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評論區寫電影名字

評論區寫電影名字

發布時間:2024-05-30 10:30:02

⑴ 賞析一部比較有名的電影

《戰艦波將金號》:石破天驚的電影史佳作
《戰艦波將金號》一上映,就立即震驚了全世界,被公認為蘇聯蒙太奇學派的最傑出代表,影響了無數的後來者,成為人類電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經典。時至今日,對《戰艦波將金號》分析、評介依然是電影學院里的必修課。

最直接的影響首先來自於《戰艦波將金號》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在這部電影中,愛森斯坦天才的創造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通過鏡頭之間的重新剪輯、巧妙組接,愛森斯坦在銀幕上重構了一個時空體系,它與我們現實中的時空體系迥然不同,但又是植根於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從而在根本上與觀眾的觀影心理相契合,從這一點來說,《戰艦波將金號》開創了一直沿用至今的電影創作中所使用的最基本的蒙太奇表現手法。當然,蒙太奇並非是愛森斯坦發明的,在早前的格里菲斯乃至更早的梅里愛、鮑特的影片里就已經有了蒙太奇的應用,但這種應用要麼是無意識、不自覺的,要麼是不成熟、不完善的,只有到了愛森斯坦,到了《戰艦波將金號》那裡,我們才能負責任的說:電影藝術開始有了只屬於自身所獨有的蒙太奇語言體系,電影語言開始藉由蒙太奇句子組成。時至今日,如果離開了這種蒙太奇語言體系,電影創作根本就無從進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戰艦波將金號》之後的所有電影,都是它的學生

影片的影響在全世界迅速散播開來,無數藝術青年正是在觀看了《戰艦波將金號》以後才決心投身電影事業,《戰艦波將金號》成為改變他們命運的轉折點——西班牙電影大師路易斯·布努埃爾正是其中的一位,當時還在大學讀書的布努埃爾無意間看到了來學校放映的《戰艦波將金號》,立即為其中無與倫比的表現力所嘆服,這成了開始他電影生涯的直接動因。很快,僅僅三年後布努埃爾就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一條安達魯狗》(Un chien andalou),這部被視作超現實主義代表作的二十四分鍾短片同樣引起了巨大轟動,它奠定了布努埃爾在影壇上的大師地位。整部影片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一片被切削著的月亮,一把刀片割開一隻眼球,一隻爬滿螞蟻的手,一隻伏在鋼琴上的死驢,變成臀部的乳房,等等。不難發現,這些蒙太奇手法的使用其實與《戰艦波將金號》如出一轍,正是愛森斯坦所推崇的「雜耍蒙太奇」的理念,布努埃爾自己也毫不避諱這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兩位大師在生活中也成為了好朋友,愛森斯坦來西歐游歷時,曾與布努埃爾相談甚歡。不過據說當布努埃爾看過愛森斯坦所拍的《感傷的羅曼史》一片後,對其中的藝術品味極不認同,怒氣沖沖地到各個咖啡館去找愛森斯坦,一定要當面打他幾個耳光。當然,這只是由於大師的率真性情所留下的逸聞,並沒有真正影響到他們之間的友誼。

同樣的影響也發生在了葡萄牙國寶級導演奧利維拉身上,這位現年已近百歲高齡的老人,當年也正是因為受到《戰艦波將金號》的影響,才毅然投身到電影創作中去。他所拍攝的影片《杜洛河上的苦工》,雖然是一部紀錄片,但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中對《戰艦波將金號》的模仿。特別是纖夫拉纖一段,其中剪輯進了若乾麵部特寫,鏡頭在纖夫和乘客之間的反復切換,與《戰艦波將金號》毫無二致。

有趣的是,幾年以後,與蘇聯在意識形態水火不容的納粹德國,《戰艦波將金號》同樣被推崇備至。據說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在看過《戰艦波將金號》後,對其中的震撼力大為震驚,他指示德國一定也要拍出類似的片子來,並很快找來了女導演瑞芬斯塔爾來落實這一計劃,這才有了《意志的勝利》一片的誕生。《意志的勝利》是一部在思想上反動透頂的影片,完全是為了給納粹黨歌功頌德,但在電影的藝術價值上,這部影片又是如此的成功,以致於後來的電影史都不得不尷尬的提到它——一方面痛斥其意識形態,另一方面又對其表現方法大加褒揚。毫無疑問,這部在《戰艦波將金號》直接影響下誕生的影片,帶上了濃厚的愛森斯坦印記。當然,由於科技的進步,拍攝工具的改善,以及納粹黨所提供的近乎無限制的製作經費,讓《意志的勝利》比《戰艦波將金號》場面更加宏大,氣勢更恢宏,畫面更精良,但其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依然是偷師於後者。特別是希特勒登上紐倫堡閱兵台的那一場戲,漫長的台階,希特勒和手下依次拾級而上,兩旁是黑壓壓的納粹黨員,口號的歡呼聲響徹雲霄,行納粹禮的手臂密集如林,其剪輯手法上活脫脫就是一個「敖德薩階梯」的翻版。

在國外取得巨大反響的同時,《戰艦波將金號》也成為了蘇聯國內電影的教科書,其中的蒙太奇理念為眾多蘇聯電影所汲取。例如《雁南飛》(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這部攝於1957年的黑白片,片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主角鮑里斯中彈犧牲的那個場景。在現實中,中彈犧牲只不過是一剎那的事,而導演卡拉托佐夫用了很長的一組鏡頭來表現:先是白樺林的旋轉,在這個背景上疊化出鮑里斯的想像,薇羅尼卡身穿婚紗走下樓來,和鮑里斯舉行婚禮,最後又回到旋轉的白樺林。這個場景已成為《雁南飛》永恆的標志,而這種在影片中拉長時間,重構時空體系的手法,正是由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將金號》里首先運用的(「敖德薩階梯」即為其典型代表),《雁南飛》繼承了這一手法,同時又進行了發展和創新。

《戰艦波將金號》的影響不僅止於歐洲,它很快也成為了好萊塢效仿的模板,事實上,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將金號》中所使用的多鏡頭、快速剪輯的蒙太奇手法已經成為好萊塢影片的基本表現模式,甚至可以說,好萊塢才是愛森斯坦最好的學生。以好萊塢的代表作《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為例,這部纏綿悱惻、催人淚下的愛情片,依然使用了《戰艦波將金號》中所使用的蒙太奇手法。例如,在費雯麗扮演的女主角瑪拉走向滑鐵盧橋自殺的那一場戲,一隊軍用卡車在橋上隆隆開來,瑪拉毫無畏懼地向一輛輛飛馳的軍車走去,蒼白的臉在車燈的照射下美麗而聖潔。鏡頭在軍車和瑪拉之間反復的快速剪切,在群眾的驚叫聲、卡車的剎車聲中,最後,瑪拉結束了生命,手提包和一隻象牙吉祥符散落在地上,這樣的表現方式幾乎是完全照搬了《戰艦波將金號》中的橋段。

同樣的例子還有希區科克導演的《精神病人》(Psycho)一片中,最為著名的浴室謀殺那一場戲。《戰艦波將金號》中「敖德薩階梯」那一場戲,8分鍾的時間愛森斯坦用了160多個鏡頭,而「浴室謀殺」這個場面共歷時48秒,卻由78個快速切換的鏡頭組成,盡管連一刀刺入人體的血腥畫面都沒有,但其恐怖效果卻因蒙太奇、場面調度、節奏、燈光及音響手法的綜合運用而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境界。可以說,希區科克把經由愛森斯坦開創的蒙太奇剪輯手法推上了極致。

如果說,希區科克深諳愛森斯坦快速剪輯手法之精髓的話,那弗朗西斯·科波拉則是把愛森斯坦剪輯手法和隱喻的表達方式合二為一的好學生。在科波拉的代表作《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一片中,最後馬丁·西恩飾演的男主角揮刀砍死馬龍·白蘭度所飾演的魔鬼軍官的那一場戲,科波拉也沒有直接表現白蘭度被砍殺的情形,白蘭度的身影依然在黑暗中,只是在剪輯上逐漸加快揮刀的節奏,同時加入了土著們祭祀儀式上砍殺一頭公牛的場景,與白蘭度被砍的鏡頭交替剪輯。可以說,這是標準的愛森斯坦手法,與愛森斯坦在《戰艦波將金號》中剪輯進的那三隻石獅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好萊塢,公開向《戰艦波將金號》致敬的則是著名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在他1987年所拍攝的代表作《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中,就有一段完全模仿「敖德薩階梯」的段落,這個段落也是全片的最高潮: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里,凱文?科斯特納所飾演的政府特別調查員與歹徒不期而遇,雙方先是心照不宣,平靜的走向台階,繼而又幾乎是同時拔槍,互相射擊,與此同時,有個推著嬰兒車的路人正好路過此地,但由於受到驚嚇,嬰兒車不慎從台階的頂端滑落下去。科斯特納扮演的銀幕英雄自是了得,只見他邊舉槍射擊邊向下跑,最終在千鈞一發之際擊斃了歹徒,還接住了失控的嬰兒車。應該說,這個模仿還是很成功的,德?帕爾瑪同樣使用了階梯、嬰兒車、面部特寫等元素,同時又有自己的發揮。通過機位的多角度切換、升格鏡頭的配合使用,將整個動作場面表現得美輪美奐。雖然使用了慢鏡頭,但動作之間銜接得十分緊密,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聯系也是絲絲入扣。

講到這里,我想愛看電影的朋友都不難想到,這種使用蒙太奇手段來渲染動作、烘托氣氛的做法,其實在動作片里司空見慣,而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吳宇森式的所謂「暴力美學」片——縱觀吳宇森的作品,幾乎找不出一部不使用這種蒙太奇手法的作品??基於此,甚至有人評論說愛森斯坦是暴力美學片的祖師爺,不過我想這絕對是曲解了他老人家的原意了。

吳式動作片之所以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能讓好萊塢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中動作場面的成功。可以說,在《戰艦波將金號》里初露端倪的「雜耍蒙太奇」,經過吳宇森的改造,已經徹底的誇張、極端化,並被吳宇森賦予了東方式的詩意與美感。即使到好萊塢以後,吳宇森的這一特點依然沒有改變。如《變臉》(Face Off)一片,只要是兩大主角的對決,幾乎百分之百的使用了慢鏡頭。尼古拉斯·凱奇標志性的半轉身拔槍射擊的動作,就從來沒有使用過單一機位的正常速度鏡頭,而一定是多機位、多角度的慢鏡頭,把凱奇的每一個動作細節都盡量拉長,並刻畫得纖毫必現;同時還通過多角度的重復來強化這一效果,從而把人物的瀟灑氣質和英雄主義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瞬間的動作在吳宇森的電影里往往要用長達幾分鍾的膠片才能表現,這些人為拉長的時間間隔與中國畫里的「留白」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營造了一種東方式的「氣場」,充滿了東方式的美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愛森斯坦的同胞,蘇聯電影藝術大師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其實塔爾科夫斯基最初是以愛森斯坦的批判者身份為人所知的,他曾經發表文章對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進行系統的批駁,他認為愛森斯坦的蒙太奇手法太強調導演的主觀意圖,取消了觀眾的主體地位,是不可取的。基於此,他還反對愛森斯坦影片中的任何隱喻鏡頭。但是,一旦進入創作實踐,塔爾科夫斯基根本無法與愛森斯坦徹底決裂,在他的電影里,隱喻蒙太奇比比皆是,以其《安德烈·魯布廖夫》(Андрей Рублев)一片為例,在影片開頭那個農夫乘坐的熱氣球墜毀以後,塔爾科夫斯基並沒有直接去表現,而是插入了一匹馬倒地的鏡頭,這與《戰艦波將金號》里那著名的石獅子不正是起著相同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塔爾科夫斯基後來也不得不承認,「顯然有人會指責我前後矛盾。然而,藝術家本來就可以創造規則而又打破規則嘛。」

⑵ 電影評論怎麼寫

一般來說,當你看完一部電影,想寫點東西表達一下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感想或者領悟,這都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你可以寫一篇跟自己心情有關的日記,也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某個情節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還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所描述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寫出任何東西都是值得鼓勵的。

2.1,寫影評前的准備工作

在寫一篇影評之前,我的建議是:
1, 選一部自己喜歡的影片。在評論前,評論者首先是觀眾,自己喜歡最重要。同時建議要多看電影,但自己不喜歡的電影不要勉強看。
2, 所選擇電影要多看幾遍。要尊重電影。
3, 盡量多的掌握一些電影評論分析的工具,盡量多的了解此部電影相關資料。
4, 搜集一下這部影片曾有哪些評論,以免重蹈前人說法。
5, 要勇於懷疑。

2.2,觀感與通過觀感進行對電影的初步分析

在觀看完影片以後,你的直接觀感就是對這部影片的最初評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覺。事實上,對電影的最初分析已經在觀看影片時完成。當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向影片提出問題,「情節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演員所說的台詞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電影進行中的每時每刻觀眾都會對影片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觀眾會試圖從電影本身的解釋中找到「合理」的邏輯性,也會時刻根據以往的個人經驗來審視著畫面的可能性。觀看好看的電影時我們會說,「是這樣啊」或者「哦,原來還可以這樣啊」 。我們不喜歡的電影往往是那種看著很虛假的「不真實」的電影,這種電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講的蹩腳謊言。當然,如何愉悅觀眾是電影製作人所要關心的,作為評論者來說,不但要找出電影好看(合理)的地方,還要試圖分析為什麼。

2.3 電影評論的基本構成
影評通常包含的幾個部分:電影簡介,評論正文,引文出處。

電影簡介

電影簡介可以分為電影的基本簡介與服務於評論正文的擴展簡介。
基本簡介通常包括電影的原名,電影的中文譯名(別名),導演,主要演員,類型,片長,上映時間,國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這部電影的海報。這里除了電影名稱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寫項目。根據評論的需要,我們還可以加入劇情簡介。劇情簡介是對電影的再敘述,由於評論者對於電影理解的局限,再敘述時應盡量避免加入有嚴重主觀傾向性的解讀。建議劇情簡介不要超過200字。
擴展簡介通常包括對電影製作人員的更詳細的介紹,影片產生背景的介紹,影片所描述的社會背景介紹,影片所獲得的獎項等等。擴展簡介作為評論的資料性工具要有選擇的引述。擴展簡介如果沒有對評論產生直接影響,建議果斷的舍棄,或者可放置於評論正文之後。

評論正文

① 從觀感輕松切入評論
我們注意到,觀感往往產生於電影中最能讓觀眾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對觀感的分析也就成為對這部電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點。我們只要問一下自己,這部電影哪裡最吸引人,然後根據以往的經驗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為什麼吸引人,評論就產生了。
觀感作為最初對電影的評定,勢必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會因為評論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不必刻意減少這種差異,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差異,才使得評論更加開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為影評的目的是發揮綜合能力欣賞作品,同時將作品的豐美面呈現出來提供給別人,所以開放式的評論也就不必排斥專業分析工具。我們也不能誇大專業分析工具的功能,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影片分析方法並不存在。
觀感是電影對觀眾的影響結果,它意味著觀眾從電影中最直接的得到了什麼。對觀眾來說,觀感從來就沒有對錯之分。作為評論者,要相信自己的觀感,不要被導演的名氣或電影所獲得過的獎項等非電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電影本身的東西只能印證觀感,而不能產生觀感。

② 列舉部分常見的評論切入點
1通過主題解讀評論:例如,你可以通過《不準掉頭》來解讀「倒霉」,可以通過《躲閃》來解讀「少年的愛情」,可以通過《著魔》來解讀「瘋狂」。觀感可以讓你對某些電影歸結出一個主題詞語,然後品味分析一下,電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讓你對這個主題詞有了更好的理解。一個電影是如何變成一個詞語的詮釋例證的?
2相似主題聯想評論:《兩支大煙槍》《尼古丁》。
3通過形式對比評論:例如,作為警匪片的《獵豹行動》對以往戰爭片形式上的借鑒,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拍攝警匪片的新方法。與之對比的對象可選擇《黑鷹計劃》。
4典型例證:例如,可以通過木偶片《美國戰隊》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國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討論:從茂瑙的《吸血僵屍》到《驚情400年》《刀鋒戰士》《吸血情聖》等這一系列以「吸血鬼」為主題的電影從內容到形式上有哪些變化。又比如說以同性戀為題材的《櫥櫃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異形》系列或《黃飛鴻》系列等等。
6倫理討論:例如可以通過《老男孩》與《發情日記》來比較東西方倫理差別,《關於我們的愛情》來討論母女關系。
7了解型電影:例如,從《夢想阿根廷》與《官方說法》中可以對「軍權政府」有個初步認識。也可以在《戲夢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氣息。
8結合他人的評論對電影的再評論。
9對某些導演或演員的偏愛也可以讓我們集中討論一下他們的特色。例如我比較喜歡的安德烈.佐羅斯基、蓋.瑞奇、伊莎貝爾.阿佳妮、夏洛特.甘寶等,他(她)們導演或主演的電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
我們要小心的是通過「作者論」[注釋]來分析電影,這種分析方法使用不當就會變成是評論者的一廂情願。在某些不嚴謹的評論者那裡,影片被詮釋的面目全非,之後就可能是評論者對導演的非理性評論。本來單純地影片分析,變成了一個批鬥導演的檄文或是對某個「偉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證書。批評電影與批評導演當然是兩回事,批評導演更像是一種私人恩怨。

然而我們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論」是一個很容易入手且簡單易行的電影分析的切入點。所以在評論的時候要多關注的是電影而不是關注導演,更不要試圖證明自己比那個導演還要了不起。
10對電影影象的評論,如從電影敘事、景框構圖、電影剪輯等做切入點。如對電影《羅拉快跑》進行分析評論。

電影評論當然不只局限於採取以上這些方式作為切入點。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觀感,並且不片面濫用自己的感覺,其實一切可以使你產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作為切入點。

③選擇一種自己所熟悉的評論工具。評論工具的范圍其實非常廣泛,復雜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專業工具,簡單的如個人的觀感。特定工具的好處是可以把某些問題分析得更具體,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應用上,戴錦華對《玫瑰的名字》的精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當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著的小說的。那些特定的工具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難以掌握,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用符號學來分析一下《夢幻格林》,這將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④在分析與欣賞電影中間把握平衡。我們要警惕過度的分析對電影的欣賞性是有害的。有時候觀眾並不想變得那麼「明察秋毫」,做一回快樂的「傻子」也許就是觀看影片的初衷。蓋?瑞奇導演的《偷拐搶騙》我已經看過了7次卻一直捨不得分析它,因為害怕分析過後觀看的樂趣就沒有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抱著樂觀的態度,分析以後會發現新的樂趣,但這畢竟是要冒一定風險的。我認為好的評論同時也應該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還要保留原來電影的觀賞性。

⑤筆法。評論者的筆法與評論選擇的切入點密切相關,不同的切入點決定不同的筆法。如通過觀感來敘述影片帶來的感官審美影響,則很有必要藉助大量修辭的運用;如果探討影片的流派等歷史性內容,則對經典理論的引用和同時期其他作品的類比必不可少。寫評論時要把觀點寫清楚,行文要簡潔流暢,不要堆砌資料。臟話痞話或許是通往個人文風的一條捷徑,然而他們從來都不是嚴謹的,在評論的道路上我們甚至不需要反諷。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搜集影片的外圍資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當地使用外圍資料很可能會把你的評論淹沒在看似相關實則不知所雲的文字之中。外圍資料可以幫助評論者理解這部電影,但不應把這些資料變成評論者的依據。原則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內部的任何文獻或相關資料」的這一立場。電影評論並不會因為提到了一些大師的名字而變得更加精彩。

⑥個人風格。影評的個人風格需要逐漸形成,如同對於電影的口味一樣,評論的側重點與切入方式在不斷書寫影評中會逐漸形成風格,從而成為個人影評的某種標志。

⑦豐富你的影評。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採用直觀的圖象,作為對評論的支持與補充,適當截取影片的畫格會使你的評論更直觀。除非是在評論影片剪輯的時候,製作表格或者圖解對評論者來說太費力氣。

⑧給自己的評論起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

引文出處

在評論正文之後要列出評論中所引的文字出處,這是對原作者辛勤勞動的尊重,同時也方便讀者查閱相關資料。

3 在電影評論中應該避免出現的情況。
1, 要避免評論者的生活(經驗)過多的干預評論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後,你說你學會了怎麼做叉燒飯。寫評論的目的不是讓讀者關注評論人,而應該強調所要評論的電影。吃了油條喝了豆漿去看電影,同餓著肚子去看電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樣,但電影是一樣的。
2, 要避免在沒有敘述原因的情況下給出評論結果。例如:永遠也不要說哪部電影是最好的電影,哪部電影是最偉大的電影。在我看來,即使看了很多電影也不要給電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給電影定位。
3, 要避免東拉西扯,主題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個問題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體描述10個還未解決的問題。不要隔靴搔癢,甚至是滿世界找靴子。例如:評論《神話》的戰爭場面差,不能說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鬥士》,而應該明確指出它具體差在哪裡。是場面調度問題還是畫面構圖問題?是剪輯問題還是電腦特技問題?
4, 要避免對演員導演等影片生產者私生活的關注。只有影片的宣傳人員或者八卦雜志才有需要關注那些問題。
5, 要避免死撐面子硬評論,滿眼都是某個電影的不足。應該放鬆心情,如果有部電影實在是差,那我們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費心評論。評論是要把影片的豐美面呈現出來,捨本逐末的評論方式與悲觀的分析角度實在讓人惋惜。
6, 要避免一些對電影本身沒有意義的評論。電影評論不同於電影商業宣傳,評論要排除干擾。在選擇切入點上要迴避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個人文學科對電影的探究,盡量從影片本身切入影片論述。
7, 要避免評論者主觀地對影片做過度詮釋。不要對自己假想中的錯覺揮動雙拳,使讀者莫名其妙。

-----------------------------------
[注釋:作者論的觀念,最早是由法國導演楚浮的文章〈法國電影的某個趨勢〉在《電影筆記》上發表而開啟。文章攻擊停滯的法國電影工業,並稱贊美國導演的作品,為作者論奠定基礎。作者論認為,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內容的處理主要可歸功於一個人的理論。通常用來指具有可辨識風格和主題意識的導演,此理論也包括其它被視為一部影片的主要推動力的製作人員(編劇、演員、攝影、剪接)。作者論在邏輯上是一種以作品為重心的分析方法,然而實質上卻是一種影片的詮釋方式,影片的每項特殊因素都被分析者順著導演世界觀的方向加以詮釋。出自書目《當代電影分析》《電影批評面面觀》]

⑶ 《尋夢環游記》太奶奶可可原型人物去世,但為什麼要用她的名字命名影片呢

《尋夢環游記》太奶奶可可原型人物去世,但為什麼要用她的名字命名影片呢?

一:《尋夢環游記》太奶奶可可原型人物去世

說到《尋夢環游記》太奶奶可可原型人物去世的新聞,我在這則新聞的評論區中看到了很多非常悲傷的留言,大家都對老奶奶的去世表達了自己的惋惜之情。不得不說,網友們對於《尋夢環游記》這部電影的相關信息的關注度還是非常高的。

二:為什麼要用太奶奶的名字命名影片?

關於《尋夢環游記》電影方使用太奶奶的名字“COCO”來作為電影英文名字的原因,就我而言,我覺得製作方是因為考慮到電影劇情與太奶奶之間的聯系才會這么做的。現在,讓我們來詳細說一下吧。

首先,我覺得《尋夢環游記》的劇情離不開太奶奶這個人物。因為整部電影的劇情都是圍繞著太奶奶這個人物來進行展開的,她是整個家族裡唯一一個還記得父親的面貌的人,而她的父親也因為這份思念而存在於冥界之中。

所以,我覺得電影方用“COCO”這個名字來命名這部電影是非常有深意的。

總而言之,我覺得自己還是非常認同電影方使用太奶奶名字來進行命名的做法的。

三:你如何評價《尋夢環游記》這部電影?

對於《尋夢環游記》這部電影,就我而言,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是非常感人的。

因為我在觀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哭了很多次,劇中的很多情節都讓我覺得非常地感動,特別是太奶奶最後在冥界與父親重逢的那個場景,他們緊緊相擁的畫面深深地觸動到了我的心。

所以,我覺得《尋夢環游記》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希望大家都能抽空看一下這部電影吧。

⑷ 電影閃閃的紅星評價

電影《閃閃的紅星》講述了潘東子帶領鄉親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及大地主惡霸胡漢三的故事。

潘東子從小就有一顆愛國之心,愛民之心,外表聰明伶俐,內在有勇氣有膽識,多次協助抗戰紅軍打擊反動派,後來為了給母親報仇,潘東子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眾人的幫助下,殺死了仇人胡漢三,為母親報了仇,也為鄉親們除了害。此事驚動了組織,特批他成為紅軍小戰士,影片的最後,潘東子穿上了軍裝,隨著抗戰大軍,奔赴前線殺敵救國。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具有時代感的影片,對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起到了積極正向的作用。

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時,播放向《閃閃的紅星》這一類影片,相信可以寓教於樂的不斷督促後來的一輩又一輩兒童,不忘過去,不忘歷史,珍惜和平,珍惜現在,努力學習,建設國家,開拓更美好的明天。

你對這部電影有什麼不同的評價或見解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⑸ 如何評價電影《老師好》

《老師好》這部電影讓我感觸很深。

1.電影反映了80年代高中那段青澀懵懂的歲月,高中的我們,年少輕狂,無憂無慮,處處都是歡聲笑語,想著與老師作對。那時的我們干凈,純粹。沒有沾上半點世俗氣,沒有被生活壓彎腰,沒有爾虞我詐,勾心鬥角。

2.一幅幅畫面,讓人回憶起青春,回憶起匆匆那年,都會想起一些人,即使受過再多的傷,經歷再多事,這些人都是不會變的,無論何時何地,在干什麼,在面對誰,一想起他們,渾身都會充滿了神奇的力量。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只願回到那個操場,和他們一起,一直向前。不是不重視,只是,太在乎。

3.苗宛秋老師,這個生動形象的老師,給了當今 社會 ,物慾橫流,充滿銅臭味的世界響錚錚的一巴掌。舍己為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兩袖清風,把那個年代辛勤的園丁演的淋漓盡致,給當今 社會 的師風師德樹立了榜樣,標桿。

4.也許會感嘆命運的不公,時不我待,為了理想,為了爭口氣。掙回我們的榮譽,班上同學背著老師練起了健美操,把第一名的位置拿回來。世上的人們,追名逐利,為自己,為別人,總也會追求想要的東西,馬不停蹄。

5.安靜最後出的車禍,是本劇讓觀眾淚水潸然的點,當他幫老師平反以後,回來的路上誰會知道厄運降臨。真的,人的一生要經歷太多的生離死別,那些突如其來的離別往往將人傷得措手不及。人生何處不相逢,但有些轉身,真的就是一生,從此後會無期,永不相見。

青春往往不是鮮花的盛放,而是一場兵荒馬亂的草草收場。有人將青春掛在了雕花的窗沿;有人將閑情,拋灑在潔凈的石板路上;還有人將故事,裝進自己的行囊。人生啊,真的太緩慢,看遍了巷內的風景,仍記得是初識模樣。每次都是自我嘲笑:愛回憶的人,腳步總會比別人慢一些吧。

當前關於老師的電影確實很少,估計讓人記憶猶新也是以前的《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死亡詩社》等。《老師好》這部電影出現,讓人們又可以重溫老師這個話題。雖然《老師好》描述的80年代師生生活,這或許是因為於大爺年齡,演繹現在這個時候得老師有點不適合。或許80年代的師生關系,離我們很久遠,那是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但校園生活中,師生之間的關系矛盾、早戀那點事,是學校永遠都脫離不了的話題。

於謙扮演的苗宛秋老師,是一位地區優秀教師,對個人榮譽感很敏感,也很珍惜。在開始一群老師進校時,苗宛秋特別強調他的自行車,是區委獎勵的,將那種對榮譽認同表現無遺。在教室中,將獎勵的茶杯重重放在桌子上,以獲得學生的認同。當茶杯獎字,被學生惡作劇變成大時,更是憤怒把茶杯放王海頭上,以示懲戒。

在《老師好》中,苗宛秋不是一個偉光正的老師,他是一個有缺陷、但有教學管理經驗、對自己學生真誠關心的老師。在到新的班級後,他給錢讓海燕把頭發燙直,還不忘讓她明天還錢,用手絹試驗關婷婷是否塗口紅,用借火方式發現郭建設、蔣文明是否抽煙。這些開場的劇情,既表現了苗宛秋的教學經驗豐富,導演也通過這種方式將《老師好》中的主角人物一一交代出來,可以說的別具一格。

苗宛秋在與這些問題學生三年較量中,學生們一直圍繞他的自行車來頻頻出問題,其實就是對苗宛秋個人榮譽的挑戰。而在這些較量中,苗宛秋解決了問題學生入團問題、學生早戀問題,在這些溝通中,讓師生之間的的關系由不解到相互支持。

該劇前半部分劇情還是不錯的,後面陷入了講道理、談理想的怪圈,這也是一些老師題材電影通病,教書育人是老師題材電影主題,如何不用說教式方式表現出來,一直是這類電影的挑戰。

一個好的老師 足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每一個小孩都是種子,只是每個人花期不同,對於好的老師來講,就是能夠發現孩子的不同,並有足夠的耐心賠著成長。

《老師好》刻畫的很細膩與真實,沒有把苗老師脫離現實的完美烘托,他也會和我們身邊的老師一樣,偏愛學習好的安靜;從自行車、茶缸、表彰大會憤然離場中可以看出他對榮譽感的重視;就是因為有這些,才會在他把工資捐出、免費補課時讓人肅然起敬、心升感動。

苗老師沒有要房子,因為那是用安靜的腿換來的,安靜是他的希望,他希望安靜代替他實現自己北大夢想,在他坐在空教室、在他缺席畢業照、在他蹣跚著去看安靜,有悄然離開時,你會知道,這么多年他一直沒有忘記他的學生,而你,早已熱淚盈眶。

青春註定不完整,不完美的才是人生!

我可能看法不一樣,要說為什麼去看這個電影,可能主要是情懷,畢竟畢業好多年了,有點懷念校園時光,無憂無慮。

《老師,好》差點要成為一部深刻的電影,我可能看的方面比較大,我認為電影除了緬懷一下青春,更多的是對以前分數式的教學一種抵制,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切。電影最後的十五分鍾,我一直沒能看懂,當然並不是劇情不能,只是不知道最後這十五分鍾不感覺突兀呢,完全就是為了歌頌教師偉大,青春美好而故意做出來的十五分鍾,感覺讓人看著別扭啊

電影中苗宛秋那種教學也是中國教育的弊端,一味的追求分數,我本身也是這樣過來的,基庭先生倡導過自由教學,讓學生擁有更多可能性,但我感覺一二線城市可能選擇更多,三四線城市,或者鄉鎮只能靠分數,電影讓我們看見了中國教育的復雜性與多面性。也讓我們看見了無數☞毛坦廠中學☜背後的無奈與心酸。

電影當做緬懷青春的看就行,歌頌教師偉大的我還真沒怎麼感動,就當看了個喜劇片。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可能是無病呻吟,過度解度,但這是我的思考,我想把這些分享出來,或許不完美,但也可以為別人擴展一種思路。

看完這部影片,我最大的感觸不是懷念,而是壓抑。 人物之間的感情是真實而感人的。年少的 情感 是純粹而美好的,有看一眼就動心的愛情,友誼也是美好的,率真,寬容,義氣,師生呢,雖然有摩擦,但感情也是極為真摯的。 但透過影片,我看到更多的是教育的悲哀與反思。 過分壓抑人的天性。 教育的功利化。影片中苗總端著一個印有獎字的搪瓷缸,這個瓷缸在劇中出現好幾次。而與獎相關聯的事件,還有教育部門獎勵的自行車,學校分配的房子,優秀教師的評選。

時過境遷,當年的獎其實只是換了件衣裳,依然在教育這棵大樹上駐蟲。 孩子在這樣的教育壓抑下,卻是異常堅強的。隨著音樂的渲染,有幾次我都以為這幾個學生快要扛不住了——失戀,且失去入團機會的洛小乙的爆發依然是克制的,在婷婷家只是吃飯,被老師看不起,朝准老師的酒瓶卻揮向自己,在安靜家門口喊得撕心裂肺,似乎,下一秒就要毀滅;被老師抓到在天台練健美操的婷婷,孤單而堅定地跳了好久好久,為了,是為了因為自己而錯失的班級榮譽,她似乎,下一秒就要倒下。但他們依舊活著,韌性地活著,恣肆地活著。就像被暴雨襲擊過後,路邊蔫了的野花,明天,依舊能挺立脊樑。

苗的出走,更多的是因為自己栽培的好苗子、快要考自己當年留下遺憾的北大時,因為自己的事,找縣長求救歸途中出了車禍,無緣高考。手中染滿鮮血的蝴蝶結,思緒停在,安靜在課桌下編著蝴蝶結,苗嚴厲地朝她伸出手,拿過那個蝴蝶結,毫不猶豫地將蝴蝶結扔出窗外……思緒又飄回65年高考前夕的自己,在教室吹著口琴的自己,那時候,老師也站在後門,苗回頭看他,他,那個時候是點頭默許的。

人的一生,有很多個十字路口,但其實,真正重要的也就那麼幾個。而高考這個十字路口,65年苗是因為文革前夕,85年安靜是因為車禍,在與嚴苛死板教育制度反抗的凱旋途中。苗在孩子畢業當天,選擇離去。他為何那樣急著離去呢,現實的壓抑,理想的破滅,那個安靜編的蝴蝶,巧妙地將自己所受的壓抑和孩子們所受的壓抑聯系了起來,這種壓抑在安靜的車禍後達到飽和而迸發,他無法面對熟悉的環境,無法面對心愛的孩子。其實,苗的壓抑在之前的劇情一直就有鋪墊,安靜問「成為像你這樣的老師不好嗎」「不好……」,以及妻子的抱怨時苗的閃躲。而他,後來依然選擇當任小學教師,則是一種與自己的和解,也是對教育的初心不變,希冀不改。 苗是矛盾的。在選班長及誤會洛小乙的事件中,他儼然是一副偏心,專制,不好說話的模樣,而其實,在後來,他慢慢被孩子活潑的天性感染,而這點感染,在校長說自己這兩年工作做得不好、外面學生喊著自己名字,一看,是他們「浪費時間「給自己找自行車時,又被壓抑下去,「再這么折騰下去,你們這一輩子都不會有人看得起」……而後來,拿著染血的蝴蝶結,他,選擇離開,逃避。 幸福應是參差不齊的,不是一個模樣刻出來的。

他們義氣、勇敢、真摯,怎麼會、怎麼應該被人看不起?

感謝生命中出現過的每一位老師 這就是對這部很好的點評

時光,請允許我暫借一段你的溫柔,執筆而寫,以致我那還未逝去的青春。

──題記

青春,是一條奔騰的河,而哭過笑過痛過,才是青春該有的記憶。幸運的是,你不孤單,有這樣的一群朋友,陪你走過這段輕狂歲月。而你能做的,只有珍惜。

「有的時候,一首歌突然就勾起一段回憶,無論是歡快的,還是憂傷的,都是最好的旋律。因為歌聲中,有我,也有你。」這句話久久在我耳邊響起。昨天看的電影仍令我歷歷在目。

一群充滿活力、鬥志倔強的少男少女,一位苦心孤詣、心急如焚的老師,在南宿一中開始了一場「青春保衛戰」。

老師苗宛秋自己也曾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學生,卻因「文化大革命」當了一名「平凡」的老師,但他不氣餒,用盡自己的心血,去教育學生。卻沒想到剛到高一(3)班,噩夢即將來臨。

學生在課堂上塗口紅,卷發,抽煙,看閑書……行為都令老師不滿,而洛小乙更是明目張膽地拿著斧頭上學並且遲到。但是,老師畢竟是神聖的,他盡管心裡不願,也只能乖乖交出東西並做出相應的體罰。

學生們卻不能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竟去拆老師的自行車,使老師在全村上出洋相。面對這些熊孩子,老師無可奈何,卻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每一位學生。

當學生生病時,他毫不吝嗇地捐出他一個月的工資,當洛小乙爺爺摔倒時,他竭力去幫助,即使自己的自行車丟了……

從中,我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愛學生的。而我們卻不懂得珍惜、理解,反而與老師作對。常常因為犯低級錯誤被老師批評,以前我總認為老師對我有偏見。現在,茅塞頓開,老師不正是想讓我變得更優秀嗎?

最令我難忘的也就是苗宛秋老師找洛小乙時,當所有人都放棄了這個小混混時,他卻沒有,而是堅信他一定會重新振作起來。於是他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時光,單槍匹馬的去找學生。當那些人威脅他時,甚至是自己的學生拿酒杯砸自己時,他也毫不畏懼,告誡他「懸崖勒馬,回頭是岸」。那堅定的眼神似鋒利的刀子直刺入我的內心,淚,悄然落下。好在,洛小乙也似乎醒悟,而是將酒杯砸向了自己。「真好,我沒有去打攪你的暗自芬芳;真好,你也沒有戳穿我的暗自堅強……」

學生們最終也領悟了老師的用心,不再淘氣,設身處地的為老苗著想。可是快樂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學生們的懂事總是那麼的遲,逝去的青春卻一去不復返。誰知最後,老苗竟來了一場不辭而別。青春就是這樣,淚水和歡笑同行,這才最值得留戀。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遇,夾雜著一次次傷感的別離,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你們,而是遇見你們,我才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

人生是如此的短暫,兩年的時光如流水般轉瞬即逝,與老師相處的時光也開始著倒計時,所以,對於仍處於青春的我們,應不負光陰,勤奮學習,努力為老師為同學著想,在人生路上砥礪前行!

流年如水易逝,我堅信青春不會消亡,我們要懂得珍惜青春的美好時光,懂得感激老師的辛勤教育,不負韶華。攜著遠方的夢,去彼岸,去追逐,無怨無悔,永不回頭!

如何評價電影《老師好》看到主演是於謙老師,沒看之前以為是部喜劇片,這也和於謙是相聲演員的關系吧,看完之後覺得非常的好看,這部電影展現了80年代的校園真實生活,於謙在裡面扮演一名人民教師,在裡面和學生鬥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現八十年代的師生百態及純真 情感 。 這部電影電影給我感覺真的是笑點與淚點同在,真的是一種值得,我不知道什麼技術,什麼情節,彷彿自己也回到了讀書的時代,已經參與進去,演員雖然都是新的,但是演技是非常的精彩,在加上裡面客串的明星大咖非常的多,連吳京在裡面也扮演著一位 體育 老師。 於謙在裡面演苗老師,是個非常負責任的老師,他有一顆把學生當成孩子的心,當然每個時代對於好老師的標准會有不同的定義對孩子進行有為教育,努力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成為孩子奮斗過程中的伯樂,這樣的老師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的,朋友們你們覺得這部電影好看嗎?如果你也喜歡就在評論區發布一下你的建議,

以前的老師雖然真的會打你但也真的會管你,現在的老師已經不敢打你了,但也不會真的管你。

長大後發現,老師是除了父母外,真心希望你好的那類人。這是看完這部片很多人的感慨。

作為於謙的電影首秀,看完《老師好》之後,我堅信於大爺是相聲圈裡最會演戲的。這和早年各種影視劇里跑龍套的積累不無關系。 觀影前我最擔心這會部鬧劇路線的電影,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劇本處理的不錯,很多細節笑中有淚,不狗血不浮誇,能讓人有共鳴。

再來誇誇這部片的客串們:張國立,何冰,胡軍,吳京,喬杉,艾倫等等,數都數不過來,比任何一部賀歲片的客串都要多。難怪有人要笑稱這部片也可以叫《於謙老師的朋友圈》。

《老師好》是部笑中有淚的青春成長題材片,觀影過程定會勾起對青春校園生活的回憶,值得推薦!

感謝悟空邀請

閱讀全文

與評論區寫電影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國街頭格鬥電影 瀏覽:711
怎麼截電影視頻片段 瀏覽:14
電影里的角色英文名 瀏覽:400
一個韓國電影大叔和小女孩 瀏覽:877
八百壯士電影完整高清 瀏覽:678
驚險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69
外國半截身子的電影 瀏覽:58
電影賭聖1990完整版粵語 瀏覽:325
海外可以看電影網站有哪些 瀏覽:530
英文電影美食 瀏覽:738
癱瘓女孩韓國電影在 瀏覽:934
1204基地手機看電影你懂 瀏覽:161
窗外有男天電影高清 瀏覽:699
古風電影經典對白 瀏覽:779
騰訊什麼電影好看推薦恐怖電影 瀏覽:10
乳酪陷阱電影版歌曲alone 瀏覽:528
哪個網站可以無廣告看電影 瀏覽:786
孫雅旗袍吃飯是哪個電影 瀏覽:136
五一適合小孩子看的電影 瀏覽:688
今年上映的電影有哪些電影2021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