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有電影《伊莎貝拉》的劇情介紹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四十八天前。
澳門司警馬振成 (杜汶澤 飾) 因惹上官司遭上司停職,警察生涯即將終結。他鬱郁不歡之際,卻誤打誤撞遇上一名神秘少女張碧欣 (梁洛施 飾)。成以為曾與對方有過一夜情,豈料欣竟聲稱是成與初戀情人分手後誕下的女兒,令成錯愕不已!
欣因欠租數月以致無家可歸,其心愛的西施狗Isabella亦被無良業主趕走,下落不明。成突然發現自己身為父親,希望能彌補以往的責任,因此這對重逢的父女展開了一段尋犬奇遇。欣其後堅決要與成同住,一向作風放任的成生活頓起變化。欣與成之女友瓊 (焯勻 飾) 一碰面便水火不容,而成亦要應付暗戀欣的男同學 (曾國祥 飾),引發連番趣事,亦令兩個互不相識的人重拾家庭溫暖……
精彩看點
《伊莎貝拉》作為唯一入圍第56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的華語片,最終奪得了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路透社在評點香港導演彭浩翔的這部新片時認為:「《伊莎貝拉》是一部柔和而又悲傷的影片,兩位男女主角憧憬著明天,卻被自己的昨日緊緊束縛著,有一種無助的美。這樣的影片值得褒獎。」
劇情源自閑聊 風格非常「不彭浩翔」
影片導演彭浩翔是極具個人風格的香港新生代導演,被譽為「新一代的開山怪」,曾導演過《買兇拍人》、《大丈夫》、《公主復仇記》、《AV》。彭浩翔透露,《伊莎貝拉》的靈感源於自己與杜汶澤的一次閑聊,他偶然問起杜汶澤,從前的女友會不會有一個和他有愛的結晶,一下子引發了杜汶澤的興趣,他還為這個故事提供了很多細節。
原本不成熟的故事,在經過兩個男人反復討論之後,漸漸明朗化。拍完《AV》後,第一稿劇本正好完成。彭浩翔就跟杜汶澤商量,可以開拍了。
與之前充斥著黑色幽默的作品如相比,《伊莎貝拉》的風格更加朴實,用彭浩翔自己的話說,就是「非常不彭浩翔」。
彭浩翔曾自述:「我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情感充滿著無限的興趣,之前大多關注的是男女感情,而這次表達的父女之情對我來說是一種新的嘗試。影片的整體風格非常朴實,不像我之前的電影那樣充斥著黑色幽默,可以說這部電影非常不彭浩翔。」
杜汶澤完成轉型 梁洛施鋒芒初露
《伊莎貝拉》是杜汶澤第一次擔任男主角的電影,也是他第一部任監制的電影。彭浩翔對杜汶澤的表演贊不絕口,他表示,這次觀眾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杜汶澤,以前他演的每一部片子都很『杜汶澤』,幾乎都是一出場就讓觀眾想笑。
可是這次不是喜劇,是個很嚴肅的文藝片,講的是倫理親情,他粘上鬍子演梁洛施的爸爸,兩人年齡差距並不大,這對他是個極大的挑戰。不過,拍的時候一切都很順利,他要告訴所有人,他是一個好的演員。
在彭浩翔的監督之下,杜汶澤這一次的表演完全呈現另一種風格。最後一場戲,杜汶澤和梁洛施扮演的父女一起吃飯。彭浩翔在監視器後面看著杜汶澤的表演,「很想哭。」
模特出身的梁洛施來自澳門,在片中扮演杜汶澤的女兒。芳齡17的梁洛施是英皇力捧的新人王,英皇有意把她培養成對抗張柏芝的新一代「少男殺手」。
彭浩翔對梁洛施的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我覺得梁洛施作為一個剛剛踏入電影圈的年輕演員,並沒有讓人感覺到演技的稚嫩,她把片中那個從小失去父愛的叛逆小女孩演活了。好像不是在演戲,而她就是那個女孩子,她的生活就是那個樣子。
我真的非常感慨,她達到了我全部的要求,甚至還超出了我的預期,她真的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演員。」雖然在柏林電影節上失落影後,梁洛施卻擁有了意外的收獲,獲西班牙導演Gernan垂青,接拍西班牙一部奪寶動作電影,是繼影後張曼玉及舒淇之後,另一個香港女星打入歐洲電影市場……
影評
精美包裝的糖果——《伊莎貝拉》
如今在香港能將破敗雜亂的生活環境拍得如此富有情調如此賞心悅目,除了王家衛,大概就只有彭浩翔了。可連片頭的字幕設計、音樂風格都做得跟王家衛電影如出一轍,「致敬」得未免也過於堂而皇之吧。
難怪有朋友要抱怨:香港出一個王家衛已經夠受得了,現在又冒出一個彭浩翔,豈不是要讓人郁悶死啦?香港電影圈,王家衛的追隨者甚多,但大多不成氣候。
倒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女導演索菲婭·科波拉偷得拳頭,在奧斯卡大叔手中騙得一座小金人,因此在得獎感言中對王家衛感激涕零。以彭浩翔的才華與抱負,無論亦步亦趨地跟在誰的身後都不會讓他覺得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同樣編劇出身,王家衛在台詞提煉、情調營造上下足功夫,而彭浩翔另闢蹊徑,在敘事上大玩障眼法。他擅長玩時空錯亂的游戲,影片伊始,他便利用跳切將在不同時空發生並無因果聯系的事連在一起,製造馬振成睡了張碧欣的假象。
當馬振成得知她尚未成年,讓她否認與自己發生關系時,張碧欣幽幽地說,你沒跟我睡過,但你跟我媽睡過。其實亂倫只是虛晃一槍,目的是為了讓觀眾更加確信他們是父女。當然,張碧欣亮明身份的一剎那還是達到了令人震驚的效果。
影片全篇貫穿著已經過世的張麗華(伊莎貝拉)的畫外音,她也在極力誤導觀眾對劇情的預測。她一邊描述母女相依為命的艱苦歲月,一邊又敘述她與馬振成的前塵往事,尤其是馬振成搶劫得手後陪她去醫院墮胎,而她只想著與他結婚,再輔之大量細節暗示,輕而易舉地便讓觀眾產生她為了愛情不顧一切將孩子生下來的判斷。
隨後,影片就順理成章地進入父女情深的常規橋段,其中穿插了尋找也叫伊莎貝拉的西施狗,以及張碧欣與馬振成女友們的鬥智斗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同時也為最後的劇情轉折埋入伏筆。
影片採用歷史大背景來襯托小人物的卑微命運,片中故事發生澳門回歸前夕。馬振成作為一個腐敗警察本來准備鋌而走險來逃脫法律的制裁。從馬振成的自敘中可以看到小人物的辛酸歷程,他說到在澳門做人很難的,腕上不能沒有金錶,因為「不是別人看不起你,而是看不見你」。
片尾,他在親情的感化下幡然悔悟,終於決定脫胎換骨坦盪做人,從此可以「見得了人,拜得了神」。影評人常常在王家衛的電影中讀出香港人面臨「九七回歸」的復雜心態,本片直接以澳門回歸作為故事背景,解讀應該相對容易一些,對此不感興趣的觀眾大可淡然處之。
倒是故事本身還有值得琢磨的地方,比如明顯受到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誡4》的影響,基氏原作講的是母親去世後,女兒安卡與父親米歇爾相處融洽,當她看到母親留下的信,才知她並非米歇爾親生,於是,她去引誘他,但他拒絕了,最後她向父親懺悔,她並沒有看過那信。
從這兩個相似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年輕後輩與殿堂級大師的距離,大師已然駕鶴西去,而後輩小子正在奮起直追,也可算是電影界的薪盡火傳吧。
影片的配樂在柏林電影節上榮獲銀熊獎,作曲金陪達為香港屈指可數的電影原創音樂家。不過,看完影片稍稍覺得不滿的是片中的音樂似乎有喧賓奪主的嫌疑,片中人物的話語只要一停頓,音樂便見縫插針地立即響起,幾乎沒有空白的地方。
音樂作為電影表現元素之一,服務於整部電影,根據需要有的地方做加法,有的地方做減法,可本片一味地做乘法,難免給人泛濫成災的感覺。繪畫尚講究留白,有些地方「無聲」可能比「有聲」能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縱觀本片,就像是一顆包裝精美的糖果,打開一層一層五彩繽紛的糖紙,發現裡面不過只是一根再平常不過的棒棒糖。這時你或許會恍然,原來觀片的樂趣不在於棒棒糖的滋味,而在於一層一層打開糖紙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