,但電影仍是一門藝術,只能無限接近現實,而不能完全與生活一模一樣,於是巴贊又提出電影是生活的「漸近線」。

三、電影語言進化觀

1、巴贊分析了蒙太奇電影語言、德國表現主義、好萊塢類型電影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極大地贊揚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觀念與電影語言的運用,認為寫實主義是電影語言進化的趨向。

2、巴贊並非完全不贊同蒙太奇,但他也指出了蒙太奇的弊端,認為蒙太奇將真實的空間碎成一堆碎片/畫面,並講這些畫面組合起來,形成它本身並不具有的意義,這樣就違反了空間的真實性。

3、巴贊十分贊同景深鏡頭,認為鏡頭有以下幾種好處:

①景深鏡頭使觀眾與畫面的關系比其與真實生活更近,無論內容如何,景深鏡頭首先就在畫面構成上創造了一種真實感。

②景深鏡頭引發觀眾思考,甚至要求觀眾參與場面調度,而蒙太奇是按照導演的意圖來組織畫面,觀眾只能觀看導演的思想,導演讓其看什麼就看什麼,自我選擇與思考少。

③蒙太奇因其本身特點,所表達的事件含義十分單一,而景深由於其畫面攝入內容多,有含義模糊的特點,且生活本來就是多義的,景深鏡頭無論是從真實性還是思考內涵上都比蒙太奇更勝一籌。

④提出了電影語言最大的特性是紀錄時間與再現空間,是時空真實性的問題。

⑤除此之外,受伯格森生命哲學、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的影響,關注人內心世界,因此它不僅強調時空的真實,也強調電影應該紀錄心理的真實,前者使他出色總結了新現實主義的美學觀念,後者使他當之 無愧的成為新浪潮之父,對現代主義電影美學觀影響重大。

2. 電影紀實美學理論的代表人物

蘇聯的維爾托夫,電影眼睛派創始人,代表作《持攝影機的人》

3. 電影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根據心理學原理研究電影影像特性、電影創作原理和受眾觀影經驗的理論。1916年,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發表《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提出「電影不存在於膠片上,甚至不存在於銀幕上,而只存在於把它實現的思想中」的立論,強調電影是「一種心理學游戲」,做了電影心理學研究的初次嘗試。1932年,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愛因漢姆的《電影作為藝術》從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出發,系統研究了電影影像的物理特徵、視覺表現手段的發生學元素和電影作品的藝術特性,強調「心理結構能力說」和關於「審美主體的能動性」的觀點,提出了「局部幻象論」和「形象偏離說」,為無聲電影的藝術合理性辯護。(參見「局部幻象論」)1940年,法國作家安德烈·馬爾羅的《電影心理學概論》論述了電影的本性、蒙太奇表現手段和明星制的心理學依據。40年代末期,法國電影理論家讓·馬扎萊的《電影與心理》和莫里斯·梅洛—龐蒂的《電影與新型心理學》對一般主觀鏡頭的分析,是電影心理學的重要論述。1963年,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的《電影美學與心理學》(第一卷)問世,這部網路全書式的巨著對影像、全景鏡頭、主觀鏡頭、景深鏡頭、移動鏡頭、結構、彩色和音樂諸元素作出了心理學的解釋,尤其以心理學為依據論述了蒙太奇的合理性,提出了電影作品的「形象—符號—藝術」三個層次。蘇聯電影理論家謝·金茲堡的《電影理論概述》從視知覺角度探討了運動和深度的心理學原理。以感知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為依據,研究觀眾心理和影片心理效應的觀眾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包括:1�電影觀眾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如視覺暫留、認同、完形、幻象、催眠、白日夢、參與、鏡像;2�影片影響個體心理的功能,如宣洩、撫慰、殿堂效應和快樂原則等;3�影片的群體效應,觀眾通過感受影片的內容和形式,形成心理上被聯系起來的獨特社會群體,達到群體審美的溝通,造成社會行為情境,從而使觀眾個體加入到群體中,體驗集體情緒,發生復雜的內心活動,調節個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獲得凈化和升華。(參見「格式塔心理學電影理論」)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滲入電影理論領域。精神分析學的重要范疇,如無意識、潛意識、鏡像階段、初始場景、濃聚、移換、窺視癖等概念被用於解釋電影的機制、觀看主體的心理活動、電影作品的創作和感受過程,從而形成現代西方電影心理學的新階段。法國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將精神分析學理論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相結合,完成了重要著述《想像的能指》,創立了電影的第二符號學——電影精神分析學。

4. 電影上世界上重要的電影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德國表現主義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天堂電影院》是其代表影片。

意象派電影 Imagist film
運用一系列相關的意象,以製造一種氣氛,或創造一種抽象概念的電影。意象派電影工作者企圖利用有關性質的視覺和聽覺細節,使鏡頭與聲音的累積,為一個場景或整部影片帶來更大的意義,而不需用直接陳述的方式。意象派電影不止是純粹抽象或韻律的電影試驗,而是企圖成為一種具有明喻或暗喻的象徵效果溝通經驗(通常是詩意或抒情的)。

5. 電影心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其實電影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德國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他的代表作有《視覺思維》、《走向藝術心理學》、《藝術與視知覺》

「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創立及其歷史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派」創始於20世紀初的德國,是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當今德籍美國著名美學家、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他在30年代從事電影理論的研究,著書立說,由於不滿希特勒的統治,於1939年移居美國,從此轉向對審美中的知覺進行研究。他著有《視覺思維》、《走向藝術心理學》、《藝術與視知覺》等,成為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格式塔心理學是內容較為復雜,立論較為嚴整,在當今有著廣泛影響的心理學的美學流派。

2、「格式塔」的含義與特徵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譯,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審美心理學中具有特殊的含義。「形」是指在人的知覺經驗中形成的一種意象組織和結構。「完形」是指心理活動中「形」的整體性,這「形」的整體性不是客觀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覺活動組成的經驗中的整體,是知覺進行積極組織或構建的結果。

完形具有三個特點:
(1)整體性。完形的整體性是現代科學系統論意義上的「整體性」。其意義是:完形的整體性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比如對一首五言絕句的整體感受和理解,絕不是20個字的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完整的意義,整個意義遠遠大於部分意義之和。

(2)獨立性。即每一個完形一經形成,就具有了不為外界因素變更的相對獨立性。如人們欣賞過一首樂曲之後,無論再換用什麼樂器演奏這首樂曲,都不會破壞、改變樂曲給人的整體心理感受。

(3)主客體的統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體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覺經驗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說,完形是在人感知客體的基礎上的大腦中形成的,是在知覺中呈現的。所以,對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對知覺的研究。

6. 電影蒙太奇的發明者是誰

電影蒙太奇的發明者是埃德溫·鮑特。

電影史上都把分鏡頭拍攝的創始歸功於美國的埃德溫·鮑特,認為他在1903年放映的《火車大劫案》是現代意義上的「電影」的開端。因為他把不同背景,包括站台、司機室、電報室、火車廂、山谷等內景外景里發生的事連接起來敘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裡包括了幾條動作線。

但是,舉世公認還是格里菲斯熟練地掌握了不同鏡頭組接的技巧,使電影終於從戲劇的表現方法中解脫出來。

(6)電影理論人物擴展閱讀:

蒙太奇的功能主要有:

1、通過鏡頭、場面、段落的分切與組接,對素材進行選擇和取捨,以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2、引導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的聯想。每個鏡頭雖然只表現一定的內容,但組接一定順序的鏡頭,能夠規范和引導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啟迪觀眾思考。

3、創造獨特的影視時間和空間。每個鏡頭都是對現實時空的記錄,經過剪輯,實現對時空的再造,形成獨特的影視時空。


閱讀全文

與電影理論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典古裝港劇電影 瀏覽:317
南極發現血冰川電影是什麼 瀏覽:6
徒手攀岩電影高清在線觀看片 瀏覽:961
心跳什麼電影 瀏覽:528
如何和別人連麥看電影 瀏覽:444
快手裡的電影視頻在哪裡找 瀏覽:410
電影妖怪大戰爭的美女 瀏覽:122
蜘蛛俠平行宇宙兒童電影 瀏覽:874
泰國一個女生唱的歌曲是什麼電影 瀏覽:65
怎麼給小朋友拍電影 瀏覽:848
國產陰陽道士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51
娟兒看電影 瀏覽:582
國語版兒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484
重慶2020年青春電影 瀏覽:336
類似於青春珊瑚島劇情的歐美電影 瀏覽:715
英文電影推薦學生英語 瀏覽:212
友情的英語電影台詞 瀏覽:374
白鴿中國大陸電影 瀏覽:897
模仿周星馳粵語電影 瀏覽:292
2017電影市場青春片佔比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