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露天電影為主題散文:難忘的露天電影
現在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電視、電影、廣場舞、街舞、KTV等等多彩多藝,數不勝數,況且一部手機兼容了很多的文藝項目,文化生活更加廣泛,更加炫麗。
六、七十年代農村的文藝生活相當匱乏,除了幾種兒童游戲如:捉迷藏、跳繩、打陀螺、老鷹捉小雞等最嚮往的就是電影了。那時候只有縣城有電影隊,由於電影機械少,而且面對全縣的村莊放映,一年內一個村莊平均不住一場電影,好在七十年代末各人民公社成立了電影隊,才能每年能看上幾場電影。
那個年代電影放映人員的這個工作可以說是最羨慕的了,每到一個村莊放映,村裡就像接天神一般,好吃好喝招待,更換村莊派人接送,也體現了村領導對電影的重視和期盼。
那時候通信相當閉塞,來了電影隊後村支部書記都是用口信通知各生產隊長,生產隊長在集體幹活的時候通知社員,今晚我村放電影了,然後社員再奔走相告,一傳十十傳百。還有的跑去通知臨近村莊的親戚,叫親朋好友過來看電影。
每個村莊都有一個固定放電影的場院,放映人員在白天維修、調試發電機,那時候我們都叫發電機為“磨電機”,看熱鬧的人把發電機圍的水泄不通,感覺非常新鮮和好奇。下午不黑天前就紮好銀幕架,掛好銀幕。小孩早早的拿著板凳、搬著椅子等去占個好的位置,晚飯都顧不得吃,真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
每次放電影,放映師傅調試好設備,在放映前都是插上話筒讓村幹部講幾句話,有的村幹部在此場合講話出口成章,有的人拘束這個場合,講話吞吞吐吐,磕磕絆絆,有的講講當前的村裡農活安排,有的講天氣預報,有的講計劃生育,各式各樣,水平各異,村幹部講完話後馬上放電影。
那時候放電影人們程“正片”和“電片”,正片為主片,.電片為新聞簡報、科技、木偶片等。放主片是收費的,“電片”是免費的。新聞簡報是報道國家的重要新聞,因為那時候農村沒有廣播,沒有電視,都是拍成電影片來傳播,到了我們這里看到時有的新聞過去好幾年了。
我記得那時候的電影都是黑白影片,還沒有彩色電影,人們都樂意看戰斗片,記得最早看的《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等等。由於電影膠片放映次數多了,電影畫面不清晰,出現布紋,聲音失真,時常有咔嚓聲和呲呲的噪音,有時候還經常出現斷片現象。
特別是冬天,天氣寒冷時,觀眾凍得直哆嗦,電影放完一片在換片的短短幾分鍾的間隙中,馬上原地跺腳,隨即塵土四起,滿場飛揚,一片黃昏,只聽見啪啪的跺腳聲和喧嘩聲,換片後又回復寂靜,觀眾又聚精會神的觀看。
在看電影時一般前面觀眾是坐小板凳的後邊是坐高凳子的,再向外就是站票了,看電影人有本村的,外村的,有爬到場地周圍的樹上看的,還有騎在牆頭上看的,還有看銀幕反面的。電影結束後,整個場地有石頭、磚頭、柴火等,場院周圍大便、小便到處都是,一片狼藉。
有了新的影片,我們都是連著看六、七晚上,看了本村的再去外村看,一直看到眼裡都有血絲。去外村有幾里路的,有十幾里路的,還有去二十幾里路的步行去看電影,買不起手電筒,只好摸黑徒行,由於通訊閉塞,情報不準確,常常出現去外村看電影撲空現象。
有了好看的電影,各村都爭先恐後,迫不及待的爭取,先睹為快,實行“跑片”的辦法看電影,就是在同一個晚上,兩個村同時看一部電影,一村一套放映機,只有一套電影膠片,這時一個村先放映,放完第一片接著派專人將影片送到另一個村接著放映,以此類推,這就叫兩地“跑片”。
兒時的露天電影已成為美好的回憶,伴隨著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了,但彷彿就在昨天。
作者: 張兆席
公眾號:臨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