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如何表現人物心理
1·首先,最直接且自然的,就是台詞。比如CBD的精英跟老家的村民隨口寒暄一句「我家在66樓,晚上能很清楚的看到黃浦江的夜景,可漂亮了。」表面一句簡單的贊美,話里話外的信息量卻極高。 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慾望,都在一來一回的對話間暴露無遺···
2·與之對應的,是表演的肢體語言。 一笑一顰一回眸,表達的情緒觀眾盡收眼底,這是最顯而易見的。
3·此外次,還有人物內心的獨白。 「寫信、寫日記、講故事」都能讓人物內心瞬間有了話語權,把那些不可描摹的情緒跟觀眾娓娓道來。
後面的,就屬於導演的發揮空間了
3·象徵體系。《隱秘的森林》里一整套的隱喻系統,都能對應人物的心境。比如父親「審問」朱朝陽時旁邊煩人的蒼蠅。
4·鏡頭語言。鏡頭要穩還是要晃?剪輯要慢還是要快?都能傳達出人物或沉穩或緊張的狀態。
5·聲音設計。心臟蹦蹦跳、腦子嗡嗡叫····優秀的聲音設計能最傳達出最細微的變化,以此呈現人物的心理變化。
B. 適合學生看的心理學電影
適合學生看的心理學電影:
1、《愛德華大夫》
這是一部有關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美劇,因其表現形式的多樣化與高質量的內容,在播出後獲得了很大成功。劇集以心理治療為切入點,主要以對話形式來展開劇情,對話中所講述的關於患者們隱私與內心苦惱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影片中很多對話都令人十分震驚。
每集都聚焦一個來訪者,同時咨詢師自己也要進行心理咨詢,這樣觀眾們就可以看到當心理醫生出現心理問題時該怎麼辦。這部電視連續劇將給觀眾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
C. 電影中演員直接對著鏡頭即面對觀眾直接對話的表演方式是什麼意圖
電影中演員直接對著鏡頭即面對觀眾直接對話的表演方式往往給人一種跳出故事而顯得很出戲的感覺, 電影人物和「你」的第二人稱都充滿了一種很奇妙的互動感,這種 方式很難把握,但如果真的用法得當就會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D. 誰能從《沉默的羔羊》這部影片中運用心理學的知識解析出各個主要人物的心理狀態要具體點,謝謝哦!
「羔羊」就是女主人公幼兒時在農場的一段遭遇而在她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的深深的創傷。家貧,父死,孤兒一樣漂泊的童年,讓幼小的史達琳對周遭的事物充滿了恐懼,她想逃出農場,救走即將被屠殺的羔羊,哪怕一隻也好。可是她失敗了,她被送到了孤兒院,她帶走的羔羊還是逃脫不了被屠宰的命運。從此以後,即使史達琳拚命地讀書,在讀書中競爭,在競爭中取勝,她的心靈深處始終有一隻羔羊在尖叫,可她並沒有意識到,那正是自己內心脆弱的呼號。潛意識中她認為自己是弱者,不敢接受兒時的遭遇,逃避與心靈深處的直接對話。但是她卻在逆境中顯得異常的堅定、老練,靠著意志力將恐懼深藏在平靜的外表之下,她不要任何人知道她的「懦弱」,她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幫助。
就在史達琳以為自己已足夠堅強,也認為可以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時,命運再次粉碎了她天真的想法。作為FBI預備警員,史達琳接受了聯邦調查局行為科學部委派的一項工作,表面上是給優秀的她一次鍛煉的機會,實際上她只是人手不足時用來湊數的小棋子罷了。這一切都被漢尼撥.萊克特博士一眼看穿了。他就是史達琳這次工作的對象,一個權威的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古典文學家(在《漢尼撥》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在下文中會具體分析)。他因涉嫌殺害多名患者而被關押在州立精神病犯罪醫院。由於他是著名的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因而不少學者、研究人員,甚至是FBI的行為科學部都想搞到關於漢尼撥.萊克特的重要的精神調查情況。可是他本人卻極不合作,幾年來無數的拜訪者都是空手而歸。千篇一律的調查問卷勾不起他的胃口,枯燥乏味的牢籠生活磨滅了他的耐性,就連遠遠在外的調查者都逃不了他的魔掌,瀕臨垂死邊緣。他高高在上,蔑視著周圍的一切。他永不變的是那雙鋒利的眼睛,任何人內心的想法都逃脫不了他的窺視,他會揭發出你苦苦隱藏的秘密,毫不留情地,將你擊潰在痛苦與絕望中。
史達琳來了,她抱著信心與勇氣走進了那間地下室,是如此的清高,矯健的步伐中看不出隱藏在內心的恐懼,那伴隨了她十幾年的夢魔。只要填完調查問卷,史達琳就算完成任務了,整個過程都在掌控之中,即使博士不合作也沒關系,完成報告是沒有問題的。史達琳依照接受任務時得到的忠告,努力避免與萊克特博士過多的交談。可是眼睛是不會說謊的,萊克特褐紫紅色的眼睛又捕捉到了絕好的獵物——那雙看似堅定的眼神中隱約閃爍著不安與驚恐。一雙迷人的眼睛吊起了萊克特的胃口,他對研究面前這個女孩的經歷充滿了興趣,決定和她玩下去。漸漸地史達琳掉進了他的陷阱,同時她的命運也悄悄地偏離了軌道。
沉默了多年的萊克特開口了,可他不願接受調查問卷上的那些心理咨詢,他根本就對那一套不屑一顧。他最敢興趣的是津津有味地鑒賞別人的痛苦以及細致入微地掠取他人的隱私。他有非凡的洞察力,能看透一切,所以當史達琳第一次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一眼就看出了她卑微的出身和爭強好勝的性格。他開始貓玩老鼠似的逗玩這位實習生。他開始吊史達琳的胃口,主動提供行為科學部一直在設法緝拿卻始終沒有成功的殺人兇手,剝了五張人皮的變態兇手「野牛比爾」。這樣一來,倒還真的吸引了史達琳,誘使其慢慢走進了反被利用的圈套。
萊克特是狡猾的,史達琳是單純的。急於破案的史達琳迫切地需要線索,雖然首先的線索是萊克特主動提供的,然而往後他卻又不直接告訴你;更甚至於,善於心計的他,每到關鍵時刻或每當史達琳差不多摸清了頭腦時,他就故意不再往下說,而要史達琳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他作為往下談的條件。於是,史達琳苦苦深埋於心底的那段幼兒時的遭遇就這樣被萊克特一點一點地挖出來了。
史達琳渴望成功地破案,解救重要的人質。她並沒有意識到這不僅是出於職業的本能,同時也是她潛意識中的一種掙扎,她掙扎在羔羊的尖叫聲中!萊克特發現了這一點,他知道史達琳在「野牛比爾」的案件上會堅持到底,因為從她在蒙大拿牧場的那段經歷,讓萊克特十分清楚地了解到,史達琳心中一直有一個無法擺脫的尖叫聲,那便是可憐的任人宰割的羔羊。對於克拉麗絲.史達琳而言,如果說她幼兒時在牧場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是真實的話,那麼她長大後心中時不時聽到的羔羊的尖叫聲更多的是具有了象徵的意義,它表了弱者、受害者,象徵了這些人在孤立無援中發出的呼號。史達琳無法擺脫心中的尖叫,從前是因為無法拯救那些弱小的羔羊脫離被屠宰的命運,而在心中永無止境地悔恨;現在則是因為受害者都是弱小的女性,這就使史達琳更多了幾分切膚之痛。她想像著她們生前的處境,回憶著她們受害後的慘狀,最後一切便凝聚到一個聲音上:羔羊在尖叫,尖叫,尖叫!就是這樣一種召喚,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潛意識中她認為只有親手抓住罪犯,才能平息在心中尖叫的羔羊,停止這種聲音!萊克特十分清楚這一點,同時也利用了這一點。
E. 電影中演員直接對著鏡頭即面對觀眾直接對話的表演方式是什麼意圖
1,劇情里的人物真就是在對觀眾說話。
2,讓觀眾體會一下劇中人物所面對的奇特情況,例如一個奇怪的叔叔對小孩說話,一個又唱又跳的大叔圍著一個人唱歌。
3,為了增加懸念,故意暫時隱藏人物說話的對象(另一個人、或一群人,或物體,或自己),讓觀眾猜,使觀眾保持注意力。而要做到不露痕跡的隱藏,主觀鏡頭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它很自然地就把說話對象隱藏了。觀眾看的時候會心想:他在跟我說話嗎?看起來不像啊,應該是在對另一個人說吧……嗯,肯定是在對誰說,會是誰呢?不行,我得看下去……哦,原來是……
4,為了讓觀眾覺得真實可信,故意暫時隱藏說話的對象。劇中人物有某些反常或矯情行為(例如自言自語,或對著物體說話),或者說話的對象本身就不真實(例如荒野中站著一群不知是幹嘛的人),這類現實中不符合人的基本行為習慣的行為如果按一般方式去拍就會顯得假,觀眾接受不了,怎麼辦呢,就是先把不正常的部分(對著物體說,或對著鏡子里的自己說,或荒野里的一群人)隱藏起來,只給觀眾展示正常的部分(說話),在觀眾心裡形成既定事實(他真的說了,「說話」這件真實可信的事情真的已經發生了),然後再展示不正常的部分(是對一個物體說的,是對鏡子里的自己說的,是對荒野里的一群人說的),觀眾就不會覺得假了,至少在觀看的過程中是能接受的。
5,劇中人物在自拍。由於大家已經很熟悉自拍的效果,所以直接使用自拍出來的主觀鏡頭影像不會造成觀眾困擾,反而還會讓觀眾覺得親切。
6,以上幾種都算是有「正當」理由的使用主觀鏡頭,還有一些情況是沒有「正當」理由的使用,只是為了某些效果,一般只出現在喜劇片和藝術片/文藝片里。
不管怎樣,主觀鏡頭都會造成出戲,一般不會輕易使用。不過如果觀眾心裡的疑問「劇中人物在對誰說話」得到了解答,出戲感就會消失。
答案轉載自知乎,如有幫助請您採納
by 聚有戲
F. 什麼是電影對話
一、電影對話的藝術 所謂對話即指劇作中2個或2個以上角色之間用於交流的話語,它是電影有聲語言的主體。
1電影對話的觀念提高電影劇本寫作質量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便是建立起有別於話劇台詞的電影對話觀念。而這一點在今天越來越成為電影創作者們的共識。
2電影對話的劇作功能電影對話是人類的口頭語言在電影藝術中的再現。現實生活中口頭語言所具有的敘述作用、表達思想情感的作用和客觀上揭示話語發出者的思想、性格的作用,在電影對話里則體現為交代說明、推進情和塑造人物性格這三大劇作功能。
3電影對話的基本規律和方法(1)特定的人物性格;(2)特定的人物關系;(3)特定的情境;(4)潛台詞。
G. 電影《心靈捕手》主人公性格分析(心理學)的問題
通過性格心理學來分析《心靈捕手》這部電影,在一個具有保護殼下的主人公有以下2方面:
1、人物的防禦機制(保護殼)
在一部擁有著積極變化主人公的故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有著明顯的「創傷」的主人公(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在),在電影的一開頭,主人公們認為他們的生活並不存在著任何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被生活困住的他們必須克服他們原本相信的謊言。
通過改變和正視自己的缺點,才能邁向新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創傷」通常源於過去的一些經歷,在《心靈捕手》中男主角威爾的創傷來源於童年時虐待自己的父親。這一過去的傷口引發了威爾的自我防禦,他認為對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會導致情感上的痛苦,他怕受到傷害。
作為一名電影的編劇,有時用這種方式思考電影中的人物會讓人覺得抽象,但將軟弱轉化為行為的一種方法是使用防禦機制。那麼什麼是電影人物的防禦機制呢?其實,自我防衛機制是角色們戴著的面具,用來隱藏他們的內在自我。
而他們所迴避的,所害怕面對的這些東西,往往都阻止著他們變得更好。就如同之前所說的旁觀者清,我們在為電影主人公們加油打氣的同時,也是給我們自己鼓勁,因為在電影中,我們或許也看到了自己不願意在生活中面對的真相。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和主人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因為我們和他們一樣,都需要改變,都需要宣洩。
(7)電影人物對話心理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一個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教授,在他繫上的公布欄寫下一道他覺得十分困難的題目,希望他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答案,可是卻無人能解。結果一個年輕的清潔工威爾在下課打掃時,發現了這道數學題並輕易的解開這個難題。
威爾聰明絕頂卻叛逆不羈,甚至到處打架滋事,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數學教授有心提撥這個性不羈自我的天才,要他定期研究數學和接受心理輔導。數學難題難不倒他,但卻對於心理輔導,威爾卻特別抗拒,直至遇到一位事業不太成功的心理輔導專家桑恩教授。
在桑恩的努力下,兩人由最初的對峙轉化成互相啟發的友誼,從而使威爾打開心扉,走出了孤獨的陰影,實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