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哈利波特》系列
我已經迫不及待進院重溫這個魔法世界了。至於《哈利·波特》是啥,應該就不用我再介紹了吧!不用了吧?!雖然按常理來講,再強的IP也有覆蓋不到的用戶。
但對於這個系列,哪怕是純得不能再純的路人,在刷到分院測試的時候,應該也會忍不住好奇戳進去一測究竟。
作者羅琳畫的分院帽
魔法世界對人的吸引力實在太強了。可能很多人小時候都幻想過,自己是散落民間的巫師幼苗,十一歲的暑假,一隻貓頭鷹敲敲自家窗戶,帶來一封羊皮紙制的入學通知。
盡管隨著年紀增長,大家都逐漸意識到,自己就是一個平凡的麻瓜,而魔法也並不真實存在。但我們仍然願意偶爾回顧,而且不管回顧多少次,還是會不禁感嘆這個世界的奇妙。之所以《哈利·波特》能讓全球如此多的粉絲為之沉迷、驚嘆,除了強大堅實的原著,系列電影同樣功不可沒。電影把作者筆下各種光怪陸離的事物一一落實,呈現了一個更清晰具體的世界。
要說電影創作者是如何構建這個世界的,還得先從這個系列的神仙班底說起。都說拍電影有幾大難,小孩兒、動物和水。《哈利·波特》佔了兩項,小巫師們和神奇動物。場面最混亂的時候,會有三四百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同時在場。導演和現場工作人員需要不停地維持秩序,提醒小演員們保持安靜、不要笑場,根據調度做出正確的反應。
看這烏泱泱一大幫孩子就能想像到片場得有多鬧騰了
劇組給每個孩子配備了專屬的臨時看護人,甚至在片場建起一所學校,保證小演員每天至少有四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電影中很多小巫師們學習的鏡頭里,小演員們是真的在做作業。話說有誰不羨慕這幫在《哈利·波特》片場長大的孩子嗎!
斯內普教授按頭做作業哈哈
而演員本身也都選到了書粉的心坎上。說實話,真的很難再找出一部電影的選角能像《哈利·波特》一樣深入人心,幾乎每個角色都那麼恰如其分。遙想當初官宣鐵三角的時候,三個小傢伙簡直就和書里的哈利、赫敏以及羅恩一模一樣。
有多合適?一個例子就能說明問題。第三部「阿茲卡班的囚徒」由阿方索·卡隆接棒執導。為了跟演員們增進了解,導演給鐵三角布置了撰寫人物小傳的作業。結果非常有趣,赫敏提交了一份三十頁學術論文一樣的作業,哈利的全部心得就只有一張A4紙,而羅恩則把這項作業忘到了腦後。
學好魔法,走遍天下都不怕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
到了交作業的日子,羅恩還狡辯說,羅恩本來就不怎麼寫作業。導演啞然失笑:好吧,你對角色的理解還挺到位的。
②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電影怎麼樣
《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電影很好看。
2016年出版的《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是一部官方背書的哈利同人舞台劇劇本。坊間對這部作品評價一般,但抱怨的點主要來自於粉絲向的吃書問題,以及情節上部分的邏輯硬傷。
當然這對於只看過哈利系列前兩部的我來說問題不大,接下來我僅就我的閱讀體驗,拋開劇情人物本該是什麼樣怎麼發展,來簡單聊聊這本書。
哈利波特的故事
首先,身份認同是這本書的重要主題。故事的主角是哈利波特的小兒子阿不思和德拉科的兒子斯科皮,情節也圍繞兩個人一系列的冒險展開。阿不思在故事裡被設定為一個背負波特家血緣但在魔法學習上卻非常遲鈍的小孩。
一方面,外界的輿論壓力和預期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與父親哈利波特在代際溝通上的障礙,也使他感覺缺乏來自家人的認同感。再說斯科皮,他一方面要背負馬爾福家的壞名聲,另一方面甚至有輿論懷疑他是伏地魔的孩子。
所以兩個世仇家庭的孩子,在身份歸屬這個問題上是存在共情的,這也為情節安排兩人成為好朋友提供了邏輯合理性。
羅琳甚至安排波特家的孩子加入了斯萊特林,這種歸屬上與觀眾預期的錯置,也是以一種假想的形式,實驗性探索人在成長中的多種可能性。故事開始於孩子們想要證明自己,結束於他們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
③ 哈利波特電影哪部最好看
我覺得最好看的是《哈利波特與火焰杯》,這一部講了三強爭霸的故事,元素比較多,場景比較開闊,沒有後面幾部的陰暗,也不缺少驚心動魄,而且這一步主角們還處於顏值巔峰,看起來非常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