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人物 > 歐洲先鋒派電影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歐洲先鋒派電影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發布時間:2024-08-12 10:53:50

❶ 先鋒派電影的介紹

先鋒派電影(英語:Avant-garde movies)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主要在法國和德國興起的一種電影運動,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先鋒派電影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敘說故事的純視覺影片。這種影片一般由創作者獨立拍攝,大都為短片。它的重要特點是反傳統敘事結構而強調純視覺性。作為一種影片樣式,也有人稱之為純電影、抽象電影或整體電影。1先鋒派電影以法國和德國為策源地 。影響遍及整個歐洲,時間自1917年至1928年,大約延續了十餘年之久。由於他與當時風靡歐洲的各種現代藝術思潮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加之一位藝術家可能同時接納多種思潮的影響,所以先鋒派電影流派紛呈,成員交錯,主要包括:印象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另外還有純電影、街道電影、室內電影等電影主張和實踐。1先鋒派運動的主旨是企圖從電影的形像性和運動性出發,去擴大、挖掘電影的可能性,使電影最終成為一種獨立的新藝術。但是「先鋒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更多地是從形式出發,以自我為目的,因此也未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作為一次藝術運動,許多實驗性影片在表演手法,鏡頭技巧等方面的探索,對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❷ j電影里的「跳接」是什麼請詳細回答。

1、布萊頓學派
20世紀初 英國布萊頓地區。主張在露天場景中創造真實的生活片段。現實主義的萌芽。多視點時空觀念。
代表:喬治·阿爾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鏡》《望遠鏡中所見的景象》《瑪麗珍妮的災難》,詹姆士·威廉遜《中國教會被襲記》,埃斯美·柯林斯《汽車中的婚禮》,西賽爾·海普華斯《義犬救主記》。

2、 歐洲先鋒派
20世紀初強調先鋒性和純粹性,過分注重抽象的畫面造型以及視覺情緒節奏;反對電影商業化,主張電影是小眾的無功利的純粹藝術品;反對敘事,反對情節和人物刻畫,主張以抽象的圖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為全部內容。反對理性,喜歡聯想,拒絕現實,喜歡夢幻。
包括:法國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德國表現主義
代表人物,德呂克,愛浦斯坦、杜拉克、慕西納克。
代表作:費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雷內·克萊爾《休息節目》,路易·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羅伯特·維內的《卡里加里博士》。

3、 電影眼睛派
20世紀20年代初蘇聯反對故事片的一切虛構,不要職業演員,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攝入生活即景;強調生活的詩意,用蒙太奇處理生活本身的節奏和詩情。
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維爾托夫,《麵包的故事》《列寧逝世一周年》《前進吧,蘇維埃》《關於列寧的三支歌》。
促進了「剪輯片」的問世和愛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學派的誕生。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受其影響。

4、蘇聯蒙太奇電影學派
20年代蒙太奇是電影的基礎,在鏡頭與鏡頭之間運用對比、隱喻、重復、變換節奏等組合手法。
代表:愛森斯坦《戰艦波將金》,普多夫金《母親》。

5、英國紀錄電影學派
始於30年代,追求紀錄電影的藝術性,關注社會生活,搬演現實,發現詩意;對蒙太奇構圖和攝影技術感興趣。
代表:約翰·格里爾遜,《工業的英國》《煤礦工人》《錫蘭之歌》《夜郵》。

6、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20世紀30年代
特徵:詩意的對話,引人人勝的視覺影象,透徹的社會分析,復雜的虛構結構,豐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缺陷: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代表:雷內·克雷爾《巴黎屋檐下》《百萬法郎》,雷諾阿《大幻滅》《游戲規則》,讓·維果,馬賽爾·卡爾內。

7、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20世紀40年代、50年代 義大利
內容:主張通過普通生活反映社會問題;以日常生活代替虛構的故事;不給觀眾提供答案;反對職業演員;反對編導分家。
形式:實景拍攝;自然光;長鏡頭,深焦距。
局限和弊端:對生活集中概括不夠,有少量非情節化和非性格化現象;貶低編劇和演員。
代表: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城市》《游擊隊》,德·西卡《擦鞋童》,德·桑蒂斯《艱辛的米》《橄欖樹下無和平》,維斯康蒂《大地在波動》,捷爾米《以法律的名義》《兩分錢的希望》。

8、法國新浪潮電影
1959-1961 法國。強烈反傳統、強調藝術創新;將抽象的哲理轉化成具像的畫面。作者電影往往集編劇、導演、對自、音樂,甚至製片於—身,形成了統一的製片方式。
「新浪潮」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不少影片都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在藝術上突破傳統電影語言的同時,避免過分脫離一般觀眾的欣賞習慣;用長鏡頭代替蒙太奇,移動攝影代替固定攝影,跳接;很少使用隱喻。
主題:非政治性的電影。攝影方法:攝影風格側重於電影的照相性。表演:與傳統明星制度相對立,他們啟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輕人做演員。音響處理:「新浪潮」大量採用自然音響環境。
左岸派為其分支。
哲學基礎來自存在主義。
代表:夏布羅爾《表兄弟》,特呂弗《胡作非為》,戈達爾《精疲力盡》,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9、新德國電影
60年代處---現在。
1962年《奧伯豪森宣言》。
代表:克魯格《向昨天告別》,沙漠尼《狐狸禁獵期》,施隆多夫《青年托爾斯勒》、《錫鼓》、《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布魯斯》,法斯賓德《恐懼吞噬靈魂》《艾菲·布里斯特》《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郝爾措格《阿吉爾。上帝的憤怒》《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文德斯《阿麗絲漫遊城市》。

10、美國青年電影運動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反映與舊的生活觀念相沖突的年輕一代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探討社會和政治問題,具有強烈「反文化」色彩。
社會來源為「嬉皮文化」,搖滾樂,後現代詩歌。
代表:《邦妮和克萊德》《畢業生》《艾麗絲飯店》《扎布里斯基峽谷》《發條橙》《納什維爾》

11、新好萊塢電影
60年代--現在(30-40年代為古典好萊塢時期)
承認傳統規律;承認明星制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給電影充實新的內容;利用和發展各種電影類型表現手段。
回答者:wumai - 魔法師 五級 8-29 16:54

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

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形式主義formalism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Surrealist film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Neorealism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退。

法國新浪潮New Wave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 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第三電影Third Cinema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巴西新電影Cinema Novo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德國新電影New German Cinema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波蘭電影詩學
後現代主義

❸ 什麼事先鋒派電影

所謂先鋒派電影運動是在現代派這個總的文藝思潮影響下,從1925年到20世紀30年代初,即由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渡的這個時期出現的一種影片拍攝思路,其中心在法國和德國。

史學家們認定這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次大的革新運動。

先鋒派的理論主張是:①反對敘事,把情節糾葛和性格刻畫等列為電影的「敵對元素」,要求以抽象的圖像、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為影片的全部內容,主張影片非情節化、非戲劇化;②鼓吹通過聯想的絕對自由來達到『電影詩』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實,任何理性的含義,追求純粹的節奏,純粹的情緒;③描寫夢幻世界,即一個充滿了潛意識活動的非理性世界;④把表現物放在比表現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上,而對物的表現——萬物有靈論——則應當是排斥含義,排斥邏輯的。其代表作有法國導演雷內·克萊爾的《休息節日》。

影片表現的是一個男子在節日作通宵夜遊以後在昏睡中所做的一個夢,前半部分是舞蹈表現,後來因主要的舞蹈演員被打死而轉接出一個送殯場面。影片進行了一系列的造型、節奏和蒙太奇試驗,並極力追求一種出人意料的效果。

比如芭蕾舞演員已在翩翩起舞,裙子一開一合,動作優美,可她猛一轉臉,卻成了一個戴眼鏡、長鬍子的紳士,表現出一種幽默諷刺的意味。

❹ 介紹一下世界三次電影運動。

第一次電影運動: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 (1917年----1928年)

一、法國印象主義派(1917---1928)第一個先鋒派

中心人物:路易.德呂克 創作了《西班牙的節目》《流浪女》1922 發表《上鏡頭性》

代表人物:謝爾曼.杜拉克《西班牙的節目》1919 《微小的布德夫人》1923

馬塞爾.萊皮埃《黃金國》1921 阿貝爾.岡斯《車輪》1923 讓.埃普斯坦《忠誠的心》1923

主要貢獻:

1、開掘題材拓展電影心理敘事的表現,作品題材選擇適合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

2、追求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對應,依據自然景象的瞬息變化的客觀事實給藝術家的印象。

3、確立新的攝影技巧以適應人物心理和精神視覺表現

4、強調視覺節奏的表現與節奏剪輯的重要性,內部和外部節奏。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純電影美學試驗:

1、法國立體主義流派: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強調圖形形狀的匹配和節奏性剪輯

2、抽象主義流派:亨利.希美特《純電影的5分鍾》

達達主義無理性的電影試驗:

曼.雷伊《回到理性》第一部作品 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充滿幻想,又荒誕的達達主義,共同反理性的藝術主張。失去了現實性而變為了超現實性的。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絕對現實:

達達主義的超現實性美學追求最終導致了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是許多先鋒派的最終歸宿

謝爾曼.杜拉克《貝殼與僧侶》1927 劉易士.布努艾爾《珍珠項鏈》1929 《一條安達魯狗》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 曼.雷伊《海之星》1929

三、德國表現主義:1919---1924 受到先鋒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受到後印象主義的影響 代表作品 羅伯特.維內《卡里加利博士》表現主義造型風格,布景和背景情調一致,人物造型與布景一致,光線陰影,視覺造型為表現主義特徵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三生記》《泥人哥連》

現實主義傾向:

室內劇:卡爾.梅育《最卑賤的人》編劇《卡里加利博士》編劇之一

利用布景,主題和環境發生變化,但還是無情的命運,不用表現主義而用現實主義的方式表現

街頭電影:現實主義創作態度 利用布景 感興趣的是社會環境而不是心理狀態。

四、前蘇聯的蒙太奇學派: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與階級並行,社會與經濟

受到未來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

1、 庫里肖夫「實驗工作室」普多夫金操作。莫茲尤辛德三個沒有表情的特寫鏡頭

2、 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拍記錄片,反對劇本,演員,攝影棚。但用改變運動速度和奇特攝影角度來觀察生活,進行選擇的記錄,非現實主義的態度。蒙太奇的並列和配合。

3、 柯靜采夫和塔拉烏別爾格的「奇異演員養成所」

4、 愛森斯坦的理論與創作: 《戰艦波將金號》1925 敖德薩階梯

雜耍蒙太奇 後來創作了理性蒙太奇(誇大蒙太奇作用,被否定) 建立蒙太奇理論

5、 普多夫金的蒙太奇敘事:《母親》 《聖彼得堡的末日》 《成吉思汗的後代》

強調劇本創作;強調演員的基礎作用;(與庫里肖夫的「電影模特兒」與愛森斯坦的「類型演員區分開來。)蒙太奇作為電影藝術創作的基礎,創立聯想蒙太奇。

普多夫金強調鏡頭的組接,分鏡頭突出細節的重要性。而愛森斯坦則強調蒙太奇的沖突。

五、記錄主義電影的發展

1、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機械主義的記錄本性出發。實景拍攝,偷拍,搶拍。後來法國新浪潮運動受其影響創造出記錄片和故事片結合的樣式。

2、德國抽象派華爾特.魯特曼《柏林交響曲》1927 受到維爾托夫的影響。

3、20年代末法國先鋒派幾乎成了記錄主義派。阿爾貝托《只有時間》1929 讓.維果《尼斯現象》 讓.班勒維《章魚》《海蜇》《水甲蟲》將水中的動物用幾何圖形拍出來,如康定斯基和畢加索的畫。

4、尤里斯.伊文思 《雨》

5、英國 約翰.格里爾遜《飄往漁船》

6、羅伯特.弗拉哈迪 《北方的納努克》演員與記錄片形式。

7、德國的場面調度,法國的攝影和蘇聯的蒙太奇剪輯,拍了法國影片《聖女貞德的受難》默片的結束。

第二次先鋒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代表作品:

羅西利尼 : 新現實主義與戰爭關系《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游擊隊》 《德意志零年》《歐洲51年》 《義大利萬歲》

維斯康蒂: 以《沉淪》獲得新現實主義之父的稱號。 《大地在波動》現實主義和唯美主義結合,但後來《受難的人們》《威尼斯之死》則完全追求唯美主義了。

德.西卡: 與柴伐蒂尼的合作(傑出的劇作家)《偷自行車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現實主義作品。 《孩子們注視著我們》《擦鞋童》 使用非正式演員的自由風格。

德.桑迪斯:《羅馬十一時》將新現實主義推向另一個高峰。使用攝影棚和正式演員與非正式演員混用,與羅西里尼《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部分相同。

新現實主義的美學特徵:1、記錄性 2、實景拍攝 3、長鏡頭的運用 4、關於非職業演員的運用 5、結構形式(追求簡單朴實的結構) 6、地方方言的運用

新現實主義的繼承:脫離現實主義

費里尼:追求浪漫主義《道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剪輯空間跳躍。

安東尼奧尼:模糊現實,強調主人公的主觀感知。《奇遇》《放大》《紅色沙漠》有非現實超現實的色彩。自然色彩隨心理的變化。

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新浪潮」與「左岸派」五六十年代

新浪潮---作者電影

1958年誕生,特呂弗《淘氣鬼》夏布洛爾《漂亮的塞爾琪》

1959年幸福年,特呂弗《胡作非為》 1960年高峰 1961年沒落年。除戈達爾《如此生活》

「新浪潮」巴贊推崇為精神之父。一、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 二、場面調度的理論。

創作特徵:

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有共同的東西,但是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新現實主義則是有重大的社會性。

主題:非政治的電影;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

攝影方法:側重電影的照相性,側重畫面的新鮮感,拒絕功能主義或學究式的畫面。

音響:大量的自然音響,真實感

剪輯:長度、節奏。快速剪輯,鏡頭之間之間銜接。時空跳接。長鏡頭的使用增加真實感。

從新浪潮後,特呂弗和夏布洛克的長鏡頭,戈達爾的跳接與快速剪輯。

表演:非職業演員,不知名的演員。

總之對傳統的電影語法毫不在意。

左岸派----作家電影

代表作品:

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 亨利.高爾比《長別離》1961

阿蘭.羅伯-格里葉《橫跨歐洲的特別快車》瑪格麗特.杜爾《音樂》1966《黃太陽》1970

側重內心的描寫。他們是文學和戲劇的革新派。

受到影響:

1、 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和潛意識學說的影響,表現人的真實。

2、 接受了薩特的「存在主義」的影響,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3、 伯格森「真覺主義」影響,強調非理性感受進入意識深處,強調知覺認識社會。

4、 受到布萊希特的影響,對現實進行曲折的表現,以溝通內心的幻想。

主要的特徵:

主題:偏愛回憶,遺忘,記憶,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性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關。《廣島之戀》中。

導演:從記錄式的現實主義然後再轉向純精神的現實主義中去。

剪輯:最重要的美學革命。《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來自剪輯。其一,取消傳統電影的間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事件的人為壓縮;其二,鏡頭位置的顛倒;其三、鏡頭的並列運用,先後不銜接甚至對立;其四、循環剪輯,有意識的重復。

音響:左岸派導演比新浪潮修養更高,所以對音樂和音響的細節考慮比較多。

表演:舞台演員充當,有意識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採用間離效果。

攝影:沒有統一的風格,但不用谷達爾的肩扛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特別是雷乃得推鏡頭別具特色。

兩者的區別:

1、 成分看:新浪潮製作者大都是巴贊《電影雜志》的評論員,由自己走上影壇。左岸派則是左翼作家團體的文人。所以修養要比新浪潮高。

2、 時間看:新浪潮始於50年代末期,左岸派要比它的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

3、 年齡上:新浪潮小夥子,而左岸派則是中年了,所以經歷與閱歷要比前者高

4、 主題和手法:新浪潮有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則是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多採用第一人稱,而作家電影多採用第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人稱。而且有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有藝術的假定性遠遠超過新浪潮。

5、 拍攝地點:前不反映重大歷史,所以多在巴黎,而後者在全世界拍攝。

6、 美學追求:新浪潮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感興趣的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

7、 製作周期:新浪潮以潦草的,半即興的拍攝,所以周期短,而左岸派則以仔細著摸得方式,周期較長。

8、 影片通過檢查:前者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順利通過(除了戈達爾《小兵士》)

但後者由於背景較為復雜,所以要遇到麻煩。

左岸派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的情感與選擇,所以左岸派是五六十年代的先鋒派。

四、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三十年代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初期 30年代

雷內.克萊爾:(夢幻的)有聲電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萬法郎》1932 《七月十四日》1933 四部曲。 《自由屬於我們》是這時期最優秀的作品,喜劇風格影響了卓別林《摩登時代》傳送帶這場戲。

讓.維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 《駁船阿塔朗特號》1934

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高峰 1934---1939 黑色現實主義,揭露社會黑暗

雅克.費戴爾:《大賭博》一個演員配兩個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 《英勇和狂歡節》1936

敘利恩.杜威維爾:《大衛高爾德》1930 《西班牙殖民地集團》1935 《同心協力》1936

馬塞爾.卡爾內:(悲觀的)《珍妮》《霧碼頭》《北方旅店》《太陽升起》《夜間來客》《天國的子女們》

讓.雷諾阿:(寫實主義大師)《墮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記》《托尼》與愛森斯坦合作編劇,景深鏡頭的使用。獨立製片的開始。

《大幻滅》和平主義的作品。淡化情節,使作品趨於記錄,形成了寫實主義風格。聲音處理一、四種語言的混合運用;二、影片中的語言和對話同時表明著不同人的身份。三、音樂的處理,主導影片的動機。

《游戲規則》死亡的價值。移動攝影,以及深焦鏡頭。

詩意現實主義的後期 1939後

讓.格里米庸:《為了一分錢的愛情》《皇家華爾茲》《奇怪的威爾多先生》《駁船》《天空屬於你們》

雅克.貝蓋爾:《古比紅手》《安東和安東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詩意現實主義的貢獻:

1、 更新現實的觀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

2、 景深鏡頭的運用與確立,他的實踐為巴贊的「場面調度」的理論得到了證實,景深鏡頭的運用,對於「電影本體論」的發展影響很大。

3、 發揮電影中文學的力量。

誤識:

1、 忽視電影藝術的視聽性。

2、 藝術群體對個體的沖擊。

外國電影史|先鋒電影運動(一)

由於好萊塢電影文化的入侵和一戰帶來的西方傳統觀念和精神文明的危機,歐洲開始了一場抵制外來文化入侵和探索自身文化的運動。1917~1928 年的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次電影運動。

歐洲先鋒派電影掀起了電影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的革新運動,以法國和德國為中心,輻射整個歐洲大陸,在不同地區呈現不同的形態,形成多種多樣的藝術流派。主要流派有:印象主義(法國)、表現主義(法、德)、抽象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這一運動本身並不以敘事功能和商業營利為目的,主要是對默片純視覺形式的美學形態和表現功能進行各具風格的實驗和探索。

02

印象派電影

以路易•德呂克為中心,包括阿培爾·岡斯、謝爾曼·杜拉克、讓·愛潑斯坦、馬賽爾·萊皮埃等人組成的電影學派。印象派電影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淡化敘事性」和「強化視象性」。他們明確地提出「電影不是戲劇」,認為「戲劇動作在電影中出現是一種錯誤」,他們堅持認為情感表現是電影藝術的基礎,而非講述故事。因此,印象派電影一般不進行戲劇或小說式的敘事,他們的影片故事簡單,卻追求畫面的詩意效果或者說「視覺的韻律」。

03

抽象電影

(理性電影包括純電影和達達主義電影)

受到了抽象主義畫家康定斯基影響(否定作品認識社會和表現社會的功能,主張為形式而形式,為藝術而藝術,在印象派的基礎上,繼續為了藝術電影而奮斗

代表作:費爾南•萊謝爾:《機器的舞蹈》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

特點與主張:

在立體主義、達達主義的影響下,抽象電影從印象派的淡化情節、發展到徹底否定情節敘事因素,強調「純粹作用於視覺」的抽象化造型,形成了無情節、無理性、無人物的所謂「三無電影」。注重物體的形式與造型,強調抽象性,依賴技術與攝影的變形實現節奏感,以客觀物體為對象,展現物質世界的節奏和混亂

04

1 抽象主義是從達達主義繪畫中找到靈感,熱衷於絕對抽象化造型的節奏和美感,並試圖用這些抽象的線條、圖形或物體的造型來圖解旋律和節奏。揭示肉眼以外的世界,在電影里突出了音樂的美感,強調鏡頭的內部節奏、韻律和動態美,擺脫敘事,非情節化。

2 德國抽象派的特點:態度認真和內容正經而富有使命感。重要作品:艾格林:《對角線交響樂》《平行線交響樂》《地平線交響樂》

3 法國電影抽象派時期(1925--1929)。之前為印象派時期(1917-1924)法國抽象派的特點:浪漫的詩意和快樂的幽默感。法國抽象主義電影的主要作品:曼·雷伊《回到理性》 費爾南多·萊謝爾《機器舞蹈》雷內·克萊爾《幕間休息》

(源自筆記整理)更多內容請見公號自習室Share

閱讀全文

與歐洲先鋒派電影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科幻電影列車 瀏覽:655
莊上放的老電影叫什麼名 瀏覽:717
畢業生電影經典台詞 瀏覽:377
七天電影是什麼音樂 瀏覽:966
一切的一切電影演員 瀏覽:487
地獄解剝中文版電影 瀏覽:457
拯救小兔電影英文 瀏覽:855
盧本偉搞笑電影 瀏覽:932
錯點鴛鴦電影結局 瀏覽:313
老電影常青樹視頻 瀏覽:339
十步追蹤電影劇情 瀏覽:987
如何評價古惑仔系列電影 瀏覽:877
又見初戀美國電影劇情 瀏覽:460
2020年10月份的科幻電影 瀏覽:59
小豬佩奇版搞笑電影 瀏覽:662
青春系列電影劇照 瀏覽:207
201七七倫理電影 瀏覽:526
有哪些好看的免費喪屍電影 瀏覽:48
勵志電影英文片段 瀏覽:731
封門村電影劇情 瀏覽:481