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如何分析電影人物心理變化

如何分析電影人物心理變化

發布時間:2023-11-15 06:24:05

㈠ 電影《驚天破》心理學分析

《驚天破》是導演吳品儒拍的一部警匪題材電影,在作者看來,這部電影無論從情節還是場面都還不錯。特別是該片對於人性的探討,具有一定的深度。

《驚天破》的情節是講一個叫「將軍」的嫌犯,出於內心的英雄主義情結,大肆殺害他認為該死的人。而在一次抓捕行動中,警察馬進與「將軍」同時開槍,「將軍」頭部中槍,馬進心臟被射穿。馬進移植了「將軍」的心臟……

車家偉是一名犯罪心理學教授,因為肝癌晚期,也做了肝臟移植手術,而他所移植的肝臟,也正是「將軍」的肝臟。

車家偉在他的課堂上說: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進行器官移植的病人,在口味方面會變得跟器官提供者一樣。他的學生問:教授,您教的是犯罪心理學,幹嘛要不停地講器官移植呢?車教授回答:如果一個人移植了連環殺人兇手的器官,會不會也會想殺人呢?

確實,車家偉在移植了「將軍」的肝臟後,也把「將軍」想殺人的心理「移植」了過來,變成了一個殺人兇手。

後面的情節,則是車家偉和馬進之間的鬥智斗勇,最後車家偉終被繩之以法。

這部電影的情節,有意思的就在於:馬進和車家偉同時移植了「將軍」的器官,車家偉繼承了「將軍」的變態心理特質。而馬進,心中的正義卻絲毫沒受到影響。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跟你(車家偉)不一樣」。

《驚天破》中,馬進和車家偉都因移植「將軍」的器官而受到影響。馬進以前是不吃辣的,術後卻開始吃辣。他和女朋友莫秀吃火鍋的時候,很自然的把菜往辣鍋里涮。莫秀問他:「你吃辣的嗎」?馬進說:「我吃辣,我一直都吃辣……我好像不吃辣的」。

車家偉,前面已經交代,他是一位犯罪心理學教授。有一個賢惠的妻子,一個可愛的女兒。可謂是人生贏家。在接受器官移植後,卻有了暴力傾向。電影中,車家偉是在夢游的時候試圖掐死自己的妻子。

器官移植影響人的心理變化,是有心理學的依據的,只是電影中的情節將這個依據進行了放大。心理和肉體決定了一個人不同於其他人的特質,心理學中,有關心理對身體的影響的研究有很多,從精神分析到認知神經,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研究證據。近些年來,心理學中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具身認知」。該理論認為生理(身體)體驗與心理覺知有著強烈的聯系,前者能激活心理感覺。當然,反之亦然。

作者認為,《驚天破》中,器官移植改變了二人的心理狀態,導演和編劇不僅僅是想說明「具身認知」的理論。而是想講包括身體在內的一切外在的原因,都能改變或者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包括價值觀。而這種改變和影響是潛意識層面上的,自己很難覺察和認識到。當莫秀提醒馬進「你吃辣的嗎」?馬進的第一反應是「我吃辣,我一直都吃辣」。車家偉也是在睡夢中有了掐死自己妻子的行為。

而接下來的情節,馬進意識到「我好像不吃辣的」,然後將菜往不辣的清鍋里涮。莫秀說:「變就變了,不用勉強自己的,好好享用」。馬進說:「我變了你不擔心嗎」?莫秀說:「人總是會變得嘛」。馬進開始繼續享用辣鍋里的涮菜。車家偉在試圖掐死妻子後,妻子和女兒表現出來的,卻是離開了家,離開了這個變得陌生的男人。

面對影響和改變,我們首先需要的是覺察。這一點,馬進和車家偉都做到了。其次,是需要接納。馬進繼續享用辣,女朋友也認為「人總是會變得嘛、好好享用」。這便是自己和他人的接納。車家偉的妻子與女兒的離開,則是拒絕接納。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車家偉在移植肝臟後,因為排異反應移植要吃葯。這也是自己不接納的象徵。

電影中,關於接納,馬進和車家偉還有一段對話。大意是:車家偉對馬進說接受了器官移植,如果生理上不接納,會產生排異反應,而更重要的是心理上要接納。而馬進,對車家偉的這段說辭並不置可否。

很顯然,車家偉認為接納,就是要全盤接受這種影響。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楊鳳池說:「容納(接納)是把不可忍受的變成可以忍受的。」可以見得,車家偉對接納的定義完全是錯誤的。他意識到自己移植了「將軍」的肝臟而產生了暴力傾向後,去找了主刀醫生,質問他把何人的肝臟移植到了他身上。醫生如實回答,車家偉不可忍受,將醫生殺害。從此,他更加堅定了肝臟的主人——「將軍」的信念: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是該死的,而法律無法主持正義,那麼只能親手將他們處決。從而,車家偉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馬進受傷期間,在醫院和一位病人下棋。車家偉見了,對那位病人說:「你是在跟人下棋,不是跟棋盤下棋,你只盯著棋盤而不敢看對方的眼睛,怎麼下得贏呢」?後來,馬進在跟車家偉的一次棋局中,車家偉對馬進說了同樣的話。馬進回答:「輸贏又如何?你贏了,還不是得推倒重來」?這個情節,似乎是觸及到了人生的意義層面。對啊,人生的意義不在於輸贏,而在於自己的內心。盯著棋盤,就是盯著自己的內心。傾聽內心的聲音,或者,是在盯著當下所走的路,只要「棋隨心動」,又何必在乎輸贏?盯著對方,是將外在當做自己的對手,贏了又有什麼意義?

電影的結尾,車家偉在一個富商的慶祝宴會上布置了炸彈,馬進找到車家偉,二人在一間房子里進行談判,這個房間能將炸彈所在的樓盡收眼底。車家偉想親眼目睹炸彈爆炸時,這個在他看來無比壯觀的景象。而警方想盡辦法要破這個局。馬進的辦法是,讓警察中的電腦高手將時間調快幾秒鍾(具體時間記不清了),然後用技術手段將二人所在的房間的窗戶上進行投影,模擬炸彈爆炸的情景。車家偉看見自己的計劃完美實施,得意忘形說出拆解炸彈的密碼。警方搶在最後設定的時間拆解了炸彈。投影消失,出現在車家偉和馬進眼前的,是富商慶祝宴會的煙花綻放。

投影中,炸彈爆炸的火光和慶祝晚宴煙花的火光,前者屬於車家偉,後者屬於馬進。一個是虛幻的,一個是真實的……

㈡ 電影《心靈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學)的問題

通過性格心理學來分析《心靈捕手》這部電影,在一個具有保護殼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禦機制(保護殼)

在一部擁有著積極變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有著明顯的「創傷」的主人公(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在電影的一開頭,主人公們認為他們的生活並不存在著任何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被生活困住的他們必須克服他們原本相信的謊言。

通過改變和正視自己的缺點,才能邁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創傷」通常源於過去的一些經歷,在《心靈捕手》中男主角威爾的創傷來源於童年時虐待自己的父親。這一過去的傷口引發了威爾的自我防禦,他認為對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會導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傷害。

作為一名電影的編劇,有時用這種方式思考電影中的人物會讓人覺得抽象,但將軟弱轉化為行為的一種方法是使用防禦機制。那麼什麼是電影人物的防禦機制呢?其實,自我防衛機制是角色們戴著的面具,用來隱藏他們的內在自我。



而他們所迴避的,所害怕面對的這些東西,往往都阻止著他們變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旁觀者清,我們在為電影主人公們加油打氣的同時,也是給我們自己鼓勁,因為在電影中,我們或許也看到了自己不願意在生活中面對的真相。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和主人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因為我們和他們一樣,都需要改變,都需要宣洩。

(2)如何分析電影人物心理變化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數學難題難不倒他,但卻對於心理輔導,威爾卻特別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業不太成功的心理輔導專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從而使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

㈢ 電影如何表現人物心理

1·首先,最直接且自然的,就是台詞。比如CBD的精英跟老家的村民隨口寒暄一句「我家在66樓,晚上能很清楚的看到黃浦江的夜景,可漂亮了。」表面一句簡單的贊美,話里話外的信息量卻極高。 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慾望,都在一來一回的對話間暴露無遺···
2·與之對應的,是表演的肢體語言。 一笑一顰一回眸,表達的情緒觀眾盡收眼底,這是最顯而易見的。
3·此外次,還有人物內心的獨白。 「寫信、寫日記、講故事」都能讓人物內心瞬間有了話語權,把那些不可描摹的情緒跟觀眾娓娓道來。
後面的,就屬於導演的發揮空間了
3·象徵體系。《隱秘的森林》里一整套的隱喻系統,都能對應人物的心境。比如父親「審問」朱朝陽時旁邊煩人的蒼蠅。
4·鏡頭語言。鏡頭要穩還是要晃?剪輯要慢還是要快?都能傳達出人物或沉穩或緊張的狀態。
5·聲音設計。心臟蹦蹦跳、腦子嗡嗡叫····優秀的聲音設計能最傳達出最細微的變化,以此呈現人物的心理變化。

㈣ 誰能從《沉默的羔羊》這部影片中運用心理學的知識解析出各個主要人物的心理狀態要具體點,謝謝哦!

「羔羊」就是女主人公幼兒時在農場的一段遭遇而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的深深的創傷。家貧,父死,孤兒一樣漂泊的童年,讓幼小的史達琳對周遭的事物充滿了恐懼,她想逃出農場,救走即將被屠殺的羔羊,哪怕一隻也好。可是她失敗了,她被送到了孤兒院,她帶走的羔羊還是逃脫不了被屠宰的命運。從此以後,即使史達琳拚命地讀書,在讀書中競爭,在競爭中取勝,她的心靈深處始終有一隻羔羊在尖叫,可她並沒有意識到,那正是自己內心脆弱的呼號。潛意識中她認為自己是弱者,不敢接受兒時的遭遇,逃避與心靈深處的直接對話。但是她卻在逆境中顯得異常的堅定、老練,靠著意志力將恐懼深藏在平靜的外表之下,她不要任何人知道她的「懦弱」,她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
就在史達琳以為自己已足夠堅強,也認為可以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時,命運再次粉碎了她天真的想法。作為FBI預備警員,史達琳接受了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部委派的一項工作,表面上是給優秀的她一次鍛煉的機會,實際上她只是人手不足時用來湊數的小棋子罷了。這一切都被漢尼撥.萊克特博士一眼看穿了。他就是史達琳這次工作的對象,一個權威的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古典文學家(在《漢尼撥》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在下文中會具體分析)。他因涉嫌殺害多名患者而被關押在州立精神病犯罪醫院。由於他是著名的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因而不少學者、研究人員,甚至是FBI的行為科學部都想搞到關於漢尼撥.萊克特的重要的精神調查情況。可是他本人卻極不合作,幾年來無數的拜訪者都是空手而歸。千篇一律的調查問卷勾不起他的胃口,枯燥乏味的牢籠生活磨滅了他的耐性,就連遠遠在外的調查者都逃不了他的魔掌,瀕臨垂死邊緣。他高高在上,蔑視著周圍的一切。他永不變的是那雙鋒利的眼睛,任何人內心的想法都逃脫不了他的窺視,他會揭發出你苦苦隱藏的秘密,毫不留情地,將你擊潰在痛苦與絕望中。
史達琳來了,她抱著信心與勇氣走進了那間地下室,是如此的清高,矯健的步伐中看不出隱藏在內心的恐懼,那伴隨了她十幾年的夢魔。只要填完調查問卷,史達琳就算完成任務了,整個過程都在掌控之中,即使博士不合作也沒關系,完成報告是沒有問題的。史達琳依照接受任務時得到的忠告,努力避免與萊克特博士過多的交談。可是眼睛是不會說謊的,萊克特褐紫紅色的眼睛又捕捉到了絕好的獵物——那雙看似堅定的眼神中隱約閃爍著不安與驚恐。一雙迷人的眼睛吊起了萊克特的胃口,他對研究面前這個女孩的經歷充滿了興趣,決定和她玩下去。漸漸地史達琳掉進了他的陷阱,同時她的命運也悄悄地偏離了軌道。
沉默了多年的萊克特開口了,可他不願接受調查問卷上的那些心理咨詢,他根本就對那一套不屑一顧。他最敢興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鑒賞別人的痛苦以及細致入微地掠取他人的隱私。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所以當史達琳第一次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爭強好勝的性格。他開始貓玩老鼠似的逗玩這位實習生。他開始吊史達琳的胃口,主動提供行為科學部一直在設法緝拿卻始終沒有成功的殺人兇手,剝了五張人皮的變態兇手「野牛比爾」。這樣一來,倒還真的吸引了史達琳,誘使其慢慢走進了反被利用的圈套。
萊克特是狡猾的,史達琳是單純的。急於破案的史達琳迫切地需要線索,雖然首先的線索是萊克特主動提供的,然而往後他卻又不直接告訴你;更甚至於,善於心計的他,每到關鍵時刻或每當史達琳差不多摸清了頭腦時,他就故意不再往下說,而要史達琳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他作為往下談的條件。於是,史達琳苦苦深埋於心底的那段幼兒時的遭遇就這樣被萊克特一點一點地挖出來了。
史達琳渴望成功地破案,解救重要的人質。她並沒有意識到這不僅是出於職業的本能,同時也是她潛意識中的一種掙扎,她掙扎在羔羊的尖叫聲中!萊克特發現了這一點,他知道史達琳在「野牛比爾」的案件上會堅持到底,因為從她在蒙大拿牧場的那段經歷,讓萊克特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史達琳心中一直有一個無法擺脫的尖叫聲,那便是可憐的任人宰割的羔羊。對於克拉麗絲.史達琳而言,如果說她幼兒時在牧場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是真實的話,那麼她長大後心中時不時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徵的意義,它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徵了這些人在孤立無援中發出的呼號。史達琳無法擺脫心中的尖叫,從前是因為無法拯救那些弱小的羔羊脫離被屠宰的命運,而在心中永無止境地悔恨;現在則是因為受害者都是弱小的女性,這就使史達琳更多了幾分切膚之痛。她想像著她們生前的處境,回憶著她們受害後的慘狀,最後一切便凝聚到一個聲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就是這樣一種召喚,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潛意識中她認為只有親手抓住罪犯,才能平息在心中尖叫的羔羊,停止這種聲音!萊克特十分清楚這一點,同時也利用了這一點。

㈤ 電影《飛越老人院》中的老年人具有哪些心理特徵

(一)老年人小心謹慎
1、重視准確、忽視速度
心理學家發現:老年人在做一件事情時,往往比較重視完成任務
的准確性即比較注意避免犯錯誤,而對完成任務所花時間的長短並不是很在意。生活中老年人常常嫌年輕人做事毛手毛腳,不夠踏實認真。
2、不會輕易冒險
老年人表現在行動上的另一種小心謹慎就是做事穩扎穩打,輕易不願冒風險。這也是一般人對老年人的一種印象深刻的看法。心理實驗證實:老年人寧拿較低的工資,也不願冒較大的風險去選擇一份有機會得到高工資的工作。
(二)老年人「固執」
性格是一個人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的社會生活環境所持的一種態度和行為方式,是心理特徵的一種穩定表現。進入老年期之後,人的活動能力和生理機能就開始逐漸衰退。許多在年輕時意氣風發、活潑向上的人,到了老年期之後就變得低沉、緩慢和淡漠。此外,老年人由於一生經歷眾多,經驗豐富,因此其性格特點就更為突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個人思想的逐漸成熟,老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逐漸成型,有了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事的模式。那些不了解老年人身心特點和個性特點的人就會感覺到老年人是越來越冥頑不化和固執己見了。
對於個性特點較為固執的老年人,有一種心理技巧和策略可以一試,就是低球技術。其具體做法就是:先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待老年人接受了之後,接著再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這個要求需要老年人負出比第一個要求更多的物質和精神代價。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使用低球技術比直接提出那個較大的要求來得更容易,並且為老年人接受。
(三)老年人愛「嘮叨」
俗話說: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老年人一但上了年紀之後,說話就開始重復,早就過去的一件小事也會嘮叨個不停,而且對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還深信不疑,決不屈從別人的意見。
老年人由於生理衰老的原因,開始顯得精力不夠充沛,許多事情自己不能直接參與,或者無法再象年輕時那樣從容和瀟灑地把事情做得較為理想。因此,他們只好通過說話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緒,這樣他們才會覺得心理平衡。同時由於自尊心的強烈作用,老年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和觀點都會進行堅決地維護,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自我防衛。這個時候,老年人為了排出寂寞,也會藉助重復和嘮叨的語言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點熱鬧的氣氛;老年人最善於津津樂道的就是自己的陳年往事,自己以前取得的成績,這都是為了能得到一點心靈上的慰籍,以解脫現時的空虛和無奈。

(四)老年人的「懷舊情緒」
對於過去的時光和以往美好時代的懷念之情,感染著全世界的老人們。這種現象也可以理解為多數老年人對不斷變化、急劇動盪的當今時代感覺到無法適應,從而企圖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
古語說得好: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人到老年,彷彿思想就開始退步,不再象年輕時那樣憧憬未來,而是開始對自己幾十年走過的路進行回味和自我評價,說的話和做的事都帶著濃厚的懷舊色彩。由於退休之後突然之間就失去了生活奮斗的目標,生活的節奏也驟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態漸漸地進入到一種安詳和寧靜的停滯狀態。
在心理上,由於老年人不太可能在獲得新的、重大的成就和自豪感的滿足,於是就轉而進行自我的心理平衡的維護,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不斷地去回憶和談論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榮譽。對於那些背井離鄉在外生活了半輩子的老人們來說,只有對故鄉和往事的懷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麗而又富有詩意的精彩篇章。兒時的朋友和玩伴,甚至家鄉的飯菜,老家門口的一棵棗樹,兒時玩的一種游戲等,都會引起老年人強烈的懷舊情緒。
許多老年人還會覺得和他們同輩的人相處更舒服,和那些曾經共度人生、軼事、特別是幼年一起長大的同伴,他們會覺得更為親切,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共同回憶。
(五)老年人的「返老還童」
有的老年人,雖然已年屆花甲,生理機能日漸衰退,體力也大不如前,從外表看來已經是一個典型的老年人形象了,然而他們的內心和言行舉止表現得卻象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如《射鵰英雄傳》中的老玩童---周伯通一樣。
這些老人與那些承認自己已經衰老的老年人不一樣,他們的脾氣和性格隨著年齡的變大反而越來越幼稚起來,時常表現出與實際的生理年齡不相稱的語言和行為。如在自己的親戚、朋友面前顯得不拘小節,蠻不講理;情緒激動,得理不饒人;對生活中的事物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好奇心;常主動要求別人過多的照顧和關懷;總是要求老伴或子女陪在身邊;挑剔飲食等。
其實,老年人小孩化並不是什麼壞現象,不僅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其科學道理,而且老年人的這種變化對其身心健康是極其有利的。
平日里,老年人如果能夠經常到室外走動走動,除可活動筋骨外,更重要的還可以接觸陽光進而促成皮膚合成維生素D,改善腸道對鈣的吸收,減少骨質的丟失,同時也可防止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老年人經常參加一些有益的文娛活動,如唱戲、跳舞、垂釣、下棋等更可使其身心愉悅,避免消極的自我暗示。此外,心理學家發現,兒童智力玩具也同樣適用於老年人,因為老年人在玩玩具時,可以通過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而使大腦得到有效的運用,防止因疏於用腦而導致加快老化。
(六)老年人的依賴心理
許多老人的肺腑之言,他們並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他們渴望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不會受到過大的挑戰,他們依然希望自己在家庭中能發揮以前那種一家之主的作用,最起碼的應該受到別人的重視和注意。他們希望自己無論在經濟上、情感上,還是在生活方面,都能是一個獨立的自我。
由於生理和社會上的一些客觀原因,老年人在獨立性與依賴性兩者之間的斗爭中,會不自覺的向依賴性方面轉化。一個老人通常都會想去操縱一位自認為比他強的人,這樣他就會得到一位保護者,也就可以減低他自己的緊張和憂慮,得到一定的滿足感。同時這位保護者還可以協助他面對那些具有威脅性的環境。一但找到了這樣的人,或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時,老人的心理壓力便會大大的減少,而且焦慮不安的感覺也會逐漸消失。
在老年人的老化過程中,有三種典型的依賴:
1、經濟上的依賴:
產生於老年人不再是一位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者,而必須依賴退休金與社會救濟金或者是社會福利、家庭贈與時。
2、生理上的依賴:
產生於當老人的身體功能逐漸衰退,而且不再允許他做那些必要的活動時,如散步、逛街購物、走親訪友等。
3、社交上的依賴:
產生於當老人失去了在他生活上具有重要意義的那些人時,這種情況使得老人減低了對社會的認識,減低了個人的力量,並且限制了老年人的社會活動范圍。
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一般可以分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依存需求
老年人在離退休之前,生活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工作群體、朋友群體中,他們的交往、歸屬等需要多多少少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而退休之後,離開了原來的工作群體,與朋友的交往也顯著減少了。在這種情況下,家庭就成了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精神寄託的地方。然而由於年老體弱,老年人在家中的大部分時間還是無所事事,而自己的子女也都成家立業,不在他們身邊,因而他們很容易產生失落感和孤獨感。在與外人的關系中,他們渴望在生活上予以照顧與幫助,在心理上尤其情感上能夠得到溫暖與關懷。
(二)自尊需求
離退休或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社會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化之一就是他們由供養者變成了被供養者。這個時候,作為他們雖然覺得自己進入老年,工作能力和經濟收入都不及以前,但還是非常希望子女象以前一樣尊重自己,至少不能把自己當成未成年的孩子甚至是一個廢人來看待。因此,在同老人進行交往中言行舉止都應該敏感地注意到老年人的這種心態,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
(三)求助需求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健康狀況的退步,活動和生活自理能力都逐步下降,這時候越來越需要別人的幫助與照顧。這種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們就會產生憂郁、怨恨等消極情緒,甚至會產生被遺棄的感覺。從市場反饋的信息得知,越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越是渴望我們對他們的健康服務,從而也最容易產生對我們保健品的接受。
三、老年人健康狀況與疾病特徵
(一)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老年人因為機體衰老,各種疾病明顯增多。根據對中國城市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健康調查,證明老年人的疾病狀況是很普遍的。
以下是北京某醫院對967名65歲以上老人進行疾病的調查結果——
所患疾病 人數 百分比
患一種或多種疾病 967 100%
因疾病導致卧床不起 169 17.5%
高血壓 531 54.9%
前列腺疾病 411 42.5%
冠心病 230 23.8%
慢性支氣管炎 352 36.4%
老年性白內障 699 72.3%

(二)老年人的疾病特徵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老年人幾乎完全沒有健康的,他們幾乎都受一種或幾種疾病纏身的捆擾。因此,做為市場營銷人員要充分了解每一位老年人的疾病狀況和特徵,將他們與產品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服務為老年人進行健康咨詢或健康理療,從而為老年人帶來身體和心理方面的健康。
老年人的疾病特徵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
1、對老年人來說,疾病很少是單一的,也就是說,往往是不同生理系統的疾病同時存在。比如由高血壓引起的腦猝中,有肺氣腫、冠心病,還可以見到胃潰瘍等。所以,老年人在醫院被診斷出5—6種疾病的情況是很多見的。
2、潛在性疾病眾多而其症狀卻不穩定、明顯。由於潛在性疾病的存在,往往發現一種疾病的同時,也可以把潛在性疾病診斷出來。
3、在老年人中,某些疾病的症狀極不典型。例如中年人經常會出現伴有劇烈胸痛發作的心肌梗塞,但老年人幾乎就沒有這種症狀,常常只是輕度的胸前不適感,這往往容易使疾病在不被察覺中而漸漸地嚴重和惡化。
4、老年人的疾病多是慢性疾病,在治療上也比較困難。一種疾病的出現,可以合並其它系統的疾病,例如:糖尿病的存在,容易引起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等疾病。
四、影響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心理因素
每一位老年人都希望自己過上健康、幸福、祥和的晚年生活,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從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各方面綜合考慮對老年人晚年生活產生影響的主要是生理心理因素和社會心理因素。
(一)生理心理因素
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老年獲得晚年幸福生活的前提條件。如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在對抗疾病中度過,那首先老年人將不得不承受疾病的折磨。面對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兩方面所造成的痛苦,無法安度晚年幸福生活。
要盡可能地給老人提供多方面的健康知識,定期為老年人做免費的疾病檢測,禁止老年人無節制地飲酒和濫用葯品,督促老年人經常進行合理的身體鍛練,多為老年人創造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為老年人更充分地發展其個人愛好和興趣創造條件等。
(二)社會心理方面的因素
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所具有的精神寄託和追求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尊重
老年人奮斗一生,雖然不事事如意,但總有一些方面是自己較為滿意的。所以,老年人會有意無意保持一些自己已有的習慣和行為方式,他們尊重自己對生活的選擇,對自己的過去並不總是覺得愧疚和後悔,他們會盡可能客觀和公正地對自己的一生做出一個合理的評價,同時也希望別人對自己有相同的看法。
2、人際交往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希望獲得更多的、持久的、親密的人際關系,尤其在退休之後,人際關系遽然減少,老年人會產生很強烈的失落感。如果能夠有人和他們聊天,娛樂,他們會更容易對付晚年生活所帶來的人際危機。
3、親密而忠誠的關系
由於老年人在公眾中固有的不利形象,老人在進入晚年之後,往往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冷落。其實,老年人很怕這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他們依然很懷念過去大家對自己的尊重。
4、獨創性
老年人並不希望著被人擺布與安排的生活,他們往往對自己的晚年有自己的安排和打算。對於那些已有抱負心的老人,他們更不希望被別人牽制,獨立生活,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點。
5、安靜的生活環境
老年人戎馬一生,好不容易到了退休可以安享晚年恬靜舒適生活的時候了,他們都不希望還有什麼家庭瑣事要自己去操心和勞煩。他們嚮往著輕松愉快的生活,盡情地發展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與自己喜歡的人交往,做自己喜歡的事,從而體會安享晚年的樂趣。
6、內在的精神活動和受人尊重
老人到了晚年,總喜歡獨自地,心平氣和地感受和分析自己的內心體驗,他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可以靜靜地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細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所以,他們很反感別人的打擾和干涉,更不會因為他人的因素的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念。
7、愛撫和關懷
無論是與老伴共度晚年的老人還是孑然一身的老人,都需要晚輩或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他們喜歡溫馨的家庭感覺,希望與人和睦相處,人人之間笑容以待,相互關懷,相互幫助等。

㈥ 電影電鋸驚魂豎鋸人物心理分析

他和前妻離婚,自己的孩子又胎死腹中,孤獨並且抑鬱,於是john選擇了自殺,但是未遂,他被搶救了回來,在生死之間,他體會到了所謂的生命的真諦。於是他想讓更多的人理解他的發現,不要浪費生命,他開始用設計機關,算計對象,觀察對象來麻痹自己,其實他自己還是對生活充滿了恐懼的,他不敢再去面對無力蒼白的生活,如果自己不做點什麼肯定又會被生活打敗的。但很明顯他選擇了錯誤的方式,用機關讓人通過自殘來獲得救贖,你以為你自己是神么?每一個機關都不是必殺,一定有辦法自救,但自救就是自殘,這種設計更應該說是一種偽善!說白了john或者他的弟子們都是生活中的loser,對生活充滿了絕望,這對死亡充滿了畏懼。但是他們通過所謂的機關控制他人的人生乃至生命,也許被他選中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陰暗面,但世人誰有沒有呢?那些所謂的幫你獲得救贖只是john一種幼稚的自我麻痹的借口罷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分析電影人物心理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周星馳電影經典對白 瀏覽:866
電影43中文 瀏覽:522
愛人同志電影在哪裡拍攝的 瀏覽:908
情人節上映的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335
下載bt電影沒有字幕 瀏覽:151
女生問我電影劇情啥意思 瀏覽:172
有哪些電影是100分鍾的 瀏覽:731
電影男主律師找女主離婚 瀏覽:856
電影大微商在哪裡下載 瀏覽:903
高粱大麥熟電影劇情介紹 瀏覽:576
80年代電影演員周嵐 瀏覽:298
勵志電影中小學生 瀏覽:719
信用卡怎麼搶電影票 瀏覽:449
電腦看電影的免費網站哪個最好 瀏覽:49
張國榮前程似錦電影演員表 瀏覽:791
侏儒電影有哪些 瀏覽:988
小學生看勵志中文電影 瀏覽:481
張家輝電影片段學粵語 瀏覽:679
小東北看電影 瀏覽:643
在電腦上如何看電影分享會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