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柏林的女人最後片尾字幕,誰知道什麼意思
影片的結尾那老頭的確把他的妻子殺了,因為他不想看到他的妻子是現在這個樣子,沒有任何防備,沒有人活著的尊嚴而且被疾病折磨著。老頭好像是有了幻覺所以才看到了他的妻子,所以他跟著他的「妻子」走了。
相關資源:
柏林的女人Anonyma-EineFrauinBerlin(2008)
鏈接:https://pan..com/s/1VisUI1N0YJ90s-nkcjyybw
⑵ 柏林的女人裡面俄軍士兵是誰演的
葉甫根尼·希迪金(Yevgeni
Sidikhin)俄羅斯演員,曾參演的電影有《27個遺失的吻》《柏林的女人》《神索飛天賊》《冰吻》《被霜凍灼傷》等。
⑶ 柏林的女人的幕後花絮
電影因為題材敏感,上映後引起了多方的關注,於國際與德國本土都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在聖巴巴拉國家電影街上,獲得了最佳國際電影獎,並在有「德國奧斯卡」之稱得德國電影獎中占據了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效的提名。原著小說的時間跨度是從1945年4月20日到6月22日,只有短短的兩個月。而原著小說的出版也是一波三折,先是在作者的朋友之間傳看,被其中一位作家朋友Kurt Marek負責推薦宣傳,得以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先後在美國、英國出版,卻沒有受到德國文壇的關注,直到近年的再版,才又一次備受矚目,並被搬上銀幕。在小說最初出版後,經由作者的要求下,封面上的署名為無名氏,以保護她的安全。直到她死後,其真實姓名Marta Hillers才被披露出來,又引發了一陣爭議。Marta Hillers被認為是「第三帝國(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小規模的宣傳員」。
影片由在德國頗具影響力的馬克思·法貝爾布克執導。他最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義大利從事戲劇方面的工作,後來去德國慕尼黑學習並為康斯坦丁電影公司工作。在執導過一些舞台劇和電視劇後,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戰火中的伊甸園》就讓他受到了世界的矚目,該片提名了當年的美國金球獎,並在柏林電影節拿下了最佳女演員的獎項,於其他國家的著名電影節上也都有所斬獲。《戰火中的伊甸園》的故事背景就設定在二戰時的柏林,講述了一個德國女人和一個猶太女人之間的感情故事,讓炮火見證了一段比生命更加偉大的愛情,感動了無數觀眾。作為他的第三部電影作品,《柏林的女人》再次將鏡頭對准了硝煙籠罩的柏林,關注著身處在戰爭年代那些不幸女人們的命運。由於上次愉快的合作,《戰火中的伊甸園》的主演之一朱莉安·科艾勒再次出演了《柏林的女人》,這位柏林影後的參演為電影增加了不少分量。而出演女主角的尼娜·霍斯更是在2007年憑借《耶拉》剛剛摘得柏林電影節的影後桂冠,兩位柏林影後的同台彪戲自然成為了影片的一大看點。電影從各個方面都盡量貼合了原著,比如小說作者在寫日記時是三十四歲,而尼娜·霍斯在拍攝電影時是三十三歲。更加保證了表達人物狀態的精確度。
⑷ 柏林的女人安德烈的結局是
老頭的確把他的妻子殺了,因為他不想看到他的妻子是現在這個樣子,沒有任何防備,沒有人活著的尊嚴而且被疾病折磨著。
《柏林的女人》是由德國康斯坦丁影業製作發行的131分鍾劇情影片。該片由馬克斯·法貝爾布克執導,妮娜·霍斯主演,於2008年10月23日在德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德國女記者同名日記體作品,講述了二戰的最後幾個月,蘇聯紅軍進駐柏林後,德國婦女如何受到了蘇聯軍人的強奸和虐待,並最終成功逃脫的故事。
影片評價
在看過的眾多二戰片里,蘇軍始終是正義方的代表,《柏林的女人》卻徹底顛覆了這種印象——英勇善戰、保家衛國的正面形象。
面對戰爭中被強奸或輪奸而被殺或自殺的女性,德國和蘇聯對這段史實一直都諱莫如深。這似乎可以理解,因為對德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而對俄國則是犯罪控訴。戰爭,是一場毫無尊嚴可言的社交。
影片在表現蘇軍的野蠻時觀眾依然能體會出導演的審慎與反思,片中多處在表現蘇軍報復性的瘋狂時,有意無意地通過當事者或局外人的嘴說出納粹在俄國的行為沒有最狠只有更狠。作為觀眾,既無法單純地同情柏林女人的無辜,也體會不到蘇軍報仇雪恨的痛快。內心的復雜,無以言說。(《井岡山報》評)
⑸ 電影《柏林的女人》反映了怎樣的主題。
柏林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的關鍵戰役之一。1945年4月25日,蘇軍開始進攻柏林,蘇德軍隊在城內展開激烈攻防戰,4月30日,希特勒在地堡中自殺,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宣布投降,在這短短的幾天中,兩軍各傷亡30多萬,德國平民死亡高達20餘萬。
與戰爭相伴的是性暴力狂潮,蘇聯軍人在柏林實施大規模強奸,有人說在1945年4月24日至5月5日之間,全城有近50萬婦女遭蘇軍強奸(來源不詳),一位英國歷史學家在據戰爭檔案和當事人自述寫成的著作中估計,在1945—1948的三年間,共有13萬名柏林婦女被蘇軍強奸,其中1萬人自殺,全德國被蘇軍強奸的婦女估計多達200萬人。
如此廣泛而瘋狂的暴行卻一度無法揭露,由於蘇軍的英雄光環,也由於受害者的羞恥。上世紀50年代,女記者瑪塔•希勒絲匿名出版她在1945年4月至6月間的柏林日記,披露了困城婦女在暴力、恐懼和飢餓中求生的真實故事,直到2003年再版,此書才在德國引起注意,2008年,該書改編為電影《柏林的女人》。
《柏林的女人》赤裸而逼真地還原了戰爭性暴力的許多細節真相,僅以此而言,它首先是一部令人震撼的控訴,但在控訴之外,它還深入探討了暴力中的政治和人性脈絡:蘇聯軍人把強奸作為報復的手段,他們的殘暴指數,或許還不及德軍施於蘇聯平民之萬一,受害的柏林婦女,也得聽到蘇聯人的控訴和他們的追問:「你是法西斯嗎?」在受凌辱和求生存之間,婦女不得不使用各種策略,包括以性服務交換高級軍官的保護,或者扮演周旋逢迎的女主人,這些策略會撕裂她們的身心,但竟然也可能在不自覺間打開與施暴者的溝通,甚至由此產生一度溫情。在暴力背後,糾結著仇恨和慾望的性別關系可能會有十分復雜的展演,在這方面的追究中,《柏林的女人》表現出了相當大的勇氣:它甚至表現了婦女們如何貼心地、甚至貌似快活地分享受暴經歷中的私密。
為什麼婦女們可以忍耐甚至接受這一切?因為她們要活下去,這是《柏林的女人》反復強調的主題。有人被虐待致死了,有人自殺了,但女主人公卻以「我要表面順從、內心堅強」鼓勵著自己,並且努力保護其他人。絕望之中的力量或許是這部電影最想顯耀的,相比之下,片尾出現的那種「可恥」的男性譴責顯得幾無力量。
⑹ 柏林的女人的介紹
《柏林的女人》,這是一部關於戰爭中女性的電影,關於人性的電影。
⑺ 柏林的女人的電影劇情
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個女人的日記。該日記是在為了躲避炮彈轟炸的地下室寫下的,記錄了二戰的最後幾個月,蘇聯紅軍進駐柏林的真實境況。故事詳細描寫了德國婦女如何受到了蘇聯軍人的強奸和虐待,並最終成功逃脫。這個不願意透露的姓名的女人(尼娜·霍斯飾演),利用了一名士兵對她的迷戀,才得以生存,她認為他是她的情人,並非是強奸犯。但當她真正的未婚夫從前線戰場返回家鄉,卻唾棄她,認為她遭到強奸了,是骯臟的。當時很多在柏林生活的人都被迫使用過這樣無奈的生存方式。這部電影被認為該受到每個人的關注,不論男人還是女人。戰爭是一次毫無尊嚴可言的社交。
⑻ 柏林的女人的影片評論
曾經聽一位德國老人講述他的「童年陰影」,當年蘇軍佔領德國時,光天化日之下強奸德國婦女,甚至當著孩童的面。 他說,這個創傷,一輩子都不可能擺脫,是永遠的夢靨。我看到他的眼神,心一下揪緊。 本來說不看《柏林的女人》,結果還是看了。這部片子對我產生的效果是意外的,我既沒有因為片中的場景做噩夢,也沒有因為「令人發指的獸行」對人性產生絕望的懷疑(像我看完關於南京的紀錄片電影之後的反映),也沒有陷入女權主義的激憤思想中。 用HR的話概括說,這不是一部控訴的片子,而是讓人思考的。 看之前我在博客中提到過這段歷史。寫的時候自然會聯想到南京,我的一個疑問是,為什麼全城的女人都要像無辜的羔羊一樣呢?為什麼不能採取轟烈而有震懾力的方式反抗呢?當對方不把你當成一個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嚴的人來對待時,你就應該用極端的方式讓他知道啊。 而《柏林的女人》呢,算是回答了一半我的疑問,它展示了一種「活下去」的信念,一種生命本身的尊嚴。讓我有種感覺,「寧為瓦全,不為玉碎」,同樣是一種高貴。 主人公,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年輕美貌的女記者。她的遭遇和所有蘇軍攻佔柏林期間的柏林女子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殺了,有的人被虐致死,有的精神崩潰,有的行屍走肉活一天是一天,她卻選擇把這一切在日記中完整記錄下來,並且抱有堅強的信念:「所有外在的傷害都不能真正傷害到自己」。 我是信仰文字的,我覺得,再屈辱的經歷,你能有勇氣正視它,把它寫下來,展示在世人面前,本身就獲得了一種尊嚴。 為了自保,她「勾搭」上了一位蘇軍的高級軍官。軍官是有教養的蘇聯人,會彈鋼琴,妻子被德國人殘忍地殺害了。 她為他提供「服務」,他保障她不再被人侵犯,並提供稀缺的食物。這么一種極端情況下的生存方式,卻讓我想到千百年來女子的處境:如果必須賣,那就盡量賣到更高的級別--比如找到有權勢的男人,締結利益的婚姻。古代很多有智慧的女人都說過,妻子和妓女本質上並無分別,同樣是依附男人,同樣是沒有經濟的自由和人格的獨立。 明明是嫖與被嫖的關系,女主人公和高級軍官之間卻漸漸生出微妙的情感。某天晚上,她對他說,別走了。於是他們促膝長談了一整夜,「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看到他們看彼此的眼神,我就知道,這世上,只有他們之間才能相互懂得,他們都是戰爭的孤兒。 德國投降了,軍官發現自己愛上了女主人公,想帶她離開。她說,這年頭,愛情的含義已經變了,可是她希望丈夫回來找她的時候,她還在。 果然等到了從戰場歸來的丈夫。這位曾經的納粹戰士看了妻子的日記,自尊心崩潰,說你自己難道不覺得羞恥,不覺得惡心么? 她瘋狂地騎著腳踏車去找軍官,一路上她見到春日的蝴蝶。 軍官被調離,正欲離開柏林。我以為她會不顧一切地撲上去,要求軍官帶她離開這個傷心恥辱之地,離開給她傷口上撒鹽的丈夫。可是我想錯了,下面這段話震撼了我: 女人:謝謝你 軍官:謝謝我什麼? 女人:謝謝你,給我機會,讓我了解你。 最後一面。 謝謝導演,沒有「非黑即白」地去描述這段敏感的歷史,掀不得的傷疤,而是不做作不避諱地展示了人性的兩面。 我會想起《黑皮書》,《廣島之戀》,《午夜守門人》,《巴黎煙雲》等等。 納粹臭名昭著,納粹一旦撤離,被佔領區人們對待所謂的「奸細」的手段,也並不比納粹溫和。 這些「和敵人睡過覺的賣國賊」裡面,很有可能摻著為國為民忍辱負重的間諜。可是人們不管這些,人們的壓抑太需要發泄的對象了,人們的心理太需要平衡了。 「女法奸遊街」,多麼經典的鏡頭。 去年這時我去看《拉貝日記》,看到大屏幕上柔弱的中國老百姓躲在納粹旗下面,躲避日軍的轟炸,好大的悖論和諷刺! 小男孩愛看戰爭片,愛看好人打壞人。可現實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戰爭一旦爆發,人性惡便赤裸裸暴露無疑。 國家,政治,意識形態,正反雙方,等等,都是可以界定的,可是人性怎麼界定? 女主人公的丈夫嫌惡地離開了她,她喃喃自語說,不覺得傷心,因為太忙了,要擦乾凈房間的地板,還要到處尋找花朵(大概意思是這樣,我記不太清了)。 一個傷痕累累的女人在骯臟的廢墟中尋找春日的花朵,這意象再次震撼了我。 看到這里我才明白,她留下來,表面是為了丈夫,深層次是為了留守家園--女性和家園密不可分。這樣的回憶,逃到天涯海角都不可能逃脫。就算她跟著軍官去了莫斯科,重建家庭開始生活,一切真的會不同么?留下來,即是對恥辱回憶的一種反抗。 女人常被比喻為大地。大地是母性的,寬厚慈悲的,即使經歷了蕭索的寒冬,依然能孕育新的生命。蝴蝶與花朵正暗示著這么一股微弱的美好生機。 活下來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堅強。他們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著談論被輪奸的經歷,見面打招呼都變成:幾次了? 你可以說這是不要臉,不知羞恥。可在我眼裡,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 在南非的《恥》裡面,我也讀到了類似的力量。 戰爭結束,男人死的死逃的逃,柏林的女人們在噩夢之後,要面對的是一個殘破的世界。 她們比她們的男人們更善於變通,知道舊時代早就過去了,新的時代無法抗拒地到來。和平,寬恕,交流,修復,重建才是未來。 有些德國男人拒絕未來,比如片中一位女人的丈夫。逃過戰爭已是不易,他明明可以選擇留下來陪著妻子,孩子過和平的日子,他卻要選擇和戰友一起被流放西伯利亞,為了所謂的榮譽。 他的妻子哭著說,你打仗的時候我就天天盼著你回來,你好不容易回來了,你不能走! 可他最終還是在德軍投降後服毒自殺。 男性脆弱的自尊! 片子並沒有把蘇軍描繪成單純的禽獸,控訴他們泯滅人性的罪行。每一個有運氣活到柏林的蘇聯人,都有鮮血淋漓的回憶和滿腔的仇恨,他們的心被親人的慘死扭曲,即使有善的一面,也絕不會對著「罪惡滔天」的德國人。 不管是瘋狂的蘇聯士兵,還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殺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毀滅力。相比於女人,他們更難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寬恕與和解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其實更脆弱。對於他們來說,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斷裂,沒有癒合,重生! 德意志民族得以復興,肯定不是依賴於這些逃跑的男人。 這個國家重新變得美好,其中一定有夏娃的力量。 「受難與贖罪」這樣的主題,來自於聖經。當我看到女主人公默默承受一切時,無法不想起這個主題。彷彿她一個人,被釘在恥辱的十字架上,在替整個民族贖罪。 聯想到金基德的《撒瑪利亞女孩》裡面,肉身也有著恥辱和救贖的雙重含義。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女主人公的日記在戰後發表,引起了巨大爭議。有些人將之理解為德國人的恥辱,作者於是禁止了此書在自己有生之年出版。 所以完整的片名叫: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無名--柏林的一位女人)網友評論
⑼ 求《柏林的女人》的插曲
去搜索Zbigniew Preisner,他是《柏林的女人》的配樂之一。電影剛開頭的音樂:一個小男孩唱的名字是《goodye,my friend》;其他還有好多《Anonyma》、《Berlin,1945》等等。在蝦米音樂中都可以找到。
⑽ 柏林的女人完整版電影
《 柏林的女人》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69lEY48oC0l_u8DCGOI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