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影視雙軸線
通常有3種軸線,動作軸線、動作軸線、關系軸線,雙軸線則是其中的兩條,具體如下:
軸線:又稱之為關系線、運動線、180度線,是影視片中表現人物(或物體)的行動方向、人物的視線方向和人物之間交流而產生的一條無形的線,是拍攝中為保證空間統一感而形成的一條無形的假想線。軸線直接影響著鏡頭調度,保持軸線的統一才會使畫面的空間感保持統一。
(1)動作軸線:指人或其他主體運動時,運動方向與目標之間形成的軸線;
在電影或電視拍攝中,被拍攝的主體運動方向、路線或軌跡即稱作「動作軸線」 或「運動軸線」。 如果要保持運動主體在屏幕上運動方向的一致(包括相同方向、相異方向),各個分切_頭的拍攝總方向應保持在這條軸線的同一側。如果越過了軸線拍攝(稱越軸),主體在屏幕上的運動方向會變成反方向。主體運動的速度越快,動作軸線所起的作用越明顯。動作軸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兩者都要求拍攝機位拍攝方向保持在線的同一側。
(2)動作軸線:人物在靜止觀察周圍某物體時,人物視線與物體之間構成的軸線;
(3)關系軸線:人物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時,在兩人(或三人)之間形成的軸線。
關系軸線涉及的是「靜態屏幕方向。如果屏幕上出現兩個主體,那麼只形成一根關系軸線,拍攝各個鏡頭的總方向必須保持在這根線的同一側180度以_.如果, 屏幕上出現3個以上主體, 那麼每兩者之間都可以形成一根軸線, 主體越多, 軸線也越多(如3個主體有3根軸線, 4個主體有4根軸線),拍攝總方向僅能確定在每兩根軸線的夾角之_。
Ⅱ 電影中「軸線」的作用是什麼
軸線這個東西說到底就是個工具,說是鐵律有點誇張了,它只是為了觀眾在觀影時可以不用費太多腦子,這樣就可以專注於劇情了。舉個例子來說,比如《無間道》里劉德華和梁朝偉在天台的那場戲:有點類似於剪輯工作中的「蜜蜂效應」:把一群蜜蜂放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它們出人意料的很快就接受了這種設定,把它們放到里原來的蜂巢10米左右的距離時,它們反而暈了,因為周圍的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熟悉,但是媽的,誰把我窩挪跑了,看電影時,觀眾就像蜜蜂,如果切換到完全新的場景中,我們很快就能適應,而換一種視角可能會懵。順便一提,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反軸線是一方面,但他最具特點的是機位設置,造成一種踏實穩重的家庭感,和他所表現的風俗習慣世態人情暗中契合。一會兒再說。越軸和跳軸其實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請跟我念「不是建立於電影表達的反軸線都是耍流氓」,不過想想也是,這么長一部電影,總是用一條軸線,看看也煩了。多數情況下的跳軸都是有預告的,告訴大家我要變形了...比如說角色回頭一看,而他看見了什麼呢,鏡頭再跳(或再越軸),就不會顯得突兀。專業一點說,叫通過主觀鏡頭越軸(或跳軸),這些都可以用後期剪輯來實現。大概是因為第一幅分鏡中採用了俯拍,而第二幅跳到仰拍,從而穩定了畫面,兩個拍攝位置可以算是斜對角,強行穩住了構圖。
Ⅲ 電影拍攝的軸線和軸線規律
1.軸線:
是指所拍的電視畫面中的一個虛擬的線條,軸線規律則是在拍攝過程中設置攝像機機位的時候所應該遵循的一般原則。
2.軸線規律:
是指拍攝的畫面是否有「跳軸」現象。
相關介紹:
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拍攝機的位置始終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則應是「跳軸」了,跳軸的畫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無法組接的,除非採用特殊的補救措施。
(3)用人物軸線電影擴展閱讀
軸線是影視工作者用以建立畫面空間、形成畫面空間方向感和被表現主題位置關系的基本要素。為了保證被表現物體在影視畫面空間中相對穩定的位置和統一的運動方向,影視工作者應該在軸線的一側區域內設置攝像機機位或安排運動,這就是處理景物關系和鏡頭運動時必須遵守的「軸線原則」。
在遵守軸線原則的畫面中,被表現物體的位置關系及運動方向是確定的,是符合觀眾的視覺邏輯的,否則就產生「越軸」現象。「越軸」後所拍攝的畫面中,被攝對象與原先所拍畫面中的位置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Ⅳ 什麼是電影軸線
在電影場面調度中,處理兩個以上人物的動作方向及相互間的交流時,人物中間有一條無形的線,謂之「軸線」,它影響著鏡頭的調度。違反軸線規律,就會破壞空間的統一感,造成方向性的錯誤。
軸線在一般情況下不可逾越,但導演為了內容和場面調度的需要,也可以採取一定的方法突破軸線,顯示鏡頭調度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通常,越軸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通過中一人的正面特寫鏡頭作過渡。
(2)通過大的動作,如起身、轉身等作過渡。
(3)通過移動鏡頭,由A區移向B區。
(4)通過俯拍全景作過渡。
(5)通過人物調度,變化方向,改變軸線。
(6)插入空鏡頭或另一方位鏡頭人物,造成時間與空間的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