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人物造型分析小論文

電影人物造型分析小論文

發布時間:2024-06-02 21:42:40

❶ 淺談英雄電影的論文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依賴於電腦技術製作的影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其中,尤以超級英雄電影的上座率以及票房回報率奇高。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論陳英雄電影的東方藝術 》

[摘要]陳英雄把恬淡冷靜的東方文化理念同西方電影藝術,通過獨特的思維方式相結合。他的代表作中,既帶有故鄉情結也帶有歐洲式的東方情節中對越南文化的捕獵。他講求詩意的描述,運用電影語言,打動觀眾心靈,如詩一般。即使是面對飽含著苦難、淚水和絕望的土地,陳英雄依然葆有詩意。本文從陳英雄的電影文字出發,通過對陳英雄的文化背景的探究分析其電影文字和文化內涵,從而在更高更廣的領域里加深了對陳英雄導演風格的理解。

[關鍵詞]東方文化;越南電影;導演風格

越南,這個曾被稱為「印度支那」的中國近鄰,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使它遠離了我們的視線,也使世人對它產生了誤解與好奇。90年代以後,越南又回到了我們的視線中。殖民地題材電影成為提供美麗幻象和慰藉現實的電影潮流。在《情人》《印度支那》等異國情調的影片引起西方電影界關注的同時,一部《青木瓜之味》讓我們看到了更接近真實的越南。而這部電影的導演陳英雄雖然是法國文化培養出的電影導演,但是他具有越南傳統文化中的靜謐、羞怯的氣質,從而形成其獨特的觀察、表現事物的電影思維以及表現手法,一種恬淡靜謐、文雅敦厚的東方藝術。

一、陳英雄的文化背景

陳英雄導演是當今國際影壇上一位頗為著名的亞裔法國導演。他出生在越南,14歲移民到法國。最初研讀哲學,而後偶見一部讓他感動的越南裔導演拍攝的影片後,便決意改學電影。而這一決定開啟了他的電影人生。於是,陳英雄進入著名的專門培養電影攝影師的路易盧米埃爾學院,學的是攝影技術,因為他認為導演的場面排程能力應該從觀看影片中學習。就這樣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後開始了他的電影導演生涯。陳英雄在影視作品中逐漸形成了屬於他自己的獨特的影像表現手法。他在20年的時間里,僅拍攝了5部電影,但這卻毫不影響他成為亞洲電影界的著名導演,這得益於他的影片散發出的濃烈的個人風格。

電影在越南並不發達,以往越南電影也很少受到關注,提起有關越南的電影,不禁會想到美國經典電影《阿甘正傳》和杜拉斯鏡頭下的異國戀情――《情人》,然而這些影片的故事情節卻與越南無關,越南只是這些異國電影中的背景而已。不同於其他電影中那個硝煙彌漫、窮苦落後的越南,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用他的鏡頭讓我們看到一個色彩斑斕,柔美恬靜的越南。樹隙中傾瀉下來的細碎陽光、中式庭院中枝繁葉茂的芭蕉樹、嬌媚惹人的木棉花、棚架下青翠剔透的青木瓜……除了殖民、除了戰爭、除了貧窮,這里的越南以其獨有的詩意與讓人慨嘆的生活氣息,宛如一位身著奧黛的越南姑娘散發著東方女性的淡淡清香。

作為一位身在異鄉的越南人,陳英雄帶著對於家鄉懷有的一份鄉愁,在他的鏡頭下把越南拍攝得宛如其兒時夢境中一樣雋美。但是在其勾畫故鄉美好夢幻般的回憶的同時,依然不忘關注越南的社會現實,刻畫越南社會殘酷猙獰的現實,他把鏡頭對准泛著惡臭的街道,滋事暴力的地痞流氓等越南的底層社會生存現狀,從而引發人們對於現實的思考。在陳英雄最為著名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輪車夫》《夏天的滋味》中,始終執著地書寫著其對越南的情緒和情感,從恬靜日常生活的審美觀照、懷想期盼中如詩般的畫面語言、時而輕快時而沉鬱的詩情隱喻中抒發著陳英雄電影中特有的東方文化氣息與東方哲學,形成其鮮明的個人風格。

二、陳英雄導演的影片風格

一人物:普通人和東方女性

恢巨集的歷史題材和激昂的偉大情懷從來都不是陳英雄影片的主題,在其作品中沒有眾人仰視的英雄,只著眼於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因為事實上這些卑微但堅韌的底層人物才是生活中真正的主角。如《青木瓜之味》中臉上永遠是滿足的微笑的女傭梅,在一幕幕尖銳獰厲的境遇中依然溫性猶存的「三輪車夫」以及遭遇痛苦婚戀卻從容生活的三姐妹,這些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最為真實的日常生活才是生活中簡約、朴實的溫情。陳英雄作品體現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風采,他追求朴實堅韌的生活氛圍,他把鏡頭始終對准現實中的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從小人物對待生活的態度中,詮釋著自己處事的東方哲學。《青木瓜之味》中靜靜地看著這個庭院里所發生的一切悲歡離合,臉上永遠是滿足的微笑的梅,《三輪車夫》里對暴力和死亡的默默凝視的三輪車夫,《夏天的滋味》里,將所有的家庭矛盾和秘密平靜地消解、超然掩蓋的三姐妹,他們都詮釋著陳英雄面對一切超然堅忍的生活哲學。

陳英雄不僅願意瞄準普通人,在他的鏡頭中也贊美著著堅韌寬容、堅忍、平和、寧靜的東方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男性陰柔軟弱,而女性是生命的主人:堅定聰慧,鎮靜隱忍。其影片中畫面無時無刻不表露著對這種女性的依戀。《青木瓜之味》中的梅、梅的女主人,《三輪車夫》中的姐姐、老闆娘,《夏天的滋味》中的三姐妹,無一例外是具有鮮明氣質的東方女性形象。這些影片中,陳英雄對女性的欣賞和贊美正是他對於兒時家鄉無限鄉愁的一種轉化,這些女性身上柔美、寬容、堅忍、沉靜、內斂的東方品格,體現了創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東方女性形象。同時,他用這種崇敬和贊美無聲地 *** 男權社會中男性的懦弱無能和不負責任。

二情節:溫馨與殘酷的交織

陳英雄這個離國多年的遊子從西方世界的觀影期待出發,又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自我的文化自覺意識結合,沖破西方世界對越南主觀壟斷的揣測和想像,通過影像向世人展示了越南的傳統與現代、溫情與殘酷、堅硬與柔軟。這是陳英雄以自己的方式回想著祖國的過去,也凝視著現在,更是深切關注著明亮的未來。溫馨過往與殘酷現實的交織,其影片中所有溼熱、陰郁和狂躁不安讓陳英雄以詩意的沉鬱,超脫的胸懷所平息。用沉靜來平息痛苦,讓溫馨與殘酷交織。

正如《青木瓜之味》中鏡頭從身著金黃色的高領長裙幸福地讀書的女主角梅身上向上搖,出現的是一尊安詳的佛像。在這里,陳英雄以自然與和諧、清凈與祥和描述了另一種觀念與理想。以絕對虛靜的心靈進入到精神的最高境界:絕對的自由,在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拘束瓦解後,邏輯、理性已成負累,沒有了對物質慾望、對功名的角逐,於是,最終感悟到了生存意義和精神上的愉悅。 在影片《三輪車夫》的結尾,辭舊迎新的除夕,一夜之間,一切都已改變,生活恢復了往昔的平靜。鏡頭掠過外面的斷壁殘垣,轉向高牆之內的網球場游泳池和身處其中的人們,又再次回到外邊突然變得陽光燦爛的城市街道,人流之中,三輪車夫騎著滿載全家幸福的嶄新的三輪車向前滑行,然後鏡頭漸漸上升,還有那一群在教室里專注地學習彈琴的孩子們。貌似突兀的結尾讓人沉思,是什麼東西讓這些命運多舛的人在面對苦難時如此安穩,是什麼東西使得他們在輾轉流離的混亂中各歸其位?很顯然,這是一種沉默地生存狀態,不是通常的絕望的血淚交錯,而是屬於生命意義上返鄉之途中淡淡的憂傷,又是知其所來知其所終的安天知命。

《夏天的滋味》中三姐妹中最小的蓮與弟弟出門為給父親的周年祭祀而准備,正好呼應著影片開頭中的他倆為准備母親的周年祭祀而出門,就連線下來的悠遠的鍾聲都一樣,彷彿一切的愛欲糾纏都未曾發生過。導演沒有沉迷於對人生的痛苦、對社會的憤怒的宣洩,而是以一種浪漫主義的風格作為影片的結尾,這無疑是東方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審美理想與思維意識的形象體現。愛與死,幸福與痛苦同時並存,一切都是自生自滅,自然而然。在燦爛明媚的陽光之中,再陰暗再無望的生活,再悲傷再恐怖的歷程,都能夠以人的胸襟和對生命的熱愛將它包容。

這其實就是陳英雄的人生之道。從佛像到鍾聲,早已暗示著東方式的圓滿。這樣一種詩意的描述,非線性的寫作,這種悲憫的情懷、達觀的精神超越了現實的苦難,使陳英雄的影片沉鬱而不凝重、壓抑而不絕望。

三畫面:畫意與詩情的結合

陳英雄的電影中充滿了詩情畫意,他更像一位詩人將心中的故事轉化為淡雅的文字一樣,把他電影畫面如詩般溫雅細致地表現了出來。東方詩畫色彩對陳英雄的影片視覺畫面的影響很深,並且陳英雄十分善於以表現唯美含蓄、意境深邃的畫面來替代人物的語言,以唯美的視覺畫面和富有詩意的場景氛圍傳達不必言說之美,在有限的畫面內傳遞著無限的神韻。例如,他的作品中刻意使用原生態描繪手法表現出鄉村生活自然詩意,用飽和度較高的色彩畫面和慢節奏的平搖鏡頭,來展示畫面中環境和人物的每個精緻細節,從而使人物每一個簡單的動作都顯現出一種朴實自然的魅力,鏡頭中也就讓一種贊美和詩意始終洋溢其中。在影片《青木瓜之味》中,流落著寧靜而自然的詩情畫意的古樸的庭院等情境,如詩如畫地表現生活中的自然狀態,如隨風而動的翠綠樹葉、陽光下的木瓜樹、陳舊的石板等。

三、東方文化在陳英雄電影的展現

陳英雄把恬淡冷靜東方哲學同西方藝術電影的個性意識,以意象為主的思維形式,常採取象徵、隱喻的手法,藉以流暢的電影語言完美地相互融合並完美呈現,使影片中的對於現實的揭示與世事的說教潛隱在毫不張揚的詩意鏡語中,東方哲學自然的富含於作品之中,形成陳氏影片中獨有的風格。電影中把政治背景和教育意義隱秘在詩一般的鏡頭之中,東方傳統理念、佛家的因緣色彩、道家的無為思想自然的融會貫通,陳英雄以自己的東方哲學理念敘述著他的情感,同時也用他心目中的越南詮釋了自己的東方文化理想。例如,《三輪車夫》中本是對立的兩種生活狀態,面對苦難的陰郁和狂躁不安與無奈平息痛苦的從容沉靜,在陳英雄的電影世界中被優雅地融合在一起,東方人對於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即以出世的超脫和平靜刻寫入世的情懷,世事雲淡風輕,時刻保持一份平常恬淡的心境,泰然處之。陳英雄電影中最直接使用干凈、明亮、簡單的電影畫面來塑造電影觀感,以安靜、平和的意境,表現對自然與生命的感悟,賦予影像畫面獨特的人性關懷,這也正體現了陳英雄思想中以恬淡虛無為本的道學思想和以萬事皆空為本的佛學思想。

東方的文化背景與西方文化的薰染使得陳英雄在觀察越南時擁有獨特切入角度、觀察視點,同時對於文化的不同理解與本土情結的混雜性,也使其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要遠遠多於單一民族性的表述和極端地域色彩的彰顯,從而獲得了一種具有更大的文化相容性和世界性的文化自由的隱性空間,是其能夠以一種獨特的視角述說一個全新的越南,挖掘出越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陳英雄使東方傳統藝術精神在電影這一最現代的藝術形式中得到張揚。他的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而且在越南國內,除被指責「陰暗面表現太多」,也是廣受歡迎。這些也都表明他不僅掌握了國際電影語言,並且抓住了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化命脈。

總而言之,陳英雄的東方文化背景以及後來的西方文化教育,使他把東西方文化和看似毫不相關的事物有機地融為一體,並成為他電影中的閃亮之處。如阿巴斯之於伊朗電影、侯孝賢之於台灣電影一樣,陳英雄成為越南電影的一面大旗,獵獵飄揚。雖然他的作品被少數人指責「陰暗面表現太多」,但是這並不能把陳英雄在電影藝術上特別是對東方藝術的完美詮釋給否決掉。他的電影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說明了他的電影作品的藝術價值。陳英雄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和對鄉土文化的真切感懷賦予了電影濃郁的東方色彩,編織成了一個柔美纖細的東方童話。陳英雄巧妙地將東西方文化相結合,其將世界電影藝術中的養分融合於東方傳統藝術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不一樣的越南,探索出富有現代意味的東方哲思電影的形式與風格。他的影片所表現出來的東方藝術之感,依舊在漫漫電影長河中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 大衛・科波考爾.影視導演技術與美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3] 李顯傑.電影修辭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4] 金丹元.後現代語境與影視審美文化[M].北京:學林出版社,2000.

[5] 金丹元.影視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

篇二

《 色彩在電影《英雄》中人物設計的構成 》

[摘要]電影的發展和色彩藝術設計在電影中的應用是不斷促進和滲透的。在電影的藝術設計過程和電影的傳播發行過程中,電影的色彩藝術設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電影的色彩設計對人物場景的策劃和深入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提高了電影藝術的推行。此外,電影的色彩設計本身也對色彩設計藝術行業有很好的提升作用。本文主要以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英雄》為例,詳細並深入地分析色彩藝術設計在電影人物場景中的構成。

[關鍵詞]電影;色彩藝術;人物場景;關系;構成

電影是導演等電影創作者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表達一種自我的情感和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即「體物賦情」。電影語言和一般藝術的語言有著很大的不同,由於電影中充斥著大量的畫面,而在畫面中色彩毫無疑問地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王國維曾經說過,「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色彩」。電影《英雄》中色彩在人物場景的應用上可謂是深諳此道,對電影色彩的運用可稱之為大膽、奇妙。電影《英雄》靈活藉助電影色彩這一「道具」,巧妙地完成電影的敘事、情感的表達激發觀眾的情感世界,沖擊觀眾的視覺神經,色彩紛繁復雜但是又不失其純真和主題,濃重的色彩卻最典雅,盡情展現張藝謀式電影的華美藝術。

一、電影的定義和色彩設計的定義

電影的定義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作品,它是多種藝術形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結晶。電影,在我國的《現當代漢語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一種綜合藝術,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真實活動的形象。1872年,電影初現端倪,進入了萌芽時期,並從此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熟而「一發不可收拾」。迄今為止,電影已經有137個年頭了,而且在這期間電影的藝術內涵和藝術形式不斷發展。

色彩設計的定義

色彩設計,從通俗意義上講就是顏色的搭配。在大自然的世界中,色彩紛繁復雜,絢麗多彩,而色彩的設計就是將不同的顏色進行合理的搭配,以求得完美、更加漂亮的色彩。在色彩設計中,色彩的配色方案千奇百怪,千變萬化,但我們用我們的視覺、用我們的眼睛去觀察我們所處的環境,首先闖入我們眼簾的就是色彩,這個大自然的魔術師,它產生著各種各樣的視覺效果,帶給我們不同的視覺享受和視覺的盛宴,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認知、情緒的變化乃至生活狀態和工作的波動、效率等。

二、電影《英雄》中的色彩在人物場景構成中分析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電影的每一個畫面都由色彩組成,色彩也就成了電影的重要藝術形式。作為我國第五代電影導演中最閃亮的一顆星星——張藝謀,在他的電影中,色彩藝術的發揮可謂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借用中國的一句古詩來形容張藝謀對色彩的應用那就是「淡妝濃抹總相宜」,這的確是一點也不為過的。他的電影在色彩的應用方面正可謂是創造了一場壯麗的「色彩盛宴」。張藝謀運用極富創造性的色彩增強電影的藝術效果,構成了電影獨特的色彩藝術。那麼作為張藝謀色彩應用的極品之作——電影《英雄》在色彩的構成設計上,張藝謀又是如何運用其聰明才智和設計靈感的呢?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四個方面,即電影中人物服裝的色彩搭配、電影場景空間色彩配置、主要故事情節的色彩組合、全片時空段落色彩構成四個方面。我們僅就色彩藝術設計在電影《英雄》人物場景中的構成進行深入且詳盡的分析,具體如下:

在電影《英雄》中色彩設計在人物場景中的構成和配置表現在鏡頭上的主要有兩類,一個是,通過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的搭配,另一個是,純天然的,取材於天然的空間環境的場景色彩的搭配和設定。

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的搭配

在電影《英雄》中,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的搭配主要有秦宮、棋館、書館、殘劍居室以及藏書閣這五個空間場景。在這五個空間場景中,色彩的藝術設計正可謂是大膽且靈動。

秦宮的主色調是黑色,其寓意不言而喻,既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無法接近的盛氣凌人,又象徵著秦始皇的殘暴和凶惡,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暗示著這部電影《英雄》的悲慘結局和對英雄的哀悼之情;但是在黑色之餘又有星星點點的綠意在其中點綴,這種顏色的主要意義據筆者研究是象徵著秦始皇的殘暴統治不得民心,繼這些趙國劍客刺秦之後的後繼往來者、反抗者將綿延不絕。

棋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配合整部電影的基調——悲涼而成的。棋館的主要顏色是黑色、白色和灰黑色,這種色彩的搭配既在很大意義上符合了棋館本身的特徵——黑白相間,體現了浩浩乾坤、蒼茫大地本應和諧統一的八卦之意,又增加了這部電影的悲劇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有一種意念上的搏殺意義。

書館的主打色是鮮艷的紅色。紅色在中國的傳統意義上有著生機勃勃之意、有著喜慶歡喜之感,但是在此時,在周圍環境全部是暗色調、非黑即白的大環境下,突然出現的紅色則是一反常態的。在電影《英雄》中,紅色的寓意可謂是清晰明朗的,鮮紅的色彩,鮮紅的鮮血灑滿書館,給人一種極度的壓抑和悲涼之感,預示電影的悲劇結局。

殘劍居室和藏書閣是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搭配中最鮮艷的兩個場景色彩搭配,它們分別是紅色、綠色和紅色、藍色、白色。在中國的傳統色彩搭配上,紅色和綠色的搭配歷來就是一種「禁忌」,而在這部電影《英雄》中,則大膽將紅色和綠色巧妙地應用在一起,一起勾勒出殘劍居室的色彩圖景,這就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紅色和綠色的不相容,而正是這種不相容則巧妙地向觀眾揭示了一種抗爭和對抗,一種水火不相容的局面;那麼藏書閣紅色、藍色、白色三種顏色的運用在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搭配中可謂是最為復雜的,也昭示著電影中人物情節和人物心理的復雜和矛盾,同時,「黑」與「紅、藍、白」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國別的象徵,更重要的是利用秦國所崇尚似鐵的「黑色」來強調秦國恃強凌弱的吞噬之心和統一全國的野心,還有「紅、藍、白」三色中的紅色尤其是要突出趙國劍客、劍俠誓死守衛家園、刻骨銘心的一洗國恥的國仇家恨,一種鐵骨錚錚的誓言,一種決心刺殺秦王的堅定立場和信念。無名「功夫十年」,練就「十步一殺」的絕技,單身赴會,直面秦王,視死如歸;長空、殘劍、飛雪等俠肝義膽,皆願割捨身家性命,助無名刺殺成功。 電影《英雄》中室外場景的顏色運用高度強化的單色配置,配置如此巨集大,設計如此縝密、冷靜,信念如此堅定,心靈如此純凈。我們通過前面的幾處室外場景色彩的設計,很容易發現人工搭建的以供電影場景應用的場景空間色彩基本上都是單一的純色,根據筆者的理解,創作者應用一種純色的色彩是文化觀念層面上的冷靜的理性思考和藝術設計上的升華。

純天然的、取材於天然的空間環境的場景色彩的搭配和設定

純天然的、取材於天然的空間環境的場景色彩的搭配和設定主要指的是外界的環境,如金黃和全紅組成的胡楊樹林;如白水、綠山組成的高山瀑布;如土黃沙地和湛藍天空組成的漠北沙地;如青山藍天組成的翠色平湖;再如金黃土地和藍天組成的荒塬土丘,等等。

在中國的傳統意識上,黃色是典型的大地之色,而黃土又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中國。所以,在電影《英雄》中黃色、黃土色的大面積、大程度應用使電影《英雄》在本身具有民族情感的同時更增加了它的民族情結和民族文化特徵。黃色正如我們所熟知的有一種「光芒四射」之隱涵,那麼在電影《英雄》中則是寓意著英雄人物的性情之高尚、心境情感之深遠。正如我國古代的「陰陽五行」之說中,黃是中央方位色彩,它對應的是人身體中最重要的部位——心臟,那麼不約而同的,在「五氣」中,「黃」又象徵「和」,因此我們中華民族把大地之色——黃,看作是崇高無上的色彩。

綠色,綠色在西方多出現在結婚的禮服上,象徵著後多生孩子之意,那麼在中國綠色則象徵重生、綿延不絕的生命之意,在電影《英雄》中,黃色的「中」與「和」的寓意與殘劍、飛雪綠色衣裝的巧妙構思,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不謀而合的異曲同工之妙,是一種文化上的遙相呼應和對電影影片哲理的思索。

我們從綠色領域轉接到藍色的天空之中,看殘劍本人由「誓殺」到「阻殺」秦王的表現,也是一種英雄的睿智和冷靜的思考;沙漠飛雪與無名在秦軍軍陣中挑戰博殺,皆功未成而身隕,死得其所,終以「小生命」個體、微小群體的毀滅換取並迎接「大生命」天下一統的即將誕生。

電影《英雄》的室內場景色彩多是原始自然,來源於大自然的寫意色彩。《英雄》全片的色彩在總體上是形成了電影寫意與寫實的有機融合和巧妙結合,色彩在電影人物場景的構成方面既為畫面的唯美攝取奠定了基礎,又為人物的情感表達提供了有利條件。

就電影《英雄》而言,從導演張藝謀在不同場景空間使用不同的色彩配置和設計來看,我們很清晰地發現張藝謀色彩設計的創作思路:在室內場景空間色彩設計上,大多是純主觀的大寫意色彩表現;而在室外的場景空間色彩設計上,多採用純天然的自然設計,是借用一種鬼斧神工的原始自然色彩。所以,我們說,張藝謀的電影《英雄》在色彩的運用上可謂是登峰造極,用筆不凡。

三、結語

電影是一門以視覺為主要表達方式的藝術,因此對於一部好的電影來說,它的視覺美感一定要強烈,使觀眾從電影中得到享受,感覺舒服。對於畫面的描摹,色彩占著很大的成分,而張藝謀對色彩的應用可謂是到了一種極致,「淡妝濃抹總相宜」,在他的影片色彩中,我們能感知色彩本身的意義和導演張藝謀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電影《英雄》作為張藝謀電影色彩應用的經典之作,是一場色彩的盛宴,他通過對民間色彩、色彩細節、單純色彩的處理達到人物豐滿、畫面和諧、敘事完整、情感充沛的效果。電影《英雄》畫面色彩絢麗多彩,意義深刻,意境深遠。

[參考文獻]

[1][]城一夫.色彩史話[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160-162.

[2]余培敏,楊永軍.淡妝濃抹總相宜——淺析張藝謀電影的色彩藝術[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4.

[3]陳歡,袁筱華.紅的詮釋——論張藝謀電影色彩的運用[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

[4]王開慶,何培華.色彩設計三要素在電影海報中的運用[J]包裝世界,200911.

有關推薦:

❷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❸ 關於當代美國電影~論文。。。。。。急!!!!!

美國電影中華人形象的演變

從現存的默片《嬌花濺血》(Broken Blossoms)(格里菲斯 [D. W. Griffith]執導,1919)算起,美國電影塑造華人形象已有八十五年的歷史。本文選擇六部不同時期的美國電影,歷史地分析、解讀華人形象如何成為美國大眾文化中種族、性別與政治沖突的體現。在二十世紀初,華人曾一度被塑造為熱愛和平、與人為善的形象,如《嬌花濺血》,但由於美國十九世紀末驅趕華人勞工後,「黃禍」意識的延續,好萊塢更熱衷於將華人想像為對白人構成威脅的「野蠻的」他者,如《閻將軍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卡普拉 [Frank R. Capra]執導,1933)。到了中國抗戰及歐美二戰時期,美國宗教救世話語影響下的好萊塢及時推出了《大地》(The Good Earth)(富蘭克林[Sidney Franklin]執導,1937)之類的影片,贊揚中國婦女的勤勞勇敢及對土地的「原始情感」。而冷戰時期持續不衰的東方主義想像又投射出一批如《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奎因[Richard Quine]執導,1960)宣揚西方「白馬王子」超俗愛情、東方女子感恩獻身的神話故事。美國國內60年代起日益劇烈的種族沖突也使華人一時凸顯成「模範少數族群」,「自願」同化於美國主流白人文化,在銀幕上演出了歌舞昇平的輕喜劇,如《花鼓歌舞》(Flower Drum Song)(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執導,1961)。作為難得一見反思西方中心的神話影片,《蝴蝶君》(M. Butterfly)(克羅嫩貝格[David Cronenberg]執導,1993)布下性別迷陣,揭露了西方男人的情感和身份危機,精彩地顛覆了西方冷戰話語及東方主義的敘事模式。

美國電影中的華人形象可以作種種解讀。按學者馬凱蒂(Gina Marchetti)所論1:

好萊塢利用亞洲人、美籍華人及南太平洋人作為種族的他者,其目的是避免黑人和白人之間更直接的種族沖突,或逃避白人對美國本土印第安人和西班牙裔人所持悔罪及仇恨交加的復雜心情。

馬凱蒂認為好萊塢電影的敘事運作方式是神話般的,利用多種故事模式迷惑觀眾,如:強奸模式、俘虜模式、誘惑模式、救世模式、犧牲模式、悲劇愛情模式、超俗浪漫模式及同化模式等。本文所分析的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印證了這些好萊塢電影模式經久不衰的影響力。正因為如此,揭示了這些模式的意識形態內涵及其話語運作方式,對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好萊塢有著不可忽略的現實意義。

一 《嬌花濺血》:種族危機與性別體現

《嬌花濺血》講述一位簡稱「黃人」(亦稱「程環」)的中國人離鄉背井到倫敦謀生,暗戀一位屢遭父親蹂躪的英國少女的悲劇愛情故事。影片開頭即明確表現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黃人到中國佛寺進香,祈求遠赴他鄉後的平安,但他一出寺廟,就遇上西洋水兵聚眾鬧事街頭。東方的和平和西方的暴力一方面揭示了兩種文化的差異,另一方面又體現了種族的性別定型。踏上異域後,黃人的行為與價值取向一直呈女性化,從而與愛爾蘭拳擊手巴羅所體現的西方男性化形成二元對立:前者為文弱、溫雅的店鋪伙記,後者為粗暴、強壯的酗酒工人;前者為浪漫的夢想家,沉溺鴉片,醉心審美,後者為施虐的父親,折磨女兒露西而得快感。露西為黃人店中的東方精美物品而陶醉,黃人熱心獻出絲綢衣料,讓露西得到前所未有的「家」的溫暖。這一跨種族的戀情,威脅了西方父權中心的秩序,巴羅一怒之下鞭打露西致死。趕來營救的黃人與巴羅對峙,一槍擊斃巴羅,將露西的遺體抱回店中,放於牀上,燒香超度,然後用匕首刺心自殺而亡。

馬凱蒂指出《嬌花濺血》標題本身透露了影片中「幻想」的施虐及拜物的本質:吉什(Lillian Gish)扮演的露西像一朵嬌花,生長於貧乏之地,雖如期開放,但不可避免地被蹂躪而雕謝夭折2。在影片中,導演格里菲斯為強調東方(女性式的)的溫文細膩和西方(男性式的)的蠻橫粗暴,將黃人的牀鋪同時塑造成一個戰場和祭壇。黃人先是在牀邊細心照料露西飽受創傷的心靈,然後在牀前盡力保衛露西不被巴羅帶回家,最終又在牀邊殉情自殺,完成了現世中不被認同的一段跨種族、跨文化情緣。由於格里菲斯在影片結尾時刻意營造香火縈繞的詩意氛圍和黃人凝視露西遺體和匕首時的跪拜姿態,馬凱蒂等西方學者認為黃人的自殺場景潛意識地表現了一種「戀屍情節」及視覺上的「性快感」,因此更為影片增添慾望和幻想的空間3。影片對這種慾望和幻想的定位也體現在露西身上:作為一個未成年的少女,她代表了一種超越性行為的,因此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純潔女性。

正因為露西的純潔,施虐的父親成為《嬌花濺血》被抨擊的西方男性文化的掠奪形象。格里菲斯在影片中設置了兩個象徵性的「強奸」場面。第一,巴羅手持象徵「陽具」的鞭子,鞭尾從他的腰間向前垂下,正面威脅著摔倒在地、面色驚慌的露西。第二,露西為躲避父親,藏身在窄小的儲藏間門後,而巴羅怒持利器,砸開門洞,破門而入,將露西揪出毆打。兩個象徵的「強奸」場景都表明了傳統女性在西方專橫的父權制度下的悲慘境況,也體現了影片的自虐—施虐的情節結構。

從性別的角度看,黃人所代表的是另一種當時可能令西方女性所傾心的男性美德,但卻無疑是一種在西方被視為「女性化」的男性形象。勒薩熱(Julia Lesage)稱黃人為「浪漫的英雄」,一個傾向自審、謙卑、文弱、被動而終究無能的善良人。格里菲斯正是利用這個美學化的形象來表達一種道德觀:「亞洲的文明及其利他的精神與歐美的非道德和粗糙相比而光彩耀眼。」4為了提高《嬌花濺血》的美學地位,格里菲斯的影片在紐約市首映時,設計了一出由芭蕾舞演出的序幕,因此將影片定位於貴族及中產階級才能欣賞的高級藝術品,而非當年移民眾多的紐約人花五分錢便可觀看的一般默片5。

不可否認,格里菲斯美化種族間的謙讓和互容,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緩減他早年影片《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中對黑人歧視的描寫所造成的不良效果。這里,《嬌花濺血》對東方文明的贊美本來為的是緩解西方社會的種族沖突,希望電影觀眾提高修養,認同高雅文化。但從電影史的角度看,格里菲斯在有意無意之間為好萊塢確定了男性華人在銀幕上的一種典型的女性化形象,從此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 《閻將軍的苦茶》: 性威脅與俘虜情節

當然,另一類眾所周知的好萊塢男性華人形象與黃人的成另一極端——殺人不眨眼的軍閥或土匪。在《閻將軍的苦茶》里,專橫跋扈的閻將軍在中國目視無人,根本不把西方女傳教士玫根的善意勸導放在眼裡,當著玫根的面展示他下令集體槍殺戰俘而毫不眨眼的絕對權威。不過,《閻將軍的苦茶》轉而刻意營造閻將軍和玫根之間曖昧的情感游戲,因此有別於早一年發行的《上海快車》(Shanghai Express)(斯滕伯格[Josef von Sternberg]執導,1932)。

在《上海快車》中,同樣殺人不眨眼的革命黨首領是一位混血華人,在騎劫京滬快車後,對乘客中紅極一時的西方妓女「上海百合」(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扮演)垂涎三尺。為脅迫「上海百合」就範,他一方面威脅要用火鉗弄瞎英國醫生(「上海百合」以前的情人),另一方面強迫「上海百合」同車廂的中國妓女慧菲與他過夜。《上海快車》因此融合了好萊塢的強奸模式和俘虜模式,強調了華人對西方人的性威脅。按弗洛伊德的理論,瞎眼是男性去勢的象徵,而革命黨首領用火鉗燙傷一個德國鴉片商則意味著象徵性的強暴佔有之舉。

《上海快車》的轉折點是慧菲意外地復仇殺死了強奸她的革命黨首領,從而解救了京滬快車上的「俘虜」,也完成了影片結尾處「上海百合」與英國醫生的愛情夢。在復仇一場戲里,導演斯滕伯格以其特有的神秘場面營造,將華裔影星黃柳霜(Anna May Wong)扮演的慧菲的巨大身影投射到牆壁上,通過撲朔迷離的光影交錯,重現了黃柳霜自《巴格達盜賊》(The Thief of Baghdad)(沃爾什[Raoul Walsh]執導,1924)之後所體現的陰險毒辣、深奧莫測的東方「龍女」或「蜘蛛女」的形象。但是,華人的性威脅一旦解除,《上海快車》即以好萊塢固有的白人之間的男女愛情大團圓結局。

回到《閻將軍的苦茶》,中國軍閥與白人女傳教士之間的愛情則難以在常規的好萊塢模式中發展。影片開頭,玫根初抵中國與她的白人未婚夫相見,不期在兵荒馬亂中落入閻將軍的行宮。與《上海快車》中的革命黨首領相反,閻將軍雖傾心玫根卻不強加己意。相反,他讓玫根盡其福音傳教的義務,自由活動於行宮中,在情感游戲之間證明了最終是誰感化了誰。由於玫根輕信閻將軍之妾,使閻將軍軍事機密外露,軍火列車被打劫一空,從此閻將軍喪盡權勢,眾叛親離。

有趣的是,隨著閻將軍權勢的削弱,他在玫根眼裡的「文明」程度則不斷增加,從一個野蠻的劊子手漸漸變成風度翩翩的紳士。閻將軍的變化在玫根的一場白日夢中充分體現出來。玫根先是夢見閻將軍以毫無浪漫色彩的游俠形象出現,這游俠酷似當時在好萊塢盛行(1926-52年間共出品四十六部)的偵探片系列《陳查理探長》(Charlie Chan)中女性化的陳查理探長,隨後閻將軍又以一副猙獰的、色情的傅滿洲的形象出現,追逐玫根不放,使她從夢中驚醒。閻將軍在玫根的夢中扮演了好萊塢假設的華人男性的兩個極端:其一,善良但女性化或無性威脅的男子,如陳查理或早期的黃人;其二,陰險野蠻的惡魔,如傅滿洲或1936-40年間影片《飛俠哥頓》(Flash Gordon)系列中要征服世界的華人奸臣「無情的明」(Ming the Merciless)。

玫根的夢既表達了好萊塢對華人男子形象二元對立的思維,也揭示了這種對立實際上來源於西方人內心的矛盾,一方面嚮往異國的奇情,另一方面又恐懼他者的威脅。與自己普通乏味的未婚夫相比,在玫根眼中的閻將軍既是性威脅又是性誘惑,等到片尾閻將軍人去財空時,玫根寧願留下來服侍閻將軍。她穿上閻將軍贈送的絲綢中裝,跪在閻將軍跟前,但一切都已太晚了,因為閻將軍此時已服毒自殺,面帶性徵服異族女性勝利後的欣慰而逝,留下玫根一人在遺棄的行宮里哀嘆人世蒼涼,命運叵測。

《閻將軍的苦茶》在一些細節上回應了《嬌花濺血》,玫根身著絲綢中裝與露西相仿,而閻將軍的自殺更與黃人相似。從象徵意義來看,這兩部影片——加上《上海快車》中革命黨首領的遇刺——都證實了好萊塢敘事模式對華人男子至少是要象徵性「去勢」的慾望,即從銀幕上根本除去華人對西方女子的性威脅。不難想像,好萊塢從此很少再編織華人男性與西方女性的愛情故事,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白馬王子征服東方美女的演繹不盡的纏綿情愛(如本文第四節將述)。

三 《大地》:農婦土地與原始情感

馬凱蒂推測《閻將軍的苦茶》將中國描述成「一個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的奇異、危險、混亂的地方」,為的是轉移當年飽受經濟蕭條之害的美國觀眾的注意力6。這一推測也許言過其實,但數年後《大地》對中國災荒和貧窮的渲染,的確可能給美國觀眾一種高人一等的自豪感:美國社會已經進入了現代化,而中國人卻還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美國觀眾的自豪感還可以來自他們宗教救世的信仰:中國農民像美國建國初期的拓荒者一樣,本著對土地堅定不移的信念,克服天災人禍,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大地》改編自在中國生長的美國傳教士後裔賽珍珠(Pearl S. Buck)的同名英文暢銷小說,其中的基督教關聯自然不言而喻。

《大地》中的中國農婦勤勞勇敢的形象,被稱為是美國電影史上的突破,一改早先刻板的華人形象(如鴉片病鬼、滑稽廚師、洗衣店員等配角,及前文所提陰險妖女和野蠻軍閥等主角)。影片描述一位農婦歐蘭歷盡千辛萬險,生兒育女,勤儉節約,默默地幫丈夫種田持家,在荒年也堅決不肯賣地,而寧願沿途乞討到南方,維護了立家的根本,最後又為丈夫納妾安度晚年。影片結尾,歐蘭悄然病死,丈夫望著窗外的桃樹,緬懷妻子而感嘆:「歐蘭,你就是土地。」厄爾林(Richard Oehling)認為影片中中國農民對土地的熱愛是西方人無法想像的,只有在「原始的」中國才可以理解。厄爾林進一步指出,「《大地》使中國農民的形象變得真實可愛,成功奠定了後來40年代戰爭片中中國農民形象的塑造。」7誠然,另一部改編自賽珍珠小說的影片《龍籽》(Dragon Seed)(康韋[Jack Conway]與比凱[Harold S. Bucquet]聯合執導,1944)同樣渲染中國農民對土地的熱愛,為了不讓日兵收獲糧食,他們自願放火燒毀田園農庄,進山避難,讓兒女加入游擊隊保衛土地。

《大地》代表的形象突破與時局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日本的入侵使中國成為美國的盟友;另一方面,好萊塢接受《上海快車》和《閻將軍的苦茶》等片在中國屢遭抗議而禁演的教訓,在《大地》拍攝時邀請中國官員預審劇本,到中國購買道具,又在洛杉磯動用眾多華人自願者參與攝制8。雖然中國官方對完成的影片不盡如意,但雷納(Luise Rainer)扮演歐蘭的成功,使她榮獲當年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大獎。值得說明的是,時至40年代,好萊塢明文規定男女主角不得由少數族群人扮演,使得白人演員為「扮黃臉」而化妝得奇形怪狀,面目全非,絲毫談不上甚麼真實或美感。

四 《蘇絲黃的世界》:白馬王子與超俗愛情

到了放映《蘇絲黃的世界》的60年代,「扮黃臉」現象已經結束,女主角已由華人扮演。這部東方主義色彩濃厚的愛情片描寫美國白人畫家羅伯特到香港尋求自我,愛上蘇絲黃小姐,克服種族、階級和文化的鴻溝,有情人終成眷屬。蘇絲第一次在輪渡遇見羅伯特即以不標準的英文宣稱自己是「美琳」,一位富家「處女」。羅伯特進入九龍城,街道兩側擁擠的貨攤、行人和車輛組成一幅東方主義視野中典型的雜亂無序的第三世界城市景象。這一景象令人回想起《上海快車》片頭京滬快車被北京古城的行人和動物阻擋的景象,而時隔近三十年,兩個景象都表示西方文明的視野對第三世界落後的無奈。然而無奈並不等同無能,在《蘇絲黃的世界》里,羅伯特即肩負起改變東方落後無知的責任。他在所住旅店的酒吧里發現「美琳」原來名叫蘇絲,是當地頗負盛名的舞妓。潑辣、迷人的蘇絲,在羅伯特面前展示自己性感的身體。為了拯救蘇絲「墮落」的靈魂,羅伯特請蘇絲作模特兒,挖掘她所體現的東方美,從而逐漸改變了她個人形象的藝術品味。

《蘇絲黃的世界》依據東方主義的典型話語模式,讓羅伯特代表西方文明的視野重新解讀「愚昧的」東方,創造出東方人所「不能理解」的「新」意義。一天,羅伯特驚訝地發現蘇絲穿了一套在街上買來的昂貴的歐式服裝,責怪她「沒有任何美感」,裝扮得像「下賤的歐洲街頭妓女」,進而將蘇絲脫個半裸,在銀幕上演了一出脫衣舞。諷刺的是,羅伯特從來不曾為蘇絲作香港街頭妓女的中國服飾提出異議。更諷刺的是,他讓蘇絲穿上他為她購買的中國古裝行頭,將她裝扮成西方人想像中的「東方公主」。這里,羅伯特重新「創造」東方,為的是強調自己的主體性:是他讓西方的「藝術品味」在不知自身價值的東方女性身上「體現」出來。他將作為古裝公主的蘇絲繪入畫中,從此創造出另一個比現實「更美」的蘇絲,而絲毫不顧蘇絲本人是否認同這種「美」的體現。

似乎單讓羅伯特在藝術上「拯救」蘇絲還不夠,《蘇絲黃的世界》又讓羅伯特在影片高潮時演出了英雄救美的驚心動魄場面。蘇絲與羅伯特同居後經常不辭而別,消失幾天後才重返。心懷疑惑的羅伯特跟蹤後發現原來蘇絲有個私生子,寄養在山上的貧民窟里。適值香港大雨傾盆,山洪暴發,危及貧民窟。蘇絲為救孩子,沖破警察的阻攔,冒雨奔向山腰。羅伯特緊跟其後,在釘蓬被洪水沖垮前救出蘇絲,但孩子已不幸身亡。影片結尾時,蘇絲在廟宇燒香為孩子的亡靈超度,答應同羅伯特移居美國,因此滿足了白馬王子的心願。如果說電影中的孩子一般代表將來,那麼蘇絲的孩子代表的便是第三世界沒有前途的將來。所以,作為第三世界貧困、落後的記憶標志,這位無辜的私生子就在好萊塢的超俗愛情故事裡輕而易舉地一筆勾銷了,因為影片要觀眾憧憬的是蘇絲脫離第三世界後與白馬王子在西方世界的幸福前程。

五 《花鼓歌舞》:移民故事與文化異同

如果說西方中心的意識形態在以上分析的電影中都以主流話語的形式出現,《花鼓歌舞》則通過華裔移民主動認同美國文化的同化模式,表現西方中心的無所不在。這部改編自暢銷百老匯歌劇的電影全部由華人扮演,通過愛情三角的價值設計和兩代移民的觀念沖突,既贊美了孝順、賢惠等傳統中國美德,又支持華人接受主流文化、享受現代文明的意願。香港在影片中是美麗和她父親非法移民的出發地,他們躲在船艙的木桶堆里漂洋過海來到舊金山。美麗自幼許配給他人,此行正是為踐婚約。父女初到舊金山,人生地不熟,幸虧美麗靈機一動,在唐人街唱一曲花鼓歌,讓有心人帶見夫婿(一位開餐館的花花公子)。但花花公子傾心舞女琳達,而琳達又愛慕吉姆。花花公子介紹美麗到吉姆的父親家暫時居住,賢惠的美麗打動了吉姆恪守中國傳統的父親,使他有心為吉姆拉線,從而使吉姆陷入兩難的三角戀。一次吉姆與琳達驅車郊遊,琳達親吻吉姆,讓他享受「美國式的」愛情表示,但如同《蘇絲黃的世界》中的羅伯特,內向的書生吉姆在咄咄逼人的新女性面前頗不自在。

《花鼓歌舞》不僅掩蓋了當年美國日益劇烈的種族沖突,抹煞歷史,粉飾太平,而且還設計了一個各取所需、皆大歡喜的大團圓結局。傾向中國傳統美德的吉姆和美麗與沉溺西方物質生活的花花公子和琳達終成眷屬,表示美國這個移民國家可以容納各種趣味、各種理想。這一「融合」主題在另一首歌曲〈大雜碎〉中得以展示:美國社會就像美國人發明的中國菜「大雜碎」,蔬菜、肉類樣樣都有,而且味道不錯。眾人高唱〈大雜碎〉這首歌的場合是吉姆的姑姑宣誓加入美國籍的日子,其用心不言而喻。作為美國「新發現的」模範少數族群,華裔似乎避免沖突而追求融合,因此成為好萊塢同化模式的最佳選擇。

不可否認,《花鼓歌舞》中歌舞昇平的唐人街只是好萊塢自欺欺人的掩飾。在西方主流文化里,唐人街如同軍閥混戰時的中國,是暴力和危險的象徵。唐人街這種惡劣的形象到了80年代仍未消解。《龍年》(Year of the Dragon)(奇米諾[Michael Cimino]執導,1985)即將紐約的唐人街描述成黑社會壟斷、暗殺成風地獄般的社區,唯有一位改姓「懷特」(White意指「白人」)、願為美國越戰戰敗而「復仇」的白人警探孤軍奮斗,對唐人街開戰。受西方中心與東方主義話語的雙重鉗制,懷特先在一次餐館槍戰中「英雄救美」,但不久就強暴了美麗的華裔電視台女記者,進而肆意佔用她的公寓進行反黑幫活動。懷特的行為再次證明「佔有異國女人即佔有異國土地」的殖民心態,只是《龍年》的異國就在紐約,而這「異國論」又進一步揭示,美國主流文化從未將唐人街視為美國本土社會的一部分。應該注意的是,80年代的美國華裔社會已漸漸成熟,華人社團聯名向好萊塢抗議影片辱華,逼使《龍年》在公映時不得不在片頭加上「純屬虛構」之類欲蓋彌彰的遁詞。

六 《蝴蝶君》:性別迷陣與身份危機

對西方中心的神話進行最徹底顛覆的影片之一是《蝴蝶君》。影片的故事在兩條重迭的線索中發展:一是冷戰時期東西方之間錯綜復雜的間諜戰,二是東方主義話語中典型的西方男子征服東方女子的愛情游戲。這里說「游戲」,是因為東西方之間猶疑不定的性別—政治迷陣的最終結局,是東方仍然是謎一樣地不可思議,而西方到頭來自欺欺人,意欲征服他人卻無情解構了自己。

影片開始,法國駐北京使館外交官加利馬爾在一次音樂會上被宋麗玲演唱義大利歌劇《蝴蝶夫人》的美妙歌聲感動,愛慕之心油然而生,主動追求宋麗玲。宋麗玲不無嘲諷地提醒加利馬爾,歌劇《蝴蝶夫人》之美是西方人幻想出來的美,不一定被東方人所認同。這部歌劇贊頌一位日本女子因美軍情人離別後哀訴其思念之情,數年後發現情人已娶白人太太而痛苦不堪,殉情自殺,以完成一種堅貞不移的理想。然而,加利馬爾無法從東方主義這種刻板的單向思維中自拔,自認是一位西方男子氣十足的白馬王子,理所當然地要征服才貌雙全的東方美女。加利馬爾幾經周折後如願以償,佔有了宋麗玲的身體,在文革中回法國後又驚喜地得知宋麗玲像《蝴蝶夫人》故事所述為他生了個孩子。當他們離別多年在法國重逢後,加利馬爾驚訝地發現過去的一切都是騙局,宋麗玲原來是中國間諜,兩人因此雙雙入獄。更驚人的是法庭宣布宋麗玲是位男性,丑聞公開後一時成為頭條新聞。

其實,這一聳人聽聞的間諜案取材於法國真實的故事,影片改編自黃哲倫的同名暢銷舞台劇。徹底顛覆西方中心神話的高潮設在影片結尾,此時宋麗玲被法國驅逐出境,乘機回國,而加利馬爾則在監獄里自演一出《蝴蝶夫人》後在極端痛苦中自殺。加利馬爾的自殺場景意韻深遠。他一邊用錄音機播放一曲哀怨的《蝴蝶夫人》,一邊以蝴蝶夫人的扮相粉墨登場,面對走廊上觀看的囚犯宣布:「我,加利馬爾,就是蝴蝶夫人。」然後用破碎的化妝鏡片自盡,而不知就裡的觀眾還在為他精彩的表演熱烈鼓掌。加利馬爾自殺表演時的誠懇自白揭示了西方想像中的東方美女最終不過是一個幻想,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概念,這個概念促使西方男子追逐幻想中的東方,最後意識到這個終生期待的幻想不在異國,而在自身的表演中!加利馬爾最精彩的自身表演也是他自我終結的時刻:他不再幻想佔有蝴蝶夫人(他原先佔有的蝴蝶夫人宋麗玲早已無情地欺騙了他),因為此時此地他自己已經成為蝴蝶夫人(一個永遠不會欺騙他的「她」)。

加利馬爾一生所竊取的間諜情報中沒有任何一條比他生命終結時所發現的事實更真實:東方主義的完美男人(白種人)和完美女人(東方人)歸根結底都不過是西方話語製造出的幻想。周蕾因此指出,加利馬爾死心塌地地按這種幻想生活,以致走向極端而自戀自身(即自己的幻想)而死13。好萊塢故事的迷惑模式在影片《蝴蝶君》中繞了一大圈後回頭顛覆了自己:西方男性(加利馬爾)—東方美女(宋麗玲)—蝴蝶夫人(宋麗玲)—蝴蝶夫人(加利馬爾)。換成性別表述,他(西方男性)所幻想的她(蝴蝶夫人)最終不過是幻想本身(他和她的一體性),西方中心內在的身份危機由此揭曉。

顯然,影片《蝴蝶君》對西方中心的顛覆是從西方男性身體(自我中心)開始做起。蘇內爾(Asuman Suner)認為,現代主義意義上的男性主體性表現在身體對自然的完全控制,一旦經歷變化、變異後身體失控,男性就因邊界的模糊或瓦解而恐慌,其主體性也瀕於崩潰,所以《蝴蝶君》不妨作為後現代的恐怖片來解讀14。由此看來,加利馬爾—蝴蝶夫人二者的可互換性從根本上瓦解了東西兩方和男女性別的界限,顛覆了西方冷戰和東方主義的雙重話語,對西方觀眾造成「恐怖」效果。影片《蝴蝶君》精彩地解構了「殖民女性」(既對女性的殖民和被殖民者的女性化)這一西方話語策略,出其不意地來一個男性殖民者(西方)自身的女性化,而且將後者作為西方殖民幻想的本質。顛覆的結果是,西方中心本身是空洞乏味的,西方(男性)的主體性是危機重重的,靠幻想東方離奇、美妙的故事(如《蝴蝶君》及其他本文分析的影片)來充實自己嚮往擴張的殖民和佔有的慾望。

影片《蝴蝶君》表明,對西方而言,東方終究是不可知的。西方想像出的華人形象宋麗玲主動向西方中心交還了東方主義所要的幻想:完美的女人(東方情人)和蝴蝶夫人(悲劇美),但他(她)同時也讓西方看到西方所不願面對的冷戰事實:「背信棄義的」中國間諜和危機重重的西方主體。宋麗玲因此同時體現了西方視野中東方的迷人(愛情)和危險(死亡),二者合力摧毀了加利馬爾(自大、自負而自欺的西方代表)。不可否認,華人形象的這種雙重性正是長期以來驅使好萊塢敘事慾望的一個動力:幻想他者,編造愛情,滿足觀眾,擴張自我。在好萊塢的想像中,華人就像隱藏在奇觀的面具背後謎一般的東方女人(華人男性因此必須女性化,從黃人到宋麗玲皆如此設計),既誘人銷魂落魄又危及生命安全。但這奇觀的面具本身也是好萊塢的虛構之一。面具背後並沒有甚麼隱藏的真實,因為這面具本身就是好萊塢的真實,或真實的好萊塢:一個奇觀的造夢機器,不停地在種族、性別與政治的交錯層面間虛構自己的故事。

並不是很完整,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❹ 「不完美」的漫威電影英雄形象論文可以找哪些參考文獻

摘要:自2008年起,「漫威」開啟了全球超級英雄電影的新時代,塑造了許多經典的超級英雄形象,逐漸形成全新的類型風格,坐擁全球龐大的電影市場和廣大的受眾群體。本文以「漫威」超級英雄系列電影為研究對象,從超級英雄的形象塑造分析入手,探討「漫威」電影的成功之道。

關鍵詞:漫威 英雄角色 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0-0158-03

美國「漫威」電影改編自同名漫畫,構建了由一系列電影組成的「漫威電影宇宙」,影片內容大致講述了普通人通過擁有超能力變成超級英雄,或者天生的超能力者,對抗邪惡勢力拯救全世界的故事。電影《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上映時,全球首日票房迅速破億。《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首映時,影院座無虛席,連續5天單日票房破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快破20億人民幣的電影。迄今為止,每一部「漫威」電影的上映都能引起全球粉絲的觀影熱潮,其熱度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攀升。

一、英雄角色多元化

從2008年「漫威」的第一部電影《鋼鐵俠》至今,已經推出了以鋼鐵俠、美國隊長為代表的多位超級英雄,每個超級英雄都有著各自的性格和獨特的魅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需求的日益提升,「漫威」為了迎合市場的變化,打破傳統意義上超級英雄形象,創造出了一批符合觀眾觀影需求的新型超級英雄角色。本文結合已經出品的「漫威」系列電影,將其塑造的超級英雄共分為四個類別。

第一類是以鋼鐵俠為代表的普通人,在藉助外力和先進設備的輔助後成為超級英雄。鋼鐵俠是一位億萬富豪,依靠其雄厚的財力製造出鋼鐵戰衣設備,具有飛行和戰斗能力,可以及時飛向各地拯救人類;蟻人作為一個普通人,穿上由博士研發的蟻人戰衣獲取了調節身體大小的能力,可以伸縮到螞蟻那麼小的身型去執行特殊任務;蜘蛛俠是一名高中生,製造出蛛網發射器,擁有能藉助物體彈射的能力,可以幫助陷入困境的拿轎人們。

第二類是以美國隊長為代表的普通人通過改造後成為超級英雄。美國隊長通消悄肆過注射葯物,大幅加強身體性能,從而獲得了超越常人的戰斗能力;綠巨人經過科學實驗後,其身體和思維發生分化,在激動和憤怒時變身成超大體型,擁有超強的戰斗能力;驚奇隊長被宇宙能量電子炮擊中,改變其原有普通體質,具有可以飛向地球、發射能量炮的超能力等。

第三類是以雷神、洛基為代表的天生具備超能力的超級英雄,兩人皆是以北歐神話為原型的英雄。在電影中是以神的身份現身,兩人可以通過與生俱來的能力拯救宇宙,雷神有雷神之錘,後期擁有雷神戰斧,他的能力是吸引雷電;洛基有心靈權杖,依靠權杖蠱惑人心,他的能力是移形換影,可以迷惑對方。

第四類超級英雄是像浣熊、格魯特等其他生物,通過改造後具有人的思維和特徵,並具有一定超能力。此外,在「漫威」眾多超級英雄角色中,以蜘蛛俠、黑寡婦、驚奇隊長為代表的弱勢群體為原型的角色設計,體現出「漫威」電影人物形象多元化的特點。通過增加青少年和女性的角色,一改大家對傳統意義上超級英雄的定義,擴大了「漫威」電影的受眾范圍。隨著當下社會中青少年消費文化崛起,青少年作為電影的忠實消費主體,「漫威」順勢推出蜘蛛俠角色,牢牢把握住青少年觀眾的視線。影片《蜘蛛俠:英雄歸來》中的蜘蛛俠本名皮特·帕克,是一名在校高中生,通過自製的裝備蜘蛛網發射器成為蜘蛛俠。皮特?帕克擁有超能力後,面臨著來自日常生活、對抗邪惡勢力、自我認知的煩惱。皮特·帕克作為一名極其普通的青少年,他在成長過程中,既享受著同樣的校園生活經歷,也有著異於同齡人的不一樣的經歷和煩惱。影片上映後,蜘蛛俠這一英雄角色便迅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特別是受到青少年觀眾的追捧,圓了青少年想要成為超級英雄的夢想。可以說,蜘蛛俠代表了當下處於青少年成長階段的青年人,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會產生「干一番大事業」甚至拯救世界的願運亂望,這正反映了現實生活中青春期少年們的心理狀態。皮特·帕克展現了只有青少年才有的煩惱,有暗戀不敢表白的女孩、不敢參與社交活動以及蜘蛛俠身份帶來的竊喜等。他無法兼顧拯救和求學,一時之間陷入糾結,在這樣的青少年身份下,成為超級英雄並不是一件易事。鋼鐵俠充當著「導師」的角色,幫其力挽狂瀾,引導蜘蛛俠成長為真正的超級英雄。影片整體以大事件和小生活的緊密聯系將蜘蛛俠這一形象生活化、普通化,拉近了觀眾與超級英雄的距離。

在號召女性獨立、平等權利等文化興起的當下社會,「漫威」逐漸意識到,僅僅利用女性的性感元素是無法滿足現代觀眾審美需求的,長此以往必然會被市場淘汰,故更注重對女性英雄精神層面的深入挖掘和塑造。女性角色黑寡婦本名娜塔莉,是一名神盾局特工,具有超強戰斗能力。她身為女性超級英雄形象代表,第一次出場是在影片《鋼鐵俠2》中,她的美麗、干練及性感,改變了傳統女性角色的行為風格,潛移默化中吸引了廣大男性觀眾群體的目光,娜塔莉並非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而是具備超強戰鬥力的女英雄。驚奇隊長本名卡羅爾,是一名具備超強能力的女英雄,作為「漫威」電影宇宙中首部擁有獨立電影的女性超級英雄,驚奇隊長凸顯了女性的獨立。影片中卡羅爾擁有自信、叛逆、不服輸、不妥協的性格特質,並且具有超乎常人的力量和飛行能力,她身為目前電影中最強能力的女英雄,將以主力姿態帶領眾人解救宇宙。與黑寡婦相比,驚奇隊長沒有漂亮的臉蛋和性感的造型,但是她卻是擁有著更強大力量的女性形象。

二、英雄角色聯盟化

「漫威」超級英雄電影與傳統英雄電影相比,最突出的創新點是英雄角色的聯盟化,即英雄集體化,這一創新使超級英雄電影不再是單一英雄電影,增加了超級英雄間的交互性,典型代表是復仇者聯盟組織。復仇者聯盟中主要成員有美國隊長、鋼鐵俠、綠巨人、雷神、鷹眼、黑寡婦等。在這個團體中,產生了許多復雜關聯,所有的聯系構成了一個整體,英雄團隊內部之間的分裂與對抗關系,英雄與反派的關系都包含其中。與此同時,這些關系又反作用於團體,使得超級英雄們的境遇也發生了變化。「漫威」採取聯盟模式的原因,不僅是出於自身電影故事的考量,更是在迎合市場,意圖符合更多觀眾的口味。另外,《銀河護衛隊》系列電影也是英雄角色聯盟化的團體表現。

當觀眾看到一部影片雲集了眾多熟悉的英雄時,如此微妙的劇情和人物互動,不僅激發了觀眾的觀影積極性,而且促進了「漫威電影宇宙」的形成。這一現象,令觀眾逐漸習慣英雄聯盟電影的模式,改變了獨立超級英雄電影的形式。但是,「漫威」並沒有滿足於英雄拯救世界的單一劇情,更是開創出英雄內部斗爭的劇情模式,影片《美國隊長3》的故事著重講述了復仇者聯盟內部間的分歧,劇情發展到高潮階段時,鋼鐵俠得知冬兵殺死了自己的父母,從而選擇復仇,而美國隊長選擇相信冬兵是無辜的,三人廝打搏鬥。此次鋼鐵俠和美國隊長的對打,不是簡單斗爭,而是為了各自堅守的原則。迄今為止,這稱得上超級英雄之間最嚴重的矛盾,如此的劇情設置,一度緩和了市場上超級英雄保衛地球這種單一劇情的飽和狀態,再次牢牢抓住觀眾視線。

「漫威」電影中另一大聯盟組織為銀河護衛隊,其團隊成員並非像復仇者聯盟中成員那樣團結正義,星爵在越獄時,迫不得已與四個格格不入的人組成聯盟—一名叫火箭的浣熊、本是敵方的卡魔拉、無腦蠻力的毀滅者德拉克斯、樹人格魯特組成聯盟,並自稱銀河護衛隊。《銀河護衛隊》中勇度為了保護星爵犧牲而死,格魯特為了保護隊友犧牲而死,卡魔拉知曉星爵不顧生命危險救自己從而放下戒心,德拉克斯面對危險時仍選擇毫不猶豫救隊友,這些情節都能看到團結奉獻的意識。

三、「不完美」的英雄設置

「漫威」塑造英雄角色的核心是「缺陷成就英雄」,將超級英雄主角們設置成一個個不完美的人,即把超級英雄「當成人」,而不是「當成神」,這也是「漫威」成功原因之一。「漫威」電影中的人物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完美無瑕的超級英雄,他們僅僅是普通人,美國隊長一開始是身體羸弱,蜘蛛俠是普通高中生,甚至還有一些「劣跡斑斑」的人成為英雄,最典型的莫過於蟻人,他在影片最初身份是盜竊犯,銀河護衛隊中五人也是以偷盜為生。即便他們成為了超級英雄,本身仍存在著缺點。這些設定,使超級英雄走下「高大全化」,更多的趨於平民化。

依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的各種原始慾望,自我是調和本我和超我,超我是符合價值觀和道德判斷的意識。他認為人的人格就像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露出來有意識的部分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剩下的絕大部分是出於我們的無意識當中的。傳統超級英雄都是以「超我」的形象所塑造的,而「漫威」電影中的超級英雄多數屬於「自我」階段,即日常行為中能剋制住自身的原始慾望,並具有正確社會價值觀的約束,電影中超級英雄不僅具備完美正義的「超我」精神,而且帶有普通人的缺陷。就像美國隊長、雷神等超級英雄具備「超我」精神,而大部分的超級英雄,例如鋼鐵俠、蜘蛛俠、銀河護衛隊五人等處於「自我」階段。由此可見,「漫威」所塑造的人物拋棄了傳統「超我」的形象,並受到社會規章制度的教化,卻仍然保持著「自我」的層面,如此做法促使超級英雄更加真實,拉近了觀眾與超級英雄之間的感情距離。

布萊德·斯奈德在《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一書中具體描述了「超級英雄」型故事,即「超級英雄需要賦予高尚品德和同情心,願意為我們這類小人物解決問題。」①電影在第一幕中必須使主角博得好感,例如影片《蟻人》中斯科特是個盜竊犯,偷走蟻人戰服後並未藉此犯罪,在得到女兒的支持後接受英雄身份,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救貓咪」的場景,能讓觀眾瞬間建立起好感度,並察覺出這會是一個有善心的人,他偷竊一定有不得已的原因。人物與觀眾情感牢牢建立起來,雖然他不完美,但本質善良,觀眾會從內心希望他可以改變命運,就像觀眾也在無時不刻不在想著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樣。「人物要依次進入一無所有、靈魂黑暗兩個節拍」②,「漫威」電影確實是依照這一商業片常用情節模式推進故事發展的,普通人成為超級英雄之前會有黑暗時刻,擊敗困難時才會成為真正的超級英雄。影片《雷神》中雷神托爾因為驕傲自大引起兩國戰爭,同時被弟弟洛基陷害,他被迫驅逐到地球,並失去雷神之錘,這時雷神進入到一個一無所有、眾叛親離的時刻,他在面對強大敵人無法對抗時選擇犧牲,基於此頓悟後他重新獲得雷神之力,成為拯救地球的超級英雄。

正所謂「故事鴻溝越大,人物弧光越鮮明」,正因為人物需求越原始,行動越有說服力,越能引起共鳴,而「漫威」很大程度上做到了故事鴻溝、超級英雄人物弧光的變化。在影片《復仇者聯盟3》中洛基犧牲自己並想偷襲反派滅霸時,這一舉動一改往常叛徒、反派的形象,令觀眾產生同情心,並原諒了他之前的所作所為;影片《復仇者聯盟1》中揭露黑寡婦曾叛國做內奸,傷害過不少無辜人,所以當她與復仇者成員一同戰斗時一直是以命相搏的狀態,這一舉動令觀眾接受了這位英雄;影片《蟻人》中蟻人一直游離於違法犯罪的邊緣,變成蟻人並擁有可變大小的能力後並未繼續違法犯罪,而是選擇保護女兒和地球的安全,家庭改變了蟻人的動機;影片《復仇者聯盟2》中緋紅女巫本是屬於反派角色,面對無辜人類受到生命危險時,及時脫離犯罪團伙,並施展自己的超能力解救普通人,從而使觀眾發自內心接受這位新英雄。諸如此類的故事情節都是在塑造人物形象,也是人物弧光原理的需要,由此可見「漫威」正是牢牢把握這一點塑造了這些頗受觀眾喜愛的「不完美」的英雄形象。

四、結語

「漫威」電影在人物塑造上推陳出新,打破了以往傳統的超級英雄形象,重新定義了超級英雄。超級英雄電影作為當下美國的主流商業電影,其影響力不容小覷。以「漫威」為代表,其不僅打造出「漫威電影宇宙」,而且開創了超級英雄電影的新模式。短短數十年,「漫威」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形成了一種電影現象,甚至逐漸形成一種消費文化,引得市場和觀眾的喜愛與認可。

參考文獻:

[1]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4.

[2]李貴豐.傳統與突破—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類型化敘事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3]李希.平凡之中見偉大——漫威電影中超級英雄的平民之路[J].電影評介,2016(24):85-87.

[4]吳婧雯.漫威宇宙系列電影英雄模式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年.

[5]王悅.漫威超級英雄電影「英雄奇觀」研究[D].西安:陝西師范大學,2016年.

[6]張源.漫威電影:多元與統一的神話[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8年.

猜你喜歡基於漫威大電影的美國文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本篇論文快速導航。題目,漫威漫畫電影中的美國文化探究第一章,漫威大電影系列的文化傳播研究緒論第二章。漫威公司發展史第三章,從情節設置角度分析「漫威大電影系列」第四章,分析「漫威大電影系列」主要人物結論/ 。基於漫威大電影的美國文化研究結論與結論

文化入侵最開始指宗教,教育領域的文化影響。現已泛指各個領域的文化交流及融合。美國好萊塢電影一直處於世界電影領域的領先地位。其輸出的電影包含很多美國思想及美國元素、漫威影業以「漫威大電影系列」為主。瘋狂的向世界輸出美國思想、其中對我們的影響已然構成了文化入侵。

當我們在羨慕鋼鐵俠的富有,沉迷黑寡婦的干練、欣賞美國隊長的冷靜。崇拜綠巨人的力量以及與美國人一同嚮往自由時。我們已經被美國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悠悠五千年文化早已塑造了中國人心中的英雄形象。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儒家中庸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腦海中,而如今文化交流越來越密集,思想的碰撞越來越激烈的年代。美國文化思想已悄悄地影響到了我們。互聯網將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文化的交流只需要敲擊著鍵盤和滑鼠就可以完成、中國文化的圍城早已被美國思想攻破。各個方向向中國輻射的文化影響不得不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最容易讓觀眾接受的視聽文化藝術--電影。大量的進口好萊塢電影不斷地入侵佔有我們國內電影的市場份額。 2014年6月上映的《變形金剛4》是首部美國好萊塢電影市場份額美國境外票房大於美國境內票房的電影。這也讓好萊塢電影看到了新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更多的電影製作公司更加看重境外市場。而中國作為電影進口量最大的國家之一、無疑成為了美國眾多電影公司的目標。從漫威影業的「漫威大電影系列」中就不難看出、中國元素的頻繁出現、中國人物的樹立都是漫威影業拓展中國市場的手段。然而我們在對抗這種高強度高質量的進口好萊塢大片並沒有太好的對策,在電影這產業來看、國內電影市場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只有將國產電影變強才會適時的阻擋文化入侵的腳步。正規畢業論文查重是不包括參考文獻的,參考文獻並不在畢業論文查重范疇內。可是畢業論文查重並不能夠識別全部的參考文獻,只有符合格式的參考文獻才會被畢業論文查重識別出來,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參考文獻的格式規范且正確的時候,畢業論文查重才會將該部分參考文獻排除出查。答:正規畢業論文查重是不包括參考文獻的,參考文獻並不在畢業論文查重范疇內。可是畢業論文查重並不能夠識別全部的參考文獻,只有符合格式的參考文獻才會被畢業論文查重識別出來,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參考文獻的格式規范且正確的時候,畢業論文查重才會將該部分參考文獻排除出查。答:正規畢業論文查重是不包括參考文獻的,參考文獻並不在畢業論文查重范疇內。可是畢業論文查重並不能夠識別全部的參考文獻,只有符合格式的參考文獻才會被畢業論文查重識別出來,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參考文獻的格式規范且正確的時候,畢業論文查重才會將該部分參考文獻排除出查。答:論文怎麼查看參考文獻?查看參考文獻它是有一定的網址的,你可以進入網址里邊兒去查看。答:正規畢業論文查重是不包括參考文獻的,參考文獻並不在畢業論文查重范疇內。可是畢業論文查重並不能夠識別全部的參考文獻,只有符合格式的參考文獻才會被畢業論文查重識別出來,這也就意味著只有參考文獻的格式規范且正確的時候,畢業論文查重才會將該部分參考文獻排除出查。答: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論文,它參考的文獻都會有進行標注的,會在文章的末尾,或者是文章的開端,為著名此論文,某些地方節選了哪裡的文獻,可以根據這條線,去查詢論文參考文獻答:可以選擇去圖書館,文獻比較科學可靠,而且都是很多很多的,而且比較好找,又方便又快捷!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歡迎採納我的回答,謝謝
問:論文主要參考文獻怎麼找
答:當然是去知網,萬方之類的論文網站還有國外的論文網站答:論文主要參考文獻的話,你可以通過中國知網,中國知網裡面有很多相類似的,然後你可以找一些屬於自己想找的一些參考文獻就可以了答:你可以上圖書館,上知網,看看你寫類的論文的這個理論涉及同類型的其他人的論文都引用了哪些文獻答:論文的主要參考文獻就是你在寫作論文時候查閱的各個資料,然後將資料的題目寫個三四個兩三個。答:這個的話我建議你可以上你們學校的知網,一般都會為研究生開放的比較多,有很多的參考文獻。答:寫論文的時候,通常要求大家以後寫十篇左右的參考文獻自己離開。答:論文參考文獻你還在手動輸入嗎?利用知網直接生成期刊類參考文獻,讓你輕松應對各種參考文獻格式帶來的煩惱!
問:怎麼查論文里的參考文獻
答:查找文獻時,可以從中文文獻開始,常用的主要有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有的文獻大多數資料庫都有,有些可能只在某些資料庫有,找不到文獻的時候,換下資料庫也是一種方法(以知網為例)
進入知網後,在搜索框後找到【高級搜索】,一個搜索關鍵詞很難找到真正想要的文獻
進入高級搜索後,就可以根據篇名、關鍵詞等進行搜索了,剛開始搜索可以選擇一個與自己項目相關最核心的關鍵詞,作為切入點,看一下現在研究的發展方向。最好在篇名、關鍵詞、摘要內查找,全文的范圍太大,而且很可能和所需要的相差太大
問:畢業的參考文獻,一般都是在什麼地方查找的?
答:學校的圖書館,網上的論文網站。
在圖書館的話都是學校已經畢業出來,一些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網上的一些論文,網上的話內容比較多。答:參考文獻一般都會放在圖書館。大部分學生會進入圖書館查找需要用到的參考資料,有些學生也會在網路購買圖書。答:一般是知網、谷歌學術搜索,sci-hub,知網和sci-hub 下載不了的文獻,可以在seek68文獻館下載到。答:這種參考文獻其實一般都是在網上專門的網站進行查找的。有很多的地方都有
問:論文裡面的參考文獻在哪裡找
答:你在論文里所有的引用的參考文獻都可以在4s店裡面找,這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常用的一個網站,你可以用你自己寫的論文的關鍵詞進行搜索。答:你用seek68文獻館試試,這里哪個學科的中外文文獻都有。親測好用答:論文裡面的參考文獻都是在寫論文的時候,需要哪方面的知識,可以到參考文獻裡面去查閱,也就是查閱相關的著作。答:論文里的參考文獻當然是你在寫論文的時候,先要收集相關的研究成果,這些都可以作為你的參考文獻。答:1供我們選擇的檢索的數字資源非常多,比如知網、萬方、維普但是這些下載是要收費的,不過不用擔心,很多高校都有購買非常多的網路資源,只需要登錄校園網,或者自己學

❺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❻ 電影藝術賞析論文範文精選(2)

電影藝術賞析論文範文精選篇2
淺談《紅高粱》中色彩藝術的運用與賞析

[摘 要] 當前,影視作品已經成為人們視覺審美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種視覺藝術,圖像是其造型語言,而色彩是其造型語言中最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影視作品的畫面質量直接影響著觀眾的視覺享受,而人的視覺感受在人的感官中最為強烈。電影《紅高粱》是最能反映張藝謀早期風格的一部經典作品。電影中一個個油畫似的場景,勾勒出了一個以紅色為基調的“紅高粱”世界,歌頌黃土高坡上的中華兒女抗日生活的電影,用來祭奠那些激盪在無邊無際的如火如荼的高粱地里的靈魂。

[關鍵詞] 《紅高粱》;色彩藝術;人性;魅力

高粱,象徵著狂野的、自然的人性,它們在風中勁舞,自生自滅,是世間生命萬物的象徵。《紅高粱》對紅色渲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紅高粱,紅褂,紅褲,紅轎子,在烈日的灼燒下通紅的漢子背,以及影片最後染滿整個銀幕的鮮血,既象徵了面對惡勢力的踐踏,以最本質的方式進行反抗的原始生命力,也使整個電影充滿了詩情畫意。《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歌頌了中華兒女激揚亢奮的民族精神,敘事和抒情結合得恰到好處、寫實與寫意聯系得相得益彰,把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該部電影充滿了神奇的色彩,它頌揚了人性的本質及生命的不可抗拒,對大自然色彩的運用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一、電影《紅高粱》的色彩藝術效果

《紅高粱》中所營造出的以紅色為基調的畫面以及恢宏的氛圍,部分來自於作者自身所注入的感情,部分則來自於客觀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自然結合,“情與景會,意與象通”。這正是影片創作的基礎,同時也是觀眾喜歡的魅力所在。在這部電影意境的營造方面,色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色彩在電影創作中有助於情感的表達,它主要依賴於人們的聯想來獲得,即人們通過色彩而獲得的感受。

人物的內心深層次的刻畫能夠烘托其復雜的心理活動及其性格特點。而要想在限定的較短時間里,有限的場景中來形象、細致刻畫一個人的內心活動,那就需要能夠讓觀眾看到一個恰到好處的視覺載體,而美術色彩藝術的巧妙作用就恰好可以充當這一載體。張藝謀導演就是巧妙地把色彩藝術運用到《紅高粱》這部影片中,形象刻畫了影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他通過美術色彩的多樣變換,為觀眾准確、清晰展現了片中角色的內心活動及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

該部電影中紅色基調的大量運用,不僅對觀眾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也傳達出了影片所承載的象徵意義。人物通過色彩摻入了復雜的感情,使影片人性化。《紅高粱》這部電影通過運用大量的色彩來營造一種紅色中國的意境,進而捕捉觀眾的眼球,以達到產生共鳴的效果。影片中鋪天蓋地的紅色,極具象徵意義。每處場景的色彩、色調無不把片中人物的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從最初象徵生命力、如火如荼的紅高粱、紅襖、紅鞋、紅蓋頭,到最後布滿銀幕的血紅色,這些色調極具感染力,經導演的精心設計與故事情節結合得天衣無縫,為全片定下了恢弘壯烈的基調。

二、電影《紅高粱》的色彩賞析

畫面與音樂,作為構成電影的兩大元素,在電影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色彩是電影語言的一部分,恰當使用色彩,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及感受,有助於電影情緒的准確表達,渲染影片的風格氣氛。同時,音樂在電影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情緒性。音樂是電影中聲音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影響著影片的氣質,深化其主體,強化觀眾的心理活動。一部成功的電影,出色的電影音樂是必不可少的。

奪得多項大獎的電影《紅高粱》,算不上張藝謀最經典的作品,卻是最激情的一部。影片自始至終,都致力於表現出感性生命的躁動。《紅高粱》不僅是一部好作品,更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

電影《紅高粱》改編自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說,講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夥純朴的農民的狂野生活以及他們浴血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經過演員的成功演繹,頌揚了生命的奔放,敢愛敢恨,大生大死的人生。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令人難以預料。節奏鬆弛有度,畫面、色彩、光線及其視覺形象熱烈、活潑。該影片突破了傳統的抗日戰爭題材,在《紅高粱》中,自由奔放、氣勢恢宏的生命躍上了銀幕。與同時代的影視作品相比,戰爭畫面明顯減少,而且不涉及任何政治色彩。影片結束時,戰斗場面十分寫意,雖然不如傳統國產戰爭影片中的場面宏大,人物也不多,但畫面卻更多了幾分震撼。日食、紅霞映襯下的世界,嘹亮的歌謠響徹天地,如血海汪洋的火紅高粱地……

《紅高粱》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戰爭烙印。影片成功在於純美,頌揚了愛就真愛、恨就真恨、敢愛敢恨、大生大死、氣勢恢宏的生命。

和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張藝謀導演對鮮艷的紅顏色是情有獨鍾,紅色自然成了電影《紅高粱》的主色調。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紅色被視為喜慶和美滿的象徵,後來紅色逐漸被人們賦予了積極、向上、正義、革命的內涵。而且,在美術繪畫領域,紅色也是彰顯個性與烘托氛圍的一種常用手段。

影片《紅高粱》一開始,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如血海汪洋般的火紅色,影片女主角“九兒”那象徵喜慶的大紅的嫁妝:紅蓋頭,紅褂,紅褲,紅鞋;還有那大紅的花轎;還有那火紅的高粱地,以及在高粱地里讓觀眾心情為之盪漾的野合。這些火紅的畫面一開始就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給人們內心帶來了一次紅色的洗禮。雖然整部影片的色調多是紅色的,但並沒有讓觀眾感覺這是打破常規的矯揉造作,而是很自然接受了高粱本就是火紅色的。另外,影片還把那種放盪不羈、肆無忌憚、自由激情和那歡樂愉悅氛圍與紅色的主色調巧妙地結合起來,在紅色基調的襯托下,“爺爺”和“奶奶”的凄美愛情故事姍姍而來。

整部電影由“爺爺”與“奶奶”的相遇、相知、相愛、互助的情感構成。他們通過與世俗觀念的抗爭,最終走到了一起,最後浴血奮戰反抗日本侵略者。影片結尾,女主人公“九兒”和其他漢子們全都死了,“爺爺”和“爹爹”靜靜站在那裡,一動不動,相互凝視著對方,在血紅色的太陽光下相互凝望著,很久很久,直到天空中日食出現時,天空突然暗淡了下來,緊接著出現的還是一種血紅色。張藝謀導演巧妙把美術色彩在這部影片中用到了極致,畫面唯美,故事感人,無限放大了人物的形象,更是對中華兒女的高度歌頌與贊美。影片歌頌了這片荒涼的土地,這段不畏世俗,令人崇敬的愛情故事,並深深頌揚了這塊土地上的那種無拘無束的野性,更表達了對中華兒女不畏強暴、浴血奮戰到底的優良品質。全片表達的就是對原始生命勃勃生機的崇拜之情。

在整部電影中,作者還是保留了大量的個人的風格及其自己主觀的認知.影片較多固定於同一個鏡頭,來刻畫人物的變化過程,吸引觀眾把心沉下來認真觀看。影片多通過近景來刻畫“奶奶”,當“爹爹”在釀酒缸里蹦來蹦去,不停地喊著“娘”時,“奶奶”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然後,“奶奶”注意到了遠處的一個身影,側影映在他身上,襯托出羅漢瘦小的身軀。太陽金色的光環繞在他周圍,暗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奶奶”焦急地追趕過去,“爺爺”一臉不解,逆光從其身後射來,凸顯他更加憂郁,好想看到了什麼似的,彷彿危機正在來襲,就像光似的壓在他身上,繼而鬼子的掠奪呼之而出。

電影《紅高粱》巧妙地將故事情節串連在一起,一個個油墨潑成的畫面,扣人心弦。整片的高粱地被血色殘陽染成了血紅色,那是被鮮血染成的高粱地,那是象徵著凄涼的殘陽,是“爺爺”“爹爹”失去愛妻、母親後心口的傷疤,是作者對高粱地上中華兒女的歌頌。一塊高粱地被踐踏了,但是還有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在瘋長著,它象徵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也是“爺爺”身上那股野性。“爺爺”身上的野性是原始的、野獸的瘋狂,是中華男子漢所共有的特殊品質,更是中華兒女不畏強暴,奮力反抗的基礎。影片呼籲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勃勃生機的人生。

三、電影《紅高粱》的畫面鑒賞

色彩具有象徵性。人們在各種色彩摻雜的世界裡生活著,培養了很多視覺經驗。這些經驗與外來刺激相呼應,而情感則在其中慢慢升華,深刻地表達著人們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們的思緒。

出身於攝影師的張藝謀,電影畫面及色彩一直都非常唯美,如有神相助。電影《紅高粱》中的畫面中紅色為影片的主色調。在中國,紅色既代表著喜慶、美滿,也代表著革命。影片中最熟悉的畫面就是那片火紅的高粱地,鬱郁蔥蔥的高粱高過人頭,密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秋風襲來,掀起層層波浪,一陣陣清脆的搖擺聲;還有就是那血色殘陽的畫面,“九兒”出嫁,當花轎來到十里坡時,遇到了日本鬼子,最後死在了鬼子的刺刀下。那天的日食把整個世界都染成了血紅色,“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盤纏,娘,娘,上西南……”影片結束時,嘹亮的歌謠響徹天地人間,無邊的高粱地如血海汪洋,“九兒”躺在血泊中,安詳地死去了。暗紅的鮮血把太陽染成了血紅色,血紅的太陽燃燒著,把整個世界都燒成了紅色……這就是影片的結尾

張藝謀對色彩特殊的審美價值運用恰到好處,為觀眾呈現了一個血紅的世界。電影《紅高粱》既有唯美的觀賞性,更有很強的思想性,它的成功與色彩特殊的審美價值的准確把握息息相關。

影片中紅色為主要基調,色彩對於人們的審美觀有著特殊的視覺效應,它可以勾起人們悠遠的遐想,成功喚起人們的視覺體驗。

影片中還有很多唯美的畫面:“九兒”出嫁時的紅鞋、紅襖、紅褲及紅蓋頭,甚至花轎都是紅的;漢子們被烈日曬得發亮的古銅色皮膚以及他們肆無忌憚的光頭;日食時血色汪洋的紅,高粱地里令人喘不過氣來的綠……

四、結 語

在《紅高粱》中,導演張藝謀把視覺享受與造型藝術結合得淋漓盡致,幾乎每一個鏡頭都可看作是唯美的水墨畫。造型藝術也被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此之前,還從未有人能夠如此把畫面拍攝如潑墨般肆意自如,而且色彩還極為濃厚。那血色殘陽的紅色,既愉悅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又象徵了一種不屈的生命力,一種要愛真愛、要恨真恨、敢愛敢恨、敢作敢為、淋漓奔放、肆意自如的人生態度。兩者成功結合在一起,使人戀戀不舍,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 尹秀茶.對生命的渴求與贊美――《紅高粱》欣賞[J].作家,2008(08).

[2] 辛宇傑.淺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J].華章,2011(07).

[3] 黃巽齋.漢字文化叢談 [M].長沙:嶽麓書社,1998.

[4] 賀友齡.漢字與文化[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1. 電影藝術鑒賞論文

2. 電影賞析論文範文

3. 電影音樂賞析論文範文

4. 關於電影論文範文

5. 藝術鑒賞論文範文參考

❼ 談小說與電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比較

談小說與電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比較

論文關鍵詞:小說人物安排王安憶《長恨歌》

論文摘 要: 許多作品都在被改編的前提下,被導演拍成了備受爭議的電影,如《活著》、《芙蓉鎮》、《大紅燈籠高高掛》、《長恨歌》等等。雖然電影與小說同屬,但其表現故事情節的方式各有不同。本文將以王安憶的《長恨歌》為例,從人物安排的角度比較電影與小說的不同。

論及小說和電影的不同,主要是指二者屬於不同的藝術門類,小說是以靜止的文字為媒介的語言藝術,電影是以運動的畫面和聲音為載體的視聽藝術。小說文字經由讀者想像還原為畫面,而電影鏡頭則直接傳遞畫面。[1]這就使得兩者同中有異。時間、地點、人物是作家進行創作時不可忽略的三要素,電影的拍攝也會關注到這三個方面,但卻會在具體的操作中出現不同於小說的獨特之處。
《長恨歌》是王安憶的長篇代表作之一,小說在結構上分三部分,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一個不平凡的上海女性——王琦瑤起起伏伏的人生。有人將這部小說梳理出三條清晰的線索:「第一是王琦瑤的遭遇,從片廠拍戲到登上摩登雜志到舞會流連再到選舉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眾人羨慕吹捧的高度,這不是幸事,而是為她的悲劇奠下基礎。到這里是小說的高峰,月以滿,則要虧,水到滿,則溢出。王琦瑤戲劇的榮耀開始走下坡路,在人們意味深長的眼裡最終成了交際花,勾三搭四,墮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後死於他殺,無人同情。第二條線索是從王琦瑤的友情出發。從吳佩珍到蔣麗莉到嚴家師母再到張永紅,這些友情不過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計較,講不清道不明的各懷鬼胎,但彼此做了個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嘗不可。第三條線索是王琦瑤的愛情。從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遜到薩沙再到老克臘,王琦瑤並非多情也非濫情,而是生活所逼。一開始,王琦瑤的生存意識是在愛情前面的;到有那麼一剎那愛情的尾巴跳躍到她眼前,也是轉瞬即逝,留也留不住。憂傷的纏綿,總是帶著無可奈何的悲情,像隨時都要消逝般。」[2]
藉助這三條線索可以整體把握王琦瑤的`一生,同時讀者會發現作家在這其中塑造了許多形象鮮活的人物,他們圍繞著王琦瑤以表現她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糾葛。每一個人物的出場都各具特色,對於情節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小說在人物的設置上銜接緊密,頗具「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意味,使得故事情節一環緊扣一環。
由楊智深編劇、關錦鵬導演的電影《長恨歌》,不僅因為匯集了鄭秀文、梁家輝、胡軍、吳彥祖、蘇岩、黃覺這些明星大腕受到大眾與媒體的關注,也因為對小說進行了一些改編引發了很多熱議。電影《長恨歌》的故事情節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變動,對人物的設置也根據電影時長、畫面安排等因素進行了調節。本文將根據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變化比較《長恨歌》小說與電影的同與異。

一、人物的設置

為了展現王琦瑤傳奇的一生,王安憶不惜筆墨,細致地描繪了上海的、風俗及飲食,更是精心地刻畫了眾多人物形象。這其中有王琦瑤的閨蜜,即吳佩珍、蔣麗莉及嚴家師母;有與王琦瑤發生情感糾葛的程先生、李主任、阿二、毛毛娘舅(康明遜)、薩沙、老克臘;有王琦瑤的女兒薇薇、女婿小林、忘年交張永紅等等。這些人物或先後或同時出現在王琦瑤的生命里,與她一起走過起伏的歲月。
看過電影《長恨歌》的人會很明顯地發現,影片在人物的設置方面雖然保留了小說中的大部分人物形象,但在具體的角色安排上出現了與小說不同的地方。

閱讀全文

與電影人物造型分析小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癱瘓女孩韓國電影在 瀏覽:934
1204基地手機看電影你懂 瀏覽:161
窗外有男天電影高清 瀏覽:699
古風電影經典對白 瀏覽:779
騰訊什麼電影好看推薦恐怖電影 瀏覽:10
乳酪陷阱電影版歌曲alone 瀏覽:528
哪個網站可以無廣告看電影 瀏覽:786
孫雅旗袍吃飯是哪個電影 瀏覽:136
五一適合小孩子看的電影 瀏覽:688
今年上映的電影有哪些電影2021 瀏覽:901
美女加微信聊電影投資 瀏覽:459
小女孩逃出學校的電影 瀏覽:216
2021今年春節檔電影有哪些 瀏覽:473
找下科幻電影 瀏覽:749
東北話配音電影叫什麼 瀏覽:903
稻草人電影在哪裡下載 瀏覽:908
網路電影古代女主死亡 瀏覽:310
學生喜歡老師的電影港片 瀏覽:889
是個孩子們看的勵志電影 瀏覽:969
經典反黑電影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