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電影和文學作品人物塑造方法

電影和文學作品人物塑造方法

發布時間:2024-08-02 14:49:21

㈠ 影視和文學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異同!!!

***淺談影視人物的塑造***

電影作為綜合了小說、繪畫、音樂、雕刻等的第七藝術,之所以可以我們呈現更真實立體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這門禮堂藝術中,我們在熒幕中所看到人物角色可能可以說是影視出彩的關鍵也可以是核心。劇影視人物的塑造總體是從人的外在形象和人物性格,以及人的聲音和影視的畫面的結合來塑造人物的形象。

電影電視劇中的聲音包括三個方面:人聲、聲向、音樂。聲畫分立、是指畫面中的聲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離異。經常使用的聲畫分立三種:反應鏡頭、用聲音來代替形象、用聲音來表達人物的回憶或幻覺把人的思維活動變為視覺形象聲畫合一的出現,宣告了有聲電影的誕生,那麼聲畫的分立的表現表示它的進一步淺熟。

蒙太奇效應是在我們上課新期間講到的,「蒙太奇」這個詞不達意的願意是安裝、組合、構成是法國建築學上的一個名詞,在《舞動人生》這部電影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性格是人物的靈魂,看到了性格,就看到了人,抓住了性格,人物就活脫了。所謂性格,從心理學角度看,是指一個人對待周圍環境的一種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行為方式。其特徵有三:第一,性格是一種心理態勢;第二,性格相對穩定;第三,性格是個性化的。以上三點恰好是藝術描寫的重點和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因此,性格刻劃不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點,而且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與否的最終衡量標准。

電影《活著》這部經典電視劇中人物的塑造更能體現出人物的真實性。在劇中福貴是一個遭遇了中國農民遭遇到的所有苦難和意外,但是他朴實的認主為:「做牛要耕地,做雞要打鳴,做人就是要活著。」 《活著》是著名作家余華的經典作品,曾經被張藝謀導演搬上銀幕,葛優飾演福貴,鞏俐飾演福貴妻家珍,影片曾獲第47屆戛納評委會大獎,葛優因此片一舉摘下戛納影帝桂冠,但因為違規送去評獎,該片至今沒有在內地上映。

人物性格的塑造,從來都不是停留在現實中某一類人物的機械模仿或純客觀的再現,影視劇作者愈是能把自己的理想、愛憎感情和對生活意義的審美思辯,滲透於形象的血液之中,則銀幕上的性格愈富有獨特的感染力。因此,影視劇作中的人物性格,無不是劇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發現,並且是用自己生命的乳汁所哺育出來的。凡成功的影視藝術形象,都是劇作家把自己的理想和對生活的思考以及熱烈而深沉的感情,融匯於性格的藝術描繪之中的。只有劇作家把自己對生活的剖析和思考及其熾烈的感情與人物形象的血肉交相融合,才能賦予人物性格以獨特的生命和意蘊。

另: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F62DK41&xpos=25
-----------------------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煉加工而成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而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說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說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的。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幾種: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題型及解題技巧

唐山市友誼中學 王淑東

1.故事情節的把握。

分析故事情節是深入理解小說的基礎。所謂情節,是指小說中用於表現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事情,它既是生活片斷的有機剪輯,又是小說中矛盾沖突發生、展開、發展的過程。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尖銳緊張的矛盾沖突最能凸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變化發展往往又是在情節的推進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節能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據。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其中最為典型的題目是概括故事情節,實現整體感知。

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以下三種題型: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②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對這種試題,我們該如何下手呢?

我們知道,對事件的完整敘述,我們必須按照何時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萬萬不能粗枝大葉,丟失了本該有的要素,此為其一;其二,由於事件的復雜性,我們在概括故事情節時,要避免前後情節的相互交錯,還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對象,做到前後一脈貫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

分析人物形象是讀懂小說的關鍵。小說主要通過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來打動讀者、感染讀者。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進行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等描寫,這一切都是為了刻畫、塑造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我們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須准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積淀的愛憎之情,這是准確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命題者自然會從分析人物形象這一角度設置試題,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三種題型:

①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徵;③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面對這些題型,我們該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從四個方面揣摩:第一,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為他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第二,將典型人物置於典型環境中去理解;第三,通過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過人物間的關系分析人物性格。

3.環境描寫的作用

分析環境描寫是全面理解小說的重要環節。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動的指定場所和范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時是為了表現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社會條件,用於烘託人物活動的時代意義,有時是為了渲染氣氛,從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它是整個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對於增強故事的真實性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也要分析環境,要連帶寫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中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有三種:①在文中准確地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其作用;③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

面對這種題型,我們可從五方面進行思考: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性格;④渲染氣氛;⑤推動情節的發展。

4.作品主題的挖掘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

在中考閱讀測試中常見的題型有:①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②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③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的理解和看法。

那麼,如何把握小說的主題呢?

①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境描寫;③從小說的精巧構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題。

5.精妙技巧的捕捉

小說離不開精妙的寫作技巧,在中考試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題型有:①文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服務的;③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

解答這類題目,平時要注意掌握小說的各種表現手法,如細節描寫、象徵、對比、襯托、鋪墊、照應、懸念等及其特點;而在語言方面,也要善於概括其特點:如語言精煉、句式整齊而有節奏感、用詞准確而形象、詞語豐富而多樣等。

另:http://www.ht88.com/downinfo/70767.html

㈡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㈢ 影視劇《活著》是如何對人物形象的進行再創造的

對於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創作者來說,塑造人物都是創作的中心任務。然而在改編時,原著人物究竟是改、是刪還是增,恰恰是改編者應該仔細斟酌的。在小說《活著》中,由於余華採用了福貴第一人稱敘述的形式,使得絕大多數人物都是通過福貴的語言描繪出來的。那麼影視劇《活著》是如何對人物形象的進行再創造的?

㈣ 影視片塑造人物的方法有那些謝謝~~~

影視劇創作的核心問題——如何塑造人物。他認為基本方法是:始終讓人物處於困境之中;讓觀眾同情你的人物;保持人物的主動性;找到形成人物成長的情節,而「這樣的情節便是塑造人物的必需場面」。
應當說,作者所提供的「基本方法」,不失為傳統影視美學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作者並未提及除此之外是否還有與此「基本方法」大相徑庭的其他方法,那麼,我覺得對此便有進一步商榷的必要,以就正於作者。
在研討影視劇人物塑造是否還有另一種方法以前,首先要說明影視劇存在兩種不同的結構方式。一種是傳統的封閉式的戲劇性結構,另一種則是開放式的散文性結構。影視劇的人物塑造,大致與這兩種不同的結構相對應。
周涌先生論述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其結構基本上可統屬於戲劇性結構(也包括某些情節小說式結構)。這種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相當重視情節的因果關系,並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直至結局這個情節層次逐步展開,其戲劇事件安排比較嚴謹,通過巧妙的情節起伏跌宕加以線性安排,以戲劇高潮使觀眾的感情達到頂點。正如美國電視藝術家賽德•菲爾法所說,這種結構形式是「典範的、行之有效的,它是一部好的電視劇本的基礎」。但是,也恰如我國電影評論家鍾惦所指出,這種封閉式的戲劇式結構,「著重表現一時一事的具體結果,情節自成起訖。事件帶有孤立和靜止的特徵,是生活的特例而不是生活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個自在自為的完形之物,這就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作品的典型性和社會意義」。②
與以上這種戲劇性結構相對應的,就是戲劇性的人物塑造方法。正因為戲劇性結構要求以矛盾沖突為劇作基礎,以戲劇沖突的規律為結構的原則;以步步相逼、場場推進的形勢去發展劇情;以集中、完整的情節保證整體的勻稱謹嚴、有始有終,那麼在這種結構框架中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正與周涌先生所歸納的幾條頗為一致。比如說,他要求人物始終處於困境之中,其「最大秘訣便是不斷地把人物逼入絕境。只有困境中的人物才是『有戲』的」;要讓觀眾同情劇中人物,其「秘訣」有效辦法是「讓好人遭難,壞人暫時得志」;而保持人物的生動性「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事件與人物動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設計「必需場面」時,要使人物相互關系的變化「促成人物性格的發展,使人物從初始狀態到達最終狀態」。不難看出,作者所講解的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完全符合封閉式戲劇性結構方式規律的。
周涌先生特別告誡讀者:「記住,當你的人物被動地遭遇事件時,不要讓他光是做出反應,你應當設法使人物的反應成為一種主動的行為,並且讓他的行為成為以後事件的動因」。作者的這一觀點,恰是典型的戲劇性結構塑造人物的方式,在中國傳統的古典名劇中,其例證可謂俯拾皆是。假如套用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所繪制的初始階段——A(劇情進展)——B(劇情跌宕)——C(劇情上升)——最終狀態(大結局)的這種戲劇結構樣式來簡單分析《白蛇傳》、《西廂記》等古代作品,就能清晰地看到,這些經典名作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與周涌先生講述的「基本方法」真是絲絲入扣。
以《白蛇傳》為例。許仙游西湖,與白娘子相逢於斷橋雨中(初始階段);兩人一見鍾情,墮入愛河(劇情進展);許仙發現白娘子是白蛇,而採取「主動的行為」去找法海(劇情跌宕);由於這一「行為」「成為以後事件的動因」,法海與白娘子鬥法,造成水漫金山(劇情上升);白娘子被鎮雷峰塔,小青搭救,許仙與白娘子團圓(結局)。
由此看來,周涌先生的講述雖然仍嫌粗糙,但依然作出了較為精當的總結。然而,他的文章畢竟只談及塑造人物的一個方面而並非全部;只著重於方法之一而並非所有方法;冠之於「基本方法」而不涉及另一種與之頡頏的「基本方法」,對於一些編導(特別是初學者)就有可能造成誤導。
在粗略談畢傳統的封閉式的戲劇性結構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影視劇塑造人物方法之後,我們就應當對另一種結構及與這種結構相對應的塑造人物方法予以簡明闡述。這就是開放式的散文性結構和與此對應的人物塑造方法。
所謂散文性結構,是與戲劇性結構迥然不同的另一種影視結構形式。1986年版的《電影藝術辭典》對此作過詳盡說明:「它與文學中的散文樣式有相似的結構特徵:不太注意情節的完整性和因果關系,沒有明顯的開端、高潮和結局等結構要素,也沒有顯露完整的矛盾沖突線索。」「它或者側重表達含義,或者追求傳達哲理,文體靈活多變,取材自由,在近似散亂中蘊涵著真摯、深沉的情感,因而使這種獨特的敘述格局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
還應當補充說明的是,散文式結構與戲劇性結構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於前者與後者相對立的非線性結構方法。
由此出發,周涌先生所繪制的初始階段至ABC再到結局的這種戲劇性線性結構圖,在散文式結構中即顯得格格不入,無法套用。作為開放型的散文性結構,它決不進行自我封閉,結構趨於松緩散漫,故事情節採取並列式進展,構成全片的每個片斷和組成部分均不為戲劇高潮而匯聚、積累、上升,而是各有主張,自行其道。它有意識地讓觀眾一邊欣賞,一邊評論,造成家庭式、茶座式的活躍氛圍,促使與鼓勵觀眾在獨立思考後轉入自我社會實踐。應當說,這種復眼式捕捉事物與對象的結構,整部作品無始無終、逼近現實的手法,更具有深刻的現代性,更富於當代人的審美情趣。如果說,具有首尾貫穿的矛盾沖突的行動,有完整的開端、糾葛、發展、高潮和結局的傳統性結構是布萊希特所說的「亞里士多德式戲劇」,那麼,開放型的散文化結構更貼近布氏本人所創造的敘事詩體戲劇手法。
與散文式結構相對應的影視劇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當然也就與戲劇式結構的塑造人物基本方法完全不同。它不是通過人物與事件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果模式,而往往貌似鬆散和即興,以一個中心人物或一個靜態情境來取得全劇的統一。所以,它不以人物相互沖突和情節表面緊張取勝,也沒有人物關系發展的連續性。它往往隨著人物意識的流動來深入表現正面素質,以接近人物情思的遠近作為藝術內容的尺度。必須指出的是,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雖然極為強調逼近現實生活,「但決不意味是自然主義,作品中的每一個片斷,依然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信息提煉和加工的結晶。它們雖不是一致地導向一個激動人心的高潮,但卻以它的豐富內涵,構築了作品的典型形象」。這種塑造人物的方法,利於主題深化而饒有詩意,便於生活揭示而引發共鳴,亦即雷諾阿所說,是「一個主題的多次復奏」,薄「情節」(並非沒有情節)而厚「情境」(並非止於情境),在西方電影中已形成流派,大量運用並卓有成效,出現了一大批諸如《羅馬十一時》、《偷自行車的人》、《野草莓》、《公民凱恩》等等優秀影片。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影視劇創作中成功地運用散文式結構塑造人物的佳作,同樣也不斷涌現,例如影片《黃土地》、《獵場扎撒》、《海灘》、《青春祭》,電視劇《新聞啟示錄》、《一個女記者的畫外音》、《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尋找回來的世界》等等,都是在觀眾中頗有影響的作品。
為了與戲劇性結構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一個比較,我們不妨對已故著名女導演張暖忻所拍攝的電影《青春祭》略作分析。
《青春祭》是一部描寫知識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鄉,在西南邊陲傣鄉插隊落戶的故事片。女主人公李純離開了父母,與同學們來到傣家山寨,住在小寨合作社社長家裡。假如按照戲劇性結構方法,李純與她的同學應當與周圍的鄉民形成悲歡離合的關系,從而推進劇情的發展。然而,在這部影片中,從李純紮根山寨開始,我們在影片中所看到的,是她觀看傣家姑娘傍晚游泳;她參加評工分會議;她接觸老啞巴和一百零四歲的奶奶;她到集市上買書;她與「大哥」純真的交往;她為傣族兒童上體育課;老奶奶「伢」的去世……最後的影片結局,也完全脫離了戲劇結構應有的「大高潮」形式,而只是李純獨自一人,在落日中穿行在茅草地上,以旁白講明,「多少年來,我常常夢見那個地方」。
影片《青春祭》的結構方式以及主要人物李純、伢、大哥、啞巴等等的描述,顯然是同周先生要求影視劇編導必須「記住」的創作規律背道而弛的。偶然,正因為《青春祭》的導演張暖忻敢於以散文式結構進行影片塑造人物的新嘗試,使這部影片帶有強烈的創新沖擊力,在國內外專家和觀眾中都獲得普遍的贊同與好評,成為新時期中國影片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標志是對戲劇性的徹底消融」。「如果說《沙鷗》是把戲劇性從外部沖突轉向了內心,後來的《城南舊事》和《鄉音》是對戲劇沖突實施淡化,《青春祭》則完全擺脫了敘事、情節對於戲劇性的依存,第一次實現了整體的非戲劇電影的散文框架。」
以上的簡明闡述,我想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在周涌先生推薦的影視劇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之外,還有另一種基本方法。但是,影視劇的結構歸類和人物塑造方法,從來就沒有固定劃一的法則。本文所提及的另一種方法,也僅著眼於與戲劇式結構相對立的散文式結構,並由此相關連的影視劇人物塑的不同方法。在編導者的實際創作中,不應當也不可能受到限制和約束。他們可以從影視劇作歷史沿革角度入手,也可以從劇作的時間及空間結構處理考慮,或者從敘事方式、視點結構的方面進入案頭工作。即使是本文論及的兩大類型,也只是大致劃分,沒有把小說式、詩式、報告文學式等等各種下屬或相關類型及其相互融合滲透詳加歸納辨析。
影視劇人物塑造的基本方法,是每一位編導者都應當學習和掌握的。但是,正如美國文藝理論家小巴斯費爾德所說:「不管存在於任何特定時代的編劇法則都可以被突破。」「沒有確保編劇成功的公式。」⑥在本文即將結束時,我想再引述一段克羅賽斯的論述:「編劇法則是鬆散的和易變的。它們經常被突破,被改變著,被改造得適合於手頭的材料。它們是如此的虛幻,它們彷彿是自相矛盾的,或者說,它們根本不存在。」這兩位外國佬的論述,當然也不需要為編導和讀者們必須「記住」不可。不過,他們的話說得那麼絕對,我想並非毫無道理吧。

㈤ 如何提高影視表演技巧如何刻畫具人物顯得生動

要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使刻畫具人物顯得生動,不僅要與角色融為一體,還要從全面提高藝術修養著手。
演員的任務就是在舞台上創造出典型的人物性格或形象,以此去教育觀眾和影響觀眾。演員則是以自己具體的舞台行動把角色的性格特點充分展示出來,從而完成對人物形象塑造,與角色融為一體,表演技巧就提高了。
刻畫生動的人物,要真實,把角色豐富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要做到使自己的性格與思想感情與角色一致,才能使塑造得角色生動。
最後,要表演好人物形象還要看一個人的悟性,而悟性和文化素養是密不可分的。
綜上所述,提高表演技巧,刻畫生動的人物,要從全面提高藝術修養著手,充分理解角色特點。

㈥ 從表現手法、人物塑造、影片主題3個方面淺析電影《心花路放》

電影《心花路放》於2014年上映,豆瓣評分7.0分,由寧浩執導,黃渤和徐崢主演,屬於一部國內並不多見的"公路電影"。

影片主要講述的是郝義(徐崢飾)為了幫助耿浩(黃渤飾)走出離婚帶來的人生陰影,"脅迫"著耿浩開始了一段從北京到張家界長達3000公里的"獵艷之旅"。

《心花路放》沿襲了寧浩導演一貫的低成本高票房,以3500萬的投入換來了11.67億的總票房,其背後的原因與寧浩導演濃濃的個人風格分不開。

寧浩導演一向擅長於刻畫 社會 底層的普通人, 用不那麼華麗甚至略顯粗糙的鏡頭語言,將小人物在命運和生活面前的糾結與抗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份真實極大的拉近了觀眾與角色的距離感,直擊觀眾內心,達成 情感 的共鳴。

這種風格與寧浩導演從小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從生活中汲取的靈感使得電影更加"接地氣"。《心花路放》這部電影的靈感就來源於寧浩導演與朋友的一場旅途。

接下來我就將從影片的表現手法、人物角色的塑造以及影片想要傳達的主題這三個角度入手,簡要的分析一下這部《心花路放》,並在文章的最後部分結合現實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寧浩深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不像傳統電影一樣按照固定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的結構,而是充滿了後現代主義色彩,叛逆性、跳躍性、斷裂感是寧浩電影中的常態。

而要想在影片中體現出這些後現代風格,蒙太奇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影片《心花路放》中就多次運用了不同的蒙太奇手法:

1.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又稱並列蒙太奇,指的是兩條及以上的情節線同時發展,並列表現, 鏡頭在這些平行發展的線中來回切換,互相補充,共同促進情節的發展,最後歸向同一個結局。

這在文學上又被稱為"花開兩朵,各表一隻",是寧浩導演最喜歡也最擅長的一種表現手法。

影片《心花路放》的劇情被分成了 "現在和過去" 兩條線,一條是影片的主線,也就是郝義和耿浩的那段"獵艷之旅";另一條是支線,以耿浩的前妻康小雨(袁泉飾)為敘事主體,講述的是5年前康小雨和耿浩相識的故事。

當人們已經習慣於傳統電影的套路之後,就會不可避免的開始感覺到審美疲勞,一部電影常常看了開頭就能猜到接下來的發展,就算特效和演員的演技再驚艷,也終究掩蓋不了這種俗套。

這個時候《心花路放》這種平行式的敘事手法在一眾傳統電影中就顯得尤為突出,觀眾不再是只動眼睛不動腦子地一味接受導演的灌輸,而是需要時時參與到影片之中。

觀眾在觀影的同時需要分辨這兩條線之間的界限和聯系,自行將劇情補充完整, 這是導演和觀眾之間的一種布局和破局的 游戲 , 這種隔空的互動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新鮮感,票房高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除此之外,影片中兩條線的設置也非常有意思。

之前提到,影片的主線是郝義想要帶耿浩走出離婚帶來的人生陰影,那麼以康小雨為主體的這條支線,其實就是陰影的一個隱喻。

在耿浩的這段旅途中,先後遇到了4個女性,他有4次機會走出陰影,但無一例外的都失敗了。 與此同時,支線也在持續向前推進著。

耿浩在第4次走出陰影失敗後,和郝義分道揚鑣,隨後他回到了最初與康小雨相遇的那一家民宿,他在那裡把曾經留下的"耿浩對不起康小雨"改成了"耿浩祝福康小雨"。

這時支線中的康小雨也在這里第一次遇到了耿浩, 過去和現在在這里被銜接了起來,兩條線也在這里融合,支線從此消失,預示著耿浩終於走出了陰影。

這里是開始的地方,也是結束的地方。

2.重復蒙太奇

這種蒙太奇手法是將某個意象或者某個鏡頭進行多次重復的展現,使得影片的劇情可以聯系起來,比如前後呼應或者前後對比。

在《心花路放》中存在不少反復出現的意象,例如橘子、石頭、留言牆甚至耿浩的歌《去大理》等等。

接下來我就以橘子為例,談談它在影片中重復出現的意義,其他的就留給大家自己去發掘了。

前文說過,影片是兩條線並列前行的,這種敘事手法雖然帶來了觀影的新鮮感,但也會給我們的分析帶來一定的不便,為了方便敘述,我將對兩條線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梳理,看看橘子是如何將劇情串聯起來的。

橘子在時間線上第一次出現是在康小雨出發去大理之前,那時她剛剛參加完閨蜜的婚禮,面對閨蜜祝福的捧花,她倔強地表示自己馬上也要結婚了,但其實她根本連男朋友都沒有。

回到家的康小雨面對家裡的一片狼藉,一邊喝著橘子皮泡的水一邊流淚,這時她聽到了耿浩唱的《去大理》,隨後便訂了第二天飛往大理的機票,一是為了散心,二是為了去這傳說中的愛情之都 找個愛人結婚。

橘子第二次出現是在康小雨在大理遇到耿浩時,康小雨說自己喜歡橘子皮的味道,但不愛吃橘子,所以才只用橘子皮泡水,耿浩覺得浪費,便把剩下的橘子泡進了自己的啤酒里, 隨後兩人一起離開,回到北京結了婚。

橘子第三次出現是在 耿浩與康小雨離婚之後 ,郝義帶著耿浩去張家界"泡妞",想帶耿浩走出陰影,在邊吃邊聊的過程中,耿浩把一片片橘子塞進酒瓶里。

以上就是橘子這個意象的三次重復出現。

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橘子貫穿了耿浩和康小雨的婚姻,而耿浩也正是因為和康小雨在一起之後,才有了把橘子泡在酒里喝的習慣,這個習慣直到離婚了還依然跟著耿浩。

這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耿浩自以為已經放下了,甚至在影片開頭把所有的傢具、家電等共同財產都切割成了兩半,毫不留戀,但他只不過是一直在逃避而已。

就算他把所有擁有共同回憶的物件都完美的分割,企圖把自己和康小雨之間的聯系完全斬斷,但這一個不經意間的習慣,還是會將他暴露得乾乾凈凈。

他從未放下過。

這大概也是很多人失戀時最真實的感受吧,以為把一切都扔掉就會眼不見心靜,以為不再去有過回憶的地方就能將過去遠遠拋棄,可是生活中到處都有那個人的影子,到處都有那個人的痕跡。

以為一味的面向陽光,就能走出陰影,但只要回過頭來就會發現,陰影其實一直跟在背後。

之前曾提到寧浩導演特別善於塑造 社會 底層的小人物,本片中的主角耿浩就是一個這樣的角色。

他曾經有過風光的時候,出過一首傳唱度非常廣的《去大理》,但也僅此而已,他在結婚後開起了二手音響店,生活談不上多拮據,但也絕對算不上好,只能說勉強混口飯吃。

離婚之後的耿浩一面放不下自己的前妻,一面又表現得自己很灑脫, 在這種內外的反差之下,他其實一直過得很壓抑。

耿浩在影片中有兩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鏡頭, 一個是竭盡所能的壓抑,一個是壓抑到極限之後的爆發。

1.壓抑

耿浩在機場看見手機里有前妻打來的電話,他故作輕松地撥了回去,口氣就像在和老友寒暄一般,可是當他猜出了康小雨即將和別的男人結婚時, 他心中尚存的某個幻想破碎了,他猛然間明白,自己和康小雨真的已經結束了,她馬上就要和別人結婚了。

隨後他的情緒急轉直下,但他還是在強撐著說一些祝福的話,自顧自的說著,幾度哽咽,然後不等康小雨說話,徑自掛斷了電話。

因為他已經快壓不住了,再多說一句話可能就會直接哭出來 ,掛斷電話後的他仍然在極力壓抑自己,瘋狂做著深呼吸,可眼淚還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耿浩這種無聲的哭泣, 將壓抑表現到了極致,將一個男人最後的體面表現到了極致,將悲痛表現到了極致 ,我甚至擔心他會直接暈過去。

在這里不能不提耿浩扮演者黃渤,正是這位金馬影帝憑借著自己極具張力的演技,在這一段4分鍾的長鏡頭里,將耿浩假裝輕快,到驚訝,到無措,再到極度壓抑的轉變完美的演繹了出來,實在讓人贊嘆。

2.爆發

影片接近尾聲時,耿浩回到了大理,在這故事開始的地方,耿浩不再逃避,他直面了自己的陰影, 就算那是一段失敗的婚姻,他也把它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可侮辱的一部分。

所以當耿浩發現康小雨被酒吧的人惡意剪輯進了一段視頻中時,他和酒吧的那群人大打出手,雖然後來耿浩被摁在地上暴打,但他卻在笑,那是發自內心的笑。

他終於把壓抑了這么久的一切都釋放出來了,他在挨打,但他也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救贖,或者說他救贖了自己。

這一段打鬥的畫面雖然很暴力,但卻被寧浩導演設置成了慢放,同時配上了歡快的音樂,給原本節奏緊張的暴力情節,帶上了荒誕的喜劇色彩, 這種暴力美學同樣是後現代主義的一種表現。

採取同樣手法的還有《唐人街探案》,原本緊張刺激的槍戰被慢放,並且配上了《往事只能回味》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將暴力行為賦予美感,並且同時讓人瞬間釋放心中的緊張感。

《心花路放》的影片主題其實很簡單,第一個主題導演在一開始就借郝義的嘴告訴我們了: "陰影也是人生的一部分,陰影越是豐富,就越是有立體感。"

第二個主題在防狼噴霧上寫著: "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正面面對。"

可我認為,影片中還藏著第三個主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主題,那就是"親身經歷"。

很多人都說,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那終究只是別人總結出來的道理,要想真正懂得,還是要靠自己去親自經歷一遍。

就如同影片中的耿浩,他能最終走出陰影,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郝義,更不是那瓶防狼噴霧。

他靠的是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如果耿浩沒有經歷過這一段旅途,那麼無論郝義怎麼說,無論給他多少瓶防狼噴霧,他都不可能真正懂得這兩句話的含義,放不下的始終放不下,陰影永遠會是陰影。

耿浩通過這一段旅途, 與現在達成了和解,與過去達成了和解,最終也會和未來達成和解, 在影片的最後,耿浩遇到了一位音樂老師,那才是真正適合和他走下去的人。

我們的生活中也不會總是陽光,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遺憾,它們構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道道陰影。

一帆風順的人生是可怕的,正是因為有了一個個遺憾,一道道陰影,我們才會更加珍惜生命中那些來之不易的美好。

這些陰影和陽光一樣,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它們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立體,更有厚度,也更有故事。

閱讀全文

與電影和文學作品人物塑造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甜蜜的事業中來弟演員表 瀏覽:841
香港愛情電影經典片段 瀏覽:73
葉子是哪個電影里的名字 瀏覽:604
做電影解說應該怎麼選電影 瀏覽:652
諸神之戰電影高清免費觀看 瀏覽:34
最近網上很火的恐怖電影 瀏覽:414
老師生娃電影全集 瀏覽:777
中國前十名電影 瀏覽:417
科幻電影列車 瀏覽:655
莊上放的老電影叫什麼名 瀏覽:717
畢業生電影經典台詞 瀏覽:377
七天電影是什麼音樂 瀏覽:966
一切的一切電影演員 瀏覽:487
地獄解剝中文版電影 瀏覽:457
拯救小兔電影英文 瀏覽:855
盧本偉搞笑電影 瀏覽:932
錯點鴛鴦電影結局 瀏覽:313
老電影常青樹視頻 瀏覽:339
十步追蹤電影劇情 瀏覽:987
如何評價古惑仔系列電影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