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電影的藝術——電影中包含的主題元素
確立主題元素即是對電影分析的開始,也是觀影結束後的工作。
電影的主題不是單一的呈現,它是對影片中人物,情節,結構,沖突,風格和氛圍所展現的整體效果的綜合評估。
主題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電影中各元素的獨特魅力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
電影中的主要元素包括情節,情感效果或情緒,角色,風格和質感。
1.情節也就是講述發生了什麼故事,影片中的人物,思想或劇情的發展都從屬於事件。
以情節為中心的電影《泰坦尼克號號》,窮畫家傑克和富家女露絲一見鍾情,靈魂的遇見讓他們彼此奔赴,處在甜蜜和幸福中的兩人遭受了海難,傑克為愛犧牲,永沉海底。
永恆的愛,在災難面前對人性的考驗詮釋了真正的高貴和卑賤,所以,讓人感動,懷念的人和事才會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2.情感效果或情緒,某種情感貫穿全篇,成為影片的主線。
它主導著情節的發展,推動著發展的進程,主導著整部影片的表達和控訴。
《沉默的羔羊》就是以情感或情緒為中心的影片,它以漢尼撥精神世界的扭曲,空洞和自以為是抽絲剝繭的揭開他成為食人魔的變態心理。
汗尼撥將自己置身於神的高位,懲罰著世間的邪惡,啃食著罪惡的軀體。這也為曾經吃過自己的妹妹找到了借口,自己不再是十惡不赦的道德的囚徒,妹妹也不是被人吃掉的卑賤物,是為自己的高貴精神獻祭的羔羊。
3.以角色或人物為中心,這類影片是以塑造人物,展現和挖掘人物的獨特個性為創造目的。
《朗讀者》為我們塑造了女主角漢娜這個充滿矛盾,偏執,極度自卑又固執倔強的人物形象。
她寧可被當作納粹分子判處終身監禁也不承認自己不認識字。讓她堅持己見的心理個性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殘酷的環境,社會偏見和她自身的高自尊影響和改變了她的一生。
雖心懷善良卻無能為力,雖渴望被愛卻更相信人性,雖選擇欺騙卻痛苦自責,雖想逃離自己的牢籠卻沒有勇氣面對。最後在釋懷過往,放下執念,懷著感恩的心選擇了她走的路。
4.以風格和質感為中心,影片以其獨特的風情,感覺,美感,外觀,節奏或韻律,為整部作品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或唯美,或田園,或江湖,或肆意灑脫,或曲折浪漫。
電影《純真年代》即是這一類的影片。如畫美景,舒緩的講述,上流社會的極盡奢華,人物的優雅舉止,刻在骨子裡的紳士風度和淑女氣質,對愛的不同領悟和追求,都在展示著各自心裡的純真年代。
美好,質朴,渴望,矛盾和抉擇,都在感染著觀眾的心靈和情緒,引起共鳴和思索。
還有一種以思想為中心的影片,讓人們感受和致敬生命;領悟人性的美與丑,善與惡;關注社會現狀,批判和譴責墮落和醜陋,弘揚真善美;收獲心靈的慰籍,意識的覺醒和對成長的感恩。
如果一部電影試圖作出一個有意義的表述,那麼這個表述不應該是乏味或不言自明的,而應該是有趣的或是需要我們思考的。
❷ 有沒有類似《綠皮書》的電影值得推薦
電影《觸不可及》值得推薦。
但是比起《綠皮書》,美版《觸不可及》的票房和口碑都有一定的差距,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但這並不影響《觸不可及》依舊值得一看。
原版《觸不可及》是口碑很高的經典之作,它是一部法國電影,2011年在法國上映。
美版翻拍後,大致情節相同,細節處做了改動,可能這也是最終口碑相對沒那麼好的原因。但是,不論什麼電影,翻拍總歸會和原版有不同的地方,如果翻拍的是經典作品,難度也就更大些,觀眾也會更加挑剔。
11月22日上映的這一版《觸不可及》,之前不少朋友也在網上看過了,但大家依舊對這部片子充滿興趣,大約是它本身的故事,足夠吸引人吧。
電影講述的是癱瘓的富商菲利普(Phillip),陰差陽錯招來街頭黑人混混戴爾(Dell)做看護,背景天差地別的兩,經歷了嘀笑皆的系列故事後,成了令動容的莫逆之交。
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兩位主角的感情滲透、心態轉變,是最值得叫好的,這也是前面提到,《觸不可及》和《綠皮書》的一致之處。
如今,市場上很多電影被大家批評,就是因為演員在演繹感情的變化時,特別沒有說服力。一見面就愛得死去活來的戲碼,見面是仇人接觸幾次後卻愛得深沉,此類情節層出不窮,類似我們常說的:導演想讓你去哪,馬上鏡頭就顯示你在哪,導演讓你突然死,電影里你就突然死了,非常之莫名其妙。
《觸不可及》在這一點上,讓很多電影「觸不可及」。戴爾起初對坐輪椅的菲利普很無好感,因為兩人的階層實在差得太多,一個窮的房租都交不起,一個富的一天就能賺幾百萬。但戴爾在照顧菲利普的日子裡,逐漸改變了對菲利普這樣的富人的看法,最後兩人也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❸ 從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其主題內涵,電影《畫皮》值得一看嗎
2008年曾以「四兩撥千斤」的商業模式獲得票房巨大成功的《畫皮1》,運用了大膽而創新的改編,雲集了最好的導演、最大咖的演員、最凄美的愛情故事。然而在十一年後的今天再次回憶起這部影片,除了周迅的靈動和主題曲《畫心》,便再也剩不下多少入骨的記憶點了。
妖有畫皮,蠱惑人心。
看了豆瓣6.6分的評分,我相信很多觀眾對於這部影片的感受都是相差無幾的。導演陳嘉上對於《聊齋志異》的改編是大膽且創新的,但是再好的皮相也包不住陳舊的骨骼,打著驚悚片的旗號賣著虐心愛情片的內容,而這個故事恰恰還是觀眾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最為熟悉的故事。如果不是周迅演繹的太出彩,如果不是《畫心》唱到了觀眾的心坎里,《畫皮》的改編將更加平庸。這是一部沖著演員陣容可以值得一看的電影,但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因為它所講述的只是一段愛情故事而已。
❹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影片主題3個方面淺析電影《心花路放》
電影《心花路放》於2014年上映,豆瓣評分7.0分,由寧浩執導,黃渤和徐崢主演,屬於一部國內並不多見的"公路電影"。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郝義(徐崢飾)為了幫助耿浩(黃渤飾)走出離婚帶來的人生陰影,"脅迫"著耿浩開始了一段從北京到張家界長達3000公里的"獵艷之旅"。
《心花路放》沿襲了寧浩導演一貫的低成本高票房,以3500萬的投入換來了11.67億的總票房,其背後的原因與寧浩導演濃濃的個人風格分不開。
寧浩導演一向擅長於刻畫 社會 底層的普通人, 用不那麼華麗甚至略顯粗糙的鏡頭語言,將小人物在命運和生活面前的糾結與抗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份真實極大的拉近了觀眾與角色的距離感,直擊觀眾內心,達成 情感 的共鳴。
這種風格與寧浩導演從小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從生活中汲取的靈感使得電影更加"接地氣"。《心花路放》這部電影的靈感就來源於寧浩導演與朋友的一場旅途。
接下來我就將從影片的表現手法、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及影片想要傳達的主題這三個角度入手,簡要的分析一下這部《心花路放》,並在文章的最後部分結合現實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寧浩深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不像傳統電影一樣按照固定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的結構,而是充滿了後現代主義色彩,叛逆性、跳躍性、斷裂感是寧浩電影中的常態。
而要想在影片中體現出這些後現代風格,蒙太奇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影片《心花路放》中就多次運用了不同的蒙太奇手法:
1.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又稱並列蒙太奇,指的是兩條及以上的情節線同時發展,並列表現, 鏡頭在這些平行發展的線中來回切換,互相補充,共同促進情節的發展,最後歸向同一個結局。
這在文學上又被稱為"花開兩朵,各表一隻",是寧浩導演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一種表現手法。
影片《心花路放》的劇情被分成了 "現在和過去" 兩條線,一條是影片的主線,也就是郝義和耿浩的那段"獵艷之旅";另一條是支線,以耿浩的前妻康小雨(袁泉飾)為敘事主體,講述的是5年前康小雨和耿浩相識的故事。
當人們已經習慣於傳統電影的套路之後,就會不可避免的開始感覺到審美疲勞,一部電影常常看了開頭就能猜到接下來的發展,就算特效和演員的演技再驚艷,也終究掩蓋不了這種俗套。
這個時候《心花路放》這種平行式的敘事手法在一眾傳統電影中就顯得尤為突出,觀眾不再是只動眼睛不動腦子地一味接受導演的灌輸,而是需要時時參與到影片之中。
觀眾在觀影的同時需要分辨這兩條線之間的界限和聯系,自行將劇情補充完整, 這是導演和觀眾之間的一種布局和破局的 游戲 , 這種隔空的互動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票房高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除此之外,影片中兩條線的設置也非常有意思。
之前提到,影片的主線是郝義想要帶耿浩走出離婚帶來的人生陰影,那麼以康小雨為主體的這條支線,其實就是陰影的一個隱喻。
在耿浩的這段旅途中,先後遇到了4個女性,他有4次機會走出陰影,但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 與此同時,支線也在持續向前推進著。
耿浩在第4次走出陰影失敗後,和郝義分道揚鑣,隨後他回到了最初與康小雨相遇的那一家民宿,他在那裡把曾經留下的"耿浩對不起康小雨"改成了"耿浩祝福康小雨"。
這時支線中的康小雨也在這里第一次遇到了耿浩, 過去和現在在這里被銜接了起來,兩條線也在這里融合,支線從此消失,預示著耿浩終於走出了陰影。
這里是開始的地方,也是結束的地方。
2.重復蒙太奇
這種蒙太奇手法是將某個意象或者某個鏡頭進行多次重復的展現,使得影片的劇情可以聯系起來,比如前後呼應或者前後對比。
在《心花路放》中存在不少反復出現的意象,例如橘子、石頭、留言牆甚至耿浩的歌《去大理》等等。
接下來我就以橘子為例,談談它在影片中重復出現的意義,其他的就留給大家自己去發掘了。
前文說過,影片是兩條線並列前行的,這種敘事手法雖然帶來了觀影的新鮮感,但也會給我們的分析帶來一定的不便,為了方便敘述,我將對兩條線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梳理,看看橘子是如何將劇情串聯起來的。
橘子在時間線上第一次出現是在康小雨出發去大理之前,那時她剛剛參加完閨蜜的婚禮,面對閨蜜祝福的捧花,她倔強地表示自己馬上也要結婚了,但其實她根本連男朋友都沒有。
回到家的康小雨面對家裡的一片狼藉,一邊喝著橘子皮泡的水一邊流淚,這時她聽到了耿浩唱的《去大理》,隨後便訂了第二天飛往大理的機票,一是為了散心,二是為了去這傳說中的愛情之都 找個愛人結婚。
橘子第二次出現是在康小雨在大理遇到耿浩時,康小雨說自己喜歡橘子皮的味道,但不愛吃橘子,所以才只用橘子皮泡水,耿浩覺得浪費,便把剩下的橘子泡進了自己的啤酒里, 隨後兩人一起離開,回到北京結了婚。
橘子第三次出現是在 耿浩與康小雨離婚之後 ,郝義帶著耿浩去張家界"泡妞",想帶耿浩走出陰影,在邊吃邊聊的過程中,耿浩把一片片橘子塞進酒瓶里。
以上就是橘子這個意象的三次重復出現。
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橘子貫穿了耿浩和康小雨的婚姻,而耿浩也正是因為和康小雨在一起之後,才有了把橘子泡在酒里喝的習慣,這個習慣直到離婚了還依然跟著耿浩。
這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耿浩自以為已經放下了,甚至在影片開頭把所有的傢具、家電等共同財產都切割成了兩半,毫不留戀,但他只不過是一直在逃避而已。
就算他把所有擁有共同回憶的物件都完美的分割,企圖把自己和康小雨之間的聯系完全斬斷,但這一個不經意間的習慣,還是會將他暴露得乾乾凈凈。
他從未放下過。
這大概也是很多人失戀時最真實的感受吧,以為把一切都扔掉就會眼不見心靜,以為不再去有過回憶的地方就能將過去遠遠拋棄,可是生活中到處都有那個人的影子,到處都有那個人的痕跡。
以為一味的面向陽光,就能走出陰影,但只要回過頭來就會發現,陰影其實一直跟在背後。
之前曾提到寧浩導演特別善於塑造 社會 底層的小人物,本片中的主角耿浩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
他曾經有過風光的時候,出過一首傳唱度非常廣的《去大理》,但也僅此而已,他在結婚後開起了二手音響店,生活談不上多拮據,但也絕對算不上好,只能說勉強混口飯吃。
離婚之後的耿浩一面放不下自己的前妻,一面又表現得自己很灑脫, 在這種內外的反差之下,他其實一直過得很壓抑。
耿浩在影片中有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 一個是竭盡所能的壓抑,一個是壓抑到極限之後的爆發。
1.壓抑
耿浩在機場看見手機里有前妻打來的電話,他故作輕松地撥了回去,口氣就像在和老友寒暄一般,可是當他猜出了康小雨即將和別的男人結婚時, 他心中尚存的某個幻想破碎了,他猛然間明白,自己和康小雨真的已經結束了,她馬上就要和別人結婚了。
隨後他的情緒急轉直下,但他還是在強撐著說一些祝福的話,自顧自的說著,幾度哽咽,然後不等康小雨說話,徑自掛斷了電話。
因為他已經快壓不住了,再多說一句話可能就會直接哭出來 ,掛斷電話後的他仍然在極力壓抑自己,瘋狂做著深呼吸,可眼淚還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耿浩這種無聲的哭泣, 將壓抑表現到了極致,將一個男人最後的體面表現到了極致,將悲痛表現到了極致 ,我甚至擔心他會直接暈過去。
在這里不能不提耿浩扮演者黃渤,正是這位金馬影帝憑借著自己極具張力的演技,在這一段4分鍾的長鏡頭里,將耿浩假裝輕快,到驚訝,到無措,再到極度壓抑的轉變完美的演繹了出來,實在讓人贊嘆。
2.爆發
影片接近尾聲時,耿浩回到了大理,在這故事開始的地方,耿浩不再逃避,他直面了自己的陰影, 就算那是一段失敗的婚姻,他也把它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可侮辱的一部分。
所以當耿浩發現康小雨被酒吧的人惡意剪輯進了一段視頻中時,他和酒吧的那群人大打出手,雖然後來耿浩被摁在地上暴打,但他卻在笑,那是發自內心的笑。
他終於把壓抑了這么久的一切都釋放出來了,他在挨打,但他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救贖,或者說他救贖了自己。
這一段打鬥的畫面雖然很暴力,但卻被寧浩導演設置成了慢放,同時配上了歡快的音樂,給原本節奏緊張的暴力情節,帶上了荒誕的喜劇色彩, 這種暴力美學同樣是後現代主義的一種表現。
採取同樣手法的還有《唐人街探案》,原本緊張刺激的槍戰被慢放,並且配上了《往事只能回味》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將暴力行為賦予美感,並且同時讓人瞬間釋放心中的緊張感。
《心花路放》的影片主題其實很簡單,第一個主題導演在一開始就借郝義的嘴告訴我們了: "陰影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陰影越是豐富,就越是有立體感。"
第二個主題在防狼噴霧上寫著: "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正面面對。"
可我認為,影片中還藏著第三個主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主題,那就是"親身經歷"。
很多人都說,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那終究只是別人總結出來的道理,要想真正懂得,還是要靠自己去親自經歷一遍。
就如同影片中的耿浩,他能最終走出陰影,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郝義,更不是那瓶防狼噴霧。
他靠的是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如果耿浩沒有經歷過這一段旅途,那麼無論郝義怎麼說,無論給他多少瓶防狼噴霧,他都不可能真正懂得這兩句話的含義,放不下的始終放不下,陰影永遠會是陰影。
耿浩通過這一段旅途, 與現在達成了和解,與過去達成了和解,最終也會和未來達成和解, 在影片的最後,耿浩遇到了一位音樂老師,那才是真正適合和他走下去的人。
我們的生活中也不會總是陽光,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遺憾,它們構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道道陰影。
一帆風順的人生是可怕的,正是因為有了一個個遺憾,一道道陰影,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生命中那些來之不易的美好。
這些陰影和陽光一樣,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它們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立體,更有厚度,也更有故事。
❺ 電影《驢得水》塑造了怎樣的人物
電影《驢得水》表面上打著喜劇的標簽,但其實只有在一開始看這部影片時才能笑出來;越往後看,越是會感覺這部影片不禁讓人催人淚下。在看了這部影片之後,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各個人物的形象及性格變化。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電影主要塑造了什麼人物。
❻ 看一篇關於塑造人物友善的電影材料並寫出觀後感,求一篇範文。
《邊城》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與人來往的邊。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都數的清楚。在如今,城鎮的建設雖然顯得飛黃騰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後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不堪:樹木被伐、空氣乾躁、雜訊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們又是那麼嚮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並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禁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裡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這么大了,本來應該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生活分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忠實的在那裡守候著。」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麼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