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
《爵士歌王》。
《爵士歌王》由艾倫·克羅斯蘭執導,艾爾·喬森、梅·麥卡沃伊等主演的愛情歌舞片,於1927年10月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描述了主人公一心想成為百老匯明星,卻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多年後,背井離鄉、更名改姓的他終於登上了舞台,在舊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的故事。
該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歌舞片;它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它於1929年5月16日獲得了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特別獎以及入圍最佳改編劇本獎 。
(1)有聲電影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傑基(傑克·羅賓)
唱詩班的領唱人拉比諾維茲的兒子傑基,天生擁有一副好嗓子以及非常強的動感。傑基的爸爸希望他成為未來唱詩班的領唱人,但是傑基卻不肯,他想當明星。
傑基在業余時間常到他們街區最熱鬧的馬勒咖啡館的露天庭院唱流行歌曲。他爸爸發現後,拚命地抽打他。倔強的傑基沒有哭,他吻別淚流滿面的母親後離家出走了。
演員:
艾爾·喬森(Al Jolson,1886–1950年),出生於俄國,美國歌唱家、表演家。以扮演黑人著稱。
1893年赴美,在華盛頓長大。1909年參加L.多克斯服泰德里黑人游藝團。因在百老匯主演《美麗的佩莉》(1911)、《邦博》(1921)等音樂劇而大受歡迎。1927年主演了第一部將音樂、對白與畫面配合處理的影片《爵士樂歌星》。
2. 世界第1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1926年開發出一種被稱作「維他風」的唱片伴音系統,並利用該系統拍出了第一部帶有聲音的影片《唐璜》,但這部影片中的聲音還只限於一些音樂。次年,華納又推出了《爵士歌王》,這部影片不僅有音樂,還加入了一部分對白,所以被看作是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片。電影聲音的出現,為電影藝術拓展了新的表現空間,在電影史上無疑是革命性的成果。但在最初階段,「美國觀眾爭先恐後地來觀看這些音樂片,他們對於唱詞和歌手嘴唇動作完全一致的現象,感到十分驚奇,但另一方面,這種新的技術卻受到卓別林、金?維多、雷內?克萊爾、茂瑙、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無聲藝術大師們的貶斥。」因為擔心聲音的出現會影響到觀眾對畫面和演員表演的關注,威脅到默片時代已經頗有成就的電影的獨特藝術品格,這幾位默片大師還曾聯合發表了一篇有名的反對對白片的宣言《有聲電影聲明》。而由於當時的錄音技術還十分不完善,聲音的出現的確從很多方面影響到了電影藝術的發展。比如創作者在片中毫無原則地加入大量聲音,使整部片子充斥著無聊嘮叨的對白和莫名期妙的音響,結果這些毫無藝術美感可言的聲音很快就使觀眾感到荒謬和厭倦,而且也造成了電影美學的倒退。
3. 有聲電影的創始人是誰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
據IMDB上的權威論證,英國的Louis Le Prince才是真正的世界電影之父,他在1888年就成功在銀幕上放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Roundhay Garden Scene》!只有短短2秒鍾!卻比法國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還早3年。
同年他又做出了另一部2秒鍾的電影《Traffic Crossing Leeds Bridge》 (1888)!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1891)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看來大家的觀念應該改改了,不是盧米埃爾也不是愛迪生,而是英國的勒普林斯(1842-1890)。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青》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青》於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4. 有聲電影由誰發明的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有聲電影發明者--愛迪生
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
5. 有聲電影 誰發明的
1910年8月27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有聲電影發明者--愛迪生
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項發明:有聲電影。一些經過挑選的觀眾被邀請到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的愛迪生實驗室,觀看把留聲機的聲音和電影攝影機上的圖像聯系起來的電影機。
其他人也曾想過發明有聲電影機,但無一成功。愛迪生的貢獻在於他在同一時間里把聲音和圖像同時記錄下來,而這一點,其他人是無法做到的。通過運用一台既可留聲又可攝影的機器,愛迪生可以讓演員在拍攝過程中自由地來回走動,而這在過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6. 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艾倫·克羅斯蘭導演的《爵士歌王》,於1927年10月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歌舞片,它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
該片描述了主人公一心想成為百老匯明星,卻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多年後,背井離鄉、更名改姓的他終於登上了舞台,在舊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的故事。
(6)有聲電影代表人物擴展閱讀
有聲電影的誕生:
1895年電影誕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啞巴」的缺憾,人們想了種種辦法讓它「說話」。剛開始 ,電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時候讓配音演員站在幕後說話。這種方法採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淘汰了。
後來,有人又想出一個辦法:在電影放映現場進行音樂伴奏。這個辦法比較受歡迎,曾風行了將近三十年,直到有聲電影產 生才結束。
畢竟這些辦法只是彌補了觀眾的聽覺缺憾,從根本上不能解決觀眾對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問題。於是,有聲電影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觀眾的需要應勢而生 了。
7. 卓別林的有聲電影有哪些
卓別林的有聲電影包括《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和《舞台生涯》(1952年)、《一個國王在紐約》(1956-1957)。網路3部,本人剛發現並添加了紐約王,其他尚未尋找到,紐約王是卓別林晚期的作品了,如果不是他點餐那段表演,我幾乎認不出來了。那時候已經顯的老了。
網路上記錄《摩登時代》雖然無人聲,但是有機械聲,所以也可以認為是有聲電影。
8. 第一部有聲電影誕生於哪年什麼名字
10月6日,在美國公映的由華納兄弟公司拍攝並上映的《爵士歌王》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有學者認為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6年華納公司拍攝的《唐璜》),由喜劇演員喬爾森主演。
9. 百年傳奇邵逸夫能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的原因是什麼
lz你好
「天一」成立之初,清一色是家族班底。老大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仁枚精於發行,老六邵逸夫則擅長攝影。創業之初,他們分工合作,完成一切工作,公司猶如家庭式作坊。其攝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當時上海灘搶吃電影這碗飯的公司不止一家。「天一公司」遭到鐵壁合圍式的圍剿。為求一條生路,老三邵仁枚想到東南亞去發展。初到新加坡,浙江口音的邵仁枚被來自廣東、福建的新加坡華人拒之門外,幸得一位浙江老鄉的幫襯,邵仁枚帶去的幾部「天一公司」的片子才很快大受歡迎,一時爆棚。邵仁枚忙得不可開交。只得拍電報回國,要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1926年,剛從中學畢業的邵逸夫趕到了新加坡,協助三哥開拓南洋電影市場。創業的時日里,他們像苦力一樣,扛著電影機和影片,在烈日下長途跋涉,深入到華僑眾多的農場去放露天電影。那時的放映設備還很落後,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搖片子,一場電影放下來,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13] 1930年,掛牌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先後買下了美芝路的新娛樂劇院和曼舞羅戲院,專門上映天一公司的新電影。[13]
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經濟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不少電影院也不得不關門停業。邵氏兄弟決定堅持下去。同時邵逸夫也意識到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有聲電影相比,自己的無聲狀態定將被淘汰,於是提出了拍攝有聲電影的建議。邵逸夫從美國回到新加坡後,在他的電影院瑞安上了有聲設備。[13]
1932年,他高價請來粵劇名伶薛覺生擔任主演,自任製片和導演,拍出了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轟動一方。有一次在泰國放映時,觀眾硬是把留聲機砸開,要看看是不是有人藏在裡面。邵逸夫以後每次放電影都要派專人保護留聲機。這部電影為邵逸夫大規模進行電影製作轟開了道路,影片成本1萬元,僅在廣州一地的放映收入,就達60萬元。這一成功不僅使邵氏機構轉危為安,也讓邵逸夫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有聲電影的開山鼻祖。
20世紀30年代中期到二戰前,邵氏兄弟在東南亞一帶已經擁有139家電影院和9家娛樂場。然而,殘酷的戰爭徹底毀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經營20多年創立的龐大產業。1937年後,日寇的野蠻入侵打亂了邵氏影業的發展進程。邵氏慘淡經營,直至難以為繼,被迫關門了事。戰爭結束後,邵逸夫考察了澳大利亞和美國,迫切地感到邵氏的電影事業不應該只是恢復舊業,而是要重新創立一個全新事業。他決心要尋找一個地方,實現他對電影事業的理想。他最後選中了香港。[1] [4]
邵氏影城
邵氏公司全體人員合影(4張)
20世紀50年代,香港得歷史機遇,百業興盛,電影業也不例外。1957年,邵逸夫正式移師香港,以50歲年紀為開辟事業新天地而搏命。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想搶佔香港這個制高點,還要建立自己的影院和出品自己的影片,而後者難度更大,關鍵要有製作優質電影的攝影廠。建廠就得買地。香港地少供不應求,他只買得清水灣一塊地皮。那是一座荒山,夷去60英尺為平地,在上面建製片場,這便是後的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這項工程僅地價和土方就花費近50萬港元。此後,從這里拍攝的影片源源流向邵氏電影發行網,每年高達40多部影片,遠遠超過香港其它電影公司的影片產量。[13]
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1300人,被外國傳媒譽為「東方的好萊塢」。邵逸夫到香港之前,香港的電影院實行分級制,本土出品的電影只能在低級電影院放映。邵逸夫在報紙上大登廣告,招聘人才。不久,陶秦、李翰祥、卜萬蒼、岳楓、羅臻、何夢華、嚴俊等名導演來了;林黛、李麗華、樂蒂、張仲文、丁紅、丁寧、陳厚、趙雷、關山等名演員也來了。此外,邵氏公司還物色到一大批攝影、製片、化妝、剪輯等方面的人才,不少劇作家也前來應聘。邵逸夫首先聘用鄒文懷當他的《電影周刊》主編。《電影周刊》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特別是「影星生活」、「邵氏明星」、「國際影壇消息」等欄目,吸引了大批年輕人。[13]
就在這座電影城中,邵氏兄弟先後拍攝了1000多部電影。為了打響邵氏影城的第一炮,邵逸夫親自挑選劇本,從幾十部劇本中,最後選中了描寫貂蟬故事的《江山美人》。然而預算費用至少要花100萬港幣,便勸邵逸夫放棄這部片子。但邵逸夫大膽起用年僅30歲的李翰祥擔任導演,《江山美人》一炮打響,創下當時香港電影票房最高紀錄,並且囊括了第五屆亞洲電影節五項大獎。這部電影不但使邵氏公司站穩了腳跟,也使李翰祥一舉成名。緊接著,邵逸夫又不惜重金,把《楊貴妃》、《梁山伯和祝英台》搬上了銀幕。《梁山伯和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有位老太太居然連看了100多場。各種報刊爭相評論邵氏出品的電影,歐美人也紛紛前來訂購邵氏的影片。[13]
進入六十年代後,邵氏公司攝過一千多部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幾十項大獎。最盛時,每天有100萬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文懷、張徹等。[1] [4]
詳情請見連接希望可以幫到你哈~!http://ke..com/view/16414.htm#3_1
10. 「有聲電影的鼻祖」是指
有聲電影的鼻祖——邵逸夫
邵逸夫叱吒娛樂圈大半個世紀,打造邵氏、無線兩個電影、電視王國,培育了數之不盡的演藝人才,更是香港乃至全球最高齡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園建築遍布中國各個城市。這位老人所經歷過的百年,遠比他所拍攝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要精彩動人。
邵逸夫的具體介紹:http://ke..com/view/16414.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