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幾年前的一部電影,場景在長城。最後一個女孩掉落懸崖。求助熱心人
應該是馮小寧的《戰爭子午線》
1990年11月,一個年邁的身影沿長城向西攀援。她不時停下來眺望群山,像在尋找什麼。她就是當年的年輕護士。她似乎看到當年的自己抬著擔架行進的身影……1942年11月,就在這長城上,13名愛國青年在一場無望的石塊對機槍的搏鬥中倒下,僅一個護士生還。12個軍隊的孩子在轉移途中見到九連最後一名倖存者。他已失去了雙腿,卻要執行一個讓九連西進的殘缺不全的命令。12個孩子義不容辭地抬著他西進。剛剛逃生的女護士也走進了這個隊伍。孩子中,參加過三次反掃盪的大孩子擔當起指揮員的責任。他們身上壓著沉重的擔架,睜著飢餓的眼睛。向著媽媽的方向爬著,爬著。為了大家的生存,「小號」去挖自己埋的地雷。他那「上學讀書」的理想隨著一聲爆炸而消失;在死亡的威脅中,「文工團」思念著媽媽,但當她看到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換得大家的生命時,她毫不猶豫地投出了唯一的手榴彈,在這世界下:留下一聲對媽媽的呼喚;「小草」的眼睛被鬼子的毒氣彈熏瞎她住極度飢餓中把最後半個窩頭留給了傷員,自己在幻夢中離開了這個世界。護士目睹著這些未成年的戰士一個接一個倒下,而雙腿負重傷的排長仍堅持讓孩子們抬著沿長城向西。排長也走完了生命的最後一步。「沿長城向西」的命令從一個倖存者手中傳到另一個倖存者手中,最後接過它的是一隻未成年的小手,命令依然在執行。最後三個孩子終於望見了根據地,他們接過了這個不是給他們的命令。在生與死的選擇中,他們久久地望著媽媽的方向。1942年11月8日10時,長城線3號公路隧洞發生了一次震撼群山的爆炸,一個巨大的陰謀被粉碎。12個無名孩子的身軀築入了古長城的磚石,築入了人民大會堂的基座……他們的靈魂跨越了50年的時空,走上了亞運村的立交橋,走進明亮的電化教室。走上了寬闊的天安門廣場,看到了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新生活。
其中就有一個小女孩抓住懸崖邊的石頭撐了很久,最後還是掉下去了
2. 張藝謀電影長城中的主要演員
電影
長城
演員表(其他演員)
歐洲僱傭軍干將的飾演者馬特·達蒙
宋朝大將軍 (劉德華 飾)
歐洲僱傭軍頭領 (威廉·達福 飾)
歐洲僱傭軍 (佩德羅·帕斯卡 飾)
女將軍 (景甜 飾)
宋朝軍師 (張涵予 飾)
宋朝干將 (彭於晏 飾)
士兵 (鹿晗 飾)
將軍 (林更新 飾)
欽差大臣 (鄭愷 飾)
御林軍軍官 (陳學冬 飾)
將軍 (黃軒 飾)
宋朝皇帝 (王俊凱 飾)
未知 (余心恬 飾)
未知 (劉瓊 飾)
未知 (麥肯基·弗依 飾)
3. 以前有一部電影,名字忘了,裡面一家人都會武功,女主人公的父親送了她一隻大雕,求是什麼電影
《野蠻秘笈》又稱《野蠻必殺技》,是張柏芝、元秋、古巨基等主演的一部商業電影。影片於2006年1月26日發行,片長90分鍾。
上官靈鳳(張柏芝 飾)是一個快樂幸福的小女孩,爸爸媽媽對她分外疼愛,每天都為女兒將睡前故事。只是,這些故事無關王子和精靈,而一律都是武俠江湖、大俠劍客。雖然靈鳳喜歡這些故事,但她也有尷尬煩心的事情。爸爸名叫上官英俊(元華 飾),媽媽名叫獨孤美麗(元秋 飾),這兩個怪名字讓靈鳳在學校受到不少嘲笑。
10歲生日那天,她終於得知,原來那些武俠故事並非虛構,竟然都真實存在,而且父母正是隱居鬧市的江湖高手。這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隨著父親母親走入大山,研習武功,開始一段奇異的旅程……
影片中張柏芝和古巨基將不斷地在現實和魔幻時空中穿越,只要他們一穿上「武俠神衣」,就能展翅而飛,施展出自己的絕世功夫。因他們經常為民除暴安良,世人稱其為「神鵰俠侶」。 玉女心經:張柏芝的專利。在古巨基身受重傷,命懸一線時,張柏芝將自己苦練的「玉女心經」功力輸他一半,不但保全了古巨基的性命,而且此後二人心意相通,點燃了愛情火花。
4. 如何評價張藝謀電影《長城》
作為《長城》,投資如此之大的中美合拍片,它的意義應該不止於一部爆米花電影,或者一個單純的爽片。只是,在此片中,故事對於人物和陣營的簡單化處理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用他絕佳的弓術,幫助中國人守城,最後拯救了江山社稷的危機,這真的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但是,主角為什麼要這么做?他被什麼精神感召這么做?這是看不出來的。電影裡面提到了信任,只是,在電影的故事中,對信任這個主題的著眼實在是屈指可數。電影中充滿了許多堆砌重疊恢弘的所謂大場面,卻偏偏缺少價值觀的沖突,缺少在重大壓力之下人的決定,在臉譜化的人物面具之下,缺少真正的人物角色的刻畫。
5. 電影《長城》在國外評價怎麼樣
這部電影有其優勢:它的服裝讓我們脫離現實,它的布景把我們帶進了中國的深處,就像其他歷史上的發達國家那樣,以其規范、禮儀與價值觀為基礎。這部電影引起了我的共鳴,今日的論述通過馬特·達蒙的角色來承擔:兩個世界的對立——一個被榮譽、道德、勇氣和奉獻支撐;而另一個卻以醉心於卑劣的貪婪為基礎:財富、強烈的個人主義同樣侵蝕著社會的基石。再以時間為界限:即從2017年1月11日法國開畫首日起,到2017年1月15日公映第一個周末止,這一段時間內共計5天的全部評論。因此,好評、差評和中評都存在,並沒有什麼刻意截取的情況。為什麼選擇這一段時間呢?首先,精力有限,而且現在長城還在公映期間,每日都有不少新的評論增加,恐怕做不到「同傳同譯」「訊息速遞」;其次,電影《長城》開畫第一周也是觀眾評分變數最大的一周,以低分2.8開畫,平均每天上漲0.1分,到第二個星期就基本穩定在3.3分左右,因此首周的評論更具代表意義;最後,100多個評論雖然算不上多,但也絕不少,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些長短評對於大家了解法國媒體與公眾對於《長城》的觀點、態度與看法是有一定助益的。雖然未必能夠代表全部,但多少也能代表相當一部分人。這里,並不探討《長城》究竟是好是壞,這個問題依然無解:因為正反雙方都能從評論中找出有利於自己的論點並攻訐對方。那就與初衷相違背了。法國作家約瑟夫•貝蒂埃曾經說過:「電影,是一隻對世界張開的眼睛(Le cinéma, c』est un oeil ouvert sur le monde)。」那麼他國的評論,也不妨成為我們聆聽世界的一隻耳朵:這里的評論,不論正確還是錯誤,不論理智抑或偏激,形形色色各式各樣,都可以為我們提供另外一種思路——看看歐亞大陸另一側,來自不同文化、習慣與族群的法國網友,是怎樣看待電影《長城》、中美電影合作以及中國大片的國際化視野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