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信條》是什麼樣的電影
看的《信條》凌晨場,再次感慨諾蘭導演的腦洞之大。本文將用圖解的形式來解析《信條》中的四個問題:
①歌劇院混戰一共有幾組勢力參與?
②高速飆車奪取鈈241的時間線是怎麼樣的?
③反派安德烈如何利用時間鉗形戰略奪取鈈241?
④加州鷹山之戰的時間線是怎麼樣的?
先簡單科普電影里的幾個設定:
1. 本片依舊是諾蘭導演最為擅長的操控時空的戲碼,從《盜夢空間》的嵌套,到《星際穿越》的穿梭,再到《信條》的逆轉,時空的玩法,斧鑿的花樣越來越新奇,設定也愈發的具有深度。尤其是這次的正向時間線和逆向時間線兩者重疊,多線結合在一條線中敘事,真的可以說讓觀眾大開眼界。
2. 本片的逆轉時間,是來自於熵增熵減的設定,可以理解為熵減的(逆向)物體它的時間線是和我們正常正向世界的時間線相反的,熵減的子彈是從牆壁上往槍里射回,爆炸是從爆炸後的廢墟走向爆炸前的建築,人身處在正向的世界看逆向的物體,車是逆行,語言是倒過來發出的。
3. 除了逆轉時間,這部電影還涉及到了因果定律,逆轉時間的同時必然涉及到由果推因,這里影片也引出了一個經典的祖父悖論:你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父親沒有了也就沒有自己,那自己又如何能夠去殺死祖父呢。
這一個悖論其實也預示著反派安德烈對於人類存亡的看法其實是有偏執的,導演還是寄希望於另一個看法:一代人自然有一代人求生存發展的宿命,不可強求。
4. 因為逆轉時空的存在,那麼戰爭除了在場面讓奇幻得讓人震撼和驚艷,另一方面,在戰略上也有了新的策略,即是時間鉗形戰略,普通的鉗形戰略是兵分兩路擊敗敵方,而在本片中,則是分為正向逆向兩個部隊,利用時間差來進行情報共享和戰略打擊,也就是一個正向的隊伍從白天走向黑夜,另一個逆向的隊伍從黑夜走向白天,逆向的隊伍將黑夜的結果不斷告訴正向的部隊,正向部隊則將白天正發生的事情告訴逆向,從而達到情報共享和一定的預知未來的上帝視角。
再來和大家解析一下四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地方。
1.烏克蘭歌劇院混戰的勢力劃分
在歌劇院混戰中,一共有三股勢力。
第一股勢力是中情局特工,麵包車里的烏克蘭人司機和包括男主角在內的四位假特警,以及身處歌劇院包廂中的美國外交官,他們之間是用暗號交頭的,這股勢力參與混戰的目的:營救已經被烏克蘭軍方發現身份的外交官同夥,以及拿回神秘金屬盒子鈈241。
第二股勢力是恐怖分子,他們一開始出現在歌劇院製造出極大的混亂,他們的背後應該就是俄羅斯寡頭安德烈,因為之後男主角在餐桌上僅僅提到歌劇兩個字,就讓安德烈回心轉意,說明安德烈參與其中,這股勢力的目的也很簡單:搶奪神秘金屬盒子鈈241。
第三股勢力是烏克蘭官方勢力,包括軍方和特警,烏克蘭軍方實際上已經在包廂里控制中情局特工外交官,而烏克蘭特警前往歌劇院的目的:一個是對抗恐怖分子,另一個則是趁機除掉外交官,在消息有可能泄露的情況下,設置炸葯炸毀烏克蘭歌劇院毀滅現場。
理清楚這三股勢力劃分,即可知道歌劇院混戰的整個過程:
恐怖分子控制歌劇院,烏克蘭軍方前往對抗,並要趁亂除掉外交官,男主的中情局特工小隊偽裝特警進入包廂,除掉了烏克蘭軍人,營救出外交官並取得金屬盒子鈈241。
在撤退過程中,男主和另一位特工決定回去取走炸葯拯救歌劇院無辜性命,另一波特工帶著金屬盒子離開歌劇院。
帶著金屬盒子的特工最後肯定是被烏克蘭官方給攔住了,金屬盒子在混戰中被烏克蘭官方所獲得。
男主和另一位特工也被烏克蘭軍方特警發現了偽裝,所幸有人用逆向子彈救了他。他和特工逃出歌劇院,回到車里卻發現司機烏克蘭人反水,將他們帶到偏僻地方進行拷問,最後男主角服葯自盡,後被中情局救回,表示其通過考驗,正式邀請他加入組織「信條」。
最後提一句,通過發射逆向子彈的特警隊友背包的掛飾可以推測,這個時候救走男主角的應該是逆向的尼爾。
最後,還是准備二刷《信條》的,這部電影的信息量和細節太豐富了,不光是主創斧鑿得好,也值得影迷朋友們多去挖掘。
⑵ 《信條》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為何這么難懂
《信條》這部電影是諾蘭為大銀幕量身打造的作品,電影的主題故事大概是:世界爆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比核毀滅還恐怖,導致人類陷入滅頂之災幾乎全部昏迷。未來的人們,需要現在的我們使用“信條”逆轉時空,改變未來。作為玩弄時間的“慣犯”,比如《盜夢空間》、《記憶碎片》,《信條》這部電影顯然是要將“逆轉未來”這個出現在電影時空架構中很久的元素玩出新的花樣,時間相關可能就會讓很多人覺得難懂,需要細細品味。
⑶ 如何評價諾蘭導演的《信條》
盼了大半年,終於盼到《信條》開畫,有多少觀眾看完了電影走出放映廳的時候,覺得自己和周圍環境格格不入?
總覺得身邊居然沒人倒著走?難道我才是倒著走的那個!?
諾蘭,一個挑戰了電影藝術表達和商業價值結合規律的創作者。《信條》,值得五顆星,這部電影的價值,在酷炫的視覺效果、在震撼的配音配樂、在充滿幻想的世界觀、更在於它給電影發展提出的全新方向和參考價值!
《信條》,本年度最不應該錯過的五星佳作。
⑷ 如何評價電影《信條》(TENET)
原標題:《信條》:一篇物理學論文的影像表演
註:本文有劇透,但不影響欣賞電影
去看《信條》前,它的「難懂」已經聞名全球了。建議觀眾觀影可前先把電影中涉及到的物理學理論和假想了解一下(比如熵、祖父悖論、平行時空),對於看電影還是大有幫助。第一遍能夠大概看懂電影在講些什麼,第二遍就可以更認真地觀察電影中出現的種種的細節。畢竟第一遍要完全看懂《信條》,對誰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信條》海報
《信條》海報
但也不必有太大壓力。《信條》有一個平穩易懂的開局,甚至說前75分鍾有些微微的冗長和無聊,直到出現那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追車動作戲。諾蘭是玩轉類型片的高手,他的電影總是多種類型元素的融合,具有很強的商業性。譬如《盜夢空間》,科幻外殼底下是好萊塢傳統的怪盜電影;《信條》亦然,科幻包裹著好萊塢傳統的特工片的內核。
諾蘭在采訪中也將《信條》定義為特工片
諾蘭在采訪中也將《信條》定義為特工片
前90分鍾,基本就是按特工片的類型走:主人公獲得了一個任務,然後飛往世界各地執行這個任務,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獲得一個搭檔,與搭檔並肩前行,解開了謎團又出現了一些謎團……直到最終任務完成。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男主角
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男主角
但從電影一開始,《信條》就埋下科幻的引子,只不過在最後一小時才徹底引爆——觀眾才發現,不爆則矣,一爆就是核彈級別的,信息量爆棚,這里暫且不表。從科幻片角度看,《信條》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學的概念來包裝故事,以物理學的學說為根基,對世界的樣子進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
「熵」是理解《信條》一個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正常的自然規律下,事物遵循的是「熵增」原理,即粒子從有序向著無序發展。比如常溫下一個麵包只會從新鮮到腐爛,而不會反過來。但《信條》在科學基礎上假想了「逆熵」這一情形,在一個「逆熵」的時空中,這里的時間規律不是從有序到無序、從過去到未來,而是從無序到有序、從未來到過去,麵包從腐爛變成新鮮,飛去出的子彈按原軌跡回到彈匣。
逆熵的子彈
逆熵的子彈
《信條》中,一個人通過時間機器可以進入一個「逆熵」狀態,不斷倒回到過去。通俗地理解,《信條》隸屬於科幻電影中很大的一個分支:時間旅行。《信條》的故事底本是一個特工通過時間旅行執行任務,有人想要藉助時間旅行毀滅世界,主人公所隸屬的TENET肩負拯救世界的使命。
只不過有了逆熵的設定,《信條》中的時間旅行與以往我們所熟悉的時間旅行電影有所不同。常見的時間旅行敘事主要是這兩種,一種是《十二猴子》(1995)、《環形使者》(2012)、《前目的地》(2014)等的環形敘事,主人公進入時間的河流,回到過去想要逆轉未來,卻發現「The future is history」(《十二猴子》),無論幾次重回過去,時間的河流不可逆轉。另外一種是《時空線索》(2007)、《源代碼》(2011)、《明日邊緣》(2014)這一類型的,時間呈分岔式,主人公回到過去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相對而言,這兩種時間旅行都較好理解,因為無論主人公第幾次回到過去,過去時空的運行規則與當下一模一樣,無論是主人公還是觀眾都不會有接受上的難度。
《信條》與它們截然不同。它的時間旅行是基於逆熵,這就包涵了至少兩個層面的不同。第一個層面,逆熵世界的運行規則與當下的世界是反著來的,人是逆著走,車是倒著開,打架動作是反著來,時間往迴流,果成了因。當主人公經由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他的行為仍然是正向,但整個世界在倒流。這形成強烈的陌生化效應,不僅電影中的主人公感到懵逼,觀眾也是頭一回在電影中看到如此奇觀。
輪船倒行,波浪從有到無
輪船倒行,波浪從有到無
第二個層面,就是逆轉時間的邏輯。以往的時間穿越電影對此大多語焉不詳或者簡單帶過,創作者並未把它當做一個「問題」來深究。於是你看《明日邊緣》中阿湯哥飾演的凱奇少校倏忽地就回到了過去。但《信條》中,怎麼回到過去、想要回到過去哪一個點背後,有一套相當復雜、縝密又嚴謹的邏輯體系。
電影中的時間機器,有紅、藍兩邊,中間隔著透明玻璃。紅進藍出,是從熵增進入逆熵,時間逆流;藍進紅出,是從逆熵進入熵增,時間正向流動。
時間機器也不能讓你想回到過去哪個點就回到哪一個點。舉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今天下午三點你參加了一場考試,下午五點結束,但你失利了,只考了60分,你事後知道了答案,想考個100分。現在是下午五點,你想回到兩個小時前,也即下午三點重新考試。你從時間機器進入逆熵狀態,不是一下子回到兩個小時前,而是你得老老實實跟著時間倒流兩個小時,這時你看到的世界也是反著來的,你得戴上特殊口罩才能呼吸。倒流兩個小時後,你再從時間機器的藍門穿過紅門,進入熵增狀態,你就回到了下午三點,世界的運行是常態化的,你開始「第二次」考試。
《信條》搞暈觀眾的地方來了:當未來的你回到兩個小時前,此時的世界裡有幾個你?
兩個。一個是過去的你,正在完成只有60分的答卷,
⑸ 《信條》女主十頭身大長腿會有為191身高煩惱嗎
《夜班經理》的原作者約翰·勒·卡雷看完她的表演,評價德比奇讓這個角色比在自己筆下更有趣得多。
不過,這也是演員對自我的要求使然。
“我們需要賦予角色更多的維度”德比奇說,好萊塢犯罪片、諜戰片、驚悚片中的女性角色經常是邊緣化的,有特定類型,她希望能打破這些事情,讓觀眾看到更真實的女性角色。
⑹ 大長腿美女將在《王冠》中扮演黛安娜王妃,《信條》女主角你了解多少
伊麗莎白·德比齊(Elizabeth Debicki)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隨著《信條》的上映,這位1.9米的美女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在這部電影中德比齊扮演薩特的妻子凱特,當他們的婚姻走向終點的時候,凱特忍無可忍地對著丈夫扣動扳機。
2020年8月,奈飛官宣德比齊將在最後兩季的《王冠》中扮演黛安娜王妃。這部連續劇講述的是1990年代到21世紀早期溫莎城堡中發生的故事,再現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婚姻的坍塌,以及1997年的巴黎車禍。德比齊說:“黛安娜王妃的精神、語言和行為活在許多人心中,能夠加入到這部大戲中是我的榮幸,我在第一季的時候就愛上了這部戲。”
⑺ 為什麼說因為電影《信條》,諾蘭應該獲得一個諾貝爾獎
諾蘭電影《信條》,註定將成為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
有些人說,這是「神作」,也有人說,讓人看不懂的電影就是垃圾。
本文不去判斷電影的好與壞,也不分析什麼音效和畫面。
用片中科學家勞拉的話說就是:不要去判斷和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五、基礎物理
現在的好萊塢,包括國內電影市場,普遍出現的一個創作趨勢是「低智化」。
什麼速激、復聯,幾乎都是劇情淺薄、場面好看的代名詞。國內的很多電影,也喜歡走純搞笑或者純煽情的路子,普遍性的問題是,劇情邏輯性差甚至存在很多劇情硬傷。
大量的電影創作資金流向是哪兒?特效、音效、畫面、道具和明星片酬,真正擁有好劇本的電影越來越少。
是電影從業人員沒腦子沒智商嗎?不是,這是他們迎合市場的結果,越來越多的觀眾熱衷於幾個認知:「看電影就是圖一樂」「看電影就是看畫面」「看電影就是打發時間」等等,所以為了迎合觀眾不願意思考、追求感官刺激的需求,電影公司就製造出了大量低智垃圾電影,而且票房普遍不錯。
難道諾蘭看不懂這個市場趨勢嗎?難道他拍不出像什麼「流浪火星」這樣的偽科幻電影嗎?非要拍出「物理學碩士」級別的硬科幻電影找罵,還賺不到多少票房,圖什麼?
筆者在十幾年前參加一次教育界論壇時,曾聽到一位物理學老專家的哀嘆:國內對於基礎物理研究的投入太少了,大家都去搞來錢快的項目,最重要的基礎物理因為費錢、費時間、費精力反而沒幾個人願意沉下心來搞。
《信條》這部電影,選擇的科學概念不是什麼時髦的星際大戰、二向箔,也不是簡單的時間旅行、超時空愛戀,而是晦澀難懂的基礎物理學概念,這就讓人肅然起敬。
當然,《信條》也只是利用了一些基礎物理學概念,因為它畢竟只是一部電影,但如果它能帶動一些觀眾產生對基礎物理的關注,並能引起社會對基礎物理研究的重視,其功莫大焉。
諾貝爾物理學獎最關注的領域是基礎物理,如果諾蘭能用自己的作品引發更多人去關注去學習去研究基礎物理,那麼他對基礎物理也算有相當大的貢獻,為什麼不可以獲得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呢。
最後,對於普通觀眾而言,你說「生活太累了,看電影就圖一樂」,看起來似乎沒錯。但筆者認為,如果你什麼都「圖一樂」,會不會陷入「太累了,圖一樂」—「繼續累,繼續圖一樂」—「更累,更需要圖一樂」的惡性循環呢。
觀眾品位提高了,電影市場自然就會出現品位更高的電影,品位高的電影會培養出更高品位的觀眾……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部分。
⑻ 王希之的身高體重
王希之,原名王曦儀,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模特。
2007年參演由胡秀蘭執導的偶像劇《男才女貌2》 。2008年參演由蔣家駿執導的都市言情劇《現代美女》 。2009年參演抗日戰爭劇《風雨百泉》 。2010年演出由王冰河執導的劇情電影《大鐵商》 。2011年12月出演現代情感電視劇《人到四十》 。2012年出演古裝劇《大唐詩聖》。2013年參演古裝戰爭電影《忠烈楊家將》 。2014年9月主演新媒體電影《女神信條》。2015年2月參演由呂磊執導的現代愛情電影《社交情聖》
星 座
天秤座
血 型
O型
身 高
171cm
體 重
49kg
⑼ 電影《信條》中有一些細思極恐的細節,你看出來了嗎
1、男二全篇一共救了男主六次:(這絕對是真愛了
(1)歌劇院 逆向子彈救了男主 第一次
(2)機場發現並放了正向男主 第二次
(3)機場阻止男主幹掉逆向男主 第三次
(4)基地發現反派狗腿子埋地雷線於是匆忙正向化阻止男主進地堡入口從而引發地雷 第四次(但是這次失敗了)
(5)基地正向化把男主和快銀拉出來 第五次
(6)基地 救出二人後毅然逆向化回去替男主爆頭救他一命 第六次
最後一點解釋一下,男二結局的時候把三分之一的演算法丟給男主,笑著說拜拜是去走向他的結局:為男主犧牲的結局——逆向化然後那個用自己腦袋替男主擋住爆頭的那槍然後死去的結局
(真愛啊,這還不是真愛嗎?
2、女主羨慕的那個敢於跳下水的女人就是她自己,另外她的兒子其實看到了跳下水的女人的長相,就是他媽媽所以是一臉驚訝加上不敢置信的神情
3、每個人都得到了ta的救贖/解脫
(1)女主:在故事前期羨慕敢於跳下水的女子有勇氣逃離她丈夫,殊不知這個女子就是她自己,但這一跳的意義不再是去擺脫她丈夫的魔爪,而是自己選擇命運後的解脫與釋然,自己有了扣下槍板的決絕。
(2)男二:在未來接受了男主的委託,對男主非常的熟悉,但是卻引來了男主的懷疑與猜忌,甚至一度不信任他(感覺讓我們的尼爾很傷心啊)
但是後來經過種種,終於回到了那個交接的點:對於男主來說是起點,對於尼爾來說就是他故事的終點了。然後他就笑著走向了自己的命運,滿是釋然
(3)男主:一開始和印度婆子說我是男主,婆子不信;結局對婆子說我是男主,婆子信了,因為他真的就是男主啊!
10、我覺得這本質是一個環保電影吧……薩托爾說我們的子孫後代在海平面上升、河流乾枯後無處可去,只能回到過去也就是現在這個時代。號召人們保護環境,別讓海平面再上升、河流再乾枯了,不然倒霉的是現在的我們。
11、Neil是從未來過來的人,他已經認識男主很多年,所以在他們兩個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知道男主行動的時候從不喝酒。
在之後男主問Neil為什麼不告訴他奧斯陸自由港里時間逆轉器出來的那個人是男主自己,Neil說這是原則,男主問他“是誰的原則?”Neil說“是我們的”,這個原則可能是未來男主告訴Neil的。
Kat受傷後,男主問Neil她會怎麼樣,Neil說他也沒經歷過。Kat是被逆轉子彈打傷的,Neil的這個回答可能暗示了他是從未來過來的,而且已經這么逆向生活了很多年。(這個可能是我想多了,但我電影看到這的時候真的有這種感覺)
12、男主真的有一種超英電影里拯救世界的英雄的偉光正品質,他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不喜歡牽扯到無辜人的性命,這個也可以從幾點看出來。
一是在開頭的基輔大劇院里他任務都完成了但還要回去救劇院里無辜平民的性命,二是在用飛機撞建築物的時候,他先問機組人員會不會有生命危險,三是他去找那個印度大佬的時候基本沒有傷害安保人員,要不然是葯暈了,要不然就是單純拿槍威脅他們,就打暈了一兩個。
13、奧斯陸自由港,用飛機撞自由港後牆引發火災那一段。在把金條從飛機扔下去之前,給飛機炸了一個洞的那個白人大叔拿了一塊金條藏到懷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