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長城》精彩影評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下面跟著我來看看下面跟著電影《長城》精彩影評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長城》12月16日起在中國多家電影院上映,影片由美國演員馬特·達蒙、佩德羅·帕斯卡及中國女演員景甜和演員劉德華出演。
該片故事發生在北宋時期(960-1127年),通常我們在好萊塢電影中所看到的情節是,人類會面臨來自自然或是外太空生物的超自然力量。而片中禁軍駐扎在長城上迎擊的則是每60年都會入侵的食人怪物「饕餮」,這種怪物的數量、裝備和智力會在每次入侵時相應地有所提高。
當禁軍等待著與怪物戰斗時,在一個兵營中抓到了兩名歐洲雇傭兵。這兩名士兵原為盜取火葯而來,之後加入了禁軍共同抵禦饕餮。
影片全方位展示了中世紀歐洲與中國文化差異,尤其是中國人與歐洲人面對饕餮時的多處不同。軍事上,該影片反映出了中世紀歐洲與中國在戰爭中的不同,前者崇尚英勇與騎士精神,而後者則依靠知識和先進的戰斗裝備,如火葯、投石機和熱氣球。電影描述了歐洲為中國的先進技術所傾倒與對盜取中國技藝的渴望,同樣,中國人也痴迷於歐洲騎士的英勇與力量。
在戰爭層面上,影片展示了中世紀歐洲雇傭兵與中國戰士的不同思想境界。在威廉和中國女將軍林梅的對話中,威廉認為,投入戰爭對他而言是為獲取戰利品和金錢,而在林梅看來,戰爭則是為了人類和祖國,她更多地脫離了民族和種族,上升到捍衛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在與饕餮的搏鬥中,面對林海遞給他的繩子,威廉猶豫了,因為信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他還不信任林梅,但林梅的所為讓威廉開始信任她。導演無疑意在以此表達當歐洲陷入民族爭端時中國人所存有的人道主義。最終,林梅影響了威廉,讓他放棄了逃跑的想法和盜取火葯的計劃,與中國人一起投身於戰斗中。
總體而言,我們可以看到電影《長城》採用了許多中國學者在傳播中國文化時所強調的「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用西方人能理解的語言介紹中國文化,更確切地說,是用西方的呈現方式來介紹中國文化。所以,這部電影基本上是為西方觀眾量身定製的,也許這也是它在中國觀眾中評價不高的原因。
影片試圖打破一些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固有標簽,突出了女性的影響。在影片的設定中,女性領導著軍隊,在迎戰怪物饕餮時用箭陣為軍隊指明方向,把她較多地置於危險中並展現出其英勇之處。這也許是在影射現代中國社會中男性影響力的下降和為女性的讓位。另一方面,這部電影突出了圍繞著皇帝的小人物、軍師和官僚主義亂象,並將皇帝塑造成一個羸弱的小男孩,打破了中國歷史中慣有的皇帝形象。
影片展示了許多中世紀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對比,並體現中國技藝的先進。這也影響了影片的人文主義情懷和戲劇張力,也因此,盡管這是一部講述人與自然搏鬥的電影,但卻沒有太多感人的畫面。影片的結尾,威廉和他的朋友並未帶著火葯回到歐洲。這並不符合中世紀中外交流對話的歷史事實。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歐洲人確實將火葯從中國引入了歐洲,將其用在研製致命性武器,並在十九世紀用它入侵了中國。
自古以來,英雄人物數不勝數。所謂英雄:無私忘我,不辭艱險,為人民利益而英勇奮斗,令人敬佩的人。正在熱映電影《長城》中,人氣王鹿晗一改以往少年形象,飾演了一位小兵彭勇,從一開始膽怯面對怪獸饕餮成長為主動請纓作戰的英雄勇士,其成長過程中的蛻變有目共睹。隨著經歷的不斷成長,包括威廉(馬特·達蒙飾)對他的鼓勵,讓他越加勇敢的心,成為後來主動請纓作戰的又一大動力來源。雖然只是一名小卒,一個團隊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色,但是卻做了很多人都沒有主動去做的事情。
在電影《長城》中,偉大的`無影進軍將領們在面臨怪獸侵襲時,勇敢堅強,隨時准備奉獻著自己的生命與熱血。然而,並不是每一位戰士生來即英勇即無畏,彭勇在一眾將領中,膽小、怯懦得有血有肉,緊張手抖打碎碗、找不到鑰匙,就像每位即將面對生死抉擇的我們普通人。而隨後在經歷救與被救後,看到身邊戰友、將軍們相繼為國犧牲後,觀眾們投射到普通小兵彭勇身上的心成長了、蛻變了,敢站出一步替人作證、敢主動請纓參加戰斗,甚至在最緊要關頭,選擇犧牲自己為同伴多爭取時間。彭勇從一個普通的「人」的角度詮釋了生命的偉大。
「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雲際,爭及堯階三高。」這是唐朝詩人王遵的《長城》。而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一部電影則是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長城》。
電影主要講述了兩個外國人威廉、佩羅想要一起盜取一個強大的武器——黑火葯。可誤打誤撞殺了一隻饕餮,傳說饕餮是中國古代四大凶獸之一。隨後他們又被駐守長城的將士給抓了起來,依靠過人的技術成功留在皇宮,並從一位老者口中得知黑火葯就藏在這城中,於是他們就趁機偷走了黑火葯,可威廉被駐守長城的林將軍感動了,他下定決心要留下來幫助林將軍他們一起對付饕餮,饕餮極為兇猛,而且特別貪婪,殺人無數。同時還結識了一位熊兵彭勇,還參與了與饕餮的戰爭。最終在林將軍的帶領下,成功消滅了饕餮。而威廉卻離開了長城,繼續他與佩羅的冒險之路。
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但那些個性鮮明的人物令我難忘:熱愛祖國、堅持不懈的林將軍;堅強勇敢的彭勇;知錯就改、迷途知返的威廉;舍己為人的軍師以及最後醒悟的佩羅……
古時的人們雖然科技不是很發達,但是卻十分的愛國,願意為了祖國而不惜一切代價。說到這里,我們是不是也要好好反思一下呢?到底自己有沒有在學會奉獻呢?那我們是不是也要更加的愛國呢?所以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不辜負老師、家長以及祖國的希望,爭取為國家多奉獻一份力吧
⑵ 長城電影影評鏡頭分析感情思想
饕餮產生於兩千年前,六十年前進化了,變得詭計多端,但並沒有改變它依然是饕餮、依然是吃人的惡獸的本質。影片中說饕餮的產生源自人類在兩千年前的貪婪暴行,其實說的就是商紂王等暴君,尤其是秦始皇開始中央高度集權之後無法避免地形成腐敗、暴政,這里饕餮是貪婪的人類以及造成貪婪橫行的制度的化身,張導又藉助饕餮映射現實世界。饕餮在六十年前進化了,懂得使用陰謀詭計了,其實你想一下它兩千年以來沒進化,為什麼偏偏就在六十年前進化了呢?這里批判的就是某種制度,它兩千年以來都是赤裸裸的剝削,但是六十年前制度進化了,變得虛偽狡詐了,它會打著為群(R)眾(M)服務的旗號施行暴政。饕餮食人兩百萬,但是以影片中那種兇狠殘暴的程度,何止能食人兩百萬,這里估計是張導對饕餮之王有某種現實的映射,在現實中有能夠與這兩百萬對號入座的人。張導布置巧妙的亮點還在於兩個西方人,他們從與契丹人的戰爭中來到中國,這里的西方人與契丹人的戰爭長得頗像「中東戰爭」。西方人為生存和金錢而戰,我朝景甜教化他們說我們為更高尚的精神而戰,我們團結一致,我們互相信任,尤其還特別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讓達蒙綁起繩索跳下長城,但是達蒙坦言他不是不敢,而是對這種信任有點懷疑,最後送別的時候,景甜對達蒙說也許我們是一樣的,張導想藉此表達什麼意思,應該不言而喻了吧。西方人自西而來原本是為了竊取中國的黑火葯,但是看到中國深陷饕餮之災決定出手相救,到後來那個美國人可以選擇拿到黑火葯或者帶他的同伴回去,最後選擇的是放棄黑火葯,帶著同伴回國。張導想說的其實就是西方民主國家能夠救中國,並不會對中國造成實質性傷害,也不會在「出手相救」之後賴在中國不走非要得到利益。
影片中與饕餮決戰的場景,有很多高高的塔樓,上面的彩色玻璃讓人印象深刻,與張導的另一部片《金陵十三釵》「不謀而合」,個人認為這是已經成型的張導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某種他認為的政治意味。
電影描述了成千上萬的人除饕餮無果,最後還是重要的幾個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狠狠地諷刺了一把群體英雄主義,凸顯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整個電影的感情基調也不是弘揚千千萬萬的人與饕餮戰,張導就是想表達他就是站在某黨派的對立面,就是不承認以群眾之名能幹成什麼好事,影片里主角的比重越大越是能凸顯這種諷刺。張導也不在乎做過頭了,引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一片罵聲,更有人才早已看穿了一切,把海報P得滿是景甜。
電影中能說話的細節還有很多,不再敖述,自行體會。
網上很多持差評的人,說張藝謀又一次拍了爛片,但是人張導會比你無知嗎?會比你想得少嗎?藝術從來都是一種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電影就是張導說話的工具,張導要這樣拍必定有他的深層原因,不了解某些歷史、不了解某黨派在國際上的聲譽的人,拘泥於歷史事實合理性的人,是不會理解的,更是看不懂這部電影,就堅持以自己的眼光說拍了一部爛片,也不想想為什麼此片會在北美受歡迎,別人家的審美也不比你差。其實網上的差評越多對張導越有利,張導賺到了票房還顯得「政治正確」。因此不得不承認張導拍了一部「爛片」。
⑶ 不帶情緒的談一談《長城》,不吹不黑
張藝謀:中國的輿論生態特別復雜,對進口片和自己的電影完全是兩個標准,對本國的東西殘酷打擊、苛刻求全。
不帶情緒的談一談《長城》,不吹也不黑。
如果有人要罵,也別針對張藝謀,畢竟這是好萊塢「製片人中心制」工業體系下產出的電影,最終決定權都是老外手裡,說白了老謀子也就是幫忙「打工」的。
在《長城》未映之前,就已被很多網友預定為爛片,暫且拋開質量不談, 不太符合實際的低分究竟是如何形成?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它影響力太過龐大了!哪怕一點瑕疵也會刻意被放大,而同時負面評價帶來的影響,也會成指數級增長。
你說一部商業大片若要照顧它所輻射到的所有人群的感受,那是絕不可能的,再者對電影的評判本就見仁見智。
可多數人都深受影評人或是媒體評價的影響,也開始從眾站隊尋求存在感,維護他所認可的價值觀。於是兩個極端形成,一派抨擊《長城》太爛,一派贊揚《長城》牛叉。
以至於 他給負面評價,你就認為他是黑子,而你給正面評價,他就認為你是片方水軍 。最終情緒升級,發展成對罵與撕x。所以這個話題,根本得不到合理的結果。
當然我的觀點是,《長城》沒有那些絞盡腦汁把它黑得體無完膚的噴子口中那麼爛,也沒有某些誓死捍衛它口碑的正義使者心中那麼棒。
預期7.5分,觀影後給6.5分。
以下是污妖君(污妖預告片)對《長城》的一些看法(或有劇透)。
老謀子心願是對外輸出中國文化,雖看似徒有其表,與它本質是部爆米花片相違背,不過這也有他自己的難處與解釋。
《長城》本不只是拍給中國人看的,張藝謀還得讓老外們看懂,茄慧灶因此在他考量後打算以最簡單的形式讓美國市場乃至全球觀眾去接受。
其實想拍的更有深度不是不可以,但作為第一次此等量級的中顫扮國題材大片在全球上映,現在的做法在張藝謀看來是最保守的。
畢竟他再想把這個故事拍的更「中國」,也得看看老外製片方的想法,他們才是老大,因此張藝謀也只能盡力保留更多中國特色文化在其中,時刻得知道這是一部好萊塢電影而非他自己的電影。
比如,張藝謀在某采訪中提到,原本片方認為饕餮就單純的是只怪獸,而在他的要求下才對其賦予了原本該有的貪婪寓意。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五軍的顏色及動物圖騰,熊軍張涵予殿帥葬禮上唱秦腔等等,都是張藝謀再三為製片方講解才最終採用的。因為這些對於老外來說本身是不可理解的,但這也正是老謀子想要對外輸出的中國文化。
現在看來,在外「打工」確實不易啊。
然而電影本身的 缺陷 也較明顯:
1、
人物塑造不突出,對於人性方面刻畫較薄弱,片中的核心價值觀「信任」及特意宏揚的「犧牲」精神皆過於表面且直接,並無深入挖掘到能觸動人內心的東西。
這時可能有人會說:「這電影本來就是部特效片,要看劇情看人性去看文藝片,劇情片吧 」。錯了,這兩者其實是可以兼容的,又不是所有的特效片都是無腦之作。
2、
設定模板化,故事結構套路化,當然這也是諸多好萊塢大片慣用的伎倆,只不過《長城》僅僅是差強人意。
這時可能又有人會說:「那些超級英雄電影不都這樣?國內觀眾就一個個吹捧!雙標狗!」,摸著良心說,同樣是套路,也還是會有優良中差的區別啊,衡量對比一下,不就明白了。
3、
情節太倉促,諸多銜接之處略顯突兀,正片內容也就90分鍾左右,這也是太多觀眾不滿的地方。
張藝謀力求壓縮精簡故事以權衡國內外觀眾的觀看需求,卻導致了其中人性的展示貌似成了一紙標簽,當然這也是造成以上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
有得必有失,老謀子盡力了。 下面也談談該片的某些亮點。
電影不乏老謀子最擅長的大場面,第一場饕餮大戰,丹霞美景,濃霧中蜿蜒萬里的長城,殿帥葬禮上的孔明燈,艷麗的五軍戰隊等等,這些畫面的確震撼,特效也算好萊塢合格以上水平。
不過有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開噴「5毛特效,國產就是垃圾,與好萊塢差太多」,結果卻實力打臉!不知這本來就是碧鉛好萊塢工業光魔做的。
再者服裝、道具、場景、兵器的設計,各種針對饕餮的作戰方式,以及電影的音樂也都各有特色,極具中國文化元素,這些細節的思考也足夠證明製作團隊的用心。
可能這時又有人會說「五色戰隊的服裝太丑,太雷人」,我認為這得看每個人的審美了,首先通過顏色來區分軍隊自有張藝謀的用意,而且服裝是老外設計的,可能比較符合西方的審美,對於國外觀眾來說也算比較新穎酷炫的設定,但咱們看來就有點游戲風了。
不過對於電影中最不滿的設定還是鶴軍,跳下去送死?這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也不該這么表現吧?明明就是戰術上的硬傷,投入產出不成比例,不僅不認可她們的價值觀,反而認為軍隊過於殘酷冷漠,本想體現人性,卻在這時大大丟失人性。
眼看寶藍色的女兵縱身一躍,結果卻被城下的饕餮四分五裂,這畫面只會讓我感到不適,而不是你想表達的英勇氣概,不知有多少人與我相同的感受。
以下再談談各演員:
黃軒的鹿軍幾乎無戲份,全程不記得他說過話,貌似一句台詞,也沒怎麼體現他軍隊起到的作用,搶風頭的幾乎全是鷹軍,畢竟是王思聰好基友林更新做將領。
彭於晏也只有三句話,熊軍張涵予也是死得突兀,完全是為景甜當上新殿帥做鋪墊,不得不說她戲里戲外的主角光環都很強大。
劉德華還算戲份較多的配角,不過華仔的港普聽著真的好不搭,景甜的英語也只能說盡力了,不過一與馬特達蒙對話就形成鮮明對比,而你們最關注的演技,貌似還好,不突出也不爛。反而鹿晗的人物在片中刻畫更好些,本人的性格也挺適合這個角色。
再看皇家三人組,率先登場的鄭愷或許才該是大boss吧,原本殿帥張涵予阻止他把饕餮押回首度供皇帝觀賞卻不聽,結果引來無數饕餮血洗宮城,當然這也是皇帝作。
陳學冬好像就一個主鏡頭,一句台詞,完了,其他全成背景。小皇帝王俊凱的演技呢,咳咳,只能說加油,還年輕,你會更好的。
要說最舒適的表演仍是馬特·達蒙與佩德羅·帕斯卡之間的對戲,畢竟沒有違和感。
論演員的演技,我覺得看兩點吧,一是他本身的功底,二是看這個角色在戲中的表現,也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如何。然而在《長城》中太多角色更像是一個個單調的符號,當然這也是張藝謀精簡後造成的缺陷。
總得來說《長城》確實存在些bug,但不至於被說成爛片,比太多惡心圈錢之作良心不少,是一部還算合格的好萊塢特效大片。
其實《長城》算是真正意義上中美合拍的一次嘗試,或許你們對它有諸多不滿,可以理解,但張藝謀這片的意義是不可否認的,它或許不是一部好片,但是一塊很好的「敲門磚」。
十四年前,張藝謀打開了國內電影市場商業大片的大門,而今又打開中國商業大片邁入全球市場的大門,這遠比那些後來者創造的虛假票房奇跡更有意義吧。
正如張藝謀親口所說:「這部電影的成功,大於電影本身,大於導演的功名利祿。」
(好看的人都關注了, 微信公眾號:污妖預告片)
⑷ 不是什麼電影都能叫長城(長城)影評
長城》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馬特達蒙和景田領銜主演,總投資1.5億美金。由中影集團,樂視影業,傳奇影業,環球影業聯合出品。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這都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投資達到好萊塢A級電影等級的片子。在看它之前,其實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馬特達蒙和張藝謀的結合,實在很難不讓人充滿好奇;但另一方面,預告片里看到五色戰隊的盔甲,卻給人帶來一絲不好的預感。但是,導演張藝謀和馬特達蒙以及巨大的投資還是吸引了我進入了影院。
先說說看點吧,首先是影片的視覺效果和打鬥場面,緊張而刺激,不管是從攝影、剪輯還是特效來說,都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好萊塢A等級的製作。配合上拉民賈瓦迪的配樂,打鬥畫面讓人覺得相當激昂,拼殺的時候,也有激動的感覺。其次就是演員陣容了,看著馬特達蒙跟景甜和劉德華用英語對戲,加上其他的各路演員或小鮮肉齊聚一堂,竟有一種奇特的喜劇感。汴梁小皇上登場的時候,大家也都笑了。
說了看點,就來全面評價一下這部作品吧。其實,我相信對於大多數中國觀眾而言,一個名字作為《長城》,投資如此之大的中美合拍片,它的意義應該不止於一部爆米花電影,或者一個單純的爽片。只是,在此片中,故事對於人物和陣營的簡單化處理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用他絕佳的弓術,幫助中國人守城,最後拯救了江山社稷的危機,這真的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但是,主角為什麼要這么做?他被什麼精神感召這么做?這是看不出來的。電影裡面提到了信任,只是,在電影的故事中,對信任這個主題的著眼實在是屈指可數。電影中充滿了許多堆砌重疊恢弘的所謂大場面,卻偏偏缺少價值觀的沖突,缺少在重大壓力之下人的決定,在臉譜化的人物面具之下,缺少真正的人物角色的刻畫。
或許有人說,這就是一個爽片,要求主題或者故事與人物算作是本末倒置。但是就算是特效片,好看的關鍵,仍然在於我們能否對主角移情。而移情的關鍵就在於刻畫精彩的人物角色,人物需要做真正的決定,而不是像工具一樣,被劇情推著走,比如想讓他被感動就被感動上戰場,想讓他放棄逃走就讓他放棄,而是需要刻畫出人物在這些決定中的掙扎與壓力。所以,同樣在特效片中,我們看到了《終結者2》的T800在最後甘願沉入鋼水,我們也看到了《黑客帝國》里尼奧屢次覺得自己並不是救世主的退縮。當特效融入了劇情,甚至幫助了人物刻畫的時候,那種視覺震撼會以好幾倍的方式回饋觀眾,因為觀眾對其投入了感情。而《長城》只是把特效呈現出來,所以,就算做得再好,也終究不能歸類為好片。
當然,出品方或者一些影評人,也有表達這樣的觀點,不需要那麼完美,視聽刺激了,讓人看的舒服,有票房就行。但是大眾似乎並不這么覺得。許多人不解,為什麼大家會不滿意。為此,我還需要提到一個重要的點,就是,這個片子的名字叫做《長城》。什麼叫做長城?什麼樣的片子配叫做長城呢?
雖然牡丹花很著名,但中國沒有國花,雖然國家的名字來自瓷器,但是由這樣的一個許多年前的貿易品來指代中國的精神,仍然不太合適。思來想去,我們能夠從一個具象化的東西,一下想到中華民族的,那就是長城。就在這綿延萬里的長城下,有勤勞的人民辛苦的一磚一瓦,有強敵環伺的苦難深重,有邊戍將士的英勇對抗,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內斂,勤勞,團結,忠誠。長城,看起來雖然是一堵牆,但實際上,這遠比紫禁城深入人心,它實際上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代表著中華的精神。但這個叫做長城的片子裡面,五色的不知道什麼金屬的盔甲,完全不知所雲的我方的作戰方法,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只有服從的將軍和士兵,整齊劃一地用雙截棍敲著看似中國風的大鼓,充滿了形式卻沒有任何內涵。那些似乎要描述中華民族曾經被強敵環伺卻浴血奮戰的饕餮與長城的寓言性世界設定本是好的,但饕餮社群是如此脆弱,頭領敗了全軍就喪失戰鬥力,簡直比蜂群的容錯率還小,因為蜂群中蜂王死了就會誕生下一個蜂王。磁石可以讓饕餮沉默這種設定過於簡單,甚至有對四大發明拙劣致敬的嫌疑,再加上那個致敬孔明燈的奇怪熱氣球,所有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直到把長城這個厚重而深遠的圖騰,講述成為一張印滿了所謂四大發明或者孔明燈的概念的宣傳冊那樣輕薄而扁平。中華民族的精神是幾個概念嗎?是所謂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黑火葯嗎?是孔明燈嗎?這些東西能代表中國的精神嗎?
有一種說法,中國地大物博,先祖聰明智慧,四大發明甚至還有圓周率,勾股定理早領先世界許多年。這些事實不假,不過,中華民族的自豪可不僅僅來自於這些。這種自豪,來自於我們明白過去,我們的民族勤勞,順服,堅韌,包容,實用主義。而現在,我們開放,自信,尊重,謙卑。用《長城》這樣的一個片名,用中影集團等一眾中美資本,寄希望於進行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故事,講成了這樣。我一想到這個片子要在海外上映,不知為什麼,一股氣憤凝結於心。讓外國人看這個?讓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的文化?這樣的千人一面的士兵?花架子大於實際作用幾倍的守城軍?極低效率又無能的決策機構?勉強有一個算作正面也被輕描淡寫的「信任」主題?
如果片子不叫長城,那麼本不用這樣要求。但片子叫了《長城》,就得像點樣子。這樣的片子來進行文化傳播,在海外大規模上映,我作為一個中國人覺得難受。這樣的形式化的產物,會更加加深別人對於中國的誤解。如果是我,寧可選擇《湄公河行動》,雖然有點主角光環,但在那裡面可沒有這種堆砌式的所謂中國元素,沒有空洞的形式,卻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勇敢與同情,以及對任何一個平民生命和名譽的負責,給人帶來一個負責任的中國的形象。真的,高下立判。
主觀評分
不錯的攝影和特效,很恢弘的音樂,較好的配合了故事氣氛和主題 7
並無新意的美術設計,五色戰隊粗暴而讓人疲勞,饕餮等怪物形象過於缺乏想像力,兵器與戰斗機械華而不實 4
沒有內心世界的扁平的人物刻畫,過於簡單的故事,幾乎沒有主題 6
以長城這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命名,卻只是對一些外在的國粹進行堆砌,沒有挖掘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 2
總評:4.7
可以不看
我覺得,如果片子不叫《長城》,可能可以達到及格(6分),不過事情沒有如果。
因為它已經叫做《長城》,而且它沒有講出長城的精神,這不是取名的問題,而是影片的問題。
因為,不是什麼片子都可以叫做長城。
【長城】木魚三分鍾影評——不是什麼片子都可以叫長城。思來想去,我們能夠從一個具象化的東西,一下想到中華民族的,那就是長城。它實際上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代表著中華的精神。但這個叫做長城的片子裡面,只是對一些外在的國粹進行堆砌,沒有挖掘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